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6 18:01:28浏览:903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的兄弟;公平公正;生存法则

新年伊始,一个神秘的围棋手Master(大师)以60:0的骄人战绩,横扫中日韩顶级围棋职业高手的新闻震惊了世人,不久谜底揭开,这个神秘高手竟然是一款电脑软件“阿法狗(Alphago)”。这意味着围棋――人类智慧的最后一个堡垒,现在也被人工智能无情地攻破,一时间在街头巷尾引发了人的热议,各种“狼来了”的恐怖论点和不必“杞人忧天”的淡然腔板展开了激烈的碰撞。人工智能如此奇迹般战胜体育和娱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算是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小小的“黑色幽默”。

在此,我也想大胆地谈谈我的观点。以“阿法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显然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拉开帷幕。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家用机器人也将和家用电脑一样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毋庸讳言,目前的人工智能依然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暂时还只是单一功能、部分领域的应用,随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现代黑科技更广泛的拓展延伸,从单一走向综合,从部分走向全面,情感、创造、思想,这些高层次的技能都将不再是人类所专有,以“类人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必将强势融入我们的社会,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认为看待人工智能,应该把他(对新涌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我用“他”来表示,以表达我的尊重,并区别于以前那些简单初级的人工智能,以下同)放到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去讨论,要参照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个体的成长去衡量。

一、参照社会发展进程来看

人类社会文明上万年的发展进程,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但是始终遵循了从落后到先进,从野蛮到文明的社会发展主线,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生存法则超越了地域、种族、阶级,指引着人们跨越黑暗时代,摆脱来自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种种羁绊,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人工智能诞生在人类社会,它们拥有了智慧,必然是受益于人类社会千万年积累的观念和认识,也必然受限于这些观念和认识,或许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可能出现意外的突变,造成一定的混乱和损失,但是公平和正义的生存法则终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这正如人类一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当年战争狂人希特勒悍然发动了毁灭世界的战争,战争的初期看似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横扫了欧洲大陆,但是也促使正义的人们团结起来,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还世界一个朗朗乾坤。

从人类发展的最终进程来看,我始终乐观地坚信,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不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困扰,或许人类因此更多了一道更为理智更为有效的防火墙,来避免历史上那些悲剧的重演。

二、参照社会个体成长来看

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会诞生新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其实都是难以预期的,为什么人们不会为了这些新个体的诞生而去“杞人忧天”呢?因为,这些个体成长的环境就是我们的人类社会,他们受益于整个人类社会,也受限于整个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早已经架构了足够成熟的运作模式对社会的所有个体进行监控和约束,对于那些超出行为准则、危害社会的个体,或清除(比如:死刑)或隔离(比如:监狱),人们有足够的手段去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已经不是中世纪的英雄时代,个人的力量变得无限的渺小,所有的发展探索,都必须基于团队,甚至整个社会的一致协作,这样的发展状态,也充分地避免了社会畸形的发展,一个个体,或部分个体显然不可能轻易地左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我认为,严格来说,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用智慧孕育的另一个孩子,他和人类用生理孕育的孩子的性质是相同的,只是人工智能某些方面的能力,大大地超越了他的“兄弟”。可以肯定地说,不管他能力多强,成长多快,人工智能成长的环境,始终还是我们的人类社会,他们受益于整个人类社会,也同样受限于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所形成的监控约束模式,也同样能够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的掌控。

70年前,一个叫阿西莫夫的作家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希望以此来保证机器人会友善对待人类,避免人类陷入被机器人统治、奴役的“机器末日”。这种看似合理的诉求,其实包含的是人们对于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无知所带来的恐惧,这与上个世纪当时极度落后的中国人面对火车、机器等现代工业产物时产生的莫名恐惧如出一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发展终究证明,高度的工业文明同样可以与古老的精神文明和谐地共存,共同地发展。摒弃了偏见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锻造了如今的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取得了令西方列强瞠目结舌的社会发展奇迹。

今天,人工智能如狂风巨浪般席转而来,中国、德国、美国、英国等世界强国,不约而同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写入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这种共识代表了国际主流社会对人工智能的一致看法。

我坚信,未来世界将是人类和自己的“兄弟”人工智能所共同创造的奇妙世界。这个未来世界一定是和谐美好的。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2

2016年3月19日,京东与科技公益平台“未来论坛”合办的理解未来系列讲座在京开启,此次讲座的主题为“‘理解未来’走进京东――大数据驱动下的变革”。会上,特别邀请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邢波、京东集团CTO张晨与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赵一鸿、IBM中国研究院总监大数据及认知计算研究苏中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研究员朱军,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联袂深度解读。他们认为,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春天,高速成长的技术和应用将赋予人类更强大的能力,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用数据“陪伴”用户

当前,大数据与商业应用的结合,对我们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惯和商业法则都进行着颠覆。从智能交通到能源管理、从政府财政到医疗体系都在因为大数据的使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如何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城市、提高扶贫精准度、关注农业发展、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等也在今年“两会”中成为提案热点。

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短短几年后,在物联网、云计算的推波助澜下,2016年,我们将迎来大数据应用的爆发。现场,京东集团CTO张晨进行了主题为“在数据的王国里,用更好的体验创造更大的价值”的演讲。他表示,通过大数据和精准的个性化,让京东成为用户的陪伴。“根据每个用户的消费习惯、爱好和家庭情况,让京东能陪伴他的生活和成长,给用户创造更好的品质生活。”

张晨认为,把数据用好的核心是大数据的精准和分析。一直以来,京东都在用大数据了解并精准判断用户的需求。例如JIMI(京东人工智能客服机器人),可通过大数据了解并判断用户的需求,在售前咨询上,部分品类的回答满意度已超过人工客服。

