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概念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7 18:01:00浏览:927

环境教育概念

环境教育概念篇1

关键词: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观 培养路径

一、问题缘起

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视为“征服”、“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遭到人类的改造甚至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地球上出现了种种环境问题。1992年5月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所做的全球巡礼,可以使我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一个初步认识。例如根据该记者的调查,在地球上每一天: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至少1.5万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180平方英里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说不胜枚举。因此,为了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教育,寄希望于教育和我们的下一代拯救濒临崩溃的环境。

换言之,环境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教育家正在讨论的重要课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发展的方向。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不断更新,同时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更加深刻。由于基础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急需探讨与发展。

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将环境教育引进学校课程,其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环境教育观是改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的现状,将环境教育有效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教育观是怎样的,不同学校或年龄段的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理解是否不同,针对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与此同时,环境教育观在教师的环境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教师对整个环境教育的看法,有着不同环境教育观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说,环境教育观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必定要首先对环境教育观进行研究。为了能够为日后环境教育的研究提供实践与理论基础,对教师环境教育观的研究成了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概念界定

环境教育观是随着环境教育发展而出现的名词。要了解环境教育观的内涵就必须对相关的概念有所界定。

(一)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①按照环境功能的不同,把环境可分为(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生态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在国际教育界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1948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巴黎会议)首次使用了“环境教育”一词。自60年代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重视,对环境教育的概念理解一直存在分歧,直至今日,尽管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展得颇为普遍,但人们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一般认为,最早界定环境教育概念的尝试,是197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美国内华达州召开的“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构建了一个影响至深,并常为各国所引用的“经典”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澄清概念的过程,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这是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必需的因素。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问题作出决策,对本身的行为准则作出自我约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充实。我国学者徐辉、祝怀新在上述概念基础上,将环境教育的概念归结为跨学科性的教育科学,指出: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②

(三)环境教育观。

环境教育观,顾名思义就是环境教育的观念。《辞海》将“观念”一词解释为:(1)指对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念的形象。(2)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观察客观世界并做出反映时,人们总是透过观念这一“镜子”,人在经历某一现象的时候,开始对现象的表层有所感知,逐步地找出一些能表征现象的特征、反映现象本质的因素,进一步发现这些因素间相互关系,对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观念。这样,人就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一些关于某一现象的思维框架,一旦再接触到相同的现象,就会从这一框架出发,对对象进行解释并做出反映。在某些情况下,人们需要了解所谓“正确的”或“权威的”观念,因此采用第一层次的视角,即观察者将眼界直接投向客观世界,并从观察者的立场对世界进行描述。但是某一概念是否“正确”,是不是“权威”却会因时因人而异,观察者此时往往从第二视角进行研究,即观察者所注意到的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从人们对同一现象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入手,努力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现象及经历这一现象的人。

根据现象描述,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就是主体在头脑里建构的关于环境教育本质的思维框架,换言之,就是主体对环境教育本质的一种看法。③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环境教育本质的各种描述,进一步归纳出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这样就可以得知教师在环境教育本质问题上的各种观念,即各种环境教育观。

三、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各地教师的环境教育观与当前国家要求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施行)》还有着很大差距,有待完善。教师的环境教育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教师对环境教育所应包含的内容上认识狭隘。重视了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获得,在环境教育观上绝大多数教师属于以知识为本位的环境教育观,三分之一的教师是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这种二元的环境教育观在当前都不可取。教师需要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观才能胜任环境教育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环境教育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单一。在现有的环境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都在沿用原有一般课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没有考虑到环境教育的特殊性,这种讲授法只会使学生囿于课堂之中,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

再次,教师在对环境教育的意义上认识模糊。教师没有清楚地明白环境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师能够认识到环境教育的意义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环境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获得也是环境教育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三点,我国教师的环境教育观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环境教育观,缺少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因此,使教师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尤其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观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四、培养路径

通过现状分析,为了能够使教师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环境教育观,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强化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与投入。

要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认识到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为教育部门的领导组织环境保护知识的短期培训班,让他们树立起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环境教育的规划和决策当中,为学校环境教育增加经费预算与投资,使各个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教育,从而使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得到发展。

(二)举办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会。

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主办,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师参加“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访问、培训和学习,明确教育工作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形成较为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树立正确的环境教育观。

