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7 16:59:38浏览:887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1

关键词:新思想;新观念;主动;创新;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9-02

1.更新教育观点是课改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教育观念是课改的先导

通过培训和学习,笔者认为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上应该有以下几点转变:

1.1 指导思想的转变。由注重"三基"像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忽略了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 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门期和打基础的阶段,而不是终身体育特点。人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太多和习惯。

1.3 素质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

1.3.1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以往的体育课以体育知识为中心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和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3.2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的注意学生在身体的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1.3.3 素质教育重视可接受性,更重视可发展性。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更关注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功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实践操作中的体会

三年多的实践过程中笔者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巨大的动力。学生如带着深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2 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2.3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到新异刺激的影响。因此,笔者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上常常换新,使每节课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

2.4 鼓励成功,激励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例如初一年级有位学生长得较胖,身体协调能力差,上立定跳远课时,他跳得很近,同学们都笑他,他自己也不愿意再练习了。针对这一点,笔者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并单独教学,逐渐树立他的自信心,他稍有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其它同学知道他进步了,他能行。渐渐地,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他从跳0.8米到会跳1.45米,他有这么大的进步,笔者在全班表扬了他。同学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自己也增强了信心。新课程倡导课堂生活是师生共同营造的。课程资源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体育教学中,笔者把学生的自主权和创造性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展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转换角色;(2)变"主宰"为"主体";(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是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如在一年级上立定跳远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笔者依次让学生模仿小兔子、袋鼠和青蛙跳的动作,并分别谈谈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从而归纳出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很快就找到了立定跳远的好方法,学习效果很好。(4) 鼓励大胆创新,(5)勇于实践。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笔者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一般运球技巧之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除了这种方式运球,你们还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式来运球?"于是胯下运球、背后运球、模仿NBA……各种方式层出不穷。笔者又启发他们用篮球做游戏,学生通过尝试,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比我想象的还好,还丰富。以前笔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太小不适应创新,通过尝试,笔者发现他们的能力比我想象高得多,因此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3.评价设想

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评价方式。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笔者设计了一个"我参与,我成功"的成绩考核评价表,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能更全面、具体对学生进行评价,但也有它的弊端,即这种评价方式增添了教师的平时工作量。如何制定一种既简便由科学的评价方式将有待于教学中去实践去摸索。笔者坚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将使我校体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建平著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

[3]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傅道春 徐长江编

[4]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梁平编

[5]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王海燕编

[6]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北京师大教育出版社)张莉莉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2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课程理念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20

Study on College Sports Course Study

Concept and Value Orientation

LI Se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Our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lete man" with cognition, work, survive, live together as the main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needs complete, innovative curriculum ideas as a support, and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building must be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 College sports course concepts , students should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s a cor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o personalized, human culture, daily life course content to students value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specific student chan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we should fully reflect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thought.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course; course concept; value orientation

0 前言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在发展中一般会受到宏观层面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中观层面大学理念以及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内涵主要体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理想、信念以及实践等方面,实践性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思想一直在统领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但是学校体育思想与体育课程理念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发展中提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健康与文化并重”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确保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1 传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及价值取向分析

我国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体育技能教育的一个教育过程,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当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特殊性进行了揭示与阐述,同时也体现出了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对大学生生命、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关注,确保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教育理念的人文化、社会化,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课程实践中,依据现代普通高校教育方针、体育课程内在属性及自身发展规律所展现出的特殊性,通过内部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最终体现出的价值选择倾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会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践等领域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实现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定向与调控。再者,课程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会对普通高校课程主体建设产生决定性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新一轮教改大背景下若想确保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在协调好体育课程理念与价值取向关系的同时,要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创新,深入挖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深层次内涵,从而使其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及改革发挥良性指导作用。

