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一般规律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6 18:07:44浏览:855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1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活动设计 遵循原则

一、体育教学活动的组成和意义

体育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施教主体、学习主体分别作用于其他要素,以及两主体双向互动所采取的行动的总称。具体说来,包括施教活动、学习活动及师生互动活动。施教活动包括讲解示范、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效果、向学生反馈学习信息,等等。学习活动包括听课、观察、思考、练习,等等。

教学活动的设计优劣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及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任务完成程度的高低、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是自觉地搞好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教师如果不能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活动,那么,体育教学策略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对体育教学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设计的重要性,使体育课的教学结构更科学、合理、有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新的教学思想,彰显新的教学理念,由抽象的理论过渡到具体的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

二、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身体素质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目标,建立在分析教学任务和了解学生认知与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

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而体育教学活动是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手段和途径。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学策略的选择。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依据一般的和特殊的体育教学规律。例如,知识性的教学活动要根据知识的形成和掌握规律进行设计,技能性的教学活动要根据技能的形成规律设计,行为规范性的活动必须根据行为规范及其接受规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应有作用。

三、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体现出“教依据于学、学受教指导”的辩证关系,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一点如果认识不位、做不好,教学活动设计就有可能变成片面的施教活动设计,导致施教活动与学习活动不能协同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教”的主动性表现在教师身上,教师要主动了解和探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现状,制定恰当的发展目标,精心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运动。“学”的主动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要求学生克服被动心理,加强自我调控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得学习的自由、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体育活动的设计要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环节的推进情况,不断作出调整、改进与优化。

2.规范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较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运用要领,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的示范、表情、手势等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做好练习,协调听、练、看、想等活动。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是建立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自觉地用教学规律作指导,追求教学活动的和谐、协调、新颖和高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获取美的体验与满足。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以科学性为前提,以体育教学规律为基础,按照美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地进行艺术创造,追求活动的协调、巧妙、简洁、富有成果和高效率。

3.多样性原则

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出多样性,体育教学需要多种活动相互配合。同时,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可能采取几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对于体育能力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单调的活动会使他们丧失兴趣,注意力涣散。而教学活动多样化恰好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强化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活动的种类过于复杂化、频繁化,则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感到疲惫,失去兴趣。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出发,使其难易适度。

4.学科性原则

体育活动设计要注意体育学科特点。体育教学活动应该符合体育认识过程规律。对于一般的认识过程规律来说,体育认识过程规律有其特殊性,是一般的认识过程规律不能完全地概括和反映的。作为学科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活动自然应该具有体育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具体、真实地了解体育认识过程。例如,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注意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思维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配合,要充分注意体育语言和体育科学方法的应用。为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设计主体要注意了解和研究体育学科的特点。

5.实效性原则

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是对在教学实践中将要进行的具体活动的预先构想,这个预想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学活动设计要特别注意从学生现实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讲求实际效果。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质量。一项活动总有其主体、客体和媒体,有一定的内容、形式和时空结构,有一定的目的、过程和结果。一般说来,体育学习活动过程可以划分为“发动―定向,感知―预备,练习―形式,再练习―巩固,应用―创新和检验―调控”等阶段。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对各项活动的要素作出明确规定以外,还要规定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空间和时间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凌燕.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初中体育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终身体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2日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按照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体育卫生知识。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育教师还应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培养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和个人行为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的修养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等。

二、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决定体育教学原则和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根据。主要包括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一)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是人类意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复杂过程,认识任何事物的过程,首先要从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开始。体育教学一般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师形象的肢体和生动的讲解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然后学生通过反复思维和练习的过程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即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遵循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某一个动作都会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改进与提高的阶段和运用自如的阶段。这个过程称之为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1、第一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充分运用讲解和示范方法,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理解练习、技术结构和练习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动作的次数,强调以技术基础为主,体育教师要善于预防和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2、第二阶段是改进与提高阶段(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首先选用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不断地消除紧张和错误动作,从整体上提高动作质量,初步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其次教师应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结构的理解,认识完成动作技术的关键,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加以分析,找出改进的方法。

3、第三阶段是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动力定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继续地反复练习,注重动作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贯性,并强调动作细节的完美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教法,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条件下进行练习,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动作,使之达到动力定型。

三、体育教学的原则

体育教学应遵循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实在“学”上,应是学生主动性的活动,因此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机地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二)从实际出发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量与负荷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质情况。体育教师应注意照顾大多数同学的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三)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坚决贯彻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全面多样,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要根据教学的任务、要求、教学对象、教材的性质等特点来安排。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要把握好运动负荷的“度”。如复习课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大,耐力跑教材要比其他教材的负荷强度要大。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来安排运动负荷,同时应注意学生的恢复情况,避免学生出现过度疲劳的状况。体育教师除了控制好每次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以外,还应该在练习之间安排一定的休息。休息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高校教学;创新方向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概述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 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 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 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82-),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白曼利(1981-),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康瑞鑫.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创新策略优先出版[J].当代体育科技,2015,(35):89-91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4

