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7 11:34:45浏览:403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多种能力等内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南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省内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现状

新《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大约720学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约为1900-2100学时〔1〕。专业必修课为112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3%;其中主干课程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75.1%;选修课总学时数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

从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学时,这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时数2600-2800学时大体相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总学时数为2902学时,比新《课程方案》平均学时2700多了202学时,与新《课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师同意总学时数在2400-2600学时,有69.0%的教师同意2600-2800学时,有27.6%的教师同意2800-3000学时。由此可见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比较适宜。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在国外称为通识课程,它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目的是造就“通识之材”,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数的22.5%-28.8%之间,其中近一半的学时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开设学时数与新《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也有较大的出入。

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均是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了9门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一些高校还开出10多门一般必修课。通过调查分析,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特点为:(1)为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法,体育教学论等;(2)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会体育方面还开设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体育史等;(3)为满足体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等。(4)还开设了生物科学类方面的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5)开设了运动训练方面的课程,如运动训练学等。

从表3可知,4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均高于新《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太大。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同样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1.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水平更深一步的扩充和提高。是实现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在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新《课程方案》把限制选修课(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以模块形式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1)体育锻炼手段方法方向(2)社会体育方向(3)体育教学训练方向(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某一特长。

从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中开设的限制选修课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较广泛。但其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所高校中只有南阳师院体育系把限制选修课分为体育锻炼手段方法,社会体育,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模块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将这5种模块的课程混放在了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容易使学生盲目地选课,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2.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个突出表现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比例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由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一共开设50多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个别院校仅开设了2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少,覆盖领域不多,未能覆盖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的、体育休闲类的教学内容少或无,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结论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调整或压缩,将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3:52-57.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2

关键词: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

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与修订也不断地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紧密地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依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及专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1]。本文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为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使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日趋完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并与教育部颁布的教体艺(2003)7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著作、期刊论文等,了解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2)比较分析法:将沈阳师范大学现行课程方案与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指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把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胜任学校体育教学、科研、竞训和群体工作能力,具备从事学校体育管理、科研及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可见,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了要具备扎实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强调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性。因此,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比较合理和切实可行的。

2.课程结构分析

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结构除公共课外,将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分为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分方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其中分方向选修课开设了五个方向以供选择,任意选修课分为理论学科选修和技术学科选修,共提供了47门课程供选择。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社会调查、就业指导等)、教育实践(见习1-2周,实习8-10周)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三部分。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按照修学的要求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程。又按照知识结构层次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其中公共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国家课程方案》基本相同,其中任意选修课程除开设理论选修和技术选修之外,还开设了跨学科选修课程,显示出了课程设置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的要求[3],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可见,国家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和沈阳师大落实这一决议的积极性。然而,通过对课程结构的分析发现,沈阳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涉及人文、自然、艺术等学科的课程主要是通识选修课程和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中的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通识选修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教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和其他等六个领域,共开设了73门课程,从现有课程数量和课程内容来看,我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数量较多,涉及内容较广泛,但从学分和学时比例方面看,选修学分为8分,仅占总学分的5%,学时为120学时,仅占总学时的4%,学生在73门课程中仅选择4门课程就可以满足学分和学时的需要;跨学科选修也仅仅开设了6门课程,最低修读学分仅为2学分,其中康乐设施经营与管理、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科技三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划为体育学科领域,而音乐欣赏一门课程在通识选修课程中也开设,就不免造成了课程重复的现象。作为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门类的多学科性大学来说,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所占的学分、学时比例较少;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仍然较少,没有较好地利用现有的丰富课程资源。

3.学时比例分析

《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67.7∶32.3。除去公共课的720学时,专业课程按照1900-2100学时安排,其中必修课为1126学时,选修课为880学时。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总学时为2829,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为66∶24。其中专业必修课为990学时,选修课为413学时。

