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概念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0 17:57:18浏览:929

人文教育的概念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1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够准确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非本质属性得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的结论。这就违背了最一般、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因而显得不够准确。在语文教育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事实上,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哪一门课程不是“工具”,哪一门课程又没有“人文性”呢?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的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的学科”?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的学科,那么,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那么就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了。这种不能完全表明语文教育本质的含混晦涩、自相矛盾的诠释。就难免使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怀疑。众所周知,概念的清晰明确是任何理论思考的必要条件,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概念的含糊混乱或者没有意义则是什么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要使语文教育的理论大厦具有坚实的基石,就必须在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上辨明“语文”所表示的不同概念。弄清了“语文”的不同概念之后,再去审视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充当理论枢纽的“语文”一词所表示的概念在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那里常常是含混不清或游移不定的:它一会儿指语言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文艺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教育学科的“语文”……进而试图把它们合成一个自认为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然后又幻想用一个定义来求得对它的圆满诠释。这当然是上帝也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试问:谁能够用一个定义圆满地诠释三个不同的概念呢?以这样的违背逻辑思维规律而界定的语文教育本质将会产生一个怎样的混乱状态呢?

二.语文教育本质理论诠释不太慎重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谈,从而简单地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这就违反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属性的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显得不太慎重。倪文锦指出,这种划定不能准确地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解释语文教育中的许多现象,“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何况人类社会充满着不可知的发展变化,我们对“语文”这个事物的认识总不能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语文教育便会失去稳定性,使语文教育成为不可认知和捉摸的千变女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概念和思想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常说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义内容,但没有说语词的形式和概念的内容各是什么。好像语词和概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其中语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而概念则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实际上,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体就是概念的读音和书写形体,或者说语词就是概念,语词的形式就是概念的形式;语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概念的意义内容,就是对事物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就是指相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容,或者说一个语词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说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就是指一个概念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来诠释,或者说一个语词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语词来诠释。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非常蹩脚的比喻,它丝毫不能说明“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关键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不能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种学问、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说“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这岂不是好比“把发光体的光环误认为发光体本身”吗?以这样的违反逻辑思维形式而昭示的语文教育本质究竟是渊博和高明呢,还是浅薄和愚昧呢?

三.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甚严谨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浮光掠影地根据“语文”中唾手可得的种种非关键属性,来轻率地推断出“语文是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违逆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显得不甚严谨。它迷失了系统而缜密地论证和回答语文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学科的科学的思维和理想的表达之路。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逼仄为语言,语文教育也就会逼仄为语言的训练;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人文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异化为政治形态,语文教育就会异变成为政治教育;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时,就自然会把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语文教育就会成为语

言的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统一物。凡是进行理论研究都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可是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在诠释语文教育本质时却概念不清、标准不一,很不善于逻辑思维,想不到“语文”各自都能表示几个不同的概念,更不知道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概念的明确和同一。这样的逻辑思维方法岂不是太离谱了吗?这种明显地违背同一律(同一律是人类几千年前总结出来并屡试不爽的四大形式逻辑思维规律之一)的理论必然要成为自造麻烦,自找没趣,最终是自我否定的混乱不堪的理论垃圾。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常常以思维大师的口吻教人要如何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不厌其烦地说明思维能力是如何重要,思维品质是如何宝贵。可是,它在自己的专业问题的思维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就走上了一条投机取巧的思维和偷换概念的表达之路,这种把一个本质并不复杂的事物用同类事物的共性来界定的严重违背逻辑思维方法的诠释,实在是过于粗疏或马虎,无不使人感到有某种莫名其妙的缺憾。这样的逻辑思维方法就像把“生物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演绎成“生物是什么属性的学科”一样,然后便从动物的求偶性、群居性、繁殖性等等来推断生物学科具有求偶性、群居性、繁殖性等等一样牛头不对马嘴。这大概也算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吧!这岂不是“你不说我倒是还明白些,你越说我反而越是糊涂了”吗?以这样的违逆逻辑思维方法而显示的语文教育本质不知是语言学的悲哀呢,还是逻辑学的无能呢?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2

