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6 18:07:53浏览:575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内涵 特质 优势

在字典中,“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解释为“社会科学”。所以,“人文科学”应包括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宗教学等,而“人文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最具综合性、基础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学语文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文本,即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作品,而正是这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显著的特质蕴含了人类科学方方面面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评情感人生、体验闲适人生、浇铸道德人生、创造审美人生从而实现价值人生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通过文本教、学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转化,将人类社会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即人格、气质和修养,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为他们的幸福美好人生和他们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追求。

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养构成当代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更具有优势。

一、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广泛包容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教材所选内容几乎能涉及人类所有的学科知识,能够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只是大学语文更突出和重视涵盖人文社科知识。大学语文课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畛域的壁垒,极大地开阔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历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大学语文课能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审美与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识真假、懂美丑、知荣辱的道德判断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魅力的人格。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就是体现这一特质的最好一例。品读《红楼梦》,除了吸纳其中无所不包的各色人物、医药、文学、园林建筑、衣饰美食、游艺收藏、民俗风情等知识以外,更有意义的是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现实和人生,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生,同时感受、体验中国文明的博大、丰富和深邃,领悟真、善、美,获得无可比拟的审美收获和享受,从而在思想道德 、知识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得到浸润、滋养,修炼。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大学语文课的这一特性,在担当此重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具体化、形象化特质

这一特质表现为,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蕴涵的人文都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它是具体、灵动、可感的,且这其中多以塑造人或物的具体形象来体现,因而它也容易引发学习者对它体味和吸收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人生、思想的角斗场。例如,对于勇敢,苏轼在《留侯论》中写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由此,对勇敢便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像韩信那样能忍受胯下之辱,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才是真正的勇敢。又如,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上古神话中,能让人具体感知和体验中国远古时期人们的英雄崇拜的精神内涵。“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远古时期人们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和执着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附着、融透在夸父这个艺术形象中,就栩栩如生起来;而“事物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哲学思想,又通过“弃其杖,化为邓林”得到通俗而灵动的表现。

三、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多元互渗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叙写着人间世事,展现着现实世界,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渗透着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学、宗教甚至自然科学等多元的知识和义理,而且这些常常以交汇、融合、相互渗透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在同一个作品、或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个形象中可以获得多种知识,品味多个事理,体验不同精神品格的影响和感召,获得多样的审美感受和收获,且这些东西之间彼此影响,以它现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因为在现实中的人文往往都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

以诗经《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这个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至今为大家所喜爱,就因为它既有文学美又有艺术美,更有思想情感美。这多元的美相互交汇、融合、渗透着,以一个充满美丽、朦胧、神秘的现实环境,和一个不畏险阻、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的企慕者形象带给读者深刻而长久的震撼和影响,本诗就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又如,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这也反映了文学、史学、哲学是紧密联系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哲学内涵,鲜活地反映着历史,且在现实世界中,这三者也几乎是不可割裂并相辅相成的。

如何把人文内涵较为有效地内化为人文素质,这是目前我们教育教学的难题,但依据“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特质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是让大学生拥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最佳学科,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使他们“精神成人”的最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

[1]曹来义.高职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的构成分析.中国教育创新,2007,(9).

[2]中 国 大学人文启示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 二 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2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36-01

培育职校学生的人文情怀,对职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所有教学科目中,语文教学无疑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关注人的内心情感,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层次性、多样性十分明显,最适合进行人文教育。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利于引导职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名合格的现代青年。

一、职校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人文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能够帮助学生纠正思想错误,引导学生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进一步完善其人格,影响其为人处世的习惯,提升其精神境界。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目标,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完美统一的目标。究其本质,人文教育专注于人的精神培养,挖掘人性中的闪光点,驱除思想深处的阴霾,激发出每个人身上的正能量。从当前实际看,大多数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人文精神教育,几乎完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

(2)开展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在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的时代背景下,衡量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时代呼唤新型人才的涌现。开展人文教育,从精神层面完善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正是培育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要求。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遇到的难题

(1)教材内容缺少人文基因,难以过渡到人文教育。目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缺乏人文基因,难以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部分专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实施应试教育的教师未对人文教育引起重视,而重视人文教育的教师却又受限于教材,无法进行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老人与海》时,教师只是对课文进行了解读,并没有深入挖掘“老人”形象背后的含义,导致课文教学缺少人文基因。从深层次来看,“老人”代表了一种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这符合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由于教师教学方向的偏差,使其成为了缺少人文情怀的文章。