由上可知,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总学时比国家《课程方案》中要求的高,但需要说明的是沈师大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占285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10%,而国家《课程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则无学时分配,沈师课程方案中除去实践环节占有的285学时以外,必修课与选修课占有的总学时为2611学时,在国家规定的总学时范围之内。由此可见,沈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安排过程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实践环节具有合理的学时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和规范性。但是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990)学时和选修课(413)学时均远低于国家《课程方案》中要求的1126和880学时,因此,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与《课程方案》中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怎样更合理地处理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之间的关系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1.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合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均低于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时。专业选修课程中涉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开设仍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设置没有紧密地贴合培养目标。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门数较多,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学分和学时较少;学科专业选修中的跨学科选修仅开设了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最低学分仅为2学分,作为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的多学科性师范大学来说,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仍然较少,没有较好地利用现有的有利资源。

3.应结合本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使其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充分运用多学科性大学的有利资源,增设一定的跨学科课程,尤其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以供学生选修,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选修课方面可以考虑除核心主干课程外,对其他课程进行整合,以模块形式开展;除去限选这一环节,使选修课程真正地成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合理调整选修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比例,或对现有的某些项目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小型化课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还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新课程标准”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及原则[J].体育成人学刊,2005,(2):12-14.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教体艺[2003]7号,2003.

[3] 黄汉升,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1-4.

[4] 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04.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3

关键字:体育教育;必修课;人才培养方案;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10所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可知,各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约为14~24门。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为了加强学生对健康、体质方面的知识,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如开设了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等。第二,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必修课也在休闲体育方面有所涉及,如开设了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第三,为了充分挖掘各校的课程资源,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各个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如游泳、艺术体操、跆拳道等。第四,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加强学生师范素质 的培养,在必修课中也增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师范性课程,如开设了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等。

1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较

对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及所占有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非常大,其中北京体育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达到80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56.34%,远超过了2003年《课程方案》的41.3%;其次是山东体育学院104学分、52.35%和沈阳体育学院89学分、52.7%,说明这几所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而且学分、学时比较高,这与学校的办学思想有很大关系。最少是广州体育院校55.5学分、32.26%和天津体育学院56学分、34.35%。

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设置情况分析

本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27门课程进行了重要性调查,依次为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个选项,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并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优化提高数理依据。首先对调查整理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标准:0.9

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见表3),通过分析,27项指标可以归为7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7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125%,用7个公共因子代替27个指标,可以概括原始变量约六成以上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7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变量。(见表4)

第一类因子包括: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和学校体育学,可以命名为教学方法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1轴上包括5个因子,其中学校体育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0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体育教学论因子为0.875,载荷最小的是体育心理学因子为0.55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二类因子包括:体育保健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命名为保健与医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2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育保健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4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运动生物力学因子为0.837,载荷最小的是运动医学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三类因子包括:游泳、体操、艺体和武术,可以命名技能主导表现性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3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操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艺体因子为0.735,载荷最小的是武术因子为0.58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四类因子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理学,可以命名为运动人体科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4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运动生理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2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第五类因子包括:体育概论、休闲体育概论和体育学概论,可以命名为体育概论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5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学概论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休闲体育概论因子为0.778,载荷最小的是体育概论因子为0.636,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六类因子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可以命名技能主导对抗性和体能主导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6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篮球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46,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排球因子为0.734,载荷最小的是足球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七类因子包括:体育研究方法、体育统计学和科研方法概论,可以命名方法工具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7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科研方法因子的载荷最高,为0.717,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3 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可以分为7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类、保健与医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概论类、技能主导表现性类、技能主导对抗性及体能主导类和方法工具类。根据因子载荷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各类课程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赵勇戈.试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5

[2]龚德贵,黄阵,钟秉枢,左琼,余学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

国体育科技,2001,37,(7):26

[3]陆亨伯,李建设.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互联工程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97

[4]高扬.体育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28

[5]王兴,朱百顺,蔡犁,司虎克.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新思路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5,29,(1):86

[6]黄桑波,李忠梅,李仁松.体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辨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39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4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

