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1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
随着教学制度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更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率也随之提高,它是满足计算机教学需求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作用,延长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寿命,我们应加强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无法正常启动。上机人员在计算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出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会做出各种新尝试,比如擅自更换设备的开机密码、更换启动顺序等等,在实验操作的几十分钟过后,计算机的桌面、软件环境等会变得面目全非。如果计算机设备比较陈旧,设备运行不稳定,就会出现显示器黑屏、计算机死机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步骤去做,存在着一些错误操作,这些最终都导致了计算机无法正常的启动。
2.计算机的软、硬件容易遭破坏。上机人员经常会在网上下载一些来历不明的软件,或者是私自将个人的U盘、MP3、个人硬盘、光盘等带入计算机实验室,在服务器或者是硬盘上擅自转入大量的私人文件,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甚至造成了大量的病毒侵入,计算机系统被损坏,计算机的软、硬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如何管理与维护
1.制定完善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为了能够加强对计算机实验室上机人员的管理,我们应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对上机学生、计算机授课的老师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都要制定周密的管理条例,比如学生上机预约的条例,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分配条例等。其次,对于已经制定的管理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摒弃不合理的制度,不断更新和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要求实验室的老师和授课老师共同执行、共同监督学生的上机操作行为,使得师生达成共鸣,严格遵守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保证计算机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2.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每学期开学的时候,计算机实验室的老师要重新做一遍计算机的系统,并定期地做系统文件的备份,这样可以避免上机人员在计算机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小心错删了系统文件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安装网络硬盘还原卡,这样可以在计算机重新启动的时候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还有,对计算机危害最大的就是病毒,因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计算机病毒的多个防护层体系,其中比如:病毒检测层、访问控制层、病毒层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外来病毒侵入计算机。
在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过程中,为了能延长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寿命,要定期打开计算机机箱,看看插口、接线是否有松动的现象。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要拆卸设备的时候,工作人员要事先洗手,等手干后再进行检查,避免人体产生静电烧坏了设备的接口和主板;要严格监督上机操作人员正常关机,及时关闭计算机的显示器,防止当再次打开电源的时候,瞬间电流对计算机电子元件的破坏。
3.保证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良好环境。计算机实验室的上机人员在进入实验室时要换上专用的鞋套,防止静电的产生,避免了实验室的灰尘,切实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卫生环境,并且每天都要安排值日生进行卫生清理,对计算机实验室做好通风换气,定期组织大扫除,对鼠标、键盘都要进行专门的消毒,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计算机实验室要安装空调等设备,实验室内湿度要保持在35%-75%范围内,温度要保持在15℃-25℃范围内,避免低温、潮湿、高温等因素危害计算机设备。
4.保证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都属于比较贵重的东西,一旦遭到了损坏,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并且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进度,所以,必须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计算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下班之前,要认真检查门窗、电、水等,做好防盗、放火、防水的工作。每天要设立专门的工作负责人,记录好工作日志,认真登记计算机实验室的进入人员、上机人员、上机时间。注意对计算机常用的硬件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包括光驱、鼠标、显示器、服务器、键盘、客户机等按时检查,并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
三、结语
总的说来,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工程,它不但要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转,还要面向大量的学生。作为高校计算机学习的重要基地,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不断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工作,这样才会能使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众多的实验室管理中更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保证高校计算机的正常教学。
参考文献:
[1]饶健.浅谈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中国西部科技,2009(31):55-56.
