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7 11:33:44浏览:806

设计美学的含义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1

1.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先导性

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和图像三元素必不可少,但是人们直观面对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的色彩,其次才是文字和图像内容。因此,色彩的先导性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色彩体现平面设计的设计内涵,引起观看者的审美体验。

2.色彩在平面设计的不可替代性

由于每种色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寄托。所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色彩的借助表达出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唤起观者对其的审美联想。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需要在设计作品的色彩运用过程中,使观看者得到美的体现和感受。因此,色彩美学的准确、合理使用,成为平面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心理认知作用

颜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从色彩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知效果,即就是对色彩本身所代表的含义的心理反映和感知。因此,作为色彩美学的重要一环和理论基础,就要求在色彩本身的含义和人们的审美效果之间,搭建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作品的主题要求,选择合适的主色调对设计主体加以表现和完善,这也是色彩美学在设计中的重要范畴。对色彩美学的心理认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颜色的存在状态,既是事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又是人们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例如,在看到某种颜色时,会本能反应联想到自然界和生活的具体相关物件。看到红色,会想起红旗、鲜血;看到绿色,会想起小草、绿地;看到蓝色,会想起天空和海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色彩还具有抽象的美学意义和表达。人们看到某些颜色,会联想到高贵、忧伤、黑暗等某种抽象概念,这也是平面设计中色彩美学的重要参考。

2.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

色彩美学作为审美表达主要工具,应该遵循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整体的色彩构建和架构。在平面设计中,要合理使用对比、冷暖、粗细、明暗、主次等色彩美学的表达技巧,完善平面设计的美学表达,也是色彩语言创作的重要内涵之一。色彩的对比、粗细和冷暖调和的搭配,主次结构的调节,通过这些元素构建出明确的色彩语言结构和视觉表达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根据色彩选择的平衡原则、色彩关系的搭配原则和色调的和谐原则,形成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效果。这也使得色彩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不可替代。

3.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表达作用

用粗犷的图形化色彩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增强、解释和定义主体的作用。对于平面设计作品来说,色彩的传输速度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深刻的视觉表达内涵和突出的表达效果。这也对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把握能力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视觉传输中,充分利用色彩内涵、突出的视觉表达效果,要通过醒目、突出快速的色彩美学设计加以实现。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视觉表达效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色彩美学的强化,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合理搭配在吸引人们眼球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色彩搭配,设计者向人们展示设计所要表达的内涵,也体现和表达了平面设计的美学艺术价值。因此,作为平面设计的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将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与平面设计的实践工作相结合。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了解色彩的构成、搭配和含义,把握设计的大方向,通过各方面的完美结合,设计出符合时展潮流、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使作品能被人们所接受,从而达到平面设计的目的。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美学;生态城市;地域文化。

银川作为西部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已经毅然决然的挺立在黄河的岸边。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中国回族文化之乡,对西部经济的卓越贡献和稳定民族团结也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来我们提出了“建设大银川”的口号,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已经不是过去人们眼中简单的塞上湖城,现在的银川已经是国家评定的“文明城市”和“西部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又由于银川是第二批国家省定的历史文化名城。那么由于银川的特殊性、综合性和其本身的文化性,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得不把建立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西部生态城市的任务提上日程。

1 现带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美学、生态城市的提出

20 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的日渐勃兴,美学逐渐摆脱“艺术哲学”的固定框架大踏步地走向生活。审美不仅与影视广告服装等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不断渗透到生态、环境与城市等重要领域出现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城市美学等新兴的美学理论形态。特别是当代审美观念由传统静观美学向体验美学的深化更加为包括城市美学在内的生活美学注入了活力。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在论述“建立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时认为,“对审美态度的通常描述,如静观的、被动的、无利害的,这种描述与我们日常与环境打交道的方式相距甚远,即以动态的身体投入为其特征。近年来艺术的发展对这种分离式的美学提出挑战,使艺术回归与其他物体的连续性以及与我们环境的连续性”,“连续性和身体的投入成为艺术的新的动态特征,使艺术从静态转变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积极的角色”。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审美成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中心标志”。(1)的确,城市美学的发展使得美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踏步发展的城市化,使得城市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的生活“场所”与“家园”,城市与数亿城市人的生存密切相关。无数亿人生活工作在城市,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体验着城市,城市对于我们的审美感受是多么大的冲击与影响啊!特别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我国,现代化伴随着城市化,其速度与影响都是空前的。

2 银川在城市设计时出现的问题

2.1 银川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对于大银川的发展,我们在城市设计的时候很多方面都稍欠考虑。我们的银川以前被称为“七十二连湖”,顾名思义我们的水系发达,可是为了后期的建设我们逐渐的将这些城市湖泊填埋,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记得小时候经常会有沙尘暴,每个春秋一刮风我的傻眼都会复发。我们将自然系统破坏,人为的干预到自然中,这样的行为不仅遭到了自然的还击,对于人类示意居住的环境也带来巨大的伤害。

2.2 银川城市发展中的美学与地域文化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建设自己的家园的过程中,几乎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赏心悦目的,但是我们又缺乏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一味的拿来主义,照搬国内成熟的方案或者国外的经典案例。久而久之我们的街道、广场、步行街都成了现代化的风格,可是我们丢掉的是什么,又有谁知道呢?是文化、是地域性、民族性,为什么我们现有的东西不用而要去抄袭别人的东西呢?我记得广州某城市把日本爱知县广场的章鱼雕塑原封不动的借鉴到自己的广场中去,看上去和广场的主题格格不入,日本人做章鱼雕塑是因为那个城市座落在日本海岸边,而当地盛产章鱼。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作为业界人士要考虑和反思的问题。