我国人文教育理念引入较晚,没有可参照标准,教育理念运用观点是千差万别的。高校人文教育内容庞杂,具体要求是要立足社会,面向传统,结合实际环境,所以人文教育理念总体“和而不同”。人文教育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原则上认可人的自然属性,我国人文教育既不能闭关自守又不能全盘接受西方人文教育理念。因为人文教育延续和发扬了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引导者,需要自身对现今教育理念不断反省、创新。这需要教育界以文化哲学的眼光和胸怀吸取现今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性的交流舞台上不同的人文教育理念相互碰撞、融洽,从而激发高校教学的创新活力。这样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与建设才会更加的和谐,为教育改革方向也提供了新思维。在借鉴国外人文教育时,不能以其为我国人文教育的衡量标尺,因为各个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都不相同,人文教育不能照搬西方高校人文教学,即使全面照搬,也不能体会其内在,那高校人文教学精神内涵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大学人文教育在文化哲学视域下必须将整个高校学术系统作为一体,统筹各个科目,做到正确理解,促使人文教育概念不在教学应用中以偏概全。在内容设置上,既要与外国人文教育存在差异性,在总体思想上又要做到精神的和谐统一,还要不拘束于任何科目和高校研究方向。对人格塑造有积极引导作用,帮助高校生更好的树立价值观念的思想都可以兼收并蓄。我们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前人的文明发展成果,只有广泛吸收时代进取思想,把“人”认识到一个高度,才能为新时代的人文教育提供新的创新思想。

2文化哲学视域下人文教育目标

我国历史时期教育并不注重课程,比较注重的是教师问题。有“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诗句证明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在古代私人教学和私人书院比较盛行。但是古代思想教育有一弊端问题,就是重师道高于知识,师道言行高于真理。但是,现在这种思想还在推崇。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注重学术的思想兼容,这就很符合人文教育的哲学理念,“思想自由之通则,则大学之所以大也”表明大学建设要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以楷模榜样以身作则,在精神和人格符合人文教育的哲学观,不能让教与学分割。大学是孕育人才的地方,培育人才的精神强度和知识创新能力关乎国家的命运。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学的兴衰就是国家发展前景的兴衰。所以人文教育目标一定要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以实现祖国复兴梦为方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光靠经济影响世界是远不够的,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丰厚,只有以精神与经济结合的发展道路走出国门,才能在世界上创造更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人才建设与发展是具备隐患的,因为有数据显示滞留海外的留学生每年赶超百万。这是一个严峻忧患的事实,就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创新,阻断人才流失,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3文化哲学视域下人文教育途径

人文教育丰富了高校生的精神层面,文化哲学又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大学生教育问题应回归主观世界,与这个科学客观的世界不相互分离。以正面角度认识世界外在规则与自我世界的关联。高校在回归自我的世界上弘扬科学、人文观念,运用理想的世界观分析高校当前发展任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上,展开理论探索,甚至是艺术创造,把人文教育看做实践活动。首先把高校教学回归到人的精神世界,真正的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但在课堂上运用人文主义教学,还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让学生在生活交往、社会领域上都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形态。还有受现代书本严谨科学思维的印象,学生往往把文字语言等有关概念当成真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的可能就是这些概念性问题,这样人文教育的成果是甚微的。当前人文教育人们在概念理解上过于倾向于科学化诠释,无视了人文教育意会的本性。这样,人文工作培育出来的学生对人文思想的理解就可能非常浅薄。总之,人文教育要促使学生达到自我认知的状态,能不被社会舆论等左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界和人文视野可以对文化现象进行反思。

4结语

只有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人文教育才能健康全面的发展。文化哲学下的人文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成大器,在品格和精神上有整体贯通的理念。在高校生价值观多元萌发的时期,以文化哲学为价值观根本,给予其人文教育,赋予其人文理念,从而实现我国复兴繁荣梦。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相关概念的介绍

