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建议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20 17:56:06浏览:1064

农业工作建议

农业工作建议篇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党对乡村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任务,强调做好农业和乡村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仅事关长期稳定,而且关乎长远发展。随着乡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和乡镇职能的逐步转变,过去的乡镇执政方式和乡村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方法,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做好乡村工作,增强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转轨和乡村市场的变化,我县多年培育而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财源优势受到影响,乡镇财政增长乏力,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实现年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克难奋进,坚持“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矢志不渝地做好年农业和乡村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年农业和乡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强烟、优姜、壮畜、兴竹、稳粮”思路,做好“药、水、游”三篇文章,抓住乡村产业建设、山水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三个重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开发,着力培育特色林业,完善服务职能,整合优势资源,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目标任务是:发展烤烟10万亩,稳定黄姜10万亩,蚕种发放5.5万张,饲养生猪50万头、羊25万只、牛8.5万头、鸡160万只;补栽青竹4万亩,新栽拐枣1万亩,狮头柑1万亩,以金银花为主的零星中药材2万亩,橡子10万亩;粮食年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总产达到14万吨;建成百强村69个,培育大户1万户;扶贫开发新布点重点村25个,确保在建的12个顺利通过验收。农业总产值增速达到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20元。

三、工作重点

(一)稳定提高粮油生产能力。抢抓粮油价格持续上扬机遇,引导农户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同时,在川道粮食高产区域和产业多年重茬地块适当扩大种植面积,确保全县农民人均种好一亩基本农田,狠抓优良品种药剂拌种、精量播种、平衡施肥技术推广。尤其在中高山要注重抓好玉米地膜覆盖、洋芋玉米间作套种和玉米营养钵增产技术推广,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油增产,促进农民增收。

(二)着力提升产业经营水平。烤烟生产要按照巩固老烟区、适度发展新烟区和适度降低海拔的基本思路,及早抓好冬季翻地、烤炉改造、轮作倒茬三个环节,落实明年种植地块,主攻生产技术,完善配套服务,积极研究趋利避害措施,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黄姜产业要以建设部级规范化种植基地县为目标,坚定做优做大黄姜产业信心,抓好“安姜3号”高皂素优良品种推广,压缩一般品种的种植,加快向适宜区域集中,以黄姜加工企业为依托,建设高皂素含量种源基地和加工原料基地。蚕桑产业重点加强现有桑园管护和老劣桑园的改造,增加亩产叶量和发种量,提高张产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每乡镇抽出3—5名干部组成专业技术队伍,专门从事先进技术推广和蚕室蚕具配套,抓好要素流转,主攻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构建支撑、服务、落实、扶持及激励保障机制,奋力实现蚕桑大县目标。畜牧产业主攻猪禽,稳定牛羊,坚持大户圈养和农户散养相结合,突出抓好“千户百只”家禽饲养工程,推广林下养鸡技术,发展高山生态畜牧业,加强防疫配套服务,提高总量,增加出栏。加快培育蔬菜产业,浅山川道区域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高山区域要利用海拔、季节和气温差异,瞅准市场供应空档,重点发展高山反季蔬菜。抓好金银花等中药材的发展,培育后续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稳定产销关系,提升产业水平。

(三)大力发展特色林业。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科学规划,快步发展。以汉江旬河两岸、公路沿线、集镇周边、荒山荒坡生态脆弱地块为重点,以生态、经济效益兼容的青竹、狮头柑、荷包杏、拐枣、橡子、金银花作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院落绿化、流域治理、装扮景点的主导树种。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坚持改造、管护和新建并重,坚持工程造林,培育优质壮苗,严格技术标准,集中项目资金建立精品特色林业示范点,确保造一片林,绿一面山,成几个产业,富一方群众,实现产业建设、生态改善双赢,使特色林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提高劳务经济水平。以提高技能、挖掘潜力、增加收入为目标,突出抓好岗前培训、品牌塑造、中介服务、权益保障基础工作,建立教育部门抓职业培训、人劳部门抓技能培训、农业部门抓技术培训的劳务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塑造人“技精业专、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劳务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做到成建制输出,改变散兵游勇式零散输出为能人带动有组织地输出,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发扬“敢创敢干”的创业精神,积累资本、技术、经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实现输出一批劳务,发展一方经济的目标。全县稳定输出劳务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2亿元。