[2]林振宇.计算机机房的硬件建设与维护思路分析[J].科技资讯,2011(17):13.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2
[关键词] 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独立管理;运行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104
[中D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210- 02
0 前 言
近年来,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体制改革大力推动下,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室在整体建设、仪器设备等硬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科技竞争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
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下,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自主创新、科技竞争、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外重点实验室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重点实验室“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日趋明显,管理模式严重跟不上科学研究水平,导致重点实验室运行不畅通。如何通过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来强化实验室科研实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实验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管理层次复杂,缺乏独立管理
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相对独立管理难以实施。
首先,高校重点实验室一般由主管单位(教育部或科技部)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宏观统筹,依托单位具体领导,实施实验室主任责任制,而主管和依托单位将实验室管理基本停留在文件层面,重数据、轻落实,重项目、轻管理;
其次,大多数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背景、人员组成、支撑条件和后勤服务等方面都与依托院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
再次,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成员大多是相关领域的院士或知名学者,往往身兼数职,没有过多时间策划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种复杂的管理层次导致实验室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项目和人才难以形成有机整体,阻碍了实验室整体效益的发挥。
1.2 开放体制具有局限性
高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放”作为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功能,使科研信息和资源得到了共享,从而发挥重点实验室科技辐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开放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开放课题小而分散,有的实验室平均每个开放课题经费不到1万元[3]。甚至有些实验室开放课题形同虚设,更不要说面向国际开放,吸引人才。
1.3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办法条例
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尤其缺乏人才管理新机制,没有形成科学的培养创新人才体系[4]。我国虽在2002年颁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高校重点实验室也在此规定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条例,但在管理中缺乏灵活性和主观性,导致实验室科研工作开展起来束缚较大。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主任领导下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对实验室的日常行政事务、科研项目以及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实验室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学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择专门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员,择优录取。管理委员会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实验室主任开展创造性工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督促科研项目实施、做好实验室对外宣传、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条例,使科研项目、队伍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形成有机的整体,确保实验室运行顺利。
2.2 强化科研团队建设
人才团队是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的核心力量,各实验室为了能够获批更多重点项目以及扩大实验室知名度往往花大力气引进学科带头人,却忽略了对科研骨干人员和中青年人员的培养,造成“断层”现象。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梯队建设,不仅需要领军帅才,还需要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5]。
强化团队建设,首先要用政策保障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要打破壁垒,制定与人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奖惩机制。
其次,充分调动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这些流动人员能够为实验室的注入新鲜血液,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再次,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及业务水平。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研究生科研助手的重要职能,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是实验室新兴力量的重要来源。
2.3 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应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新理念[6]。充分发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开放,要真正做到课题、大型仪器设备、学术思想及科研信息开放。通过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通过开放大型仪器设备,促进校企等合作研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使科研资源真正做到共用共享。
流动,要稳定的、有序的流动,优化人员结构,疏通流动渠道,使团队保持旺盛的科研创造力[7]。
联合,要发挥自身优势,与国内外高校或实验室、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竞争,是实验室运行机制的核心体现,贯穿整个实验室运行,实验室要打破旧观念,不断提高竞争目标,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实验室。
3 结 语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水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高校与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战略共同体,提高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关系到两者的共赢发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重点实验室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才能为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根, 刘燕美, 张峰, 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展望篇[J] .中国基础科学, 2006(2):51-54 .
[2]阎康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01.
[3]程勉中. 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9.
[4]由长延,陈灵犀,谢桂红.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问题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6(2):8-11.
[5]赵全志,李潮海.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107-110.
