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1 11:33:52浏览:466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1

一、指导思想

围绕“城镇化与减灾”的活动主题,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并通过此次活动,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使全市农(渔)业领域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服务保障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时间

2014年5月10日至16日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此次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成立市农(渔)业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

四、活动内容

一是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专题栏目、专家访谈、举办专题展览、现场宣教、张贴海报标语、印发科普读物、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农(渔)业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公众识别农(渔)业灾害以及逃生避险的能力。5月12日,各地要结合本地农(渔)业灾害特点在公众较集中的广场或渔区、渔港设置宣传现场,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材料,进行现场咨询和广播等,掀起农(渔)业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的高潮。

二是认真排查隐患。各地要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结合农(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部署,组织开展农(渔)业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做好台风汛期前的备灾工作。对渔业、设施农业应用、农资经营等领域进行重点隐患排查,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要落实责任,立即采取防范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三是扎实开展演练。宣传周期间,有条件的单位要结合相关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针对潜在农(渔)业灾害风险,立足实际,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找准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认真组织修订和完善,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五、活动要求

各县区农(渔)业主管部门、委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主题,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各项活动,为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防灾救灾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防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并取得辉煌的成就。首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仅限于灾害发生情况和救灾款物发放,缺乏灾害的前兆、成因及防灾救灾的举措、成效等内容。第二轮志书不能沿袭首轮志书的做法,应加强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全面记述,既要记述各个时期的各种灾害情况,还要突出党和政府在防灾救灾工作中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增强志书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为此,笔者就第二轮志书收录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方式、必须把握和需要加强的内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谈点浅陋之见。

一、第二轮志书收录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采用的记述方式

第二轮志书收录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记述方式。我国地域差异较大,人为的活动,生态的急剧变迁,使各地发生自然灾害的种类不同,防灾救灾的方式也不尽一样。从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看,各地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存在三种方式:一是集中记述,即在自然环境篇设自然灾害章节和防灾救灾章节,集中记述自然灾害状况和防灾救灾情况。集中记述可以看出自然灾害、防灾救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灾害严重的地区,可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分散记述,即不设自然灾害章节和防灾救灾章节,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散在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保险、财政、交通等篇章记述。如安徽省《濉溪县志续编》(1986―1996)没设自然灾害章节和防灾救灾章节,而是在卷四农业林业第一章农业第二节种植业附记蝗虫、棉铃虫灾害,第二章林业设造林绿化节,卷五水利农机第一章水利设河道治理、涵闸工程、防汛抗旱三节并附抗灾纪略,卷八财税金融保险第四章保险设防灾防损节,卷十一政权政协第三章民政设救灾救济扶贫节。分散记述可以体现自然灾害、防灾救灾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对于灾害较轻的地区,可采用这种方式。三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即在自然环境篇设自然灾害章节,集中记述灾害情况,不设防灾救灾章节,把其内容分散在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保险、财政、交通等篇章记述。如四川省《大邑县志续编》(1986―1992)第三篇自然地理设第三章自然灾害,下设地震、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与寒潮、秋绵雨七节,然后在第九篇民政劳动人事第一章民政设社会救济节,第十一篇农业第四章水利设治理江河、防汛抗旱两节,第二十一篇设卫生防治章;黑龙江省《肇东市志》(1982―2000)第一编自然概况第二章自然地理设自然灾害节,第二编农业第四章水利设排涝与抗洪抢险节,第十五编科技教育第一章科学技术设地震监测节,第十六编文化体育卫生第三章卫生设卫生防疫节,第十九社会第二章民政设社会救济节(包括城市救济、农村救济、灾害救济、扶贫等内容)。对于灾害一般的地区,可采用这种方式。

上述三种记述方式各有优势,各地选择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方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择善而从。

二、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必须把握的内容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都是第二轮志书需要记述的内容,此外,还必须把握防灾救灾方面的内容,反映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全貌。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包括气象防灾减灾机构、监测预报等内容。(1)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主要记述各气象台站、气象防灾减灾系统;(2)监测预报,主要记述大气监测、气象电信、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农业气象。