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经过扩招,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院校大大增加,截止至2005年底,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生的院校超过200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主要课程做了规定,但内容简略、笼统,各院校在执行中千差万别,特别是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很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收集整理国内57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比研究,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2 各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分析

《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规定是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主要课程是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课。对照分析57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发现在培养.目标表述,主干学科,主要课程的选择上与《专业目录》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院校有38所,占总数的67%,这38所院校的课程计划基本都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中要求开设的五门课,就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选择这种培养方式的院校多为体育学院,东北、西北地区的师范院校。38所院校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这类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是不明确的,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上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相同。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有19所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这19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各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在课程计划中以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及特色课程体现出来。根据各校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共有16个,具体分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方向,代表性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休闲娱乐指导方向(健身技能指导),代表性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院;体育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市场营销方向,代表性院校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残障体育),代表性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区体育指导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首都体院;体育旅游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方向,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运动训练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防身护卫方向,代表性院校杭州师范学院;体育物业(场馆)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天津体院;高尔夫球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河北体院(只一所);户外运动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只一所);体育新闻方向,代表性院校西安体院。

分析认为:1)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体育学院被确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这类院校最多,而研究型院校最少,但研究型院校也形成了一个培养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同属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对各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很高的,北京师大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培养高校体育理论学科教师,山东大学提出依托学科优势,培养高层次社会体育人才。这类院校数量少,丰富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层次,但办学成果有待验证。2)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涌现出一些有特色的办学方式。问题是多达16个专业方向对形成本专业核心的培养目标是不利的,有些专业方向之间完全缺乏相通之处,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是否应放在社会体育专业名下就值得商榷,它更应放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名下,二个名称完全不同的专业却培养几乎相同的人才,显然不妥。同理体育教学方向应归到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方向应归到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市场营销等专业均未列入《专业目录》,它们的共性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作为专业的重要知识,可归并到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管理方向。淡化专业,重视学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3.1 代表性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湖北大学依托综合性院校在经济学、管理学上的优势,确定的培养方向是产业经营,通过开设较多的营销与管理课程并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来实现。新一轮的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将适当改变过去专业方向过于单一(只有一个方向)的缺陷,通过增加健身技能指导的专业方向,使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既具有概括性,也不过于细化。华南师范大学在全国成立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设社会体育指导(职业技能类)和休闲产业经营两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休闲运动、体育经营管理和休闲健康三大课程模块,其专业方向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尤以休闲运动类课程为特色。河北体院走特色办学之道,专门开设高尔夫球管理方向,其办学方式具有独创性。它们针对协调好,悟性高的学生着重培养其运动技能指导水平,据称有二位学生已能90杆左右完成标准洞,完全能胜任高尔夫球健身教练的工作,而针对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着重培养高尔夫球运动的经营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走的路与河北体院类似,全国目前只有是中国地大一所院校专门培养户外运动的各类人才,依托中国地大在登山运动、攀岩运动上竞技水平,教练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培养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的户外运动专门人才。

3.2 17所院校开设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本调查去掉河北体院、中国地质大学二所特点独特的院校,选取19所有特色院校中其余17所为研究对象(以下调查均相同)。调查分析17所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表2):1)由于专业方向或模块多,各专业方向或模块差异大,使专业必修课总门数大大增加,涉及学科知识更广,不可避免增加了各校在课程开设及贯彻实施上的难度。2)虽然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但仍有学校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开设更普遍,说明社会体育专业仍受体育教育专业较大影响。3)各校普遍增加人文社会学课程,以适应培养通识性人才的要求,如开设了社会体育学,旅游体育等。

3.3 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所谓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指各校开设可能性大的专业必修课,本调查自定的标准为:如果一门课被一半以上的院校选为必修课就认为是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各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表达了各院校对社会体育人才主要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中的学科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