[6]刘建伟,刘方军. 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85-187.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内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1-02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实验室开放性和共享性程度提高,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也时有发生[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一)一般性安全管理
主要指防火安全、电气电路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紧急预案等。实验大楼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照明以及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等。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种类与特性、化学品的储藏与使用等,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目前,高校实验室已逐步成为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种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生物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在管理上稍为不慎,处理方式稍为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生物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安全、微生物安全、人体血液/体液安全、传染性生物防护与控制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都可能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以法律形式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98—2004,2008年修订)等。所有这些法规政策标志着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认可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四)辐射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激光辐射安全、X射线安全、电磁辐射安全、辐射性物质与防辐射措施等。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污染防治,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和防护条例》等文件。2004年5月起,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活动,这表明了国家对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较多领域使用了核技术,因此也存在着如何加强放射源管理的问题[2]。
(五)废弃物安全管理
包括普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化学品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处理、辐射材料废弃物处理、锐器废弃物处理、混合废弃物的处理等。
2005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高校实验室的排污问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把高校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成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7年9月通过并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很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仍未按该办法处理。部分高校即使在由指定人员收集后,仍然由于处理费用昂贵的问题,将收集后的危险废弃物低价交由不规范的公司运走,其最终结果还是倒入室外某个固定的场址,这对排放点的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更加严重的点源污染[3]。
(六)高温高压设备安全管理
包括各种气瓶、高压反应釜、气体发生装置、高温设备、高真空设备等设备的区分、使用时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随着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逐渐多样化,各种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在实验室中时有发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新的特种设备管理条例并正式实施。条例提高了特种设备事故的等级,提高了处理事故的部门级别,只要锅炉爆炸有人员伤亡,就要成立省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监察人员也提高了问责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高度重视。
(七)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实验室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关系到实验室良好有序的发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1.6条款要求“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为此,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的措施或文件,并有效实施,以保证利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
(一)完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研究表明,思想上不重视和管理不善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火灾事故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错误有关[4]。因此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管理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可采取“学校归口管理—院系集中管理—实验室具体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安全工作管理队伍,明确各个层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真空地带。
(二)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实验室管理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以“防患于未然”为指导思想,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分级管理,划分出实验室安全监控重点区域,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实验室或区域特点,了解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并采用事故树[4]分析方法,获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子,以及每种因素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破坏范围及威力,针对性地布置各种防范措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系统管理的起点,也是监督管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必须要研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5]。为此要狠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约束并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的目的,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6]。实现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不能仅靠赋予师生管理责任,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学校应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安全教育工作:(1)学校层面:一是对师生开展常规性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案例教育等;二是对师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例如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并且定期组织演练。(2)学院层面: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特种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以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技能。