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类型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7 16:57:42浏览:1157

设计美学的类型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1

关键词: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中争论较多的是对待建筑美学的认识问题。现在人们的审美标准已与古典时期美学标准很不相同,但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观法则,有秩序的建筑含义才是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表现与表达是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不适于建筑,后者要通过隐喻才能应用。建筑不能模仿某一含义的表现,只能抽象表达其艺术的含义。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表达的特性,如果建筑的形式与思想一致,那么我们看到的建筑便是由其特性构成的精品,我们才能获得美学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一座建筑。

建筑细部处理对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一切建筑风格与美学趣味的基础。探讨细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评价的客观标准。建筑本体及构图原则是传统建筑美学的中心内容,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建筑审美的客观准则。合理运用这些手法对于建筑创作不无裨益。

2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最早是由挪威理论家舒尔茨于1980年提出。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是根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原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思想来对建筑进行分析与应用。其目的是要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不仅要重视建筑的物理属性,而且要重视建筑的文化与精神作用,重视生活环境的场所精神,这正是建筑现象学的价值所在,其研究方法是凭借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的内涵。

舒尔茨认为建筑现象是环境现象的反映,而环境现象应该包含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与场所精神三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环境现象的认识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自然元素的体量、秩序、特征、光线和时间。正是由于这五方面因素都有其相应的现象、结构和精神。因此可以给人识别性。

人造环境方面,现象赋予人们的意义是通过三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即显现、补充和象征。 “显现”是用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自然产生共鸣,以自然烘托人造环境。“补充 ”是用人造环境来补充自然环境,突出自然环境的特点。“象征”是为了使人造环境的形象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达到追求某种建筑精神意义的目的。

“场所精神”是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场所是环境术语,意味着有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一整体聚集着人们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具体事物,事物的相互作用又反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性。场所不仅具有物质形体,而且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的精神与场所的结构密切相关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形式是否能获得由意义的场所精神是建筑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场所精神应该具有意义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属于感。

建筑设计中运用建筑现象学方法有利于帮助人们完整的理解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及其意义,彻底认清当今世界环境中的问题及其根源,认识建筑物质功能于社会文化意

义结合的重要性,进而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建筑创作中的符号运用

建筑符号学识人文科学应用于建筑领域中的一种理论,最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后来得到皮尔斯与莫里斯的发展。勃罗德彭特与詹克斯在建筑界积极提倡这一理论。

建筑符号学认为一切建筑的意义都是由符号的表现产生的,如果建筑失去了符号的表达精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在建筑创作中必须重视建筑符号在三方面的功能:即建筑符号的结构功能、建筑符号的意义功能、建筑符号的应用功能。

建筑符号与语言符号一样,具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双重属性。表层结构常表现为平面功能的布置与体型的构图及色彩处理等。深层结构蕴含着建筑符号处理的目的与意义,以及说明什么问题。如果忽视深层结构的把握,则将导致形式主义。符号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几何型符号、历史性符号、抽象象征性符号。

建筑中运用符号其意义多表现在文化层面,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正是由于建筑符号同时表达了“能指 ”与“所指”两方面的功能,因此可以为建筑创作提供丰富的联想。能指表达的是具体的形象,所指则可象征某种意义,这对建筑的创作,从体量到细部都能有启事作用,尤其在纪念性与公共性建筑的创作中,这种象征符号的消闲尤为重要。

建筑符号的应用已成为当今各种建筑思潮的标志,这种标志的所指应该是与约定俗成的。自古以来,各种建筑风格与流派无不表现出不同的建筑符号象征,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符号方面的应用已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手法,这对当今建筑的创作无疑能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4 建筑类型学

建筑类型学作为一种分类组合的方法理论,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基础,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的特征。建筑类型学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的方法体系,在建筑的时间中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罗西、昂格尔斯、克里尔等人都在发展建筑类型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了从根本上揭示建筑的统一性与变化性相结合的规律,建筑类型学着重探讨了建筑的本质及其原型。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能归纳一切的准则,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从建筑的原型中获得统一的基础和变化的规律。建筑是由人所创造的,建筑的历史可以直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今天的建筑是不管其如何标榜自己的创新,其创作的灵感总也无法逃脱原先只是的积累,必然是对.. “记忆储藏 ”中的记忆片断进行选择和加工。这种选择与加工即是创新,也是类推的结果,它是建筑类型学所要解决创作过程的认识论。建筑类型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历史建筑文化的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设计方法中理性主义的继续发展,对于建筑创作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建筑类型学从结构主义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建筑进行了剖析,因此它并不是人对建筑关系的理解而是建筑对人影响的解释。它强调先存的建筑现象的重要,同时也考虑新的生活形式的不断产生,更注重两者的承袭。

类型学研究设计灵感从哪来,它在哲学上属于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其第一个特点是用自身来解释自身,第二个特点是在变换中被承认。方法论上认为设计应先有原型存在,并可以变化,但必须先有意志的形成过程。应用时先定母题再进行转换,达到既变化又统一。是一种比较理性的设计方法,强调本源性与物质第一性对人的影响,认为人的创造思维应该遵循客观环境的母体来进行变换。

建筑类型学的设计方法重点在于三方面:即类型选择、类型处理以及类型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建筑类型学应用很广泛,首先建筑类型学可以作为阅读城市的手段,它能通过研究建筑类型与城市的关系,探索城市形态。其次。类型学可以作为认识建筑艺术水平的方法。通过用建筑类型的比较,重新认识过去曾经存在并起作用的建筑文化的影响。第三,类型学可以作为建筑创作的工具。类型学在设计方法论上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昂格尔斯类型转换的方法、罗伯特・克里尔空间类型的处理方法、罗西的类推方法、列昂・克里尔城中城的设计方法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类型学在建筑领域内寻求理性,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建筑活动,并已成为重要的批判性与实用性的双重工具,对建筑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建筑设计结合生态环境

