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前言
基于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教学重点,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重点了解和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知识范围的拓展以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取得较多的收获。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短文进行阅读理解教学,同时还应当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有效的阅读技巧等方面入手,做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满足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上获得全面的提高。因此,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着这一教学重点,应当开展相对应的短文阅读训练、古诗词阅读训练以及经典美文阅读训练,让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及完善的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必须做到夯实语文基础,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基于对语文教学的了解,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够有广泛的语文知识面,那么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将会比较吃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应当认识到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知识范围拓展的重要性,做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采取有效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夯实和拓展,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质量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得到有效的开展。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基于语文的学习难度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在长期的培养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常识,进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使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在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上获得有效的提升,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指明发展方向。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这三个方面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教学,才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基础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在整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因此,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对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满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掌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如何有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J].现代语文,2011,(03).
[2]肖家芸.切合的才是好的———谈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3]朱则光.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设计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4]胡仁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J].教学月刊,2011,(11).
[5]何素丽.知识梯度式训练能力阶段性提高———教学设计是语文的制胜法宝[J].散文百家,2012,(12).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互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06
初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对于初次接触物理学科系统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新奇和高深的。为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们需要在物理教师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整的物理学习理念、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和习惯。作为物理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在当下的教学要求中,物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物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探索和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一般情况下,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物理教师和初中生来说,都是一种刺激和促进的形成因素,双方可以在教学互动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人文性。笔者认为,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意义的探讨,可以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就是笔者对教学互动意义探究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的教学时,应该要意识到学生开始接触物理知识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只有在学习新学科的初始阶段,明确学科的特征和学习的目标,才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极力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借助教学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物理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的教授时,往往需要依赖于课堂的教学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启发学生们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而教师在互动中也能够直接获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对学生们进行实时地、有针对性的内容的教学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解读物理习题的能力。例如物理教师在教授声音章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现场声音的互动与实验,让学生们真实感受物理课堂教学乐趣的同时,及时深化学生对声音学知识的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课本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性的认识。
其次,物理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也能够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互动反馈中,了解自身教学的优点和缺点,进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快速的解答和改善。初中物理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互动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将教学互动的理念深入到实践中去,才有可能引导初中生们强化对物理系统知识的学习理念,进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另外,物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和课下的时间里,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物理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练习中提高物理成绩,进而达到教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在物理教师通过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初中生们在教学互动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思考与探索,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
首先,初中生们由于新接触物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有可能会停留在基础原理和理论的应用上,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物理习题时,往往会陷入到问题的犄角里,从而造成理解的偏差和对物理原理应用的受限。因此,初中生在应对此类问题时,通常也需要认识到在经过自身的思考之后,不需要通过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才能扩展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一般情况下,针对此类现象的教学互动,物理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教学指导点到即止,尽量避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从而造成学生对问题思考的不彻底、不全面。
其次,初中生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班级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的另一种互动模式。初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让相同物理水平的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讨论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梳理和物理理解与思考过程的借鉴和学习,这往往比教师单纯的方法教授的效果会显得更加直观和深刻。
另外,高水平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也可以产生影响和榜样的作用,在自身能力范围以内,实现对物理知识和难题解答理解的共同进步。
三、密切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对物理原理知识深化延伸的最直接的表现。其中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实现了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教与学的完善与进步,同时对师生双方而言可以密切彼此之间的教学关系,从而促进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教学质量。
