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光和影教案(热门14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2-20 21:42:15浏览:1188

科学光和影教案(热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提前安排和准备好的一份教学设计,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一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学科需求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

科学教案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活动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活动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科学教案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科学教案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科学教案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科学教案

3、情感目标: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综合性思维。

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一切幼儿可以查找的图文资料,以及可以寻找到的物质资料(保证使用安全)。

一、生成活动。

幼儿围绕着“鸟巢摔坏了”的事件,萌发出“用幼儿园的篮子给小鸟做鸟窝”的想法,在讨论中生成了“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问题一: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直升机、消防车吊上去——找不到。

(2)用杆子把篮子杈上去——放不稳。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够高。

(4)像升旗那样把篮子升上去……。

2、风暴结论:用滑轮把篮子升上去,方便随时投食和观察小鸟的窝。

3、收集信息:

(1)观察旗杆,总结升旗所用材料——绳子、滑轮。

(2)询问升旗的饶老师,国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绳子。

(3)了解滑轮的构成及功能。

4、寻找材料:绳子、瓶子、溜溜球、哑铃、滚轮……。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轮的组成与功能。

(2)选择摩擦力较小的材料。

(3)按所选材料制作滑轮。

(二)问题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轮。

1、头脑风暴:

(1)圆形的柱体。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转动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资料认识滑轮。

3、风暴结论:

(1)中间轮轴可以转动。

(2)有凹槽。

(三)问题三:如何制作滑轮。

1、如何使矿泉水瓶转动。

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毛线穿过矿泉水瓶——毛线太细。

(2)用铁丝穿过矿泉水瓶——铁丝太细、会变形。

(3)用木棒穿过矿泉水瓶。

2、木棒怎样穿过矿泉水瓶。

头脑风暴:

(1)用剪刀剪——矿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烂。

(2)用刀割——矿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烂。

(3)用火烧过的铁丝或者钉子烫。

3、如何制作凹糟。

头脑风暴:

(1)买有凹槽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够。

(2)把矿泉水瓶中间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转动。

(3)用麻绳绑住矿泉水瓶两端,使中间形成凹槽。

4、绘制蓝图——设计滑轮。

(四)问题四:绳子的长度为多少合适。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跟树一样长——没有考虑到绳子会对折。

(2)比树长一点——还是不够长。

(3)两个树那么长——测量树的长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测量。

(2)用杆子丈量。

(3)用绳子比量。

3、寻找材料:

直尺、杆子、绳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选材料分小组进行测量。

三、安装与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装滑轮。

2、再次安装有铃铛装饰的滑轮。

经过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究欲望很强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幼儿愿意动手验证但欠缺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幼儿长期缺乏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所造成的,同时,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自身欠缺相应的引导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还不好。在面对幼儿的操作困难时,教师的智慧性引导还不够。

当然,探索至此,幼儿们关于此项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续,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小鸟并不会去自己做的鸟窝里。由此,提出来“什么样的小窝是小鸟喜欢的”问题,这也成为了我们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

画、找食物链。

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

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1、出示水田的图片。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请一生说说没有画出的食物链,师点击鼠标出示其余的食物链。

4、认识食物网。

回头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链,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教师用课件隐去水田里的动植物图片,留下这些箭头。像这样错综复杂呈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1、森林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你还能找出像水田、森林这样的生态群落吗?

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2.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创造力。

活动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充足气的气球。

2.打气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充足气的气球,请幼儿摸一摸,猜猜气球里装有什么?

请小朋友摸一摸气球,有什么感觉?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里面有空气)

二、如果气球里没有空气会怎样?教师松开气球充气处的绳子,让幼儿感受空气从气球里出来,没有空气气球会变得瘪瘪的。

三、怎样使气球变得鼓鼓的?教师出示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让幼儿观察气球变大的过程。感知气球的存在。知道气球里装满了空气就会鼓起来。装的空气越多,气球就越大;反之,装的空气少,气球就小。但是如果气球装的空气过多,气球就会爆掉。

四、空气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肚子里溜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跑出来呢?(用绳子绑紧)

五、发散幼儿思维,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需要充入空气才能使用?

(汽车轮胎、游泳圈、救生衣、气垫船等)

六、教师小结:介绍空气与生命生活的关系。

七、做拍气球的游戏。

科学教案

知道各种笔的名称和特征。

愿意尝试用各种笔作画。

课件准备:“它是谁”组图;“正确用笔”组图。

材料准备:铅笔、圆珠笔、钢笔、粉笔、彩色笔、毛笔、油画棒。

出示材料“各式各样的笔”,鼓励幼儿用各种笔绘画,初步探索笔的特征。

——今天老师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笔,请你选几种笔配合画一幅画。

——画之前你可以观察一下笔的外观。画的时候请你注意每种笔画出的不同效果。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学习用品,笔是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样。了解不同笔的特征,灵活选择和使用它们,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

出示幼儿的画作,鼓励幼儿猜测画作所用的笔,并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笔的名称和特征。

——这幅画用了哪些笔?