(二)灾害监测预报系统

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防汛基本建设和预警系统,干旱、洪水、大风、冰雹监测预测系统,地震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森林火险预防监测系统等内容。

(三)农田种植业灾害防治

农田种植业灾害防治包括干旱灾害防治、洪涝和冰雹灾害防治、沙尘暴灾害防治、低温寒害防治等内容。(1)干旱灾害防治,主要记述农田基本建设、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农作物合理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耕作保墒、覆盖抑制农田蒸发、人工增雨等;(2)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防治,主要记述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3)大风、沙尘暴灾害防治,主要记述大风、沙尘暴灾害的防御方法与治理措施;(4)低温寒害防治,主要记述低温寒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四)农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农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包括农业病虫害防治、林业病虫害防治、草害防治等内容。(1)农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机构、防治措施;(2)林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机构、防治措施;(3)草害防治,主要记述草害的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五)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包括防震机构、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地震联防协作等内容。(1)防震机构,主要记述机构设置与职能;(2)地震监测预报,主要记述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与水平;(3)防震减灾,主要记述减轻震灾的工程性防御措施、减轻震灾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4)地震联防协作,主要记述省、市、县之间的地震联防协作。

(六)疫病防治

疫病防治包括防疫机构、防疫技术、灾后卫生防疫减灾等内容。(1)防疫机构,主要记述防疫机构的设置与职能;(2)防疫技术,主要记述灾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3)灾后卫生防疫减灾,主要记述环境卫生、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健康教育。

(七)保险防灾

保险防灾包括防灾险种、保险防灾措施、保险理赔等内容。(1)防灾险种,主要记述防灾保险的种类及保费收入;(2)保险防灾措施,主要记述保险防灾宣传及知识普及、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警制度实行;(3)保险理赔,主要记述灾后财产保险、农业保险等理赔支付情况。

(八)民政救灾救济

民政救灾救济包括救灾救济机构、救灾救济政策、救灾救济实施等内容。(1)救灾救济机构,主要记述救灾救济机构的设置与职能;(2)救灾救济政策,主要记述救灾救济的方针、政策与法规;(3)救灾救济实施,主要记述救灾款物发放、社会救济情况。

(九)防灾减灾综合对策

防灾减灾综合对策包括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组织体制、防灾减灾法制建设等内容。(1)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主要记述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要点、途径与方法;(2)防灾减灾组织体制,主要记述防灾减灾组织体制的建立与完善;(3)防灾减灾法制建设,主要记述防治灾害立法、资源统一管理与保护、依法防灾减灾。

三、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需要加强的内容

第二轮志书除了详记自然灾害的类别、程度、空间分布、重现期,受灾面积、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交通道路、建筑物等受损情况,还要加强记述自然灾害的前兆与成因、防治与对策、救助与成效,对于当代及后人研究灾害状况、历史气候,总结经验教训,制订防灾措施,提高救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灾害的前兆与成因

1.自然灾害的前兆。灾前自然界发生的与灾害有关的一些“特殊现象”或“异象”,称为灾前征兆,简称前兆。地震、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前,动植物以各种形式的异常反应给人们“预告”。如地震爆发前,牛、羊不进圈,家禽不吃食,大猫衔小猫,鱼跃水面,蜜蜂群迁,鸽子惊飞等现象都是震灾的前兆。记述自然灾害的前兆,既有利于人们规避灾害,又可以为研究一些灾前征兆与灾害之间的关系提供原始资料。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如泥石流的形成与持续干旱、瞬时暴雨等因素有关,干旱是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形成,洪涝是由连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引起低洼地积水、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造成。自然灾害的成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记述自然灾害不能回避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记述自然灾害的成因,便于今人及后人鉴古明今,吸取教训。