3 银川市对于现有问题的解决探析

既然我们提出了大银川的口号,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打造这个“大”字,我认为在现有的地域格局基础上,应该形成多元文化鼎立的状态。首先我们以回族文化为主,力求打造一座“东方圣城”,同时在回族文化的大前提下,我们提炼出黄河文化、贺兰山文化、凤城文化、西夏文化还有其本身的生态文化和,也就是“湖城文化”,将这几种不同的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大文化中蕴含小文化的城市形态,是人的眼球不光局限在回族景观上面。首先我们以城市分区,也就是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为不同的文化分界打造这一壮观景象。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每一个分区都以大回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贯穿始末,但是分别体现不同的主题:

3.1 兴庆区以黄河文化、湖城生态文化为主,以现有的黄河经案为主体现黄河文化作为银川河东机场的接入口,以市中心为主,周边环绕的艾伊河、唐徕渠、北塔湖、宝湖等水系构建的湖城生态文化,以大团结广场作为银川高速入口的窗口和打造其他广场道路体现回族文化为主的现有形式为主

3.1 金凤区以凤城文化、为主,银川今后的发展重点将是金凤区的建设,随着三管两中心和新火车站的的落成,这里将是今后银川的先锋建设区域。

3.3 西夏区则应该以城市的基础建设为主,重点突出西夏文化、贺兰山文化的表达,应该独具自己的精神面貌

加拿大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在回答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才是美的时明确地将“生命力”引入他的环境美学。他在论述自然环境之美时借用霍斯普斯的观点将审美分为“浅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部分。所谓“浅层含义”即为事物表面的自然特征,例如线条、形状与色彩等形式特征,而“深层含义,不仅仅关涉到对象的自然表象,而且关系到对象表现或传达给观众的某些特征和价值。正是这些特征和价值才能提心一个城市的美学、文化、生态等等的问题。这种城市美学属于生态美学的必然组成部分,是生态美学的实践领域。我们只有按照以上原则实行才能真正做到城市成为我们的“家园”,我们也能真正做到“诗意的栖居”,“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也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美]阿诺德•伯林特《, 环境美学》第52-55页,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加]艾伦•卡尔松《, 环境美学》第207、21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银川市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析 张居平 宁夏工程技术 2004/03 5

[4]创建富有银川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张居平 宁夏工程技术 2004/04 2

作者简介:

齐一聪,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建筑系08级建筑班,在校本科生

张居平,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从事规划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研究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3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碰撞;交融

[中图分类号]J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1-02

1导言

随着人类不断的繁衍和进化,早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为了生存的需要,开始营造自己的居室空间,来保证基本的生活空间。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质量要求也步入到较高层次的精神意识空间的阶段。室内设计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等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室内装饰艺术的生存密码,来丰富现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中国传统美学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从中吸取精华来丰富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夯实于先秦,融入当时的艺术和哲学理论著作当中。但从理论形态上去理解,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根源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孟;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还有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美学思想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孔子对春秋以前的美学思想成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产生了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并且对儒家传统的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尽善尽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且以“中和”思想作为审美的标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除了有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还有就是行为规范,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遵循的“礼”。在孔子之前,“乐”和“礼”都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两者是分开来讲的。到了孔子的时候,则把“礼”和“乐”两者统一起来了,形成了一个体系――“礼乐思想”。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中主张等级制度,这种等级的划分方式在美学的思想中形成了必然的行为规范。

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为后来中国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产生较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的美学思想,也是道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从哲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美学观点,并且给后人在艺术审美上以一定启示与影响。如崇尚自然和朴素之美,“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历代艺术家最终追求的目标。老子还提出一系列的美学观点,虚实相结合的审美观点等,不仅反映在绘画作品和古典文学中,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室内的设计手法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禅宗美学思想是一种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法,在禅宗角度看,规定性越小,想象的余地就会越大,因此少能够胜多,只有简单到极点,才能够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让人们去揣摩和思考。以上的美学思想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碰撞

“碰撞”在《辞海》解释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冲犯;第二层含义是两个做相对运动的物体,接触并迅速地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现象。在本文中的碰撞,则指的是通过分析对比传统的美学对中国的古建筑室内艺术形式特点的影响和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要求,来找寻传统美学适应现代室内设计思维以及与其不相融合的方面。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室内设计的母体是建筑,没有建筑就没有室内。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着大量的相联和重叠。之所以在室内设计中提到建筑文化,也正是因为室内设计和建筑的这种息息相关性。

31讲求“中正”之美

在古代建筑活动中,无论是宫殿或是普通民宅,都贯穿着礼制和束缚。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进行这些“礼制”活动的建筑类型,坛、庙等类型的建筑都属于“礼制建筑”。建筑中的“主座朝南,东西对称,强调轴线”,以及住宅当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都是礼制精神在建筑当中的体现。在传统的中式民居中,是围合的院落式布局形式,一般包括厅堂、书房和卧室三个主要区域。