1、语文教学

根据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对于学好其他的学科知识、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对于弘扬和吸收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对语文学科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的文化财富和经验。

2、人文精神的内涵

当下关于人文精神内涵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大家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比较多样。有人认为:“它是包含一切对人的关切,”有人认为它是:“对人价值的思考,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一种探索,”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人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超凡的精神、自觉的精神”等等。统一各方面对人文精神的界说,可以将其内涵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的核心是人,前提是对人存的关注;第二,它的基本概念是人性,它展现的是人们对人性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第三,它在强调关注人存在的前提下,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四,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为之人的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1、人文教育能够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当下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但是这绝对不是中职教育的全部,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人的教育上,它的意义在于塑造人,在于人的终身发展上。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教育在于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为了实现人生目标思想上的准备,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职教育绝不单单是技能教育。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为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职生一生的发展提供永恒的思想保障。

2、中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是一个恒远的话题。著名的教育家钱理群曾经说过:“人文教育必须要落实到语文教育中去,也就是说要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这种语文教育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都不可弥补的。”所以说,当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地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创设和谐的人文气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情感的人。否则,反其道而行之,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导致人文价值和底蕴的流失。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人文关怀的教学观念

俄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要具备三方面的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树立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道德教化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起到模范的作用,对待教育事业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让学生记在心头,让其感觉关怀无处不在。其次,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人格主体的培养。要尊重爱护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回归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2、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灌输式”和“结论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东西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情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违背了“教不是为了教”的理念。因此,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教学平台,才能逐渐增加学生对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程度,使着语文教学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共同实现。

3、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基本依据,但绝对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依据,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一些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好处的。首先,要注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艺术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杜甫诗云:“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需要教师教学讲求艺术性,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美的享受。其次就是要注意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通俗性,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各种成语演绎成学生通俗易懂的各种寓言故事,用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使他们体验语言生动与深厚的一面,这样人文精神也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展现。

四、结论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物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50-02

一、引言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依存,共同发端,才构建了今天的文明社会体系。梁启超就说过,西方现代科学肇端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的贡献却是美术。从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互不相容,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先生,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儿子”来呢?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母亲,就是“自然夫人”,即源于“观察自然”。由此可见先贤们早就认识到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所以有了本文的思考。

一、物理科学中人文资源教育的现状.

1.现代物理等科学教育中人文意义的失落,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始终无法有大的突破,现代社会已是科学教育普及的时代,人类社会也变得更先进和文明[2]。但现代社会尤其是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好像并没有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起增长发展,更不用说顾及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了。

2.现代教育以一个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注重科学与理性的发展时就已经是从本质上违背了科学。这样只注重所谓理性而完全忽视人的感受的做法却广泛存在与现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不会对物理对科学有着真正兴趣和实实在在基础物理和高端物理的研究,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内涵也无法把握住。

3.在教育内容上,以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为主,只是注重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说这种有所偏废的教育即使增加了科学的长度和广度也一样会丧失它最根本的“深度”,即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所以类比于西方世界由文艺复兴而兴盛的科学,以及和现实社会中人文与科学的联系,在中学教学中将物理中人文价值发掘出来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二、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深入

1.物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物理科学与人文本非泾渭分明的,物理科学精神提倡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束缚,对更接近自然本身的真理的不断求索和探寻,以及基于对事物或者对某一项目标的好奇和努力而作出的开发设计[3]。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本身就极大的包涵融合了人文主义精神.物理学科的定理都是有一定的适用条件的,很多看起来绝对正确的理论,其实都只能适合我们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在这个时间段正确,在将来社会的发展下必然有新的突破或者较大的修改甚至颠覆。所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融合与发展物理科学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物理科学不但是人类对自然之密的执着解读,科学也需要追求人文的和谐之美.自然也是科学与人文共同追求的探索的来源。