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体育经济学、体育公共关系学、体育科研方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体育市场营销学、中华体育养生学;术科为:田径与定向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健身操、体育舞蹈、健身与健美、网球、游泳与救护、乒乓球、羽毛球。从结果分析,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由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运动人体学科、运动技能三类构成。各校对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选中率较高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为主。从必修课的相对集中,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调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主要的专业方向逐渐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技能指导方向集中。有15所院校没有同时选择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课作必修课,而是进行了合并,主要是因为这三门课内容严重雷同、重复。

3.4 17所院校开设专业选修课情况分析

各校开设专业选修课差异颇大,本调查结果只能代表部分学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各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很多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课程,甚至一些是直接从国外翻译引入的,内容体系不成熟,在教材建设上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

3.5 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3.5.1 术科课程的设置情况 世界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是学科的比例不断增加,各院系社会体育专业术科的门数和占总学时的比例差别较大,多数院校术科占总学时比例在35%~45%之间,综合性院校、高师院校中以经营类方向为主的院校术科比例明显小于体育学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已引入课堂,浙江师范大学开出30门术科供学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由于专业方向差异大,因此,各专业方向术科占总学时的比例应该有很大调整余地,不能强求一致。

3.5.2 实践课程开设情况 在课程建构时,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调查发现,四年由各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平均不到3次,除个别院外,大多数学校实习基地不稳固,针对性不强。另外主干课成绩评定中,明确将实践技能计人评定总分的院校一所也没有。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内容的选择应大大超过体育教育专业,可通过健身项目指导实训,体育市场调研报告,体育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技能实训,市场开拓实训,公共关系实训等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大学4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5.3 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6.77:3.23。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总比例为6.77:1.95:1.28。17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均按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类别来设置,平均学时比为6.85:2.14:1.01,各校限选课比例明显较高,与各校开设专业方向多有关,事实上,限选课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必选的课,所以,造成学生真正能完全由自己选修的课不过十分之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太小是中国高校极普遍也是后果严峻的问题。

4 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情况分析

在《专业目录》中正式列入的体育学专业只有五个,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些院校在《专业目录》外另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等专业。目前除体育学院外,其它院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较少,最多不超过4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院、武汉体院、成都体院、西安体院、沈阳体院、天津体院、广州体院8所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平均11.3个,专业过多,过于细化,且相同类型的专业多是体育学院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淡化专业,强化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显然存在冲突,这些专业必须明确彼此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结果往往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向体育教育专业靠拢,成为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学院的这种专业过细的设置方式值得深思。

5 结 论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了解程度制约。

2)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说明大多数院校没有找到自身的办学定位。

3)19所有一定特色院校选择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反映了各校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表明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是各校逐渐认可的主干学科。

4)河北体院培养高尔夫球管理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培养户外运动管理人才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新亮点。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5

关键词: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80-05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出台,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升,高校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心的重要议题。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己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和发展的方向。然而,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得知,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满意度并不高,在社会适应力、教学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因此,如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寻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又不至于打乱严谨的课堂秩序已经成为我校乒乓球必修课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乒乓球项目是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参与乒乓球必修课的学生的规模相对较多,各年级必修课均有开设,在乒乓球必修课的开展过程中发现,由于受场地器材设施、师生比例、师资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乒乓球必修课的开展举步维艰。研究以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变革为依托,着重从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为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查询与乒乓球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18篇,另外,阅读乒乓球方面的书籍,并通过网络上查阅乒乓球比赛以及相关资料,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针对沈阳师大乒乓球必修课教学现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后,对2008-2010级学生6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96.7%,同时对乒乓球专兼职教师12人进行相关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根据需要对调查问卷采用Excel表格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所得数据作为此研究的依据。

1.2.4访谈法针对此研究的需要,与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专兼职教师进行探讨,分析必修课的现状与问题,为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改革思路提供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乒乓球必修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师范类高体育院系的必修课教学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中小学教育体质改革相适应,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其培养方向。在抓好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其他学科的渗透。新课标的实施后,“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应顺应时展进行转变。