(二)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对策

自然灾害的防治是实现减灾的有效途径,记述自然灾害前的防治与对策,为人们总结经验和探索防灾减灾新方法、新技术提供参考。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治与对策应着重记述五个方面:(1)防灾资金投入。防灾的重要性大于救助,增加防灾资金投入,做好防灾工作,就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节省救灾资金。(2)救灾物资储备。规范救灾物资储备、调拨及经费管理工作,提高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可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3)开展灾害预报、预警、预案工作。(4)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不易发现,且经常变化,工程治理显得十分重要,要写出堤坝等工程的防范与抗御能力,便于改进和提高工程技术。(5)临灾教育。社会防灾意识是灾害预防重点,各级政府部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将灾害预防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前预演预练,加强对公民进行灾前征兆、灾害性质与种类、灾害发生方式、灾害发生前应作何种准备、灾时如何防护、灾害后果及影响等知识普及,使人们掌握必要的避难和应急方法。

(三)自然灾害的救助与成效

1.自然灾害的救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害救助举措与时俱进。记述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向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转型,重点记述重要的救灾举措、有广泛适应性的救灾措施、有效的救氖侄渭白匀辉趾ι坪蟛钩セ制,如倒房恢复重建补助、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灾后医疗救助等内容。

2.救灾取得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记述不同时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的受灾人数、死亡失踪人数、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救灾款物发放数量及倒损房屋恢复重建情况。通过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料比较,反映救灾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不仅要做到基本内容不缺,重点内容突出,还要注意处理灾害和防灾救灾内容的交叉重复,突出防灾救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以及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记述的系统性等问题。

(一)应处理好灾害和防灾救灾内容的交叉重复

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内容较广,涉及许多方面,会与有关篇章产生交叉。交叉是允许的,但机械的重复必须避免,否则造成重复累赘、篇幅冗长的现象,影响志书质量,降低可读性。因此,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时,需要妥善处理专章专节与有关篇章内容的交叉重复。如果自然环境篇设自然灾害章节,专门记述各种灾害情况,那么民政篇章救灾救济章节就不涉及,只记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灾害名称即可,重点记述救灾救济的情况。如果自然环境篇设防灾救灾章节,就应从防灾救灾的角度概括记述初步构建的救灾救济体系,改善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初步建立的灾害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而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保险、财政、交通等相关篇章,则按照各自工作重心取舍防灾救灾资料,避免发生机械的重复现象。

(二)应突出防灾救灾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点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是否突出,是衡量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全民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灾情监测和灾害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备灾和灾害救援能力得到加强,保险正在成为灾害经济补偿的重要手段,减灾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等新情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当作详细记述。如河南省《新野县志》(1986―1995)卷十五财税金融第九章人民保险设防灾节,按洪涝、干旱、雹灾等险种分类记述历年保险费收入及赔付情况,灾害理赔处理速度、赔付效果。同时,时代特征鲜明的事物在各地又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构成地方特点。各地开展的人工降雨、人工防雹作业和抗洪抢险等防灾救灾工作,已形成各自的特点,也应当突出记述。如福建省《龙岩市志》(1988―2002)设环境篇,附抗击8・8特大洪灾专记,深入记述抗洪抢险全过程。

(三)应注意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记述的系统性

收集系统性的资料,是保证资料价值、提升志书质量的重要途径。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仅靠相关业务部门报送的资料是不够的,还要拓宽资料收集渠道,通过向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新闻广电局等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收集有关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口述资料、调查报告、技术资料。要详记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事件,如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涉及人物、影响程度及灾害事件沉淀多年后的一些新发现等内容。要创新内容的表现形式,运用翔实、直观的随文图片资料,补充文字记述之不足,丰富事物内容。记述事物要见事见因,让读者尽可能获取全面系统的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信息资料。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3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有利于推动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有利于构建和谐。

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周宣传活动

1、对“防灾减灾日”工作进行部署(县减灾办负责)。

2、组织新闻媒体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负责在5月7日至5月13日期间实施)

3、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县教育局负责在5月7日至5月13日期间实施)

4、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在全县各社区深入开展防汛防旱、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等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演练活动。(县科技局、县民政局、县水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在5月7日至5月13日期间组织实施)

5、县电视台制作播出防灾减灾专题节目。(县文广局负责在5月12日前后实施)

6、开展防灾减灾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县司法局牵头组织、县政府法制办、县民政局、县水利局、县科技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负责在5月7日至5月13日期间实施)

7、举办社区防灾减灾综合演练。(市民政局指导,县民政局组织,民和镇人民政府负责在5月12日具体实施)