2 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充分体现出普通高校体育的特色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学校对体育课程理念的认识依旧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导致体育课程实践中没有体现出各种课程观念的实施,这也是当前体育课程理念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区别性较小的主要原因,没有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出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改革中过于重视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这些只限于在体育课程表象层面上,严重缺乏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导致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及形式主义,虽然在课程观念与思想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中基本没有任何变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没有体现对健康认识、对生命的关注、对体育文化的理解等方面,同时在价值取向上也没有体现出如何为大学生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进行指导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可以说多年来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成效,从体育课程设置上便可以发现这一点,基础课、选修课以及选项课等体育教学形式,在在本质上依旧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考核体系建设也在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体系。

2.2 高校体育课程文化及价值取向的迷失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推动体育课程系统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体育课程文化及价值取向的迷失会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会限制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的形成与创新。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在改革中呈现出文化及价值取向迷失的态势,缺少文化视野会使课程改革中将要面临价值取向偏移的困境,其主要体现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传统文化价值的缺失,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信仰迷茫、理念模糊以及价值取向扭曲等,在本质上都是普通高校课程文化价值取向迷失的一种外在体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代传承过程中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个性化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立足于世界的一种标识,但是在不同文化体系中使文化认同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不仅是一场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一场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一个重要警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建设的途径

3.1 以关注学生生命质量为课程目标

生命质量是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良好状态的综合测量指标,一般体现在人们自身对外界事物的幸福感、满意感以及满足感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各个阶段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的反映等,而课程目标也会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很大作用。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创设中必须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将“生命质量”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要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水平。

3.2 以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为课程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出人性化、人文化以及生活化等特征,以大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作为主要出发点,不仅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帮助其将体育意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强调向大学生传递运动技术与技能,实现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发展,新的课程内容设置强调培养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在情感体验上培养大学生要学会体育文化享受及学习渴求,从而使大学生可以对各类体育活动产生一种十分良好的情感体验。

3.3 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普通高校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进行转变,彻底打破传统的体育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将“新理念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作为体育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念,使体育教师可以变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总而言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中,必须要遵循“课程健康观”及“文化观”等诸多创新发展观念的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确保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使其成为普通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这是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在本质上担负着指导体育课程建设的重任,所以要求普通高校必须要对体育课程理念有一个深入认识,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从而通过体育课程实践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

[2] 傅巧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3

1.体育课程理念:顾此失彼体育课程理念发展历史显示,体育课程理念总是围绕一些基本问题的两极而左右摇摆.研究指出,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是体育课程理念的两极,如新中国成立初期表现出了强烈的国家需要色彩,而改革开放以后,学生的需要和运动兴趣成为宗旨.事实上,这种两极化现象还表现在体育课程理念的多个方面,如关注运动还是关注人,而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也直接关乎体育课程的开展形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增强学生体质,到90年代开始强调身、心、群、技的全面发展,再到当前提出的“健康第一”理念,无不表现出理念上的左右摇摆,可能导致“顾此失彼”现象的发展和恶化,给体育课程带来危害,如上世纪产生的“放羊式”教学值得我们深刻总结和反思.

2.课程教学目标:缺乏实在“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目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且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从体育课的性质特点等出发,展现其新的特性.新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里弹性的、描述性的目标较多,硬性目标较少,容易导致目标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即课程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本身可能并不存在问题[5],是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一种集中反映,但在这些目标中,应该确立一种核心目标.新课程标准建立了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课程目标从单一化实现了向多元化的迈进,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进步,但应该在这种多元目标设置中确立主次关系,强化核心目标.同时,需指出的是,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多元化,但在这些目标下,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支持,课程目标也往往流于一种形式.

3.体育课程实施:拘泥形式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体育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有的教师将电视综艺节目“幸运52”、“实话实说”等搬上体育课堂,让整个体育课堂变成是极少数学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看客,他们笑过闹过后并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这种以展现极少数人“表现欲”的表演来处理体育教材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这种浮而不实的做法只会扼杀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气氛要活跃,但对新课标文本中关于课程实施的解读要全面理解,切不可肤浅.

