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8 10:57:35浏览:974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 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05-02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等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使其在开放课题的支持下,按计划完成项目所规定的任务,并有望取得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领域进步发展。2008年起,国家设立支持力度更大的实验室专项经费,在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为开放课题实施提供了持续、稳定地支持。

1 开放基金与国家基金的区别探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基金)的设立是为了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它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长远发展要求,制定优先资助领域。它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在每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每年都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建设的科研实体,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开放基金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使其在开放基金的支持下,按计划完成项目所规定的任务,并有望取得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

开放基金与国家基金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别,如在基金的资助方面(包括范围、对象、方式和目的等),在基金项目的评审方面,在经费的管理方面等等,都存在着差异。

1.1 资助方面

(1)资助的范围。开放基金的资助范围涉及面较窄,只是针对本实验室所研究的领域范围提出的科学问题,而国家基金资助范围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它注重申请者的创新潜力和人文素质,所申请的课题可以触及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且国家基金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基金种类,每一种基金又有其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

(2)资助的对象。开放基金的资助对象是具有博士学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而国家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

(3)资助的额度。对于某一个实验室的基金来说,它的资助额度一般不会太大,开放基金的资助额度一般是2~4万元人民币,而国家基金的资助额度较大,一般在20万元以上(主要指研究期限为3年的面上项目)。它包括实行成本补偿和定额补助式2种资助方式。

(4)资助的目的。开放基金资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学术交流,以便更利于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国家基金资助的目的为了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评审方面

开放基金和国家基金都有严格的评审程序,但对于评审的执行部门,两者又存在着差异。开放基金的初评是由实验室组织专家进行的,最后的评审经同行专家评议,评审结果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汇报,最后由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而国家基金的初评是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部组织的,最后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组或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1.3 经费的管理方面

开放基金和国家基金在经费的管理方面也有相应的管理体制。开放基金的经费额度虽然很少,但它也有自己的管理特色。资助经费除了一部分分批划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外,其余的用作项目负责人到实验室工作时,实验室公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此费用的支出由实验室主任负责,验室统一使用管理。而国家基金的经费直接分批拨给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具体操作,基金委不作具体管理。

2 开放基金课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图1)

2.1 立项课题难以达到最优选择

开放课题的申请者首先会阅读高校重点实验室公开的“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指南”,依据指南明确支持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课题、提出申请。重点实验室收到课题申请后由学术委员会和实验室主任对申请进行论证和分析,讨论选择决定同意立项的课题。然而,学术委员会通常是由本单位以外的知名学者担任,很多专家都不在一个城市,评审和讨论组织周期长、困难大,因而加长了开放课题从申请到确定立项的评审周期。重点实验室拥有课题项目立项的决定权,因而在选择课题时常常会人为的给予本单位教师一些“优惠”,使课题的评审变得不公平,有的重点实验室甚至将开放课题搞成了私有课题,所有课题均由本校教师独立承担,这些做法彻底违背了开放课题平台设立的初衷。

2.2 基金的评审过程不够严谨

开放基金的申请者对基金的申请,从选题、搜集材料到基金申请书的填写,都采取了非常认真、非常慎重的态度,作为基金的管理者,不论申请者的层次如何,大家都希望基金的评审应该至始至终恪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论是评审过程、还是评审结果都应如此。开放基金的评审过程和结果基本遵守了评审的原则,但由于客观原因,在评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干扰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结果。对于评审结果,实验室对落选者没有给出充分的落选理由,也不能让落选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申请做准备。

2.3 课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开放课题从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进展的监督、中期考核以及结题的全过程都是由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由于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在客观上缺乏时间对课题进行监控和管理。通常仅仅将年度总结报告作为依据来决定是否继续支持该课题,这通常会导致开放课题研究人员临时抱佛脚,同时也使得课题研究的评审过于急功近利。如何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科学分工,即保证正常的科研活动,又对开放课题的运行有着良好的监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引入一些新措施来缓和这些矛盾。

3 解决开放课题平台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3.1 加大开放基金的宣传力度

如何扩大开放基金的影响力,这是首先摆在基金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宣传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学术交流、各种国内、外大小会议、参观访问、网络宣传都应该是一种很有力的宣传手段。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有其独特的魅力,开放基金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来提高开放基金的知名度。