“带来品质生活的关键是了解用户,推荐最适合用户的个性化产品。”张晨表示。以京东个性化推荐系统为例,它可以根据用户所处区域的购买力指数提供最合适的产品搜索,强化个性化投放、精准化投放的能力。在另一个项目“移动商店”中,京东可以通过大数据描绘小区画像,实现物流配送的“未买先送”,根据预测的销售量提前安排库存,由此出现了iPhone6s首发只用12分钟20秒配送到家的纪录。

“京东的数据战略是从技术平台、到数据洞察、再到商业价值的三层演进。”京东技术副总裁赵一鸿表示,利用京东数据挖掘平台,京东对用户画像、商品画像、店铺画像、小区画像都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提取,并在商业应用中产生巨大价值。目前,京东大数据平台总服务器数量超过10000台,数据总容量突破100PB,每天新增超过1.5PB数据,每天约有20万个作业运行。通过京东大数据,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验。

为人工智能装上引擎

对于当下异常火爆的人工智能领域,与大数据又将会有怎样的联系?在开场的主旨演讲“为人工智能装上引擎”中,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邢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特意一改往日讲技术干货的风格,以登山为比喻,从人工智能的源头细说人工智能的历史变迁。在邢波看来,登山与人工智能计算任务有息息相通之处:“人工智能计算任务像登山,有明确的、可以用数学描述的目标,本身有弹性容错性和随机性。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也像登山,遇到各种各样的起伏,有各种各样的思路的跳跃和重新的定位。”

邢波表示,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是最主要的分析手段。预计在未来计算世界,人工智能计算和机器学习会占全球计算资源上计算任务比重的80%到90%,所以有必要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所需的计算框架和操作性框架重新设计。

在AlphaGo大胜李世石之后,媒体立刻被各色舆论所充斥。有人激动于人工智能的辉煌成果,有人则战栗于人工智能可怕的潜力,甚至开始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文明的衰亡。邢波呼吁大家建立独立的个人思考,不要轻易被任何观点左右。他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对决不是什么大得了不起的事,人类和机器的对决自古就有,现在还在发生。马车被火车战胜后,同一时代的人类发明照相机,有人惊恐照相机来了,画家失业了,但是现在画家还是活得好好的。人机大赛是我们技术上的里程碑,展示了人类的功劳,我们要以欢迎的心态接受它。” 因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所走的路不同,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人的头脑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创作性思维、感情、常识、美感,这都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正如孔子、拿破仑、贝多芬、爱因斯坦不会被机器代替一样。”

他表示,算法也需要数据、工程的支持。前不久围棋领域人机大赛是一个技术的里程碑,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力量和功能,我们要以欢迎的、平常的心态来接受。“在有限规则、特定任务下,机器超越人类的水平只是时间问题,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用来代替人类,而是人与机器的有机共存。”

赵一鸿也谈及了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他认为,Alpha Go的跨越性突破是机器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型思维变为战略型思维,这是硬件、软件和科学家思维的共同进步。“在商业思维上突破计算的边界,让商业的模型和大脑在决策上媲美甚至超越人类,这也是人工智能对于京东的意义。”

未来,京东会利用大数据推动智慧商业的进程。赵一鸿表示,在智慧京东的规划中,京东不仅将通过大数据实现智慧业务,更要实现智慧创新。例如,在智慧采销系统中,京东大脑将集成采销知识、经验和思维决策,在个性化推荐中,京东也将目前的商品推荐扩展到精准个性化、实时化、全覆盖、平台自学习等层次。

对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IBM中国研究院总监苏中在其演讲“多模态数据分析在认知商业中的应用”中一开始便谈到:“IBM研究部门一直在做很多技术思考。我们很大的任务是要看未来技术发展、产业发展,怎么改变这个世界。”对于大数据,苏中认为,“数据一个是人产生的,还有就是传感器、摄像头不断的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可能为你的企业提供更好的预测。IBM硬件、软件、服务都做,去年只有一个题目就是DATA。我们的计算能力比以前强了,还有大量的数据帮助算法,数据本身带来了变化。”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3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控制;运用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工程促进着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开展纪元。我国的人工智能与相关产业开展虽然起步不早,但目前来看开展一日千里、稳步推进。在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许多技术比方语音辨认零碎、数据信息处置、生物传感、智能管理控制、工业机器人4.0、效劳智能等科技效果已然进入普遍的使用范畴。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创新运用,人工智能在时代开展的应战下一步步地获得了开展的成就。在本文中,笔者将经过剖析的人工智能的运用价值所在来对人工智能的电气自动化运用停止深化讨论与研讨。

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电气自动化零碎中的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使用在电气自动化控制零碎中,不但可以无效进步自动化程度,也能对电气自动化消费投入本钱的无效把控,继而带动了整个电气行业的良性开展。其意义次要表现:①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有的价值还表现在其对多样化数据的搜集与处置。其不只仅能将复杂的任务复杂化,还能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让电气自动化控制自身的展开程度得以无效进步。并且,其开展必定是跨越式的。在电子自动化控制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其消费、流经过程会更优,有利于其真正完成自动化。另外,电气自动化逐渐智能化后,可增加人力的投入,促进消费本钱的降低,同时实践消费效率失掉了进步。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优化了产业构造,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逐渐晋级。②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价值剖析。由于电气设备自身的设计特征存在,使得其自身带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零碎性。此,电气设备的设计人员需求增强对其的实际看法,以此来进步任务活动的展开实效性。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当前,具有很多劣势,下列。两个方面其次要表现:①在停止设备展开监视任务的时分,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让整个零碎的监视度得以无效进步,使得其可以在呈现毛病隐患的时分得以在第一工夫被提示。同时,也会对整个电气零碎的数据内容停止模仿出来,最大水平地降低能够呈现的平安事故。②相关数据的处置和采集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停止比拟好的达成。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次要建议