首先,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课堂的教学互动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理解物理原理,并将物理原理应用到实践中的主要表现。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承担着学科传授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直接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往往在教学互动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印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独立解决物理难题的信心。同时,在密切的师生教学关系中,物理教师也会不断加强对自身的教学要求,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其次,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初中生而言,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学互动的启发和引导,可以促成学生对物理知识探究的动力。学生们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究中,才能加强与教师的教学关系,进而在教师的专业引导下,提高对物理学科知识的认识,实现物理水平的提高。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直观性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就高中生物而言,提高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在此主要介绍直观性教学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巨大作用。对于较为抽象的高中生物知识来说,更好地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那么,如何通过直观性教学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中生物课堂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性的教学,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性教学,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这个层面上说,直观教学确实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生物知识,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都说感性认识较之理性认识而言,更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确,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切实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恰当地选择并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自然更能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而积极观察、思考。而且,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从不同层面对生物知识进行全面的感知,那么极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让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关的概念、原理及规律等,从而能使学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推理,让学生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直观性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进行直观性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
通过上文,不难看出直观性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直观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进行直观性教学。
1 直接利用实物及实验进行直观性教学
直接性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的实物及实验等进行课堂教学,而其中的实物也可以以不同方式呈现。比如,标本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际条件来建立标本室,而相关标本可以让学生进行采集并制作,以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有了这些标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应用,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
此外,活用实验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也是能积极体现教学直观性的重要手段。生物原本就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具体实验的演示或操作,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进行观察,从而有效培养其观察能力。让其通过实验观察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生物课堂教学中所用到的实验通常有两种,即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的操作实验。如,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时。教师就可有效地将演示实验与学生的操作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直观性理解及掌握:教师先通过示范,用显微镜来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如,当学生将30%的蔗糖溶液与清水交互滴到装片中并进行观察,所观察到的洋葱的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的缩小及涨大的现象,必定能促使学生对于植物的根毛吸收水分这一知识有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及掌握。
通过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使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
上文所说的直接性的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实际的物体或是直接的实验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间接性的直观教学则是教师利用各种通过人工制作的模型、挂图及各类电教工具所进行的辅助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利用模型、挂图还是各类电教教具,都能有效地将相关的、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能将知识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以间接性直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为例。简要谈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是大有裨益的。多媒体能将宏观或微观的生物世界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能以动态的或静态的方式来展现生物世界;既可以对生物体进行整体观察,也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局部了解。且这样的方式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与移动规律”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及讲解:通过多媒体。将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和染色体的具体分离过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图文清晰、色彩鲜明的课件中,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观性教学
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语言是基础。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通过教学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必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务必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晰且极具启发性,这样方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试想,在一堂课中,教师妙语连珠的讲解与枯燥乏味的讲解相比较而言,哪种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板书与教学语言的积极配合,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积极配合教学语言,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加深印象。可以说。板书是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积极有效地加以利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切实加强直观性教学,便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伟荣,传统的生物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直观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l(06).
[2]周晶,高中生物课直观教具的综合设计与应用尝试[J],生物学杂志,1996(05).
[3]张俊杰,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1).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认识误区;质量标准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近年来PBL教学法、翻转式课堂、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不断涌现,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愈加丰富,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参加近年来的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发现了一些为片面追求课堂效果,过分强调突出视听冲击等外在表现的课堂授课现象。如何追求教育的本真,认识理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避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认识误区,是教学与评价双方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现代院校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质量评估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就是通过观察、分析教师授课的现场教学活动,来分析评判授课质量的高低[1]。如何定义和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要有严谨科学的标准,这就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正是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评判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规范要求,明确提出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就像课堂教学指南一样为每一名教师指明了方向,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一是规范引领作用。一堂课怎样上,如何安排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分配时间、引入小结等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评价标准正是从符合教育认知规律原则出发,从基本要素到主要环节和流程对教学进行规范,教师通过学习评价标准就可以基本把握一堂课的基本要素。二是诊断发现作用。通过对照评价标准,教师可以从不同环节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更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短板,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引导示范作用。标准既是对教员课堂授课要求的具体化,也是教员课堂授课质量的目标,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对标看齐,提高起点,优化教学。