32天人合一的意境

道儒两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其侧重点有差异,道家提倡虚无,重视幻想;儒家则注重实用,理性,注重功能的重要性,两者间相辅相成,一起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在建造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

33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悖于现代设计中的平等和自有的观念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在空间布局、色彩和结构形式选择上都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在布局上体现贵贱、尊卑、亲疏和长幼等地位来区分年龄、辈分和性别等差异。而如今,现代人注重平等和尊重人权,追求自由,在这样的形式下,人与人是不分尊卑与贵贱,完全平等的。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色彩选择和布局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具体情况自由选择,不分等级的。

34普遍的对称均衡不能够满足现代设计对于“个性”的追求传统室内空间的平面中很少使用不规则的形状,其布局也采用对称均衡的、中规中矩的设计手法,但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则会带来沉闷、单一的感受,过多地使用这种布局形式将阻碍现代室内设计向“个性”空间发展。所以,要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具有时代韵味的设计作品,要正确对待传统的室内文化,要继承发扬优秀设计的思想。

4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交融

“交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交融”是指在分析出传统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局限性和思想精华后,将传统的美学中的精髓融合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应适应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其中包括以整体为美的“整体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意识”传统美学的多元论倾向,创新意识和人本主义情怀。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交融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传统美学思想当中,古代美学家一直遵循以“整体为美”的审美原则和设计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在室内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通过一种元素或是媒介来使之相互联系,存在一定的共性,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性原则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2)注重情感,提倡以人为本。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提供人们居住或使用,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着想。将“以人为本”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但可以体现传统美学的思想精髓,而且也是人们对审美追求和情感追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交融的方法:

(1)家具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在室内环境当中,家具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具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也为室内空间带来触觉上的舒适感和视觉上的舒适感。通过传统美学当中“以整体为美”的审美标准,家具和室内环境要想达到统一的室内环境视觉效果,就需要当代的室内设计师,对室内空间进行全面的了解,灵活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家具,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功能需求。

(2)营造整体情调。在古代艺术家们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强调整体环境下的和谐,这点与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所以,现代的室内空间环境要注重对整体情调的营造。处在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进步的现代室内设计,应该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点,要力求在室内空间当中的各个元素在色彩、形态、材质等达到意境的和谐统一。

(3)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运用。通过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来分析,具有创新意识风格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促进了室内设计必须充分注重并且要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其中包括新型的材料、施工工艺和结构构成和设备设施。

5结论

将传统美学的精华融入到建筑和室内设计当中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只是探索汪洋当中的点滴之处,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从传统美学中寻找古人的思想精华,将它完美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的思维中,不但是人们生活实际的需要和精神的需求,也是现代室内设计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凸显中国精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向宏智能建筑美学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莹莹室内设计美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2011(2)

[3]冯炜,李开然现代景观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4

【关键词】设计;美学;图书封面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9-01

一、色彩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颜色的美是设计美学的首要因素,它是极其普通的审美体验,是受众视觉最有可能采纳且喜欢的,所以,在图书封面的策划中颜色应怎样配合,对图书的影响很大。大家在拿到一本书时,首先是欣赏封面,图书带给大家的首要印象很可能是图书封面的颜色。颜色对受众的感官刺激比较敏锐,况且不同的色彩包含着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同时还代表了不一样的意义。而不同的色彩彼此配合还可以得到不尽相同的符合色,这种颜色或光亮、或祥和、或沉闷,让人有不一样的体验。经由颜色组合分析,儿童领域的图书封面差不多均是了光亮绚丽的色彩,使人感到欢乐,对孩子有正面、积极的指导功能。部分医护方面的图书封面,不少借助了绿、蓝、白当基础色,让人的内心有一种和平的体验。除此以外,假若是技术型的图书,其封面往往借助蓝色、绿色一类的冷色调,使人的内心有一种庄重的体验。也有部分小说和抒情文学的图书封面,基本借助相对温婉的颜色,让受众有舒畅顺心的体验。还有一种类型的图书,是作家到不同地区的古民居中采风写出的散文游记,因为作者对各地古民居美的体验特别奇妙,因此设计该类型图书的封面,应以黄灰色为基础色,并且图案模糊,表层大多采用黄灰色,展示了书里描绘的古建筑所具有的时代背景与知识含义。颜色的组合应与书里所表达的内容相似,这样才能较好展示设计美学里颜色组合在图书设计上的应用。设计师在策划时,假若自由挑选部分符合的颜色去组合,不级让封面全局和洽、雅致,还能使受众体验到美的感受。

二、布局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布局在图书设计中如何应用,这一点,由设计美学就可以完全展示出。由于图书设计版面上的格局基本是经由色彩、符号与文字结合而成,是图书设计版面里极其理智的排版方式。设计美学经由图书版面最科学的安排不同素材的比较和融洽、比重和瓜分、对称和均衡的时候,还应考虑主次素材带给受众的视觉指导功能。图书封面设计也需关注到版面的全部格局,安排好主次素材应置的地位,素材的主体在设计的经过里占主要地位,有统领的功能,次要的素材有增添解释与修饰的功能。图书封面设计的表面借助部分云纹,颜色组合奥妙,书名是关键素材,其放置的地方及大小比较科学,让受众有盛气有冲击力的奥妙感,极其深切的展示了图书的内在。