(三)加强在职教师环境教育的培训。

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选择、开发适当的内容,运用、创造适当的方法。因此,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在职教师培训内容上,应包括发展与环境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及环境教育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在培训目标上,应当使教师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阐明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能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分析环境问题;能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调查、解决有关当地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能选择和开发课程计划,实现普通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目的;能掌握组织和实施环境教学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在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更新环境意识,提高环保技能,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角色使命,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

(四)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

除了增设环境教育专业,培养环境教育专业教师外,各地区师范院校应该为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公共课,使他们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时,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兼有基本的环境知识,并具有较高的环境素质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教育观,能以极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为未来环境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师资保障。

(五)深化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加快教学设备建设的步伐。

环境教育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参与性等特点,致使把握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复杂、更困难。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环境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因此,如何根据环境教育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教学设备是环境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更新、充实、完善环境教育的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环境教育教学中有方法可使、有设备可用,并且在思想上认识到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教学过程变得多彩多姿,使学生的能力都会发展。

注释:

①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

②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

③汪晓萍.兰州市初三学生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二十一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李子健.中小学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文芳,王茂.国际环境教育发展:回顾与思考[J].天津市:教育科学报,2002(2).

[5]史万兵.环境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1998(4).

[6]范春梅,刘捷.世界环境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环境保护科学,1997(4).

[7]彭振威,阎守轩:环境教育:涵义与历史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

环境教育概念篇2

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一直是教育学家讨论的问题。在诸多流派中,人本主义是重要的流派之一。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美国在1972年出版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当代教育理论》,该书将人本主义列为1900~1970年间对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五大教育学说之一。这种教育更强调人的潜力的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因此,当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崛起之后,在教育实践探索中便出现了许多新的认识取向,在这背景下,北美教育理论激进派借用生态学、系统论、精神理论传统等概念,发展出“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概念的教育理论,并使用“全人教育”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

这种全人教育所主张的环境教育,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教育,菲尔甘认为这种教育的可能性立足于七个基本的假设。其中第三个基本假设是“环境教育的地点不仅仅在学校”,第七个基本假设就是“环境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必须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

二 当前校外环境教育的困惑

1.首先校外教育本身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校外教育是儿童在学校以外所接受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组织的,针对儿童的各种教育活动。”我国也是采用了凯洛夫的这种提法,把儿童校外教育机关开展的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体系,如少年宫、少科站、儿童活动中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5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递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校外教育包括很多可能的途径,要采取多种多样校外学习的方式,对各种年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欧美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校外教育对应于校外活动,是在学校以外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就又产生另一个概念:校外活动。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除以上差异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

2.其次对于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倾向,挤压了校外教育的空间

一方面,在减负的大环境下,校内教育的内容被提纯化,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育被迫转化成需要校外教育承担。这种情况下目前大量的校外教育形式变成了补课,原来的兴趣班逐渐变得“没有兴趣”。

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需要校外教育成为校内教育的延伸,而不是补充。据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拥有未成年人的家庭,每年用于未成年人课外教育的投入超过2300元。而这一支出的绝大多部分是被商业性机构所消化。这种趋势下,未成年人自身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必然下降。如

果从市场角度看,校外教育可以说是风风火火。但从社会职能履行角度看,校外教育的效用值很低。校外教育应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了解社会,理解人生等功能并没有有效发挥。绝大多数家长很难看出环境教育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意义,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他们便不太可能投入相应的资金。因此市场化的校外教育不可能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环境教育成为人人喊重要而实际不重要的工作。

三 校外环境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90% 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 的速度增长,垃圾处理率仅50%,而其中达到无害化处理的仅占10%,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各类污染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仅靠环保工作者、专家和政府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加强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公民解决和改善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公民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在公民早期进行环境教育。

全人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包含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必须在人与自然的深入交流中进行,通过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而唤起自身的“栖居”意识,从而养成生态人格。因此,校外环境教育可以利用活动场所布局、建筑设施、园林绿化等来构成了一个系统课程,并使之对未成年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学校必须在公民早期环境教育上承担着关键角色,但显然在环境教育上,校外教育则更能发挥作用。

