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7 16:59:38浏览:1102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篇1

摘要: 拼音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欧美学生在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从字义过渡到语境中的词义、句义,汉字书写、词汇容量大等汉语读写问题,导致了欧美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将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与汉字应用结合起来,即阐释识字与阅读、写字与写作、汉字引申义与汉字文化等在汉字教学中的内在联系,并以此确立汉字教学观念,将汉字知识教学延伸到汉字应用的层面上来,以提高欧美学生汉字应用和汉语读写能力,最终实现用汉字读写的根本目的。

中图分类号: H10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2-0071-07

一、引言

目前,尽管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外汉字教学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汉字仍然是欧美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欧美学生认为汉字难学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汉字自身体系复杂,汉字记忆负担重,学习难点多;二是欧美学生对汉字的语境语义认识不深,导致了理解上的困难;三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字教学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要提高欧美学生的汉字水平,扫除汉语学习的障碍,我们应首先从欧美学生的汉字认知角度来探讨他们汉字的实际应用和细节问题,即应从汉字与阅读、汉字与写作等方面来解决欧美学生的汉字认知障碍;其次,我们应该反思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观念,并借鉴汉字教学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切合实际地解决欧美学生汉字认知、记忆、应用等各个环节的问题。

二、欧美学生汉字认知的困难

汉字对初学汉语的欧美学生来说是一堆摸不清、看不透、变幻莫测的文字符号,它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其认知活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周有光曾经指出:“汉字学习困难,使用不便,主要是由于笔画繁、字数多、读音乱、检索难,这叫做汉字‘四难’。”〔1〕这“四难”就连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初学汉字时都感到困难,就更不用说欧美学生了。在学习汉字时,欧美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音义、汉字笔画、笔顺等汉字自身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了解汉字的语境语义、汉语思维和汉语的文化背景等。这些知识相互交叉必然会加深欧美学生汉字认知的难度,使他们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见字不识音,见字不识词、不能用汉字顺利读写”。笔者长期从事欧美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发现欧美学生汉字认知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1.汉字形音义的掌握是欧美学生汉字入门的第一关

汉字是表意文字,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二者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因此两者的认知方式差异很大。像英文这一类的拼音文字,在认知时只需要纯语言信息,只要有词义、语音及与语音有关的字母组合,大脑就可以进行处理。而汉字这类表意文字通常需要语言使用者利用两个方面的信息来处理大脑中的文字:一是与语言有关的信息,如字音及字义;二是与非语言有关的视觉空间信息,如字形、笔画等〔2〕。徐子亮对使用拼音文字的澳大利亚学生作过一个汉字感知的调查,结果表明:以拼音文字记录母语的学生在初次接触汉字时,大部分人把汉字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线条或线条加符号的无规律的文字〔3〕。另有研究表明,初学汉字的留学生常感到不知从何下手(10%),搞不清笔顺(40%),处理汉字各部分的大小、方位平衡有困难(40%)〔4〕。以上这些调查与研究都表明,欧美学生需要重新建立一个脱离自己母语的全新认知方式才能认知汉字。

2.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不能驾驭汉字在语境中的确切语义

由于汉字字义、词义、句义的互相交叉,汉字的语境语义也就显得灵活多变。因为欧美学生没有从字义到词义、从词义到句义互为表里的认识,他们自然会在阅读时遇到见字不知义、字词难分的问题。在汉语写作时他们很难兼顾字形、字义、词义、句义、句型的准确用法,最常见的错误是写字缺少笔画、偏旁误置、句子不通顺等,甚至有学生会不可思议地把“惊奇”写成“京奇”。笔者所教高级班的留学生就说:他们在用汉字写作业时总是很紧张,因为要把字形写正确,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需要注意太多的细节,汉语学习真是太难了。因汉字学习有许多难点,所以一些留学生即使掌握了基础汉字,也会因不会应用而遗忘,且遗忘率还非常高。除此之外,汉字文化还非常深奥,欧美学生很难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汉字的引申义,对所学汉字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意义的理解常常只停留在字面上,很难在汉字读写活动中将汉字的形、音、义与词义、句义联系起来,因此汉字水平的提高也就受到了制约。