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中国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经验,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来激发师生内在积极性,可以促使师生主动遵守安全规范,自觉消除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实验室特点,建立实验室安全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色、安全标志、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根据工作场所、设备和产品等特定条件下所衍生、组合的各种警示标识),能够形象地传达安全管理理念,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它能使人感悟到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其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7]。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的重视和协调。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开展的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仍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王咏妙.对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91-92.
[3] 朱丽华,徐锋.中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0-42.
[4] 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6):143-145.
[5] 王立达.成教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9-151.
[6] 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8-11.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4
在约克大学,针对首次进实验室人员包括学生、新进职工、访问人员均签署安全注意事项,并要求遵循其管理规定。特别是化学类实验室,新进入员必须先进行安全培训方可进入实验室区域,同时每人配备全套防护装备(包含护目镜、实验室衣服及鞋子),进实验室必须穿戴,否则不予入内。培养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国内实验室对于安全管理也有相关规定,然而从导师到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流于表面。只要导师同意就可以进入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没有经过正规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另外,约克大学在安全培训的时候反复强调:如果你感觉事故局势超出你的控制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处理,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电话报警或求助,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同事撤离。这样的安全教育告诉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及同事。而笔者曾在国内遇到学生为了掩盖自己打翻致癌液体在地面,用大量酒精清洗的,导致液体挥发更严重的事情。由此可见,安全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如何处理临时突发安全事件时的重要性。
二、健全的安全制度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在组织架构方面,约克大学设有校级和系级健康安全咨询委员会,由学校各专业代表组成,完善健康与安全的相关政策;安全管理的总负责人是约克大学的1位副校长,负责制定大学健康安全管理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健康与安全咨询委员会聘用3位专家,分别负责为放射性防护、生物安全和职业健康提出建议。大学设立安全办公室,负责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具体事宜。各学院领导全权负责学院及各系的工作环境及实验室的安全。各院系均聘有一位专职安全员及多位兼职安全员,协助大学安全办公室在各学院系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这种层层负责的制度,对于学校及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在大学的整体安全框架下,结合各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及办法,基本上涵盖了实验室的相关安全领域:
1.消防安全,包括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防疏散演习规定、个人紧急疏散规定,消防安全处罚条例、火灾事故条例、火灾自动报警报告等。
2.化学品安全,包括化学品实验安全评估规定,废弃物处理办法,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办法,危化品管理条例,通风橱的管理规定,威胁健康危险物的控制等。
3.工作场所及设备安全,包括电气安全测试,建筑物石棉安全规定,工作状态下设备使用及防护规定,仪器设备及教学设备操作规定,设备例行检查及维护规定等。
4.电离辐射安全,包括镭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管理,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等。
5.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生态管理办法,生物/医药废弃物的处理等。
6.一般安全规定,包括健康安全手册,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健康和安全标识管理规定,无烟规定等。
7.意外,包括事故与意外报告流程,事故调查规定,急救处理流程等。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更深入
1.实验室危险评估系统。建立实验室安全危险评估系统,检查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可能对人身产生伤害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规避伤害的方法。具体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各学院指派的学生导师,行政管理者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做出相关评估。同时,每年年底要设计下一年的实验计划以及预计使用化学品的种类、数量等,进行安全评估。若未经过安全评估的实验是不能进行的,未申报的化学品也无法购买。国内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实验计划的管理深度相对较浅,缺乏深入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机制。
2.重视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向来是国外高校重视的环节。在约克大学,安全培训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广义的安全培训,由院系的安全负责人负责,主要培训内容为用电、用气、安全逃生、疏散演练等广义的培训,每个学期培训2-3次;第二阶段为实验室安全培训,由实验室安全员负责,主要针对各个实验室的安全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具体按照人数每周进行。培训结束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重视和强化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步。
3.严格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有相关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必须彻底整改通过后方可使用,几乎不考虑实验的进程等其他因素,安全位一票否决制。笔者曾接触到一个做碳材料的实验室,因墙壁上有黑色未知不明材料沾污导致关闭一个月,采样检查结果黑色不明物质为非碳材料,然后整个实验室彻底打扫检查后开放。虽然这感觉有点吹毛求疵,但是确实是以安全为第一考量。实际上,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是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共同的课题,单单制定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并且当出现与制度相悖时,则严格进行监督和追责。
四、结语
本文所述为英国约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们的安全体系能有效的运行,得益于培养安全意识、完善的安全架构、监督体系以及更深入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没有通用的模式,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尽量把实验室安全隐患降低,从而有力的保障科研教学的正常进行。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高校;化学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54-02
