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范文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三层次、三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56-04
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研究对于教学方法科学体系的发展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效率的提高均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有助于教学方法科学体系的建立。分类,就是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划分归属,建立次序和系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是以对每种具体教学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为前提的。在明确某种方法的实质、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某一标准,将若干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方法划为一类。由于分类有一个依据的标准,各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彼此区别,而且可以看出,在这个标准上,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联和层次。由此,可以把原来繁杂、散乱的教学方法置于一个参照系中,使其井然有序,形成一个教学方法的有机体系。各种教学方法都可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使之从属于不同的逻辑联系和序列,每一个序列都各自构成一种教学方法的体系。其次,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分类有助于教师准确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研究自然也不例外。教学方法一经恰当分类,建立起一定的体系,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特点、功用及在整个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中的地位便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我们分清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加深对体育教学方法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运用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自觉性。
本研究在分析现有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三层次、三标准”整体式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
1 现有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
1.1几种具有代表性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
1)毛振明、陈海波在《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中按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5类:一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二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三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包括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四是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五是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这种分类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保护与帮助”法实则为特殊形式的练习方法,我们从保护与帮助法的具体形式(限制练习法、诱导练习法等)即可认识这一点,因此“保护与帮助”法应归人“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2)“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还应包括重复练习、变换练习等不同组织形式的练习方法。(3)“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一类教学方法实际也是练习方法中更为高级的组织形式,并非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独立方式,不应单列一类。(4)“小群体学习法”是包含了教学思想、原则、组织形式等多种要素的完整教学体系,也是由讲解法、练习法等单一教学方法组合而成的整体教学方法,与讲解法等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不宜同讲解法等在同一分类体系中平行排列。
2)潘绍伟、于可红在《学校体育学》中按常用与特殊、传统与现代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二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式学习法、领会教学法。这种分类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分类标准本身不明确,似乎是按常用与特殊、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标准进行分类,那样的话,两个坐标轴构成4个象限,对应的分类结果也应有4类。(2)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所包含的主要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类教学方法,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补充,理应将两类教学方法置于同一分类体系中进行考虑。但又存在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多为整体教学方法,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多为单一教学方法的现象,在同一分类体系中平行排列不同层次教学方法势必会产生逻辑上的混乱。(3)分类太笼统,未能从根本上区分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
3)樊临虎在《体育教学论》中按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指导法,包括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另一类为练习法,包括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与比赛法。这种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研究的范围太窄,只考虑发展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未将发展学生的能力、品德及个性等教学方法也纳入分类体系当中。
4)李祥在《学校体育学》中按教学方法的功能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4类:一是发展体能的方法,包括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综合法。二是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分为(1)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讲练法;(2)运动技能基本教授方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包括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三是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包括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批评法。四是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方法,包括启发诱导法、学导法。这种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发展体能的方法实则为不同形式的练习法,而这些方法不是发展体能所专有,它们同时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方法。(2)讲授法、谈话法属于语言法,而演示法属于直观法。因此,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与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不是同一层次,不应在同一分类体系中处于平行的位置。(3)讲练法是两类教学方法的组合,不应再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4)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实为“自学法”,而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学练法不应进入教学方法分类体系。
1.2现有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1)体育教学方法随着体育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丰富而不断发展。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应该将其中成熟的、适用性广的教学方法收纳,并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进行分类,这是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但是,通过对以上几种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考察,发现除潘绍伟等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有所考虑外,其他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上,未能对传统与现代两类体育教学方法,整
合到同一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之中。