(五)稳步推进扶贫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推行政府统筹、项目集中、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村而异地开展主导产业开发型、基础设施带动型、技术培训扶持型、文明新村引导型的扶贫重点村建设。坚持“群众自愿、有土安置、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抓好生态移民工作。继续开展“千人扶贫、万人脱贫”结对帮扶活动。同时要做好扶贫救助工作,开展社会扶贫,扩大低保救助面,积极推行并户帮困,解决好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

(六)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新能源推广、乡村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养护三个重点,抓好“圈、厕、沼、灶”多位一体、水利项目、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全年建成户用沼气5000口,节柴改灶1.7万口,在维护管理好原有水窖基础上,在适宜区域新建水窖5000口,建设人饮工程20处,解决1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水毁工程恢复,每个乡镇抓坡改梯示范点2—3个,每个点30—50亩。坚持抓好通达工程,搞好乡村公路养护和提等升级,保障晴雨畅通。抓住加大对乡村教育、卫生事业投入机遇,积极争取支持,抓好中小学校排危和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计划生育工作,狠抓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扩大信用村镇创建,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坚持和完善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让群众参与和决定村组重大事项和重大活动,对干部实行监督;坚持完善村民自治,发挥村两委会的职能,积极为群众谋利;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坚持抓好乡村稳定,及时发现和化解苗头性问题。

四、工作措施

(一)推进职能转变。根据新形势对基层政府角色和工作的定位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乡村发展作为乡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紧紧扭住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公益事业、改善发展环境、维护乡村稳定等工作重点,积极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调整机构设置,整合干部力量,改进不合适宜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建立精简效能、保障有力、服务型、法制型政府,培养企业管理型、市场中介型、科技服务型复合干部队伍。特别要围绕当前主导产业发展,调整干部力量,因事设岗定人,依岗定职定责,实行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归位,行政干部抓点示范,注重发挥行政引导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作用,加快干部分流,优化干部队伍。

(二)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农业产业建设、资源开发和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协调信贷投入,加大信用村镇创建力度,扩大诚信贷款范围。各涉农部门要对接中央1号文件政策导向,结合部门特点,积极对口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各涉农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带1—2名干部专抓项目资金争取,并纳入考核。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对涉农资金既要归口管理,又要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科技服务。各涉农部门要紧紧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建设,结合各自职能,全力抓好科研攻关、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和关键技术推广普及,实行一个产业一个部门包抓,一批技术人员指导服务,一套考核奖惩办法,将技术人员定到村组,任务夯实到人头。采取部门联产业联经费,技术干部联薪联服务,确保每个产业都有相应的服务保障机制。把示范样板作为科技宣传和推广的主阵地,要求各级干部大抓点,抓大点,技术干部要抓好科技示范园,乡镇干部抓好产业示范田,村组干部抓好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四)发展乡村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挥现有的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作用,扩大会员,完善机制;鼓励干部租地发展产业,承办各项服务实体,有条件的乡镇站所可成立各类农产品经营公司,创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组建各类营销队伍,开发外地市场和销售基地,帮助农民搞推销;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产销大户,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带基地、促销售的作用;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后续产业培育,积极推进“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强村大户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是乡村工作的有力抓手。对照建设成果,选准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调动各类生产要素投向强村大户建设,继续实行县直部门联村帮建制度,加大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和物资扶持,强化措施落实,加快建设一批成效明显、辐射力强的强村大户,引领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工作建议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2010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浙江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九、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农业工作建议篇3