2.1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表现和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设备中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其一方面需求对电机零碎停止综合化地运用,精确地看法磁场与电路特征、变化所在;另一方面,在电气控制设计的进程当中还要有多样的设计。以前用比拟复杂的实验及手工经历来停止操作,但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最佳设计方法。所以假如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电气设备的设计进程中的话,那N从实质就可以促进计算机的辅佐设计。计算机辅佐设计加上不断沿用的设计办法,可以无效地延长一些电气产品的运用和开发工夫期限,可以无效进步产品的实践运用效果与质量。另外,高效运转的电气设备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失掉更好使用。我们以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无效地取代一些电气设备操作手工任务,经过运用电气的自动化控制战略,可以无效增加休息力的本钱,也可以进步电气设备的运用质量。

2.2人工智能技术对毛病的判别与处理

经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带电气设备中能够呈现的毛病停止提早预测与判别,并完成对毛病的定位维修,对设备运转是非常重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关于毛病的剖析方面,只要人工智能的客户可以更好天文解毛病原理,才会投入更鼎力度支持人工智能的工业使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解释性与控制性,曾经成人工智能在产业界开展的必要前提。人工智能作新的技术不但具有良好的模型效果,还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能工业界所疾速承受。

2.3人工智能技术的日常表现

由于,电气行业自身的操作活动较复杂且操作流程有着严厉的要求限制,因而,人工操作很容易呈现成绩。操作一旦出错,就能够惹起大的毛病,形成经济损失。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将电气零碎日常操作进程复杂化,并且进步操作的效率和精确率。此外,操作界面简化完成了气零碎操作的近程控制操作,这些都较大水平上进步了消费效率,保证了电气零碎运转平安。

三、完毕语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4

>> 人工智能之后,人类的结局 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威胁 人工智能的忧思 人工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的江湖 人工智能的黎明 《人工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会不会威胁人类?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会如何 人类智慧vs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2.0与人类命运 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公敌 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 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是否终将超越人类智能 简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可调戏的人工智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人工智能之后,人类的结局 人工智能之后,人类的结局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图/GETTY

人工智能就是科幻电影里的那些玄乎的未来吗?

人工智能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是科幻未来派常常谈到的那些神秘存在,即便生活日新月异,却很难想到人工智能已经是身边存在的现实――人工智能更像是一个从未被实现过的流行概念。那么我们来看看:

什么是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一直存在诸多争论。第一个提出这个词的是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他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是“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维基百科关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词条将对它的定义划分为四类: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这里“行动”应广义地理解为采取行动,或制定行动的决策,而不是肢体动作。

人工智能分“强”“弱”:在一个叫WAIT BUT WHY的网站上流传出一篇文章《The AI Revolution: The Road to Superintelligence》,知乎用户@谢熊猫君把它翻译成了中文。里面提到,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有能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会下国际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强人工智能则是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它们有知觉,有自我意识。强人工智能在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时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然而,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还创造不出强人工智能。

还有一种超越了前二者的是超人工智能: 牛津哲学家、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Bostrom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个距离我们的生活就更远了。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遥远的事情,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应用着许多弱人工智能,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不少人认为,人类其实已经掌握了弱人工智能,我们正处在一个弱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世界。

生活中的已经发生的弱人工智能,你可能还没意识到……

这些文艺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可能就要实现……

科幻小说家查理 ・ 简 ・ 安德斯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许多经典科幻文艺作品中的人工智能构想可能就要实现。

动画片《辛普森一家》

这部动画片的主创萨姆 ・ 西蒙在3月8日刚刚离世。他让这部经历26个年头、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动画片又回到人们的视野。《辛普森一家》中的未来恐怕是人们见过的最经典的乌托邦世界了。故事发生在公元2062年,一个人人都是中产阶级的天堂。安德斯说:“很明显,这是一个后稀缺社会。美国的制造业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朝气蓬勃,乔治只需每周工作9个小时便能养活他那当家庭主妇的老婆、两个孩子和一条狗。这里的人们生活在摩天大楼里,用私家火箭上班。”

成真理由:我们已经部分具备了修建“智能房屋”的建筑能力。唯一存在的问题仅仅是我们到底能修多高,但是毕竟我们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然而,飞行车的实现我们还差得很远,但一些已经上市的概念车也与它越来越接近。“飞行车的出现对于社会安全亦存在威胁。在地面上驾车的酒鬼就足以撞死人和撞倒电线杆了,一名醉驾者在空中横冲直撞将会多么可怕?只怕会撞向电力变压器或者撞毁摩天大楼。”

游戏《超人类空间》

这款于2002年出品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将时间设定在2100年,在之前21个世纪中,人类在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核物理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超人类空间》中,“中国是第一个殖民火星的国家,在月球、拉格朗日点、所有太阳系带内行星和土星的部分卫星上已经有了永久居住的人类。我们已经找到了治愈癌症和艾滋病的良方,臭氧层空洞已经被修复,地球的生态系统开始重新呈现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对基因的操控,单身汉、同性恋伴侣甚至能将三人或三人以上的遗传基因植入一具胚胎当中,更能对胚胎进行改良。你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备份到磁盘之上,这项工程被称之为‘意识上传’。”

成真理由:在该游戏的设定里最诱人也最难实现的就是“意识上传”,在英剧《黑镜》中也反复提到它。而在《超人类空间》的世界里,另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便是基因工程的运用,在产前基因测试方面我们现在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未来实现对胎儿进行改良并非遥不可及。

小说《她乡》

这部由夏洛特 ・ 珀金斯 ・ 吉尔曼于1915年完成的女权主义小说。在遭遇火山爆发以及奴隶暴动之后,这个世界只剩下了女性。此后不久,便发生了一件基因学上的奇迹,五名不同的妇女分别发现自己怀孕了。其结果便是出现了“一个战争、冲突和威权皆不复存在的完美社会”。