2)现有分类体系中所涵盖的体育教学方法至少包括3个层次:第1层次可称为整体类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在西方的教学论中较为常见,通常未与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等范畴进行区分,以整体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研究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像发现式教学法、领会教学法就属于整体类教学方法。第2层次可称为方式类教学方法,因为体育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以传递教学信息的过程,这类教学方法以研究指导不同教学信息传递方式的原则与要求为主,如语言法、直观法等均属于方式类教学方法。第3层次可称为技能类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方式类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形式,被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时,直观上主要表现为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教与学的技能。如讲解法、听讲法等就属于技能类教学方法。某一整体类教学方法中包含多种方式类或技能类教学方法,多种方式类教学方法或技能类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原则的指导下组合运用,形成特定的整体类教学方法。
既然现有体育教学方法呈现多层次的特征,那么在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中就应该得到相应的体现,但是以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体系中,不同层次体育教学方法却在同一分类体系中平行排列。而且,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多为方式类、技能类教学方法,缺少整体类教学方法的统领,显得思想性与目标性不强,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多为整体类教学方法,对应的方式类、技能类教学方法开发不足,在实践教学中操作难度大。因此,如何完善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以保证体育教学方法的思想性、目标性与可操作性,也是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3)现代教育思想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作为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教学方法应该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现有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中,除整体类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双边性与互动性之外,方式类教学方法和技能类教学方法大多是从教师教法的角度提出的。虽然一定的教法必然与一定的学法相对应,但未对体育学法明确提出并加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的总体效果。合理开发方式类和技能类学习方法是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4)科学的分类标准可使整个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更具包容性与逻辑性。既能将常用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详尽地收纳其中,也能反映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层次、关联与差异。因看待体育教学方法的视角不同,几种代表性的分类体系所选取的分类标准也不一样,有按教学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的;有按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分类的;有按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进行分类的;有按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分类的,究竟哪种分类标准更为合理。选取分类标准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也是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2 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构想
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1)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类标准;(2)正确处理不同类别体育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方法分类标准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分类标准的选择与分类类别有密切关系。如整体类教学方法,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教学思想性及对于教学目标的直接指向性,适合按教学方法所服务的体育教学目标及任务,即按教学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发展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及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等4大类(见表1)。
方式类教学方法,反映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主要传递途径的原则与要求,适合按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进行分类,可分为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探究法等4大类(见表2)。
技能类教学方法是最具实践操作性的一类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教与学的技能,适合按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司分为讲解法、示范法等7类教法及听讲法、观察法等7类学法(见表3)。
整体类教学方法将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等统一起来进行考虑,是将一系列的方式类或技能类教学方法按照特定的思想、原则组织实施,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通常也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方式类或技能类教学方法就像是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成整体类教学方法的“元素”,其具体的组合方式见表4。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
近年来,在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之下,初中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也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给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体育融入了新的生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重视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为学生阐明体育概念,传达体育常识的一个过程,体育讲授方法多种多样,科学合理的讲授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还能够将发展智力、知识掌握、陶冶情操、思想教育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师也要意识到,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体育知识的讲述不能采取传统“满堂灌”的局面,其讲授应该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努力的做到词义准确、亲切感人、富有哲理、活泼生动。
二、重视提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技术错误,此时,即可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困难,向老师求助,这样教师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的集中,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思考,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提问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尽量的简短;
其次,问答不能有长时间的讨论;
再次,问答要以联系思考为线索;
最后,要将问答分散在练习之中。
三、重视动作示范,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新技术的讲解极为重要,在讲解新技术时,教师一般先会示范,待学生初步掌握新技术之后,在指导学生来学习,这种方法就是常用的示范讲解法,采取动作示范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动作顺序、轨迹、技巧,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选择正确的示范时机
在新技术的教学中,示范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学生尚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教师可以使用先示范、后讲解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正确的概念;而对于学生已经接触过的内容,教师就可以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针对性的观察教师的示范,明确自己的不足与后续的改进方向。
其次,选择适宜的示范位置
示范位置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人数与教学内容来决定,只有有的放矢的进行示范,才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明确各个动作环节的重点。