3.汉字的字量对欧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些欧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熟悉了基本汉字笔画和简单部件之后,似乎能够理解汉字的意思,也并不觉得汉字难写。有调查就表明,当学习了汉字基本部件并经过短期的实践训练以后,90%的(美国)学生认为汉字不再十分难学,而是可以较容易地记忆〔5〕。然而,当接触的汉字数量逐渐增多,记忆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他们又深深感到汉字难学,因为他们既要克服汉字的认知困难,又要克服汉字数量带来的记忆困难,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1000个基础汉字及其用法。而在中国,这1000个汉字只是“初学用字”,是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应用的字量〔1〕。掌握基础汉字的数量是具有一定汉字水平的前提,没有1000个汉字做基础,就很难认识和把握汉字的全貌,更不用说运用汉字了,可见,字量不足也是制约欧美学生汉字水平的一个方面。

因此,针对欧美学生的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应对汉字课进行合理设计。如果对外汉字教学总是将教学重点放在笔画、笔顺、偏旁、部件、独体字、合体字等字形教学上的话,那么欧美学生对汉字的注意力就只会集中在字形的学习上,其结果是他们虽然认识了很多汉字,但在阅读中却难以弄清汉字复杂的语义关系,字义、词义、句义的相互交叉会使他们难以准确地判断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之,某些对外汉字教材偏重繁复的汉字知识介绍,欧美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更会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对汉字产生畏难和排斥心理,初学汉字的热情就将丧失殆尽,只有少数意志坚强的人才可能坚持学习下去。

三、汉字认知与汉字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字知识的教学与汉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应紧密地结合起来。汉字知识是汉字应用的先决条件,而汉字应用又是深化汉字记忆、提高汉字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欧美学生应首先在对汉字形音义认知的基础上加深对字、词、句义的理解,以实现用汉字阅读的目的;其次是必须熟悉汉字书写体系,把写汉字书写训练过渡到写词、写句子的层面上来;再者,还应借助汉字文化进一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记忆汉字,以提高他们理解汉字引申义的能力和汉字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互为联系,互为表里,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框架。

1.汉字认知与汉语阅读

欧美学生学习汉字,主要应该解决他们对汉字形音义的认知和汉字再认两大难题,即对汉字形音义的认知和汉字在句子语境中汉字语义的认知。在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与汉语阅读的关系中,汉字形音义认知是汉语阅读的基础,将认知深入到阅读层面,可激活汉字的应用功能。

(1)汉字认知与词义的确定。汉字认知和词义的确定是欧美学生在汉语阅读中最难克服的问题。因为有些汉字既是词,又是语素,而且汉语句子没有区分字词的间隔,这就使欧美学生容易混淆字词意义。因此,解决隐晦的字词复杂关系应被列为汉字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字、语素、词这层关系上,施正宇提出了“以词·语素·汉字为基本框架的汉字教学理念”。她指出:“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看,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语素,传统上称‘词’;也是它的书写形式,传统上称为‘字’。从教学过程看,汉语中的词和记录它的汉字就像一张纸的两面,又像是手心和手背,是不能截然分开的。”〔6〕可见,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应遵循字词兼顾的理念,将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与词义识别结合起来,以解决学生字词混淆的汉字再认问题。换句话说,汉字形音义的认知是汉字阅读的起点,能够区别字词意义,用汉字阅读才是汉字认知的最终目的。

在区别字词意义的汉字认知层面上,欧美学生还存在着“分词”困难。在汉语阅读中由于汉字具有“分词连读”而不“分词连写”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欧美学生必须自己去摸索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间隔和停顿。“汉字无所谓‘分词连写’,但是汉字文章必须‘分词连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读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阅读时候,必须在心中默默地分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则不能理解〔1〕。而欧美学生在阅读汉语时即使对熟悉的句子,也要先分词,再联想句义。在读句子的时候,在字义与词义不一致、不熟悉汉语词的情况下,欧美学生往往会寻求字义而忽略词义去理解句子,其结果是见字不识词,而不能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再就是汉字本身具有多个义项,词也有多个义项,形近字、同音字也比较多,还有大量专用词汇,字词区分自然就成为了欧美学生汉字再认的主要问题。可见,通过阅读来培养欧美学生分词和认词的能力是对外汉字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字、词、句之间语义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在句子层面上来识别字、词、句子的意义,然后再过渡到段落阅读。