(2)对人文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部分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时往往会犯方向性错误,导致人文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人文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不少教师将人文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人道主义教育,这就造成了思想层面的狭隘。其实,人文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涉及情感态度、人物心理、价值取向、大众情怀等各个要素。教师只有充分认清以上这些内容,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人文教育。

三、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古文教学,弘扬传统美德,增强人文教育效果。语文教学中包含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优美的古文既蕴含着作者高超的创作技法,也饱含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体现了古人的人文情怀。其中,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有安土重迁的故土情节,也有望月思乡的深深游子意。学习古文,能够令当代青年学生继承传统美德,于浮躁中收获一份内心的纯净。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这首名垂千古的乐府诗,首先在文采上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次,这首诗也蕴含了一代枭雄金戈铁马、统一河山的壮志雄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豪气干云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蕴含了作者统一华夏的家国情怀。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时,应着重提炼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培养广阔的胸襟和家国情怀。

(2)以“三观”培育引领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三观”培育,将其作为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开展人文教育时,通常面临无处着手的难题,教师不知如何具体展开,也不知如何检测人文教育成果,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其实,可以以培育“三观”为方向,将人文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结束语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教育,不再局限于教会基本的语文知识,而是从精神意识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难题,但通过教学创新,这些问题都能被有效解决。语文教学是一场古今中外的文化之旅,人类创造的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现代文明都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丰富养料。语文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宝玉.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文理导航,2015(04).

[2]徐一周,陈基萍.浅议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2).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3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当前的素质教育来说,茶道精神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体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引入也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茶道精神本身的内涵,对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体育人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茶道精神;体育人文教育;作用

作为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重要一类,茶道精神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茶道精神的价值被不断挖掘,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并成为利用传统文化提升体育人文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体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品质、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当前现状来看,通过茶道精神推动体育人文教育的发展,并提升体育人文教育的效果,仍然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析,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1茶道精神简析

何为茶道,最为简单、纯粹的理解就是品味茶、欣赏茶的美感之道。我国种植茶叶、饮用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道精神的内涵从最初的饮茶方式到饮茶艺术,再到成为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其内涵被不断丰富、不断扩充。到今天为止,茶道精神的内在实质已经非常丰富,并自成体系,茶道精神不仅仅代表了饮茶、品茶的礼仪精神,也包含了从茶叶中品味出的生活感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代表着清静、悠然、与世无争、修生养性的生活方式。茶道精神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成熟,深刻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茶道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的载体,带有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理念的烙印。从茶文化体系层面来说,茶道精神即是茶文化的核心精神。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儒家文化,茶道精神崇尚的和谐、仁义、礼仪都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茶道精神中包含了道家思想,茶道精神中超脱世俗、安静从容、悠然自得的精神追求,就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茶道精神中也包含了佛家文化,茶道精神倡导的清心寡欲、静坐修身、俭朴求真的理念,就是佛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茶道精神的灵魂,与其说是茶叶文化的灵魂,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可见茶道精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以及茶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联系之紧密。茶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精神内涵一同影响着中国人,一同引导着中华民族在思想层面上的前进方向。爱茶人士将茶道精神归结为“理、敬、清、融”四个字。具体来说,理指的是理智、事理,引导人们通过饮茶明理,做事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在理智的支撑下,在事理的主导下,行为才能不失方向、不失准确,做人才能正直;敬指的是敬意、礼貌,引导人们通过品茶明礼,要重视各种行为活动中的礼仪、礼节,通过礼貌增进人和人之间的情谊,通过礼仪实现人和人之间良好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清指的是清廉、清心,品一杯清茶,让心中的杂念沉淀下来,让心绪回归内心的本真,回归心灵的纯粹,以此涵养人的节操,升华人的品格,引导人做一个心灵纯洁、精神超脱、清廉正直的人;融指的是融洽、和谐,品茶的气氛是融洽的气氛,茶道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在品茶的过程中,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包容、和谐,茶禅一体,世间万物尽在包容本心。

