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论文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6 17:10:20浏览:215

科学实践观论文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1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理念 科学 实践活动

1.课题的提出和引入

初一学生通过课堂上探究性学习――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的关系,仅限于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的了解,而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还有那些,对学生来说仍是一未知领域。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设立课外实践活动――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还有那些?让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总结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还有水分、氧气、营养物质、时间、用食盐腌制等,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将课堂的分组实验继续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共同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的关系时,可做如下引导:

教师:提出问题: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是否有关系;建立猜想: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有关系;设计实验:用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组,把两片等大的面包片分别放在A、B培养皿内,将A培养皿放入冰箱、B培养皿放在常温下,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五天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常温下的面包容易产生微生物,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高低有关系。应用实际:保存食物的方法可以用冷藏法,如果我们还想了解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还有什么?这个实验由学生课外分六人一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第1、2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水分的关系;第3、4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第5、6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第7、8小组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是否用食盐腌制有关系。各小组根据记录的情况分析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研究方案,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猜想。

各小组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1)你对所研究课题的结果有什么猜想?2)你准备选取哪些器材?组成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实验依据是什么?3)你将测量哪些数据?控制哪些量?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4)你会面对哪些技术上的问题并如何处理?哪些问题可能无法解决?

每一小组经过讨论有了自己的初步研究方案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分组由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实验装置图以及自己制定的实验测量数据记录表。

学生的方案可归结为四类:

1、2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培养皿2只,同种等大的干鱼、鲜鱼各一条,镊子。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同种新鲜的鱼、干鱼各一条作为样品,分别放入A、B培养皿中,

2)将 A、B培养皿一起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4)五天后,取出2份样品。

教师提示:一、二小组样品应取同种鱼类,两条鱼的质量要大致相同,否则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怎样修正判别?

3、4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塑料袋2条、同种等大的鲜鱼2条、塑料手套一双。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同种等大新鲜的鱼两条作为样品,分别放入A、B塑料袋中,密封A塑料袋,并抽出A塑料袋中的空气;

2)将A、B 塑料袋一起 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4)五天后,取出2份样品。

教师提示:3、4小组A塑料袋的密封性要好,A塑料袋中的空气尽量抽干净。

5、6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塑料袋2条、等质量的鲜肉1块、鲜鱼1条、塑料手套一双。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等质量的鲜肉1块、新鲜鱼1条作为样品,分别放入A、B塑料袋中,

2)将 A、B 塑料袋一起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4)五天后,取出2份样品。

7、8小组实验器材有:小刀、食盐1袋,塑料袋2条、同种等大的鲜鱼2条、塑料手套一双。

原理及步骤如下:

1)取同种等大新鲜的鱼两条作为样品,将一条用食盐腌制后放入A塑料袋中,没有用食盐腌制的鱼放入B塑料袋中;

2)将 A、B 塑料袋一起放在家中的桌子上;

3)每24小时观察一次,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教师提示:七、八小组注意A鱼腌制时间长一些。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与评价这一方案原理的科学性、图表的合理性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学生针对此方案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l)各小组所取的样品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选择,也可以多取几种样品进行多次实验,比较那些样品现象最明显,操作最方便;2)注意及时进行观察、及时记录,不要错过观察时间,否则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怎样修正判别?3)记录的微生物多少是定性的,不能确定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问题,学生提出的建议有:为了实验现象明显,1)一、二小组的两条鱼新鲜时的质量一样的话,晒干的那条质量就变小了,可以取晒干后的质量与新鲜鱼质量相同;2)三、四小组的抽气机的选择较难,用针筒抽气要反复多次重复抽;3)七、八小组腌制鱼时,可以将食盐均匀擦在鱼的整个表面,不要放在盐水中浸泡,这样会影响对照组的水分含量不同;

2.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策略

当前,要把科学实践活动切实开展起来,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科学实践活动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努力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与实际困难。比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时间安排的问题,学生安全的问题,经费与物质条件保障的问题,以及家长的支持与认同的问题。