3.2 可以考虑建立鼓励经费

这是国家基金的一种基金管理机制,它以一定额度的经费来鼓励前3年评价好的结题项目的完成者,又^续申请、经专家评审再次予以资助的项目。开放基金也可以参照此办法,对前一年结题的评为“优秀”的基金负责人给予一定经费的奖励,这笔经费可以用来继续前期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用作申请新的、有创新意义的课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基金负责人的积极性,也可以为因经费不足的基金课题提供后续资助。

3.3 对开放基金的评审应采取必要的回避与保密措施

任何一种评审都不会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有一些不公平是人为造成的,也就是说,这种不公平是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来避免的,这种方法就是管理层所制定的管理机制。开放基金的管理机制中应更着重强调评审时的回避与保密措施,让申请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人情、关系”这种字眼在严格的管理机制中不应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开放基金的设立,才有它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开放基金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资助作用。

3.4 加强开放基金的管理,创造有特色的“基金文化”

基金的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文化”,它应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管理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随时弥补基金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通过实验室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实验室基金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轨道,创建一种适合自己的“基金文化”。

4 结语

开放基金的管理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加强管理层与项目负责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充分地、有效地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开放基金的资助进行本领域的基础研究,更好地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21-124.

[2] 冷疏影.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科学基金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4(5):312-313.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管理 科技创新

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教学实体,同时又与依托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既要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机制,同时也要和依托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得到依托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实验室在管理上下功夫,协调各方通力合作。高水平的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促进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下面就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作个总结。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管理达到“国家队”水平。目前我国的实验室由于研究领域千差万别,相互间缺乏沟通,管理制度还未能作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实验室是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体,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专业实验室,因而管理上也应具有“国家队”水平,应建立健全的、适合实验室发展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可借鉴国际上一些优秀实验室、企业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为科研、教书育人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条件成熟时通过相关认证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管理制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同时做到责任到人,职责分明,保证有效执行,不要使规章制度成为挂在墙上的摆设。规章制度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则:“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人员管理:“固定人员管理条例”、“流动人员管理条例”“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研究生管理条例”、“人才队伍建设办法”等;

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开放运行办法”、“研究生机房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等;

科研管理:“专项研究经费管理办法”、“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课题管理制度”、“成果管理制度”等;

日常管理:“报告厅、会议室管理办法”、“公车使用办法”等。

(二)建立一支稳定有力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形成核心管理团队。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由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研究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很高,一般都是博士毕业。这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主管部门和实验室应提供机会和条件,让管理人员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定期进行学习、充电,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更新观念,逐步达到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接轨;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制定完备的政策和措施保证管理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安心工作,从而促进实验室的管理步上新的台阶。目前一些实验室配有专职行政副主任和办公室主任,及相应的科研秘书、人事秘书,教学秘书及外事秘书,专门处理实验室日常行政事务,使实验室主任能够摆脱繁琐的日常行政事务,专心从事科研和教学,这对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二、实验室研究课题管理

实验室申请课题渠道主要有纵向和横向。纵向课题主要包括: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委项目等国家各级部门提出的重大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横向课题主要是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国外及港、澳、台等地区合作,研究贴近国际前沿或产业化迫切的技术难点。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室“国家队”的科研优势,充分体现其自身的竞争力,课题申请是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实验室申请纵向课题还很困难。中科院院士、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曾在纪念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年的文章《大胆的尝试光辉的十年》中说:“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初衷是使这些实验室增强竞争能力,去争取国家项目:如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攀登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实践证明:这种机会太少,攻关项目多归部门所有,即使有实力,也轮不到不属于部门的实验室的头上;其它项目经费也因僧多粥少,即使能拿到手也难以维持。因此有的实验室不得不做些脱离原定方向的工作,这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将近20年,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实验室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课题一个接一个地做出来,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很有限,甚至很多课题最后的产品就是一堆“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更要加强内部课题管理,如建立实验室科研项目登记统计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上利用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整合资源,促进成果的产业化,同时集中优势力量争取大的项目。

三、实验室研究成果管理

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发明专利、成果鉴定、获奖等几种形式。教技司[2004]25号文5关于做好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6明确要求:“以原始性创新、重大应用和基础性工作的实际贡献(署名为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评价实验室工作”。原则上,未署实验室名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论文)在评估中将不能被计入实验室工作成绩。