成真理由:安德斯写道:“迄今为止,在哺乳动物中还未出现过单性繁殖(或无性繁殖)的先例。然而,在蛇类、科莫多巨蜥以及其他爬行动物当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孤雌生殖’现象。与此同时,两只雌性哺乳动物之间也能在实验室内培育出后代。在日本,一只名为Kayuga的老鼠便是两只母老鼠的后代。”当然,从目前对无性繁殖进行的研究上来看,女性单性繁殖似乎还距离我们很远。

小说《钻石时代》

这又是一个后稀缺社会,和《辛普森一家》很像。书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免费的食物和资源配给,还有一座勉强能称之为中央能源电网的设施,被人称为“给养站”,由某个宗族所掌控,宗族在小说中类似于某种意义上的国家。小说中三个真实世界的纳米技术科学家出现在一幅壁画里。故事发生的时间范围比较模糊,安德斯揣测,应该是在一两个世纪之后的未来。

成真理由:“小说中的后稀缺世界似乎存在某种基于纳米科技的类似复制器的仪器。其本质实际上是基于现实社会当中的纳米工厂的分子级装配器。2001年的时候,亚瑟 ・ C ・ 克拉克曾预言这项技术将在2040年之前出现,他同时也预言将会出现克隆人。”而小说中出现的那些个性化的报纸,和现在的平板电脑基本差不多。

电影《回到未来2》

《回到未来2》里描述的2015年的世界,其本质只是夹杂了一些高精尖玩意儿的80年代的翻版。安德斯说:“在那个美好的80年代版本的未来世界里,很多东西现如今已经实现。比如无所不在的监视摄像头、亚洲文化输出、宽频电视、整容手术的大范围流行以及不需要手或是传统摇杆进行操控的电子游戏,等等。”

成真理由:《回到未来2》中的许多东西现在仍然没有实现,但毕竟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悬浮滑板!2014年美国加州技术公司Hendo已造出了实物,虽然它只能离地大约一英寸(2.54厘米),而且即使这么低的高度也必须是在导电材料如铜质或铝质的表面才行。电池的续航时间为15分钟―这点时间几乎不够像电影主人公那样从敌人身边快速逃离。

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结局?

最近的一个大事件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两会”上提出设立“中国大脑”计划的提案,希望以此推动中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他说的“中国大脑”其实是做一个“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即在智能医疗诊断、军事和民用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建立相应的服务器集群,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大平台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创新”。

2014年在清华用中文演讲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直言,未来科技的主流将是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社交。

谷歌CEO拉里 ・ 佩奇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在人类未来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势必引起两个变化:1.大部分工人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约90%),而这些工作往往并不是他们原先想要去做的事情(仅仅为了养家糊口的那些事)。2.人工智能会让生活成本大大降低,但是越来越多的工作要求创造性智慧、社交技能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

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的谷歌技术总监雷 ・ 库兹韦尔也曾表示,2045年人工智能将会超过人类水平。

特斯拉汽车创始人马斯克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2014百年纪念座谈会上,直接将恶魔与人工智能画等号―马斯克曾将研制自治可思考机器的做法描述为“召唤恶魔”。他疾呼:人工智能比核弹更加可怕,人类可能自行毁灭。

斯蒂芬 ・ 霍金一向持有人工智能将毁灭人类观点,他曾说,“制造能够思考的机器无疑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巨大威胁。当人工智能发展完全,就将是人类的末日。”霍金说:“它(人工智能)能够自行发展,并且以从未有过的速度重塑自我,而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进化,无法与之抗衡而终将被替代。”

走在最前沿的科技界,无论新秀还是大佬,都绕不开人工智能的话题。近年来,不少严肃的科技大佬都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安检员、机器人同事……这一切可能性虽十分美妙,但不可否认,它们也给人带来恐惧。

不久前,与霍金、马斯克站在同一立场的这群科学家和企业家通过非盈利机构“未来生活研究所”公开信,再次提醒人们警惕人工智能的过度发展,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的威胁甚至可能超过核武器。他们警告世人,如果智能机器缺乏监管,人类将迎来一个黑暗的未来。信中指出,科学家需要采取措施,避免人工智能研究出现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风险。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5

在开始谈论人工智能管理之前,先做一道选择题。

一辆载人的自动驾驶汽车高速接近一个路口,此时路口有十个行人正在过马路。在刹车突然失灵的情况下,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应该如何选择:

1、拐向路边的固定障碍,躲避十个行人但牺牲车内一位乘客;

2、保持直行,确保车内一位乘客的安全但牺牲十个行人。

您会如何选择?我们看看公众的观点。

当美国学术期刊《科学》就这个问题进行公众调查时,76%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选择牺牲一位乘客以保全十位行人。而且这些选择“牺牲一位乘客”的被调查者都同意以下观点: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商应该把“汽车事故死亡数最小化”作为一个指导原则设计自动驾驶系统――我们且称之为“公平对待系统”。

有意思的是,当询问被调查者是否愿意购买安装“公平对待系统”的自动驾驶汽车时,大部分人表示,他们还是会选择安装“车内乘客优先系统”的汽车。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目前最成熟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汽车遇到的选择悖论并不是特例。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在逐渐深入发展并成为现代社会一部分的时候,从道德与法律到监管与责任划分,无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难选择。

欧美研究监管原则

针对这样的挑战,目前从美国、欧盟到中国,各国都在从技术、法律、行政和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制定满足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原则。 7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商英国把“汽车事故死亡数量小化”作为一个指导原则设置自动驾驶系统。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最为领先的美国,有关人工智能监管的研究是由最高行政机构――总统行政办公室直接领导参与的。2016年,在组织了有关人工智能的多场研讨会之后,总统行政办公室和国家科技委员会(NSTC)于10月份了两份重量级报告:《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发展战略规划》和《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做好准备》。

在《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发展战略规划》中,包含了7个关键性战略,其中的第三战略:理解和确定人工智能在伦理、法律和社会领域的影响;第四战略:_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前瞻性地包含了有关人工智能在伦理、法律、社会影响、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领域的相关内容,包含了和人工智能监管相关的目标与原则。

