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1
一、借助自我学习开展课前有效准备
课前环节往往是许多教师忽略的内容,没有花大力气在课前下功夫,结果课堂教学中往往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对语文教学工作同样如此,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可以让教学活动前延,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课前自我学习的明确要求,以及强化方式方法指导,让课前的自我学习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在每一课内容的学习之前都充分研究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以及其中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如写作手法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有效提高掌握的效果,而且对存在的困惑能够有针对性听讲,和同学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笔者还强化了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不得法事倍而功半,预习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语文预习技巧的提炼,如三步预习法,要求学生一读二思三写,读是通过反复阅,把握其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思是对照预习思考题想方设法查找答案、独立思考,做就是做一做各种习题,以及将自己认为的难点摘记下来。
二、借助讨论探究钻研教学重点难点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难点问题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灌输给学生标准的答案,也有可能应试得分较高,但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而言帮助甚微。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仅自己认真思考,而且还要和同学之间进行分析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为了满足这样的目标,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主要通过两个路径进行,一方面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提供思考题,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小组的同学一起来讨论每一个问题的准确答案。这是小组探究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既认真思考也相互交流讨论,整个课堂可以营造出民主包容开放的氛围。另一方面,笔者还针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观点,鼓励他们通过争论辨析的方法来刨根问底,寻找问题的真实答案,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法的重要切入点。
三、借助空间拓展活跃教学氛围效果
语文教学一定不能以狭隘的思维组织开展。在教学空间这一方面,教师如果局限于课堂,就会陷入无法迅速提升的怪圈。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空间的有效拓展,让学生跳出教室学语文,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的乡土资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加生动因素,如结合本地区一些民俗文化、手工艺产业等乡土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后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与此相关的大量素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有了学生身边的这些资源,只要稍加发掘利用,就可以成为生动素材,写作出来的文章清新爽目,给人以一种亲切感。其次,兴趣小组活动也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爱好组织一些研究活动,如演讲训练、文学社团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组织专门研究,大家畅谈技巧方法,旨在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技巧、提高效。
四、借助竞争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动力
竞争可以产生动力,竞争性的氛围能够让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思想态势,使积极上进成为班级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与精心组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竞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班级开展了分层级学习竞赛活动,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层级,将学生编为ABC三个竞赛组,每一组里面学生都是处于同一层面。大家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既比赛考试成绩,也比赛平时各种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能力的考核情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竞争状态,大家你追我赶。特别是同一层面的学生之间竞争更具可塑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教师还可以组织演讲比赛、默写比赛,包括文学知识抢答赛等形式内容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巩固理解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竞争的存在,时刻感受到我不认真学习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越这样的紧迫感。
综上所述,多元化教法是对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提升,广大教师要注重灵活运用,确保教学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效。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2
摘 要 在这个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怎样去面对全体学生?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实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有必要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改革趋势
一、有关界定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研究
近年来,体育界较为认可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的组合。由此,体育教学模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从系统的观点看,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较为全面。
二、简析不同类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型”模式
以学习运动技术为重点是“基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增强体质,丰富体育健身理论,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不打乱原行政教学班的前提下进行混合性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更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有助于教学的规范化;3.有力学生集体观念和意志力的形成。但是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三段型”模式
以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基本能力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三段型”顾名思义就是将体育课程教学分为三段进行:基础课为一年级课程内容,专项选修课在二年级时增设,选修课设立则主要针对三四年级。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体育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并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但是统一的分段课程,不利于体育优秀生的快速发展,同时分段教学提高了对学校师资力量的要求程度。
(三)“混合型”(并列型)模式
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因材施教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混合型”(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作为高校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基础课与专项选修课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是其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该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内容要求;2.课堂教学氛围良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其主要缺点是:1.对学校师资力量要求程度高;2.不利于学习进度和难易程度的同步进行;3.分班困难。
(四)“一体化型”模式
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强化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体化型”模式即将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三者有机结合为一体。该种模式的优势是:突出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性特点,有力的将课内外体育教学衔接为一体。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整体性教学增加了教学器材与场地的负担,加大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工作量。该种教学模式为现阶段高效学习较受欢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五)“分层型”模式
教学指导思想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教按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分和运动基础能力,划分教学层次班。优点是这种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它打破了系(科)和专业界限,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广交朋友、提高社交能力、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良好的环境,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管理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