学生经过交流方案,相互启发,思维广为扩散,激发了实验探究热情,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准备。

3.实验与论文撰写

学生各小组确定了最佳方案后,分配任务,有的小组还给成员分配任务,开始筹备实验器材,为保证学生实验有序地顺利完成,教师辅助安排如下:

1)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提供所需器材;

2)实验所用的生物材料由学生代表和教师一起购买,集体备制;

3)为学生开设1节实验课,学生分组并按自己的设计方案集体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操作要求:学生要协作完成。

教师在实验中应指导学生如何避免错误,启发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完成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与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对论文的要求有:①写出食物上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的猜想。②所设计实验的原理及步骤。③实验数据记录表及数据的分析、实验结论等。

4.成果交流与评价

用1节课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评价。各组派1名代表上台演讲实验论文(图表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演示),说明实验原理、过程及结论。学生的结论主要有:

1、2小组: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水分有关,食物上水分越多,微生物越容易生长;3、4小组: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氧气有关,食物周围的氧气越多,微生物越容易生长;5、6小组: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营养物质有关,营养物质不同,微生物的滋生程度不同;7、8小组:用食盐腌制的食物不容易滋生微生物。各小组的共同结论是:时间越长,微生物越容易生长,食物越容易变质腐烂。

每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论文后,还回答了其他同学对实验过程中的有关测量误差、技术处理等问题的提问,并且在交流中评价了各组实验的优缺点,畅谈了研究体会。最后教师可作进一步的引导及总结。这次活动的结论应用于实际,食物的保存方法可以有:冷藏法、干藏法、真空包装法、腌制法等。

这次实践活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调查、资料收集及交流汇报等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显然,不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难以有效开展的,本轮课程改革的良好愿望与高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科学实践活动必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为课堂教学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生活打开了门、架起了桥,也为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2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物理化学中基本规律和数学公式是经过科学实践论证总结而形成的普遍性规律和公式,同时它们又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尽管当前科技迅速发展,但是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础理论在科研实践中有大量的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科研实践成果使物理化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而,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的科研实践,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将科研实践的物理化学新观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加快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此,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3

关键词:科学作业;实践;自主性

小学科学作业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环节,更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形成能力、体验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

目前,小学科学作业的主要形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业本》,是多数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重,以平面书写作业的为主。通过学科组对学生科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目前的科学作业形式,绝大多数学生作业态度一般,兴趣不高。其产生重要原因之一是这种以书桌、习题、文具、本子、教材等为学生作业环境的基本元素,以书写为学生“做”作业的基本行为方式的单一面对文本作业,对学生要求相同,内容相对单一。

针对教学实际,我们学科组尝试设计以实践性科学作业改变目前学生科学学习的状况。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是相对于“文本作业”而言的,专指针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的、主动的操作性活动,旨在把学科性知识传授转化为活动性的知识探究,让学生亲历求知的整个过程。通过创意设计使小科学实践性作业更具有情景性、自主性、生活化等特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合适的创意实践性作业,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关注同龄学生对学习科学的认知差异,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有区别的作业,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增加作业的选择性,让不同学生通过作业感受科学学习的成功和成就,增强学习科学自信心和积极性。

我校全体科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两方面开展科学实践性作业创意设计的研究:

一、拓展科学视野,多重吸收、积淀科学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科学知识来源,给科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拓展科学知识领域,增加学生科学知识积淀。通过科学课外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广泛地阅读课外有关科学知识的书本。开展科学读书沙龙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内涵。精彩的电视节目,多元的网络资源,这些现代信息传播渠道也是学生获取科学信息重要途径。由于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繁杂,信息量大,需要给学生一定的筛选,恰当的引导,推荐收看健康有益的节目,以积极有效达到丰富科学知识的效果。

1.阅读科学书籍

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科普书籍和科学实验、游戏。目前,学生科学书籍阅读形成一定系列,如《亲近科学》《100个创意科学实验》《昆虫记》等。开展科学阅读沙龙活动,交流在科学积淀中的感受。