(2)语法词的认知及其运用。汉语中很多虚词都是由单个汉字充当的,如“的、地、得、了、被”等。在汉语中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独立、具体的字义可认知,这些汉字作为虚词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意义,只在句子中体现语法意义,充当句子的主要语法手段,比如“了”一般都放在动词和句子后用于表示时态和语气。因此,这类虚词只应放在句子中去学习。对于欧美学生的汉字认知来说,这些字的学习是很复杂的:一方面这些字在句子中作为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比如,地(de)是虚词,放在形容副词后修饰动词;另一方面,这些词本身又可当作自由语素,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和别的语素自由组成合成词。如“地”表示土地、地面等意思,如在“他们买地”这句话中“地”是名词,做宾语;“地”作为语素又可以和别的语素构成很多词,如“土地”、“地球”等。对既可以充当虚词,又可以充当实词的这一类汉字的学习,教师既要让学生从语法角度来认知虚词的语法意义,又要让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出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实词意义,而且必须放在句子中来认知。

(3)单音节语素在句子中构成的短语的再认知。笔者在威尼斯大学任教时,一个意大利学生不理解“不停地”在“他不停地说话”这句话中的意思。他问“停”是动词,为什么“地”放在“停”的后面呢?这个学生不知道“停”在这句话里与“不”、“地”一起构成一个副词短语修饰“说话”这个动词。“停”的字义是“停止(stop)”,“停”可以视为动词,可是“不停地”在句子中不是动词的用法,所以这位学生提出了一个汉语母语者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因此,如果单纯地把“停”看作一个动词来记而不把它放在句子中去认读,对初学汉语的欧美学生来说,句子意思和句子结构就自然不清楚了。

语言是有差异的,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词是由固定的字母组成,在词典中可以直接查到词义。比如在英语词典中可以查到“continually(不停地)”,在意大利语词典中也可以查到“incessante(不停地)”,而在常用汉语词典中却查不到“不停地”这个副词短语。在汉语中“不停地”是由结构助词“地”在“动+地+动/形”结构中构成“地”字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是由汉字组成的固定的词。类似的情况还有“百分之几”、“不一定”、“每当”等。由于这些短语与句子的语义关系密切,汉语母语者不会有理解方面的困惑,但是对欧美学生来说却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句子翻译或者注释等方式才能理解。所以以上类型的固定短语、副词短语的讲解应该成为汉字教学的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因汉字在词、句层面上的语义复杂性,所以汉语认知就必须将汉字置于词、句的语境中来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汉字学习的目的——汉语阅读。鉴于欧美学生分词和判断字义、词义的能力有限,即使他们学会了汉字,也很难在阅读中实现汉字再认,因此,汉字教学既要重视汉字形音义的认知,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分词和确定词义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欧美学生的汉语阅读水平。

2.汉字字形的书写、认知与汉语写作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基本单位。汉字笔画、笔顺、部首等字形知识是书写汉字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欧美学生对单个汉字的书写相对容易掌握,而用汉字写词、写句子则难度较大。如果一个学生学会了写字,但不会用汉字写词、写句子,那他就不能用汉字进行汉语写作,写汉字就只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写字活动,而忽略了汉字书写符号的功能。为此,汉字字形认知应与汉字书写和汉语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汉字字形认知深入到写字、写词、写句子的层面上来进行,即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一方面应重视学生写汉字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应训练学生写词、写句子的能力。只有坚持写字、写词、写句子一条龙的训练,才可以使学生熟记汉字结构与识别形近字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字感和语感,逐渐形成其汉语的思维模式。

汉字字形认知主要是汉字结构的认知。目前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经验:(1)笔画认知应首先介绍八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折、钩、提,对于其他派生笔画则遇到一个补充一个;(2)常用部首和部件则用母语解释说明汉字的特征,介绍不同形的部首,如心、忄,火、灬,人、亻,水、氵等;(3)分解汉字结构、简化难字的识字步骤,以及根据部首归类汉字。这些做法使欧美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了对汉字字形的陌生感和畏难感〔7〕。

汉字内在的生成规律是汉字结构认知的主要途径。“从汉字书写角度说,它是一个从基本笔画到基本部件再到完整汉字(独体字和合体字)的逐步生成的体系。汉字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提衍化出乛、乙、乚等多个笔画,再由这些笔画构成一个个部件。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符号,具有一种内在的生成性。如:人—大—头—买—卖—读,这一串汉字就体现了这种内在生成规律。”〔8〕由于汉字部件可以展示汉字形音义的关系和字字相生的生成关系,就欧美学生汉字结构认知过程而言,将部件教学化整为零,既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又能直观地将汉字规律和理论寓于汉字的领悟之中。“从统计可知,如果学生掌握了118个基本部件的正确书写形式,也就解决了1000个最常用汉字中的80%的部件书写问题。”〔8〕总之,汉字部件和汉字生成的规律对记忆汉字结构非常重要,并已被公认为是汉字认知和教授汉字书写的成功经验。