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前提是体育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未来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模是随着时代与教学课程标准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具体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开放化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各高校依据学生特点和校情而选取适合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其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遵循当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发展方向而呈现的开放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开放式”便成为了现今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电子产业与体育教学活动间的密切度不断提高,今后体育教学将以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要求,体育课堂的开放度也将随之而不断扩大。
(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课标在高校的应用,传统应试教育正逐步被素质教育所代替,高校体育教学也逐步向终身化教学发展,片面的体育技能评价已不适于未来体育教学的要求。随着体育教学价值观念向多元化发展,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实现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融合与相互依存将成为主流形式,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便成为了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又一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发展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现代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魏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分析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迅速普及推广,那么人们就越来越关注新课程基本理念深入课堂教学以发挥指导教学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相关因素很多,仅仅提出理论指导而且比较概括和抽象的课程标准很难对体育教学过程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鉴于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个介于体育课程与教学间环节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从学科角度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具有更加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理论
对研究对象本质的概括和内涵的界定是所有研究最基础的工作,而且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衍生物。所以我们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时,要首先明确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涵。
(一)体育教学模式概念
目前,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
(2)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3)是蕴涵特定体育教学思想,针对特定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活动结构和框架。是以简化形式表达的体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组织策略,是联系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
(4)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体育教学活动的范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
(5)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内涵与教学模式无本质差异,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其是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纽带,是在教学单元和学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得以具体体现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二)体育教学模式内涵
依据笔者对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的理解,其具有以下内涵:
(1)是体育指导思想和价值观的外在外在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创造的特殊活动,人们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中,在对体育的相关属性加以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体育的价位观。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观念习俗在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东西方的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而言,东方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价值观侧重于人格的培养,而西方体育价值观重人体胜于重人格。
(2)是体育教学管理的直观形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管理中直观、具体、恒定的形式。将体育教学管理作为确立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加强包括全过程、全员在内的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并努力使其成为测定体育教学模式效益的重要参数。
三、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及其分析
(一)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目标、组织形式、对象、内容选择,方法、条件上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其中关于四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
(1)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全面发展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思想;采取自然教学班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大纲规定技能评定项目为教学内容。
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此种教学模式历时最久而且发挥着主要作用。在过去,其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教学条件相对差的学校依然采用传统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对学生关于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扎实掌握以及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缺点是体育教师在课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相对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抑。据笔者的调查,湖南省高校中有32所,约60%的院校依然采用此种体育教学模式,比如:湖南师范大学。
(2)选修课体育教学模式
此体育教学模式以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思想;通过体育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增强学生体质,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二年级中作为选项课是其组织形式;从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娱乐、休闲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学教学内容多而广。
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要求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而教师做到主导性、辅导性并重,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在体育运动、健身、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缺点是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就笔者的调查来看,湖南省高校中约4%院校采用了选项课型教学模式,比如:
湖南农业大学、怀化师专等,这就为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参考。
(3)专业型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从学生未来可能面对的职业出发,根据其特点和要求的职业技能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设置和选择上注重其专业性,与职业相关的内容是必学项目,比如:擒拿、格斗、搏击、太极等;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备相关职业技能为目的。从笔者的调查来看,
特殊性质的院校,如: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等越占高校总数的7%。
(4)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其以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教学思想;以一年级是基础课,二年级是教学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加以充分考虑。其优点是使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满足,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矛盾,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但其对教学条件和环境的要求相当高,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他们是俱乐部的管理者、教练和辅导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据笔者的调查,湖南省高校中约3.5%的高校采用此模式,比如:湖南大学和湖南财经学院实行的就是基础课一俱乐部型模式教学。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上的俱乐部模式。