四是激励效仿作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通过点对点的横向比较,使教师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可以达到尽快“补短”的目的,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综观国内外各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无论文字如何表述,分数权重如何设置,都是试图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反映信息,对课堂教学质量做出价值分析、估测。它既是教师在准备一堂课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是一名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根本,因此对课堂质量评估标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认识误区及分析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许多教师认为比照着课堂评价标准来对应自己的课程,只要标准中列出的要素都体现了,在授课过程中都突出表现了,达到了课堂标准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课。所以在准备课程时,照“纲”施教,这个“纲”不是教学内容的“纲”而是教学评价标准的“纲”,使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评价标准的导向和意义,违背教学规律,刻意追求评价标准的达标,使课堂呈现出一些偏差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1教学设计片面追求新奇特效果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使用了一些新奇特的教学手段。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案例式教学设计,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为了达到吸引注意力的效果,选用一些经典大片的片段,虽然增强了课堂效果,但与课堂内容的关联性并不强,无法起到启发和思维引导作用。又比如过多地进行事例的讲述和描绘,虽然突出了科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的教育,但是同时也过多占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反而喧宾夺主。其实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刻意地追求新奇特,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严谨科学的治学要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才是高层次的教育本真,才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对比刻意使用新奇特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的理念、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授课效果才更好。
2.2教学内容取舍过于偏重趣味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有些教师为增强教学效果,在内容选取上片面追求迎合学生兴趣,这样做虽然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课堂的单调枯燥,但如果不考虑知识的逻辑性,以丧失基本教学内容和重点为代价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学习本身就是艰苦的劳动,通过艰苦努力获取了知识才能体会到真正的乐趣。教师大可不必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兴趣而舍本逐末。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内容是否“讨喜”,而是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固然是活跃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教师严谨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推理演绎、一丝不苟的求证推导同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2.3教学方法过于追求表面效果
教学方法自始至终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目标不同,方法可能也就大相径庭[2]。教学目标是一堂课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没有达成教学目标的课是不成功的。教学方法是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的有效途径,教学方法选用得合理会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好的呈现和表达。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更多教学方法,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的需求与特点,没有使教学方法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和载体。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应该相辅相成,过于追求所谓的现代化、流行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不仅无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甚至会画蛇添足。
2.4多媒体效果过分追求视觉感受
相较于过去单一的一张文字投影幻灯、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时代,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无限发挥的空间,可以利用多样的工具软件制作更加动态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新颖的动态展示、视觉冲击为课堂增强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产生了由于过度使用多媒体使教学产生偏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多媒体,凡是课堂上的东西都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媒体呈现;过度注重演示幻灯文稿的美观、切换形式的多样化、动画设计的新奇,大量精力用在多媒体制作上,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对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的练习与实践。同时,有些教师忽略了课堂上与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没有认识到知识的吸收不仅需要色彩、声音的冲击,更需要学生对知识的仔细品味和琢磨,能力素质的提高更需要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不断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授课艺术、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的改进和提高,片面追求媒体手段的美观刺激,不仅无益于提高课堂效果,甚至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加剧“填鸭式教学”的推手[3]。
2.5语言肢体表现过于表演化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与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既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修养、敏锐的哲学思辨能力,又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与相应得体的表情[4]。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途径,丰富的肢体语言能够极大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成为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度夸张的语言表达方式,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对学生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相反作用。在实际督导过程中发现,对于教师带有过多情感修饰的语言表达方式,许多学生并不认同,反而觉得教师在“演”课,不是在讲课。用“演”取代了与学生之间平等的语言交流,忽视了以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不仅不会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反而弱化了课堂功能与效果。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刻板僵化,又不能过度渲染情感色彩,使互动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独立表演的舞台。
3正确把握课堂评价标准内涵及对策
如何克服对课堂教学认识的偏差,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地使用教学手段,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打造有特色的课堂,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课堂评价标准的内涵和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3.1正确理解课堂评价标准内涵
一堂课就是一个整体,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不是对标评价标准的逐一对照打分和汇总,而是对一堂课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是全方位的整体评价,是对评价标准所列项目和指标要素的综合评判。教师对标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理解评价标准的要素,而不是像列表一样,逐一体现评价标准所列的项目和内容。教师要深刻理解评价标准的内涵,科学、合理地把握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所有评价点并不是刚性指标,它是对整体课程的一种观点性分解,它是在整体课堂活动中呈现的,而不是单一罗列考查得出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要把握好学科特点,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选用教学方法,而绝不能拘泥于标准的条条框框中。
3.2正确把握课堂评价标准要求
评价标准是客观的,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灵活合理运用,教条执行客观标准,甚至对照评价要点进行准备和教学设计,担心和考量的是评价的得分点,而不是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整体,不是评价标准的展示与罗列。评价标准是融于整体教学过程之中的,要紧密依靠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和使用。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既要避免矫枉过正,更要避免机械刻板的照搬硬套。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对教学规律的深入思考、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尝试。
3.3正确理解和认识课堂评价标准
督导的目标更多地定位在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发展服务上[5],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无论哪一种(类)的课堂评价标准的要求和评价点,都是对一堂优质课的凝练和总结,是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可靠依据。但教师同时要认识到评价者都不会僵化地去运用评价指标,完全用条条框框衡量课堂教学。评价都会针对不同教师的年龄、资历、职称、教学特点等,把目光聚焦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上,而绝不会是对评价标准的逐条对照。教师要正确理解评价标准的导向意义、每一条标准的指向作用是什么,而不是片面地为达要求去贴和靠,甚至“无中生有”地去找。加强对自己任教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知识传授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刚,杨醒民,秦炳歧.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8(4):28-32.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邓淑凤,宋辉.应该警惕和纠正的课堂教学现象———花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3):127-128.