2.观看科学节目

推荐学生收看《新闻袋袋库》《芝麻开门》《走进科学》等电视节目,并作相应的记录和感受,通过科学汇报会相互交流。

3.收搜网络资料

指导学生访问科学网站,学生科技网、扩大科学视野,拓展科学知识,建立自己的科学资料库。

4.丰富科学史

以科学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轮流收集和科学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科学历史知识和科学家的故事。

二、参与科学实践,多维探究、亲历科学

生活就是本百科全书,处处有科学。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对科学的认知感性材料。因此,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科学作业,充分借助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看、听、想、记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科学使生活更美好。

结合科学主题进行科学小报创作,内容以介绍科普知识、科学原理、科学小实验、科学游戏等,可适当编排自己对科学的感受、体会。

2.撰写科学小论文

学生通过开展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也可以通过学习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结合科学学习实际,针对自己特别关注的科学现象、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科技小论文。

3.开展七巧科技

通过参与“七巧科技”活动,锻炼产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启迪创新意识,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4.参加校外实践基地活动

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多种研究方法的选择,使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科学学习研究状态,使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创意设计活动顺利完成。

5.展示科学现场实验

学生科学现场实验活动――酒精灯的使用、设计鸡蛋保护器、设计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巧搭框架等。借助这样的科学实践作业形式,进行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

通过随后开展的学生问卷调查中,3~6年级学生不仅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同时参与科学实践性活动的积极性高涨,高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科学学习的需要提出了具体的愿望,如希望开设生物解剖类的实践作业,增设化学实验的内容等。通过有趣的科学小实验、闪亮的科学明星等多种丰富的科学展示,在1~2年级学生心中也播撒下科学的种子,在校园浓厚科学氛围的培育下悄然萌发。

我们相信“自助餐”式科学作业,加速科学素养的提升,会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有效教学十讲.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4版.中国教育报,2002-06-01.

[4]熊和平.作业:课程哲学意涵及改革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4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内容,独立设计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少,缺乏在人才培养整体框架下、与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创新性系统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难以保证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院校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1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强化基础、拓宽知识、突出能力、强调创新、激励个性、提高素质”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要求,从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管理等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构建适应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的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训实验、实习实验、毕业论文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科学系统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图1)。

1.1基础实验教学。基础型实验旨在训练本科生基本实验技能,在保留与改进部分认知性实验的同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引进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科研中的新实验技术,如(WesternBlotting)、转基因方法研究、PCR基因扩增、DNA重组、DNA分子杂交等。

1.2专业实验教学。根据生命科学专业的特点,设立专业综合大实验,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校内实训教学。利用2周的时间开展发酵工程校内实训教学,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实训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责任性得到锻炼。

1.4校外实习教学。校外实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野外生物学实习和工厂生产实习。野外生物学实习主要使学生识别各主要生态环境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种类,学习动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和保存方法。工厂生产实习主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1.5研究创新性科研训练。根据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培养、培训、研究和竞赛于一体的创新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创新实验课程内容选题来源于本科生自主选题、教师科研项目的衍生课题、校级创新课题等。

1.6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4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设置毕业论文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较系统的科研设计作业,使学生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总结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任务,掌握专业论文写作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和设计模仿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该专业问题具有一定水平的个人观点与见解,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

2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1)改变以往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依存关系,建立相对独立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2)将不同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将所有实验课程归属于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生命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生命科学校内实训教学、生命科学校外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教学等模块,有利于实验内容的循序渐进,实验课程的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配套教材的精选与建设。目前出版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教材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有的教材实验项目设置不尽合理,基础性实验项目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较少;前沿性实验项目较少。通过参考国内外优秀的实验教材,特别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的实验教材,根据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由相关教师共同编写实验课程讲义,同时紧跟各学科的发展动向与实验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适时调整,完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材的内容既有稳定连续性,又有开放创新性。

(4)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社会需求密切联系。

民族院校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生命科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在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施几年来,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减少了不同实验课程间相似的重复实验内容,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实践技能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体达到了以下几个目标:

(1)加强了实验基本技术的培训,注重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的目标是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原理,掌握规范的实验方法,学会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手段,撰写实验报告。

(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实验课与理论课内容融会贯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大纲统一制订,明确界定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保证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一致、合理衔接。

(3)加强各门实验课内容的科学结合。如:微生物实验中“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得到的菌株作为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实验材料,增强实验中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按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观察,将以前单一的、分散的多个实验,按其内在联系组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包括10余个实验技术。

(5)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内容,使实验内容与科研、社会需求密切联系。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6)生命科学研究创新性科研训练的开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5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我校投入了9万多元,建成了占地14亩的“狮山一小科技园”。请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老英雄葛振林题词。科技园划分10个区域,供学生学习与实践。其中岭南百果区,种有60多个品种的果树;神农百草区,种有150多种中草药;蔬菜种植区,供全校各班同学实践种植;科技探秘区,有太阳能、气象观测;森林区,种有各种花草树木,供同学们观察;绿色走廊,各种瓜果吸引着学生;双荷叠翠区,荷花池中争艳斗妍的荷花,使同学们留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芭蕉区,婆娑芭叶迎风摆动;玫瑰区,鲜艳的玫瑰花使同学们欢欣雀跃。这里真正成为科学实践活动的基地。同时,科学观察实践课,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到科技园实地上课,大大增加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二、开展科学课题研究

农村小学如何应对科学课的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我校紧密结合本校实际,从2003年起用了三年时间,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课堂教学、科普活动、校本教材、考察活动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国家“十五”规划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之子课题《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开展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现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可操和性和推广价值,受到中央教科所的高度评价。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课题并于2006年6月获南海区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

三、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1、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设有科技室,有计划地开展种类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如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利用太阳能的机会,增强环保意识,科学老师和科技小组成员共同制作了两台700W的聚光式太阳灶,并成功地进行引点火,烧水。让学生认识太阳能的运用原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开展植物标本制作活动。为增强学生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我校科技园植物种类繁多的优势,学校组织了全校同学参与植物标本的制作活动。全校学生踊跃参加,制作了一批质量较好的标本,共收到1000多件标本作品。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学会标本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开展观测、考察等实践活动

为了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我校进行了观测、考察实践活动。

1、成立学校气象观测小组。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活动,积累了一批观测资料,锻炼了同学们参与科学实践的能力。

2、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有计划地组织小组成员对校内植物、校外河涌水、泥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或考察。学生经历了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如在调查狮北解放涌被污染的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因污染而导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知道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和危害,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3、聘请校外农艺师到校为学生传授盆景、植物栽培知识等。如05学期邀请三水的园艺工程师龚师傅、06学期邀请狮山种植大王黄强师傅到校为为学生上课,学生收获颇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植物知识,懂得如何种植和保护植物。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大自然植物的探究的兴趣。

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增长学生知识

1、进行科普知识比赛。

2、进行防震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防震知识。为了使学生掌握地震知识,认识地震的成因,提高师生的防震意识,学校结合时事,举行了防震知识擂台赛。

3、参加南海区第三届“詹天佑”杯科技创新大赛,成绩显著

南海区第三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成绩显著,共有四项获奖:有黄焕昌、谢明娴同学的小论文《考察狮北解放涌》,陈燕怡、朱志鸿同学的考察报告《母亲河水质调查报告及整治措施》,黄焕昌同学的发明创造“新式的组合量角器”均获二等奖,环保小组的实践活动《汽车尾气排放探究》获一等奖。其中《汽车尾气排放探究》和“新式的组合量角器”均代表狮山镇参加了“刘诗昆”佛山市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零”的突破,获得了三等奖。

4、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科技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增强动手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近两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科学课》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成绩显著,共有四十多篇小论文获奖。

六、编写校本教材

科学组的教师编写了《校园植物与环境探秘》一本,作为校本教材,在三、四、五、六年级中人手一本使用。该书以校园果树、中草药为基础,详细记录介绍了100多种中草药生长特点和药用性能,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植物趣闻,引导学生学习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知识,参与保护环境活动。该书成为小学开展研究、发掘、应用、保护中草药,开展环保活动很好的乡土教材。