(二)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分析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理解和湖南省高校常用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基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需求和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那么,高校体育的竞技运动教育课程可以采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当前比较流行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适用于运动参与教育和体育文化建设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化教育课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湖南省高校体育可以采用体验式、俱乐部型和快乐体育三种教学模式来满足课程和教学的需要。
高校体育采用体验式、俱乐部型和快乐体育三种模式是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高校体育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和有序。这种模式突出“健康第一”的主题,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体育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意识,结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身心各个方面和社会适应力等综合素质。
湖南省高校要给予大学生体能、健康、娱乐、竞技、心理卫生和社会生存技能教育等全方位的体育就必须采用必将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的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研究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9C69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吴健.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学校体育科学,1996(1):48-55.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4
关键词:高职;管理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29-02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了诸如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所有的这些改革,最能直接使学生得益的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因为学生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继而培养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的。虽然很多院校在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在实施课程改革时遇到了难题,如文秘、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特别是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这几个专业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有一个相同点即管理技能培养。这里的管理技能指的不是公司战略层面的管理,而是操作层面的管理,主要是指某一类特定项目的操作管理。如某一次会议的具体策划与组织实施,或者会所餐厅的管理等等。大多数院校在这种管理技能培养方面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在学期间,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技能。客观原因有很多,如管理技能是无形的,很难以一项具体设备的练习代替技能培养过程;管理技能是一项综合技能,需要有很多实际经验之后才可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企业不放心将真实的管理项目让学生去操作,等等。因此,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基本上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以实践为辅。所谓的实践,通常也只是在教室里进行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做管理游戏、进行管理演讲等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进入管理状态,从而最终掌握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技能。
因此,探讨适合高职管理类课程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迫切而又现实的课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模式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学模式的概念和以认知过程为依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概念研究方面,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并指出了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教学评价五个方面。何克抗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组织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在以认知过程为依据的教学方法研究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属于传递——接受式教学;皮亚杰和布鲁纳提出了探究式教学;巴特勒提出了自主学习模式;还有其他学者提出了抛锚式教学等等。
关于教学模式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高职院校做的也非常多,其中以研究具体课程教学方法居多。如王鸣涛等人提到的管理案例分析法、管理情境法、管理故事法、管理游戏法、管理演讲法、管理讨论法、管理博客法、类比教学法等。有从教学手段上进行研究的,如徐娟等人谈到的在模拟软件上模拟对抗法,矫利艳提出的生活化教学法、多媒体法、网络教学法、实训教学法等。有的研究则是从课程改革要坚持的原则和改革思路出发,如廖新琳、张建贵等人指出课程教学改革要突出高职的实践性和技术性,改革思路是首先分析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专业特点,然后要求教学方法多元化,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有从教育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如张瑞、姚凌江、吴向文认为采用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管理类课程教学较好。
虽然国内外的院校及学者做了众多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国外的教学环境和培养目标与我国有所不同,我国国内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也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研究应该随之变化。纵观目前已有的各种研究,笔者发现,在大致符合教育部新的改革要求的研究成果中,以实际岗位任务完成所需的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学校特点、岗位特点,并注重“做中学、学中做”的真实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则更少。
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操作流程
(一)改革思路
为解决高职管理类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适用性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以“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领会并感悟管理,在一定时期的亲身经历中学习管理知识,产生知识和经验的共鸣后,再通过完全真实的项目运作运用先前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地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获得管理技能,以这样一种改革思路进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应以某一具体课程为切入点,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学校特点、岗位特点,注重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即“项目+课程+项目”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涉及职业能力、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环境、课程教学时间、课程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要素的组合设计。以《会议组织与管理》课程为例,首先要以一个完整的会议策划和实施为一个项目进行整体设计,考虑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职业能力,这些职业能力不是由教师自己提出,而是由已经在这个岗位上任职多年的公司工作人员提出的,院校根据学校、学生、企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进而进行课程内容、实施项目、教学环境、教学实践、教学手段、评价等要素的组合设计。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
具体每一门课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可以按照图1进行。
第一步,需要参与改革的相关教师进行理论上的认知更新。因为课程改革应以认知心理学为基本理论,要求教职员工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探讨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入手,为整个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步,就是借鉴。要研究某门课程如《会议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成功案例的特点及其成功实施的各种条件,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实践指导。
第三步,进行调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分析院校特点,如学院办学理念、教改思路等;分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对应的职业任务及其能力要求;分析学生的特点,如学生学习主动性、知识结构、最容易接受的知识学习模式等;分析实践项目的可得性和可实施性;分析教师和实践项目指导师傅的作用。在此之后进行教学模式设计。
第四步,教学模式初步设计与实践。教学模式初步设计完成后,应先在一个班或部分班级中进行试验性教学,在试验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第五步,全面推广。在经过两个学期或三个学期的试验后,再进行全面推广,这里的推广是指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书面文件化。
参考文献:
[1]徐学福.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7-63.
[2]徐学福,宋乃庆.20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4):92-97.
[3]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28-31.
[4]杨承印,马艳芝.我国“探究教学”研究十年[J].教育学报,2007,3(2):46-49,61.