现代高等院校正逐步向提升内涵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发展成为高等院校的时代趋向[1]。对于一些实验性学科,特别是化学学科,离不开各种类型的实验室,这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微生物和射线等各种环境污染物。由于在实验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会使用高浓度的化学物质,产生的污染物具有毒性大、危险性高的特点[2]。这些污染物复杂多变,除常见的酸碱和有毒有害的溶剂外,还有放射性物质、难降解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三致化合物”和强氧化性物质等。此外,大型仪器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噪声污染、射线污染、气态重金属污染等。高校化学实验室产生的污染物不仅危害实验者的健康,也给校园和区域环境带来威胁。虽然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染物回收处理系统和监管体系,但这类污染问题已引起环境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物监管的通知”,已将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染问题纳入环境监管范围,并在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杭州开展试点工作。这些举措对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环保问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要形成控制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还需全社会广大高校、化学工作者、环境保护部门的共同努力。
一、提高实验人员的环保与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场所,它专业性强、危险性高,从业人员应具有极高的个人安全防护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有毒有害和污染严重的废弃物,不应随便排放和丢弃,尤其对于放射性物质和“三致化合物”,必须按照相应的危险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置。在高校从事化学研究的绝大部分是学生、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而学生流动性大、安全意识薄弱,尤其是对于每年入学的新生,做好环保教育和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不少高校专门组织开展相应的讲座,发放化学危险品处理手册,进行安全保护训练等。此外,实验和科研人员的疏忽大意也极容易引发各类化学事故,例如:实验室出现停水停电,离开实验室没有关好水电开关,导致火灾、水灾等。国外有些高校甚至还签订安全保证和责任明确书,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强化化学工作者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即便如此,国内高校化学实验室仍时有火灾、水灾、爆炸、实验室制毒等事件发生。因此,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们的长期努力,警钟长鸣、高度警惕,这项工程虽见不到明显的环境效益,但环境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登记制度
我国历来重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2月进行了修订。2012年5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了第53号令《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在边境云南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登记制度,包括甲苯、丙酮、氯仿、硫酸、盐酸等在内的易制毒、高危险性的化学品,严格审批购买程序,登记其使用、后处理等环节。因此,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危险品也在严格登记范围内,包括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所用危险化学品,一律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明确危险品保管责任人,确保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此外,实验室资产管理部门、地方公安部门还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此种管理办法可以避免很多危险事故的发生,避免危险化学品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是对化学工作者的一种有效安全预警,收效明显。
三、健全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和回收处理制度
我国现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和《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等多种分类和管理办法,但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化学品的分类回收管理办法。高校的科研走在学科的前沿,很多化学物质和污染物都还没有列入管制的目录,同时,高校数量多、位置分散,很难统一管理。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化学品具有用量不大、种类繁多等特点,如果建立良好的回收制度进行集中处理,不仅有利于节约处理成本,而且可以避免那些没有能力进行后处理的部门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因此,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化学品的分类和管理办法十分重要。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已有废弃化学品回收制度,但回收的种类还十分有限,甚至出现回收分类混乱、处理时发生意外事故等。目前,化学废弃品的回收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也导致部分化学品回收不完全。各高校应该足够重视化学品的回收处理,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化学品的回收和实验室环境保护。因此,做好有毒有害物质的回收处理,需要健全分类回收制度,更需要广大化学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建立相关督查、评估和应急机构
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不可小觑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风险。针对这一特殊的环境区域,高等院校、教育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建立联合的督查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环境隐患排查监测,同时成立应急机构,以应对突发化学污染事故。高等院校一般位于繁华的市区,学生密集,一旦发生突发事故,需要专业人员作出快速响应和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人员的伤亡,尽可能减小二次污染。虽然化学事故发生的几率非常小,但从学生的安全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成立专业的督查、监测评估和应急机构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高校中定期开展化学事故逃生救急演练的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学生对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都不清楚。此外,化学实验楼还应该配备专门的医药急救箱、眼部清洗器等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换。
五、合理设计规划新建实验室
现代高等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大学城的兴建,众多高校需要新建实验大楼和现代化实验室。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放眼长远,新建化学实验室一定要合理设计、全面规划、以人为本。不但要讲求实用性,还要将污染物治理设施与实验室功能有机结合;不但要考虑教学和科研的目标需求,还要兼顾环境安全与环境承载能力等问题。因此,在建楼初期,要广泛调研,咨询专家意见,合理规划并进行相关认证;同时,教育部门和城建部门也应该严格审批、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功能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推动科学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由此可见,在高校化学实验室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但由于高校属于非赢利性单位,资金有限,所以推动这项工作离不开政府部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关于化学品处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在部分高校先开展试点工作,然后再逐步推广。我们相信,通过教育部门、环保部门、高等学校和广大化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将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建设成为环境保护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周先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29-31.
[2]徐静年,苏建茹,郭奋.高校实验室污染不容忽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130-132.