一、目标要求

1、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为方向,以酿酒葡萄、优质肉牛、有机枸杞、劳务产业和运输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的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特色卫星镇建设步伐,深入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发展目标: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6%。其中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5%以上,力争增长1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55%以上。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3、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要把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印发宣传纲要、抽调干部宣讲以及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迅速及时地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传送到基层群众手中,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区市及区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两镇、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区市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项目,围绕酿酒葡萄、有机枸杞、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牢坚实基础。要尽快制定出台区贯彻落实意见,加强科技培训,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劳动者素质,切实把我区农业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4、扎实推进“院地联动,共建共促”合作机制。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辖区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聘请专家学者为我区优势特色产业把脉问诊和技术指导。加强与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合作,对我区常规枸杞有机转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指导;加强与畜牧工作站、草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林科学院畜牧所及大学的合作,对兴泾镇肉牛规模化繁育技术示范与应用进行指导;加强与大学葡萄酒工程中心的合作,对贺兰山东麓有机葡萄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指导,做好有机葡萄酒的标准化认证;强化与山东寿光科研院所的合作,对示范园区进行合作开发与指导,加强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5、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实施农技推广基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主要围绕肉牛、枸杞、设施蔬菜、水稻、淡水鱼养殖等主导产业,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公益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科技项目带动型等新模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技人员包村连户,领办、创办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考核激励机制,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对重大农业创新课题、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首席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对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实行农牧水务局、两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农民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挂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以奖代补”机制,鼓励科研院校、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合力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工作。进一步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支撑和服务工作。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在充分发挥现有的85名科技特派员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创业培训,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中心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院校研修、集中培训和现场试训等方式,对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

6、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畅通的农村信息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园到户。充分利用“三农”呼叫中心、农技科技“110”服务热线、手机短信等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直接、直观、直达式服务。逐步在各镇村配备完善的信息终端,利用信息网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为农民就业、增收搭建桥梁。

三、全面落实经济工作项目化,加快推动精品特色农业发展

7、着力抓好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经济工作项目化”要求,认真研究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区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摸准吃透、用足用好国家战略机遇和区市政策机遇,全力做好有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对接与落实,为我区农业农村发展积蓄更大的发展后劲。认真落实区重点项目责任制、限时制有关要求,全力抓好18个农业农村及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的落实,进行责任分解,实行工期倒推、进度倒排、机制倒逼,使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都有担子,全面形成抓项目、干项目、促项目的强大合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8、着力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按照自治区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的战略规划,充分挖掘贺兰山东麓自然优势,高标准完成3500亩酿酒葡萄种植,着力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酿酒葡萄最佳生态带核心区。加快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发展中心、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小镇、镇北堡影视文化葡萄小镇项目的规划设计、申报审批、立项等工作,力争6月份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辖区内已建成的源石、昊特兰·郭等4座酒庄,重点抓好源石酒庄二期建设及附属运营项目;全力推进年已立项的爱尔普斯、格莉其、德大等7座酒庄手续报批和建设工作,促其尽快建成投产;指导帮助2012年计划建设的巴格斯、泉园等5座酒庄尽快完成各项建设手续的报批,使其尽早开工建设。