[5]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08(12):27-29.
[6]肖美艳.我国近二十年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11):58-60.
[7]袁顶国,刘永凤,梁敬清.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教学模式概念的三元运行机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110-114.
[8]吴也显.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J].教育研究,1992(1):49-52.
[9]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2):51-55.
作者简介: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5
关键词:个性发展;模式改革;“五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原因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
通过自觉调整、推进改革不断适应不同时期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永恒主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开放的系统,只有在不断改革和调整中才能充满活力,才能走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即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单一化人才培养过程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矛盾,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实践的矛盾。
(1)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迅速扩招之后各种弊端逐步凸显,为此教育部启动了高校“质量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规范和标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实行统一目标、统一方案、统一大纲、完全标准化的“大生产”,与学生发展多元需求相矛盾,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严重制约学生个性化发展。
(2)单一化人才培养过程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不相适应。高等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战略转型,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学生适应教学改革的兴趣不浓,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相对单一,缺乏活力,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3)封闭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实践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创新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成效无法延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用是渐进式改革,新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是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进行,既要突破原有管理制度限制,又要适应既定管理制度,在夹缝中艰难前行。当前,僵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调整和优化对人才培养实践创新意义重大。
2.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困境重重、步履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等学校外部环境因素制约,也有高校内部自身因素束缚,还有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严重阻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问题。从1997年以后,我国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教学资源无法有效补给、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生源质量逐步下降等问题非常严重。高校办学经费投入有限,甚至部分高校债务负担沉重,无法保障教育教学有效投入。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无法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粗放式教学,从教学、学习和管理等各个层面出现违背教育规律现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模式、培养手段等单一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困难重重,根本无从谈起教育质量的提升。
(2)市场经济引发师生价值观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整个社会人的价值观都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教师和学生也无法例外。什么手段能最便捷、最容易取得名利,人们就自然会倾向于使用这些手段,而将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使命置于从属地位。教师评价学术化、论文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教师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实践的动力明显不足、兴趣不浓,导致教学在教师业务中边缘化,违背了教学。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于学习短平快,功利化、实用化思想严重。甚至部分学生被动入学、被动学习,没有适应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潜能不能很好开发,创造力和发展力逐步被磨灭。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和适应教学模式变革的动力不足。
(3)科技发展引发学习方式变革。信息化时代到来,学生学习的环境、方式和途径发生了深刻变革。特别是计算机等新兴科技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学生的认知方式、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教育教学必须主动适应新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人才培养工作新要求。高校在学校环境建设上、教学方式变革上还没有快速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步骤和要求。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极价值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特征。
(1)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每一个体都是其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产物。”[1]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报告指出,年老一辈科技人才主要是根据国家需要决定自己的职业,青年一代则更能够依据知识兴趣做科研职业选择。[2]每个学生的遗传基础、成长环境不同,决定了其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2)培养模式自身体系完善。当前,各界对培养模式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有种“泛模式”的迹象。到底什么模式?龚怡祖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3]“五分”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2.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通过课程分级教学、过程分段培养,回归大学教育本原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着力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有所学、各得其所。通过学生分层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人人成才。
(1)学有所学、各得其所,实现人才培养理念本原化。科学把握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学有所学、各得其所”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阶段、全方面。
(2)整合资源、重构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全优化。秉承传统、乘势聚力,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系统改革和重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以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等相融合的立体人才培养体系。
(3)整体架构、系统设计,实现人才培养制度科学化。实行大类招生、分段培养、动态分流。以设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为抓手,推行“2+1”学期制、学分绩点制、小班教学制、学业导师制、选课制、辅修/双学位制等,极大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联动性和创新性。
三、“五分”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西南大学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困境,坚持回归教育本原,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教育规律,按照综合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有所学、各得其所”的改革思路,围绕“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发展分层、学科教育分类、课程教学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五分”人才培养体系,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综合改革,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1)从培养目标上分层培养。学生的认知基础、价值判断、兴趣爱好、成长背景、发展环境等具有明显差异性。面向多元需求,确立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分层发展目标学校积极推行分层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根据学科特色和优势,将学院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结合型,从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课程改革、创新平台、实践基地、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创业型等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实施“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组建含弘学院,设立大文科类“吴宓”班和理工农科类“袁隆平”班,坚持“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实施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人格健全、体能优异、追求卓越的拔尖人才,使其成为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学界精英、商业巨子和政坛领袖;2006年以来,学校相继设立9个院级创新实验班,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的创新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从学科背景上实行分类教育。学校学科门类多、综合性强,采取同一模式进行通识教育,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和培养过程的单一化问题。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科高度分化与深度融合科学地统整起来,按学科合理分类,即分为师范类、农学类、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艺术类等六个类型,推行学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