环境教育概念篇3

关键词:环境教育 旅游 休闲 体验经济

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可持续性问题

旅游与休闲产业常被视为是无污染的产业与经济活动,因此,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乡村地区,常被视为拯救地方经济发展的万灵丹(Lane,1994;Butter,1998;Lesley,2001)。在“以量至上”的价值观影响下,传统大众旅游模式一直是国内旅游发展的主要形态,致使旅游产业开始面临可持续性的挑战。绝大部分的旅游活动均以旅游地为空间载体,随着旅游地快速开发给旅游地带来巨大利益,各种环境问题、旅游产业运行欠佳等课题不断涌现。如何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与优化、升级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加速旅游休闲产业转型与升级是我国旅游产业未来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主体性分析,旅游产业可持续性问题包括经营管理、消费市场与监督管理等三层面,初步归纳当前课题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导致旅游业管理落后、旅游资源粗放开发与环境管理失衡造成严重破坏及污染、市场机制影响下地方性的失落、旅游产品多样性与内涵不足影响旅游质量等常见现象。我国同时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与巨大客源市场,是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未来当游客们的环境意识觉醒后,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诉求将增强。因此,重新审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课题,尝试不同的解决途径实有其必要性。

导入环境教育对旅游休闲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定义,但其主要精神不脱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伯利西会议(Tbilisi)中对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在过程中,个人和社会认识其环境,及组成环境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文化成分间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能个别或集体地解决现在和将来的环境问题(UNESO, 1977;杨冠政,1998)”。因此,环境教育是着重个人与社会、自然环境间相处与互动的学习过程的教育。

近年国内环境教育的学术论述快速积累,但多为教学理论或在社会教育的实践性等导向,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则多与生态旅游有关,限制了环境教育的运用层面。分析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价值,可发现其特质包括:环境教育既可融入多学科领域之中,亦可在各学科中析出有关环境教育学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涵养;环境教育具有“教育有关环境(education about environment)”、“从环境中学习(education in/from environment)”与“为环境而教育(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的发展概念(Palmer,1998)(见图1);环境教育是一种生活伦理、哲学与生活态度的培养过程。故环境教育的发展形式之一即为“透过环境中的学习发展环境知识与技能,以影响态度改变,进而达到‘为了环境’的教育目的”。

旅游与休闲产业是一种符合体验经济理论的产业。体验决定经济价值的取向,消费者购买体验是在花费时间与金钱享受一连串的体验积累。故唯有让消费者享受到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使其拥有独特价值经验,才能摆脱简单的价格竞争。当前我国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在充满物质生活的空间压力下,对旅游与休闲的需求与质量要求快速提高,导入环境教育后的旅游产业有助于提升其体验经济的价值,相关的优势初步归纳为:

在旅游地资源上,增加环境可持续性机会:透过环境教育第二项特质中教育“有关”环境,于环境中学习的基本精神与目标,可促进旅游规划者积极了解场所特质,进行具有地方独特性与场所精神的合理开发。

在旅游市场上,影响产业升级与转型:透过环境教育导入可改变旅游产品内涵,通过环境资源的分析进行新的旅游产品设计,亦可间接带动旅游产业服务与管理人员的创新培养。

在游客层面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环境行为与态度:好的旅游活动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体验,既可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亦是体验经济所诉求的核心目标。

在经营管理上,促进旅游地资源维护与合理利用:旅游环境教育的学习者也包括旅游或解说导览人员、开发者、规划者、经营管理者与旅游地的原住民、社区团体等。长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目的的旅游规划与概念培养,能间接促进经营者与地方社群对旅游地环境资源的维护与管理态度。

环境教育途径下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可能模式

前旅游产业的基础在特殊性的环境资源,当旅游发展思维过于注重在景区的人工开发,而忽视地方与自然环境的连结性,造成旅游资源的流失。本文认为,环境教育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途径除生态旅游模式外,亦可以转化深度环境体验概念或活动做为旅游产品或融入旅游规划。尽早理解旅游环境资源中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复合性质,充分分析与运用于旅游管理、产品设计与相关产业上,才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应利用环境教育导入的契机重新审视发展途径,提升传统大众观光质量或促使其转型。本研究结合我国台湾地区当前发展经验,基于消费对象、发展方法与优点分析、相关案例的归纳,提出三种可结合环境教育途径的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为参考。