成果署名不仅是评估的要求,也是提高重点实验室人员的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的体现。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成果未能署名。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强化意识,在审阅成果时注意提醒合作者署上重点实验室的名称。固定人员(包括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应及时收集汇总,进入管理系统数据库,有关科研成果材料应交实验室存档。

文章署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固定人员为独立作者,可单独署实验室名称,也可同时署依托单位名称。

(二)固定人员与依托单位人员合作,可同时署依托单位和实验室名称,在固定人员姓名和实验室名称上加标“*”号,以示强调。

(三)固定人员与非依托单位的人合作,可同时署重点实验室名称和其他单位名称,并在固定人员姓名和重点实验室名称前加标“*”或用序号分别表示。

(四)作者为参加开放课题的非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应在文章中注明课题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四、实验室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重点实验室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也是实验室评估的要求。目前科技部建立了年度报告、年度工作计划和信息统计制度,要求重点实验室按年度填写汇报。年报要求的数据包括几个主要方面:基本信息、人员情况、学科及研究生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经费使用和开放情况。这些数据只有在日管理过程中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才能在年终的汇报统计中快速、准确地填报。

五、实验室宣传

实验室的对外宣传非常重要。一方面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扩大实验室的影响力,同时吸引人才,加强交流。开展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建设中英文网站,主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印制宣传图册,印制年度报告,参加各类展览、展示等。

实验室的网站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网站的维护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

实验室网站应该及时更新,传递最新的信息,同时还应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相关网站上发表动态信息。

定期举办和召开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也是实验室进行宣传的重要途径。如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下半年都会举办一场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在会上展开广泛交流、探讨相互合作,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专业大型会议之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验室管理要在健全的规章制度下,打造一支稳定有力的管理队伍,加强日常管理,扩大宣传,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出成果、出人才,使实验室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任飏,范娟.知识管理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03,(11).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3

1.1系统概述

目前,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室介绍、通知通告、科研平台管理、人员管理、学术交流管理、开放课题管理等几个方面,基于Web的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新闻实时动态显示、相关文档的动态上传和下载,以及后台的便捷管理。使用户便捷地浏览新闻、查阅相关文档、了解科研进展及开放课题的申报等信息。同时也为该系统后台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维护及管理功能。

1.2系统功能设计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分为实验室介绍、新闻公告、科学研究、科研队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开放课题等八个模块。

1.2.1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介绍包括实验室整体概况、组织框架、学术委员会、实验室规章制度及联系方式等方面的介绍,用户通过这个模块可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1.2.2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包括新闻动态和通知通告,系统提供实时远程与管理的功能。

1.2.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介绍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1.2.4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介绍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方便实验室成员的共享。

1.2.5科研队伍

从不同研究方向对各研究组进行系统介绍,包括研究组负责人、研究组成员,点击人员名称可查看详细介绍,包括人员职务、研究领域、学术团体/期刊兼职、研究成果及发表论著等。

1.2.6人才培养

介绍本实验室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1.2.7学术交流

本模块展示的是实验室对外交流、学术报告及学术会议的一些信息。

1.2.8开放课题

开放课题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可查看申请指南、基金管理办法,并能下载申请书、合同书和结题报告格式模板,并能按年份查阅每年的开放课题和批复清单。

2系统实现

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的体系结构来实现,即采用“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层分布的架构模式。底层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管理。中间层为应用层,以IIS作为Web页面的服务器,通过Java动态网页技术访问后台数据库。顶层为客户端,用户只需要一个通用的Web浏览器,就可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访问,浏览器作为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用于页面显示、用户信息输入和下载等交互功能的实现。以Web方式实现实验室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数据的输入,贮存和查询检索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功能强、使用简便、界面友好等设计目标。

3结束语

系统基于Java平台和SQLServer2005数据库,实现了实验室新闻公告,科研进展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展示,开放课题的信息与申请等功等特点。该系统的开发克服了手工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另外,随着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变革及其他系统的更新,本系统与实验室其他系统之间的衔接、交互性、共享服务的信息安全、运营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课外开放实践 创新型人才 实验室开放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114-02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成果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西南石油大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构建了一整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