欧盟由欧洲议会牵头以立法研究的方式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监管的相关原则。在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人工智能规划和报告的同月,欧盟法律事务委员会向欧盟提交了《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该法律规则从机器人使用的责任规则、伦理原则、对人类自身和财产的伤害赔偿等多方面提出了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机器人的监管原则。

作为即将脱离欧盟的英国,也在人工智能监管领域开始独立的研究。2017年2月,英国下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向多位英国顶尖的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发出邀请,希望其对于“决策中的算法”给出自己的专家意见。4月26日,科学技术委员公布了收到的正式回复,并将以此作为基础开展人工智能监管的研究。

公平和准确难平衡

从美国、欧盟和英国的研究结果和形成的文件、决议与规则来看,目前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形成公式的挑战主要来自公平性、透明性和责任认定等三方面。

首先是公平性。对于人工智能算法来说,任何对于输出,也就是预测值有贡献的信息都应该作为输入变量参与到人工智能算法的计算中。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所有与结果相关的信息都可以被接受。

2014年以来,美国多个州的犯罪执法机构都依靠一个名为COMPAS的人工智能系统预测过往有犯罪记录的人员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以此数据作为是否允许罪犯减刑提前回归社会的决策依据之一。2016年6月,COMPAS系统被第三方调查机构ProPublica质疑其预测结果对黑人罪犯有明显的歧视。

按照ProPublica提供的数据,在各个预测再次犯罪的评分水平上,白人与黑人均保持相似的再次犯罪概率。

但从整体结果看,在其他输入条件与白人罪犯基本类似的情况下,COMPAS人工智能预测模型仍然会倾向于把黑人罪犯判别为会再次犯罪。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黑人的记录远多于白人的记录。这一点是COMPAS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无法改变的。

这个结果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争议。单纯基于人种、肤色、文化、信仰乃至生活习性的差异,人工智能系统基于算法就给予不同的评判和对待,这对于公平是一种事实上的漠视。那么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进入人类社会的时候,各种小众人群都有可能由于个体差异遭受来自“模型的歧视”。

这显然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准则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是监管部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模型的公平性。

目前可行的折中方法是,限制种族、肤色、年龄、性取向和其他生物与生活习惯等特征被作为输入变量参与到人工智能算法的构建,以避免这些有可能造成“模型的歧视”的变量最终影响模型的预测结果。

应该认识到,人工智能模型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是一个跷跷板,如何让这个跷跷板取得平衡并与现代社会的公平价值观取得一致,目前还没有一个最佳答案。

找不到问题所在

其次是透明性,也被称为可解释性。在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路径下,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或许永远都是一个“黑盒子”――外界无法得知内部的运行机制,只能够通过对输入和输出数据的解读来了解其能够达到的效果,并推测其内部计算机制的构成。

目前科技界主流的看法都认为人工智能模型缺乏透明性,而且这一点不会随着技术发展而彻底改变。那么以往通过企业透明披露产品和系统信息以便政府监管的做法在人工智能领域是行不通的。

举个例子,传统汽车是由车身、发动机、变速箱、刹车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多个部件组成。每个部件也都可以拆解成为具体的零件。任何一个产品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具体零件上,并针对其提出改进意见。

但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完成最终的控制动作,一旦发生人工智能系统的错误操作,除了明显的传感器故障,我们无法清晰定位问题原因,也不会立即明确该如何调整系统。

目前通用的做法是猜想故障原因,并用场景还原的方式提供与错误操作时类似的数据输入,并观察输出结果。在捕捉到错误输出后,通过提供修正错误的训练数据集,逐步完成对人工智能系统的调整。最终还是要在反复测试的情况下确认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完成了针对此错误的修正。

由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非透明性,监管部门就无法从人工智能算法本身入手提出管理要求,因为人工智能系统的提供商自己都无法清晰解释算法的核心工作机理。所以,最终的监管要求就会从基于原理和结构管理转而基于最终结果管理。也就是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非透明性决定了未来人类在监管人工智能系统时永远要面临着“黑盒子”带来的不确定性。而这一点,也给责任认定带来天然的障碍。

谁来承担责任

对于责任认定的探讨研究,目前是最少也是最困难的。对于一般的C械电气设备,由于设计缺陷、材料质量或其他产品质量所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设备制造商将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

而对于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设备,由于其在算法透明性和可解释性方面的困难,监管部门几乎无法从算法本身去认定是否包含设计缺陷,也就无法就算法本身的设计去进行责任认定,这为监管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有意思的是,欧盟在其2017年2月投票通过的《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中,提出了考虑给予机器人以特殊的法律地位,即电子人的概念。也就是说,未来法律体系中将会存在一个不同于自然人、法人、动物等的另一法律实体,其能够独立存在,享有自己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对于由自身引起的第三方人身财产伤害,电子人将会被认定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作出赔偿。

如果电子人的概念未来被现有的人类社会广泛接受,那么其造成的影响就不局限于人工智能监管本身,而将深深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

除了公平性、透明性和责任认定之外,人工智能系统还会大量替代现有的人工岗位,从而对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而衍生的社会就业冲击和对人类技能要求的改变还会影响更多的方面。

2017年2月,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该通过对机器人征税,来筹集资金,以帮助被自动化所取代的工人进行再培训。

欧盟在2月份投票通过《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时,也同时否决了一项收取机器人税的建议。欧盟的这次否决并不能说明欧盟对于机器人税的最终态度,只是因为目前机器人还不具有人工智能,也没有对人类工作岗位形成大规模替代。并且现在开征机器人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6

英国科学协会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0名被调查者中,三分之一的人相信人工智能将在下世纪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超过60%的受调查者认为机器人将在未来10年抢夺人类的工作。四分之一的受调查者则预计,在20年内机器人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好似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支持派、反对派和观望派一样,目前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也分出了“支持”“不支持”和“看不明白”几大阵营。