(一)以学校、教育团体为对象的教学旅游模式

此旅游模式以学校机构、学生或其它相关的教育人员团体为主要的旅游对象,优点在于对象属性较单纯,可针对不同的学龄层或教育工作者等对象,针对旅游地资源进行有关环境知识学习的教学旅游设计。运用旅游地环境资源独特性,亦可促进旅游地规划与经营管理者对相关游憩机会的新思考。在此模式下需要注意:充分掌握旅游地的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地、不造成负面观感地规划开发;利用旅游地中自然或人文环境资源,进行适地性的教学活动是重要的发展方式。

在台湾地区较成功的案例中,以台湾林务局运用森林游乐区的环境资源发展的自然教育中心系统为代表。此案例藉由政府机构管理的环境资源,聘用专业的环境教育人员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发并活化公共财的利用。除提供学生在优质户外环境中的学习机会,也由较好的环境体验过程促进教育者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2010年台湾通过《环境教育法》后,经环境教育场所设施的认证,许多民营的休闲农场、社区或企业组织的休闲园区亦加入市场化竞争并提供专业教学人力、产品开发等,间接提升旅游的质量。

(二)以一般社会大众为对象的乡村旅游模式

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乡村旅游对象主要是面向一般社会大众群体。此模式依托乡村地区的优美农业景观、特色产业文化或具有传统风情的人文聚落做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增进游客认识并关怀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同时,也影响经营管理者开始提高旅游空间的质量与多样性,促进当地居民建立地方感。经由此过程后也才能有机会促进所有旅游相关权益者对旅游环境的可持续能有初步认同。在此模式下,需要关注的是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与产品设计时,应对乡村景观的成因与传统聚落文化的根源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摒弃规划者与开发者独断的旅游想象,反映出区域的特殊性与地方性,提供消费者更多样的旅游体验选择。

近年台湾地区发展了许多地方企业经营的产业文化馆或由乡村居民、社区经营的休闲园区、农场。这类场所利用其现有的优美景观或旅游设施,导入环境教育概念的旅游产品或改善场所环境设计。如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的有机稻场,即是台湾知名粮商在NGO团体的环境教育专业人员阶段性辅导下,以当地优美的稻作农村景观发展稻米文化的环境学习中心。来访的游客遍布台北、新竹、台中等都会区,而凭借此类环境学习中心的营运,亦可间接达到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形象建立。

(三)以深度旅游为目的的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是一种已具有环境教育精神的旅游模式,一般选择生态旅游的游客多数为有较高环境素养的社会人士。针对此类消费者为对象的旅游模式应重视环境资源的维护与管理,发展具高质量、原真性的自然环境或人文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规划概念。为维持高品质的旅游环境,此类消费者虽属小众,但为符合使用者付费精神其多愿付出高额的旅游费用购买旅游产品。因此,国内应重新审视当前对于生态旅游的相关规划与开发模式,改善已异化的生态旅游地。尤其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应加强环境维护与承载量管理,建立与当地住民良好的互动,才是维持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规划发展上较严苛的旅游产品,即便在较早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台湾地区亦仍在努力发展,例如近期国家公园与林务局两个政府单位利用辖区内管理的国家步道资源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鼓励邻近步道的社区组织带动居民共同投入营运与领队、解说人员培训。另外,也有NGO的环保团体与掌握丰富环境资源的政府相关机构合作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或场所营运的尝试。

结论

综上,在旅游规划中导入环境教育目的或内涵,对于促进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当前国内对于导入环境教育的旅游规划多仅聚焦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结合方面,使得环境教育的运用层面受到限制。此外,在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过程中,尚有其它瓶颈需要首先处理,例如对于环境教育融入旅游或生态旅游的研究过于倾向教导、训诫方式。环境教育虽名为教育,但必并仅使用一种教育手段。环境教育的过程除环境知识层面的建立,亦需要透过体验过程影响其环境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因此,持续传统教育方法中教条、口号的训诫方式并不是较好的取向。另外,具有环境教育素养的相关专业或管理人员在现阶段也较为缺乏,应尽快厚实、创新旅游产业相关人员环境教育发展能力的培育才是相关的解决之道。

此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同时关切经济的可行性,经济发展也不应超出生态可承载的范围,以及地方社区的社会伦理,如此才能兼顾经济成长、环境保护,及自然与文化资源保育的可持续目标。因此,公、私部门推动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转型或升级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利用环境教育的导入,重新积极整合自然、文化与人类环境,以确保旅游地环境质量、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消费者的满意度与经营管理者友善环境的态度皆能正向成长。