由此分析得出结果,受众不管是在品味图或者别的文案时,都有相似的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的视觉观赏的爱好。因此应考虑到受众的这种习惯,在图书封面设计的版面中应将关键内容安排在页面的上端。在这期间图书版面的全部格调应一样,版面的颜色、文字与图案等设计素材的安排均应展示出图书的知识蕴含,于此期间还应给受众美的体验。

三、图书封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图书封面设计持续革新,设计美学在封面设计上的运用务必展示得很透彻。其革新的手段往往是设计师特色化革新思绪的表达,是在持续否认自己、持续提升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所以在所有设计师设计的作品中均表现了其突出的性格和特别的格调。这类作品中有不少有新意的作品是在很久地观看、采集、积攒与领悟上设计出来的,是对我国固有知识的传承、鉴戒与弘扬。

就像靳壕强先生设计的不少作品都是水墨素材联系汉字的创作,这并非是剽窃古人的水墨山水画,而是他自身经由水墨的方法进行革新改良,不仅传承弘扬了我国的水墨文化,而且也包含了其独特的色彩。

我们在研习与创造的同时,应借鉴古人形式作风,还应坚定不移地探究和革新,切忌默守陈规,单纯的复制与组合,要继承和弘扬固有文化,顺时而变,这样才称得上革新。此类做法,并非是鞭挞和否认固有的知识,而是结合新时期特色后的创造。我们设计图书封面的同时,务必要有革新、改变的精神,唯有革新才可以增强设计师本身的职业素养,唯有革新才可以使所设计的产品拥有更好的品质,唯有如此革新的图书才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在此期间,也唯有拥有此类美且有创新的图书才可以完美地传播知识,并能增强我们的知识水准,让生活变得更和谐美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图书是用来向广大人民传播知识的,不仅要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还要斟酌美学在图书封面设计里应怎样应用,如今受众对封面设计中美的需求不断提升,不仅想在书里学习到有价值的文化知识,还想在此过程中有美的体验。所以,图书封面设计务必须符合受众的审美情味与爱好,设计美学里的颜色美、格局美、革新美全都应最大程度地体现图书的内在。

参考文献:

[1]陈泽.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价值体现[J].大众文艺,2013(7).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5

园林设计评价不仅限于对园林各要素山水、地形、建筑、植物等的评价,还应包括对这些要素布局、规划、营造的意境等综合性质的“精神”评价,并从中提炼出能对各构成要素及内在“精神”进行评估的准则。本文以园林植物美学标准发展和园林规划设计的美学考虑为基础,进而分析园林整体美学要求,从中提炼出综合评价各要素的评估准则。1.园林植物美学标准的发展西方国家对园林植物有两种态度:一是以种植为主要目的;二是为造园的材料之一。西方国家受早期西方哲学的影响,西方早期哲学家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认为:数是万物之源。数既是世界的来源和性质,又是世界的存在和状态。于是美的规律当然也就是数的形式规律,数的和谐是西方人最高的美学理想,美就是数的和谐。在西方园林里黄金分割与比例关系就成为艺术规则与标准。表现在园林植物上,就是严格按照规律计算得到一个规整的图案。在中国传统的造园中,植物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中国园林对植物的评价形成与中国园林的发展是步调一致的。以周维权先生在园林史中的阐述,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秦汉时期是满足人们物质生存的阶段。以种植和饲养动物为主。第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满足人们对植物的精神寄托阶段。从模仿自然到了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享受阶段。第三,隋唐时期进入了一个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阶段。第四,元、明、清时期是对意境的追求阶段。园林植物美学的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从自然生存要求到欣赏、心意层次上的愉悦要求。对园林植物评价包括了生态美、形态美及意境美等多个角度。2.园林规划设计的美学考虑中国园林规划设计比较重视主题之美,注重对传统古典园林设计原则的师承与创新。师承“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顺应“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因而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以求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也可作为观赏法则。从美学体现角度看,中国园林合适地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因地制宜,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出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国园林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家“德”思想的影响,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将竹子、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比作高尚品格的象征。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