生态建筑学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与建筑生态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与人类生活至关重要。人类几千年的建筑史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地区特色与民族传统。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正在不断增加。

生态建筑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任务是改善人类聚居环境,其目标是创造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效应。建筑师应尽可能不干扰环境的情况下解决功能、美学等问题,并进一步在设计的某些方面改善环境。在尊重自然的同时,积极地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上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相结合产生了生态建筑学。1 969年美国景观筑师表克哈格所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生态建筑学立足干生态学原理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所关心的不是生态学的全部内容,而是一部分。其一是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生态问题,那些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有规律的,限制性的因素。其二是要确立生态平衡观点及其两个原则:整体有序和循环再生原则。生态建筑学的目的是结合生态原理的决定因素,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谋求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从理论探索、建筑实践和立法措施三方面探讨如何改善人类聚居环境,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现在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以全面整体的思想考察自然与人工综合的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

6 行为建筑学

行为建筑学识研究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关系的学科,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符合行为规律的科学设计程序及理性的建筑设计方法。行为建筑学一词是美国建筑学者海姆赛斯于1 977年提出的,他在同名书中,强调以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并试图建立符合行为规律的设计方法论。他的这一建筑著作的出版为行为科学应用于建筑环境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行为建筑学研的重点在于设计方法的改进,其中主要包括:视知觉与建筑形式的研究;关于符合行为规律的设计程序理论和定量化设计方法;有关社区的空间行为与规划设计的关系等方面。

根据视知觉与建筑形式美学要求进行设计时行为建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建筑形式历来是建筑师所关心的问题。本世纪以来,西方许多美学家长期致力于形式美学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性分析抽象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这种美学体系对现代建筑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格式塔形式法则的核心在纯几何形式中寻求“有意义的形式”。格式塔的方法基本遵循着“基本元素走向组合”的模式。

格式塔的元素组合原则注意下列特征:对称性、包容性、整体性、协调性、规则性和最大的简洁性。当一个形式具有维持其结构所需的最少元素时,就达到了最大的简洁性。多余的元素可能会起到美化作用,例如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元素是必须的,而装饰构件则成为附加的元素。格式塔的图形往往具有一种表现特质,因此,有关建筑物的形式会使人产生如轻松,沉重,明朗等的感觉,这是由于它的图形与视觉反应有关,这是和格式塔的“同形”心理概念密切相关的。

行为建筑学研究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符合行为规律的建筑设计程序理论和定量化的方法。建筑设计程序理论和相关的定量化方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受到系统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这一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总的趋势是由严格的科学理性方法过渡到有弹性的情感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有关建筑设计的定量化问题时和程序设计理论相联系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收集整理设计资料和有关的信息;②对专业性较强的建筑类型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和最优化布置;③对建筑使用后进行定量化评价,也包括对设计方案的优劣评价,这是建筑决策的有效工具之一,目前在西方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行为建筑学研究的第三个主要方面是注意空间行为与规划设计的关系。规划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考虑空间行为的规律,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生活社会文化习惯的需要。为了在规划设计中达到这一目的,通常应注意两方面的因素:认知地图的功能;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的处理。

认知地图是指人们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认识能力,建筑与城市布局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程度。运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方法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对城市距门的调查而建立起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参考框架,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1980年凯文・林奇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将城市的意象概括为: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

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直接影响到人的安全感和生活舒适程度,但不同的民族和社会表现出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建筑师与规划师在设计时注意这些特点和要求,以满足人们活动行为的需要。

7 建筑设计结合人的心理

环境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一项理论。简单的说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预期周围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从心理学中脱离出来独立发展。研究环境如何适应人的需求。主要研究:如何认知环境;环境的空间属性;如何感觉环境及对环境做出审美评价的问题。

建筑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对建筑学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一般性描述,将心理学、社会学的有用知识用于解决建筑设计与规划的实际问题。建筑师运用建筑心理学的原理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以求进一步使人们感觉到舒适优美。

建筑心理学的重点是研究建筑环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点。目的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以塑造一个又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建筑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同样是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与环境视错觉原理。阿恩海姆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建筑形式,主要是对亮度的平面关系的研究。1977年他发表的《建筑形式的动态》一书,指出可以通过形状的几何特性、尺寸、面积和位置来表达建筑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一系列决定艺术表现和意义的心理力场,如扩张、收缩、推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运用他们可以达到建筑的表现力。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点、线、面、体等几何性元素在人的知觉中有一定的表现品质,这种形式感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而是人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模式的一种呼应。

建筑心理学利用环境错觉的效果。错觉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在建筑创作中可以加以利用达到较好的效果。建筑形状与视觉的关系,空间形式的力感与动感,建筑的情态特征,也都是建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建筑创作中较好的运用建筑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于提高设计水平有很大帮助。

8 建筑模式语言

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中,建筑模式语言是一支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教授,他曾为此写了一套丛书,共三卷:第一卷

《建筑的永恒之道》、第二卷《建筑模式语言》、第三卷《俄勒冈的实验》。三卷是一个整体,目的在于提倡用新的设计方法论代替现行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体系,从而使建筑师与规划师能

跳出传统的思想束缚而进行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

作为一种新的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理论体系,《建筑模式语言》是它的核心,它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了全面思考设计方法的模式,因而该书自1977年在美国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称之为新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名著。该书所列举的253个模式不一定能概括全部规划与建筑问题,但至少能为使用者提供一种类似思考的模式,并能举一反三,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应用价值,可以供建筑师、规划师郁广大建筑研究工作者作为参考。

9 总结

目前,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建筑模式语言、图式思维理论、建筑类型学、建筑形态学、建筑符号学、行为建筑学等设计方法理论都各有特色,已为建筑创作领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手段,使当代建筑常作日益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国外建筑理论译从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2】诺伯格・舒尔茨著尹培同译.存在・空间・建筑.19990

【3】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国建筑x-J.k出版社.2005

【4】G・勃罗德彭特等著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汪丽君建筑类型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5