2.开展利于渗透人文教育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其个人与整个学科关系甚至社会关系世界观的转变,意味着其思维方法态度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当下中学的许多学生学生整天处于疲惫机械应付、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不可避免囫囵吞枣、一无所知,死记硬背他也就不科能具有深入理解融合贯通学科知识的能力,更不可能有什么突破创新的能力。同时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同样这种太过细化的教育,将本来知识有机的具有丰富人文价值意蕴和美感破坏殆尽,只能让学生觉得枯燥和无趣。这样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目标。

3.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现代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而知识的核心要素是知识要为人服务。在科学上,大量的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使得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必须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人才[4]。因此,它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然而科学和人文本来就是互相融合的互相渗透,互相深入地,要使两者走向融合也并非困难。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应立足于重视科学精神,又不偏废人文精神,使两者结合,使两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两者处于合理的状态。

4.人文精神与中学物理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物理教育的双翼

现代物理教育重理论不重实验现象,作业题目也是重解答而不重现实价值的思考。其结果是开发了人的理性潜力,而放弃了非理性潜力。而我国当前现代教育由于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物理教学很容易对学生只作了片面的引导和规划,导致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被荒废和教育人文意义的价值的失落[5]。因此,要求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回归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突破点。所以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

当前物理基础理论的最高层次的研究已越来越与哲学和美学等人文艺术层次的研究相关联,而实用性物理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更是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息息相关,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文的方面来开发这些新的技术和工具。因为最终我们的科学还是人文都是以人作为最终的目的。

三、整理使用物理概念理论、规律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

1.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

高中物理教学中蕴涵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物理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加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思想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物理学面对的是自然规律,其人文教育内容不像人文学科那样直露,而是潜藏在各种物理概念、定理以及物理学发展历程之中。

隐含在这些定律、公式背后的人文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充分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获得物理学知识的同时.知道这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即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领会人们在获取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这样才能使中学物理教育更加全面、完善。

2.加强物理概念、规律和哲学的联系

物理学是一门探寻自然普遍规律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课程目标中也要求要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把这些具有普遍规律的物理概念渗透到哲学思想的高度中去,使学生自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3.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中蕴含的美感

美是人类文明发展所追求的一个高层次的思维感受,也是育人的工具,物理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近代大物理学家海森堡曾指出:“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

物理学家们对物理的自然地和谐的大美执着追求甚至就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力量之源,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就是看到了宇宙的这种大美甚至付出生命来将它的美展示给世人。很多的学生所谓的对物理学的“兴趣”,其实就是对物理学的美的欣赏、理解与追求。因此,研究挖掘物理学中的科学自然规律的大美,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也使得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必需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地应用。

四、STS教学在物理教学人文教育的应用

1.STS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其中把科学与技术社会互相有机融合达到教育的动态平衡理念恰好契合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思想。STS教育在当今世界各国物理科学教育改革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STS教育是在现代当前相匹配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实施的科学的教育活动。它的根本思路就是把学生对于自然的理解感悟科学与现代社会工具世界(技术)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经验(社会)结合起来。

2.在物理教学中用STS教育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需要达到下列几方面:满足个人的追求,物理学科计划必须为学生个人准备去利用科学以改进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解决现实中的社会公共问题,物理教育必须培养担当研究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有卓越才识的公民;为未来学习和终生学习做准备,物理学科教育应该给有各种专业能力倾向和兴趣的学生提供足够开放广泛的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相关职业的准备知识。这就又需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阅历了。

3.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和自然现象探索、科学技术创造、社会发展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大大小小的细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理课讲授是物理教学进行STS教育的最传统和基本的形式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应用STS的渗透到人文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动向和新的发展成果和研究方向,这样的物理课才不会脱节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STS教育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本身的STS教育因素,通过设计相关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STS教育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要求有机的动态的联系起来。