一、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的必要性

教育部强调: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然而根据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而设定,培养方案一旦制订后很难按照社会的发展及时修订,修订的程序复杂,时间相对较长,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比较僵硬,很多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此外,现有一大批集成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只需按照实验指导手册的说明输入参数,即可得到输出实验结果数据,使学生缺少根据课程所学原理进行的分析、动手、求解的实验过程。

课程之外的开放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更加深远,校际间的教学质量差异就在于课程之外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因此,为了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利用课外开放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型优势,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教学体系极其必要。

二、构建合理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

(一)整合资源,建设课外开放实践硬件平台

在调研国内外实验室建设理念、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参照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根据我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特点,制订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规划,成立了16个实验教学中心(室),使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石油工业综合实践基地,按照现代油气生产与加工的“堪-钻-采-输-炼”全流程系统,构建面向多专业的开放共享的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大学生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提供研究和实践基地。

(二)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开放实验室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研究制定了《西南石油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管理办法》《西南石油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西南石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实验室开放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程序、开放形式、激励措施等均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工作流程。在学校7个工科学院建立了课外开放创新专题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面积均超过100m2,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题,自主组建实验团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等,且全年开放。

(三)利用网络平台,畅通课外开放实践的预约渠道

学校采用了实验室运行及开放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网上预约、网络指导、答疑辅导等功能。并将“校园一卡通”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融入实验室开放管理中,实现对实验教学人员、仪器设备、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教学安排等信息的计算机管理。

(四)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为实验室开放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实验队伍培训计划”、“实验室中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实验室人员可以评聘教授职称、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的技术队伍,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外开放实践项目管理体系

(一)建立“两层次、三结合”的课外开放实践平台

以实验室开放为依托,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和资源,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面向在校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实践项目。为学生搭建的一个开放的实践和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一方面是由学校组织实施的校级开放实验平台,另一方面是各学院自筹开设的院级开放实验平台。

两层次:基础层次,即课外开放普通实验项目,主要面向本科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提高层次,即课外开放校级重点项目,主要面向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二者在经费资助、立项要求、研究时间,过程管理、结题标准、成果提交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三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计划内实验项目的课外拓展与提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相结合,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开展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研究。

(二)课外开放实践项目的实施原则

兴趣驱动:参与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过程。

自主实验:参与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自主评价实验。

注重过程:注重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三)建立激励政策,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实验人员和教师积极参与课外开放实验的指导工作,将实验人员和教师设计与指导的课外开放实验、实践课题作为其岗位职责之一,现已有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课外开放实践活动,将课外开放实践纳入学生实验教学环节,学生参加课外开放实践结题验收后方可取得课外创新学分。学校对课外开放实践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及获得的授权专利给予科技奖励。每年开展一次课外开放实践成果评奖,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四、实施课外开放实践体系取得的成果

(一)课外开放实践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研究成果显著,学生受益面大。四年间共获批立项项目902项,参加学生3621人次,使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25%以上,在校内形成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研究的氛围。2012年仅在重点资助的45个结题项目中,学生就公开22篇,获专利授权8项,自制和改造设备7台,研制管理系统4套,获得国家及省级竞赛奖8项、学校飞翔学术成就奖1项、创业奖1项。

(二)激发了学生兴趣,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课外开放实验、实践涉及理、工、经、文、管、艺等学科的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和实验研究平台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沟通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一些课外开放实验项目是基于学生们在完成教学计划内实验的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对使用的仪器设备或者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而申请项目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比如“显微镜防下滑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感应式单相电能计量表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等项目就是改进原有的实验仪器和研制新的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的。

(四)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风气,为课外开放实践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部分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的团队成员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大四的学生起着组织规划和榜样的作用,带领低年级同学完成研究,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已是机电院研究生的汪浩瀚同学,以其主持的校级重点项目“一种新型井喷着火控制机器人”所制作出的作品,参加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并荣获了“工业工程组”全国一等奖。现在,他受聘为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课外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风气。

五、结束语

课外开放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之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意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进一步加强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应不断完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 注 释 ]