参考文献:

1. Lane, B . What is rural tourism?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 2

2. Butter, R and Hall, C M. Image and Reimaging of Rural Areas[M]. Butler, R W, Hall, C M and Jenkins, J (eds.).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Rural Areas.. Chichester: Wiley, 1998

3. Lesley, R and Hall, D . 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 Principles to Practice [M]. CABI, 2001

4. UNES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B/OL]. http:///images/0003/000327/032763eo.pdf,1977

5. 杨冠政.环境教育[M].台湾明文书局,1998

6. Palmer, J A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M]. Routledge, 1998

作者简介:

环境教育概念篇4

关键词: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参与和能力;环境教育模式

环境教育是随着环境恶化逐渐被人们意识并发展起来,从萌芽阶段到目前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目前国际环境教育已经向着更高的环境教育目标迈进。不仅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更加关注环境道德、参与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我国中学的环境教育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的观点,从而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进行环境教育的优势。如何通过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从事地理教育人员的责任所在,本文作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了自己的看法。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

这里之所以用“挖掘”这个词,在于环境教育材料在地理教材中不是现成可得的。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多学科模式进行环境教育,即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分门别类的渗透到物理、化学、地理等各相应学科,化零为整实现环境教育。也即通过地理课来实现一部分相应的环境教育任务。但地理课非环境教育课,不能按照环境教育的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体系,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决定了在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材料更多的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地理教材中。如果要实现环境教育的全部目标,就必须将其“揭示”出来。“挖掘”的本意指向下挖以发掘。在这里指通过深入分析地理教材,发掘涉及环境概念、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并将之恰当应用到教学中。在理想的地理教材中,应该既容纳了环境问题的内容和技能,又保持现有地理课程的完整性,在原则上要求应以现有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挖掘的方式有多种,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其中一个方法是基于“问题”进行环境教育。这里的重点要求教师要敏感,善于发现教材内容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环境概念和原理的思考。使学生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意识。如“农村为什么也会出现空气污染的现象?”在地理教材中这涉及到大气运动,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环境问题。如果能将二者很好结合,就可以通过同样内容的教学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再如“我们的温度出了什么问题,对什么的影响最大?”这在地理教材中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点,同时也是典型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通过该问题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环境问题, 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行为的目标要求。二是基于地理教材中的案例,或者基于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组织案例开展案例式环境教育。这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采用案例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具有灵活性。案例可以把一些环境科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形中。同样的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不同的案例进行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可以是不同的。这对于一些环境问题存在的不确定性可以较好的进行处理。这点,林培英教授在《案例式环境教育的思考》中进行了论述。同时案例式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设身处地的进行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一定环境背景下进行学习,各种情感可以通过阅读案例情节而产生。当学生从案例中人物行为感受到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因此,通过案例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非常好的方式。

二、把握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教育机会。

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地理教学中,不仅需要注意从中挖掘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探索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而且要善于捕捉有利的教育机会。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数学、语文、外语等学科来说,进行环境教育的优势在于,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一些目标是相似的。如认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环境教育的目标。这使得进行环境教育的机会比较常见。但在现实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不存在机会,而是教师不愿意或者没有意识去把握机会。如在讲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地理教师都会讲到“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将重化工业转出地区的一些教师往往更加侧重于结合本地的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经济水平提高上下工夫。过多注重产业转移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重化工业迁入地的环境问题。再如将首钢迁出北京,大众关注更多的是转化北京职能,建设绿色北京等,而首钢迁入地的环境问题在教学中涉及到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对当地经济提高感到骄傲自豪的时候,教师更应该把握此时机会,进行环境教育,也可以将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积累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现实情况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如可以提出思辩的问题“我们要放慢脚步,保护我们的环境,还是要加快脚步,发展经济,然后改善我们的环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区域环境意识,又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产业转移观。有时候,把握教育机会需要教师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精神状态来判断,当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提到一些环境相关问题,并表现出热情的时候,其内心活动就会比较活跃,此时正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良好机会。