作者简介:周岩(1975-),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硕士。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
第三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条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章任务
第五条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教学资料,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第六条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应当吸收科学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工作。努力提高实验技术,完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保障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科学实验任务。
第八条实验室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第九条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开展实验装置的研究和自制工作。
第十条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的各项规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第三章建设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设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饱满的实验教学或科研、技术开发等项任务;
(二)有符合实验技术工作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
(三)有足够数量、配套的仪器设备;
(四)有合格的实验室主任和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实验室建设、调整与撤销,必须经学校正式批准。依托在高等学校中的部门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调整与撤销,要经过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纳入学校及事业总体发展规划,要考虑环境、设施、仪器设备、人员结构、经费投入等综合配套因素,按照立项、论证、实施、监督、竣工、验收、效益考核等“项目管理”办法的程序,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全面规划。
第十四条实验室的建设要按计划进行。其中,房舍、设施及大型设备要依据规划的方案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计划;一般仪器设备和运行、维修费要纳入学校财务计划;工作人员的配备与结构调整要纳入学校人事计划。
第十五条实验室建设经费、要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要从教育事业费、基建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建设。凡利用实验室进行有偿服务的,都要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实验室建设。
第十六条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申请筹建开放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以适应高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十七条高等学校应通过校际间联合,共同筹建专业实验室或中心实验室。也可以同厂企业、科研单位联合,或引进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对外开放的实验室。
第十八条凡具备法人条件的高等学校实验室,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可取得法人资格。
第四章体制
第十九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归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或本系统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应有一名(院)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处、科)。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结合实验室工作的实际,拟定本规程的实施办法;
(二)检查督促各实验室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组织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归口拟定并审查仪器设备配备方案,负责分配实验室建设的仪器设备运行经费,并进行投资效益评估;
(四)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情况的审核评估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任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在用物资的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
(五)主管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等物资,提高其使用效益;
(六)主管实验室队伍建设。与人事部门一起做好实验室人员定编、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晋级职务评聘工作。
规模较大的高校,系一级也可设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岗位或机构。
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也可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
第二十二条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高等学校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有关部门行政负责人和学术、技术、管理等主面的专家组成。对实验室建设、高档仪器设备布局科学管理、人员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提出建议。
第五章管理
第二十四条实验室要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要针对高温、低温、辐射、病菌、毒性、激光、粉尘、超净等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切实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监督和劳动保护工作。凡经技术安全的环境保护部门检查认定不合格的实验室,要停止使用,限期进行技术改造,落实管理工作。待重新通过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五条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的制度,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等方面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要经常对师生开展安全保密教育,切实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六条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不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不得污染环境。
第二十七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物资的管理,按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高等学校物资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执行。
第二十八条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动物,要按照国家科委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及各地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规定,进行饲育、管理、检疫和使用。
第二十九条重点高等学校综合性开放的分析测试中心等检测实验室,凡对外出具公证数据的,都要按照国家教委及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规定,进行计量认证。计量认证工作先按高校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实验室验收合格后部委所属院校的实验室,由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计量认证;地方院校的实验室,由各地省政府高校主管部门与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
第三十条实验室要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水平考核。
第三十一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态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情况的准确数据。
第三十二条要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评估制度。高等学校的各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实验室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效益、实验室特色等方面的要求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细则,对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开展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人员
第三十三条实验室主任要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党觉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有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经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相应专业的讲师(或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学校系一级以及基础课的实验室,要由相应专业的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
第三十四条高等学校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由学校聘任或任命;国家、部门或地区的实验室、实验中心的主任,副主任,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或任命。
第三十五条实验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二)领导并组织完成本地规程第二章规定的实验室工作任务;
(三)搞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
(四)领导本室各类人员的工作,制定岗位责任制,负责对本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五)负责本室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工作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六)定期检查、总结实验室工作,开展评比活动等。
第三十六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作。各类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要各司其职,同时要做到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要参照在校学生数,不同类型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量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合理折算后确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流动编制。
第三十八条对于在实验室中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工作人员,可参照国家教委(***)教备局字00*号文件《高等学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人员营养保健等级和标准的暂行规定》,在严格考勤记录制度的基础上享受保健待遇.
第三十九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由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对不同专业技术干部和工作职责的有关条例定及实施细则具体确定.