[1] 闫大顺,李晟,古芳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开放式课外实践创新平台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5):42-45.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5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大型设备购置的现状经过多年努力,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中,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进行采购,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拥有仪器设备34亿元,16万多台;其中40万以上大型精密贵重设备13亿元,1131台,由表1看出:大型仪器设备无论是从数量还是金额上每年都在增加。此外,我校的大型设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结构日益复杂;复合型仪器增多,开发的功能逐渐增多;仪器测量的精密逐步提高;更新换代的时间缩短;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逐渐放宽;新型设备、先进的甚至是世界先进的设备涌现。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在我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现状为了规范我校仪器设备的采购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有关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仪器设备招标、投标管理办法。2011年10月,学校专门成立了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推动学校采购招标投标工作的健康发展。政府采购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表2是我校目前的单台大型设备采购流程表,表中描述了我校在不同工作结点上所采取的采购方式。

1.3存在的问题在我校的快速发展中,虽然大型设备的使用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校上水平、出成果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高校固定资产分类[15],表3是我校按学年统计的考核为0机时的03类大型设备的设备量,表明购置的有些大型设备使用效率低下。而大型设备采购量大,大型设备采购前的论证流于形式;采购的某些大型设备对外开放共享力度不够,或运行、维修经费缺失,导致闲置,造成设备资源浪费以及某些大型设备存在重复购置等等问题也暴露出来。

2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的大型设备管理

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从设备的规划、论证、招投标、选型、谈判签订合同、采购、建帐、使用直到设备折旧后淘汰或报废的整个过程中对设备实施的全面合理的管理[8]。在高校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高校大型设备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管理、采购期管理、使用期管理、处置期管理。(1)准备期管理。准备期管理指大型设备的规划、论证等的管理,设备前期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设备选型决策等。准备期中的管理一方面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是降低或杜绝低水平引进和重复设备投资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此外可以确保设备质量和设备将来的使用效率。(2)采购期管理。采购期管理是指大型设备招投标、谈判签定合同、采购、安装试用、验收建账等的管理。我校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进行采购,以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仪器购置情况为例分析,表3是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仪器购置在用设备统计表。大型设备采购量占前三位的依次是03类仪器仪表、05类机电设备和04类电子设备。所占比例分别为77%、12%和10%,其中仪器仪表类大型仪器的增长最大。这不仅与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战略中科技创新平台、生农医药大平台等建设相关,也与此类仪器结构日益复杂,精度不断提高,更新换代快相关。(3)使用期管理。使用期管理是指设备经过试运行后,达到验收标准正式投入使用后,对设备进行的管理。我校先后出台了上海交通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使用效益奖评审办法”“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开放测试基金实施办法”等政策,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在大型设备的使用期中,我校每年对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功能应用开发、为教学科研服务等使用状况进行考核,同时为开放共享好的设备提供维修基金的支持。表4,表5提供的是4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在2010~2012学年考核使用为0机时的数据统计汇总表,设备使用机时数数据来源于各院系、直属单位实验室填报的学年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数据中的基表三《贵重仪器设备表》,虽然由于有的实验室重视不够漏填或误填,或有的实验室不了解如何填报,或在学校数据导入教育部申报系统过程中数据传输有误,导致申报表中的机时与实际机时可能有出入。但是,这些数据可以为日常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提供参考。通过对已购大型设备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发展性指标、改善性指标和监控性指标[16],对大型设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优化大型设备的管理。(4)处置期管理。处置期管理包括设备评价调拨管理和设备报废、处置管理。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处置可以考虑残值的回收或做为教学辅具的留用。此外,在制定大型设备采购决策时,可以充分考虑设备的使用成本和处置成本,考虑综合效益。

3加强大型设备管理几点措施及建议

3.1完善大型设备的管理机制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明晰程序,建立完善而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具体实施办法。目前,校主管部门在大型设备论证时介入大型设备的管理,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来看,大型设备论证环节仅仅是大型设备准备期管理中的某一部分,校主管部门应在对于大型设备的前期规划时就介入管理。此外,可以建立大型设备信息管理、专家信息管理和供应商信息管理等管理办法。如:对于大型设备仪器设备的采购,在对市场做了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应该明确责任人。要充分考虑大型设备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大型设备的质量效益、使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8]。同时,建议对于专家进行过的评审设备,要进行后续的跟踪评价,提高管理的客观性,主动性。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对于高校大型设备管理提出战略思考和策划设计。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有一个连续性,并且需要有一个持续地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主管领导不宜频繁更换。