七、搞好科学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建设

我校重视实验室和实验仪器室的建设。近年来,尽管学校经费紧张,但还是购买了一定量的科学实验用品和仪器,与新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齐全,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使科学课堂教学有更好的保证。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课,老师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让每一个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探究兴起。

八、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总结经验

三年来,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每个学期都开展科学研究课,取得很好的效果。构建了科学课堂教学“观察---实验---研讨---运用”的模式,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参与性自主探究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起到很好促进作用。该模式在南海首届教育科研成果《自然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得到肯定。我校科学教师根据这模式设计的科学教学设计在南海区比赛中获三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两个录像课获南海区一等奖,一个说课荣获南海区二等奖;教学案例有两个获部级奖,两个获佛山市奖。老师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教学总结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等,近年有多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分别在全国、省、区获奖。还有多个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获狮山街道奖。

通过课题研究,科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研究等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生与以往比较,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非常细致,学生喜欢猜想和想象;比如看到蔚蓝的天空,就猜测宇宙上有哪些外星人类;学生学习主动活泼,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做事喜欢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能自行设计探究性研究;在生活中能灵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对所学科目更加喜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积极动手、动脑。这说明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证。科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教学经验,就农村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6

【关键词】校内实训课程 学生实训报告 存在的问题

校内实训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必要实践环节,必须重视和加强。只有做好学生实训环节的培训,才能切实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实训课不单是对前人劳动的简单重复,它是高校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操作训练的必修课。撰写合格的实训报告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规范操作能力之一,也是实训课所应承担的具体的培养训练任务之一。

撰写实训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现在在实训课中练习写实训报告,就是他们以后在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中撰写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的模拟训练。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工作能力。在实训课中不能写出合格的实训报告,甚至报着应付态度,这既影响了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失去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常遇到学生不重视撰写实训报告和撰写实训报告不合格现象。其中既有学的问题,也有教的问题。学生撰写实训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抄实训教材。不少学生把写实训报告变成抄学训指导书。要知道,实训报告和实训指导书是有原则区别的。实训指导书是告诉学生某个实训应该如何做,它向学生提出实训任务、目的、设备、阐明实训原理,要求做什么内容等,提供整个实训的思路和方法,是指导性的。而实训报告除反映出学生预习实训情况,重点应放在实训的总结,要具体回答自己是如何做的,遇到什么问题,是解决的,观察到什么现象,实训结果如何,有何收获等。若只会抄实训教材,不能总结自己的感受,那么,就不能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第二,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训报告是实训者对实训工作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总结。报告的灵魂是实事求是。但许多学生写的实训报告中,对应该记录的实训条件、仪表数据、观察到的实训现象等原始材料不重视,不认真记录,甚至编造或抄别人的数据,对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随意增减,对测量的误差估计也不求甚解,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实训只不过是重复前人的劳动,再认真也不会有新发现,只求过得去。这恰恰违背了实训课应有的灵魂。

第三,报告书写不认真。许多同学写实训报告时,往往是从实训指导书中东抄西凑,条理不清,证言不通,字迹潦草,罗列公式,图表符号也不规范,把实

训报告写成天书,很难读懂。报告是写给他人看的,作为一个实训总结的报告,应当具有可重复性、可发表性和可保存性的价值。不仅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能看得懂,一定要认真书写,字迹要清楚,文理要通顺,数据要完备,图表要规范,结论要明确。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训素质,就必须从实训课的各个具体环节的训练开始,一点一滴积累,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工作作风。所以适当花费些时间和精力,认真书写实训报告是值得的。

学生撰写实训报告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体现在学生的实训报告中,但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涉及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如由于课程较多,学生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写实训报告,使学生实训报告这一教学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只有同学们认识到实训报告的重要性,努力认真去做,才能真正从撰写实训报告中获益。教学教学管理指导部门关注实训课的硬件环境较多,对学生如何撰写实训报告这一教学环节缺乏具体的指导;一些有影响的实训教科书中,对写实训报告 也只是原则性要求,缺少具体的规范。