4.体育课程评价:认识偏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导致人们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依据课堂中是否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假若抛开教师的主导,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主体验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学不到理应掌握的技术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体育教师存在的价值,其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是应该的,但是必须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和基础之下,脱离了教师主导只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是泯灭学生身心发展的“假探究”,是对体育课程评价的一种误导.

二、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1.课程理念:辩证统一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先后走过了军事实用、卫国体制及素质教育阶段,从每一个发展阶段来看,在社会功利与个体完善两极之间左右摇摆,如早期学校体育成立之初,为实现社会的军事国民教育,学校体育实行的是军事体操教育,卫国体制时期,实行的是强国强体体育,因此,社会功利的课程理念取向一直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当前学校体育倡导活泼、自由的学生个体,追求个体的完善,然而,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传统的课程体系似乎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应重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传统,追求创新,也不能固步自封,坚守困厄.

2.课程目标:重在实在当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时代的主题,多元化课程目标体系已经建立,这应该说是体育课程目标改革的一种进步.但是,“健康第一”并不只是体育这一门学科的指导思想,就整个学校教育而言,仅仅将“健康第一”定位在体育上是不准确的,是对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最大误解,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伤害.因此,实践中应处理好目标与实施路径的关系,确立切实可行的措施.

3.课程实施:教师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中国体育课程的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等成为推行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键.对高校而言,应在新课改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教育与指导,使这些未来的一线体育教师能掌握更多的理论思想,进而将这种理论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多举办一些和新课改有关的培训进修,让体育教师接受新知识、更新观念,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

4.课程评价:教学方式虽然人们对体育教学方式的界定还不统一,但普遍的研究认为,教学方式是关乎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之一是思想概念的形式化或表面化,典型的表现就是主客体的错位,这种错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完全分离,教师的灌输与学生的接收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二是伴随现代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的新形式变化,以“嫁接”为显著特点,但这种嫁接往往是“只重形式忽视内容”,导致我国课程改革的效果甚微.当然,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也并不是没有值得鼓励的地方,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规范性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种规范可能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主线.

三、结语

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获得最终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课改的创新,重中之重还是教育部门以及一线体育教师对改革的认知、贯彻和落实.当前,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还面临诸多问题,如课程理念的左右摇摆,甚至是顾此失彼,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多样化与核心目标问题及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存在误区等,这些都影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的个人价值无法更好地得以实现,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受到限制,教学方式更是缺乏改革的动力.未来课程改革应在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上打破单一、乏味的课程体系,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而以教学方式为改革和评价的逻辑主线,可能将成为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的关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4

一、旧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对象、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场地器材、固定的时间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标,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安排和巧妙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学设计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理论,还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历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把体育教学设计与备课甚至编写教案划上等号,片面追求规范化和格式化,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有“章”有“序”、有“条”有“理”,教学活动四平八稳,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完全吻合。于是许多“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优秀体育课就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下产生出来。

2.传统体育教学设计使教与学程式化、机械化、呆板化。

3.传统体育教学设计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旧的体育教学设计关注的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学科中心论的产物,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学背离了教育培养人的神圣使命,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活动固定在狭窄的认知注意框框中,只关心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程序性和逻辑性,从而也失去了从整体上培养人和教育人的价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思想分析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的目的已不是以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接受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而是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媒体和策划教学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4.教师角色的转变。旧的课程理念下,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看成了主体,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缺乏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题地位,真正成为“授之以渔”的角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建议

1.体育教师是体育设计的执行者、建设者和开发者,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

2.体育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要依照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要求,根据学生体育基础不同,制定可供选择的教学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5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体育教学发生了明显改观,然而新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是立足于本市高中体育的现状,基于笔者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验,对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开展反思性探讨,以期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体育 教学探讨

一、前言

2012年2月《湖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这标志着湖南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了序幕。继而《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发,这意味着湖南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正式启动。新课改要求要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市区和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体育与健康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并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并且所设置学分超过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给高中体育教学带来崭新气息。然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高中体育课程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问题是体育教师素质、理念与新课改不适应,因而对现行的体育教学开展反思性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课改进程中高中体育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方案在刚刚颁布之时,许多体育教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计上都积极响应新课改精神,然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重困难,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受到挫伤,阻碍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体育教师本身对新课改精神领略不透彻,对新课程的态度不坚定,对体育健康科目存在一些偏见。