汉字结构和汉字内在生成规律是字形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纯靠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着重培养欧美学生用字写词、写句子的习惯。因为字形认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读写,同时通过写词、写句子,也可加强字形、字义的记忆,从而完成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因汉语不“分词连写”,所以欧美学生在连写的时候就感到很困难。在训练欧美学生用汉语写词之初,可先根据汉语拼音来拼写汉字,因为音节体现了汉语句子“分词”的间隔,这类似于拼音文字的分词连写。比如,“今天有汉字课”这句话可以让学生根据句子拼音“Jīn tiān yǒu hàn zì kè”进行“分词连写”,写成前述没有间隔的汉语句子。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后,学生会逐渐熟悉汉语中没有“分词连写”的书写习惯,并形成读写一致的汉语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将汉字笔画、笔顺、部件、单个汉字书写过渡到写词、写句子的层面上来,为用汉字写作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将单个汉字书写和用汉字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字形认知的能力,促进记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这是进一步提高欧美学生汉字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汉字引申义认知与汉字文化

汉字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古老的中华文明赋予了汉字厚重的文化内涵,汉字的演变过程就是文明的发展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文化对汉字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欧美学生对汉字引申义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汉字结构的深层规律、意义;二是还可以帮助欧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显示出汉字固有的特点和内在规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欧美学生很难注意到汉字的隐含意义。比如“从”字,若没有相关的辅助介绍,他们不会联想到“从”这个字表示一个人跟随在另一个人后面的象形意义;又比如“休”字,他们也不会想到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人靠着树在休息。教学实践证明,字形知识如象形字、形声字等,是汉字文化教学的亮点。尽管现代汉字经过简化,大部分汉字已经丧失了象形的性质,但欧美学生在通过教师讲解之后仍对少数的“日”、“月”、“水”、“山”、“木”等象形字的表意特点非常感兴趣。虽然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不具有举一反三的规律性,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字感,对理解和记忆汉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因汉字随着文化、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说文解字》中的六书已经不能清楚、准确地解释现代汉字的特点,因此在讲解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古汉字造字法时应适度把握,点到为止,不必过度引申。

汉字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衍变过程,欣赏书法艺术以及诗、书、画的和谐之美,还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以及阴阳思想等内容。汉字文化教学可以使欧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比如,“男”、“女”、“家”、“安”、“田”等汉字就体现了中国的“家”文化和“农耕”文化;再如,汉字的数字、谐音等就蕴含着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愿望、风俗、禁忌,所以老师在讲解这些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认识这类字的引申义。

总之,汉字所具有的文化可以使欧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并且了解汉字的引申义。但欧美学生汉字水平的局限性,又让老师在讲解时必须注意教学方法,讲解内容要少而精、浅显易懂。虽然汉字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辨识汉字的引申义,提高欧美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但不是汉字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汉字文化的学习只能从属于汉字的形音义等认知活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重点应始终放在汉字形音义认知与汉语阅读、汉字字形认知与汉语写作这两个方面。