【6】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

【8】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2

关键词:古桥梁;美学

一.中外桥梁的美学对比分析

1.中国桥梁的美学分析我国古桥梁众多,现就一些典型的古桥对其主要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①卢沟桥该桥结构坚固,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建造技术和艺术水平。其设计充分利用了美学中的多样性美和统一美。例如桥柱头上的狮子,其间距、大小、轮廓都是统一的,内容上也以表现狮子的情态为主旨而统一,但这些狮子却千姿百态,趣味无穷。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正是桥梁美的必要条件。②苏州宝带桥该桥结构奇特,设计精巧,充分展现了美学中的协调美。桥身的渐变,不仅赋予桥形动态的变化,同时减轻桥的自重,增大泄水面积,减少水流对桥身的冲击,而且桥身与四周相互映衬,共同构筑了如诗一般的画卷。③泗水卞桥该桥造型雅朴,雕饰精美,充分采用了美学中的对称手法,集数学、力学、美学于一体。布局的巧妙,合理的结构,使桥身获得美学效果的同时受力简洁,虽久经沧桑,但至今仍可使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④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该桥采用起伏韵律的艺术手法,在视觉上有鲜明生动之感。整座桥给人一种雄伟高大之感。十七个桥孔中中间的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缩小,并且对称排列,形如飞虹架于碧水之上,状若满月横卧清波之中,桥身与倒影交相辉映,具有极好的美学体验。2.国外桥梁的美学分析①法国加尔德水道桥此桥充分利用美学中的比例手法,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该桥共三层,在每一层拱面,拱与墩的结合点正位于拱高的黄金分割点,由此取得了观赏效果。还有西班牙Alcantara桥,其部分跨径也接近黄金比,由此收到了很好的美学效果。②英国铁桥该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铁桥,采用仿石拱结构,运用匀称的美学手法,以古典建筑风格显得十分雅致。还有波黑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大桥,该桥为十一孔石拱桥,同样符合美学中的匀称法则,显示了独特的优雅气质,宏伟壮观。③莫斯塔尔老桥这是一座石拱人行桥,主拱有较大的矢跨比,呈半圆形,桥面为双面坡,并在两端有数级台阶相连,该桥符合美学中的协调规则,桥身与两岸建筑相互协调,形成了小镇的标志。④瑞士Chapel桥此桥是欧洲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木梁桥,该桥的廊屋很有特色,主要是为了保护木结构,使桥梁长久保存,同时也为行人遮阳避雨。廊屋造型可变化多样,也可具有民族特色,如我国广西永济桥很有当地特色,使得其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实现了功能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二.中外桥梁美学研究对我国桥梁建设的影响

1.积极影响桥梁美学对于桥梁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为了使桥梁符合美学标准,在设计时就要从多方面斟酌,以便最大可能使桥梁轻便、精巧、有视觉美感,并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如让桥梁与周围环境相适合,则应考虑地势地形、气候等影响,并尽可能就地取材。桥梁的用色与装饰则需要设计者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让桥梁作为交通构筑物的同时成为文化瑰宝。为了追求自然美观的桥梁,利用仿生等技巧将增添美感,且对桥梁的承重功能有益。2.消极影响桥梁作为集造型结构于一体的特殊结构物,而工程师的审美意识不足,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过于抽象,这就必须要两者能很好的协调,才能全面地柔和美学与功能,体现桥梁的美学价值。但是,美学要求一般与结构相违背,往往增加施工难度,美学元素的融入需要在各个方面有所考虑,这无疑地延长了设计时长,增加了建造难度。

三.中外古桥梁美学的标准

1.结构整体具有视觉美感桥梁不仅仅是交通凭借,更重要的是成为融入人们生活的艺术构筑物。整体的视觉美包括:桥梁类型、比例协调、结构对称、均匀稳定、用色恰当等。在满足使用条件下,最直观的视觉美感是对桥梁更进一步的要求。有时,力学与美学的要求会有相同之处,如对称同时满足力学要求和视觉美感。2.具有韵律,明暗搭配合理韵律是美的最高标准,桥梁构件的疏密长短、宽窄排布和空间虚实等使桥梁富有韵律。合理地运用韵律不仅使桥梁拥有视觉美,更能从细部中透露出美。明暗搭配是在光照之下,桥梁的线条、阴影和色调等协调连续,当阴影线条与桥面线条平行连续时,会增强桥梁的连续感。3.与环境相适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决定了桥的类型和风格。地势地基、依山傍水等特点对桥梁设计有很大影响,如枫桥若建在山林遍布的地区则不太合适,赵州桥建若在地基松软的地区则无法长久屹立。桥梁不仅要有美的形态,也要有美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契合。如寓于桥的神话故事或历史事件将为桥梁增加别样的美,桥梁可以说是科技、艺术、人文三者结合的产物。

四.中外古桥梁美学的实现

1.桥梁设计及选型桥梁的美感最直接地取决于桥梁的造型设计。选址环境决定了桥梁类型,简洁的梁桥宜选在平和统一的环境中,典雅的拱桥宜选在江南小桥流水的画面里。木桥必然在盛产木材且气候适宜木材保存的山林附近。桥的类型、规模和材料都应结合具体的环境,根据实际去探索创新,并统一美学元素,使其在美观上达到最佳。2.用色与装饰桥梁的色彩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桥梁显得自然。用色应注意并不是颜色越多越有美感,而应突出重点,注意整体统一,考虑桥梁长期使用的特性去选择耐看的色调。装饰上有用于防护的栏杆,也有用于彰显特色的雕塑雕花。这些应注意与桥梁整体美相契合,同时要有实用性。

五.结语

“桥梁美学”这个术语在我国出现较晚,原因在于我国古工匠在设计桥梁时虽运用了大量美学知识,但这些美学知识确切的说是感性美学、美学经验,美学在我国发展比较早,但是对于其理论概念、专业阐述却比较晚。我国现存古桥梁众多,且富含的美学规则异常丰富,但由于设计建桥者未留下其最初设计时的美学构思,我们只能根据现存桥梁的状况反推其蕴含的美学,其分析方法不一,对于美学的阐释角度多样,鉴于我们自身能力,也许未能详细一一列出,故本文仅属笔者之见。