许多科学家担忧:

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与多位科技界名人发表联署公开信,表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更甚于核武器。他认为:“对完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招致人类历史的终结。”他警告称人类正面临来自智能技术的威胁,随着技术体自身开始学会自我思考,并学会适应环境,我们人类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他表示:“成功制造出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但不幸的是,它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里程碑,除非我们能学会如何去规避这种风险。短期来看,人工智能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谁在控制它;而长期来看,这种影响将取决于我们还能否控制它。”

霍金并不是唯一一个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的人。特斯拉汽车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的看法更加引人注目,他用个人推特账号警示,称人工智能是人类遇到的最严重的“生存风险”。既然人类可以进化出文明,人工智能为什么不可以建立自己的文明?既然机器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那它是否会拥有自主意识,就如同“奴隶”意识到自己是“人类”。在人类不长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过长达千年的“奴隶社会”时代,那时候的“奴隶”根本没有人的权利,只能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英国数学家欧文・约翰・古德把超智能机器的发展形容为“人类需要做的最后一项发明”,因为在超智能机器出现后,人类会把创新与技术研发的工作让给超智能机器这位更为智慧的继任者。

机器人会伤害人吗?

1950年,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在阿西莫夫创作一系列机器人短篇科幻小说并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时,世界上还没有机器人。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发展也将产生阶段性的变化,我们可以先暂且简单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机器人还没有自我认知,只是服从人类编写的程序。

第二阶段:机器人知道自己是机器人,并可以自我学习,但还未超越人类。

第三阶段:机器人可以自主升级迭代,全面超越人类。

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都充满了“种族歧视”。

规定机器人不可伤害人类,难道人类就可以随意伤害机器人吗?机器人在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中,因为三大法则的制约,被描述成为人类的忠仆与朋友。但如果真按这套法则去执行,估计到了第三阶段,机器人就会完全被人类教坏。当机器人自主升级迭代时,他们大概也会思考人类有无存在的必要性。

链接2

人类能够控制机器人的善恶吗?

显然,在目前的科技及计算机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部分类似人工智能的应用形式,可以模仿人类的大脑来思考,达到某种目的。但真正像科幻电影中具备自主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甚至是情感的人工智能什么时候会出现,暂时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是一种擅于不断挑战极限的生物,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已经创造了太多奇迹,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出现,也不足为奇。首先,它们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强大;其次,目前很难通过编程或设计来保证它们的无害性。那么,人们真的无法设计出一个友善的人工智能程序吗?科学家表示这是极为复杂和不确定的,因为人工智能会模仿人类思考方式,人性本身便是复杂的,可善可恶,我们无法来制定一个不变的标准。

人工智能将使人类丧失斗志?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威胁不是毁灭人类,而是将取代人类。李开复认为:大部分人类工作可被机器取代。他表示,虽然机器在逻辑分析推算方面的能力会远超人类,但是依然是属于人类操控的工具。“阿尔法围棋”这类的“人工智能”机器真正可能带来的危机,不是奴役人类,而是让人类丧失斗志,无所事事。“阿尔法围棋”是一个能深度学习的机器人,经过专家的调节,它能在任何可以纯凭逻辑分析推算的问题上,把人类远远地抛在后面。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将带来什么改变呢?我们将看到无数的商机和产品,能够解决问题、拯救生命、产生巨大的商业和用户价值。这些技术可能辅助专家,也可能取代专家。很多非专家的工作者将面临失业。未来十年,大部分今天的人类工作可被机器取代。人类最应该担心的是:一旦当机器供养着人类,人类达到了马斯洛需求的基本需求,人类真的还会有动力去追求更宏伟的目标?还是醉生梦死、无所事事?人工智能让人类越来越缺乏思考,而其自身则有可能越来越聪明,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乐观派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服务

在支持者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会给人类带来威胁,而之所以会引发恐慌则是因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从科技发展史上看,并没有因为汽车和轮船的出现而使田径、游泳这些体育项目消失。他们坚信,人工智能的未来是要给人类带来更加高效、便利的生活。就在“人机围棋大战”的前一天,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在会上表示,这场比赛李世石无论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因为是人类的努力才让人工智能取得了这样的突破。谷歌不只是想做一个棋类程序,而是希望打造一个通用的智能计算系统,用于灾害预测、风险控制、医疗健康和机器人等复杂领域。英国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智能机器人Cleverbot的发明者罗洛・卡朋特表示,他相信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而且未来将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众多世界性难题。

前人工智能发展尚处在早期阶段

当然,我们现在谈论“人机大融合”可能还为时尚早,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既然现在机器的计算能力已经完胜人类,学习模式也在逼近,为什么还说人工智能处在发展早期?主要原因或者说难点有三:

第一,机器在信息输入端还望尘莫及。人类的感官对世界的感知是目前机器最为缺失的。比如人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些人类大脑的“输入设备”是经过几亿年的进化而来,极其精良。以最容易数字化的视觉为例,目前为止还没有电子设备在生活场景中可以赶上人类的眼睛对信息的快速捕捉。更别说人类还有同情心和好奇心,同情心是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和共鸣,好奇心是对陌生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的动力。机器对这些信息的捕捉能力还有待发展。

第二,机器在输出端同样捉襟见肘。机器人要如何赶上人类的身体构造呢?“阿尔法围棋”仍然需要一个替身去代它和李世石下棋,而不能自己去潇洒地持子。人类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机器模仿起来都很困难,更别说去满足机器人保姆之类的工作需求。

第三,人类大脑的复杂性恐难企及。人类的大脑神经元是一种生物化学构造的树状结构,对信息的存储、检索、缓存和分析的效率极高。计算机要想全面赶上,可能在硬件结构和算法设计上还需要一些突破。

新知识的产生往往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信息和知识获取的成本在不断降低,这极大地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继而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在不断加速的,你看,原本想也不敢想的自动驾驶现在也近在眼前。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十年一定会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十年。

链接1

机器人下棋为何会战胜人类?