论文摘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应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把握并用以下体育教学规律评价导向规律内因决定规律成长差异和个别差异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体育教学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必有其规律,这此规律制约和支配着体育教学。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把握体育教学规律,并用以指导体育教学。笔者认为,从下几条规律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把握和应用的。

一、评价导向规律

评价导向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支配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例如我国的高考就是一种评价,由于它的巨大导向作用,被我国教育界称为,高考指挥棒。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把获得高分作为他们学习的目标。

体育教育中评价导向的事例更多。我国的体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是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用不同的考试项目来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学生受多年的体育,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一项能在将来结束学生生活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评价既没有兼顾学生的幅度,也没有考虑学生本身的需求和兴趣,学生的学习完全按照评价项目进行。

根据这一规律,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应以改革体育课评价体系为基本思路。把学生的进步幅度,锻炼手段的掌握体育的意识等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中。改单一项目的评价,为综合评价以评价导向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努力方向。

二、内因决定规律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一条哲学定律,但同时也是一条很重要的教学规律我们所说的内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的内因。二是教育者的内因。

当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只有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条件下才能生效。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体育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须要通过教师来进行。只有老师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理解教学改革的意义并主动投入教改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内因作用。因此,内因在教和学两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正象《学会生存》中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已教育自已的卞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已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已的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将来健身的要求安排教学和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因作用。

三、成长差异和个别差异规律

儿童,少年和成人在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被我们称之为:成长差异。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连续、统一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山于社会环境、营养、遗传和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性别,种族、地区和个体差异,但同时又都遵循着共同的基木规律。如身体素质自然发展的顺序,在不受训练因素影啊的自然发展情况下,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发展较早。其次是力量和一般耐力。发展最晚的是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由于每一个学生营养状况、所处环境、遗传、性格以及受训的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同一年龄段学生的发育状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个别差异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的组织上等方面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个体加以区别对待。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在小同时期的身体发育状况,又要重视同一时期身体发育状况小同的学生,因人施教。

四、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学习各种动作技能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称之为“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一是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三是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的教学组织水平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条件不同,三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和所需时间也各不相同。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5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21-01

一、教学模式的发展

教学模式是与教学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我国最早的教学模式在古代孔子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模式。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提出了以心理学统觉为基础的“五段教学”模式。杜威提出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五步教学”模式。到了当代,以皮亚杰,布鲁纳等为代表提出了信息处理模式;以杜威为代表实用主义学派提出社会互动教学模式;罗杰斯等以人格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思想作依据,提出人格发展教学模式。斯金纳等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作依据,提出行为控制教学模式。这些是当代教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教学模式。

二、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介绍

(一)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是近年在国内外的快乐体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思想是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遵循运动情感变化规律来设计单元和教学课的。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由于运动的乐趣来源于多方面,因此使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途径也比较多样,类似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多。但其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有时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这类教学模式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二)小群体学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其基本思想是试图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的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要指出的是小群体学习的模式与以往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进行区别对待的分组教学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前者充分考虑了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教学过程的。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小群体教学模式虽也形式多样,但一般在单元的开始都有一个分组和集体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小组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各自的学习目标;在单元的前半,一般是以教师指导性较强的小组学习为主,在单元的后半,一般则以学生主体性较强的小组学习形式为主,此时教师主要起指导和参谋的作用;单元的前半以学习活动为主,单元的后半则以练习和交流活动为主;在单元结束时,一般有小组间比赛、小组总结、发表和全班总结等步骤。

(三)情景和模仿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是一种适应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利用低年级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幼儿认识和情感变化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内容多是一组身体练习,小单元较多,在课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有一个“情景设定”,或由一个情景来贯穿整个单元和课的教学过程,如:“夏令营”、“猴子运动会”、“小八路送情报”等,让学生学习和练习用情景串联起来的各种运动,多采用讲故事、情景诱导、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四)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是主张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并使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的原理,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智育”因素。这种理性的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的。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时,先将运动教材中有关原理和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组成“课题串”和“问题串”,每个问题都有其验证、讨论和归纳的方法,然后将几个大的问题分别放在各节课中;课的教学过程一般有问题提出、验证学习、集体讨论、归纳问题、得出结论等几个学习阶段,运动的学习和练习则紧密地穿插其中,多采用提问、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6