二、园林美学评价准则的提炼

以园林植被美学标准发展、园林设计美学考虑为例,进行美学评价基础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美学因素,这些共同的美学因素即可作为不同形式、不同目的规划建设的园林的共同评价标准,也是园林美学评价的共同准则。这些准则包括:园林美的自然基础,可以生态适宜度代表;园林美的人文基础,可以主题符合度代表;园林美的感官基础,可以视觉美感度代表;园林美其他未能反映的角度,以综合美感度来代表。园林设计评价一般涉及到园林的艺术、人文、心理等多方面,只有对园林这个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经验有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探索,才可能将园林美学评价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园林传统的美学评价比较关注意境,由视觉带来的心理感受,而忽略了视觉之外的一些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综合因素。本文以美学、设计美学为指导,以园林设计和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为基础,根据园林美学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客观性、完整性、有效性为原则,来确定园林美学综合评价体系。园林也是一个设计产品,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为人的、有目的的设计。1.设计美学中相关的理论阐述1957年7月,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提出设计作品的基本原则:适用、经济、美观。一直作为我国对设计评价的标准。此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设计作品的思想性强调出来,因而较长一段时间里,设计作品强调:思想性、实用性、艺术性。徐恒醇先生的《设计美学》将整个设计美学分为形态构成、功能转化、文化整合、审美范畴、符号表现以及风格的变迁。在设计的审美的范畴中认为有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艺术美、生态美。在设计美学中的形态构成中谈到设计产品都是实用、认知与审美三种功能结合,与适用、经济、美观原则一样同属审美的标准。同时《设计美学》认为,人工形态是有目的性、有社会性社会文化产物。作为人工形态,就包括了功能、形式、结构、材料等因素。这其中就包括了自然性和模仿自然性,是“师法自然”。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契(G。Lukacs)“模仿是艺术的决定性源泉,正是模仿和激发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使人产生了一种全新类型的反映方式——审美。”结构上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形式上有色彩、形状等被人直接感知(徐恆醇,2006)。[1]从设计方法学的功能论来说,设计产品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物质功能包括技术功能、实用功能、环境功能。技术功能又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实用功能包括操作性、宜人性、效能;环境功能包括人工自然、生存方式。精神功能包括:审美功能、象征功能、教育功能。其中审美功能包括造型美、技术美;象征功能包括集团象征、地位象征、意义象征、个人象征;教育功能包括陶冶情操、影响思想(徐恆醇,2006)。园林作为一种设计产品兼顾着物质与精神功能,它以人的需要为目的,用技术手段将其变成人用得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同时在精神上也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用意境来使人进入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多以诗句的意境为主题,根据诗句来勾画草图,建造时,依诗词来仔细推敲山水亭阁植物的位置,同时还以诗词来点题景名。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的诗句。还有“与谁同坐轩”、“小飞虹”、“小沧浪”等都出自名家诗词。李砚祖先生在《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中,将设计的美分为功能之美、科学之美、技术之美,设计产品从一开始被设计就具有了目的和规定性。完善的功能带来技术美感。功能美的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特性发挥的联系,和感性形式本身符合美的形式规律(李砚祖,2003)。[2]科学之美,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设计的最本质特征。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科学家是寻求和发现美,设计家是寻求和创造美。技术之美,科学与技术是一种共生关系,它介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技术美与功能美有着内在的联系。技术美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体现出来。工艺技术是对材料的运用及加工技术。《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中总结城市美的艺术规律有整体的美、特色的美、发展变化的美、空间尺度韵律的美(中国建筑学会网站,2013)。[3]法国美学家拉罗曾经把工业产品的美分为5个范畴:1、功能的结构之间的统合,显示出美;2、材料的结构;3、有机的结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其重要性的显著程度决定了人的喜好;4、形式的结构,包括对称均衡色彩等多种形式要素;5、环境的结构。强调各部分协调产生美。2.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相关原理以及设计比赛的评价标准《园林设计》一书中谈到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有: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差异彼此之间有侧重。三者不可分离不可孤立,单纯地追求一样都可能使设计方案成为一纸空文(唐学山等,1997)。[4]《园林规划设计》中将园林美归纳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其中自然美包括了多样性、象征性、直观性。对园林设计的基本形式美法则也做了总结与归纳。如多样统一、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任有华、李竹英,2009)。[5]各种设计比赛,也会确定一些评价的标准,根据各类设计比赛的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功利、美学、环保、文化、法律等评价标准。功利评价因子包括功能、经济、安全和健康。美学评价因子包括线条、形体、色彩、肌理、光线、空间等视觉元素的合理安排。环保评价以环保作为设计的标准,文化包括设计的社会文化意义,法律包括对设计是否依据了法律法规来判断。