4.汉字认知与汉字字量

对于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欧美学生来说,词汇量的掌握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欧美学生不可能像汉语母语者在短期时间里熟练掌握3000多个汉字,因为汉字的认知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只有几十个代表发音的字母就可以进行拆分组合以及读写。每个汉字都是独立的,每个汉字都需要进行形音义的全面认知,加之汉字笔画繁、字数多、读音乱,所以欧美学生掌握的汉字数量很难达到用汉字读写的要求。在中国,要达到小学程度的汉语读写水平需要掌握1000个左右汉字,而对于欧美成年学生来说,这1000个汉字的掌握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为此,国家汉办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9〕,将常用汉语降低为800字,留学生要想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就必须掌握大纲中的800个常用汉字。如果汉字数量不足,就无法识别更多的词,词汇量小就无法进行汉语阅读。因此,欧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就要进行汉语阅读训练,以增加汉字的复现率,增强他们对汉字形音义、词义的记忆,否则学生就会学了新字,忘了旧字;而且欧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才能逐渐认识汉字结构的全貌,在写字和汉语写作的训练中逐渐增强字感,这种自然形成的字感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和归纳汉字生成规律,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字形的辨识与记忆。一般情况下,在掌握了一定字量后留学生能自觉地按照汉字的规律去认识和记忆汉字。随着欧美学生所掌握的汉字数量的逐渐增多,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对汉字引申义的理解也就更容易,比如对形声字的了解就需要掌握一定数量汉字作为基础。可见,汉字认知能力与汉字数量的拥有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一些比较权威的字表对汉字教学具有指导作用。除上文提到的常用汉语800字以外,还有1989年汉语水平考试HSK甲级字800〔10〕,以及2006年中国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统计的最常用的581个汉字〔11〕。这581个常用字可以覆盖80%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用字,是一个高频字表。但是由于汉字数目庞大,这几个字表都有一些常用字没有包括进去,国家汉办指定的800常用汉字中就没有包括“倍”、“其”、“晴”、“赢”,HSK甲级字800中没有包括“王”、“木”、“耳”、“牙”、“京”,581个常用字表甚至没有包括“爸”、“妈”等常用字。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字表都没有包括“土”、“火”、“田”、“厕”、“衬”、“聊”、“码”、“闹”这些常用字,这些字表由于受数量的限制将很多常用字都排斥在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选择汉字教材,以确定字量和选择有利于留学生读写的常用词。

在确定字量和选择常用词的问题上,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选取《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常用汉字800字与HSK甲级字800字两个字表中共同拥有的700个字作为汉字教学重点,再参照常用汉字581个常用字这类的权威字表,同时还要补充字表中没有包括的一些低频常用汉字。由于掌握800到1000个汉字是欧美学生学习汉字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所学的汉字通过阅读与写作来提高他们的汉字认知、记忆和应用能力,否则学生会学了新字,忘了旧字,造成汉语学习的瓶颈。

四、树立培养汉字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

通过对欧美学生汉字认知的讨论,我们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欧美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汉字教学中应改变过于重视汉字知识教授而忽视汉字读写功能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要期待通过教授字形知识,使欧美学生能自行推断汉字生成体系的内在规律,相反,我们应降低这方面的过高期望,把汉字教学的重心移到汉字应用上面来。由于欧美学生在汉字认知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汉字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深化学生使用汉字的熟练程度,以提高汉字应用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汉字教学应克服过于偏重字形认知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汉字、词、句的综合教学,才能提高欧美学生汉字再认、汉语阅读、汉语写作等汉字应用能力。从理论上讲,汉字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汉语教学,这是因为“单独开设汉字课,按照汉字本身规律教授汉字,教汉字就是教汉语”〔12〕。汉字课在本质上是汉语学习的基础,因此,汉字课的设计和汉字教材的编选显得非常重要。

对外汉字课的设计应将汉字认知延伸到汉字应用的层面上来,突出汉字应用这一最终的教学目的。靳洪刚归纳了现代语言教学的六个方面,其中第四个方面就谈到:“就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而言,现代语言教学从注重教学过程转变为注重教学结果,课程设计要以结果为出发点进行反向设计(design with the end in mind)。”〔13〕在汉字教学中,汉字知识及书写规则的教学只是一个起点,汉字课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汉字应用为目的进行反向设计,由此体现出汉字教学的预期结果。换句话说,在汉字课的设计中,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学生会不会用汉字的问题。为此,汉字教材的编选、汉字教学过程以及对学生汉字能力的测试等都应根据汉字教学的预期目的来进行反向设计,直接将汉字教学深入到汉字应用的层面上来。

在汉字教材的编选上,我们应以学生的汉字认知方式为出发点,编写和选择能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可行的对外汉字教材。法国白乐桑教授在《汉语语言文字启蒙》的前言中写到:“汉字是汉语书写的基本单位,应该在特有的语境中去体现其意义。这正是本书要努力实现的目的。”〔14〕《汉语语言文字启蒙》这套教材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汉字和汉语同步教学的理念。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材是一套适用性很强的汉字教材,并在2010年被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评为优秀教材。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这套教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将汉字、词、句、文化等知识综合在一起,并限定了字量,上下两册共选取了900个常用汉字。该教材以欧美学生的认知方式为出发点,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汉字入门知识,兼顾字、语素、词、句、段的认读,同时又对汉字追根溯源,介绍汉字文化。该套教材体现了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汉字认知过程。