大多数实训课教师的工作量较重,加之招生量不断扩大,要上的实训课时较多,同时还要批阅大量实训报告,缺少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纠正耙环荼ǜ嬷械乃有毛病,老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实训的盲目性,片面性。

并且,老师也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这与我们学校提出的口号:“老师要到企业锻炼”相吻合,老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在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地透彻讲述操作原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应用自如;老师还要鼓励同学多提问,实训过程,就是一个实际工作的演习过程,以老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弥补学生就业时实践经验缺乏的劣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仪表数据要规范:

如流体输送的操作开车准备

1)把清水加到清水储罐视盅处。

2)把浑浊液加到浓浆罐。

3)检查公用工程水电是否处于正常供应状态(水压、水位是否正常、电压、指示灯是否正常)。

4)熟悉设备工艺流程图,各个设备组成部件所在位置(如加热釜、原料罐、)。

5)熟悉各取样点及温度和压力测量与控制点的位置。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ssk;实验室研究;社会建构论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代替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并以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知识主张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尽管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目标是要揭示科学知识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但研究进路却是多元的,先后出现了以巴恩斯、布鲁尔为代表的爱丁堡学派和以科林斯、平奇、特拉维斯为代表的巴斯学派的科学争论研究;以拉都尔、伍尔加、谢廷娜为代表的实验室研究;以马尔凯和他的约克小组为代表的文本与话语分析研究。这些都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场点,但实验室研究在这些研究场点中是较少受到批判的一种,且它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实现ssk目标的重要途径。鉴于实验室研究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拟就其研究的基本理论策略、研究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进路进行叙述并作简要评价。

一、从传统知识观到社会建构论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实验室研究引人其研究范围并作为重要研究场点是与整个科学知识的认识转向有关的,它是传统的知识观和科学标准受到普遍的怀疑和挑战的结果。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自然界的客观描述,科学是由自然界决定的,人只是被动地反映自然;科学知识是被证明为真的命题,是客观的、标准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不带有任何主观性和直觉的成分,也与社会因素无关。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则一反传统的把科学知识看作“自然之镜”的观点,认为原先被认为是纯粹的、客观合理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科学更多的是社会建构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自然在知识的产生及确定其真理性的问题上是无发言权的,正如科林斯所说的:“在科学知识的建构中,自然世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1962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开拓了对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其知识的社会学转向的主要含义说明,知识不再是纯粹真理的载体,而包含了许多社会的因素,对知识的研究必须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科学知识社会学承袭了库恩的社会学研究传统并对其进行激进的解读,把实验室研究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这是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目标纲领分不开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全部工作重心是说明科学知识的认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结合,说明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无不包含着社会方面的成分。为了揭示科学知识的社会构成,打开“既成科学”的黑箱,一些人继承库恩的相对主义认识论,选择案例进行争论研究,认为知识社会学应当公平同等地对待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成功与失败,这些对立的两方面都应当得到说明,从而认为科学知识是科学共同体谈判和妥协的结果;一些人把文本与话语作为分析单元,更多地采用了符号学、修辞学、解释学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一些人则走进实验室对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人类学方法研究,通过观察科学家做了些什么、怎么做来揭示知识的制造过程。真正能够更好地贯彻ssk社会建构论主张的正是后者,因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主要研究科学对象如何在实验室中被生产出来,而不是事实如何被保存于关于自然的科学陈述过程中”。

二、知识的实验室制造

实验室研究是人类学方法(民族志方法)在科学社会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它最早起源于人们对化学、高等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心理学和野生生态学的观察报告,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的主要研究进路并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著名亚纲领。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斯华茨在加州大学实验室、加拿大人类学家安德森在费米实验室,最早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于“实验室研究”,但他们的工作没有重视实验室的常规实践,没有对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及交谈进行分析。80年代实验室研究迅猛增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人类学领域。其中,拉都尔和伍尔加、谢廷娜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他们用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研究知识哲学和知识社会学的问题,把实验室看作原始部落,对之直接观察和描述,获得丰富的资料,包括笔录、实室论文分析、实验室成员的手稿、通信、谈话、备忘录和其它由实验室科学家们提供的资料。