——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小结:灰黑色的线是铅笔画出来的,铅笔画的效果不是很鲜艳,画错了可以用橡皮擦修改;很细很硬的线是圆珠笔画出来的,圆珠笔画不能修改;粗糙的线是油画棒画出来的,油画棒有各种漂亮鲜艳的颜色……每种笔画出的效果都不一样,小朋友可以多探索、多组合,创造出不一样的画作。

出示组图“它是谁”,带领幼儿玩提问猜笔的游戏,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笔的认识。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幼儿分两组,轮流向教师提问,如:它要削了才能用吗?它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吗?教师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直到有一方猜对获胜。

2.带领幼儿玩游戏。

出示组图“正确用笔”,引导幼儿了解使用笔的注意事项。

——小朋友在做什么?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笔是我们的好朋友,但是大家在使用笔时要注意安全,不咬笔头、不拿着笔跑动、不把笔尖对着自己和别人、不拿笔在脸上、身上乱涂乱画。

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科学教案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3、背景音乐。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敲鼓,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科学教案

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主题班会以防震减灾知识为基础,围绕地震知识、抗震减灾、地震避险、自救与互救等主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视频,并根据地震资料图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特别是在让学生观看“尼泊尔大地震发生时街道路面的情况”的视频时,学生们都被眼前的画面震惊了,他们难以想象地震来临时的危险和恐惧。观看完视频后,各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谈谈当地震来临时该如何自救,并说说自救的建议。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震减灾日”,主题为“科学减灾、依法应对”,20xx年5月11日至20xx年5月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认真做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活动实施方案:

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为根本,以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为重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增强师生防灾减灾观念,全面提升师生应对各类灾害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科学减灾、依法应对

20xx年5月11日至17日(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对学校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摆在学校议事日程上,作为学校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制定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措施、方法等;

(3)5月11日至15日,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3、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开展“五个一”活动。

(1)、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少先大队组织各班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并将活动内容在各班展板中展出。

(2)、5月11—15日,德育处安排,少先大队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其主题《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3)、进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校在5月11日星期一利用升旗仪式由校长进行一次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教育讲话。德育处组织以班为单位开展“校园安检我参与”的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校园安全大检查,写出自己的检查报告(不安全的行为及设施,以及好的建议)。

(4)5月15日,各班围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有关知识。

(5)5月12日,开展一次防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4、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5月11日开始,由学校安委会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楼(楼道、教室、功能室等)、校园环境、学校师生思想工作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1、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教育”活动。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预防为主”体现在“教育为主”上。要把“防灾减灾”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把防灾减灾活动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防灾减灾教育日活动抓紧、抓好、抓落实。

2、认真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务求实效。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把各项活动抓好、抓紧、抓落实,务必使“五个一”活动取得实效。

3、长期坚持,落实长效机制。以防灾减灾教育日为契机,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的方针,不断夯实我校安全工作基础,继续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活动,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育人环境。

科学教案

2、 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1、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1、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老师帮助小朋友切好)

3、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科学教案

1、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游戏快乐。

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投影仪、音乐《雨中旋律》、幼儿具备"影子"相关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寻找影子视频)、人站在太阳下影子图片一张、教师幼儿具备做各种手影的经验、画有每位幼儿影子造型的长轴纸卷一个、蜡笔。

开始部分:(音乐律动) 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认真听,比比是谁第一个猜出谜底。我的谜面是: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 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是一种现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基本部分:嗯,小朋友们很棒,都猜对啦!我们的影子这么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这有一段小朋友们寻找影子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那我们要带着几个任务去看,第一个: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么情况下找到的) 第二个: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为什么?(幼儿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幼儿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回答得真棒,我们表扬下自己。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张图片更进一步的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懂得在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当光线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就变黑了,这就是影子)(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来玩影子游戏好不好?第一个游戏:手影游戏(老师先做出几个造型示范,幼儿猜并模仿,再请7--8名幼儿分别在投影仪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边做造型边学小动物叫声,其他小朋友来猜并模仿)第二个游戏:给影子涂色(教师将每位幼儿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画在长轴纸上,请每位幼儿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给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结束部分: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欣赏影子作品并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幼儿对影子的好奇心理,培养了幼儿观察、比较,主动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案

1.用科学小实验的'办法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浓厚的兴趣。

2.通过幼儿亲自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淀粉、石灰水和碘三者之间简单变化。

1.幼儿人手一份试管、烧杯、滴管和喷雾器。

2.桌上准备淀粉、碘水和石灰水,试管架和抹布等,幼儿已经有做各种小实验的简单经验。

3.贴在墙上的白纸两条,上面已经有淀粉画。

一、教师简单交代,引出主题:做小实验。

1.出示聪明豆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3.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讲、互讲,小声议论。

二、通过淀粉和碘水混合的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变化。

1.师:聪明豆给小朋友带来两瓶神奇的水,它是什么颜色?猜猜它可能什么?

2.请小朋友讨论,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

3.教师提操作前要求:玻璃制品轻拿轻放;按标签放滴管。

4.幼儿操作,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神奇变化。

5.教师提问:实验有没有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的?

教师小结:原来的黄色液体(碘)和白色液体(淀粉)通过混合后,颜色变成了蓝紫色。这两种神奇的液体分别是碘和淀粉。

三、通过提供的第三种液体,使幼儿继续感知神奇的化学反应。

2.请幼儿继续讨论,如果将第三瓶液体滴入刚才的试管中会怎样。

3.幼儿亲自试一试,在操作中发现变化。

4.教师提问:发生变化了吗?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化的?

教师小结:这瓶液体是透明的,叫石灰水,倒入刚才的蓝紫色液体中,却将颜色一下子变没啦!这是产生了化学反应。

四、做游戏:寻找聪明豆的礼物。

1.出示周围墙上的淀粉画,教师介绍,礼物是用淀粉画在纸上,所以小朋友看不见。

2.启发幼儿:纸上有什么?看得见吗?聪明豆将礼物藏哪啦?怎么办?

3.引导幼儿用灌有碘水的喷雾器向周围墙上的淀粉画喷射,使幼儿惊奇的发现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画的礼物。

4.可以请幼儿再想一想消除画面的办法。用有石灰水的喷雾器喷射。

师:今天的游戏有趣吗?我们发现了许多秘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好多有趣的变化,以后我们一起再玩。

科学光和影教案(热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提前安排和准备好的一份教学设计,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一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学科需求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科学教案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