参考文献

[1]谈桥梁美学设计窦丽然

[2苏州桥梁设计的美学特点研究东南大学王卫国

[3]浅析桥梁美学元素的统一设计谢曲波

[4]桥梁美学设计方法探索与研究硕士论文罗华莹

[5对现有世界文化遗产桥梁的核心价值及中国古桥申遗的思考杨艳,孙潮,陈宝春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探讨在当代中国科学构建视觉传达美学观的意义出发,展开阐述了在当今视觉传达美学标准混乱的状况下如何构建更科学、更优良的美学观,在此基础上积极展望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良好秩序和美好前景。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作为信息传播重要手段之一的视觉传达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代中国,视觉传达作为一个新型且处于上升阶段的学科和行业,在自身发展表面繁荣的掩盖之下,其实呈现的是美学标准的混乱缺失和美学价值的良莠不齐。“内美”的缺失,必然制约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范围内的发展状态,最终影响其学科及行业的生命力甚至扼杀之。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不仅是视觉传达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走向真正繁荣的当务之需。

一、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的意义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有何意义,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的发展现状说起。

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视觉传达设计包括所有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设计,但从狭义范围来说,今天视觉传达学科的主要内容依然是“graphic design”,即大家通常认知的“平面设计”。从广义角度来说,因其所包含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尚无准确的外延和确切的定义,故而我们对其现状的分析先从其较为严谨的狭义范围说起。从形态的角度看,视觉传达设计包括构造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部分。构造形态包括字体、标志、插图、设计影像、电脑图形、动态图像和设计编排;应用形态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一体化(ci)设计和多媒体传达设计等。这些形态之中,对我国社会生活环境中广大受众影响较大的当属熔铸构造形态于其内的应用形态中的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vi设计等。这些设计形态基于一定的信息传播目的,借助不同的传达形式,广泛而深刻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并对受众的身心状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诱导作用。

综观以上各种形态的视觉传达作品,不难发现,虽其传达形式和内容不同,但总的风格类型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传统风格

因循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将中国元素注入各类现代设计之中,使之呈现一种本土气息的设计面貌。而此类风格的作品中,有些彰显了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成为此类风格中的上乘之作;而有的则沦为守旧之作,缺乏新意。

(二)外来风格

外来风格类的作品,吸收借鉴西方或日韩等国家的设计风格,体现出极强的现代个性。但这类作品中,亦有优质而凝聚着内在设计力度的佳作,和一些仅在画面充斥喧嚣着浮躁前卫的形式感的、不知所云的模仿之作。

(三)其他风格

其他一些风格的作品群中,其实是孕育新风格的蚌床,充满着探索和尝试的无限可能性。但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拔高,确立自我。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视觉传达学科在我国属于一个亦古老亦新兴的行业。如广告、包装等,在我国古代其实早已出现。如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酒旗”其实就是我国广告的初始形态。又如北宋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拓本,其实也即我国古代附带商业价值包装的早期形态。然而这些视觉传达的早期形式虽然存在于我国商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但其作为一门学科或行业体系的形成却是在西方社会,我国的视觉传达学科和行业体系是从西方社会移植而来的。

移植而来的学科生命体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一些混乱的反应,这表现在,一方面,原有的内在美学标准部分丧失;另一方面,本土化的美学标准尚未确立。基于此,是中外混杂之下的美学标准的混乱。视觉传达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门类,其内在美学体系的混乱,必然就造成了其外在形式的混乱发展,这是事物发展必然的内在规律。而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契机,加剧了其混乱发展,也为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的形成准备了一个充分的酝酿期。

二、如何构建科学的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我们首先需要对视觉传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刻而清楚的透视,之后,再根据其实际特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修正各种混杂的观念并使其形成体系。

视觉传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如前所述,处于一个假性繁荣的阶段。其“繁荣”是·由于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是商业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所谓“假性繁荣”则指它是在一种中外设计观念混杂、设计风格混乱、美学内涵半缺失的状态下取得自身的自发发展的,缺乏科学美学观的指导。特别是商业视觉传达方面,其商业味道渐浓,形式感越来越强,内在的文化艺术性则日渐缺失,艺术形式沦为商业目的的载体。而这些,都是美学观缺失或沙化的直接反映和后果。在认识到并承认这个现实之后,我们需要直面这个事实,既不要抱怨,也不要沮丧,而是要以端正的心态接受这个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同时还要以科学的头脑、正确的态度去理清现状,纠正其不良倾向,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美学观。

由前面可知,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界多种风格并存,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也有外来风格的,还有其他自发形成带有一定模糊性的尚未定性的风格。多种风格并存向来也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格局,我们不可能抹杀其中任何一部分而搞成整齐划一的模式,故而就需要在“多元共生”的基础上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在各个风格类型内部促进其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不要过多地去扼杀新的尝试和追求,设计界同绘画界一样,历来就是在各种风格的激荡交替中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的。但并不是说要受众纵容和忍让一些一而再、再而三的无谓无益的尝试,而是在坚守视觉传达的文化艺术性的根基上,仍然坚持真善美的原则,简化和美化视觉传达的语言和外在表现形式。在传播各种社会、商业信息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载体,使人们更乐意、更健康地接受其携带的内在的各种价值观,而不仅仅是鸦片性质的消费观的传播。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良性诱导,以其内在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清华,来协助创建科学和谐、秩序盎然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环境。

三、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之前景

构建科学的美学观,首先有助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成为有根基、有内在生命力的学科体系和行业体系,走向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视觉传达设计最终要在当代中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获得本土生命力,和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与世界设计相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体和风格特点,并在世界设计领域确立一枝独秀的地位。