从1975年10月到1977年8月,拉都尔以陌生人的身份去萨尔克研究所参与观察,并根据调查的资料写成著名的《实验室生活》。在此书中,他描述了实验室内部的分工及操作的流程,描述了科学知识是怎样在实验室内被建构出来的,科学家应该怎样说明这些建构。他把个制造现代文明的新“部落”看成是“文学铭”系统。认为“人类活动是一种铭文的活动,

类历史应当看作是一套碑铭整体”。文学铭写暗示了科学实践主要是一种文学的和解释的劝服活动,科学事实是以书面陈述的形式被建构、传播和评价的。拉都尔和伍尔加认为科学家所研究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由技术人员在实验中得出的经验陈述。科学家就是要劝说论文的读者相信,他的陈述应当被接受为事实。

如何才能使陈述被接受为事实,这就需要进行争论,其“成功与否要取决于该争论场中的人数、观点和立场、作者的个性和他所属的机构,以及论文本身的风格等”。这就是说,自然事实是科学家根据实验制造出来的数据进行争论的结果,实在是争论解决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即事实是科学家进行实验和磋商的结果。

拉都尔和伍尔加非常重视环境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环境不是像过去被认为的那样与科学实践是不相干的,环境不但影响对科学事实的建构,而且整个科学就是由环境制作而成的。环境与科学实践是不可分的、一体的。环境决定着科学家的地位、生活、工作、行为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对象、材料来源,从而决定着所生产出的产品,并且环境是不确定的,可变的,有很大的权宜性。

对实验室场点进行研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谢廷娜。她于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对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她通过日常观察、访谈、收集实验室备忘录、论文手稿和相关出版物,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谢廷娜与拉都尔和伍尔加一样,主张对实验室知识生产实践进行研究。在建构主义论题上,她认为,“它把现实的总体看成是装配而成的,现实的齐一性是异质的,现实的光滑外表包裹着一种内在结构。对建构主义者来说,不存在最初的、未加掩饰的事实”。但她更强调科学的复杂性,认为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家也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因而实验室知识的生产也具有不确定性。

在《知识的制造》这本书中,谢廷娜表述了她的经验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她把实验室比作是生产知识的工厂,认为知识是在实验室中人为地生产出来的。实验室里的一切都人工化了。实验仪器、工具是早已制造好的,实验对象也是经过精心挑选或人工培育出来的,因而产品(知识)也就无涉于自然,完全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她还认为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决策负荷的,科学实践中包含着选择机制。它贯穿于整个知识生产过程和结果之中。

实验室研究从发生学视角对科学知识的生产进行分析,着重从内部探讨了科学知识形成的实践过程,实现了科学知识社会学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在这种转换中,科学家的主体主动性得以突显,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约束,直观地描述客观外在世界。他们认为实验室研究场点的开辟为打开科学“黑箱”找到了一把新的钥匙。实验室研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研究者能直接观察到科学家日常实践的微观互动过程,探究科学知识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被具体地生产出来的。从而揭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不仅“介入”了自然界,而且也深深地“介入”了社会世界,科学知识本身是一种文化存在而不是被“发现”的自然给定。