体育教学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及内容,反复进行身体练习,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认识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借助于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通过自身的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形式,认识了技术动作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起技术动作的概念,但这也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要把它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要在已形成“概念”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练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并运用这些技能、技巧锻炼身体。为此,在深化学校体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我认为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感知教材,形成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是指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这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使学习对象形成表象,为进一步建立动作概念打基础。教学一个新动作时,必须熟悉学生是否具备必要的感性知识,开始时要领先教师正确的动作表象。为此,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必须把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为使示范动作的效果更好,要指导学生对感知对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先认识动作的整体和轮廓,然后观察动作的各个阶段和细节,最后观察动作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总之,动作表象是形成动作要领的基础,动作表象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使动作表象逐步概括化,再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思维活动,即转化为概念。

2 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教材加以概括,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这就是对教材的理解。动作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形式。

比较的方法是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便于使学生认识对象的异同点,从中区别出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来,以便使学生在掌握动作规律时透过现象的东西,而抓住本质的特征。比如,教学挺身式跳远时,引导学生和以学过的蹲踞式跳远相比,启发学生提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得出挺身式跳远的要领,区别与蹲踞式跳远的主要特征是完成腾空步后下放摆动腿形成挺身姿势。

形成动作概念还需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是要学生把学习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研究其每一部分的特征,并区分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综合是要学生把学习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研究。譬如,要使学生形成跳远运动的要领就要分析跳远各技术环节的特点,分析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环节各自的特殊性。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形成动作概念。

归纳和演绎也是形成动作概念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从许多个别现象中对一系列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找出其共同的、本质的要素,排除其本质的要素,从而概括出事物的一般性的要领或原理。演绎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是从已确立的原理和规律出发,研究与之相应的具体事实,从而推出个别思维的结论。比如,在铅球教学中,通过原地侧向推铅球比原地正面推铅球推的远,滑步推铅球还比原地推的远的许多个别事例,说明加长工作距离,有利于做功,有利于推铅球的成绩。从而推理得出,超越器械动作是最后用力推球前的准备动作,这是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得出的结论等。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过程,经常是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教学时,要结合实际,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3 反复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动作表现和动作要领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不等于教学的结束,体育教学的特点是知识和技能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形成学生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反复练习,以形成动作技能,是体育过程中又一个重要方面。

练习在体育教学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形成学生动作技能的重要方法,练习过程也是身体锻炼过程,方法要正确而多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反复进行,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让学生知道练习的结果。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动作概念掌握得更加精确和透彻。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7

评价是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能忽略或省略。依据教学评价理论,我们可选择多种评价的方式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一份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以后,首先可以采用诊断性评价,即前置评价。在具体的设计方案试用之前,先进行诊断、检查,看看是否有原则性错误,如教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教材的内容是否精选了,科学性怎样,教学过程安排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否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等,先从大方向上给予评价,以免在后续的试用实施中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在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如有不足之处可以及时修改和调整。

一般制定评价计划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在体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应收集何种资料才能确定成果的哪些地方是成功的、有效的,哪些地方是失败的、待改进的;应建立怎样的标准来解释收集的资料;应选用什么人来做成果的试用者;评价需要什么条件。

一、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

通常所需要的资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它反映的是设计方案的试用给学生带来的行为变化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通常用数据表示,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一系列测试、观察获得数据。另一类是体育教学过程情况,它反映的是设计方案的运行和作用情况,通常用陈述表示,可以对影响体育学习结果的各种相关因素的状况进行分析。

二、制定评价标准

确定了收集资料的类型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衡量这些资料的标准,也就是评价体育教学设计方案的标准。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实质上是评价时所要考虑的全部因素的集合,真正要成为可衡量和比较的评价标准,还要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依其主次关系进行权数分配,并要为所有指标进行定性描述或定量赋值。因此在确定评价标准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我们可用定性的方法为“教学手段”制定下述的评价标准:如果某种教学手段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并程度不同地增进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说明所设计的教学手段具有期望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制定下述评价标准: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后,学生对某个动作技能的学习,完成动作的正确率为95%,或比原来提高10%,就说明所设计的教学手段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体育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恰当、具体,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2)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安排合理;(3)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4)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6)教学形式符合教学要求;(7)教学媒体选择适当,使用有效;(8)教学效果好。

三、选择被试人员

一般的体育教师对某一堂课设计的教学计划(教案),被试人员就是教师本人和任课班级的学生。而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设计的课时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水平教学计划、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等,则应有目的地选择被试人员。

体育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不可能也不应该拿许多学生和教师来做试验,只需挑选少数学生和个别教师作为被试样本,这就要求这个样本具有代表性。以学生为例,被试者取样的基本要求是这些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应属于常态分布,即同年级学生中各种水平和能力的人都应挑选。一般可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挑选被试人员,然后略作调整,以保证这些样本学生能配合测试并善于表达。样本学生人数要适当,太多会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太少又不能说明问题。由于以样本代表全体,误差总是难免的。因此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设计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扩大样本人数。