三、园林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提炼

由于评价的目标不同,评价指向也就会有不同,评价因子的选取也会有差异。本文的评价因子选取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被研究者们研究过并撰文的,与园林美学评价相关的,比较可靠的、有用的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对比研究者们评价法中的各种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对园林美学评价中的主要评价因子的可靠性和有用性进行选择。二是一些评价指标只是术语上的差异,但含义相近,因而本文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指标与评价目标一致性、可比性的原则上对评价指标做了归纳与整理,提炼出与园林设计综合评价的相关指标,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三是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充分体现准确、科学的原则来选择园林美学评价指标。1.经典园林著作对园林美学评价指标的论述(1)《园冶》是世界上第一本造园理论书,由明末计成所著。总结《园冶》的园林设计评价指标包括:变化、差异、赏心悦目、合乎时宜、因地制宜、形态美、色彩美、嗅觉美、音律美、象征美、曲折美、幽静美、空灵美、生态美。[6](2)《中国园林美学》是第一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系统化研究的专著,由金学智所著。总结其园林设计评价指标包括有:真善美、合目的性、功能性、结构、艺术性、技术美、季相美、时景美、文学性、书法艺术、绘画性、雕刻依附美、独立美、历史性、文化与传统、意境美。[7](3)《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的作者余树勋是我国著名的园林专家,建立了园林工程学科。总结书中的园林设计评价指标有: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愉悦性、直觉性、联想性、功利性、主次分明、一致性、各异性、趣味性。[8](4)《园林清议》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关于园林的论文集。他强调个性特征、比例与尺度、地方性、意境、立意、协调。[9]总结经典园林著作,园林设计评价相关的评价指标有:变化、差异、赏心悦目、因地制宜、形态美、色彩美、嗅觉美、音律美、象征美、曲折美、幽静美、空灵美、生态美、真善美、合目的性、功能性、结构、艺术性、技术美、季相美、时景美、文学性、书法艺术、绘画性、雕刻依附美、独立美、历史性、文化与传统、意境美。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愉悦性、民族性、功利性、直觉性、联想性、一致性、各异性、趣味性、主题突出、地方性、功能性、意境美、历史性、自然美。个性特征、比例与尺度、意境、立意、协调。本文认为变化、差异、各异性、个性特征可归纳在多样性中;曲折美、形态美、比例与尺度可归纳在形式美中,文学性、书法艺术、绘画性、雕刻依附美可归纳在风格与特征中,幽静美、空灵美、嗅觉美、音律美、象征美、愉悦性、联想性可归纳在意境美中。适宜性、地方性、因地制宜等可归纳在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中。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与传统等可归纳为文化与传统。趣味性、愉悦性可理解为娱乐性等等。最后总结出:技术美、功能性、空间与布局、色彩美、形式美、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意境美、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季相变化、历史文化、完整性、娱乐性等21个评价因子。2.相关的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评价指标的提炼通过CNKI的词条相关度的搜索,“适用、经济、美观”,“园林美学评价”,“园林美学评价方法研究”,“景观美学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有博士论文39篇,硕士论文105篇,相关的学术论文280篇,会议论文31篇。“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园林设计综合评价”则没有找到相关的论文。从具体数据可得知研究中国园林美学综合评价的文献几乎没有,只能从与之相关的风景园林、园林植物、森林景观等美学评价中获得一些评价因子。从文献总结来看,其中与园林美学评价相关的博士论文有9篇。这9篇博士论文多为森林与植物景观的评价,因而与园林设计综合评价相关的因子多为生态和视觉美感方面的,使用比较多的评价因子有:季相变化、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独特性、自然性、整体性、历史文化、生动性等。园林美学评价相关的硕士论文有18篇,同样,硕士论文也多以风景林景观、植物为主,与园林美学综合评价相关的评价因子有:体现立意、提升境界、分区合理性、人性空间;功能上的完美等可归纳为功能性;地形地貌多样化、地形地貌奇特度、区位条件、自然性、生态美、风貌协调性等可归纳为地形合理运用;植被覆盖率、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绿视率、生物多样性、群落稳定性、乡土性、多样性、绿色覆盖度等可归纳为植物合理选择;水体优美度、水体质量等可理解为水体合理运用;结构复杂性、空间序列、艺术构图、构景层次、完整性、环境协调性、层次丰富度、视觉多样性、构景层次等评价因子可总结为空间与布局;色彩鲜明、色调变化、色彩丰富度、色彩与季相变化、生动性、色彩富于变化、季相变化等因子可归纳为色彩;比例与尺寸、秩序与协调、韵律与比例、奇特性、形式美、对比度、形式上的美好等总的来说是形式美的法则;历史文化价值、文化的可读性、科研和历史价值、文化氛围、人文内涵、历史文化性、科研价值等归纳为文化与传统;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人文景观的丰富度、观赏特性、景观地域性、地域特色、珍稀度。景区独特性、典型度、奇特性、生态美等归纳为风格与特色;意境美、和谐性、意境上的妙美等归纳为意境美。重复出现比较多的评价因子还有:自然性、独特性、科研价值、生动性、完整性等。会议论文3篇以及期刊发表的论文有19篇。从众多的评价因子中找到与园林设计相关的评价因子。其中功能性原则、功利性原则等可以用功能性来概括。科学美可以理解为技术美。生态性原则、和谐、多样性、多样美、植被色彩、植被类型、有序性等可以概括为植物合理运用。水体质量、水体大小、水景可以概括为水体的合理运用。层次美;层次美、空间美、有序性、构景层次可总结为空间与布局。色彩效果、明暗效果、季相美、主色彩、色彩丰富度、色彩对比度、色彩美、色彩、质感、绿色覆盖度、季相变化等,可理解为色彩。艺术性原则、统一,均衡,韵律,比例、多样美、对比美、调和美、韵律美、对比美、调和美、变化美、均衡美、尺度美、虚实美、师法自然等因子可理解为形式美。历史文化性、历史与风俗、艺文与书画、科研和历史价值等因子可理解为文化与传统。美学质量、时代性原则等可理解为风格与特征。诗情画意美、联想美、意境美等可理解为意境美。以上总结出来的评价因子,综合为:技术美、功能性、经济性、空间与布局、色彩美、形式美、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意境美、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科研价值、季相变化、历史文化、完整性等22个评价因子。

四、园林美学评价指标选择

(一)主成份特征值及主成份个数原始问卷有21个园林美学评价问题,因此计算得21个特征根,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见,从第五个特征值开始,其值既小于1,意味着第五至21个主成份,在美学综合评价中的贡献较小,可以忽略。结合前述美学评价理论研究,可取四个主成份。

(二)各主成份因子载荷表及变量选择结果本研究中21个变量在所取4个主成份上的载荷如下表所示由该表可见,总体上看,Q1、Q2、Q4、Q5、Q6、Q9、Q13、Q14、Q17、Q19、Q20、Q21在四个主成份上的载荷较为显著,均在0.7以上,其他变量的载荷相对较小,对主成份的贡献不大,既在园林设计评价中的地位不太重要,可以忽略。其中Q13、Q17、Q19在第一主成份上载荷较大,属于第一组。按各指标的含义,这一组主成份,可命名为“主题合符度”。Q4、Q5、Q6在第二主成份上载荷较大,属于第二组。按各指标含义,这一主成份可命名为“视觉美感度”。Q1、Q2、Q9在第三主成份上载荷较大,属于第三组。按第三组三指标各自含义,这一组主要反映了园林各方面的综合美学特质,因此可命名为“综合美感度”,也是园林设计评价最主要考察对象、美学评价绩效的主要表现形式。Q14、Q20、Q21在第四主成份上有较大载荷,为第四组。按这一组三指标的含义,该主成份主要反映园林自然环境融洽性或生态适宜性,可命名为“生态适宜度”。