9、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继续实施镇北堡镇有机枸杞示范园项目,扩大镇北堡镇有机枸杞示范园种植面积,2012年转化有机枸杞500亩,实施枸杞低产园改造1200亩,提升“塞上奇源红”有机枸杞品牌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在镇北堡镇实施有机葡萄转化200亩,逐步扩大有机葡萄种植规模,提高效益,打造有机葡萄品牌。积极开展有机枸杞、有机葡萄种植培训,加大种植、加工等环节科技培训力度,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10、巩固发展兴泾镇优质肉牛产业。继续打造兴泾镇优质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加大放大贷款助推肉牛养殖力度,在巩固提升原有企业、大户、农户饲养的基础上,新建和改建牛舍500栋,努力打造“黄牛养殖示范区”。加强畜牧技术服务,购进良种冻精20000支,实施奶牛改良。争取资金200万元,自筹资金180万元,力促兴泾镇伊兴肉牛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年育肥出栏优质肉牛1000头以上。年内完成肉牛养殖品牌注册,提高兴泾镇清真牛肉品牌知名度。大力发展特种养殖项目,重点在芦花地区扶持发展梅花鹿、灰天鹅等特色养殖,促进畜牧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11、培育壮大劳务产业和运输业。建立完善“政府规范管理,中介组织输出、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继续扶持壮大江海洋、共享等劳务派遣公司,发展和培育一批劳务经济人,支持和引导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移,力争实现年内转移输出劳动力9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亿元。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引导、能人带动等形式,鼓励广大农民大力发展运输业,力争全年运输业收入达到1亿元。

12、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大力彰显“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名片,加快推进鹭岛湖、犀牛湖、天鹅湖生态博览园等生态观光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天鹅湖生态博览园项目,建设1200平方米钢结构花卉大棚,3000平方米的双弧钢结构蔬菜大棚,开展适水养殖,并对外经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旅游产品开发,在巩固原有47家“农家乐”、“渔家乐”的基础上,围绕黄金旅游线、葡萄产业带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鼓励红柳湾生态园、新牛山庄等企业做大做强。

13、切实抓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优化发展环境和扶持政策,坚持深挖内资与招引外资相结合,围绕葡萄酒庄、有机枸杞、优质肉牛、特色养殖等产业,吸引各类资金进行开发创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延长物流、仓储、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等方面的产业链,打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空间载体。依托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鼓励投资者在吃住行、游购娱、康体健等文化旅游产业要素上做文章,使贺兰山东麓西线黄金旅游线成为创业就业线、增收致富线。力争新引入1-2家企业,引进项目资金1.5亿,做大做强我区优势特色产业。

14、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在抓好我区现有3个农村集贸市场基础上,继续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物流,繁荣农村市场流通。强化品牌意识,支持名优品牌、地理标志申报认定认证。充分发挥“滚钟口”蔬菜、“昊惠”无公害鸡蛋、“塞上杞源红”枸杞等品牌效应。加强农超对接力度,在巩固原有10家蔬菜直销店的基础上,新建3个标准化菜市场,改造提升兴顺农贸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减少流通环节。以新润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市泰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施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冷链系统,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网络。

四、全面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快推进新市民培养工程

15、全力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全力实施年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后续工作,完成安置区水电入户等后续工程,落实好移民耕种土地,加强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落实好就业岗位。3月底前完成生态移民的搬迁和移民子女的入学工作,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分配耕种土地,做好生态移民的耕种技术指导工作。从4月份开始,将生态移民纳入镇北堡镇正常管理,加强跟踪服务,扎实做好生态移民入户、建档立卡、民政、计生、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服务工作。扎实做好2012年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快安置区征地、规划、土方和工程招投标工作,力争3月20日开工建设;7月底前完成安置区住房及公用设施主体工程;9月底前完成移民搬迁入住的前期准备工作;10月底前完成移民技能培训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落实就业岗位;11月份完成搬迁工作。全年新建移民安置房160套,完成生态移民320户1300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16、深入实施“双到”扶贫工程。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双到”扶贫攻坚任务,深入开展扶贫帮困“三项活动”。充分发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作用,通过“双到”扶贫开发和低保制度的覆盖,实现两镇贫困人口均能享受扶贫政策。对于已经确认的贫困人口,每户结合项目给予帮扶资金原则上不少于2000元,个别贫困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同时每户安排一名项目责任人。2012年计划扶持258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运输业、手工制作销售等二、三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持兴泾镇兴盛村、泾华村发展肉牛产业,扶持300户农户新增基础母牛600头,饲养量达到24000头;扶持镇北堡镇新华村、昊苑村发展葡萄种植3500亩,扶持团结村转化有机枸杞500亩。通过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项目运作,达到贫困户脱贫发展的目的。