再次,控制好动作示范次数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来控制好动作示范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应该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在学生练习之前,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明确动作要点,进行正确的示范,为学生讲解动作的难度,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仔细的进行观察,若学生对于动作要点不清楚,应该及时进行点拨。如果某些技术动作较为复杂,难以应用少数的示范来展现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示范次数。
最后,重视示范成功率
示范成功率对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示范成功率,教师就需要保持相应的示范能力与身体训练水平,做好备课工作,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邀请学生进行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练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四、重视演示,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动作,如果采用示范法或者讲解法是很难提升教学质量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影像工具与模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就现阶段来看,这种演示教学法也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重视。
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演示教学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多战术板、多媒体幻灯片等等,教师在遇到一些重点与难点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这些演示工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并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既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效果。为了优化演示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演示,演示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min即可,在演示接受后,教师应该结合演示内容进行深入的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
五、应用运动游戏法,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运动游戏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游戏中的合作、竞争等要素能够在帮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这样即可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就现阶段来看,运动游戏法已经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运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
在应用运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根据天气情况、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场地器材来设计游戏的内容,避免一些危险性动作,做到安全第一;
第二,遵守纪律原则
要想优化运动游戏法的应用效果,教师与学生都必须要遵守游戏的规则,为此,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详细的讲解游戏方法与注意事项,待学生充分的掌握好游戏的要领后在进行游戏,同时,教师要科学的安排学生的运动量,降低学生的受伤概率,并防止学生发生运动疲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中兴,李春风.中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丛永胜.敬业重德、刻苦专研提升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质量――以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为例[J].运动,2012(03)
[3]郦华.浅谈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对改革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6)
[4]曾兵.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主导作用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语言教学手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47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非语言行为为教学服务,促使师生之间信息顺利沟通、情感及时交流,并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恰当的调节,从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而非语言教学手段,由于它具有多样性、不确定和隐蔽性等特性,所以,用非语言手段指导学生的不多见,就体育教学特点来讲,很有必要对非语言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一、非语言教学手段概念及其内容
1. 非语言教学手段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有意识地用于教学的非语言信号(符号),并传达某种信息的行为,均为非语言教学手段。它主要包括教师的哨笛声、鼓掌声、体语、教师的各种动作(包括示范)、言语的辅助成分等。
2. 非语言教学手段的分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非语言教学手段根据其表达方式可分为:
(1)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的信息系统,它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或状态。体育教学中的体语是指教师的眼色、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等。它反映了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状态的态度与反应,如:微笑、温和目光、点头等神态,表明教师的反应是满意的,而皱眉、凝视、摇头或摇手等神态,表明教师的反应是不满意的,它希望并暗示学生修正课堂学习行为的方向与状态。由于这类体语是在学生的视知觉――心理暗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互动。因此,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合理的调节显得有效与实用。
(2)示范:示范是一种特殊的身势语,是体育教师刻意模仿或练习的身体动作。它是学生学习掌握技能技术的模仿中心,是体育知识、技术传授的主要手段与方法。示范动作的演示,犹如教师黑板上的板书犹如学生手上的教科书,它把知识、技术的信息内容更简捷、更直观地表露出来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视觉目标,直观而生动。同时,它能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它与讲解相辅相成,是体育教学中较独特、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3)言语的辅助成分:它指伴随言语过程的非语言的声音特征,即声音的音质、音量、语调、节奏等。它紧随于言语表达,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应具有的情感。相同的词语在不同声音特质的传导下,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沟通效果。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教师表达对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应。体育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积极肯定的语气将有利于润色或调整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改变语调、加重音量、拉长或急促的声音刺激,将引起学生的警觉反应,促使学生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二、非语言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运用哪种教学手段,其目的都在于师生间信息的顺利传递、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便对课堂活动及其主体进行必要、及时的调节,达到师生间的全面互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就应符合或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原则,这是获得非语言手段最大作用成效的根本保证。
1. 师生共意原则。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必须是师生双方共同约成、彼此能领悟接受的,即教师所运用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和合理运用的,并必须符合本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
2. 善意尊重原则。教师在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组织管理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善意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希望,饱含热爱与信任,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
