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7 11:33:42浏览:1075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1

一、引言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超级秘书网

3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1“大本土化”

所谓“大本土化”,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如将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增加到保健养生内容中。舞龙舞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增加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对民间的传统游戏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运动。

2“小本土化”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2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

3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大本土化”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3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 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 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近代体育课程发展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

、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 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

3 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 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 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大本土化”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奔跑吧兄弟》

1 前言

当前部分学校中的体育课程随着文化课业的加重正在逐步的锐减,学校管理体育器材与场地的经费也不够、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体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各种运动项目给观众带来了对体育运动的欲望,通过节目中的“撕名牌”游戏让广大群众都开始效仿,并且达到了炙手可热的效果。将节目中的积极游戏方式与刺激的活动类型带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能够改善本来枯燥的热身,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2 《奔跑吧兄弟》节目的分析

2.1 节目的渠道分析

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娱乐真人秀节目是从韩国电视台的《Running Man》娱乐真人秀综艺节目引进而来的。《奔跑吧兄弟》在融入很多中国元素的同时也加入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既能加强节目的文化效果,又激发了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度,拉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与宣传。并时刻都围绕着《奔跑吧兄弟》的“娱乐”、“阳光”、“健康”三个冠名词;同时也时刻提醒明星们用自己的表现对广大的观众进行刺激,让观众知道运动快乐的魅力,诠释“永不放弃”的运动精神。

2.2 节目的内容分析

《奔跑吧兄弟》节目从开播到现在总共有四季,每一期到最后环节都是经典的游戏“撕名牌”,并且形式各不一样,比如第四季第四期,最后环节与以往不一样不是撕名牌而是贴名牌,大大加重了娱乐的搞笑性与互动性,也一定程度上为了照顾女嘉宾减低了难度。《奔跑吧兄弟》节目一如既往保持着运动娱乐,快乐运动的宗旨,加大与群众的互动度,也把节目的场地从户外带到了户内,从商业区到了校园,节目的内容特点也是从复古时尚慢慢到了青春活力。《奔跑吧兄弟》节目里的各种游戏形式都非常的新颖,给观众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证明了节目组的心意之好,设计之妙。

2.3 节目的效果分析

2016年《奔跑吧兄弟》在浙江卫视4月到5月的收视率达到了4.167%,市场份额达到13.486%,位居各大娱乐节目的首位。《奔跑吧兄弟》节目从地点的改变到组织形式的改变,每一次的变化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节目的种种娱乐活动与运动项目都让观众们得到快乐与分享,《奔跑吧兄弟》里的分组进行比赛娱乐环节,明星们放下光环相互进行竞赛与比拼,让观众体会到了在生活与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友谊与团队的协作,要把自己的能力放到团队中去才能很好的体现出真正的魅力来。《奔跑吧兄弟》真正的意义就是在于快乐与健康,让欢笑感染你身边的所有人,让健康成为现社会的流行主题。

3《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的启示

3.1《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组织形式的启示

从《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活动形式与新颖的游戏方式,可以借鉴到我们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上,让体育课热身得到新奇的乐趣,让学生们都可以主动的参与进来。引进“跑男”游戏项目并进行适应性革新,抓住学生对运动游戏的浓厚兴趣,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游戏。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对学 生开展体育教学,让游戏合乎学生的成长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需要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工作计划,保障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擅长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3.2 《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启示

当下的课程教学虽然一直在倡导与时俱进,但缺乏落实与开展,内容枯燥,主要表现在:放羊式教学、僵化的三段式教学“传统热身、做课间操、自由活动、下课”、没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的僵化教学模式,这些问题造成了当今体育课形式大于内容的现实状况。利用《奔跑吧兄弟》节目的种种体育娱乐的项目为背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课上也能体会到快乐体育,运动健康的理念。