17、用足用活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认真抓好“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工程试点。探索互助资金和信贷资金两个金融产品捆绑使用,提高贫困户贷款额度,解决发展生产资金短期困难。按照自治区调整村级互助资金配比比例的有关规定,放宽农户交纳互助金的比例,资金配比由目前的6:4调整为8:2,互助资金总量达到900万元,积极争取千村信贷600万元,对种养户、创业能人、微小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等给予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准备金制度和风险预警防范机制,逐步转变支农资金支持方式,实现由直接支持向搭建融资平台方向转变,按1:4-1:10比例放大贷款,撬动更多资金,使支农资金效应最大化。

18、全力实施新市民培养工程。制定出台《区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通过鼓励群众创业增收、就业增收、技能增收等方式,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5%以上,到2016年达到11000元以上。千方百计开展“新市民转移培训”,通过委托培训、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储备培训,努力使农村适龄青年和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使农民创业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年内计划培训各类人才5550人,其中: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200人,农民实用技术(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培训等4200人,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50人。通过培训使其每人有一技之长,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法,重点做好生态移民生产技术培训,采取“三定一证一保”(即定培训学校、定培训人员、定就业去向,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保证推荐就业)的方法,对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的移民,利用农闲组织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就地就近和外出务工本领,做到农忙种地、农闲务工;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生态移民开展创业能力培训,促其创业致富。培养合格产业工人,依托辖区大中专院校对愿意到城镇和企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行3个月以上的培训,通过技能鉴定者给予1500元补助。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未考入大学或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减免学费,贫困学生在校期间每月给予200元生活补助。

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19、加快特色卫星镇建设。围绕首府旅游休闲卫星镇建设目标,在镇北堡镇建设农贸市场和旅游纪念品商业街,发展泉园酒店、大夏园等一批餐饮、住宿、娱乐产业;围绕首府回乡风情卫星镇建设目标,在兴泾镇大力发展以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生产加工、物流集散为主的商贸服务产业。争取区、市支持对镇北堡镇及兴泾镇镇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市卫星镇;积极做好兴泾镇泾华园中心村续建项目,力争9月前达到入住条件;做好芦花洲安置区中心村一期开工建设,力争年底完成2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两镇农村危房改造300户(含生态移民150户);对镇北堡德林村3组和镇北堡村3组进行村庄综合整治;续建镇北堡德林村公路、扶贫公路、鹭岛湖公路至天鹅湖公路等全长23公里;新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道路30公里,改造兴泾镇兴盛村村庄道路5公里。

20、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深入推进贺兰山东麓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抚育项目10000亩、各类造林4500亩。完成镇北堡镇生态防护林基地建设500亩、蒙古扁桃繁育造林和播种育苗500亩、造林示范100亩。实施团结村、新华村枸杞低产园改造与树体保健栽培和病虫害可持续防控技术推广1200亩。稳步推进农村新能源工程,建设昊惠、德旺、恒泰元、泉园及康盛5个大型沼气,建设15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发放户用太阳灶490台、太阳能热水器730台,农村清洁能源使用农户比重达80%。实施区镇北堡镇、兴泾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续建工程,确保5月全面投入运行。积极争取实施芦花洲、泾华园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21、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实施农水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有效提高区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实施芦花滞洪库项目,对镇北堡镇芦花地区西侧6.6公里芦花滞洪库进行拦洪堤加固。实施芦花排洪沟治理项目,开挖芦花排洪沟5.8公里,整治两侧沟堤及部分沟堤迎水面砌护。实施兴泾镇1200米的渠道砌护,做好生态移民885亩的生产用地的沟渠设施的配套工作。实施芦花地区农田建设及其渠系配套砌护工作,改善12000亩农田的排灌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对镇北堡的六、八号4500米的支渠进行砌护,对镇北堡的扬水泵站进行改造,改善镇北堡地区灌溉难问题。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开展镇北堡顾家桥等村温棚节水设施建设,有效改善生产条件。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22、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选派优秀机关后备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在总结推广新华村“百富带百贫”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将“凝心聚力增合力、党群共富促发展”作为丰富和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抓手,在产业链、示范园区、行业协会设置产业型、专业型、服务型、岗位型等功能党小组,建立运输、劳务、文化旅游、社会管理等特色功能党小组30个;探索建立村党支部领导、功能党小组引领、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主导、金融机构支持、机关企业带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党群共富联合体”20个。