四、阐明试用设计方案的背景条件

设计者应说明体育教学设计方案在什么背景下试用,其过程如何开展,应具备或提供什么条件,并将受到什么限制。成果试用应尽可能在没有外部干扰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若对试用过程需使用录音、录像来帮助收集资料的,应避免影响教学环境的气氛。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8

一、(略)

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进行表现,也是组织和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守则。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项目中,都要严格的按照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结合运动训练原则来开展日常训练活动。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在体育运动中,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就应该严格的遵守一般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原则。其中一般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多变的身体练习方法,从而提升运动员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并综合改善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增强身体的状态,为身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技能和理论水平。在进行专项训练中,首先要根据专项训练的主要特点,并且应明确运动训练的手段和基本目的,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球类等较为繁杂的项目中,教练员应为运动员选择灵活性强、协调性好的手段来指导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主要在训练内容、手段和目标上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之间相通之处在于,一般训练是为进行转向训练打下基础;而专项训练则能创造成绩,两者在训练中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有的时候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是很难完全分开的。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会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带来影响,促使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产生相适应的联系性,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般训练中会采用多种练习和内容和手段,从而能进一步的弥补专项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身体中的器官得到综合的提高,为运动员今后创设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区别对待原则在运动训练中,区别对待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程度的运动员以及运动状态等因素下,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出相适应的训练方法,从而给予运动员相应的训练承载量。各个运动专项都有自身的决定性因素和规律性,但由于各个转向中的具体特点,能正确的反映出运动项目中存在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进行集体运动项目中,个人训练是进行集体训练中的一个关键之处,例如在排球训练中,有些队员的扣球技术还不到位,而有一些队员的接发球还不够低,于是在进行集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弱势,安排个人训练,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协调好和集体训练的程度比例。

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具有多个项目,而且训练的人数也较多,但是教练员则较少,在田赛训练中,由于各个小项都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年级和性别的运动员,所以一个教练员就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多种局面,在这种较为繁杂的训练中,教练员应采用小组形式来开展。在径赛训练过程中,由于短跑是由快速力量进而步频决定的;而中长跑则需要足够的速度和耐力;马拉松则需要耐力,所以在具体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专项,例如全程、十公里等,来进一步的确定运动员进行转向运动的重点。例如运动员要跑马拉松,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运动员长时间坚持的耐力和腿部肌肉,其次是心肺耐力,这两种耐力都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针对运动员身上存在耐力不足的情况来进行转向训练,可以要求运动员长距离的跑,并通过山地跑、越野跑等形式来综合锻炼,同时还应控制住跑的心率和呼吸,尽可能的要求运动员应跑长时间。而对于心肺功能耐力的专项训练中,还可以采用间歇跑的方式训练,在跑的过程中还应控制好速度,尽量的提升心率,总之,这两种训练方法是相互推进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进行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跑能有效的锻炼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同时也有利于腿部肌肉的锻炼。在进行不同项目的运动先练过程中,在同一个课次的前后阶段,教练员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有组织的训练,一般是在前部分注重身体训练,后期则侧重于技术训练。

三、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可以得知,在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所有运动训练内容,远远不够达到其能代替全部体育训练内容的标准。现今的体育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方式。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方法等一系列教学顺序,虽然这与运动训练的过程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性,它能有效的反映出我国目前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只是使用了部分训练的方法,但从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只需要采用得当的体育教学能从运动训练中总结和概括出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来进行的,从狭义角度来看,竞技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但从广义层次来看,它又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所以竞技本身不仅包含娱乐的作用,还能从竞技比赛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只要人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并感受竞技活动中的整个过程就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之感。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呈现出来的高超技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引发人们内心中的崇拜心理,从而产生体验的强烈愿望。虽然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健康的体魄,而其中的德育都是它的附属,这与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进行长期性的运动训练,运动员就能掌握好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和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并为人体进行锻炼提供科学的依据。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训练体系存在缺失之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从实践过程中还是理论上来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运动训练中的内容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并有效的解决在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互补原理和前人的运动经验出发可以得知,在运动训练中其实存在许多教学的因素,所以在进行某一种运动训练过程中,它的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都存在相同之处,除此之外,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总结,在运动训练中还吸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语言法、演示法等,都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两者只是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了直观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这些原则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这些原理都存在相通之处,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从中就可以得知,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得益于运动训练中的“教育”性质。反之,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专业训练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也是相通的,这也由于体育教学中具有“竞技”性质,所以,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可以相互的借鉴,并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p#分页标题#e#

(三)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范文

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篇1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活动设计 遵循原则一、体育教学活动的组成和意义体育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施教主体、学习主体分别作用于其他要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