[4]姜正林.论增强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J].教书育人,2000(12):43-44.
[5]张忠福.美国教师督导的内容及其有益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52-154.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5
关键字:生物;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70-01
1.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多媒体教学中没有恰当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但是,从当前的多媒体教学现状来看,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尤其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这一方面。高中生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很好的结合起来,多数老师的教学课件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并且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尤其是一些老师还不能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1.2 课堂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虽然多媒体课堂教学拥有诸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一些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不足,对多媒体过度依赖,缺少口头讲解和板书,忽略了学生能否跟上课程进度这一问题。所以在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翻课件,学生在底下埋头记笔记,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知识,大多数学生只能利用下课的时间来重新记忆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对学生的业余生活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实验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实验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研究表明,实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实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高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 强调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老师,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依然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高中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清楚教学内容的主次,对于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还是应该通口头讲解和板书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同时,高中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看法,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设备,而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生物的内容比较复杂和抽象,如果单独依靠图片和文字描述,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高中生物老师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图形、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将书本上无法直观理解的内容表现出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全面、更直观的理解这些知识,尤其是一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所以知识接受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高中生物老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并且利用校内网,在上面共享电子教材、教学软件以及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校内网上下载学习资源,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个别化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困境;解决措施
高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同时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的小学生对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感,对所给文章的主旨并不能准确理解。本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试卷或者习题中出现的阅读理解类的题目无论从难以程度上,还是在文章结构形式上,与教材中的课文非常类似,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对阅读理解课堂教学形成充足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仅仅是根据教材中所包含的文章以及配套习题册中文章进行讲解,其课堂效果相对较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掌握,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认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所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角色,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真正的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最终使得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第二,教师在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的联系实际。阅读理解中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源自于作者对实际生活中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的理解与感悟,文章内容的精彩程度取决于作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程度。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学习所用的课本也仅仅是阅读理解方面的相关教材,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社会进行充分的了解,对生活的感悟相对较为欠缺。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庭作业相对较为繁重,在课余时间家长会给小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因此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扩大阅读量,知识的积累量相对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也相对偏重于数学方面的教学,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以及阅读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困境的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的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就会积极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并会主动的寻找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能够大大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各个形式的文章基本尽数包含,例如说明文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文章形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所包含的内容,提出一些具有想象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层出不穷。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例如投影仪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变的具体化,增加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设定特殊的教学情景,带给小学生视觉与听觉方面的冲击,充分的将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调动,为学生的积极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细致的讲解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而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以及提出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时间,杜绝在课堂教学中较为程式化的提问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抒发己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增加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将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从根本上将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其中的语文教学也是该阶段中的重点内容,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提升自身的水平,摒弃传统中对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琴.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小窍门[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37-38.