8、开展城乡基层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行动。重点排查治理社区各类建筑和民房、学校、医院、工厂、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公共场所的风险隐患,并及时制定防范处置预案,组织开展治理工作。(县公安局、县安监局、县民政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卫生局按职责分工在5月7日至5月13日期间组织实施)

9、开展防灾减灾日手机短信温馨提示活动。(县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中国电信负责在5月12日实施)

10、县政府办公室在5月7日前,召集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法制办、县民政局、县水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县文广局、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县安监局、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卫生局、民和镇人民政府、县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中国电信等有关单位,召开协调会,布置任务,落实责任。

以上各项活动,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抓好落实,确保“防灾减灾日”一系列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三、要求

1、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活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要针对公众的实际需要,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把“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落实好、宣传好。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4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内蒙古阿拉善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48-02

气象是“三农”及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天气气候的高影响行业,农村也是气象防灾减灾薄弱地区,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尤为迫切。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3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在推进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摸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成效的可靠经验。始终坚持把气象为农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将“两个体系”建设向基层延伸,气象服务向农村牧区深入,在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和拓宽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上不断下功夫,为“三农”与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效益明显,赢得了党政领导、涉农部门的肯定以及广大农牧民的好评。

1 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为了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和满足农牧民需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首先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社会共识,齐抓共管做好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保障能力。

1.1 强化组织领导

盟、旗(区)级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当地区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

1.2 强化部门合作

一是先后与涉农部门、环保、国土、旅游等11个单位建立了合作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做出明确规定,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协调行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实行科研项目合作,以项目求发展,共同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拓展重大项目建设:①与移动、通信、电信等公司进行深化合作,开发了手机短信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平台,开辟了“绿色通道”,免费为党政领导、涉农部门、种养殖大户、重点服务对象以及农牧民等发送手机短信,正在将城镇居民、学校、相关企业等有关人员纳入免费信息数据库,并列入2012年盟惠民工程;②与盟林业局开展贺兰山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项目合作建设,在贺兰山灾害多发段建立了4个地面自动观测站、8个人工增雨烟炉,第1期共投入资金207万元,有效地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③通过经济开发区“金沙苑万亩葡萄园”特色气象服务项目的建设,获得盟、区财政投资53万元,在金沙苑万亩葡萄园建成了七要素、三要素自动气象站,在经济开发区气象局建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业务平台。目前,以上3个重大专项项目建设已全部投入业务运行,效果明显,赢得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农牧民满意、称赞。

1.3 完善应急机制

为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制定了盟、旗(区)、苏木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形成盟、旗(区)、苏木镇3级预案体系;政府发文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成阿左旗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当地政府先后下发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国办44号文件及相关政策性文件,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要求重点成员单位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纳入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统一预警信息,统一整合防御力量,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不断提高应急联动能力,并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

2 增强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阿拉善旗是受大风、沙尘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村牧区自然条件较差,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灾害防御相对薄弱,各类气象灾害与极端天气频发,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加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1-2]。

2.1 加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经过多年建设,基层拥有气象、水文等监测预报设施,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全方位监测预报网络还未形成。今后要朝着资源共享、部门联动、互通的方向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农村牧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作用。通过优化布局、合理规划、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截至目前,建成3个特色农业小气候自动气象观测站、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1个强风自动气象站、3个通勤机场无人自动气象站、2个自动土壤水分站,5个七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2个移动自动气象观测站、1部713型天气雷达,同时依托阿拉善盟气象局天气雷达,能对各地区强对流天气状况实时跟踪监测,遇有灾害性、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变化,加紧会商,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2.2 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渠道

近年来,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扎实构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积极探索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的新举措,通过“两个体系”建设不断将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阿拉善盟已建成盟、旗(区)、苏木(镇)、村嘎查4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体系;建立了集手机、电视、广播、网络、声讯电话、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建立24个标准化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65块电子显示屏、63个大喇叭、54个气象短信预警机,6块警示牌;建成拥有232人气象助理员、信息员的队伍,实现苏木镇(街道办)有气象助理员,村嘎查(社区)有气象信息员的目标。此外,还组织开发了阿左旗苏木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渠道预警信息。每年围绕农牧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等主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苏木镇、村嘎查开展科普宣传和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开展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及防灾减灾联络员培训,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3-4]。