三、合理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

目前国际教育的目标从重“意识、知识、技能”的培养过渡为关注“参与态度,行为习

惯”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有效参与程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2] 中学环境教育的目标也随之更加关注环境参与和能力。即要将环境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同时让有意识的环境保护和改善行为转化为无意识的环境行为习惯。达到这个目的的重要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参与。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地理课外活动来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并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环境相容性行为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开展一些真实情景下环境保护行为。一旦学生的行为慢慢转化成为个体的行为,并不需要教师来组织和引导的时候,这些活动就成了他生活中变得有意义的事情,这时环境教育的目的在学生身上起到作用。除此之外 ,通过地理课外活动也有助于环境教育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据有人研究,“如果识记的课题成为活动的对象或者活动的结果,学习者积极的参与活动,即使没有识记的意图,记忆的效果也非常高”。[5] 活动过后头脑中形成的环境教育的知识反过来又将指导学生亲环境行为。如北京一些学校在节假日组织学生爬香山,拣起路上的烟头、食品包装袋等。学生的主体活动,或者说是劳动使学生可能对丢弃垃圾的人会产生心理上的不满情绪,这时丢弃垃圾属于错误行为的价值观可能将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价值观将影响学生自己的行为,从而可能产生不随便丢弃垃圾的行为。当然环境教育不能造成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额外负担,教师也并不需要为组织学生活动而感到疲倦。有时候,教师可以从非常小的事情入手,倡导每天拾起一张废纸,一个烟头。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类似“今天,你给环境造成负担了吗?”这样的反思活动。同时,在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中将环境教育作为地理教学活动计划中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减轻教师在这方面的负担。

四、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探索环境教育的路程是漫长的,尚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如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开展环境教育的资金问题,以及课时问题等等。但是不论是从人类自身发展需要来看,还是从满足时展要求来看,进行环境都是势在必行的。希望能在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中寻找二者之间切实结合点。使环境教育真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

参考资料:

[1] 林培英,杨国栋,案例式环境教育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2,No.1

[2] 王向东,《基于国际环境教育的西部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策略》[J],地理教育,2005,No.1

[3] 张德举,论中小学环境意识教育与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J],地理教育,2005,No.1

[4] 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 林培英,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1984年

环境教育概念篇5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环境教育 渗透 整合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课程的内容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电影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经验,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进行议论。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数教育者对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有的学者对于环境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类型,提出珍贵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②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③对环境的监管与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环境质量的检测方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的技巧

1.将环境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

由于地理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为理论教学,因此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教师可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同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降低我国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

随着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为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环境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很难将其形象生动表达,但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沙尘暴、雾霾和白色污染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会达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教师可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便可将相关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探讨环境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环境教育

小组讨论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应为学生确定讨论话题,主导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的有效讨论。例如,在讲到酸雨的成因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树立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理论认识,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并从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经过相关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之后,人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2.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将环境问题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环境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消除纯理论课堂给学生带来的烦躁心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种方式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具有持久性。

3.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

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较小,很难吸引学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环境问题与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原有的对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强化地理课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环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广大地理教师应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进行钻研,了解其与地理课程的相关性,并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2(03).

[2]叶沈良.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重点及内容[J].环境教育,2000(05).

环境教育概念篇6

【关键词】 旅游 环境教育 问题 机制

中国经济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下,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中东部等地区连续的雾霾天,波及约13%的国土面积,其中33个城市重污染,这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不满和烦躁情绪。从国到国际内,从高层到民众,环境问题再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承受力。根据中国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约相当于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5.8%)。对旅游资源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在旅游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业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20世纪中叶国外环境教育就开始起步。与环境教育紧密相连的概念有游客教育(Visitor education),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荒野研究文献,相近的概念还有“低影响教育(Low impact education)”或是“信息及教育(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从目前的情况看,游客教育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环境教育较之游客教育,范围更为宽泛,内涵更丰富。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其关注的重心由原来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转移到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教育中的反映。旅游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一种全面的、终身的教育,一种能对由于旅游而引发的一切有关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等问题作出反应的教育。旅游环境的治理也将是对社会集体真诚的一次大考验。中国前些年显然低估了旅游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严重性,这种低估,政府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但一味要求“政府作为”,早已不是明智之举,而唤醒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对旅游发展的前途将至关重要。