[2]王瑞芳.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探[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1.(7):115-116.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7
关键词:师生 教育 教学 课堂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97-01
如何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学好中学数学,是每位教师在课题教学中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必须长久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个人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1 师生关系的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优化关键在于要尊重学生,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重新把握师生的关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充分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做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及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无论对那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地位、把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虽然数学课堂教学表现为以理服人,但是这并不味着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与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也必须参与到课堂中去,为了保证课堂的热情,数学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自制一些要用到的道具,先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
2 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当然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采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中,为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前要备好课,同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学生层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数学是个接受性强的学科,对于简单的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能理解起来问题不大,对于抽象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借助实物,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网络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在课件中制作些图形文字并貌的动画,可以使同学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数学课同时又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还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链接”起来。比如老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当介绍到什么是长方形时,老师可以用教室中学生最熟悉的实物课桌、和班黑板等实物让学生理解什么长方形;当介绍到什么是球体时,老师可以用学生进行玩的乒乓球、篮球等实物让学生理解到什么是球体。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a。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总之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降低数学难度,让同学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不同了,社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地学习语言技能、教学艺术。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何在这个新的时代内掌握英语教学规律和利用现代媒体是每一个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充电,确保自己的知识更新和提高。
5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8
一、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无论怎样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谨慎面对知识及知识处理等基本问题,引导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及其所蕴含的逻辑形式和内在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表层的知识教学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来看待,试图通过接受、记忆和机械训练等方式达到“堂堂清”的目的,无视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和“文化资本”内在具有的文化属性和内在意义,导致课堂教学日益丧失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本该充满丰富的文化品质、文化熏染和文化浸润作用的课堂反而逐步沦为文化沙漠,实在令人痛心!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是指课堂教学处理知识过程中高度关切和忠诚表达知识所内蕴的文化背景、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特性。具有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把知识仅仅作为一种事实或结论告诉、传递给学生,而是对具体知识作深入的文化分析,向学生表达或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文化属性、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和文化思维方式,体现出知识对学生的文化影响力,真正达成“转识成智”“以文化人”的目的。如果课堂教学剔除了知识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所传递的知识必然仅仅是冷冰冰的符号。表层的教学所传递的仅仅是作为符号存在的东西,而不是饱含智慧和德性意义的文化知识。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南朝乐府诗《木兰诗》,美国小学的阅读教材中同样有这一篇课文《民谣花木兰》。中国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是对文本的逐字逐句的解释、翻译和理解,而美国的教师则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花木兰代父从军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感、勇气、孝敬等观念问题,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男女授受不亲”等文化现象。显然,我们的教师是把课文仅仅当作符号性的语言知识在学习,而美国的教师则注重故事中所凝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属性。超越知识表层的符号属性和符号规定的理解,高度关切并进入符号知识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忠诚表达出知识的文化意蕴,便是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在于彰显知识的文化内涵,包容性在于丰富知识的文化内蕴。让课堂拥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是建设课堂文化和教学文化,提升课堂教学发展性品质的根本标志。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是由知识的本质所决定的。所谓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②;“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③。一方面,知识不仅是文化的一种符号,而且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符号仅仅是知识的表现形式,它所承载的是文化内涵,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事务的本质与属性、人与事物的关系及规律、人的情感与观念、思想与思维的理解,任何知识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理解、把握并建立学生自我对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才是真正完整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强烈的文化依存性。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知识还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的知识,都是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及其特定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知识都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是依存于特定的自然背景,或是依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或社会背景,或是依存于特定时代人类的思维逻辑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离开了知识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逻辑背景,前人创造的知识对后人而言几乎不具有可理解性。