2.3 完善农村牧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目前,已基本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旗,应急预案到苏木镇,预警信息进村入户,促进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格化。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应急演练,以此检验和完善各种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能力,提高农村群众互救自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合作能力和水平。

2.4 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

组织气象、农业专家编印《农业与气象》《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指南》《农牧业气象服务手册》《农村雷电防御知识》等宣传资料,通过进学校(社区)、科技下乡、3·23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重大活动,采取座谈、讲课、演练、展板、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不断增强和提高农牧民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科学生产、管理及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3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3.1 加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

打造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对决策气象服务实行“直通式”服务,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农用气象信息和灾害性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各旗(区)、苏木镇(街道)分管农业生产的领导、村级干部及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手中,同时也为能够接收手机短信的农民提供“直通式”农用气象信息和灾害性预警信息。信息多渠道,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12121”气象服务电话、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直通式”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服务。

3.2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不断深化气象服务内涵,组织与涉农部门合作,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研究。通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调查资源情况和承载能力,以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地利用和开发好当地气候资源,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决策服务,帮助农民把自然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等,充分发挥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防灾、生态环境改善中的作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换为促进农业增效的现实生产力。

3.3 打造特色气象服务

针对地方农牧林业生产需求,突出特色,不断拓展专项气象服务,为专项生产或活动提供气象服务,开展额济纳胡杨景色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马莲花旅游文化节、万峰骆驼赛文化节和向日葵、油桃生长季气象条件分析等专项预报服务产品;制订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与技术规范,完善周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制度[5]。

3.4 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针对该盟主要农作物玉米、向日葵、西瓜等的播种、施肥、喷药、收获和设施农业蔬菜、特色农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特色双峰骆驼保种基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区等各种农牧相关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在春种春管、夏收、夏种、秋收等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开展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

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该盟气象为农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气象监测、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产品水平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二是农业气象业务观测手段落后,需加强现代农业观测站网建设;三是农民对气象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欠缺,防御意识淡薄;四是部门合作、专业技术交流不够,提高灾害防御的能力不够;五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农村终端系统不够完善;六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不够广[6]。

4 参考文献

[1]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2] 矫海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3] 严晓岚.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J].西藏科技,2009(3):54-56.

[4] 肖佳萍.新一代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方法探讨[J].贵州气象,1999(5):38-41.

[5] 王海平.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313-314,317.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5

关键词:三农;气象科普宣传;重要性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不断发展,已进入发展新常态。农业生产从以往总量不足这个主要矛盾,转变为“畸形的产能过剩”问题,即结构性矛盾。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气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中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具有重要作用。

一、概述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农作物本身品种优良的情况下,天气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增加生产的不稳定性,而且发生气象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将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水稻适合雨热同期的气候,其他作物也都有其生产习性,有的喜热,有的喜寒,天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

传统的气象服务体系下,农民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当然经验丰富的农民能够“观云识天”,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当前三农服务并不是重点抓农业生产,而是要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抓科技创新,保障农民权益。这不仅涉及到绿色生态农业,还涉及到防灾减灾,一旦发生气象灾害不仅危及农业生产,更危及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更对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二、气象科普宣传在“三农”服务中的重要性

1.气象科普宣传在农村深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在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农村。2017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观云识天”。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这诸多关于云和气象变化的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等等。

各地举办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已进入农村,例如仪征气象局围绕“观云识天”这一主题,深入仪征市刘集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当地群众派发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为农村老人讲解气象灾害知识和防御措施。并引导有微信的群众扫码关注气象局的微信公众号,举办服务三农气象防灾培训,科普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征求意见调整气象信息时间和内容,深受乡镇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2.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作用