三、评价

科学知识社会学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建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批判传统的科学观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尽管它在所有的研究场点中是较少受到批判的,但它与其它研究场点一样,面临着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其优点和不足,以便为我们找到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新的思维视角。社会学家通过对实验室的研究发现科学知识的生产是受到社会各利益团体制约的,如政府、工商界、出版界、科学基金组织、慈善机构等。这一点,对批判传统的、与社会因素无关、价值无涉、情感中立的科学观,打破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和科学霸权,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必定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如果知识的研究忽视了这些社会的组成部分,就会导致对虚妄的研究。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作是自然的给定,这是一种祛魅的世界观。它排斥了自由、价值,崇尚物质主义、决定论、还原论及虚无主义。这种知识理性的无限扩张及对科学方法的无限信仰,导致了主体对自身历史存在的“自我遗忘”。也就是说,它失去了主体的性质。实际上,知识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性质。这就是建构论者所主张的,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社会学家通过对实验室的考查发现,实验室“实在”是社会建构的,即实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这一视角的切人非常新颖,但问题是这种建构的成分有多大,实验者可以根据需要挑选仪器、对象、原料,这是一个建构过程,但被挑选出来的一切又是否是被建构的呢?即使所有的“实在”的建构性都比较强,那么,必定无疑,实验产品——知识,也是建构的,这样知识的确证无误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为没有了客观性,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也就不存在普遍有效的评判知识的标准,知识也就不存在了。从另一个方面讲,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建构体制,即使它们所使用的仪器、对象、材料,物理环境及人力资源都是一样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不相同的。按照库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所有的知识就不具有可比性了,那么知识不就成了谁说了都算、“怎么都行”了吗?可见建构主义者在这一点上走得太远了。

实验室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实验的不确定性,即情境和情感的制约性。这一点面临的诘难也是与知识的确证度及批判标准的普遍一致性有关。按照建构主义者的说法,所有的情境都是变化莫测的,非稳定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个人的情感因素也是变幻无常的,每个实验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爱行事。这样一来,没有谁能捕捉到稳定的信息,实验的结果也就不具有共相性了。这种相对主义结果恐怕建构主义者自己也是不愿意看到的。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8

强纲领SSK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以社会利益来解释科学活动,对于科学哲学的解构深化了其相对主义的立场,并由此发展成为从意识形态上对科学权威地位的挑战,围绕科学合理性问题,强纲领SSK最终导致科学卫士与社会学家之间的科学大战。SSK理论家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他们强调自然界在生产过程中只起到很小的作用甚至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论点突出了自然和社会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二元对立,同时强调两者的非对称的模式。这种自然/社会二分原则以及非对称的关系模式的目的是要用社会维度来解释自然科学,其最终理论结果造成了用社会实在论取代自然实在论,科学家从理性的捍卫者变成了社会利益的傀儡。因此,我们可以说强纲领SSK用社会来解释自然的说明方式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科学实践活动视为由社会利益构造的单一的网络模式,却忽视了科学实践活动中所突现的复杂性因素,这也成为强纲领SSK被学术界批评的重点。

强纲领SSK引发的自然实在论与社会实在论、自然/社会二分法的理论困境,使其深陷相对主义的泥沼,在深受科学知识社会学内外部抨击的情况下,SSK的研究进路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模式。这种转变尤其体现为对待科学问题视角上的转变,即转向对“作为实践的科学”而不是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研究。尽管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模式的研究进路依旧继承了SSK的建构主义倾向,但已经从关注知识生产的结果、关注作为成品的科学理论转向关注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的研究。至此,科学知识社会学正式步入后SSK阶段。在后SSK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有三个学派:林奇的常人方法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皮克林的“冲撞理论”[4]。

(一)“冲撞理论”的形成。皮克林于20世纪70年代分别获得高能物理学和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其学术背景引导其对于传统科学进行反思,他继承了库恩关于新旧范式不可通约理论,同时在爱丁堡学派接受社会学训练后完成其博士论文《建构夸克》。在《建构夸克》中,皮克林提出六七十年代的高能物理学可分为新旧两个时期,而且新旧物理学是不可通约的[5]。在探讨该问题时,他强调新旧物理学不可通约的原因并非在于库恩所强调的对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不可知的心理因素,而是现实普遍存在的社会利益。皮克林的这一思想来源于爱丁堡学派中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等开创的宏观利益模式。然而《建构夸克》一文发表后,受到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皮克林将科学家选择判断归结为社会利益,

科学实践观论文范文

科学实践观论文篇1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理念 科学 实践活动1.课题的提出和引入初一学生通过课堂上探究性学习――食物上滋生微生物与温度的关系,仅限于食物上滋生微生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