(一)没有明确新课改的主体教学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强调个人的权力和责任,过分强调体育学科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关系,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创造性想象力等能力培养都被忽视,这些都是旧的教育思想留下的顽疾。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显然传统的落后的教学理念是难以实现的。

(二)没有明确新课程的内在价值

高中课程改革是高中教师老生常谈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到新课改的精神,误以为新课程就是小打小闹地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丰富一下教学内容,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新课改的价值和理念。新课改明确了体育健康的重要地位,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体育学科所占学分超过语文、数学,而一些教师仍然怀揣自卑心理,坚持认为体育学科是不受学校重视的“小三门”,没必要“瞎折腾”,对新课改的认知存在误区并且不会主动钻研新课程标准和精神。

(三)没有明确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专业知识要过硬,除了要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还要掌握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学的精要,能够参与教研合作以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而现实来讲,高中体育课程素来轻理论重实践操作,科目教师普遍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体育教研是专家应该做的事情,难以领会新课改中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真谛。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新课程理念先导教师培养

新课改首先要自内而外领会“方案”的精神和理念,理念先行引导课改落实,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这就需要在校内外定期开展专家新课改报告,解读新课改精神、分享新课改最新教育成果,组织教师认真听取国家、省、市资深教育专家的新课程理念解读,总结新课改的教学实践经验,明确何为新课标、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怎样多元化评价、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等。教师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沟通,化解了现实教学与抽象的新课程理念、新课标之间的藩篱,明确教师的培养方向。

(二)创新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新课改的深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传承体育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培养模式。要传承高中体育教师的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延续性培训相结合。此外,还要坚持“走出去,拿进来”,每学年体育教研组要完成一个专业课题,体育教师要定期呈交新课改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延伸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专业技能,鼓励校内体育教师在校外参加体育竞赛和社会化的体育培训,比如射击、武术、舞蹈等,反哺校内体育教学。

(三)丰富校内体育活动

积极设计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等校内体育集体活动,正确地进行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等,组织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项目代表队的训练。加强课余体育运动代表队组织和训练经验的交流,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工作去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才能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渺一,殷波.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策略[J].体育教学.2009(06).

[2] 袁冲.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走强”与实现[J].体育教学.2009(07).

[3] 冯婷婷.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6

摘 要 本文从教育生态的视角切入,针对现阶段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的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和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希望对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生态

随着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教育生态学这门交叉学科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石之一,对包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生态理念出发,以整体论和全面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和反思所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深化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发展。鉴于此,本文就从教育生态的视角出发,对现阶段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

要理清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教育生态环境的概念。教育生态环境,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在教育的产生、存在以及发展过程中,发挥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下位概念,是包含在教育生态环境这个大的系统的之中的子系统。所以,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同样也是在这个多元环境体系之内的,要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针对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体系中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贯彻落实合理有效的策略,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指的就是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系统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组织与协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外因素,并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置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之中,运用教育生态学中的均衡理论、协同学理论等来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生态视角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

首先,体育课程理念不符合生态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多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都是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虽然说,上述的体育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可和强调了人的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却无法实现“人―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这显然是不符合教育生态理念的基本要求的,也不利于生态化体育课程理念的形成和生态化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至于成为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态化体育教学的障碍性因素之一。

其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专门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工作都比较滞后,不但没有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区域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地域特色,而且远远没有实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教育生态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并没有将教育生态的理念的融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环节之中,并因此影响到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最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滞后。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体育文化的发展却存在明显滞后的问题,丰富多彩的、内生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并没有形成,从而使得学校生态化的体育教学失去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影响了生态化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教育生态视角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策略

首先,针对课程理念层面的问题,要树立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要确保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发展,实现“人―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树立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以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要树立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一方面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构建生态化的教育制度,通过理念制度化的方式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转变学校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让教育生态的理念真正为体育任课教师所接受和认可。