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提高专项技术、掌握基础理论、熟知裁判方法,而在学生训练指导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文件制定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欠缺。因此,乒乓球必修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应合理安排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侧重点,使得乒乓球课程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改革思路见图1。通过乒乓球必修课的学习,使得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专项理论、技术技能、专项体能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与安排等,提高专项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2.2乒乓球必修术科课教学改革

术科必修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理论指导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中理解专业理论,如此循环反复达到理论与技术的共同提高。近些年,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时数明显减少,由2008年之前的108学时减少到现在的72学时。学生专项运动水平N2_呈下降趋势,很多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隋况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导致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极大下降,影响学生参与乒乓球学习的积极陛。通过访谈了解到,专家认为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学生毕业后运动技能综合能力欠缺较为严重,说明我校乒乓球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以满足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乒乓球必修术科课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师深入教法、提高课堂质量。

教师在术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钻研乒乓球教学方法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学生的表象训练,还可通过念动训练或意象训练等方法强化学生的运动表象。从理论上来讲,教师演示技术示范动作以后,要求学生进行1-2min的动作想象,之后再进行模仿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乒乓球技术的掌握。表象训练法既可以运用于单个或组合动作的学习中,还可以配合合理的教学法运用于技术教学中,甚至还可以用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术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

高师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为满足中小学或基层体育工作的教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乒乓球术科技术课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其具体方法例如:(1)学生课前查阅文献进行备课和准备教案。(2)术科课的准备部分由学生带领进行,以提高其课堂组织能力。(3)各系定期组织学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并颁发证书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4)采用分组轮换和小群体教学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2.3乒乓球必修理论课教学改革

近年来,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未得到教学主管部门和授课教师的重视,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状况,这与体育科学学院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从表1可以看出,100%的教师都是采用集中授课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师在集中讲授的同时融入专题讲座和学生讲解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对“说课”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即培养学生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形式。说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程序等进行解说,要做到说

“准”教材;说“明”教法;说“会”学法;说“清”教学意图;说“清”目标层次。

此方法的优势在于:(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广泛查阅文献,钻研教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2)弥补我校乒乓球必修理论课仅有学时,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以及学生理论储备薄弱的问题。(3)此方法推广应用性较强,在其他必修理论课教学中也可加以借鉴。

“说课”教学方法的实验结果得出: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讲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由不敢说、不会讲到敢于表达;学生通过课前的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影像资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此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增强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愉院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

2.4乒乓球必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乒乓球必修课教学内容改革应与国家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接轨,改变单一的传授技能观念,使学生建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学内容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学内容应体现出示范性、专业性、实用性和推广性的特点,具有教育价值。

在设置乒乓球必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和专业理论储备,又要考虑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将来中小学教学与训练能力,因此,乒乓球必修课教学内容结构要体现出上述特点(见图2)。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此项目的理解,认为乒乓球必修课应加强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1)乒乓球必修课教学内容要体现出乒乓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学生充分认识乒乓球运动的多元价值,学会欣赏乒乓球运动的斗智斗勇,培养学生热爱乒乓球运动的态度,并把最新乒乓球运动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2)必修课的教学要摒弃竞技体育的束缚,尽可能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全民健身结合,使教学内容达到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学需求,让学生有所得、有所用。

(3)增加必修课教学学时数,特别是在最后的一个学期,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相关基础学科知识的渗透。

2.5改进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对乒乓球必修课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兴趣调查来看(见图3),多数学生是因为热爱乒乓球运动而学习此课程,所占比例达66%,其次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而选择,所占比例为19%,出于为了今后工作需要学习此课程的比例为10%,还有个别学生是别无选择或其他原因而学习乒乓球必修课。可以看出,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54%的学生反映乒乓球必修课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应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期望对乒乓球教师有所启发。

2.5.1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均有好、中、差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成员问能够做到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此方法能够使所有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培养学生技能、认知、协作和情感的教学目标,对增强乒乓球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