(3)从教学内容上实行分级教学。学校高度重视面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改革与建设。自2006年起,学校在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并将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创新层次共3个层次,部分专业发展课程分为2~3个层次,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同时,学校加强对分级分类教学课程的建设力度,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实施重点建设,“大学英语”、“分析化学”、“数学教育学”、“动物生物学”等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编写出版《大学英语自主阅读》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等分级分类教材30余部。目前,学校已形成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发展课程模块共“三个模块”、“三个层次”的分级分类课程体系。
(4)从培养过程上实行分段培养。学校根据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将培养过程分为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实行分段培养。按大类招生,推行2+2或1.5+1.5+1培养模式。在基础阶段,主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大类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提高阶段,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发展阶段,主要开设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突出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社会适应和特长发展。
(5)从学生管理上实行动态分流。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1.5年或2年后二次分流。学生通过学科大类基础知识的学习,结合对专业的认识、兴趣、价值和就业取向选择专业方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实际,辅修双学位,拓展知识面。在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对学生的淘汰进行明确规定。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学生动态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美]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彼得·迈尔斯. 天资差异[M]. 张荣建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 白春礼. 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6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篮球教学;运动赛季
一、运动教育模式解读
(一)概念
运动教育模式(SE)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师西登托普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育教学理论。具体来说,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椋阂匝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采用游戏形式、比赛形式、直接指导形式、合作学习形式以及伙伴学习形式,构建体育教学的新体系,以达到“用运动指导教学,融运动于教学”的目标。基于运动教育模式,体育课程的教学通常以真实比赛、小组活动、伙伴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高度模拟真实的运动竞赛,情境效应十足。
(二)特征
1986年,西登托普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归纳为7个方面,分别为:运动季、团队小组合作、教学竞赛、不同角色扮演与责任承担、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分享、运动庆祝活动。由上述特征可知,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存在鲜明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季、教学竞赛、运动庆祝活动等方面,在运动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整个体育教学将以比赛进行贯穿,例如:对抗竞赛、循环竞赛、学期联赛等,学生也将以分组的形式,承担记分员、教练为、运动员等职责。
二、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一)教学目标
在中学篮球教学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构建运动竞赛式、游戏活动式篮球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更为真实的运动体验,激发他们的篮球学习积极性;②在为期一个运动赛季的学习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投篮、运球等技术动作,提升命中率,培养小组合作意识;③通过公平、公开的教学比赛,增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培养他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首先,引入运动季的教学理念。在为期一个学期的篮球教学中,教师按照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将教学周分为季前赛期、季中赛期和季后赛期,分阶段展开运动竞赛式教学。季前赛期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篮球基本常识介绍,小组划分,投篮技术教学、角色分配、赛程制度。季中赛期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技战术培训、组内比赛、角色适应、合作学习。季后赛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各小组比赛晋级、经验交流、保存比赛记录、总结评价、庆祝活动。
其次,贯穿多元运动模式教学方法。为充分体现运动教育模式的渗透性,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游戏比赛法、直接指导法、合作学习法、伙伴学习法等策略,展开综合性教学实践。以游戏比赛法为例,教师为各个小组制定具体的游戏比赛规则,各小组同学通过投篮游戏、运球游戏体验篮球学习的快乐,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伙伴学习法,则需要教师引导各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赛季比赛的胜利,去提升整体的篮球运动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再次,采用量化教学评价方式。为检验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效性,教师应采用前测和后测对比的方式,引入具体的量化指标,对整个教学效果展开评价。具体的实践过程为:在学期开始前,对教学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投篮命中率、小组合作能力等进行前测,在运用教育模式实践结束后,对学生的上述指标进行后测,并将前测与后测数据进行对比,以体现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教学总结
应用运用教育模式,我在所教授的15级班级中展开了教学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体来说,前测统计中,实验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分值为3.42分,投篮命中率为45%,小组合作能力分值为4.65分;而后测数据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分值增长为7.62分,投篮命中率提升为75%,小组合作能力分值为8.12分。由此可见,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组织篮球教学,确实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教学优化反思
(一)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展开教学
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中学篮球教学,经过试验研究,确实能够对学生的篮球综合素养提升起到显著地作用,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大力应用该种教学法。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运动教育模式毕竟是外来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结合学情、生情、教情,根据学生的运动特点,对篮球教学的场地器材、规则进行变通,使之符合我国中学生篮球学习的规律,以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教师素养:提升自我,敢于实践
在运动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且与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相比,运动教学模式有着其特殊性,先进性,因此,为充分达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学习,通过网络资源、课余培训等途径,强化自我对运动教育模式概念、特征、教学适用性等方面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篮球教学实践中,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还能够优化中学篮球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双向效应。
(三)学校管理:保障课时,强化监督
为进一步优化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学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各级中学的教学管理者应首先为体育课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在保障课时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可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形式,充分利用下午下课后的时间,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篮球运动教育模式实践。此外,在教学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还应该制定系统的量化考评指标,注重日常的教学质量监督,以保证运动教育模式的效果能够在篮球教学中落到实处。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学体育教师应在篮球教学中多用、多想、多完善运动教育模式,以此不断提升中学篮球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让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在中学篮球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林晓虹.合作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9)53-55.