3. 适度原则。教师的非语言教学手段不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主导行为,它运用于教学只仅仅是辅助性的、服务性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非语言教学手段的应用,在程度上必须有所控制,要求恰当、适度。教师的表达运用要自然隐蔽、简洁明了、及时坚定,要防止同一时间内运用次数过多、过杂、过长、过繁。纷杂无序的非语言教学手段不仅不能突出主要的意图,还会互相干扰,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师生间的贤交流效果。
4. 最佳组合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非语言和语言行为有机结合,必须是合理一致的,最优的选择搭配。在运用多种非语言教学手段时,也应进行选择和最优搭配。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就应对各种语言教学手段和非语言教学手段进行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语言教学手段与非语言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情况准确把握,提高语言教学手段和非语言教学手段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运用艺术。
5. 协调一致原则。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还必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环境、气氛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相适合。这种协调一致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非语言教学手段所使用的具体教学情境、教学对象以及具体的运动项目: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运用不同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应掌握好、把握准非语言教学手段的时机。使非语言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配合语言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学是双向的活动,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情,随时调整课的运动量等相关指标和调整学生上课的各种情绪。由于非语言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无法将所有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手势、哨声、身体动作等,所表达的含义在学科理论课中向学生讲清楚。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加强该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和良好作风。
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应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环境、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并应特别注意与语言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4
【关键词】安全性原则 小学 体育教学 应用 对策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和防范意识,在运动中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安全事故,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体育教师要特备别重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将安全性原则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产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造成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小学生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对抗能力和身体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运用一些保护技能,造成在一些体育项目中容易受到伤害。二是体育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些体育教师没有形成在上课前检查体育器械的习惯,致使在体育教学中因为器械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发生事故,也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三是体育活动不规范。一些体育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在学生承受范围内的体育项目,较高难度和强度的体育项目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安全性原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1.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加大对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抽取一定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或专门设定安全教育时间,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具体来讲,可以开展一定规模的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或者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或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工作,这样可以的大大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提高体育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小学体育教师是否具备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频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小学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并积极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如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训练,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危险性,但是由于小学生爱动、爱玩,所以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同学之间经常会互相追逐、互相打闹,造成不同程度的碰撞或摔伤,体育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互相追逐、互相打闹的现象,要及时制止,并进行一定的批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这是种不安全的行为,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进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规范教学,这样才能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强自身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严格体育课的相关要求进行规范教学,并积极以身作则,让学生进行安全的训练。同时,对于一些平时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应急处理知识,体育教师也要进行学习和掌握,如抽筋、脱臼、急性损伤、中暑等的处理方法。
4.重视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开学后的第一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就要明确公示体育课上的着装、站队、场地等要求或纪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种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避免一些不必要事故的发生。由于小学体育教学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备课,预见有可能发生的课堂事故,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一些易发课堂事故,要提高警觉性和防范性。对于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根据教育大纲进行合理安排,不能随心所欲。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原则,如在进行单杠和双杠的具体训练时,体育教师要先科学地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然后对动作要领进行示范,当学生大致掌握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以后,体育教师才能让学生模仿自己刚才的动作进行慢慢的训练,熟练之后再逐步提高难度,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在训练中拉伤肌肉或骨折,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另外,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取一些有趣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具体的体育运动中就会集中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总之,安全性原则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在小学体育教学始终坚持安全性原则,才能使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使学生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全.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J]. 中国校外教育.2012.
[2]龚静.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策略[D].湖南科技大学.2011.