2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可行性分析

体育人文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是团结的精神,是和谐的精神,是公平正义的精神,客观地看,体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互通的。基于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共同之处,将茶道精神的内在本质提炼出来,促进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提升体育人文教育的效果来说,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和实践价值的。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二者来说都可以受益。在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对于茶道精神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传承来说,非常有帮助,通过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良好开展,茶道精神的影响力必然会继续扩大,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核心内涵也必然被更多的人所知悉、所接受。而茶道精神对于体育人文教育的促进作用则更加突出,基于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契合度,茶道精神的融入,可以迅速升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实现体育人文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接轨,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方式显然更加能够增加中国人对于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教育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体育人文教育质量、教育效果的提升。

3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实践表明,在茶道精神的辅助和推动下,体育人文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正是基于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此,将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分析如下:

3.1升华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达体育人文精神内涵,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人文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人文教育往往由于内涵单一且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在体育人文课程中产生逆反情绪,严重阻碍了体育人文教育的开展。而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有所不同,茶道精神的内涵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茶道精神广泛的社会受众基础,也更加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茶道精神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改变体育人文精神内涵单调、乏味的客观现状,升华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良好融合,从更大层面上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升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且非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拓宽学生的体育人文视野,可谓一举多得。在现代体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融入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其基础就在于丰富和升华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使体育人文教育可以从更宽广的精神领域向学生传达理念,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来说,益处良多。

3.2突出了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

体育人文教育是以提升人的体育人文素养、涵养人的体育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人文教育的特征表现为教育的人文性、持续性和多样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公平正义、崇尚健康(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皆有之)、和谐包容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塑造学生成为真正具有现代体育精神、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体育人文教育重点的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茶道精神的核心表现不谋而合,这为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体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的比较、融合过程中,二者的相同点被数倍放大,而这些相同点正是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通过茶道精神的良好推动和有效支撑,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凸显出来,学生可以更加鲜明、一目了然地掌握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而教师也可以更加一针见血、事半功倍地将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教授给学生,大大提升了体育人文教育的效率、质量,实现了体育人文教育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3.3以人文素养净化体育竞技领域

现代体育竞技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从体育和人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体育竞技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真实的体育竞技项目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谐的行为、不正当的做法、不科学的理念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现代体育竞技领域,甚至将现代体育领域的价值观引向偏颇。在这样的情况下,茶道精神的引入,犹如一股清泉,以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底蕴,有效净化了体育竞技领域。茶道精神崇尚和谐、融洽、包容,茶道精神追求明理、明礼、正直,这都是茶道精神中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以茶道精神的影响为推动力,将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养展现出来、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素养之于现代体育竞技是多么的重要。真正的现代体育竞技,是人文和体育的结合,是道德与竞技的融合,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竞技价值观,从体育竞技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以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养净化体育竞技领域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3.4促进学生内在人文素养和外在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时展到今天,无论何种层次的教育,都越来越重视人的内在、外在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此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培养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将茶道精神融入现代体育人文教育当中,就是促进学生内在人文素养和外在体育素养全面提升的一个非常积极的做法。从内在人文素养来说,茶道精神可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何为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从外在体育素养来说,在全面健身的理念下,茶道精神倡导的和谐、融入、交流互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体育参与习惯,产生体育参与需求,并帮助学生掌握以人文素养为支撑的正确的体育竞技价值观、判断力,使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活动的过程中,既完全融入,又张弛有度、行动有节,以一个健康、向上、公平、正直的体育参与者的姿态,促进现代体育竞技领域的发展进步。

4结语

体育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健康发展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基于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度,将茶道精神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茶道精神对体育人文教育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未来,应当继续挖掘茶道精神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精髓,探索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方式,更好地将茶道精神植入、融合到体育人文教育当中,丰富现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拓宽学生体育人文视野,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人文内涵并塑造科学的体育人文价值观的同时,间接促进体育竞技领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有效推动体育竞技领域的继续发展。

作者:胡泯 单位:攀枝花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2]陈光.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福建茶叶,2016(1):201-202.

[3]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4]杨利芳.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5):250-251.