其次,针对课程资源开发层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创新生态体育教材,改善学校的生态体育资源;二是,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例如,在已有的生态化体育教学内容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或者是引入当地的特色体育项目等等,在体现生态特色的同时,充分彰显体育课程开发的地域特色;三是,要注意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构建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库,以此来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便利。

最后,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层面的问题,一定要注意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塑造。不但要注意经常性的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向在校学生传播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以此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塑造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月.体育课堂生态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山东:聊城大学.2015.06.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7

新课程理念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将突破传统的竞技运动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健康第一

1.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仅仅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课中,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兴趣是激发行为和维持行为的动力。过去我们有些老师的体育课是什么样呢?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因为我们的体育课上的比较单调,过分注意老师会什么,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所以,导致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淡薄。我们要使体育成为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体育才是成功的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内容、采用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这方面主要强调从兴趣入手。

课前搞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运动项目、体育人物、体育新闻等方面信息资料的访问查阅,培养学生合作挖究的意识和关注体育的兴趣。

课前教学中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一是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课堂,要充满着情趣和自然;二是要思考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是什么?首先在导入部分,分别按年龄段采取情境导入、兴趣导入、设疑导入、激发情感等来吸引学生,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

另外,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过去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要得用学生喜爱的内容和具有地域特点、民俗风情的运动项目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我们还通过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那种比较单一的,常常忽视个体感受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充满快乐

1.充分运动的快乐

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全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经过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各个器官和肢体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2.充分学习的快乐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会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

3.充分交流的快乐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方便得多了,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少不了学生的合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应通过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使思想与思想交流,行为与行为的影响。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贵在创新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曾作过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道,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相互了解、影响、鼓舞。教师承担着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很难想象毫无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自己都无法完成研究课题的教师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研究课题的实施工作。课堂教学创新,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成份提出来的。有的传统经验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到今天已不适用了,就必须去改造它、完善它。课堂教学结构永远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过于强调“序”,就容易使教学方法模式化、程序化。不维“序”,则意味着课堂结果安排善于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独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师从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发展。创新必须充分体现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效果上。

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的新尝试,将前人长期总结出来的十分宝贵的资源进行反思、创造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突破,也会有新的困惑,关键是对优秀的传统资源能作出理性判断,明智选择,否则将造成课改实验思维混乱。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8

[关键词] 高职体育课程 学科为中心理念 学生为中心理念 社会为中心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体育理论、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大学课程理论建设与改革也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与时俱进地尝试着运用新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办学的特征进行着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但由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模糊,即强调属于大学教育序列,又有和本科教育以及培养目标显著的差异,是继承本科院校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体系进行高职课程设置,还是以基础教育以学生为主的课程理论,或者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所以,使得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探索、课程设置、课程实践等的改革较为混乱,高职体育课程也难以幸免。高职体育虽然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当中的必修课,但其课程在高职院校内的地位与改革的成效难以令人满意。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回顾,结合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即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给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希望为高职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承了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客观地讲,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的教育学段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但也表现出其课程设置固定、陈旧、不重视个体差异、扼杀创造力等致命弱点。鉴于此,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进行了密集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表象就是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即三大理论。但相对其他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缓慢,尤其是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更为滞后,高职体育课程授课内容混乱,高职体育定位不准等突出问题。上世纪末到现在的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呈爆发式速度增长,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数量为1215所,而上世纪末全国只有161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高速扩张,并没有使得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加快步伐,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大学本科体育教材,即便是使用一部分高职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竞技项目为主,跑、跳、投依旧是课程的核心,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教法落后陈旧、课程缺乏科学性与开放性,很难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设置与高职培养目标严重脱离,高职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改革,根据就业导向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即,不同的专业学生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特色,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即,违背了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讲为专业技能服务,忽视了体育技能与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所以,根据以上现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三大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