3.2强化大型设备平台建设强化大型设备平台建设,从国家的全局战略出发,通过构建部级、区域级、校级大型设备平台,整合构架,优化资源配置,将原本分散存储在不同部门的数据作为整体加以利用,实现统一管理,为信息分析、利用、开放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大型设备平台建设,从大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整合数据,使数据资料更加全面,各个部门间的数据信息调用将更加方便快捷,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取大型设备的信息,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权威性,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如:建立学校、学院、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大型设备共享管理组织体系,以校院两级平台格局统筹大型设备的购置、使用和调配。同时通过构建大型设备平台,建立与国家、区域建设的链接,促进开放共享,如:我校大型设备加入了上海研发平台的建设,此外也在积极参加教育部优质资源共享建设项目,大力促进大型设备平台建设,提高大型设备使用效益。将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和使用记录的现场检查,开展年度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估,可以建设大型设备管理系统,将仪器设备使用率与投资拨款机制、新近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维修基金评审、实验室先进评审乃至学校年度考核等工作相结合,通过预先控制、实时控制、事后控制等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纠正措施,不断提升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同时,大型设备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需要整体的规划,并且不断的完善。

3.3提升大型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学校拥有优质的大型设备硬件资源,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中,人是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通过举行某类大型仪器设备的校内用户技术研讨会、业务培训会等方式,推动各级科研支撑平台以及研究课题组高效高质地使用和维护大型仪器设备,提升大型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如:2014年5在我校分析测试中心举行了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红外光谱培训班暨校内用户技术研讨会。努力培育一支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热心服务的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技术队伍,为优质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此外,大型设备管理工作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都高。还可以定期地组织设备大型管理人员学习国家的各项采购法规,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制度,指导我们的工作。

4结语

大型设备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高校大型设备购置数量的急剧增长,需要在完善大型设备管理机制、建立大型设备管理平台、提升大型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不断探索,改变大型设备管理处于被动的局面,提高大型设备的综合效益。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 运行机制 实现模式

一、引言

近20年来,部队依托军队院校建设的各级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等,在院校研究经费与研究人员等科研资源以及研究成果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军队乃至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极其重要的依托。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和依托单位等对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许多研究与探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与办法,但从总体上讲,对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模式、运行机制、绩效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仍很不够[1],尤其是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还比较少。本文的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重点实验室的概念及功能分析

1.重点实验室的概念

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是指依托高校建设(或高校与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等联合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及省级重点实验室。

(1)国家重点实验室:指由国家投资或推动,依托某一大学(或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的优势领域建设的以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其科研条件、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管理水平代表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一流水平。

(2)省部重点实验室:指由省政府或国家行业部门为主投资或推动,依托某一大学(或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的优势领域建设的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2.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是军队、国家和省基础研究基地的骨干力量,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是军队科技创新的载体和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是对外交流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学科建设的支柱。一般而言,重点实验室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三大主要任务,依托高校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不仅具有这三大功能任务,同时还适应高校特点,具有服务于学科建设等重要功能,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科学研究。认识自然现象、探索客观规律,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首要任务。军队院校要成为部队武器、装备知识创新的主力军,要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要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引领力量,真正将自由探索和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原始性创新,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力争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防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卓越的科研实力和成就也要求重点实验室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长期发展、重大项目评审、本学科的主要学术交流活动中发挥指导与关键的协调作用。

(2)聚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重点实验室应是吸引、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地。聚集、培养优秀拔尖人才是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仅是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基地,而且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是重点实验室准入条件的核心内容,是评价实验室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实验室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证。聚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是要利用创新平台的基础条件引进(留住)一批高水平人才,二是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三是要营造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环境。

(3)支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平台、人才、项目是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撑。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实验室建设的先决条件,同时实验室的建设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动力源。实验室的建立必须承担三大任务。其一: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其二:促进催生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由于科学研究的不断进行以及知识领域的拓宽和门类的增加,今天的知识分类与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就催生出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如生物信息、生物材料、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分子育种等等这样一些新的学科领域的产生与发展,这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和责任。其三:辐射与带动相关学科的提高。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科学知识的交叉性、相融性与重叠性,学科与学科的界限由清晰到模糊,由相对独立到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性的联系,一个学科发展了必然会带动其它学科的进步与提高。