第四十条实验室各类人员的职务聘任、级别晋升工作,根据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本人的工作实绩,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高等学校要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的检查、评比活动。对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鼓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损失者,提行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至追求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本规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具体实施办法。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7
关键词: 语音实验室 使用效率 思考
语言实验室作为外语学习的重要场所,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语音实验室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适应形势、搞好语音实验室的管理,适应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高效率的语音实验室管理使用模式,早已成为各高校共同的话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探讨高效的语音实验管理模式非常有价值。
一、语音实验室管理中的难题
1.设备使用频率高,管理人员维护、管理难度大。一是教学任务繁重,设备使用频率高,再加上开放时间的延长,造成维护保养设备的时间相应减少。二是语音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数量不足,整体专业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应急处理能力弱,工作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只是设备的使用者,不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语音实验室管理人员既是各项具体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实践证明,这种只注重实验人员的全面管理,而忽视使用人员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影响语音实验室的整体使用效率。
2.教师对语言实验室设备的教学功能、特点、操作规程不熟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语言实验室的使用上,还仅仅停留在“模拟型语言实验室”的水平上。也就是说,仅仅利用设备最简单、最基本的功能,造成“高设备,低使用”,设备的主要功能和较深层次的潜力都没有发挥出来。甚至有时由于教师的操作失误而造成课堂混乱,教学支离破碎,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语言实验室设备的教学功能、特点、操作规程不熟悉,当然也就谈不上得心应手地灵活运用。
2.卫生环境差,学生破坏行为严重。不少学生纪律观念和责任感不强,造成他们素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不注重公共卫生,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肆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无视语音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私自携带食物和饮料进入实验室,乱扔垃圾,这都给语音实验室环境的保持和安全带来极大困难和隐患。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实验室管理方面:一是语音实验室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语音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既要制定如《语音实验室管理条例》等实验室总体的管理条例,又要制定一些如《语音实验室管理人员守则》、《语音实验室教师使用守则》、《语音实验室学生使用细则》等细化的规定,以此更明确、具体地确定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使语音实验室有章可循,方便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二是引入激励机制,调动语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首先是要充分认识语音室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语音室管理人员肩负着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语音室是与理论教学平等的教学实体,语音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虽然不能表现为独立的成果,但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同样融入他们勤劳动。其次是只有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语音实验室管理队伍,并实施人性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潜力,调动其积极性。三是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监控体制。在实验楼走廊和新建教室中安装监控设备,在管理人员办公室可以随时看到并且能够记忆、存储并回放监控录像,监控录像要求清晰,可以覆盖所有角落。如有不良行为出现,管理人员可根据相应的规定进行处罚。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进行恶意破坏或偷盗实验室物品,而且能杜绝学生在桌上乱写乱画的现象发生。
2.教师管理方面:教师对语音实验室功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使用效率。加强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传授、多媒体语音室操作程序的培训两方面,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语音功能和用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树立“开放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个别化教学”的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实践新的教学教法,学习新的相关技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在线教育资源等新元素,通过对教学时空的拓展和各元素的重新组合,构建真正充满对话、自主与协作的课堂,从而将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学生管理方面:一是加强学生上机的规范性。用语音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按号入座、严禁在实验室内吃东西、严惩故意损坏公物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周全的教学服务。三是鼓励学生参与语音实验室的工作,采取勤工助学、聘请学生助理等方式,让更多学生与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从监督课堂教学中的设备使用到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室管理流程,既提高他们的实践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高校的语音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影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效和水平。尽管目前高校在语音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策,在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就能保证语音实验的效能的充分发挥,使其建设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蒋红英.关于语音实验管理提升的思考.企业家天地,2011(4).