1.学科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也叫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它形成的历史较为深远,从代表实质主义课程理论的斯宾塞,代表主知主义课程理论的赫尔巴特,到20世纪中期的代表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布鲁纳,这些理论与人物,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的发展。根据对以上课程研究与解读,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理论主要概括为: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习、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学术人才,成为该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成员,它不但要求学生要学习该学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与拓展,并能为该学科自身发展服务。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设置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不太重视学生的意愿,以及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知识。我国本科以上大学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目的是培养应用与研究混合型人才和专业研究型人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与我国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相似之处,注重基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基本沿用大学本科教材,加之,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很少使用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但思维的惯性与改革的惰性,高职体育课程还是以专为主,注重体育学科教学,即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各式各样的体育动作技术掌握能力和达标水平。田径、武术、球类几乎占了课程时数的全部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内容,体育课教学很容易成为专业体育训练课,人为地割裂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缺乏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忽视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教育的功能。它无疑对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是有利的,但这种专业体育技能,学生需要不需要?学生能不能掌握与运用?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不能体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

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过于注重体育技术教学,造成课程设置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也认为把体育课从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孤立起来。

2.学生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与技术的繁荣与革新,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但最早提出学生为中心论的不是在欧洲,而是美国教育家杜威(J.Dedey),早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以美国教育家为主开始反思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反思的根源来自受教育群体的分化,学生对个体的差异以及对将来自己职业的不同向往,为了满足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需求,美国教育家给出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课程设置的良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学生为中心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很长时间内的初衷是为了颠覆学科为中心理论,反对学科为中心理论,只讲求知识,不考虑个体的差异与需求,把知识无条件地强加给学生,学生必须进行这些知识的学习。但学科为中心理论带来一个极大的实际操作问题,即,学生群体的增大,势必造成学生分化的越细密,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填写了如:高尔夫,橄榄球等项目,但这些项目因师资与经费的问题不能开展,这又极大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增强高职工科专业学生体能,开设的举重课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参与。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无疑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极大地扭转了只注重知识教学,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等问题,但不讲求高职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与资金,只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体育课程设置,将给体育课程的实践带来很多难以实现的障碍。

3.社会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社会为中心理论课程理论是指:课程设置的内容要具有社会功能,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主张课程内容应该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要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它主要是对学科为中心课程理念的批判,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隶,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适应社会的能力,与解决一些问题的办法。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理念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研究与推广,但由于对该理念解读得不够充分,社会为中心理论理解出现偏差,比如衍生的就业导向理念,或者是职业导向理念,无论是就业导向理念还是职业导向课程理念,都主张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结合,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这无疑忽视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锻炼目标,也进一步矮化了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所以,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其进步的一面,重视学生职业培训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社会的适应性,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的功能,忽视和矮化了体育课程锻炼的基本功能。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高职体育课程理念应该更新,抛弃和批判学科为中心理念。

(2)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需求,但要讲求实践的可操作性。

(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建议

(1)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研,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与体育健康教育相结合课程方案,并形成统一的指导方案。

(2)无论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理念,都要以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为基础,不能矮化体育课程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内的地位与作用。

(3)把学生为中心理念与社会为中心理念进行整合,一方面重视学生的需求,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坚持锻炼、教育、学生的需求前提下,提出新的课程理念。

(4)规范高职体育教材,把以学科为中心理念指导的教材剔除出来。

(5)在统一体育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构建新的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这一体系,要能体现锻炼价值、情感教育、社会需求、职业特色四大培养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玉萍.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分析[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04).

[2]毛振明.对建立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和体育教材体系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 (22) 3: 86-92.

[3]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标准[z].2003.

[4]陈寿根,谢斌.“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11):53- 56.

[5]姜生成. 高职体育“岗位主导”的教学模式探析[J].2008(7):72-73.

[6]顾渊彦.当前教育改革形势及体育课程改革动态.在南京市体育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大会上的报告.2002/10/1.

[7]王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185-187.

[8]赵鸽而.新课程标准与教育理念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5,(5):39-40.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1关键词:新思想;新观念;主动;创新;多元评价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