符号是知识的表达形式,而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才是知识的内核。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文化内核,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起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处理和认知加工,并非仅是对符号的处理和接受,而是对知识内核的深度理解和领悟。正因为如此,以理解为基础的探究、体验、反思才真正成为内化知识价值的根本学习方式。接受主义教学观的错误就在于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形式和内核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剔除了学生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领悟和文化觉醒,以及知识意义增值的达成。正如批判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吉鲁(Giroux.H.A.)所分析的那样,“传统课程范式中的知识主要被作为一种客观‘事实’的领域而对待。也就是说,知识好像是‘客观的’,因为它是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这样,知识脱离了人的意义和交往主体的交流过程。知识不再被视为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东西,恰恰相反,它变成了一种被管理和被掌握的东西。知识从生成自我意义系统的自我形成过程中被剔除了。”④单一的接受学习的问题在于丧失了在知识处理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对知识内核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二、课堂教学要彰显知识的文化基因与文化涵养
克服对知识的表面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的局限性,需要彰显和挖掘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核,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境界。把一切知识都当作符号、事实或结论加以传递、记忆或训练,怎么可能让课堂充满发展的力量?怎么可能通过知识来改变学生的命运?一切知识都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拥有内在的文化涵养,课堂教学需要表达知识的文化涵养价值,实现知识对于学生人生成长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以文化人。多一些对知识的文化理解,少一些机械的解题训练,多一些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熏陶,少一些表层的“速效”和说教,丰富知识处理的文化层次,是提升课堂教学文化境界的根本要求。通俗地说,知识教学的文化境界是指知识教学不仅仅把知识作为符号、事实和结果来教,而是把知识作为文化来学习,充分彰显知识的文化涵养。
作为文化的知识都内在地包含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文化思维方式、文化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和文化基因,知识教学务必引导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基因。知识的文化基因是体现知识文化属性的基本单位和要素,离开了这些基本单位和要素,学习者是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知识的。知识的文化基因包括知识的文化背景、文化思维方式、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等。知识的文化背景是指知识产生所依存的特定背景,主要涉及自然背景,或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没有文化背景的知识是不存在的,任何知识都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即使是数学这类严谨的思维科学,其知识生成也与特定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至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就更不用说了。理解知识首先需要理解知识产生的文化背景。语文教学如果不把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背景、作品中的人物的背景,乃至读者所处的背景理解清楚,便难以真正理解作品的实质及其内在意义。历史课程的学习如果离开了文化背景的学习还能称为历史知识学习吗?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思想,是指知识赖以存在的逻辑基础,是知识生成过程中凝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结果,是关于事物和人类事务的基本认识成果。知识所内蕴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思想是人类关于为事、为学、为人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东西。因而,学习知识不只是获得前人关于客观世界的看法,而且是为了理解并学习前人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习得凝结在知识之中的智慧涵养。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是知识的灵魂,是知识的意义系统,它指向的是人类在不同实践领域处世的态度和实践的倾向性,它属于价值观层面的东西。
知识的文化丰富性是知识的文化涵养的根本基础。课堂教学应挖掘知识的文化涵养,让课堂充满文化意蕴和文化活力。课堂只有体现了知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教学才能具有文化品格。因为真正滋养学生人性的正是知识的文化基因。启迪心智、滋养德行、觉醒灵魂是知识赋予学习者的文化涵养和教育价值。知识教学离开了对其文化基因的理解性学习、意义性学习、建构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教学就必然丧失发展性。漠视知识的文化要素或文化基因的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和程序来进行知识处理,本质上都是灌输。
三、文化回应性教学
缺乏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意义感的不足,另一方面极易出现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断层和知识意义的“结构性沉默”。在我所观察过的中小学数学课堂中,没有几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把数学的基本语言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的文化背景讲清楚;更没有几个数学教师能够敏锐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数学思想、数学家、数学史、著名的数学猜想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堂上,没有几个教师在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把朱自清和他的父亲所处的社会背景讲清楚;也没有几个教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把苏轼、周瑜、孔明、孙权、曹操做充分必要的分析;上《小石潭记》一课时就知道逐字逐句地翻译解释,文本所隐含的闲散、惆怅的关系,特别是柳宗元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所体现的深深惆怅与敞亮豁达的胸襟没有进行有深度的探讨。缺乏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课堂显得苍白无力,太缺乏文化的力量!回应知识的文化基因,彰显知识的文化性,是课堂教学发展性之必须。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文化思想、文化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融入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文化回应的基本出发点是超越单一的符号知识的表层教学,挖掘知识内在的文化元素、文化价值、文化思维方式,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从而赋予知识教学以语言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理解力,获得知识的意义增值。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必须做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丰富知识的文化意义。丰富性教学(Richness teaching)是相对于单一性教学而言的。在教学目标上,丰富性教学强调从多维度、多层面完整地把握知识的发展目标。在知识处理上,超越单一的符号学习,关注知识的文化背景依存,解析知识所内具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的文化意蕴。
第二,实施回归性教学(Recursion teaching)。回归性教学又称为回应性教学,回归或回应,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理解,在把知识作为对象进行学习的同时,把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指向自我,即所谓“反求诸己”,从而教学引起学生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在教学目标上,回应性教学一方面要求“培养尊重其他文化的意识与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学生有能力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同样的事件和经验,提高对文化差异性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不仅理解和把握知识内在固有的“假定性意义”,更应创生知识的个人意义与现实意义,实现知识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在教学方式上,回归性教学的根本方式是反思性教学。
第三,增强知识的文化关联性。关联性教学(Relations teaching)是相对于孤立性教学而言的。任何客观知识,都具有三种最基本的依存方式:背景、经验和逻辑。知识依存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依存于种系经验和个体经验,依存于思维逻辑。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不是一座符号的孤岛,它不是完全超越背景、超越经验、超越逻辑的。不仅如此,知识之间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把知识仅仅当作一种孤立的符号来看待,知识就不具有任何可理解性。孤立性教学往往表现为孤立的符号教学、机械教学,它割裂了知识的依存方式和基础,导致知识的理解性的丧失。知识的背景依存、经验依存和逻辑依存,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教育活动中的知识的可流动性与知识的可理解性提供了可能。关联性教学注重密切联系社会背景、学生经验,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知识的可理解性,实现知识之于主体发展的现实意义。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本文2023-11-20 11:20:0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