笔者曾在本校欧美留学生的教学中使用过《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初级班使用上册,中级班使用下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该教材的汉字、课文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自行编写的练习来深化学生汉字识记、阅读、写字、写作能力。同时根据教学时间、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从汉字认知开始,结合阅读训练,慢慢进入写字和用汉字写作的教学中,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一些汉字文化知识。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手段,留学生们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汉语学习热情,中级班的留学生不仅可以用汉字写出完整的句子,还可以组句成段,一些学生可以写出500字以上的短文了。

实践证明,尽管课型、教材、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只要坚持以培养学生汉字应用能力为教学观念,把汉字应用放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首要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其汉字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五、结语

本文以欧美汉语学习者的汉字认知方式及汉字应用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讨论了欧美学生的汉字认知方式和对外汉语的教学观念,强调汉字教学应遵循欧美学生的汉字认知方式、认知需求,将汉字音形义的认知与阅读、写作、汉字文化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汉字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欧美学生的认知特点编选教材,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汉字课程,实现提高欧美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的最终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有光.中国语文时代演进.The Historic Evolut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Scrip〔M〕.张立青,译.Columbus:National East Asian Languages Resource Center,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3:57,78,116.

〔2〕靳洪刚.多媒体汉字呈现与汉字习得研究:三个跨语言组的汉字测试分析〔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2006,41(3):35-56.

〔3〕徐子亮.汉字的认知及教学方法〔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208.

〔4〕徐彩华.外国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7,(1):16-27.

〔5〕程朝晖.汉字的教与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7,(3):82-86.

〔6〕施正宇.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08,(2):109-118.

〔7〕张美青.汉语入门阶段的汉字教学〔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2001,36(2):55-62.

〔8〕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0,(2):112-120,112-120.

〔9〕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五洲汉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08:100-106.

〔10〕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9:76-198.

〔11〕王永强.常用汉字581〔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1-183.

〔12〕周 健.汉语语感培养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践〔C〕∥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3-278.

〔13〕靳洪刚.现代语言教学的十大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2011,(1):78-98.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篇2

收稿日期:2012-09-12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C12050)

作者简介:蔡良娃(1977-),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美学、城市设计研究,(E-mail)。

摘要:本科阶段的建筑美学教育,是在设计技巧训练之外,培养学生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专业审美眼光和美学思维方式,其作用意义不可忽视。重点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美学课程教学注重天大传统美学理论的延续,关注前沿创新理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比例,开展横向主题式教学,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95-03 建筑美学课程教授的内容是以城市与建筑为审美对象,同时融合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美学、科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精华,总结而成的美学规律。本科阶段的建筑美学教育,是在设计技巧训练之外,培养学生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专业审美眼光和美学思维方式,即引导学生如何从美学的、艺术的维度观察、发现、思考和把握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建筑美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热情,并为日后的设计引入美学思维的理论支撑,值得建筑学相关教育者思考与探究。

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在数字技术进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之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图形分析能力,使其从设计的辅助角色向整个设计过程的整合角色转换。诸多先锋建筑师都在其作品中彰显了数字化的强大表现力及对其工具性的依赖。学生们借助简单的软件,如Sketch Up、3D MAX等,很容易迅速地制造出复杂、新奇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作品。传统形式美的准则与数字化的城市和建筑观出现冲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字技术下建筑美学的转变,是当下建筑美学教学的又一突出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当前建筑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兴趣,让美学与哲学理论、形式美的法则理论等更浅显易懂,切实帮助学生做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正确认识当前数字技术对设计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冲击,学院对建筑美学课程教学方法作出调整。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

建筑美学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建筑美学的发展史纲以及建筑美学的理论体系三大部分。教学内容比例的调整主要原则为:减少纯美学理论比例;增加学生关注内容;延续形式美研究传统;关注当代信息化与生态美学新思潮。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自身特点,对于建筑美学的含义与范畴、建筑美的哲学定位、建筑美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等美学基本概念作适当压缩。在讲解时尽量做到简单明晰,不过多展开演绎。

针对学生比较喜欢当代建筑师、规划师的作品,较为关注时尚前沿的建筑设计,认为这些建筑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更真实,而大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更能为自己所模仿的情况,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的讲授中,对于西方古代城市与建筑的艺术观念与美感特征等部分内容适当压缩,着重讲述建筑的审美拓展、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