(三)园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删选结果的分组及其意义由前一章与上两节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园林美学评价指标的选择,专家与民众的选择结果基本相同,这些指标包括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空间与布局美、形式美、色彩美、技术美、植物合理选择、功能美、经济性、水体合理应用和地形的合理运用。这十二个指标,可以按其实际含义,分为四个模块。六、小结以美学、设计美学作为理论指导,以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为基础,根据园林美学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客观性、完整性、有效性为原则,对园林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进行提炼,从两个方面小结出评价指标。一是从园林学著名专家学者的专著及论文中提炼出相应的评价因子,从中获取相关的21评价因子。二是从数百篇博士、硕士论文和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寻找出与园林综合评价相关的论文,从中提炼出22评价因子。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文献综述获得21个备选指标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法,得出12个专业人士觉得适用的园林美学综合评价指标。又从实证角度,对园林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对民众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实证选择。用统计手段验证了本次调查的信度,不仅验证了问卷整体的可靠性问题,而且对个别指标与整个问卷的一致性进行了验证,从中可见,有些问题,既评价指标可能在整体一致性上表现不优。再以主成份分析方法,选择出贡献度最大的四个主成份,并以对主成份信息贡献为度量手段,筛选出12个信息贡献度最大的指标。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主成份贡献最大的指标,与前述信息一致性指标,结果基本相同,较充分地证明了这些指标的可靠性。最后对四个主成份与12个指标信息进行了归类。为后续园林评价的量化评价新方法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6

关 键 词:产品设计 生态美学 人与自然

引言

生态美学同生态环境学、生态哲学、生态意识学等生态科学一样,是伴随着生态危机所激发起的全球环保与绿色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强调产品不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而是一种人与产品互动共生的平等关系。基于生态美学思想而设计的产品不仅应该在形态上反映自然,在技术上使用自然材料,更应该在意境上融入自然,能够唤醒人的自然意识,使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自觉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一、生态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古代农业文明阶段的生态美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审美观与不同的人类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传统的手工艺设计时代。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生产几乎完全依靠手工劳动,生产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自然材料,比如石头、木材、泥土等,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较小,既与大自然很亲近,又对其破坏污染少,使人与自然一直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图1为《考工记》中提到的笋虡,就充分地体现了产品设计中“造法自然”的生态美学观,它是古代悬挂钟磐的木架,造型与自然中的脊椎动物有关,以动物的造型作为钟虡,配合上声音宏大的钟,是基于自然形态的设计之美的体现。将自然与产品相结合,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当时绝大多数造物者的思想。

2、工业文明阶段的生态美学

在近代工业文明的阶段,人们主张将自身置于世界之上,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为美,所以带动了工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迅速,同时人类对自然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自然的盲目改造首先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稀缺又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失衡,所以就产生了近代工业的生态问题,以人为中心,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如今进入了现代后工业后现代文明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行动起来寻求各种解决办法,其中生态主义格外引人注目,生态主义要求人类超越个体或局部利益,考虑对人类与整体利益的平衡。表现在美学上,也带来了审美观念的生态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态美学思想在美国悄然兴起。它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如近一段时间,美国新奥尔良设计出巨大的未来生态建筑(图2),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现代产品中的体现

1、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的含义

产品设计是为了解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一门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包含了物理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范畴的综合性学科。它随着工业革命而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工业的威胁,所以人们才提出“生态”这一概念,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人们意识到自然可以作为人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的审美价值标准,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产生了不同审美方式,这就是生态美的重要意义。

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在这个结合点上。

2、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特征

生态美学着重强调的是审美观的问题,而如何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第一是造型形态的结合,在设计产品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形态中,或者在形态上模仿自然事物,使产品的色彩,质地,组合等设计来反映自然,如图3所示,由Tetrarch工作室设计出品,借鉴了花朵的花蕊部分的概念和造型,给人一种身在大自然的感觉,花蕊层次感丰富,繁多而有秩序的排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第二是技术的结合,这里强调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在设计产品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加工工艺,使对环境的破坏降为最低,如图4所示,来自日本的陶瓷艺术家makiko nakamura制作的一款杯子,采用中空双层设计,陶瓷材质,外面布满小孔,就像土拨鼠钻出来的透气孔一样,这种材质与形态的排列分部可以及时散热,并且增大了摩擦,握感很好,不用担心到烫手的问题。第三是语义的结合,在产品设计中,产品应该从功能、形式、使用方式等多方面来营造意境,当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能够很快的了解产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使人们从内心中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图5,此设计是由naoto fukasawa公司设计,设计采用橡胶材料,充分表达了香蕉、草莓等水果的设计语义,人们看到饮料盒就仿佛闻到了水果的味道,使产品营造出了一种意境。