4.实施STS教育深化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课堂渗透外还要注重STS活动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活动课;进行利于深入人文教育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也需要一个以学生自我探究学习为主的理念,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深化素质教育,营造人文教育的积极氛围人文精神包含道德价值,但人文精神不等于道德价值,人文教育也不是德育。人文教育解决做人的问题,解决心灵、情感和价值的问题。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学校物理教育对实现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在过去的教学中物理教育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而人文教育则是教会只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和懂得人生价值。当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更是一个突破学生困难学科,加深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通过以上分析揭示了高中物理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并希望反映出物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趋势。从哲学和理论方面论述了在物理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引入人文素养的途径。本文具体探讨了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体现人文教育;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功能;利用物理概念、规律中蕴含的入文素材;重视STS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认识;开展利于渗透人文教育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应担负的责任,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大素质教育推行力度的同时,贯彻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同心协力营造人文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高。把学生的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引入一个更深更广阔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蔡铁权.论物理教育的人文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81-86.

[2]王全,母小勇.物理文化与物理教育[J].学科教育,2002,(3):33-37.

[3]朱铁成.物理学人文价值及人文化物理教育的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251-256.

[4]杨宏伟.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J].学周刊:B,2012,(9):62-62.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人文教育;融合

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文献综合

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为主题,搜索中国期网全文数据库,时间段从1990-2015年间,得到文献193篇,其中,2000年以前共有文献6篇,2000-2005年,相关文献共计29篇,2005-2015年,相关研究总共158篇。最早的文章为朱跃于1999年发表在《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为关键字搜索,得到相关文献6条,最早的为施光明与2003年发表在《职教论坛》上的“技术与人文———对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整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人文教育素养的文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一)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起源和提出背景的研究

石菲菲从内部因素分析了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的原因有二:教育界围绕着大学理念进行的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讨论,并得出结论,大学教育应该实现这二者的融合;职业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偏离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给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1]。高宝立则有着更全面的论述,他从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两方面进行了说明,其认为内在动力来源于两方面:其一在于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其二是高职类院校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外在需求则包括:社会对多样化综合人才的需求和个人多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2]。

(二)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江海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出了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近的几个概念及区分,包括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通才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3];谭满益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中,提出了职业素质的概念,并把它进行分类,其包括拓展要素、保障要素和支撑要素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了区分[4]。

(三)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意义的探索

贾建红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高”和“职”。“高”体现在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高智力、高质量等,这是它与中职教育的主要区别,也是决定其必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职”决定了其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是其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特征[5]。丁继安从教育的目的出发,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职业生活,因此应当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而不是从片面的要求出发[6]。吴秋懿等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健康、开放人格的人才而存在的,是为培养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但这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大前提的[7]。公绪姣指出,在就业取向之目标指使下,人文教育、人文价值被遮蔽;“教育”意味和“高等”意味日益淡薄;其认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绝不仅仅是技能教育和知识培训,更应该强调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融合;高职教育应该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价值使命,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8]。除以上对于教育内部要素的考察之外,部分学者也有从社会需求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等外部要素来分析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何锐连等认为实现高职教育职业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9];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引自哈佛的资料则显示人文教育对于个人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处理事务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能力、适应社会变化以及道德伦理能力[10]。

(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少数学者对职业和人文素养难以融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公绪姣的比较具有代表性,她从职业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出发,认为,在先天生存空间不足,后天发展受限的不利情况下,职业教育为求生存,不得不强调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其同时分析了导致人文素养缺失的其他原因,包括:定位偏差: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高职性,忽视教育性,从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培养;评价偏差:人文教育只有要求,没有具体评价标准,难以量化;认识偏差:人文教育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人文教育意义不大;引导偏差: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想使得教育直接导向就业,急功近利,人文素质教育丧失应有的土壤;教学偏差: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吸引力不足,且内容空洞、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8]。