一、我国旅游环境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1、旅游规划中对环境教育的严重忽略

国外的旅游规划文本中对环境教育问题都有一定的篇幅安排,而在我国环境教育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政策法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里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目前普遍适用的《旅游规划通则》标准里,既没有对“旅游环境教育”这一术语进行界定,也没有对环境教育问题设立刚性的限制指标或提出指导性的概念性规划要求,更无相应的规划范式。另外,旅游规划的委托方、编制方和实施方等相关主体受环境道德水平的制约,难以主动对环境付出道德关怀,继而对旅游者作出主动的环境教育安排。此外,旅游开发方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有意漠视环境教育以规避环境教育成本。结果,“环境教育”一词往往在某些生态旅游规划文本中被轻描淡写地提及,至于环境教育的设施、人员保障以及内容设计等问题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显然,环境教育内容的缺失与生态旅游的“泛化”和“异化”问题密切相关。

2、旅游开发与经营对环境教育的极端藐视

虽然我国的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全国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开发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但是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不多。现阶段我国的相关旅游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据有关组织对全国100多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业,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有12个,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影响保护区发展的问题。目前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受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的现象。与1970年相比,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倍;全国森林面积减少了10%;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减少了55%,卧龙保护区大熊猫安全活动范围已缩小了30%。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在贵州草海保护区,有关部门为了加速当地人民脱贫,将铁路修到了自然保护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珍稀禽类黑颈鹤的生活。

3、旅游消费中对环境教育的高度漠然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旅游消费既表现出外部经济性,也表现出外部不经济性。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时对他人产生的不利影响,其实质是消费者私人成本的社会化。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旅游地的水质和空气质量的下降以及噪音的增加,对游客行为的管理不当和游客不经意的行为将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由于游客频繁的旅游活动,作为当地地貌特色的景观将遭到严重侵蚀,同时游客丢弃的大量废弃物若处理不当,对环境的破坏会相当严重,甚至有些废弃物还会危及动植物的生存安全。另外,随着游客的造访,一些异地的植物种子或生命体可能会被带入东道地区,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侵害。游客的大量进入必然会加大旅游地的人口密度,很可能使当地出现交通堵塞以及造成与当地居民在其生存、生活空间上的竞争。对此,除了有关专家“纸上谈兵”之外,广大民众和旅游者毫无感受,全无责任可言。

二、我国旅游活动中环境教育的症结

1、环境教育理念急功近利

环境意识的培养是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且所有的教育都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旅游环境教育更不例外。当前,环保教育结合重大活动比较多,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以及全国性、区域性的科普宣传周和科普宣传日等。结合重大节日活动,抓好环境教育的做法,从加强环境教育形式和整体来讲,都带有阶段性、临时性,教育培训只能从某个具体方面,某个内容上来开展。忽视长年的经常性的环境教育,就会使环境教育培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往往欲速而不达,而环境教育更重要的是其系统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同时,环境教育还应该讲究全局性,不仅应该对学生、旅游者进行教育,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人员、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同样应该接受环境教育。无数事实表明,环境保护工作是贯穿于整个人类活动的全过程,这决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社会性、经常性和群众性,要提高全社会同环境污染作斗争的总体功能,有效地控制旅游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产生,这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2、环境教育内容本末倒置

长时间以来,大家都只是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教育,忽视环境意识教育,缺乏对形成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深层次的本质认识。首先,虽然这种环境教育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解释、防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但是它难以甚至根本不可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地去考虑环境,并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是一个只有依靠深入人心的观念转变才可能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再次,环境污染的治理教育是一种事后教育,往往只起到治理作用,治标不治本。而环境意识的教育能够正确指导受教育者在旅游中的行为,防止破坏和污染环境。而如果这些旅游环境问题都得不到根本解决,长期以往,不但影响旅游地的经济,更会导致当地旅游业的恶性循环。

3、环境教育形式枯燥乏味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环境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往往都只是采用传统授课、讲解等非常单一的教育模式,这样导致环境教育成为一种枯燥的“政治课”,不能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况且,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传递,仅仅停留在生态知识的宣讲上,忽视了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而在生态旅游中进行环境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模式,可惜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有效利用各种旅游形式,尤其是生态旅游这种特殊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

三、旅游环境教育机制的创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环境教育的综合实施机制,构建旅游环境教育实施过程模型(见图1),将环境教育融合贯通于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明确政府、学校、从业人员以及游客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各自角色定位和制定相关责任制度,从不同层面来管理、推动、引导与实施环境教育(见图2)。各个层面全面参与,各司其责,各尽其能,扎实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众志成城,才能有效促进旅游环境质量的提升。