[2]高航.运动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7
关键词 MOOC;军队工科院校;装备任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71-02
1 前言
随着任职教育的主体地位在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的确立,很多军队工科院校持续进行着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2011年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确立了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基本目标。如何突出装备教学特色?如何针对任职岗位需求进行培训?如何实现全程培养、联合培养、精确培养?等等,无疑是军队工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近几年在国内外各著名高校出现的,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的慕课(MOOC)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其特点和优势无疑可以为军队工科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提供借鉴。目前很多军队工科院校也展开了军队MOOCs建设。本文以陆军防空导弹装备任职教育慕课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慕课教育理念及其对军队任职教育影响的分析,探讨开展军队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各项相应机制,以期能够对军队院校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2 慕课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影响
慕课的教育理念及其理论基础 诞生于2008年的MOOC具有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交互性、自组织、社会性等特点。MOOC的教育理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使人们转变知识获取的途径,从而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同时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满足了更多人对教育的各种需求,从而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从思想渊源角度追溯,其教育理念深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它的产生是人们对实现教育公平梦想不断追求的产物,是远程学习和远程教育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又一次飞跃。MOOC集合了终身教育、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资源(OER)的优点和思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慕课教育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以下两点。
1)开放教育资源和关联主义。OER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向相关对象提供的非商业性的可被自由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一般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关联主义(也称为学习连接主义)是一种关于动态学习的教育理论,其核心是代表工作经验、学习和知识之间关系的“连通性”。可以用由节点(可能是各种组织、信息源、数据、图形、情感等)和节点连接构成的网络模型描述关联主义理论,它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创造连接并扩展网络复杂性的过程,当然所有连接可能具有不同的力量。因此,关联主义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学习的本质和过程的学习理念,强调“在关系中学习”,具有自主性、多样性、连接性和互动性等特征。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刺激的强化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理论更多被理解为学习的过程不能变成学习者被动地获得知识,学习者要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源,利用资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自由平等、积极主动地建构属于个体的新知识。
慕课教育理念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影响 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和现象,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最新需求。它的产生必然对现有高等教育产生冲击和影响,使现有高等教育从理念到运行过程都产生变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工科院校,也必然同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受到慕课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慕课对军队任职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对现有任职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理念基本内容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慕课因其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使其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得到空前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对象的数量和范围,并逐步满足了社会对终身教育服务的需求。军队院校教育理念具体表达为教学、科研和部队服务。特别是对于任职教育,其部队服务的功能更为突出。随着任职教育类慕课的出现,必然促使人们从理念的高度重新思考任职教育概念的内涵,重新思考并制定任职教育各类相关政策、制度、管理方法等。
2)对现有任职教育相关机制的影响。机制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是系统设计思想的直接产物。随着装备类慕课引入任职教育,需要根据慕课特点对原有任职教育机制进行调整,在现有机制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建立健全能够适应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建设、运行的各种机制。
3)对现有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学模式这一概念目前尚无定论,现引用袁顶国等人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或原理的指导下,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指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有机整体。随着慕课对任职教育理念、机制的影响,随着它们的变化与调整,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相关内容的变化。
4)对现有任职教育的不力影响。虽然慕课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多种优势,但同时也有不少缺憾。目前慕课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主要包括:课堂中传统的面对面师生互动少,很高的课程注册率和相对较低的课程通过率,不能得到承认的正式学分,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诚信问题,等等。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除了会产生上述共性问题,可以预见的还可能存在课程内容如何保密、装备操作训练考核如何进行等具体问题。
3 开发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需要建立的机制
就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学模式三者之间关系而言,教育理念属于人的主观抽象意识,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映射或体现,教育机制则是联系上述两者的纽带。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应建立以下一些机制。
院校与基层部队教学需求交流与协作机制 传统的任职教育因具有浓厚的计划教育和学历教育特点,存在基层部队教育需求与院校教育供应脱节,受训单位与院校不能就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协作、调整的弊端。随着基层部队网络条件不断优化以及慕课这种新型课程形式的出现,已经具备了自适应调整基层部队教学需求与院校教学供应的技术条件。目前只需要确定由任职教育哪个层次的哪个主管部门负责院校与受训单位间教学需求交流与协作,并且由该部门、执行权威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