在建筑美学理论体系中,重点讲述传统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美学理论。对传统形式美法则的研究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优势,以学院彭一刚院士为带头人,从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切入,揭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把解决好建筑形式美问题当作建筑创作中的基础环节之一。彭一刚院士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学生设计入门的必读书籍。而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西方建筑审美变异,是以学院曾坚教授为代表的团队主要研究的成果,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二)进行横向主题式教学

横向主题式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与形式美法则教学内容。传统的美学史纲,从古希腊的和谐优美开始到古典主义的严谨理性,再到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后现代的多元多义。这种通史化教育尽管逻辑清晰,结构谨严,但其鸿篇巨制的诠释性架构体系对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吃力,同时,面对活生生的最新建筑设计研究时往往显得“交流”困难,过于机械、僵硬、形式化。

尝试在简洁梳理建筑美学思想史的基础上,把形式美法则:“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重点与一般(主和从、对比与微差)”“比例和尺度”“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渗透于层次”等作为不同主题,每节课围绕一个或两个主题,横向展开比较,分析各个不同时期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如在“均衡与稳定”主题中,包括了诸如西方古典城市规划的均衡完整构图与中国古代“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营国思想,以及扎哈·哈迪德极具动感的参数化城市设计方案的比较;避暑山庄烟雨楼建筑群不对称的布局与具有稳定感的金字塔群的比较;肯尼迪机场候机楼的动态平衡与CCTV大楼突破传统稳定观念的惊人形式的比较等。

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认知。教师仅对每个主题基本含义作重点讲述,归纳、比较,研究部分由学生完成,重点对不同时期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课后每一位学生都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对符合该主题的作品进行课堂分享。在此阶段,学生从资料搜集,到重点备课、课堂讲述,都要求做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被提升,对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呈现出了多维的理解。

(三)多元结合的教学方式

美学课程历来被认为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方法,由含义解析、叙述、分析到图示、案例解析,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低。同时,艰深晦涩的美学理论似乎与学生实际的设计课程学习完全无关,容易淡化学生对建筑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尝试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是美学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尝试在美学课程单元的不同阶段,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动态的声像资料能够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拉近学生与著名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尽可能地体验建筑的三维世界。除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采用互动式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外,在建筑美学基本概念部分,由于主要为美学概念、哲学定位以及美的形态特点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增强学生对经典美学意义与文化艺术信息的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可进行赏析式体验。比如: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时空特性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节选;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文化维度时,请学生欣赏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古堡》交响曲、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宫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等。

而在新增的当前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最前沿的“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单元,对“参数化城市与建筑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选择“基于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城市形态生成”“参数化设计对建筑形态影响”“数字化城市的哲学与美学解读”等主题,或自选感兴趣的相关主题,汇报研究成果并展开广泛讨论。根据知识点及内容特征分成若干课题,4~6名学生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针对选题内容为听者设置思考题。课堂上以制作PPT、影片、手工模型等方式进行成果表达,亦有听者的随机提问,形成讨论互评。由于“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是较为前沿的美学理论与设计思潮,学生对这一互动环节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学生们视野广泛、思考活跃、评断犀利,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 语

当今,全球城市面临不同的发展与转型问题,建筑现象纷繁复杂,建筑美学课程试图拓展学生规划思维与设计创作视野,为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提供美学理论与思维方法支撑。同时,针对学生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课程学习中感兴趣与出现困扰的问题,适当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比例;打破通史化教育模式,开展横向主题式教学;在注重天津大学传统美学理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教学之外,增设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拓展与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部分的讲授,以期达到增强学生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及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设计课程提供理论指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吕品晶.建筑教育的艺术维度——兼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实践探索[J].美术研究,2008(1):44-47.

[3]六角鬼丈.建筑教育的特征与未来——艺术系的建筑教育特征[J].胡惠琴,译.建筑学报,2008(2):12-14.

[4]布正伟.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J].建筑学报,2011(11):80-85.