(五)对高职院校实现职业和人文素养融合途径的思考

多数学者把目光集中于实现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上。吴春英等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校园环境、师资队伍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1];李培豪等与其观点类似,但他增加对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强调,认为这是实现职业和人文融合的必要保障[12];黄丹文等明确指出,高校的领导者在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要想实施任何改革和变化,首先应该更新领导层的理念,同时其还认为,应该增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13];张华等人,除了从学校层面的具体措施来思考外,更加强调对宏观角度的考察,他们认为学校的管理部门也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统筹安排,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确保职业和人文素养融合的真正实施[14]。这其中颇具特色的有两个方面,对于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研究。张晓荒认为,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在于人文课程建设,因此,应该构建合适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15];何锐连则进一步提出,不仅仅应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同时还应该重新思考常规课程体系,实现常规课程体系中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整合[9];而在实践研究方面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徐国莉和程忠国等则以广州某高职院校为载体,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从教学目标、制度设计、课程改革、组织实施等层面,构建了一整套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同时,为保证人文素养教育的正常有效开展,他们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业评价机制当中,要求人文测评与毕业成绩挂钩,高职学生必须取得人文测评合格证,方可毕业[16]。

二、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文献述评

综观以上文献发现,在概念区分方面,部分学者意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区分,但是却没有深入探索,没有对核心概念进行有效界定,也没有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索和明确说明,因此,其难以有效把相邻或相近概念区分开来。在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因其学制上的差异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人文素养教育应该与本科阶段的人文素养教育有着较大的不同,但多数学者没有兼顾到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有少数学者,如高宝立等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措施层面,谈论的相对较多,总结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目标修改和观念更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其二,课程内容改革,建立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其三,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四,校园环境建设,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个别学者提到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人文素养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以上措施更多的从微观视角对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而少有学者从教育的宏观环境、教育与外部其他领域的相互关系来考察问题。由此可见,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的视角相对单一。此外,这一领域内有两大研究难点,其一,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如何进行,多数研究没有涉及,少数涉及到的也是简单地一笔带过,缺乏深入思考,更没有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二,实证分析类文章较少,在所采集到的资料当中,进行实证研究并有效论述的文章仅有一篇。

三、结语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更是时展的趋势所在;职业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专业性,这是其耐以生存的基础,但如果把全副精力都置于技能培育,而忽视其内在精神素质,那么这样高职教育只能培养出一大批没有思想、缺乏价值认同的工具,这是教育的败笔、社会的悲哀,教育的本源在于导向至善至美,促进完满人格的形成,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不应该脱离或超越其本质。

作者:张小国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菲菲.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3]江海.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15,(2):121-123.

[4]谭满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38-41.

[5]贾建红.建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6,(9):31-32.

[6]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3-26.

[7]吴秋懿,郭宇,郝俊.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68-71.

[8]公绪姣.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理性回归[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1.

[9]何锐连.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6,(5):82-85.

[10]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4.

[11]吴春英,朱立华,杨岩涛,等.中医药院校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0-41.

[12]李培豪,吴炯平,吴勇,等.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6):40-48.

[13]黄丹文,胡学建,刘学红,等.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87-200.

[14]张华,张永辉.论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4,(12中):153-154.

[15]张晓荒.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下):80-81.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 3

1.人文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贲卦彖传”中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显然,“人文”是一个与“天文”相对的一个概念。天文,泛指一切自然现象;人文,则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观乎天文,其目的在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把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化,是指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观乎人文,其目的在于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来推行道德教化,致力国家,使天下得以化成。从“天文”到“人文”,其变化与人的生产生活的活动有关。这就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开始,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开始。

在西方,“人文”是“humanities”。它是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最早的是出现在古希腊,是“paideia”(希腊文)的意思,是希腊的教育观念。后来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将“paideia”改译为“humanitas”,主要是以人为主体来思考,进行教育和训练,陶冶人类性情。到了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使“人文”一词更突显,人文主义的发展在那时最为发达。它正好与当时的基督教神权对立,反对封建社会的神权统治,是针对压制人性而发展的。这时的人文主张以人为本,歌颂人性,强调个性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这样,西方的“人文”演化成今天的人文主义,其旨意就是尊重人的自由和人的尊严,歌颂人性的美好,提倡平等,追求个性的解放。