其次,构建科学的美学观,有助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环境范围建立起科学的、优秀的视觉秩序,消除视觉污染,美化视觉环境。在科学的美学观的正确引导之下,中国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必将成为一种优秀的设计门类和行业,在社会范围内起到优秀的文化艺术诱导作用,在美化社会环境的同时,对视觉环境和精神氛围起到优化建设作用。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使中国视觉传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中国取得一个优化、长足的发展,走进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中国真正繁荣的生命阶段。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芦 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4

【关键词】设计;美学;图书封面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9-01

一、色彩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颜色的美是设计美学的首要因素,它是极其普通的审美体验,是受众视觉最有可能采纳且喜欢的,所以,在图书封面的策划中颜色应怎样配合,对图书的影响很大。大家在拿到一本书时,首先是欣赏封面,图书带给大家的首要印象很可能是图书封面的颜色。颜色对受众的感官刺激比较敏锐,况且不同的色彩包含着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同时还代表了不一样的意义。而不同的色彩彼此配合还可以得到不尽相同的符合色,这种颜色或光亮、或祥和、或沉闷,让人有不一样的体验。经由颜色组合分析,儿童领域的图书封面差不多均是了光亮绚丽的色彩,使人感到欢乐,对孩子有正面、积极的指导功能。部分医护方面的图书封面,不少借助了绿、蓝、白当基础色,让人的内心有一种和平的体验。除此以外,假若是技术型的图书,其封面往往借助蓝色、绿色一类的冷色调,使人的内心有一种庄重的体验。也有部分小说和抒情文学的图书封面,基本借助相对温婉的颜色,让受众有舒畅顺心的体验。还有一种类型的图书,是作家到不同地区的古民居中采风写出的散文游记,因为作者对各地古民居美的体验特别奇妙,因此设计该类型图书的封面,应以黄灰色为基础色,并且图案模糊,表层大多采用黄灰色,展示了书里描绘的古建筑所具有的时代背景与知识含义。颜色的组合应与书里所表达的内容相似,这样才能较好展示设计美学里颜色组合在图书设计上的应用。设计师在策划时,假若自由挑选部分符合的颜色去组合,不级让封面全局和洽、雅致,还能使受众体验到美的感受。

二、布局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布局在图书设计中如何应用,这一点,由设计美学就可以完全展示出。由于图书设计版面上的格局基本是经由色彩、符号与文字结合而成,是图书设计版面里极其理智的排版方式。设计美学经由图书版面最科学的安排不同素材的比较和融洽、比重和瓜分、对称和均衡的时候,还应考虑主次素材带给受众的视觉指导功能。图书封面设计也需关注到版面的全部格局,安排好主次素材应置的地位,素材的主体在设计的经过里占主要地位,有统领的功能,次要的素材有增添解释与修饰的功能。图书封面设计的表面借助部分云纹,颜色组合奥妙,书名是关键素材,其放置的地方及大小比较科学,让受众有盛气有冲击力的奥妙感,极其深切的展示了图书的内在。

由此分析得出结果,受众不管是在品味图或者别的文案时,都有相似的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的视觉观赏的爱好。因此应考虑到受众的这种习惯,在图书封面设计的版面中应将关键内容安排在页面的上端。在这期间图书版面的全部格调应一样,版面的颜色、文字与图案等设计素材的安排均应展示出图书的知识蕴含,于此期间还应给受众美的体验。

三、图书封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图书封面设计持续革新,设计美学在封面设计上的运用务必展示得很透彻。其革新的手段往往是设计师特色化革新思绪的表达,是在持续否认自己、持续提升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所以在所有设计师设计的作品中均表现了其突出的性格和特别的格调。这类作品中有不少有新意的作品是在很久地观看、采集、积攒与领悟上设计出来的,是对我国固有知识的传承、鉴戒与弘扬。

就像靳壕强先生设计的不少作品都是水墨素材联系汉字的创作,这并非是剽窃古人的水墨山水画,而是他自身经由水墨的方法进行革新改良,不仅传承弘扬了我国的水墨文化,而且也包含了其独特的色彩。

我们在研习与创造的同时,应借鉴古人形式作风,还应坚定不移地探究和革新,切忌默守陈规,单纯的复制与组合,要继承和弘扬固有文化,顺时而变,这样才称得上革新。此类做法,并非是鞭挞和否认固有的知识,而是结合新时期特色后的创造。我们设计图书封面的同时,务必要有革新、改变的精神,唯有革新才可以增强设计师本身的职业素养,唯有革新才可以使所设计的产品拥有更好的品质,唯有如此革新的图书才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在此期间,也唯有拥有此类美且有创新的图书才可以完美地传播知识,并能增强我们的知识水准,让生活变得更和谐美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图书是用来向广大人民传播知识的,不仅要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还要斟酌美学在图书封面设计里应怎样应用,如今受众对封面设计中美的需求不断提升,不仅想在书里学习到有价值的文化知识,还想在此过程中有美的体验。所以,图书封面设计务必须符合受众的审美情味与爱好,设计美学里的颜色美、格局美、革新美全都应最大程度地体现图书的内在。

参考文献:

[1]陈泽.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价值体现[J].大众文艺,2013(7).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5

当下,虽然学界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型文学有多种命名,如超文本文学、数字文学(台湾地区称数位文学)、新媒介文学、网络生成文学等,尽管在命名上众说纷纭,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学的真正特异性在于数字媒介技术在创作中的真正参与,数字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表现媒介,它充当了与文学文字一样的表现功能,此时的媒介是一种作为文字的媒介。从技术形式上而言,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参与文学的最大核心要素在于链接技术的融入,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学上的“翻页”效果,更是一种审美的嬗变。基于这一立场,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文学链接型态的概括梳理,将其放置在技术美学的视域之下,并展开美学考察,以期构建一种独特的新媒介美学和文论。应该说,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的最大不同并不在于文学话语表达、文学内容的质变,而在于其承载媒介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表现在链接的融入,这使得网络文学的结构方式从单一的线性结构走向非线性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顺序变迁,而是带来了阅读体验的变化,这使得碎片化的阅读成为可能,意义重组的空间变得更大,这与微时代的时代语境也有内在的契合。另一方面变化则表现在网络文学文本中图像、声音等非文字要素的融入,表现出文字与图像的共生,当然,这里的文字仍占主导地位,否则网络文学便成了网络艺术。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轻易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共生,一方面与数字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链接促进了两者更好、更方便的融合。可见,网络文学链接并非可有可无的外在形式,它携带了“文学性”和美学意义,笔者将网络文学的链接型态分为五种,即指示式链接、并置式链接、变形式链接、游戏式链接和修辞式链接,它们各有特点和美学意义。