[3]何阳,李立志.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5
关键词:运动训练;基本原则;高校体育教学
1.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
(1)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采取训练措施,以健康为前提去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而言,体能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一个人可利用的体能取决于其健康状况。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健康是发展体能的前提,只有如此方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该项原则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贯彻健康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围绕这一目标,运动训练则必须应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思想上,健康性原则始终应处于首要地位,尽管我们提倡体育训练应不畏困难、挑战极限,但是必须控制在健康的范畴之内。再次,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始终都必须要贯彻健康性原则,在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要时刻关注健康。最后,健康性原则不仅需要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比如,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训练设施也要具有安全性,确保训练是在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使受训者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活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全面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提升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因此,发展体能应确保在训练方法以及内容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得到有效训练。贯彻该项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发展是前提,强化薄弱环节是关键,要做到强弱兼顾。人们的运动喜好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从对高校新生的体能检测来看,其体能发展并不平衡,为使其能够全面发展,那就必须要突破弱项,克服短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强弱兼顾可以更好确保受训者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了运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同样,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增强运动能力。所以,二者需协调训练才可实现全面发展。再次,训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可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原理。否则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对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体育训练也必须如此,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讲实际、讲科学、有步骤、有计划,方可实现全面发展。
(3)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
个体化训练原则。体能训练具有个体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体能得到有效发展。不同的受训者,其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确立适合于受训者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按建制施训这样的群体模式是大方向,只有对不同个体进行的个体化训练,才可促进群体发展。
针对性训练原则。它指的是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必须与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以及作战要求等相结合,从而使受训者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性训练是体能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和必经环节。
2.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内容和体育训练内容的相应标准还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和运动训练具有诸多共性,但其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而言,竞技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从狭义上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因此,竞技具有其娱乐作用,同时人们还能从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若人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能够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让人们有想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是不同范畴内容,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锻炼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德育仅仅只是体育教学的附属,这一点和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和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从而可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人体进行锻炼。尽管当前我国的运动训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它能够有效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2)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过程中实际上具有很多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运动训练时,其采用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都和体育教学有共通指出,此外,通过不断地总结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还可将其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比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演示法、语言法等,这些都逐渐变成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运动训练中的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全面性原则等,也都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同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是由于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质和专业性,从而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有效地指导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3)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也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器材等等,这些为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这些科学方法以及器材等等都可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
结束语:
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必须遵循健康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同时,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运动训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原则以及其相关器材等,都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实现其教学目的,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军体部)
参考文献:
[1]程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教育,2014,05:65-66.
[2]邓运龙.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07-112.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语言 艺术
体育课堂如同一个大舞台,作为教师应集编、导、演、评、教于一体。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口语语言和体势语言。
1.口语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使用语言的形境和目的,把教师的口语语言分为: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
2.体势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势语言主要有动作示范,面部表情、眼神传递和打手势等。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技巧是多方面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熟练掌握语言技巧,并充分发挥和利用语言的艺术作用。
搞好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学生练习,都离不开语言。传授任何技术动作,除了正确的优美示范必须进行精彩讲解,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力,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动作的形式、方向、速度,进而理解技术的结构、顺序、节奏,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知道从何做起,再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逐步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所以,一个体育教师,上课时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会讲话而不讲究语言艺术,就很难把课教好。教学实践证明,语言在体育课上运用的越成功,表达能力越强,教学任务才能完成的越好,教学质量也会提高。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他(她)们有着活跃的大脑思维,应该看到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体育课大多在室外,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学生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变化。诸如:兴奋、好奇、惧怕、要强、取巧、怕羞、精力分散、心理满足等等。这时教师要很好地观察判断,有针对性地分析。对有助于学习的心理活动进行鼓励、助长;对妨碍学习的心理活动要消除、克服,这些过程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