虽然后来,中西方关于“人文”的内涵有了一定的拓展。但是,关于“人文”的最核心部分、最基础部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还是没有改变的。人文,是关于人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过程,实现人生的价值。

2. 人文教育的概念

对于人文,我们知道它是不确定性的。那对于教育,其概念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理解:一是指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教育活动;二是指关于这种活动的理论,也就是教育理论。教育作为活动,它是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教育作为理论,它是无止境,意蕴丰富的。人文、教育都没有特定的范式,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的具体概念是不容易给它下定义圈起来的。这样,我们只能把握住人文教育所追寻的效果,人文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才是把握住人文教育。进行这项教育活动,它有什么样目的,它要表现和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这也是其真正核心所在。

3. 人文教育的内容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凡属与“人”的意义、价值有关的认识现象与思想成果都可以归入“人文精神”的内容之中,人是人文精神的总的价值尺度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成果,是对人的意义与价值、人性的本质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大致概括以下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的人,应有对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2.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应有对自身本性、本质及其意义与价值的认识;3.人作为自然的对应物,应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三个认识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社会的人应该有的道德精神;第二层面,作为人之所为人的最高内容、最后归宿所应该有的哲学精神;第三层面,作为与自然相对应、天人合一最高境界所应该有的宇宙精神。”

这三个层面基本上涵盖了人文精神的大致内容,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进行这三个层面的教育。

第一层面是道德教育;第二层面是信念教育;第三层面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仅仅指的是人的生命,还包括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形式。生命教育首先是教育人们热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是教育人们敬畏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形式,与大自然的其他富有生命的一切形式和谐相处。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伟大和高级之处,因为宇宙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级形态,是有别于与人类为主的世界观更高层次的一种精神。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这种与自宇宙精神,更好地然和谐相处。

4.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4.1 发展人文教育是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有了新的定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说明语文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使他们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看出,我们语文学习就是要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语言文字,通过一段段文字、一篇篇课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2 发展人文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发展的要求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语文工具性一直占据着语文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语文应试成绩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以“话语霸权”的地位主导着整个课堂的发展。大多数老师只停留在教知识结论,而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阻碍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改革英也急需进行。语文教育中教学个性的迷失,学生个性的泯灭,虚假情感的泛滥等人文精神的失落,让语文教育变得无力、虚弱。语文教育不能丧失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不能埋没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做人”打好基础。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前者是为了更好的给后者服务。发展语文教育,就要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建设。语文教育本来就是在传递“人文知识”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思想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完善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7

【关键词】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及文化修养来展示个人。从护理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护士个人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体现护理专业价值,还有利于帮助护生建立健全心理素质。因此,如何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提高护生的护理人文素质成为培养知识、能力、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护理专业人才的关键,也是当前护理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针对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对该校护理专业学生做了有关人文素质的问卷调查,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程度、人文教育的思想情况,为探索适合当前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形式和方法提供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方法

对右江民族医学院600名大二、大三、大四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大二学生占75%,大三学生占20%,大三学生占5%,其中男生占10%,女生占90%。包括护理本科、护理专科、口腔护理。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程度、人文教育的情况、学习人文课程的现状、人文素质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本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7份,有效问卷547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护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度

对于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这些概念,仅有17%的学生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7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4%的学生没有听说过这些概念,8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修养或人文精神,71%的同学认为包括社会责任,73%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包括道德感,由此可见,总体上来说大部分同学对人文素质概念比较模糊,相比较而言,高年级学生对人文素质概念比较理解,低年级学生对人文素质概念模糊;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所包括的内容的意见差别不大但更多的同学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2、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情况

对于自身人文素养,4%表示非常欠缺,42%表示比较欠缺,41%表示不欠缺,仅有14%表示满意。关于医学生有无必要加强传统思想文化的修养,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一定必要,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素养的评价不高,不满意,仅有小部分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素养满意;大部分学生医疗服务行业中的“灰色收入”等问题的看法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部分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思想处于比较可观的状态。