2.5.2创设情境教学法乒乓球教学是在教师直接设计和间接控制的情境下进行的,创建情境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内驱力。例如:(1)创设“改变”情境。改变某一个接球动作站位或把某些练习内容重新组合,使每节课学习内容都有耳目—新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会有新的收获,满足了学生的求新心理。(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讲授某个技术动作之前,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掌握技术要点。(3)创设“比赛”情境。可采取小组对抗赛的形式,裁判由学生担当,学生之间相互鼓励,通力协作,使学生体验到属于某个学习小组的归属感和荣誉感。(4)创设“帮助”情境。即让技术技能掌握较好的同学帮助技能掌握较差的学生,这样可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成就感。

2.5.3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借助影视、图片、音响、多媒体等现代电子设备展示教学,这是乒乓球教学中应经常采用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理论和技术教学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对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2.6完善乒乓球必修课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对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教师总结和改进乒乓球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沈阳师大乒乓球必修结业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形式,此种形式使得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降低。根据教学文件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隋况,乒乓球必修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案应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的程度,其比例安排见表2。

具体的考核方法:对乒乓球技术评定(考核内容包括推挡技术、搓球技术、正手攻技术和左推右攻)实行彻底的考教分离,建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不得少于3人,采取3个考评员的中间分值。学生出勤、学习态度的评定由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平时上课情况给予评定。教学能力和训练指导能力则由乒乓球教研室随机抽取非任课教师进行评定,避免看面子和关系给分。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核。达标考核采取抽签分组后,以比赛形式进行评定。

3结论

(1)乒乓球必修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增加教学时数,并突出每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满足社会需求。

(2)乒乓球必修课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深入教法、提高课堂质量,在术科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形式。

(3)乒乓球必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出示范性、专业性、实用性和推广性的特点,把前沿信息、哲学理念等融入到课堂中去。

(4)在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与选择上,要从满足学生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灵活选择,适时变化。

(5)“说课”教学方法课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查阅文献资料与收集影像资料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气氛,能够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6)乒乓球必修课考核评价体系应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学生的过程评价。参考文献:

[1]陈为群.运用活动教学培养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尝试[J].体育科学研究,2002(4):3-5.

[2]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99-801.

[3]梁建军.高校乒乓球技术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探析[J].安徽工业学院学报,2009(6):118.

[4]袁玉峰.对高校体育系乒乓球教学考核方法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144-145.

[5]龙响玲.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1-52.

[6]梁建军.高校乒乓球技术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探析[J].洛阳工业学院学报,2009(6):118-119.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6

关键词:武术 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 0063―03

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其之重视日益增加,武术进校园政策大力开展,特别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更加引起人们关注,这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设置。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高校武术教师进行咨询访谈、电话交流,实地了解课程培养方向、内容设置、学习状况和教学状况等。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回收问卷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1.2.3 问卷调查法

分别抽取贵州省不同地区的6所高校――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市贵州大学、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市铜仁学院、凯里市凯里学院、安顺市安顺学院的在校学生和老师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6.2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概述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武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体育教材。从宏观上看,武术进校园是使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培养武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加大了要求。就贵州省6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可得,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都设有武术课,其培养方向是中小学武术教师。调查研究的6所院校武术教学大纲都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武术课程指导纲要再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对课程评价、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但在实际课程开设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又并不完全依据制定的大纲来实施。

2.2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经过网络查询资料和访谈得知贵州省各高校武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是国际规定的套路,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器械(刀、剑)等。在攻防格斗技术和理论中学习较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动作数量多,不易记忆,在课程设置的课时中很难掌握教学内容。

2.2.1 武术课程的类型

武术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6类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提高课程,在限制选修课程和任选选修课程中均设置有武术课程Ⅲ。

2.2.2 各学期与时数的安排

由表1数据可得: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开设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期与课时不同,说明各高校对武术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开设要求和条件都是有区别的。