一、指示式链接

指示式链接是网络文学中最简单的一种链接类型,主要承担着标识、指示和引导的功能,意图往往直白明了,类似于帕克所言的“直白链接”和李顺兴所言的“空白点”。如《下午,一个故事》每个节点下端都有两个基本按钮:“是”和“不是”,相应地链接将导入肯定或否定的结果,指示明确。再如《谎言》正文下面有“真实”和“谎言”两个按钮,点击、选择“真实”或“谎言”两个链接将得出相应的结果,导引着读者的前行。当然,《谎言》由于标示与语义间又存在着巧妙的联系,其链接的功能不仅仅是指示的,还能生发一种相互类比对照而产生的语义张力,通向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学意蕴,这又变成了修辞式链接。再如“歧路花园”网站中的《西雅图漂流》。在诗歌正文的上端,有三个红色链接按钮,分别为启动文字、停止文字、端正文字。当点击启动文字时,诗歌文字便“漂流”起来,无始无终,这种动态的形式恰巧与诗歌的意蕴相互生发,产生图文增殖的效果;当点击停止文字时,诗歌才静而不动,此时诗歌的面貌以“漂流”后的零乱方式存在;只有当点击端正文字时,诗歌才回到它最初的端正面貌,这仿佛正如诗歌前两句所写的那样:“我是一篇坏文字,曾经是一首好诗”。同样,这种链接一方面发挥着指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富有审美意义。这种指示式链接对网络文学意义的连贯性和明确性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创造简单而准确的定位方式,以致于读者在阅读时不会迷失在网络空间中。兰道所言的“文片与文片”的链接是指示式链接最易采取的结构形式,它可以保证文片与文片的清晰联系,实现文本意义的逻辑连贯性。台湾出现的众多数字诗通常都是通过明确的指示链接或自动链接的方式来实现文本的进程和意义的完成,总体上看,多属于指示式链接。

二、并置式链接

并置式链接是网络超文本文学中最典型的一种链接类型,指的是多重文本的平行展开、并列设置,也就是一个文本中多重路径、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它不是一种传统文本时间线索上的线性递进,而是空间中的平行铺陈,这有如博尔特所言的“地志写作”。比较简单的并置式链接表现在较为有限的链接选择上,如“触电新诗网”上的《拆字:为现代诗的命运占卜》[2]:诗作通过对“詩”字的拆字方式巧妙地提供了5种多向选择,当点击“詩”字的“〦”头时,屏幕上显现出一首动态的诗:“戴了顶高帽子/就开始洋洋得意/对文字不忠实/迷惑读者/也/迷惑自己”;继续向下拆字,“二”,对应另外一首诗:“从来没有两个相同解释/除非自己体会/从心中寻求答案/否则/你和你的目标/终将如找不到交集点的两条平行线”;然后是“口”:“遭受压抑/有口难言/吞吞吐吐/暧昧不明/原来就是/诗”;再拆的是“土”:“王字削去了头/没落的贵族流落尘世/不经意养成/喃喃自语的习惯”;最后一条路径是“寸”:“寸字加上言字旁/诗作飘散在风中/伸出千万只向历史乞/讨纪录的手/时间报以沉默”。多重选择,多种结果,读者的阅读也无须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完全是自由选择,作品构思精巧,把现代诗的命运和特点恰当地展示了出来。地图中的每个地名都是链接的入口,选择不同的地名将导引读者进入相应的叙事场景和故事,从单个链接来看,是指示式的。但从整个节点、地图来看,则是并置的典型,多重叙事场景的链接在同一个节点中并列展示,取消了地位上的高低和时间上的序次,而归于一种空间的并联。类似的作品有摩斯洛波的《胜利花园》、拉森(DeenaLarsen)的《泡》等。兰道所言的“一对多”的链接结构是这种并置式链接的最佳实现形式,它从同一节点或锚点获得不同的信息,实现多线性。文学意义也相应在多重路径中遭遇“播撒”,整体被消解,处处是中心,或者说取消了中心、“去中心”,这也正是兰道所认识到的缺点所在:“这种链接在大量的超文本小说中发生作用,其缺点在于产生了一种分裂文本(文本碎片化)的倾向”[4]。同时,这种阅读也赋予了读者充分的选择自由,作者的选择路径不同,作品呈现的面貌也不同。