3、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评价

关于学校的人文教育情况,9%的学生满意,35%的学生比较满意,49%的学生一般满意,7%的学生不满意;对于所在学校是否重视人文教育,38%的学生认为重视,55%学生认为一般重视,7%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对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欠缺方面,学生认为主要是因为人文社科单调无味。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模式单一及宣讲内容枯燥等。其次是学校没有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研究的学者,没有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4、护生对人文课程的认识

对学校当前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满意度,结果显示有20%的学生满意,69%的学生认为一般,11%的学生不满意,关于本校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4%表示满意,42%表示比较满意 ,49%表示一般,4%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当前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满意度不高,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比较客观;关于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大多数学生对艺术类和文学类比较感兴趣。

三、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右江民族医学院大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程度不高,对本校开展的人文课程的认识不足、对人文素质总体评价不高、对人文教育的思想处于比较可观的状态,总体上来说,高年级的人文素质比低年级的高。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又会导致不同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所见、所闻的感受性有所提高对人文素质的感受性也有所提高,过分的去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会影响护生的价值取向,。再加上如今护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任性、娇弱、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特征,缺乏“五心”、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等。[1]

2、护生缺乏人文知识的教育背景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最殷切的希望,导致许多家长只重视治方面的投资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过早分文理使得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人文素质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和对人文课程的兴趣上有很大差异。

3、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第一,学校在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教育模式时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该校的人文科学类课程极少,且大部分都是选修课;第二,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说教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第三,学校对人文科学类课程的不重视,教学经费投入不足[1]。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护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度及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除了有精湛的医学技术,还应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提高自身自律性,面对如今复杂的社会,坚决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贯彻落实本校“大医精诚”的校训。

2、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宣传力度

除了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以外,应多开展一些丰富的校园活动,例如,第一,适时适当的开展一些关于人文素质知识的讲座及活动;[2]第二,图书馆增加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书籍、电子材料等,鼓励更多的学生去阅读有关书籍和材料;第三,充分利用右江民族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敬老义工团这两个组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宣传一些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并结合充分利用敬老义工团的特色性宣传和加强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第四,学校应整体布局,重新静心规划设计,结合本院校的特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力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让人文素质教育知识融入到校园的美化中去,为护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3、合理设置课程,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平时的课堂中,适当的提高人文课程在教学课程中的比重,同时也要适当的提高人文素质相关知识考核的比重;[3]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PBL教学模式”、“CBL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也应加大力度重视本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根据我国《护理教育标准》的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4]培养学生护理专业教育的人文精神,提高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使更多的护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奖励、宣传等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本校的教师队伍。通过进修、在校培养、讲座等方法,各院校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长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

5、创建特色护理教育,培养特色护理人文素质

第一,护理礼仪作为护理学院的特色,应该更进一步加强护生的护理礼仪,力争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各种护理礼仪,第二,充分利用敬老义工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特色性在活动中宣传和加强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创建具有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特色的品牌教育,培养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优秀老年护理人才。

五、总结

本文分析了该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程度、人文教育的思想情况、学习人文课程的现状、人文素质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是比较欠佳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明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M].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2012.

[2] 曾慧,汪小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及对策[M].长沙卫生职业学校,2014.

[3] 李红霞,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M].青海卫生职业技术院,2015.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8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大语文教育

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有充分根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这就告诉我们,不但外部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且内部语言还是思维工具。语文学科既然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那么工具性当然是它的本质属性了。

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有两方面的认识根源:一是在处理工具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时过分强调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属性的存在;二是在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时彻底切断了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的密切联系,孤立机械狭隘地划定工具性的内涵外延,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片面机械,语文工具性本身也成为僵死的概念。属性讨论是语文学科理论重建必过的关隘,概念理清又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语文学科理论重建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大讨论的成果,对工具性有了比较客观的说法。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文是各科

人文教育的概念范文

人文教育的概念篇1一.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够准确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