在旅游环境教育实施过程模型中,通过增加旅游环境监测环节,将传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事后治理过程转换成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循环管理过程。以环境监测获取的资源、环境问题信息为依据,加强旅游开发与经营的过程调整、优化与控制,贯彻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增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经营的科学性,有效掌控旅游终端消费,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

1、完善旅游规划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科学规划

搞好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划,对生态旅游定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的有序进行,绝对不能让生态旅游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可在生态旅游规划文本里设立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或另行编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专题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客源市场的生态旅游者环境教育(学习)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区生态旅游者“游前”环境教育状况的调查与评价;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保技能水平等的调查与评价;环境教育的设施及设备保障;环境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环境教育的社区参与;环境教育效果的评价等等(李文明,2008)。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能够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条件成熟时,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专业化的“生态旅游规划通则”,制定标准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规划的范式,进行普遍性的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的认证和生态旅游规划师资格的认证。

2、注重环境教育中生态伦理教育,实行保护性开发与生态经营

在以生产利润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观念推动下,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会从内心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不管自己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虽然正式制度能够对旅游经营者的行为予以调整,但并没有涉及经营者的价值观念问题。Butler认为,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即旅游业、公共部门、东道居民和旅游者的教育仍是发展可持续旅游“最好的钥匙”,“用长久眼光来看,它可能是唯一能成功的解决方法”。所以,长期来看,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进行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与行为准则教育,普及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念,是减少与消除旅游发展生态不安全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导游员进行旅游和环境两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这样不仅能有效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和资源,而且能通过这些人员对旅游者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其次要精心编写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导游词,提高导游词中环境教育的科学含量。同时还可以聘请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园林学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担任旅游地的技术顾问,加强对旅游地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修正。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旅游开发管理的关键。工作人员应有正式的公务员编制,而且应通过正式考核选拔,地理、林业、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应为首选,以迅速解决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普遍素质偏低状况,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管理素质。要对导游进行特别培训,使其具有环境保护知识和生动解说能力,以及对所带游客行为的责任感。湖南目前已有部分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走“学研产”之路,利用假日“黄金周”在张家界、衡山等地进行短期实习,效果不错,值得总结和推广。

3、丰富环境教育的形式,倡导绿色消费

在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上,除了常见的新闻媒体和其他大众传媒、传统的学校教育外,近年来,欧洲、北美洲很多国家先后推出了不同层次的绿色行动计划,以便推动校内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我国,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1996年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绿色学校”的概念之后,全国开始创建并涌现出一批“绿色学校”。它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师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如设计有特色的环保标志并在校园内显眼的位置摆放,鼓励学生参加生态旅游,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环境方面的决策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的论文比赛等。

完善旅游目的地环境解说系统是实现环境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首先建立设备先进的环境教育中心。如生态建设展览,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发动广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生态旅游区去进行文明督导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提升和生态的萌觉,帮助游客树立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优化环境意识。其次有效利用旅游黄金周,使游客参加保护生态的公益活动,加强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如开展参与性强的生态教育活动等。最后增设宣传标语和解说标牌,如雕刻永久性旅游宣传标语,栽立半永久性解说标牌,增设流动宣传标语等。

四、结语

旅游环境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和谐的复合环境系统,其目的是借助教育手段,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激发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关心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放弃责任,如同放弃民族,放弃国家”的强烈信念,着力营造一种集体真诚。它要求政府加强政策的有效引导,旅游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从业能力,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要求旅游者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己任,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主动学习更多的生态知识;要求当地居民更主动、更有意识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并尽可能从文化的层次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总之,旅游环境教育要遵循旅游与环保规律,从旅游政策、开发规划的制订和环境影响评价到实施,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旅游者的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旅游环境保育,以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注: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c583。)

【参考文献】

[1] 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李文明: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中环境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补正[J].旅游学刊,2008(7).

[4] 周俊满:在生态旅游中透视生态环境教育[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 社评:对抗雾霾,我们远非众志成城[N].环球时报,2014-02-24.

环境教育概念篇7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AO Jianqing, YE Yin

(Economic Management Academ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populou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ne

环境教育概念范文

环境教育概念篇1关键词: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观 培养路径一、问题缘起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视为“征服”、“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遭到人类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