23、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中石油希望小学,改扩建华西小学等3所农村小学。加强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动交流,对困难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新建10个农村标准化卫生室,方便农民就近就医。落实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培训项目,促进乡村医生向职业医生转化。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主,以树立良好民风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电信模范树评活动、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继续实施农村卫星电视“村村通”工程,4月底争取入户率达到100%。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力度,普及建设村文化室,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扎实开展“农村民风建设年”活动,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移民吊庄图片展等活动,宣传党的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在农民尤其是移民中进行感恩教育,让农民群众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移民吊庄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使他们对党、对国家、对各级政府心存感激,心怀大局,支持和参与到重大项目建设中。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民参合率达到96%以上。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困难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24、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力推进“六五”普法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法律咨询、文艺演出、巡回法庭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勤廉为民”工程,加强村务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积极发挥村民监督管理委员会作用,全面推进“民主议政日”、“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民主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集体资产的管理,促进农村廉政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25、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针对区小农场多、流动人口多、非政策移民多的现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健全完善社会教育、倾听社会呼声、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农村社会管理基础。试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基层管理新模式。加强以业管人,全面落实扶贫开发等各项强农惠民富农政策和低保、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移民群众和流动人口在区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将他们固化下来,实现规范有序的管理;加强以房管人,稳步推进4580、中石油500万吨大气环保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和动员群众搬入新建居民点,全面摸清两镇人口基本信息,维护乡村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加强以法管人,对林草试验场、非政策移民点的土地房屋进行全面清理、核查、确权,严格土地流转程序,严厉打击各类非法买卖土地、房屋和违章建设、乱搭乱建行为,逐步规范老移民地区、小农场等非政策移民点的社会管理。

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

26、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突出重点任务,集中攻坚落实。要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通过观摩评比、现场学习等有效措施,加大重点工作指导落实和推进力度。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各部门和乡镇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围绕重点产业组织力量给农民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

27、明确工作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区委、政府和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认真研究,理清思路,完善方案,加快部署,切实把农业农村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细化量化目标,逐层分解任务,做到责任落实到领导、任务落实到人头、形成我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浓厚氛围。

农业工作建议篇4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责任,消除农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确保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工作目标

实现全局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通过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开展。大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深入开展农业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农业生产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主要内容

一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普及安全知识

广泛宣传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常识,1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栏、板报、印发资料、张贴标语等形式。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深入镇、村、组,2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科技下乡”安全宣传日”放心农资下乡”等载体组织干部职工。扎实开展农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机安全操作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鼠药安全使用常识、沼气安全使用事项以及安全生产常识,不断警示和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提高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

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

认真实施《拖拉机登记及年度安全技术检验技术规范》监管对象向未登记农田作业拖拉机拓展;加强农资市场整顿,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农资经营单位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农资经营单位监督检查制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以种子、农药、肥料、农产品等品种为重点,加强日常检查,突出专项整治;配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违法行为,以及掺杂高毒农药、禁用化学投入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农资投诉举报体系,利用12316三农热线服务电话,畅通举报渠道。