(4)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进管理创新。院校重点实验室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应是改革体制、转变机制,推进管理创新的特区,是学校推动科研管理改革示范窗口。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要秉持“包容整合、集成优势、发扬特色、注重创新”的理念,其中“包容整合”是核心。“包容”就是要“海纳百川”,根据实验室本身的特点达到学科之间、学术方向之间、人员队伍之间以及资源设施之间最大的包容性。“整合”,就是根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现实的供求关系,达到集成优势、突出重点、创造出新的亮点或闪光点,即“整合”优势学科、优秀人才、精良设备设施和优势科研领域,达到优势的最大集成,最后形成群体优势。

三、重点实验室的实现模式

1.实现高校重点实验室功能要遵循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提升重点实验室水平,保持重点实验室在其所在领域的地位,实验室必须面向国内外同行和全及全社会开放,必须与外界保持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紧密联系。开放首先要在校内开放,实现校内科技人员的共享。开放交流主要形式有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设立流动研究人员制度,设立开放基金支持开放课题,举办或参加国际、国内、军内学术会议等等。

(2)相对独立性原则。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在人、财、物等方面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其相对独立性是指在组织关系上实验室直接隶属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只是实验室的依托建设单位,在管理上,实验室在人员安排、科研经费分配、科研立项等方面有较大的自我管理权力。只有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共享,才能有效进行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

(3)平等竞争的原则。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4)服务军队,服务社会原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创新只有面向军队,面向社会,服务军队,服务社会,解决军队、社会实际生产活动中与理论前沿的问题,才能得到军队和社会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既是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验室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

2.重点实验室功能实现

这里着重讨论学校与重点实验室的互动机制、重点实验室与军队、社会的互动机制、重点实验室与相关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等[4]。

(1)重点实验室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在经济方面,学校将上级部门拨付的科研和实验室运行经费及其它相关费用转拨给重点实验室,并在办公用地、实验室建设、行政和保障人员的事业经费、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实验室一定的支持。重点实验室申请的科研经费与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由重点实验室自己保留使用,学校不承担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工资、日常经费开支和仪器设备添置。在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实验室以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和相应的研究方向为依托,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学校利用创新基地的强大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支持学科建设,从而使学校的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实力得到提高。

(2)重点实验室与部队的互动机制

重点实验室与部队的互动机制首先表现为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于部队资金的支持,重点实验室通过课题申报或者通过签订合同受托解决部队生产、武器和装备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重点实验室与军队的互动除了课题研究,还包括人员交流、业务咨询服务与指导等。

(3)重点实验室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

重点实验室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互动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由于重点实验室在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信息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网络等形式,形成辐射其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基地。同时,在实验室装备等资源上加强与各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共享。

总之,高校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科学研究功能、科技管理创新与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加强学科建设与培养高级人才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基地的功能要遵循开放性原则,相对独立性原则,平等竞争原则,服务部队、社会原则。在实现途径上要注意与学校、部队、社会和其他科研机构等方面互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四、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1.理事会(依托高校)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由理事会组织审定并推荐上级领导部门批准后聘任。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基地的科研用房、仪器设备和科研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即由主任调动资源开展运行管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资源管理权。对于由依托单位领导下的实验室则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2.开放流动机制。

按照基地所设立的流动研究人员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同时,也鼓励和接纳客座研究人员自带研究项目和经费,利用基础研究基地的公共实验平台开展研究工作。为了吸引和鼓励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实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设立开放合作基金,定期向国内外公开合作研究课题指南。以研究基地的先进装备和学术地位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3.人员聘用制机制。

即实行课题制管理和下聘一级的全员聘任制,坚持竞争择优、人员流动的用人机制,做到分级聘任,分类管理。人员构成包括研究、实验技术和管理三种类型;聘用岗位为固定和流动两种形式。由主任选聘任命副主任和研究部主任及公共技术服务部主任,部主任聘任与考核研究组长,研究组长聘任下属工作人员的分级管理。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按实验室所设学科严格控制其编制,由主任公开聘任;其他研究人员数量由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作为流动编制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通过全员岗位聘任制,实现人员的流动与更新。适时吸收新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优化队伍结构,保持科技队伍的活力。部分可以根据情况实行年薪制。