[5]蒲继涛.茶理论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6(7):271-272.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4

中学语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要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本身就应该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这无疑使得中学语文老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以此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所具备的优良的人文内涵将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学生,对于激起学生的人文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而学生学习情感方面与学习认知方面大不相同,它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在不自知的情形下会受到身边教师的教化,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移默化”。人文教育富有教化性,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人文教育将会由言传身教的教育扩展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范围得到极大地提升。

2通过课本内容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

对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本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掌握,透过文本内容将其中更深层次的人文教育开采出来,以此来更深刻的教化学生。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内容过于教条化,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在体会文本时缺少创新和人文关怀。在这时中学语文教师如果把文本中的言外之意传达给学生则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从而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以此领悟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

3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加强人文教育

在语文课外充分补充人文知识以供学生学习,以此来让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升华。语文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能仅仅被约束在简单的语文课里,而应该多在课外对语文内容进行拓展与学习。中学语文的课本,因为自身所能容纳的内容有限,所以像古代那些种类繁多的精品书籍,只能百里挑一选取其中的极少段落,而不能将其艺术风格、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给学生在语文课后的学习留下了自学的机会。课外阅读作为首选的自我提升的方式,其内容与课堂内容相比较而言更加充沛,它是中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领悟作者内心感受以及陶冶人文情操的一种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蕴藏着该文的作者对人生经历的认知感。在学生进行阅读时,作者所有的这些情感与认知感将会传达给他们,并在中学生的人生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使该作品中的人事物在学生面前显露无疑,从而使读者的内心得到充实,使读者的鉴赏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4利用选择性阅读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语文的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完美发挥,如果加上专业级语文教师的指导,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的指导不光能解惑,还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弦外之音。课外阅读与文本教材相比更具趣味性,内容也更加广泛。学生在老师引导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阅读会明显的提高自己的兴趣。中学教育明确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外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提升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平易近人的经典作品,能够让学生站在平民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在教材中多添加一些描写平民日常生活的作品,写具有真情实感、发自肺腑的东西,表达出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语文教育还要是文学的审美教育。语文教育突出的并不应该是各类文学报告和作文的写法,而是把重心放在文学性教育观念上来。作文更不是僵硬、教条化的文体,而是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文学艺术感悟的结果。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里的人文教育不能被课堂与学校约束,而是应该触及到包括家庭和社会等所有领域中。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将以上领域中蕴含有人文教育的部分完全挖掘出来,并把他们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从而完成用人文教育育人的目的。想要真正实现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与教育同步的目标,就必须突破传统模式,集针对性、趣味性、成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来进行教学。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人文精神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93-02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使他们富有个性,对社会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绝不是仅仅为了应试而进行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贯彻人文性的教育,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小学学生通常胆怯、缺乏自信心、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学校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人文性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灌输人文精神。

一、何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滋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在教育中,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教书是我们常常很重视的一方面,而育人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指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其心志,陶冶其情操,能够协调好自己和他人、家庭、国家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到个人的责任,不断追求道德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人文化的教育成果无法从成绩单上显示出来,但却对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文中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欢乐、融洽的人文气氛,在引导学生张扬自我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心灵健康、理想饱满,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人们认为在语文课程具有两个特性,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但就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校过于强调语文的学科性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教师更多强调的是教育的工具性,没能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灌输人文神,并不等于传授学生一些人文性的知识,而是从素质涵养方面来教育学生成为健康的人,通过语文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只一味的要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本就没有进行人文性的教育,老师们普遍认为小学生接受能力差,所以就随便教学,根本没有在教学中花费心思,就更不用谈在教学中灌输人文精神了。

目前在中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都是过多关注语文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甚至把语文的学科内容"知识人文性"等同于"人文性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部分教师依然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句型、手法等等方面,死记硬背,只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这种行为看似有效,其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里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即使学生有很好的成绩,却没有文化内涵,学生无法理解课文中的人文思想、道德意识以及更高境界的教育,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面的语文学习上。

三、如何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1.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写作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时代,接受人文的熏陶,也可以给他们机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作文与生俱来的属性。但是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最富有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作文已经论文纯粹的写作工具了,与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人文分离。写作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不是简单的套模板写作文拿高分。事实上,写作是育人的摇篮,更是小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开端,可以轻易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好机会,写作可以让学生从观察感性到经验观察、捕捉信息、提炼素材,直到作文结构概念的形成,最后写成章,每个环节都可以让学生露真情、真理观,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思想。

2.认真分析课本内容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选择那些富有人文内涵、价值观、文化观、生命意识内容的课文进行教学,比如说小学课文中的《孔融让梨》、《背影》等,这些文章都饱含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亲情感受都有深远的意义。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和技巧,更要深挖课文中更深层次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文学思想和价值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和自我思维能力。传统小学语文教材中穿插的政治教育有些过度,这使还处于小学时代的学生们感到十分费解,我们应该打破这一现状,关注当下,与时俱进,摈弃陈旧、乏味、与现实脱节的内容,带领学生阅读和欣赏全新的内容,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们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打好基础。