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以治理拖拉机违法载人和无牌无证作业拖拉机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加强档案管理,严格把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关、安全检验关、培训关和考试关;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做好已认定基地的生产控害,建好基地档案、严把生产控害关,实施基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结合的监管制度,以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大农村沼气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改,要坚持以沼气国债项目实施为重点,每个项目村要确定一名技术员,指导群众安全规范使用沼气,督促镇、村对全县的沼气使用户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漏洞,及时整改,及时维修,确保沼气安全使用。

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建设

摸清家底、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各股站室要对本单位安全监管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出工作思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联合执法和安全检查等制度建设;加快各类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切实减少因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较大以上安全责任事故的要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依法追究事故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

推动农业保险工作开展,要进一步抓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扩面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抵御风险能力;完善区域性检测体系,农业基地、农贸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配置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健全检测室管理制度。

六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

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安全生产组织机制;强化安全监管队伍的培训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积极探索在重点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安全管理组织和安全员制度。组织安全监管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和安全执法水平。

四、进度安排

各股站室要结合实际,局“安全生产年”活动贯穿于全年安全生产工作之中。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主要工作要在11月底以前完成,分四个阶段进行。

结合工作实际,一准备部署阶段。按照市、县《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具体的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切实加强“三项建设”重点组织开展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二深入实施阶段。各股站室要按照本方案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认真组织检查评估和开展回头看工作,三整改提高阶段。各股站室要在深入实施、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总结好的做法、推广典型经验,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撰写上报总结报告,四总结督查阶段。按照工作方案进行认真归纳、全面总结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开展情况。探索农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各股站室要高度重视,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成立相应组织,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抓好落实。要创新“安全生产年”活动机制,二创新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监管有力的工作格局。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将分阶段组织督查组,深入各股站室进行“安全生产年”活动督查,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

农业工作建议篇5

增加农民收入,本文总结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及其以后工作建议,以供七营镇设施农业得到更好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七营镇;设施农业;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234-01

七营镇地处扬黄灌区,发展设施农业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七营镇党委、政府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示范种植,逐年推广。我镇按照抓特色、扩规模,抓科技、创品牌,抓延伸、促效益的思路,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设施农业示范点5个,拱棚3351栋2532亩。

大部分群众从最初的观望到现在争着种,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就七营镇张堡村去年农民人均收入4008元,处于全县领先地位。实践证明,发展设施农业是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全镇要继续加大力度,积极扩大建设规模,全面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使之成为种植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 工作要求

1.1 坚持突出重点区域、相对集中发展的原则

在区域布局上,主要以公路沿线的张堡村所在地四周为重点发展区域。在建设形式上,要继续坚持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方向,以生产小区建设为重点,创特色、创品牌。全镇新建50亩以上的塑料大棚小区的面积要分别达到年度下达任务的50%以上。

1.2 坚持基地与市场同步建设、生产与销售同时抓的原则

要把产品生产与销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基地与市场同步规划建设、产品生产与销售同步安排实施,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1.3 坚持建造类型规范化、建造结构多元化的原则

主要是规范日光温室大拱棚的建造标准。在建造类型的选择上,要突出增温保温性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室内空间,并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具体建造类型由镇政府统一选定。在建造结构上,要讲求建造成本低、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地选择建造结构和材料。

1.4 坚持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的原则

要早规划、早开工、加快施工进度,新建日光温室要在当年11月末前建成使用;新建塑料大棚要在当年发挥春提前、秋延后的作用。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当年投产利用率要达到100%。

2 工作建议

2.1 加强对广大农户的宣传引导

我镇要利用集市、宗教活动场所、组织参观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尤其要大力宣传干旱气候条件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避灾、高效的重大意义。用当地的实例进行算账对比,说服动员,促进广大农户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顾虑、坚定信心,进一步提高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抓好设施农业用地的调剂

近两年的大规模建设,农村绝大部分机动地和闲置土地已利用殆尽,发展设施农业用地多数都要在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中进行调剂。但由于农户的认识不一,给土地调剂工作增加了难度。尤其是水浇地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各地要在继续做深入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有偿流转、返租倒包、户间置换、等形式,妥善解决好设施农业用地问题。