4.考核评估机制。

创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估体系,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负责实验室发展规划、科研的发展方向、开放课题的申请和评审、学术评估、学术交流、对实验室总体发展与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于所有的受聘人员,实行某固定周期的考评、聘任制度。学术考评将实行年度考评、中期评估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受聘的研究人员,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受聘的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行年度用户评价制度。管理层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员的合理流动,也将作为确定下一年度年薪的重要依据。基地的成果体现在论文、专利、应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

5.设备资源共享机制。

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和公开招标制,加强对大型科学仪器的注册与档案管理。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数据资料汇交制度,对科学数据资料实行分时段、分级、分类的共享;对高校的大型科学仪器实行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在做好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高校组建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集中经费投入,用于更新前沿学科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避免重复购置;建立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虚拟实验室),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重大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建设各种开放性的科研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6.创新团队建设机制。

要能够将科学家和工程师结合起来,将实验室内部科研力量和外部科研力量结合起来,将军队、政府、工业界、学术界的能力和积极性取长补短地结合起来,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攻关结合起来。重点建设好以下三支队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尤其要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遴选,注重创新科研团队的培育,努力形成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有规模、有凝聚力、有活力的创新团队,使重点实验室成为培养科技精英的摇篮;培养和造就一批了解科学研究学科发展趋势、熟悉重点实验室管理体系、具有相当管理经验与技能的专业管理人员队伍;采取聘任和考评单列、高福利待遇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和稳定一批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促进实验设施的高效维护和自主产权的仪器设备的研制,保证科研平台的安全、稳定、开放运行。

7.重点资助机制。

为了鼓励优秀科技人员刻苦专研,多作贡献,设立基础研究基地主任基金和新型仪器设备研制基金,用于重点支持具有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研制新仪器、开拓新功能等方面的专项研究,为原始性创新成果提供支撑。

8.杰出人才引进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立室”的原则,加强对杰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设立优秀人才启动经费,专门用于引进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启动研究经费。对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降低“门槛”,及时给予支持;对少数有持续创新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优秀科研群体,可采取评人不评项目的方式,通过严格的竞争筛选机制,予以稳定支持。

9.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基地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10.内部规章制度。

形成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规章:实验室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客座教授工作职责、设备管理办法、图书软件资料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成果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高效的决策与协调机制的形成。

11.投入保障机制。

设立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政府财政保障对创新平台的稳定投入,政府、学校和实验室共同运行成本。

五、结束语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开放、共享,有利于促进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效配置、综合集成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分析了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院校重点实验室的科技管理创新与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加强学科建设与培养高级人才功能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功能定位;提出了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实现原则,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与学校、社会和其他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互动、合作等功能实现途径。并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少飞, 许为民.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5): 64~68.

[2]军用实验室认可培训教程[M]. 北京:总装备部技术基础管理中心, 2003.

[3]夏松, 张金隆. 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思考[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5).

[4]何晓利,张利,江兰,彭雪蓉.论高校实验室软件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年4月,5(3):115~119.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7

开放性实验的重要作用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多样化、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已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了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教育界提出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理念。开放性实验是指在开放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且在其教学中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而不受实验室、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限制的一类实验形式。它是一类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实验资料、提出设计路线和实验步骤,并在获得的现象、数据等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新型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学生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并且能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当前病理学界研究热点、最新研究方向及现代化的实验方法均可出现在开放性实验中。这种新型实验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创新能力。开放性实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1建立开放性实验教学理念开放性实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验性质由单纯理论验证型向实践设计型、综合分析型过渡。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时间、实验难度上均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等差异设定实验方向,学生需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这就使学生处于实践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增设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指导增添了新型项目,建立了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一体化、三层次、多模块”。一体化是指有学科背景的一级学科通盘考虑,无学科背景的按本科5年实验教学通盘考虑,其中包括传统病理读片及新增基本临床病理活检操作技能培养项目,专科类学生则以基础读片和基础实验仪器操作为主。此外,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难度的项目,例如临床专业学生增设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相关实验为选修内容;检验专业学生增设细胞学检查为选修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大纲授课计划项目外有所延伸,包括一些书本知识点的先导和后延、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甚至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创新项目等。形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范文

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篇1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 管理 问题 策略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