3.用人文性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和学生

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还应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将赋予教学价值,并提升它的价值,所以,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被他人、被社会所接纳、需要、尊重。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基本价值和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使受教育者能深切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和超越自己的生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始终站在职业的角度,用人文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用真心来打动学生们的心,就必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冰,李如.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孟金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周刊,2012(28)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6

【关键词】高职 人文教育 美育 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21-02

一 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不是纯粹的就业教育,如果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高职院校和现代工匠培训中心没有两样。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高职生的人文内涵,以此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与经验,即人文知识,唤醒受教育者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人文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人文主义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文艺复兴时期空前繁荣并形成一种思想体系,对近代教育史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对现代教育仍有积极影响。“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中已有体现人文主义教育,即重视人的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人文教育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其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使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2.高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已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但是,高职教育也走了一段弯路,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既有高职生自身的问题,例如有的在校生更多的是专注于技能学习,而忽视了做人的问题;也有来自高职院校内部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无疑是片面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人文教育必将影响,甚至最终阻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人文教育强调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一体性,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掌握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整体素质上,高职生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差距,对于高职生而言,有必要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既要着力提高专业知识,又要注重吸收人文精神,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务必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变重专业、轻素质的局面,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将很难实现,也就更谈不上高职教育的成功。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改善人文氛围,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 增强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质且身心和谐的人。进行美育渗透就是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职人文教育各个方面和环节,对其进行美的感知与教育,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从而增强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1.通过精选人文课程渗透审美教育

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应纳入高职内涵建设的范畴,这是人文课程渗透审美教育的前提。精神源于知识,修养源于知识,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是要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主要包括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做法是将人文素质课作为选修课,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普遍课时少且选修内容有限。如何有针对性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操、感受高雅的人文空间,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美好的品质呢?关键在于精选人文素质课程。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课程内容涉及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还有舞蹈、影视、文学、书法、摄影、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由于教学目标及课时所限,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设置过多的人文课程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色,积极开发相关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文课程,将人文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通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高职生的文化品位。在精选人文素质课程的同时,还要给予课时的保障。例如,我院主要开设了《普通话》(20课时)、《成才与素质》(24课时)、《文学欣赏与写作》(20课时)、《职场交流与艺术表达》(20课时)等人文选修课,内容包括语言美、素质美、文学美、职场美等方面,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审美内涵。

2.通过人文课程教师渗透审美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进行美育渗透的任务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授业解惑外,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审美观念等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由于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偏重于专业课教师,因此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加大人文教育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现有人文课程教师进行培训、再提高;其次,人文课程教师要加强学习,完善自身人文知识结构,懂得美育的基本理论,在人文知识传授过程中能运用美育思想进行教学,激发高职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人文课程教师的美育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才能保证有效进行美育渗透,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人文教学效果。