体育教学课上有许多环节要依靠教师运用精练的语言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觉、知觉、分析、综合概括等过程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通过精彩的语言,激发学生心理活动中的注意、思考、兴趣、情绪、意志及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达到目的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目的。
由于人类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除了具有高等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之外,人还能对抽象的刺激(语言、文字),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人们借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可建立一系列复杂的链锁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语言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语言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的程度,对掌握技术动作的快慢,教学任务完成的优劣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应该指出的是,语言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又常被某些教师所忽略,这就是本文强调语言重要性的原因。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卖弄华而不实的语言是不好的,是会降低效果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把正确的运用语言放在比较突出而恰当的位置上。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为了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体育技术与知识,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认真斟词酌句,讲究语言艺术。做到高度概括,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概念或深奥的理论,用浅显易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一听明白。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准确鲜明的表现力,不仅浪费时间,也难以形成恰当的输入信息,因而无法得到正确的输出效果。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把握语言技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出了运用语言的六种方法,即提问法、对比法、鼓动法、收敛法、比喻法、引证法;运用语言有四个要诀,即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生动形象、新鲜活泼,深入浅出、善打比喻。
实践证明,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也是艺术家,艺术没有止境,教学也难以达到颠峰。在教学面前,永远给教师留有探索、攀登和进取的余地。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7
关键词: 体育游戏; 教学价值; 创编原则
中图分类号: G8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73-01
一、体育游戏的教学价值
1.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需要反复进行练习。单调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积极性,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身心放松、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如果游戏内容与体育的教学内容相近,对学会技术动作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 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可以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为完成教学、训练服务。在游戏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游戏,还要不断监督、评价同伴的行为,逐渐形成公正、负责的思维和观念。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内容、形式、规则及要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不畏艰难、诚实自制、拼搏奋进等优良品德,寓教育于兴趣之中,效果显著。
3. 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游戏一般都是以激烈争夺和对抗性形式进行,对抗的双方在规则的约束下,尽量克“敌”制胜,并在胜利中肯定自我。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因某些环节没有掌握好,学生出现失误的现象,而此时在进取精神的支配下,学生会迅速调整、重新振作、继续努力。游戏精神就是鼓励学生全力以赴,尽全力克服困难,达到胜利目标。充满竞争性的体育游戏为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建立健康的人生态度等都提供了契机。
4.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既要处理好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又要考虑游戏规则对游戏本身的制约因素等,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游戏本身还是一种自主的、充满想象的主题性活动,游戏的这些品性正是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得以滋生的土壤。因此,好的体育游戏和好的组织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很有益的,而这些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要求。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1. 实效性原则
创编游戏时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来创编和选择游戏。首先必须根据参加游戏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实际活动能力等特点来确定相应的运动负荷量、动作难度和活动方式;其次根据参加游戏的人数、时间、场地、器材等条件来合理确定各人活动占时数和单轮活动的占时总数及游戏活动的路线等。总之,要动作简单、组织方便、形式新颖,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锻炼效果。
2. 教育性原则
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与游戏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可创编有一定动作难度的游戏;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设计分队竞赛和个人得分与团队积分相结合的游戏;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构思完成游戏的方法时,可留有一定的余地,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 趣味性原则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除了它的实用性锻炼价值外,趣味性又是它的一个本质特征,为了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应根据参加体育游戏的人群特点和素质、技术及智力水平,在游戏的竞争性、动作设计的新颖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1)增强游戏的竞争性。体育游戏与其它体育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游戏获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比能力、比勇气、比智力、比技巧、既要个人表现,又要集体配合;既有规定条件的限制,又有比赛机遇的把握。体育游戏的多种竞争性,使弱者有成功获胜的可能,向强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给所有参加者都创设了夺标的希望和参与的乐趣。
(2)提高游戏的新颖性。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在体育教学中,游戏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还可使生活中常用动作戏剧化,用变异的动作替代习惯的动作,用器械来限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把较难的专项技术简单化,让平时常用的动作在较高的要求下完成等。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安全性原则
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一看设计的动作是否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动作幅度较大时,应考虑避免发生肌肉拉伤的具体对策;二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械时,要考虑避免因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投掷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的伤害事故;三看规则制定是否严谨?如“反应追拍”游戏中不准推撞或重拍游戏者,跑动的线路也要予以规定,以免发生伤害故事;四看场地的安排是否注重了安全因素?如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等。
5. 广泛性原则
创编体育游戏时,游戏内容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及身心发育的特点,并根据素质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充实练习内容,满足学生各种发展需要。参与者可以根据自我兴趣与需要,投入到游戏中使人人获得乐趣。
6. 针对性原则
创编体育游戏时必须与教学环节、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紧密的联系。针对体育课各部分内容和任务,创编适合的体育游戏,作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调节情绪、恢复体力、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战术的一种辅助方法和手段,定将产生显著效果。
一般来说,少儿适合创编动作难度和运动量较小,并富有一定情节和想象的体育游戏;高中生或大学生则可创编动作难度和运动量较大,竞争较激烈,对判断反应要求较高的体育游戏;而对于有一定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来说,创编竞争激烈,含有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要求的体育游戏能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使用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更要熟悉体育游戏的各项创编原则,注重方式方法力求简单新颖,与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紧密相连,使传统体育教学变成在快乐中进行的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龙,王艺兵,李岩.浅谈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J].湖北体育科技,2002(1).