三、变形式链接

链接首先是一种转换,其次链接是动态的,这必然涉及到变形。变形式链接承担着连结发生变化的节点间的功能,在网络文学中广泛存在,这种变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点的动态变化,一是文字、图像和声音等节点媒体类型的相互转换。这在台湾数字文学中有充分表现,如须文蔚的《烟花告别》,节点之间是通过自动链接定时转换的,每次转换都是以变形的文字图景出现;苏绍连的《困兽之斗》则需读者的点击产生变形,题名四字动态出现,每个字都可链接一首诗,而每首诗的出现方式、呈现色彩都不相同;苏默默的《抹黑李白》组诗也有此种设计,这组诗以《李白问醉月》开头,其中有一动态的月亮图案,链接它,可连结其他五首诗,其中《本相》中的李白可变头像令人印象深刻,鼠标的滑动便可生成不同的李白头像,展现了李白的不同面目。这种变形主要是一种动态效果的转换,还有一种变形是节点媒体类型的转换,比如从文字向图像的转变,苏绍连的《精神牢狱》即为代表,诗歌的第一句是“把我封闭,如同进入透明的罐子里”(起始节点),链接标示则是一坐着的人形,点击它,一个封闭的框子由上至下罩住人形(目标节点),这可视为诗歌的第一节,之后几节与此相似。这种变形式链接便是媒体类型的转换,又恰巧与“精神牢狱”的主题相呼应,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语义的层面来看,它又是一种修辞式链接了。变形式链接的意义首先在于“陌生化”效果的突显,这种变形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和阅读的时间长度,延长了审美感受,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自然增强了读者的兴趣和作品的吸引力。其次,在大多数的变形式链接中,作者所设计的变形效果往往都是与作品内容交相呼应的,这无疑又能丰富作品的表现力,静态与动态、文字与其他媒体类型的相互作用,又能激荡出更为深刻生动的内涵。

四、游戏式链接

如果说指示式链接、并置式链接和变形式链接往往还与一定的、明确的语义内容相联系的话,那么,游戏式链接则不具备明确的、逻辑的语义关系,链接主要承担着游戏色彩的形式功能。有如李顺兴在《超文本文学中的制动点》一文中提到“嬉玩点”。如加拿大诗人安楚斯的以随机叙事链接方式为特点的“爆炒系列”(stirfrytexts)作品:《文字温泉》(SpasText),该作品内部共有五层文本,随着鼠标的滑动,便出现五层文本的随机拼贴的新文本,这种新文本未必是有意义的,也未必毫无意义,结果纯粹是偶然的,从功能上看,游戏色彩极为明显。应该说,随机链接是游戏式链接中最极端的例子,而事实上,游戏式链接在网络超文本中更有代表性的则常见于多向链接的设计当中,当超文本的路径设计过于繁复、逻辑松散、定位不清的时候,便会出现超空间中屡见的“迷宫”现象,读者在“迷宫”中穿梭,便能深切地感受到游戏的愉悦或不适。如肯德尔的《线索》,这是一个互动型的侦探小说,小说富含着游戏色彩。作品规定必须找到九种正确的“线索”(节点),才能进入到第十个节点,即故事的结尾。而这九种正确的“线索”并无规律可循,完全凭借读者的点击靠运气获得,其中的链接较多、而且大多藏在图案当中,读者周旋其中,尤如一个侦探在“迷宫”中“探险”。而事实上,即便进入到第十个结尾节点,作品也并没有揭开任何谜底,这种设计本身便在于与读者产生互动游戏。这种链接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往往是惊奇和愉悦,一方面由于游戏路径设计的诡谲多变,读者在阅读时必然被一种好奇心所驱使,链接本身便能激起惊奇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游戏的互动设计邀请着读者的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变得丰富而有趣,其中的愉悦感油然而生。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读者因游戏设计而茫然无措,阅读停止。应该说,游戏式链接具有双重性,它因对意义的忽视排斥了大多数传统的读者,而其惊奇和愉悦的一面又能吸引一部分反叛传统的新型读者。如此,游戏式链接如果能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则可能受到广泛的认可,但这种创作和设计的难度非同一般。不过,正如游戏相同,惊奇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随机叙事和多向路径中,游戏式链接由于不断的拼贴和重组,而意外地生发新意,这种新意则往往是正常的书写所难以达到的。在这个层面上说,游戏式链接因其游戏色彩颠覆了语义联系,但正因如此,又反过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可能。

五、修辞式链接

在网络文学中,还常见一些链接带有修辞意义,笔者将其称之为修辞式链接。在语义关系上,链接与语言一样,同样富有修辞意义,或者说链接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语言修辞与链接修辞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在同一个文本语境之中得以展开,其修辞意义在于读者的“发现”,而链接修辞由于有了“链”的“切割”,多在两个文本(节点)的对比之中显露出来,其修辞意义多产生于读者的“联想”。当然,这种修辞式链接经常地与上述四种链接交叉并存在同一个网络作品之中。关于链接修辞,美国学者布尔布勒斯在《网络修辞学:超阅读与批判素养》一文中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主要分析了八种主要的链接修辞类型,即隐喻、转喻、提喻、夸张、反复、同一、顺序和因果以及词语误用等,富有启发意义。如苏绍连的《时代》以人影的方式来作为链接标示、推动诗歌的进程,这一“人影”链接即象征、隐喻着一种人在行走,时代亦在变化的“言外之意”,与文字相互生发,极富有语义的张力。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链接型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往往是处于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状态,也就是说,每一个链接都有可能兼具几种型态,不可孤立、机械去考察。同时,链接也与非线性的拼贴或蒙太奇等文本理念有相通之处,这种非线性的特征直接导致了审美模式的革新,即“碎片”审美的凸现,“碎片”一词自古有之,但整体性审美仍是主导传统美学的核心所在,而以链接为核心技术的网络文学、数字文学则直接导致了整体性审美的瓦解,这与“微时代”的“碎片”审美又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我们客观理性的审视。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6

关键词:产品形态;美学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72-01

产品形态能够传递出某种信息、表达出某种意义,它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使产品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产品是否受欢迎的最关键在于产品形态中所体现的情感能否与使用者达成一致。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运用了美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使用者主要是通过形态来选择产品的。因此,产品的形态在设计者、使用者和产品本身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

一、产品形态的意义

1.产品的“形”。产品的形指的是产品的外观、形状,是由产品的所有边界线围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产品的内轮廓和外轮廓。所谓内轮廓,指的是组成产品内部结构的边界线,而外轮廓指的是产品外部的边界线,是肉眼可见的外观形状。产品的形是相对于空间而存在的,它的美是产品的空间外形与美学艺术的有机融合。

不同的产品外形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包括对产品的喜爱、偏好和审美等方面。在产品生产中,设计者为了满足消费者愉悦、轻松、亲切、兴奋等不同的心理情感需求,在产品的设计中要将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形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使产品具有更好的服务性意义。