3.3《奔跑吧兄弟》节目对中小学体育教育项目设置的启示

通过《奔跑吧兄弟》节目中“撕名牌”游戏的集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精神,可以让学生们从游戏中体会到团队、友谊的重要性,再与教育大纲相结合,在体育运动中学习知识,在生活学习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达到“体教结合”。体育课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的兴趣与参与,通过模仿《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游戏形式,为的是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游戏的快乐氛围下进行体育的课程的学习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吸收,让学生自我去总结自我去体验,在快乐之余得到了运动健康的效果,在游戏当中学到了体育知识的运用。将体育课程的内容简单化,结合游戏进行娱乐化,每节课的内容都有一个相应的运动游戏的结合,每次课都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学会自我理解,学会快乐中学,达到“体娱结合”,“体教结合”的理念。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奔跑吧兄弟》节目的分析,可以将节目中的运动项目结合到中小学体育课上,以快乐为主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通过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游戏与教学内容要密切相关,热身与游戏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即提高学生了的兴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的体育课充满新鲜感。

教师团队也要与时俱进,多多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再结合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书本知识与网络科技相结合的理论教学,在室外无法上课的时候,用一些网络手段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图片或视频化,结合时代的流行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意义且有意思的讲解。让学生通过看视频与图片自己进行归纳,老师可以适当指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再根据这些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娟秋,叶奇伟.对我国学校体育学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品牌(下 月),2014,11:264.

[2]杜悦. 从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受的使用与满足――以《奔跑吧兄弟》为例[J]. 新闻世界,2014,12:196-197.

[3]王晓萍.户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节目热播特色解读[J]. 科技传播,2014,24:219-220.

[4]黄爱峰,王健.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95-99+121.

[5]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 体育科学,2013,11:17-27.

作者简介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5

摘 要 足球运动在世界在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足球运动在青少年中也有着广泛的基础,深受学生的喜爱。青少年足球是一个国家足球运动的根基,往往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青少年 足球教学 教学内容 重要性

一、青少年足球教学的开展现状

(一)青少年足球活动开展现状

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近七年来,校园足球活动在各地校园足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全国44布局城市中有41个城市已开展联赛,小学联赛约有1300余所学校按竞赛要求开展起来,完成比赛24000余场;参加中学联赛的学校约为700余所,完成比赛约10000余场。中小学共有2000余所学校参加,完成比赛场次达34000余场。

(二)现行青少年足球教材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青少年大部分学校还是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去组织教学,九年义务教育青少年教学大纲规定足球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阶段:(1)在熟悉球性的基础上,逐步学习传、接、运、射的基础技术,介绍简单的战术及规则,运用所学的技术和战术进行教学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身体素质。(2)学习不同脚法的传球、运球、射门技术。(3)进一步学习传、接、运、射基本技术的同时,提高动作质量,介绍简单的战术规则,培养足球的整体意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二、青少年足球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足球教学内容的分类建议

1.足球技术教学

足球技术动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踢球技术、接球技术、头顶球技术、运球过人技术、传球技术等内容。在青少年足球技术教学内容的应该选择容易让青少年掌握的基本技术为主,在教W的过程中要强调动作的规范性,以便学生为日后足球技术的提高能打下基础。

2.足球战术教学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需要和队友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足球战术配合方法的教学也是青少年足球教学内容的重点。通常情况下,足球战术配合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足球进攻战术和足球防守战术两种。其中,足球进攻技术又包括个人、局部和整体三种攻防战术。此外,足球比赛阵型与队形、定位球战术等战术,也是足球战术教学的一部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身体素质特点,足球战术教学内容应选择那些通过简单训练能够让学生理解并且能简单运用的个人和局部攻防战术。

(二)足球教学内容的排列方式建议

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排列理论,体育教学内容有两种基本的排列方法,一种是直线式排列,一种是螺旋式排列,还有一种衍生的排列方法,是两种基本排列方法直线式和螺旋式相混合而形成的混合型排列方式。

(三)足球教学内容选择的建议

1.足球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足球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是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中足球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足球技战术教学内容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校园足球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足球教学大纲规定理论部分内容主要有足球运动起源与发展、足球技战术分析、足球运动的价值、足球规则与裁判法、足球竞赛组织、足球教学与训练、足球训练计划制定、足球文化现象,专题讲座等。在实际的足球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校园足球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决定了足球理论课教学内容选择那些与现代足球发展趋势和现状紧密联系,使学生学习后能较好的运用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一些学生所喜欢的教学内容。