3.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渗透审美教育

高职人文教育常常只注重课堂、注重教,过于形式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人文教育是一个实践人文精神的过程,不能“就知识而讲知识”,要遵循“美的规律”,如果照本宣科,势必吸引不了学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人文课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要加强美育渗透。首先,人文课程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把本门课程内容的美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即一个感受美的过程,从而发掘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人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一是做好教学导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和教学形式,借助得体的肢体语言(目光、表情、手势、姿势、态度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明确本堂课要学的内容;二是营造美的教学氛围,教室就是一个舞台,舞台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具有审美元素,教师要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开展教、学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形成美的课堂教学。再次,加大美育实践的力度,从单一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通过富有审美内涵的教学活动,增强人文学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自觉研修人文学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意识,进行审美实践和创美实践,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 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人文精神已成为稀缺资源,这在大学校园及其他许多领域都是这样,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尝试改变这种现状,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到基础性的位置来落实。实践证明,美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对于提高高职生的人文内涵具有促进作用,美育渗透能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地在高职人文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明辨善恶美丑,这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秋.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再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2(3)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7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初作为政治用语被写在政府报告之中,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重点。工匠在我国发展中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复制,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养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主要育人途径,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工匠精神正是人们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还涉及人文层面,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文教育也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就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主要以道德精神为核心,强调德艺兼备,主要通过身心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自实践才能够获得。并且,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十分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强力而行。另外,古代工匠精神还强调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与西方人追求完美的文化理念有着密切联系,追求完美在西方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基督教都提倡追求完美与极致。虽然古今中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仍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都强调爱国、敬业、求精、创新。而我国现在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延伸层面这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和技术,工匠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想要打造好的产品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因此,物质层面的技术和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创造卓越等在内的隐性内容。延伸层面主要指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运用工匠精神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敬业和奉献,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主要目标;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解决社会上的浮躁和应付工作的现象,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工匠精神深化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主流思想,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而进行的个人教育或社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心境界,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并且,人文教育既重视文化由外而内的养成,也十分强调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强调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人文知识。而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旨在提升社会群众的人文素养。2.人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拓宽受教育者视野,加强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其次,开展人文教育能够丰富补充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在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首先,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并且,人文教育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的内涵;其次,很多文物古迹、手工艺术以及文化瑰宝等都是工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工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文物古迹、手工艺术和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在打造优质产品的时候需要与文化相结合,赋予手工艺术品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我国古代工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讲求琢磨和切磋,而这一方法和态度已经被古人运用在修身、政治和文学创作之中,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四、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所强调的重要精神指南,政府十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其次,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再次,高职教育能够鲜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十分必要。并且,高职人文教育能够将技能操作相关文化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联系,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乐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积极创造。而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人文精神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五、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甚至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只需要学会技能知识,拥有操作技能即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难以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文工匠精神只是政府提出来的相关要求,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也没有对人文精神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事例,缺乏深入分析,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一味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一些历史性的人文知识距离学生较远,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开展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并通过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评比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文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作用。2.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激励制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体来说,人们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够主动关心自己周边的事物,关心社会,也才有动力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心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学科知识。工匠精神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自然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4.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正确价值观念、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是锻造工匠精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高职院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自觉性。5.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工匠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技能完美结合,进而制作出高品质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将想象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要在抽象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美术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行产品创作,并开展创造竞赛,通过学生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傅向东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究———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宋逸成.图书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4(17).

[4]赵倩.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8

【关键词】钢琴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人性教育;相互促进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伴相生的,在我国的物质文明进入到于上个世纪相比已经彰显长足发展,我国大众已经分享到物质文明的红利,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的当下,物质文明加速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精神文明也反作用于物质文明更高水平的实现。在精神文明蓬勃高涨的态势下,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有了更广袤的园地和更丰润的土壤,各种艺术形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钢琴作为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后也显示出勃勃生机,钢琴教育已经逐渐由贵族艺术向平民化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钢琴教育也受其影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问题,在教育上存在过分重视技术,忽视人文教育,浅薄钢琴艺术的造诣,速成于钢琴艺术的问题。

其实,钢琴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是人性品位的教育,二者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相互区别中尽显其独特的价值,在相互联系中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钢琴艺术的传授者――钢琴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钢琴艺术的修研和传授中,还应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并同时对学生施以人文素养的熏陶,将钢琴教育和人文教育联系起来,以人文教育促进钢琴教育则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充分认识钢琴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内涵是钢琴艺术的生命力

钢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其本质是通过音乐符号来展现情感和社会生活。钢琴所表现的流水、虫鸣、波涛等等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和展现,如同画家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一样。除此之外,钢琴通过音乐的变化和组合能够表现人的情感,欢快、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通过音乐进行表达和展现。而这些内容,构成的人文内涵赋予了钢琴艺术的生命,使钢琴所表现的音乐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二)钢琴艺术的魅力通过人文情感来体现

钢琴演奏者通过钢琴演奏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的人文情感,观众通过对于音乐的欣赏来体会音乐中蕴含的人文情感。音乐是演奏者和观众沟通的媒介,而情人文情感才是演奏者和观众沟通的重要内容要素。在钢琴教育中,只有通过提升演奏者的人文情感的鉴赏力,才能使演奏者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更好的通过钢琴来展现内心的情感,和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人文情感的表达实现与观众共鸣。

(三)钢琴艺术民族化过程是钢琴人文民族化的过程

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关乎到钢琴在中国的未来的发展。民族化是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经阶段。钢琴的民族化就是在创作上要融合中国元素,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中国民族化的音乐作品,而钢琴民族化的实现只有通过融入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和钢琴创作的融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提高钢琴演奏者和创作者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倾向才能为真正实现钢琴民族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

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

人文教育的内涵篇1[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内涵 特质 优势在字典中,“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解释为“社会科学”。所以,“人文科学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