跟踪学员个体岗位情况机制 借助慕课已经能够实现对某个学员毕业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情况的持续、精确跟踪,继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毕业学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情况和需求,一方面可以持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岗位工作需求,实现对毕业学员的终身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院校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确调整,借助慕课实现院校对在校学员的翻转培养。
任职教育学员管理机制 慕课的大规模特点决定了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学员来源复杂,从业人员不仅有从某装备专业毕业的学员,还有大量由其他专业调整到现在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或者单纯只是对课程内容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员。因此,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存在如何实现对课程学员进行身份识别、认证的问题,存在由学员所在基层部队和院校哪些部门管理的问题,存在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如何协作的问题,等等。
课程认证机制 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由慕课颁发的学分或结课证书并不为多数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认可。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因此,需要任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权威的规章制度,明确第三方评估者,由经过审核的第三方评估者实现对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认证,以提高此类慕课的学分或结课证书认可度。
考核机制 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与地方高校慕课主要区别之一是,不仅需要进行笔试或在线测试,还需进行故障排除、维护保养等操作考核。但由于部队训练时间与院校教学时间经常存在的冲突,因此需要建立部队与院校间考核协调机制,可以采用一年提供多次到院校进行装备操作考核的方法,解决上述矛盾。
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教育质量评估对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如课程认证、教学团队激励、课程内容调整等。应建立对课程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机制,并由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者、实施者、受训者和第三方评估者)共同承担。如可以由任职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规定,综合实施者同行评议、受训者评议以及第三方评估意见,得出某门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的教育质量评估结论。
4 结束语
慕课的出现,无疑为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提供了可行的选择。本文首先总结慕课的教育理念及其理论基础,分析其对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可能影响。在此基础上,以陆军防空导弹装备任职教育慕课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建设装备类任职教育慕课应建立健全的6种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24-36.
[2]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2-41.
[3]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53-56.
[4]皋凯,孙平,祝爱军.MOOC:军事任职院校教育的新契机[J].继续教育,2015(10):63-66.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中职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实践 创新
一、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中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工学结合模式引入到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职建筑专业劳动者和技术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实用性、专业性的渗透,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机制,创造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体系,强化课程教学的岗位适用性和学习有效性,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和特点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
工学结合模式指的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实践理念在于:将课堂学习与岗位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全面体验,从而提升自我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模式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灵活性三个特点。首先,职业性。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相应岗位的需求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即岗位工作内容”,以此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其次,实践性。即:应以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手段,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考评机制灵活、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例如,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可完全以企业对产品质量、员工绩效管理的方法,构建学生的考评机制。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课堂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具体来说,分为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而中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在学校课内教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即:授课过程围绕理论书本或实训手册进行,或简单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引入企业实践操作内容,构建岗位化、实践化的创新性工学结合教学场景。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代企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践内容基本脱节,不仅会对学生日后的岗位适应性带来负面影响,也完全违背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目标初衷。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常常以“学生实习”“企业来校讲学”等形式完成,上述形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学习不对口、学生实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无法形成双向激励反馈效应,如此一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大多流于形式。
传统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评中,大多数中职院校采用“理论+实训”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课程理论掌握的考核,并以百分制的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该种考评管理模式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无法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提出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理论下,本研究着眼于探索能适应《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
本文2023-11-20 11:20:0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