[2] 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OO2(10).
[3]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OO2(6).
[4] 周嘉民.谈体育游戏创编与运用[C].全民健身论文集.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篇8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方式 游戏 示范性讲解
1.引言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向初中生传授运动技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体魄、高尚的情感、优秀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并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夯实基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存在不少陋习,比如内容陈旧、方法滞后、结构单一等,这些都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选择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这对当今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至关重要。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两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新颖教学方式
初中体育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一起构成了初中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譬如探究式教学、渐进式教学、模块式教学等。游戏式教学和讲解示范教学模式是初中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学生喜欢游戏,而且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非常适合体育教学;而示范性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两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2.1“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
“游戏”在人类社会早期就被当做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的体育锻炼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人们在适应社会中形成的基本实践活动,它是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竞技运动的鼻祖。在当今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可以作为一种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是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形式的多样化、充满激烈的竞争性和富有浓厚的趣味性。其次,“体育游戏”能够充分展现参与者的体能、体育技巧、对体育思维的整体把握与运用等。最后,由于“体育游戏”对一些体育教学的外在因素和条件譬如场地、器材等要求比较低,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想象空间,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体育游戏”具备了以上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它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初中生心理上的冲动、好奇、求胜的特殊需求,调节他们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精神兴奋性,增强体质,而且能够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协助合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更能够帮助他们展现个性化,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的优点,那么在具体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该如何实施呢?
在传授篮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先在室内讲述篮球这项运动的起源、发展、趋势等基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知识背景;其次,把学生带到室外的篮球运动场上,让他们围成一圈,让篮球在学生手中进行快速传递,并且规定速度慢或者是为接助篮球的同学要接受“惩罚”,以此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篮球比赛,赢的一方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不但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性,增强了小组内的团队合作性,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了展现。采用“体育游戏”方式进行篮球教学,就为篮球这项体育活动加上了一些情节、规则,既实现了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基本目标,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进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示范性讲解”的教学方式
“示范性讲解”一般具有通俗易懂、目标明确、演绎生动、趣味性强等四个基本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化、通俗化、易懂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更加贴近教学目标、满足教学需求,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育技能性的动作示范,更是体育课中常用的教学模式。那么,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在采用“示范性讲解”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哪些基本原则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深入浅出”,由于初中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学者充分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讲解初中体育课中的动作要领、行为规则,多多揣摩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其次,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主题,只有切实抓住教学主题,才能把握课程的重点,从而达到讲解知识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在“示范性讲解”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懂得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和奖励,以此促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笔者以两个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
比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赛跑的过程中,先对学生进行了亲身示范,传授他们跑步的要领、接力棒的正确交接,让他们对内容大致了解后,再进行分组训练,这样就会使得他们更快地进步。又如,笔者在教跳远时,还采用了一些比喻的手法,将青蛙跳、羚羊跳引入到教学中,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模仿能力。
3.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广大的中学体育教学者作为初中体育教学者要时刻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不断激发初中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教学者还要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摸索、探究,进一步优化初中体育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颖.新课改下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素质教育(教师),2011(14).
[2]白丽云.浅析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创造性[J].科技资讯,2011(22).
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范文
本文2023-11-18 10:57:3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