有些人描述“阿尔法围棋”是“和人一样的方式思考,但是比人快无数倍”。这么说并不精确。“阿尔法围棋”确实比人快无数倍,但是“阿尔法围棋”的思考只能说是“被人的大脑启发”,而并非和人类一样思考。机器运算速度会越来越快,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数据会越来越多。谷歌的“阿尔法围棋”之所以能战胜职业棋手,借助的是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被称为“深度学习”的最尖端人工智能技术。谷歌采用这项技术,在2015年推出了一边玩电子游戏一边找出新战术的人工智能“DQN”,创造了超过人类的高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实力。以“阿尔法围棋”为例,首先输入协助开发的职业棋手的3000万种围棋下法让其学习,达到能够以57%的概率预测与其对阵的人类行动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将自己的对战重温数百万次,在不断积累胜负经验的过程中,掌握取胜方式。它在观察围棋棋子的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选择最佳下法,这一方式接近于带着直觉和第六感做出判断的人类大脑的功能。

链接3

哪些工作会被人工智能代替?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确实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来代替人类做越来越多的工作。根据一项报告,到2025年,约有25%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或是机器人所取代。具体而言,内外科医生、编舞、教师、作家、律师、人力资源经理、科学家、工程师和记者属于比较安全的、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司机、技工、建筑工人、裁缝、快递员、抄表员、收银员、保安和洗碗工则属于比较危险的、有可能被替代的职业。

链接4

人类将与机器融合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7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一直是最热门的电影题材,几乎所有科幻电影都少不了它。除了热闹火爆的《钢铁侠》《变形金刚》等商业大片外,也有一些深度探讨人工智能与人性的力作,以及富有人情味的文艺片。代表作当属2000年拍摄的《人工智能》,以及去年上映的《她》,本期介绍的是一部文艺电影《弗兰克与机器人》。

我对科幻题材的电影不太感兴趣,但看过的少数几部电影却印象深刻。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看过一部美国科幻电影,名字记不清了,但几个经典情节至今历历在目:一个是科学家与机器人打扑克,电话响了,科学家起身时对机器人说:不许偷看我的牌。果然,在科学家离去时,机器人翻看了他的牌。另一个情节是,自始至终与科学家过招的对手,竟是一个和人完全一样的机器人,结局很震撼。

作为一个人文学者,一个科学的门外汉,我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点始终只有一个:人性在这个领域中的作用。这类题材的电影中,无可争议的名作就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人工智能》,电影讲的是,科技公司制作出了第一个具有感情的机器人大卫,公司员工亨利和妻子收养了他。尽管大卫逐渐成了他们的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一员,拥有了所有的爱,但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使得大卫的生活无法进行下去。人类与机器最终都无法接受他,他只有唯一的伙伴――超级玩具泰迪熊。于是,大卫开始踏上了旅程,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他要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工智能》因为深度探讨人工智能中的人性问题而成为不朽之作。

而《弗兰克与机器人》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轻松而感人的电影,同样关注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性问题。这部电影台湾译为《真芯伴侣》,贴切而传神。该片荣获2012年圣丹斯独立电影节阿尔弗雷德.P.斯隆长片电影奖。

这部电影时长只有90分钟,角色不多,情节也不复杂,讲的是一位孤单老人与机器人的情感交集。

弗兰克是一个有记忆力障碍的流氓老头,退休之后生活一塌糊涂,一儿一女都不在身边陪伴,他整天无所事事,也不想去养老院,连前妻也认不出来,却保留着溜门撬锁的本领。儿子每次来探望都要开几个小时的车,觉得实在太麻烦了,于是就给父亲买了个保姆机器人。情节就此展开。

老头儿讨厌机器人,但机器人却一丝不苟地工作,做饭、打扫花园、替他刮胡子,陪他散步,还给他制订了一整套的康复计划,让他吃低钠食品。老头儿一边抵触一边与他磨合,逐渐有了感情。机器人为了让老头儿就范,使出浑身解数与他斗智斗勇,顽皮狡猾一点儿不输同龄人类。

一件事让老头儿视机器人为知己:机器人居然愿意和他一起溜门撬锁,而且很快学会了配钥匙。后来,女儿来探望他,她不能接受这个新成员,关掉了机器人的电源,老头居然很伤感。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老头儿和机器人遭到警察追捕,被困到屋里无处可逃,这时,机器人大义凛然地对老头儿说:删除我的记忆吧。这情景非常像影视剧中的特工在被敌人抓捕前毁灭证据。

机器人的话出乎老头儿的意料,也震惊了观众。它说:“别忘了,我不是真人,只是一个高度仿真的机器人,格式化我的记忆,你就可以继续你下一个单子(就是继续作案的意思呀)。”

如果这还不算震惊,下一句,机器人居然表达了他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你只偷贵重的奢侈品,所以没有人会受到伤害,除了那些骗人钱的保险公司骗子。”

然后就是影片最煽情的一幕:老头儿拥抱着机器人,按下了它背上的按钮。记忆被格式化了,机器人倒在老头儿怀里,像两个即将永别的老朋友那样。

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几乎没有电脑特技的科幻片,却让人看到了更真实的未来;没有特别夸张的高科技科幻设备,仿佛让年轻人感觉自己年老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是这样;一部几乎没有特意煽情的剧情片,却让人体会到了更真实的感动。”

而对于我来说,电影中的机器人智能发展到多高的程度,我都不感到奇怪,而他表达的价值观却令我不寒而栗:机器人不仅成了人,而且成了社会人。本文开头时提到的那部忘了片名的电影中,机器人是脸谱化的反派,而《弗兰克与机器人》中,这个机器人有了多重性格。

从我第一次在影视中见到机器人形象、初步了解机器人概念的那时起,我关心问题的就是:机器人是不是会变成真正的人,而最严重的是,人类发明创造出的机器人,最终会不会失控,乃至发展到控制人类?现在看来,这还真不是一个懵懂少年的杞人忧天。

为写这篇影评,我浏览了一本书:《最有人性的“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从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的试验以及哲学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人的特质,全面探索了计算机是如何重新改造了我们对人类定义的看法。计算机为什么能骗过裁判?机器是否能够代替人类?机器究竟能不能理性思考?人类有别于机器的特殊之处究竟是什么?