2.足球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及宗旨要求,依据《课标》的宏观理论指引,听取了足球教学专家和实践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的意见,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将青少年足球技术教学内容分为六大类,即控球技术、踢球技术、接球技术、头顶球技术、运球技术、传球技术。这六大类技术中又包含了繁多的动作技术,笔者确定了那些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这些技术动作适合青少年学习,经过简单的训练能够迅速掌握,并且加入了多元动作组合技术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顺利实现。下面是各技术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示例。

三、开展青少年足球教学的重要性

(一)落实校园足球实施方案中的要求

为了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作出了明确的职责分工,规定各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师资培训,利用体育课、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足球活动和比赛;负责组队参加小学、青少年、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负责参赛运动员的学籍及注册管理;负责制定校园足球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部门要给予密切配合。

(二)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

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形成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确保体育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Z].2009.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6

关键词: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影响要素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中间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折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段,在这重要时期对学生施以正确的体育教育,对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300名海城镇第三中学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学指导。

1.2.2问卷调查法 随机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92份,有效问卷271份。

1.2.3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分析出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初中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及态度分析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及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

表1 初中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及态度分析

由表1可知,学生对体育课对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技能有较高的认识,但也存在16.24的学生持否定意见;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其他功能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仅有62.3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能提高工作,另外有30.63的学生不认为体育课能促进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课,但对现在的体育课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思想认识参差不齐,这也是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2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切断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联系,学生被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体育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丰富,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表2 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基本满意,但也有部分不认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可能与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关,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内容对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

2.3课外体育活动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操、运动会、友谊比赛等,课间操虽然能保持较高的出操率,但其内容枯燥单一,而运动会和友谊比赛虽然只有少数学生的参与,却能激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本校大多数学生不会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想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非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走进操场进行锻炼。总体来说,影响我校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不足;文化功课多、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缺少正确的指导;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少等等。如何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

2.4 场地、器材因素分析

我校拥有室外篮球场5个,一个300米田径场,排球场1个,3张乒乓球台,另外,我校定期会对体育器材进行更新和补充,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上体育课的需要,但如遇到雷雨、台风等不适合户外作业的天气,就不得不临时改上理论课或延期进行,这样一来,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秩序。

2.5家庭、学校重视程度分析

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学生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怕脏的问题,特别是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如长跑)时,学生往往选择临阵退宿;再加上家长更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对体育课的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对体育课的重视较其他文化课明显不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总体上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但只有少数的学生知道体育课的其他功能,对体育课的价值认识存在明显的偏差;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上来,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同样场地和器材因素、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家庭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也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3.2建议

3.2.1 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在校园加强有关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改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偏差与误区,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全面发展的体育价值观,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意义。

3.2.2 选择合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参加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2.3 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合理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资建设,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改造和改进,尽量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组织类型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2.4 提高家庭、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与监督力度,定期考察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强化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并能及时地进行反馈;另外,多为体育教师提高深造和进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潘春燕.新课标对中学田径教学的影响及发展趋势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130-131.

[2] 梁莉.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3] 曹素琴.对中职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分析与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6

[4]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5] 张海生.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1):93-94.

[6]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79

[7] 李相如,姚蕾.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56-957.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国际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杂志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62-05

Analysis of hot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es in the new century

――Review of theses published on th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

PENG Guo-qiang1,XIANG Xian-lin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f 231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 authoritative journal about inter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ince the new centur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mostly researches on the main bo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es on pre-job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tudent’s gender,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es, and teenager (femal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sports capacities, are popular.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教学研究是一门整合各种基础科学的学术研究,旨在揭示体育教学的本质和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当前国际上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已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教学体系。因此,了解国外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通过对新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研究的权威刊物《体育教学杂志》(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TPE)①刊载论文的内容做系统分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文献和逻辑分析的主观性,从而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国外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以为我国体育教学的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搜集国际《体育教学杂志》21世纪以来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共308篇,除去每一期中的引言、编辑、书评等文献外得到可用来分析的文章231篇,以此为研究对象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篇1一、引言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