我国整体相比以前来说更加安全,但是在人们的主观感觉里却依然不够安全,基于相关的突发事件和风险危机灾害统计上说,相比以前也要安全得多,但是在信息披露机制的逐渐完善下,群众获知风险的机会增多,从主观心理上来说更加不安全,当然这不是坏事,说明群众的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可是就气象灾害来说,防灾减灾体系的不断完善,气象灾害事故率逐年降低,但是就农村而言事故率依然很高。农业依然是最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影响的产业,虽然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创新,但靠天吃饭这一传统还是主流。农村的防御体系依然薄弱,结合上文的例子,气象科普宣传之所有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气象科普宣传,将气象科技服务带到农村,不仅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更对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需求的增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气象科技的创新是重要工作,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气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关键是要紧盯农业发展前沿,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及时开展气象科研开发,通过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服务农业水平的提高。例如某气象部门推动精准扶贫,针对当地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蔬菜、菜叶等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开发出6大类26种服务产品。并开展18种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将农村经营主体定位成直通式服务对象,按需下单,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宣传就是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用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气象科普宣传就是用各种手段或活动,将气象学的相关知识普及给群众,知道他们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比较剧烈,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南方暴雨,北方高温,以前人们更关注什么时候下雨,哪里下雨。而近些年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让人们更关注气象灾害,所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十分关键。如上文提供的例子,在农村中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突出防灾减灾,普及应对气象灾害的知识,指导群众应对天气变化进行农业生产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群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和运用气象科技的意识,真正把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出来,趋利避害,为“三农”工作服务。

三、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服务三农的建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气象科技在进步,气象科普宣传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宣传渠道也越来越宽,气象科普宣传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宣传册、广播电视等媒介,在三网融合下,新媒体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方面将发挥巨大势。

基于新媒体时代,首先就要巩固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三农”服务领域,要在统筹规划下,加大投入,积极主动开展活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智能终端设备使用率逐渐增强,基于新媒体创新宣传渠道是关键,比如上文提到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向农村群众气象信息,并结合传统手段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其次,气象方面的专业术语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显然是无法理解的,因而在宣传当中创新气象内容十分重要,要将气象专业术语转化成农民容易理解的信息,并基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为广大群众提供在线指导。

总的来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不仅要抓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三农。同时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让农村群众了解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要在防灾减灾方面下大力,让群众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掌握应急措施,从而更好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

四、结语

气象科普宣传在“三农”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能够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够同业内同仁共同探讨,进一步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强化“三农”服务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加强基层体系建设 注重公众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J].中国减灾,2013,09:30-33.

[2]顾品强.突出气象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J].上海农业科技,2013,03:9+11.

[3]张思瑶,张郁,高桐,等.发挥电视气象节目优势加强气象科普宣传[J].科技传播,2016,24:73-74.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6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紧紧围绕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这个主题,积极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实效,深入宣传普及各种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为进一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组织保障

县政府成立县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担任,成员由政府应急办、民政局、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安监局、环保局、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交运局、住建局、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商粮局、文广新体局、旅游局、交警队、消防队、电力公司、电视台和各乡镇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政府应急办,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应急办副主任同志兼任。

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4月16日—4月30日):研究制定活动方案,编印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做好应急宣传、演练、培训等活动前期工作。

(二)实施阶段(5月1日—5月31日):按照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各项应急宣传、演练、培训等系列活动。

四、主要形式

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图片展示、电视台专栏节目、应急演练、应急培训等各种方式。

活动内容

(一)专栏宣传

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设专题专栏,播放《防灾避险应急知识系列动漫宣传片》、应急常识、公益广告和各单位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情况等内容。

牵头单位:县政府应急办

责任单位:县广播电视台

(二)集中宣传

5月12日,组织有关部门在县政府门口两侧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准备宣传标语横幅(内容由本单位自定)、展台、展板、相关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

牵头单位:县政府应急办

责任单位:民政局、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安监局、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商粮局、交警队、消防队、电力公司

(三)乡镇和部门宣传

各乡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街头宣传,通过悬挂条幅、刷写标语、喇叭广播、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应急常识。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四)应急演练和培训

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防震、防火、防踩踏事故等方面的应急演练和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做好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普及工作。

牵头单位:教育局科技局消防队

责任单位:各类学校

活动要求

(一)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按照全县“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制定细化方案,采取切实措施,组织落实好本单位的各项宣传活动,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各责任单位细化方案要于4月27日下午4:00前报县政府应急办。