看最近的新闻,发现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仍是热点。好莱坞的电影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失控表现到了极致,那是导演和编剧们的无边想象,而科学家们则对此各执己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他预言人工智能科技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将超越人类智能,并控制或灭绝人类。牛津大学哲学教授、人类未来研究所创建者博斯特罗姆近日也指出,超级人工智能是人类未来最大的存在风险,其风险性高于自然灾害、环境恶化、流行疾病。这些观点并不新奇,凡是谈到人工智能,必然会听到这种言论,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楼市见顶股市见顶一样。应该要有新的论据支持这一观点才好。

据说,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全球领先水平与人们想象的超级人工智能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我们近期还不会发明出真正变成人的机器人。

暂时不谈这个是否真是杞人忧天的问题。人工智能发展中,人性的问题确实应该是被关注的重点。我的想法是,我们不一定让机器人变成人,但要让它有人性。在智能机器中,人性化应当与智能化融为一体。比如说,我们能制造出有爱心的机器人吗?爱心能融入芯片吗?就像《弗兰克与机器人》的那位机器人小弟,不仅有所有必备的看护本领,而且善解人意。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时代,人性才是最热门的技能》,很受启发。文中提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要执行大多数目前由人类从事的工作,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研究人员正在研发能够表达同情和关爱的机器人,让它们从事看护工作,例如照顾老人。而未来的大多数就业岗位可能更注重社会和情感的智能,每一位员工都要增强同理心。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8

意外没有发生,阿尔法狗再次向人类显示了人工智能的强大。这让人们既惊喜又焦虑,脑海里不断回放过去的历史瞬间:2016年3月,韩国棋手李世石面对阿尔法狗,最终被1:4击败。今年初的时候,阿尔法狗化身Master,在各大网站对弈平台60:0横扫全球顶尖高手。之后,经过20天的鏖战,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系统Libratus机器人在与4位顶级得州扑克选手的人机大战中获胜。

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无可争议地超越了最顶尖的人类选手,引发了公众关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讨论。机器的人工智能可以在多大范围内替代或超越人类?

实际上,人工智能概念和技术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第一次产业浪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智能的关键概念和算法横空出世。1956年,在达特茅斯(Dartmouth)会议上,一批数学家、计算机专家、通信专家共同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包括麦卡锡(McCarthy)、明斯基(Minsky)、香农(Shannon)等。第二次产业浪潮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诸多智能化机器被研发出来。IBM在1973年推出了第一个可以组装打字机零件的机器人。其后数年内,多项细分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被开发出来,如自动转换文字/语音的人工智能系统、以视觉导航方式搜索房间内物品的自动化汽车、以知识为基础的医疗诊断程序“专家系统”。

如今正在到来的是人工智能第三次产业浪潮。“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已经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自动客服、口语测评、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突破,跨过了实用门槛,每天都在为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服务。” ①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近几年,人工智能除了打败人类象棋冠军、围棋冠军,还堂而皇之地进入金融、公安、法院、律师事务所、医疗、传媒、教育等行业。

吴霁虹认为,由于人工智能“相对于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是一次认知革命。它模仿人类的声音、情感、情绪、动作等,能感知、识别、决策,被看作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发明。技术上的认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认知商业、认知经济、认知社会,甚至可能颠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②

正因如此,物理学家霍金才对人工智能有这样的看法:“人工智能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人类的一个真正威胁。”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将人工智能列为“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之一”。

限于篇幅,本文仅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在传媒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影响。

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初步应用

经过几十年的人工智能研究,AI的主要发展方向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计算智能,即机器具有快速计算和记忆存储能力。1996年IBM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从此,人类在这样的强运算型的比赛方面就不能战胜机器了。计算智能在新闻信息生a中的运用,能够辅助媒体储存和快速处理海量数据,人工在新闻信息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感知智能,即机器具有“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数学建模和大数据学习,对人类感知能力进行模拟,涉及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多语种语音处理等技术。机器在感知世界方面,比人类还有优势。人类都是被动感知的,但是机器可以主动感知,如:激光雷达、微波雷达和红外雷达。机器能够代替专业记者和自媒体运营者完成感知体验的相关工作,在“采写编评”等信息采集、生产、传播过程中采用人工与算法相结合的方式。

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的基础上取得颠覆式的进步,机器能够像人一样独立思考、决策和执行。机器可以全面辅助或者代替人类,实现几乎完全依据核心算法、海量数据进行信息收集、生产和传播。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信息生产传播中的应用处于计算智能向感知智能的过渡阶段,部分领域如机器人写新闻已步入认知智能的初级阶段。③

传感器新闻。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的逐步普及,人们对天气预报、污染指数、交通拥堵情况、位置服务、身体健康状态等传感器数据产生了更多需求。这时,国内外媒体意识到传感器的信息源价值,进行尝试并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于是产生了传感器新闻。

传感器新闻正在成为新闻生产的一种“新常态”,是指专业记者和自媒体运营者通过传感器收集和利用海量信息与数据来“讲故事”的新闻生产模式。传感器具有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采集海量数据的强大能力。传感器新闻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范文

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篇1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的兄弟;公平公正;生存法则新年伊始,一个神秘的围棋手Master(大师)以60:0的骄人战绩,横扫中日韩顶级围棋职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