[2]郑宏.高校语音实验室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篇8
1影响高校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
1.1教学科研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存在潜在的安全威胁
实验动物在兽医科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大白鼠、小白鼠、裸鼠、豚鼠、家兔等。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标准分为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物4个级别。实验动物多来源于野生动物,通过定向培育形成不同的品种品系,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易感病原,并且由于实验动物常采取群体饲养,因此极易造成疾病的爆发和流行。除了前面提到的实验动物,猪、羊也是兽医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动物。这些实验动物主要来源于养殖场,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动物检疫和防疫体系,一些地方对动物的检疫工作不够重视,许多检疫过程只是走形式,导致病畜流入市场,因此传染病的传染源一直存在[2-4]。这些动物的安全级别低,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当感染实验室建设不当、环境监测不严、防护措施不够时极易引起事故。
1.2病原微生物是兽医实验室重要的安全威胁
兽医学研究的微生物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因此在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一些具有一定致病力的细菌、病毒等生物样本[5]。根据实验对象的危险度评估分级,在不同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采取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实验操作,是生物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必须建立在病例具有足够信息的基础上。然而在病例的疾病明确诊断以前,对于许多标本很难界定其生物危险度级别,这是一些实验室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另外,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操作或保存不善,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2003年的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2005年的H2N2流感病毒样本风波,2010年NDM-1耐药菌的出现,均与实验室感染有关,这些事例表明加强实验室微生物安全防护对于保证广大师生健康十分重要。
1.3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对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实验室“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和废物。兽医实验室由于使用的化学药品种类较多,因此产生的“三废”类型非常复杂。如果处理不当或不进行处理,废气直接排入空气中,则会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废水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各种无毒、有毒甚至剧毒的成分会混在其中,直接倒入下水道或经过简单的稀释倒入下水道将破坏城市污水管道,影响城市对污染水处理;废物如果不进行处理可能直接影响环境甚至附近居民的健康及安全。
1.4兽医实验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潜在的威胁因素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在医学或兽医学上主要用于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对人体各部位、皮肤和其他组织具有强烈的辐射损伤作用。放射性同位素经口或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内;也可能再悬浮,经呼吸道进入体内,产生内辐射危害,其产生的有害效应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或没有做好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则可能引起对实验人员的损害或环境污染。
2目前高校兽医实验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2.1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尽管许多学校已建立了以校长—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人员共同组成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实验室并未制订生物安全相关条例或者仅仅只是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条例打印出来应付检查,其他各环节均不健全,如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操作手册、质量管理内容和具体实施等。虽然管理条例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但实验室工作人员很少能系统接受到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于没有制订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上责任重大的意识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负担,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人人都管,人人都不管的现象,许多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2.2学校安全教育宣传和培训不足,师生安全意识淡薄2003年“非典”爆发后,各实验室对生物安全越来越重视。然而往往是上级重视,下级轻视,在安全上说得多,投入得少。各高校并没有开展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教育,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条例,更没有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某农业大学布病门事件中,一方面教师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自备实验用手套,但教师并没有严格监督学生,给感染事件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危险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防护措施不当,也是造成本次事件的重要原因。
3.3实验室安全措施的硬件措施不足
兽医实验室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进行分级建设[1],并且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动物房,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我国兽医专业的学费与其他涉农专业相当,经费的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但国家投入的实验经费并没有按比例增加,各高校兽医专业实验经费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使一些实验室建设达不到分级要求,甚至没有配备一些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耗材和用具,比如一次性的手套、口罩、帽子和急救箱;对于有潜在危害的实验废弃物,如与溴化乙锭、丙烯酰胺等接触的枪头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处理。由于没有合适的动物尸体处理设备,许多学校存在乱扔动物尸体的现象,并且十分严重,从而造成一些动物直接接触甚至食用动物尸体从而被感染,也有一些人或动物间接接触被尸体污染的车辆、工具、水源、场地、衣物、空气等而受到感染。
3加强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几点建议
3.1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环节。首先,各高校要组建安全委员会,负责全校的生物安全;其次,动物医学院也要建立学院安全委员会,成员包括各科研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分管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和实验室教学中心主任,并建立健全领导安全责任制,明确第一责任人,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以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和安全意识[6]。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
本文2023-11-21 11:33:3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