2.3 加强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是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但专业人员少、技术层次低、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不适应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予以强化。一是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七营镇技术服务要有专人负责,按建设面积调配技术力量,不足的要采取多种渠道配齐,并逐步落实服务范围和技术责任。在温室大棚设计、建造施工、育秧及栽培管理各环节严格技术把关,保证各项技术服务及时到位,技术应用准确无误。二是统一培训技术人员。与中卫天瑞种苗公司、农牧局两级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重点讲授温室大棚建造、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鉴别及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加强对生产者的培训。要以新建区为重点、以现场培训为主要形式,当场演示操作,提高生产者技术应用能力,做到每亩都有1名明白人。四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适应本地区栽培的作物或品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从中筛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加以推广,拓展设施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和产品档次。

2.4 加强产品销售

产品销售是决定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设施农业产品市场复杂多变,一家一户无法把握和适应,因此,我镇必须把产品销售放在与设施农业建设和产品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精心组织,突出抓好。一是大力开拓市场。我镇在加强产地销售市场建设的同时,组织人力,广泛开展市场考察,了解掌握市内外市场需求及生产发展情况,找客户、拉订单、建立销售网点,努力做到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二是积极培育壮大产品营销队伍。要在设施农业产区培育和扶持发展农产品销售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壮大营销队伍,拓展销售渠道,增强销售能力。同时,继续支持发展设施农业产品加工、包装、储藏保鲜企业,延长销售时间,缓解销售压力。三是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以设施农业小区为单位,统一考察市场、统一作物及品种、统一安排种植时间、统一育秧、分户栽植管理、统一组织销售。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做到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5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以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突破口,增加优质粮面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落实办法,确保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到位;带动葵花、玉米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新品种示范基地的建设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产增效实用技术,依靠政策和科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各项备耕措施,保证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供应。

参考文献

[1]吕坤,侯梁宇,吕忠全.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08.

作者简介

农业工作建议篇6

关键词:基层;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3-0082-03

近年来,基层农业信息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形式和载体不断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有必要认真研究基层农业信息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对策,不断推进基层农业信息工作健康发展。

1 基层农业信息及其现状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基层农业部门领导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把信息工作作为服务“三农”发展的一项基本工作职能列上重要议程,存在轻管理、轻使用、轻服务的现象;有的基层农业部门没有把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工作目标,农业信息工作任务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缺少专职信息工作人员,长期打不开局面;有的基层农业信息员对信息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仅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所有这些,反映出一些基层农业部门领导及信息员,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信息服务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服务作用的发挥。

1.2 信息工作机制不健全

信息管理制度是信息工作规范运行的重要条件,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信息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由于受用人管理体制的限制,基层农业部门人才断档、人员老龄化的问题突出,制约了信息工作人才的梯队建设,影响了信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表现为:没有把信息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与报酬直接挂钩,有功不赏、无为不罚,“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以致信息报送的主动性不强,应付现象普遍;再次,一些基层农业部门领导对信息工作认识不足,使信息审签制度落实存在盲区。最后,基层岗位轮换频繁,导致基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相对经常变动,特别是部分年龄较大的信息员,随着精力、体力的减弱,不愿再从事繁重的信息工作,主动提出换岗的其他科室,影响了农业信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3 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1.3.1 信息新闻变“旧闻” 一些基层农业部门没有设置专职的信息员,信息员多为身兼多职,其他工作繁忙时无暇顾及信息工作,或因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一些好题材信息没能及时编发,延误了时机,使不少信息失去时效性,新闻变成了“旧闻”。

1.3.2 综合提炼的信息少 实际工作中

农业工作建议范文

农业工作建议篇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党对乡村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任务,强调做好农业和乡村工作不仅是经济问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