(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各部门、各单位要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活动开展情况要及时与县广播电视台沟通联系。县广播电视台要积极参与,搞好宣传,在全县形成普及防灾减灾常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的良好氛围。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7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开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山东巨野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03-01

1 巨野县基本情况

巨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的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05′~35°30′,东经115°47′~116°13′,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县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济经技术开发区,63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05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亿元。年平均气温13.7 ℃,平均降水量741.7 mm。由于气候多变,灾害性气候频繁,导致全县气象灾害较为突出。

巨野县影响种植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水涝、干旱、大风、冰雹、连阴雨、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每年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气象灾害的高发、频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严重影响了巨野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影响了全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1-2]。

2 巨野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巨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乡镇气象管理员队伍的通知》(巨政办发〔2009〕33号)的要求,成立了机构,明确了职能和职责。2011年按照要求,在各乡镇成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人员认真履职、负责。一是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行政区域内群众传播;二是认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信息后,接收整理和报告;三是积极协助气象局开展灾害现场调查评估和签订工作;四是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要求,在当地积极地争取有效应急处置措施,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做好防灾减灾紧急避险等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的损失;五是协助本乡镇管理好人工增雨防雹和防灾减灾等工作;六是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尺度区域自动站、山洪站的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七是协助县气象局做好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咨询等工作[3-4]。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菏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县人民政府考核内容,每年菏泽市气象局再印发各年度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核标准,转至各县人民政府。由于上级部门重视,县级政府支持,开展工作非常有力。

针对每次转折性重要天气过程,向县政府汇报后,由县政府及时向各乡镇政府和乡镇气象服务站转发重要天气过程紧急通知,各乡镇服务站通知各行政村,由于做到层层责任落实,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得到传递,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降低了各种气象灾害对农民、农村的影响,避免、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巨野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完善

由于气象灾害多发生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建全的农村,所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偏重于向乡镇发展,但目前具有地方编制的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不健全,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没有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有的地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

3.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存在盲区

虽然气象部门当前建立了多种方式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但预警信息仍没有达到边远的山区、部分农村和海域,还没有完全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基层气象部门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导致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还不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需求,特别是精细化预报的准确率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短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软肋。

3.4 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效益有待提高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延伸,乡镇气象信息管理员、村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以及大喇叭、显示屏等服务队伍和设施的数量规模不断地扩大,这些队伍要进一步发挥效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5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有待加强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存在部门之间不配合的现象,导致气象防灾减灾不能形成合力。

4 发展对策

4.1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健全县、乡、村3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乡镇有气象服务站、村有信息员,以为农气象服务专项带动地方匹配建设及稳定的投入和维持经费,带动地方政府解决机构和编制,最终推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三位一体”的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的建设,同时加强与农业、水务、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

4.2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完善气象灾害的系统,充分利用好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平台,发挥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扩大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

4.3 以“四个全面”为主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考核

以依法治国为抓手,通过地方人大检查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贯彻落实,推动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由地方政府完善机构、编制、考核,完善部门、乡镇各自的责任,最终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乡镇各负其责。

4.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气象工作需求的无限性和气象部门服务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高发频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问责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严。对气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只有增强人员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才能按照气象工作法制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 参考文献

[1] 周通.谈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贵州气象,2010(增刊2):226-227.

[2] 陈庆庆.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2014(18):209-210.

[3] 骆坚,梁键锋,邓碧娜.梧州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54-56.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8

[关键词]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应用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78-02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服务功能越来越多,并且气象服务的科学性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务,我国技术人员正在积极进行气象服务的业务拓展,由于我国近几年发生了几起较大的地震灾害事故,科学技术人员在延伸研究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具体的有关情况。

一、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方面中的应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预防工作的质量

在进行气象灾害预防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依靠工作单位的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的力量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灾害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做到对气象灾害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监督,并在单位内部建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较大的气象灾害要主动实施预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提高工作单位所在地的防灾减灾工作水平,进而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水平