Exploration and though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eaching methods

CAI Liangwa, ZENG Jian, ZENG P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g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Abstract: Addition to design skills training, learning professional aesthetic vision and aesthetic way of think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architecture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ianji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eaching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eory and concerns the forefront of innovation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we adjusted the propor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developed the cross-cutting thematic teaching, and used multi-combined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美学欣赏课程;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与日俱增。可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缺乏美学欣赏能力。为了培养的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网页设计等多种工作能力的应用人才。针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缺乏自信心。

1.2 专业基础较弱

专业基础较弱是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共性。他们大多在未进入学校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基础很差。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

1.3 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就业前景盲目,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精神。

因此,职业院校中美学欣赏的教学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错误的观念,把美学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自信心,尊重个性,培养美学意识

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积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2 注重对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掌握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

当前知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点对于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涵盖学生终身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受益终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2.3 注重在美学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社会总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美学欣赏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排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学欣赏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学欣赏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学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感到学习美学欣赏课程没有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2.4 教师应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传统美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载体。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

2.5 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催化剂。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个人意志比较薄弱、自信心不强,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较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早地去接触社会,因此在美学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进行大胆尝试时,教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是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篇4

关键词:美学 建筑 设计 思想 理论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esthetics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aesthe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theory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美学属于一门理论课。尽管“建筑”在先,“美学”在后,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侧重点是明确的。对学习建筑来说,经过几年系统训练基本上能形成从结构、材料、环境、造价等角度审视建筑的专业习惯:对非建筑专业的来说,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形成体系。有没有建筑美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影响什么,但换个角度看就值得深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据有关方而统计,我国的建筑总量己达全世界建筑总晕的50%以上,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

1.现代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倾向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有关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价值独特的科学与人文两重性即建筑语汇所表达的意义建立在整个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的基础上,空间系统之存在是实用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美学价值的独特性表现在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这是其他一切艺术所不具备的:建筑美学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共性,具有感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切艺术所共有的多元化的人文特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建筑应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建筑设计应遵循适用与关观的原则。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演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2.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刨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间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体。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刨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义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

3.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结束语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义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冒亚龙,

[2]试论现代高层建筑美学的内在和外在标准,谭汇川,赵翰文,‘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第7期.

[3]析读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谢雪甜,‘艺海》2009年,第3期.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篇5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传统美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现代艺术设计中对传统美学元素的运用,对优化现代艺术设计就有着积极作用。新的发展时期,就要充分重视将现代和传统进行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现代艺术的设计创新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传统美学的理论研究,以及自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等,就能对实际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传统美学的现实性意义及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1、传统美学的现实性意义分析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就形成着独特的美学理论,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美学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也有着现实性意义。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环境下,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就是创新的体现,美学通过知识论方式形成了独立学科,通过笼统的语言对美学概念进行解释,就可运用崇高以及艺术等来简单阐述,但是这一解释并不准确[1]。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综合性的,是和人生体验以及这些进行综合起来的,从精神层面来说是通过艺术活动体会以及心灵修养,来对大自然中的快乐和自由进行感悟。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并能通过传统美学的运用,和现代艺术设计进行结合,创造出新的事物。2、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现代艺术设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原则会产生影响。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原则方面,主要是理论指导下对设计做出的理论性总结,这些理论被实践证明有着普遍意义的规律。在价值观以及艺术理解的不同,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进行作品的设计中,就会按照自身的设计原则来展开设计[2]。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也会受到传统美学文化的影响,并会在设计师的思路当中产生影响,在设计的对象色彩以及造型等方面,也会选择传统个性表达。这些现代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对传统美学的融入是比较明显的。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的设计影响还体现在思维方式层面。现代艺术设计中,会有着新的设计思维,和时展的步伐相结合,这样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在传统美学的融入下,对现代艺术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就会产生相应影响。设计艺术继承会将传统美学思想形式实施有效推广,在新设计形式当中,就是对传统文化以及情感的融入,在这些内容的影响下,对设计人员自身的设计思维也会发生转变。在这一形式下的现代艺术设计的作品,也会对欣赏着对作品的评判标准发生变化,传统美学会直接影响欣赏者的思维。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形式方面也会产生影响。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形式运用,而传统美学的运用就会在设计形式上发生变化。不同的风格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痕迹,这一痕迹就是自己通过独特性的文化内涵以及个人的修养等形成的[3]。传统美学对国人的影响比较深远,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运用,就能对设计人员的设计形式发生变化。

二、传统美学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如将传统美学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应用,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简单明了的特性比较突出。广告设计和架上油画以及版画有着不同,对简洁明确以及一目了然有着强调。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通常会采取系列假定手法运用,从而来对重点进行突出,也能将多个不同比例在不同时间以及空间发生的活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范文

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篇1摘要: 拼音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欧美学生在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从字义过渡到语境中的词义、句义,汉字书写、词汇容量大等汉语读写问题,导致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