2.2.3 教学内容设置

贵州省6所高校武术课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有开设,武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套路的传授上,这样使得院校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学校武术内容不能很好的衔接。近几年有几所学校对武术进行了调整开设了散打、跆拳道项目,但调整地还不全面,还不能达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

从表2分析发现,必修课中所设置的武术理论教材教法和功防动作理论内容仅一半院校设有,武术健身与养生开设仅占17%,套路创编则没有院校开设,表明有超过一半的院校不重视其内容,这将影响武术必修课的教学的效果。

在表3中可见专修武术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课程内容是各院校的武术教师自己或共同制定。

2.2.4 武术课教材选择

通过访谈得知,各高校必修课教材基本选用“邱丕相主编的体育学院通用《武术》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概述、武术教学、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图解知识、常用动作术语及动作要求、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套路运动、功放实用动作等”和唐波主编《武术》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主要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图解知识与套路创编、学校武术与教学、武术徒手基本动作与方法、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方法、武术运动常见损伤分析与防治、武术运动的评判与鉴赏”等内容。专修教材基本都用“邱丕相主编的《中国武术教程》教材,内容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术、器械、对练与集体项目、武术套路教学、套路运动训练、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散打运动概述、散打教学、散打训练、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太极推手、其他格斗技术介绍”等内容。总体上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材都比较单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教材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每年选择不同版本而已。

3 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经过调查研究,各高校都开设有武术课,武术课程设置能与新课改相适应,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研究发现主要发出现以下不足:

从表4所示可以得出,武术课程内容开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武术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2)武术普修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3)中学体育教师武术理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程度统计。

3.1 内容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通过访谈得知,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得不到重视,绝大多数学校理论教授是在受天气影响无法进行技能学习时才进行,理论学习时间与计划规定不相符,学生学习武术理论知识的课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对理论的学习计划,以致学生对理论和文化认识不充分,建立不了完系统的知识体系。

武术技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主要以套路为主,必修课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初级拳术,器械(刀、剑)。选修课主要是国际规定的竞赛套路,内容固定,练习时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学生考试完很快就忘了所学套路动作。从表4我们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武术课中并没有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

3.2 课程结构不完整,限制了课程发展

据调查可得,贵州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武术课开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必修,一种是选修。在此基础上又将选修课中又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表4显示,在普修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可见,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限制了武术课程的开展,其教学成绩也将受到影响,得不到发展。

3.3 课程结构不完整,难以适从课程发展

从表4数据显示和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普修课程内容掌握的不是很理想,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不难看出,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难以适从课程的全面发展。

3.4 培养方向在课堂中得不到贯彻落实,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到达工作岗位之前掌握相关知识,拥有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说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术科技能,还要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问卷结果显示(见表4)只有10%的学生认为的武术理论和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重要和5%同学认为非常重要。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武术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都侧重于单一的整套套路的练习,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套路记忆,忽视了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大部分同学虽然能够达到武术考评标准,但并没有教学工作的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依据规定开设,各学校并根据自身条件作了适当调整。

(2)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的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不足,以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清晰。

(4)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需进一步加强改善教学内容、方法。

(5)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放弃继续学习武术的机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4.2 建议

(1)了解学生的心理,提高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从教学内容的改革着手,改变单一的武术套路教学,增加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散打和跆拳道技术。

(3)明确培养方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让学生达到岗位工作的要求。

(4)增加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学习的课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5)调整武术课程设置机构,保障武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瑚哲纯.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邱丕相.武术[M].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3]唐波.武术[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4.

[5]杜学工.体育新课程标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N].陕西教育报,2011-03-01(3).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7

1.1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我国南北15省24所体育院系主管全面工作和主管教学工作的41位中层领导的调查,研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1)专家访谈法:走访了9位专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意见。2)问卷调查法:效度检验后的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2份,回收率91.3%。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97.6%;用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07。

1.2.2数理统计法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究结果与分析

2.1培养目标规格分析

2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

大学体育专业必修课篇1【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