建立综合的气象灾害监督平台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水平,健全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促进预警平台的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水平的提高,将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和实效性做到最大化,遇有重大天气及时组织进行会商,内容应该围绕灾害性气象的灾害程度和关键性开展,尤其应该重视对台风、暴雨暴雪天气的预测和预防工作,实时、动态地分析各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建立信息系统,预测到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及时通过信息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各种方法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进行扩传。

(三)提高处置气象灾害的能力

制定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且预案内容能够符合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完善气象灾害的应急救援团队,保证团队能够进行高质量的人工增雨、防汛抗旱等气象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同时要及时对团队的设备进行检查、检测,保证所有设备都能够正常运行,发现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要及时进行年检、维修,对于过期的设备要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汛期前要针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预案演练,防止在发生气象灾害事故时的慌乱,保证救援工作的有秩有序的开展。

(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力

积极进行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以及气象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并且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并且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理念,提高自身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以为民服务造福社会为中心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二、气象服务在实际的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

以2015年8月6日烟台市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分析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过程。

(一)降水实况

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台风倒槽东南暖湿气流、西风槽的共同影响,8月5日20时到6日20时,我市普降大雨,局部暴雨。11个大监站平均降水量为44.5毫米,有5站次达到暴雨量级,其中最大降水为烟台95.6毫米。

区域站平均降水量为45.3mm,其中降水量≥50毫米有55站次;降水量≥100毫米的为10站次,最大降水出现在福山张格庄为140.mm。从降水分布来看(图1),我市降水以中部、东部最大,西部地区偏小。

(二)针对实际的降水情况

当时的高空形势、地面形势、风廓线雷达特征以及数值产品检验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的分析。

1、高空形势分析

5日20时至6日20时,500hPa图上,副热带高压正在加强西伸(图2a、b)。5日20时,西风带大槽位于河西走廊附近,经向度大。由于台风的西移,副高也西移北伸,结构呈块状,对上游低值系统移动有较强的阻挡作用。西风槽的南端由于受副高阻挡,移动变缓,形成南北向的冷式切变线。在切变线和副高之间形成了西南急流,向山东半岛输送。

6日20时,低层850hPa上(图3),台风已经移动到副高的西南部,南到东南气流沿副高西部边缘北上输送到山东半岛地区。偏南风的气流未形成急流,但风速明显增大,最大风速10米 /秒。

从高空三层看,西南急流和东南气流在山东半岛上空回合,带来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特别时低层高温高湿的东南气流的北上,大大增加了降水的效率。

2、地面形势分析

在地面图上,烟台市位于高压的后部,5日夜间全市出现中雨,局部大雨,6日08-14时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14时之后雨势明显增强(图4)。

3、风廓线雷达特征分析

在8月6日白天,特别时下午14时-20时,烟台的风廓线雷达上(图5),垂直方向的边界层中,为西南风叠加在偏东北风上,为典型的强降水风场特征,烟台6小时雨量高达72.9mm。同样,在8月5日夜间烟台强降水期间,风廓线雷达也出现了此特征。

三、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经验总结

(一)要加快气象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建设

气象服务应和地方政府服务相互结合,在实际的气象服务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造福社会”的原则,促进气象服务工作的拓展,将气象天气现象分析透彻,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气象服务的效益。

(二)促进社会力量购买气象服务

在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制定措施加大社会力量进行气象服务的购买工作,能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气象服务部门要和社区相互配合,共同进行气象服务工作。并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工作,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的建设,并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争取相关经费,促进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的气象服务领域要向着服务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要努力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促进社会购买气象服务的力度,对气象活动开展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促进防灾减灾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润兰,李芬,贾素贞. 基于科技服务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3-24.

[2]李永兵,覃伟嫦,林启光,李文奕. 气象信息显示系统在阳山县农村防灾减灾与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5,07:247-248.

[3]马玉玲,张艳丽.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2015,10:209.

[4]曹广喜,丁荷莲,郭雨. 基于SEM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03:476-486.

[5]金勇根,黄芬根,雷桂莲,王冠华. 手机移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自然灾害学报,2006,05:126-131.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篇1一、指导思想围绕“城镇化与减灾”的活动主题,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并通过此次活动,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积极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