生态环境中事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界所生万物都可以作为人类设计的物质基础,人们用各种设计语言来提取它的形状和特征,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仿生设计,就是把产品作为一种工具起着使人与自然更亲近的载体,当我们看一件产品的时候,能够透过其形态了解其中的含义,使生态美与设计完美的结合。如图6所示,是法国著名的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的代表作“Juicy Salif”榨汁机,采用了经典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中外星飞船的造型,配合光亮的外表,给人以非常整洁的感觉。在技术材料上,许多产品也将生态美学融入产品的科技感中,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如图7,克拉尼的茶具设计,之所以运用卵形所特有的形态,是考虑到,这样产品的不仅具有独特的光滑外面和适应性,而且受热最均匀,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均匀的将热量传给其他形态各部分。

三、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观的启示

1、美学观的突破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的“绿色原则”。其次它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 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上,生态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

2、设计的系统观

生态美学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自然的破坏。这些观点也正是现代工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在一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自然性与生态美,例如家居产品、电子产品等。只有这样,才不会给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人们才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3、设计的人本观

设计的生态美学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提倡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是人,在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的思维,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特别是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人机工程,更是人本观的体现,只有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统一,设计中的生态美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四、结语

生态美学是建立在生态主义思想之上,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动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如果能从自然中发现美,把生态美融入到产品中,将会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更多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这种各方面的平衡也正是生态美学思想所能带来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将生态美学思想融入产品设计领域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带给人们更多的灵感和启示,从而真正的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 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艳梅 蒋学杰 吴景明 著《生态批评》,人民出版社,2007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7

关键词: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作用

1建筑设计的美学含义

歌德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凝固了的音乐。”建筑是工程艺术的主要属性,其美学形式能够决定其艺术表现力的大小以及品质的优劣。建筑属于视觉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和建筑美的定义及建筑美感法则紧密联系起来。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与艺术美学的一项关键性分支,重点探究的是建筑领域当中有关美的问题。建筑美学具有两重属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建筑语汇中,其主要表述的含义都树立在建筑空间系统当中。所以,建筑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体现在建筑技术的美学价值和功能方面,也是其余艺术形式没有具备的特点。建筑美学价值也和其余艺术有着一定的共性,拥有多元化人文特色,这也就是建筑的艺术性原则以及美观适用的原则。

2建筑美学形式中体现的美感法则

2.1稳定与平衡法则

稳定和平衡属于人在视觉上产生的直观体验,其主要表现于建筑立面构图方面。建筑的立面构图通常都有一个重点,如果这一重点位于构图的中间位置,并且两边是相互对称的,那么就可以称之为静态对称平衡。但如果该重点不在中间位置,而总体看上去依然可以让人产生稳定的感觉,那么这种就称为静态非对称平衡。和静态平衡对应的概念即是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利用了变化性的线条、韵律等,给观者带来起伏波动之感。

2.2比例与尺度法则

比例和尺度在建筑美学形式中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若能构造出优秀的比例,会使观者看到的画面比较真实而贴切,不易产生扭曲变形之感。例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完美地展示了比例、尺度以及透视之间的联系。神庙从平面看上去是一个长方形,立面则由八根多里克柱子与三角形组成。其柱子由柱脚至柱顶都是逐渐收缩的,充分考虑到了比例的问题。此外,巴黎圣母院也十分讲究比例和尺度。其以水平三段式和垂直三段式,把立面划分出来。同时左右两边的高塔又和中间较矮的构造产生尺度对比。在入口处还设置有透视门,正中间设计了玫瑰花窗和人物雕像带,其比例不一,使整体构图看上去有变化之感。

2.3节奏和韵律法则

在建筑形式中,单一或是多个元素反复出现,就称为节奏和韵律。这一法则在中国与外国的各种建筑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我国古代所建的塔,依据其形式上的差异可划分成5大类别:喇嘛塔、单层塔、楼阁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在这5大类别中,都有着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如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就属于密檐式塔,其密檐出挑全部采用了叠涩的形式,外廓又进行了缓和的收分,整体呈现出微微凹陷的形态,将建筑的节奏及韵律表现得非常到位。

2.4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

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多体现在建筑群体组合当中,而在我国的古代园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皇家园林中著名的圆明园、颐和园等,都在整体上呈现除了尺度较为宽广的布局和层次感,显示出富有美感的空间排列。私家园林则大多分布于江南地区,比如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等。特别是苏州留园,属于小尺度布局的代表建筑,整个园林弯弯曲曲,入口也是一个十分窄小的通道。后来漫步前行,眼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而北京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又有所不同,其中轴线经过金水桥伸进天安门内,之后又再度敞开,过了端门到午门之后形成狭道,之后再经过“前三殿”与“后三殿”,不断重复,就如同一首变奏曲,最后到达御花园。因此,关于建筑美感法则中的空间布局排列法则,能够起到变化的作用,使建筑内涵更为丰富。

2.5单一几何形态法则

单一几何形态法则是利用了相对简洁的线条组合,为观者呈现出清晰明了的审美画面。比如,在建筑美学形式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单一几何形态包括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运用这类几何平面图形进行建筑物外观的整体构建,可以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画面。一般较为经典的建筑范例,几乎都采用了这种单一或是多个简洁的几何图形。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就是一座整体为长方形的庙宇。其中包括了纵深的前走廊,可以将其视为由方形平面和圆形构成的组合体。

设计美学的含义范文

设计美学的含义篇11.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先导性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和图像三元素必不可少,但是人们直观面对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的色彩,其次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