2.产品的“态”。产品的态是在产品的形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指的是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神态等方面精神层面的东西。产品的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材料、颜色等方面对产品的态的形成,使产品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另一个是产品本身的外形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不同的产品的态,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例如,金属能让人感受到力量;木材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玻璃让人感觉到光洁;石头让人感觉到古朴等。对于产品的态来说,这些元素的合理运用不但能够对产品的形的设计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会对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适当的态能够让产品的美学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高产品的审美价值,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

二、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

1.美学设计的意义。美学设计指的是人们以自身的审美观为基础,以艺术设计当中的内容作为对象,来研究设计的美与丑等审美的范畴,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同时研究设计中美的创造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这当中,设计的美与丑主要是看产品与使用之间的关系、功能和形态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和谐一致。

美学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产品设计、部门设计、产品消费、设计过程、设计史等多个方面。其中,产品设计主要包含设计的性质和结构、类型与风格、形式、创新、境界、以及实际当中蕴含的文化等。部门设计可分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家居设计等方面。产品消费包括了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时代风尚、文化背景、信息反馈、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设计过程中则包括了设计者在对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体现,以及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审美角度、设计思路、设计才能、艺术性格等,同时也涵盖了产品设计与社会审美观、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生产加工等方面之间的联系。而设计史则分为设计风格和设计心理双方面的发展史。

2.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主要注重的是产品的形态在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美学元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还有这些美学元素给产品形态带来的意义,以及对人们的意义和影响[3]。产品形态的美学要素主要包括产品的外形、颜色、结构、材料等方面,以及这些要素和产品形态之间的联系。产品形态美学的类型主要有结构、外形、颜色、质地、工艺等方面的美学。产品形态美学的原则主要有变化和统一、对比和协调、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对称和平衡等。而产品形态美学所能够带来的价值也是十分客观的,只要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等。

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实际上就是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同时结合对消费者心理情感的分析和揣摩,来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构思和策划。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做到使产品的结构、工艺、材料、功能等方面达到有效的融合。充分运用美学设计中的各种手法设计出同时具备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产品形态。对于产品形态的设计,应当按照产品性质和设计阶段的不同,来确定设计的主导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对产品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美学的合理应用与协调,最终形成最为理想的产品形态。

产品形态不单单只是外形、结构、功能这些方面的东西,同样重要的是,它对消费者的心理和心态方面产生的影响与共鸣。要想设计出理想的产品形态,离不开美学设计的应用。通过美学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产品具有更加完善和优秀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意义,从而体现美学设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华.浅析产品形态的设计美学[J].广西轻工业,2010(11).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7

关键词:凉山;彝族;图纹;本体论;符号学;图像学;艺术人类学

凉山彝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尤其是服饰图纹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是窥见彝族历史、生活的画卷。通过搜索与整理,关于凉山彝族服饰图纹的文章共有119篇左右,其中多数文章运用艺术本体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图纹起源色彩,有些文章也运用了符号学、艺术本体论、图像学等方法来阐述。通过对以下几篇文章进行分析概述来阐述凉山彝族服饰图纹,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深层意义。

《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来自于《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邓军文。文章运用艺术本体论、人类学以及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彝族服饰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彝族服饰图案进行分类研究以及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文章第四、五章阐述了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及文化寓意以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图案与服装风格及审美意趣塑造的内在联系性,对不同类型彝族服饰图案元素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以实例加以说明。

来自于《四川戏剧》的文章《凉山型彝族服饰中的蕨笈图纹探源》,作者:李莹莹,张苏。文章运用艺术本体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介绍了蕨笈图纹的来源及构成方式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引用了历史文献及传说故事来阐述他的观点,作者认为蕨笈图纹带有宗教色彩,由逍喂雇肌⒕衡对称、植物模拟形组成的构图方式,是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凉山彝族毕摩与苏尼的宗教服饰》来自《中国民族报》,作者王桦。文章运用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介绍了毕摩和苏尼的服饰特点,凉山彝族宗教服饰是其原始宗教的载体,如“虎眼神笠”和毕摩佩戴的鹰爪直接反映了凉山彝族以虎和鹰为图腾的图腾崇拜。

《凉山彝族服饰图纹类型及宗教内涵》来自于《大家》,作者刘海燕。文章运用艺术本体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凉山彝族服饰图纹有植物类图纹、器物类图纹、动物类图纹、自然现象类图纹四种纹样类型在服饰中经常综合使用,其宗教内涵有植物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作者认为“服饰图纹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将大自然中的物象以图符物化的形式移植于他们的服饰,将其传统的原始宗教观念融汇于此,其丰富的宗教内涵使彝族服饰成为本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凉山彝族服饰设计符号研究及传承与利用》来自《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冯燕。本文用西方的符号学来梳理比较彝族服饰中的传统符号,并分析其形式、意义,引入了符号学的概念,以设计符号学的理论对彝族服饰设计符号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彝族服饰设计符号及面临的问题和对彝族服饰设计符号的传承与应用进行了探索,有利于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进行应用、传承和发展。在第三章的部分作者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分析了彝族服饰图案设计,可以把彝族服饰图纹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视觉符号群系,这个独立的符号群系是彝族主观思想和客观的自然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特殊表现,它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民族艺术的活化石――凉山彝族服饰探析》来自《黑龙江民族丛刊》,作者马山。文章提到依诺地区男人上衣饰的花纹、图案纹样与色彩与女人的不同之处。作者指出可以从服饰图案纹样、色彩的搭配及款式等方面反映了彝族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来自于《学术论坛》,作者是杨渝坪。作者运用艺术本体论、艺术人类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从刺绣的类型、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上探讨彝族服饰刺绣图纹的文化内涵,按图案探讨其中典型的马樱花、四方八虎纹、马牙裹布绣等所特有的象征意义。这些服饰

设计美学的类型范文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1关键词: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中争论较多的是对待建筑美学的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