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策略范文
课程改革策略篇1
(一)生搬硬套内地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上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不够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国家实行课改之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学校往往生搬硬套内地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课程本位和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课程评价中又过于注重甄别功能,导致课程的内容繁难偏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使民族地区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水平低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和课程实施的媒介,其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关于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倾向于为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的相关因素是广义的课程资源。而狭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教学和课程的直接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以及相关文化的影响,教育相对落后,而且相关的软硬件配备较低,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良莠不齐,这点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却较为丰富而且独特。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种类众多,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课程改革中,无论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或者是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都与这方面息息相关。而民族地区的课程开发与利用,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更有利于继承和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如何合理并充分地利用民族地区的现有教育资源,科学地进行开发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各级部门、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所思考的问题。目前来说,我国民族地区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一方面,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消耗和短缺较为严重,主要源于一部分学校内部的课程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对于一些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搁置。这两个方面都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运用和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原因,比如相关能力的欠缺、整体认识没有提高上去、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
(三)过于依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发展滞后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全新亮点。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由本校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及专家负责课程的设计工作、策划工作、实施工作以及学习者课程的评价。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推出可以使课程多样化、民族化、实际化、弹性化,使不同学校的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然而,在我国很多民族地区,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比较滞后与淡化。即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学校,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民族学校由于经费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课程开发管理层面上“各自为战”,从而降低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成果闲置。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探讨,使得校本课程在开发主体上过于单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还会造成对课程开发的价值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之,这些现象成为目前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有效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处理好了这些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发挥出校本课程的优势。
二、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开设多元文化特色课程
“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面临双重的背景,一是以西方文化与知识体系为主流的所谓普适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汉文化。”在这两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导致发展相对困难。而这种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却与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民族地方性知识正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它融合了民族长年积累的文化以及知识,包括艺术、地理、习俗、文学等。因此,我国各民族在创造文化知识以及生产生活技能方面,其实没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唯一不同的是,使用范围和认同价值不同。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内,一般存在一个将不同的多元文化连接在一起的一种特殊文化,即主流文化。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以主流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为辅,而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发挥其优势,百花齐放,在民族地区使各民族的文化有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民族地区要想把这种文化综合、有效、集中地反映出来,并结合当地的教育模式,首先就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在民族地区教育课程上采取优惠政策,因为只有在课程设置上有所改变,学校才会相应地改变;只有课程多元化,学校办学才会有特色;课程类别多样化,学校的发展才会多样化。21世纪的社会丰富多彩,因此我们的教育发展也应该随之调整,开设多元化课程,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圆满和终结,但它却彰显特色。基于此,我们应该分层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民族地区的多元化课程。一方面在国家的三级管理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大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一些当地的民族精英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发和设计适应本民族、地方性的课程。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方面,我们不光要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还要注重生活、生产、劳动技能方面的学习。以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合理地开发民族地区课程资源
当前国家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从而使课程更加适应于地方、学校以及在校的每位学生。国家的新课程标准主要结合了教育人文方面的内容,倡导多样的课程形态,有效地将教育与生活连接起来。比如,实践活动课程。这些新的理念为发挥本民族的地区课程资源优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发我国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推动当地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而且可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个人兴趣的需要,改变传统单纯的以国家课程为标准的教学现实,有助于更好地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独特性。在开发当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优势方面,主要涉及到教育方面的民族化,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民族化。一是教学的手段,二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的民族化并不是要排斥当今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是把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独具特色的民族化教学方式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民族教育服务。同时,在教育的内容方面加入民族化,这对于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注重课程设置与当地的生活、生产以及一些民族的工艺制作相结合,多开设一些社区的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产与劳动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开设一些种植课程、民族手工艺课程、民族雕塑课程、民族建筑课程、民族歌舞课程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与他们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充分显示了文化多元优势。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发课程资源优势还是很切合实际的,并且有巨大的潜能。但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开发,而不是盲目的,我们不仅需要一线的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探索、更要得到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支持,积极地开发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促进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主,由本校确定适应本校的课程,之前已经提到过我国民族地区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里应强调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应该掌握丰富的民族知识,从而着眼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参与式调查方式,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参与者,要以转变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时地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一些认知态度,比如个人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最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局限于本校,要把校内校外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民族历史课程的资源。校本课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这样才能充分地保证校本课程持续地、长久地、健康地发展。
课程改革策略篇2
1目前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基础课尚未形成对口腔医学专业的支持。众所周知,口腔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但现在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口腔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的差异,基础课设置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差无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所开设课程都应具有递进性和衔接性,如果前期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涉及口腔基础内容少等问题,口腔专业学生就会出现在完成第一年教学任务后,对口腔医学无明显感性认识现象。
(2)临床医学课程授课针对性不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临床医学课程主要包括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内科学和眼耳鼻喉科学,这些课程主要由附属医院安排教师授课。每次选派的教师不同,不便协调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尤其是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医学课程所用教材和临床医学专业相同,但教学要求和学时却不同,这使任课教师难以严格区分,很难根据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专业课授课模式单一,以课程来安排授课任务。口腔专业临床课包含内容广泛,从临床表现到检查,再到治疗均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知识,从头至尾由一名临床医生授课不太科学,也无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考试形式滞后
目前在校生考试仍采用最基础的模式,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书写答案的时间远远超过思考时间。该考试与社会、部级考试形式脱节,为以后学生参加部级考试带来诸多不适应。
3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1)突出口腔医学固有特点,区别于临床医学。学生在大学前期基础医学课程学习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但课程设置应具有其针对性。与将来从事专业关系不甚密切的课程没必要用大量课时去学习,而与专业非常密切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花时间研究,否则就不能保证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
(2)重视口腔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选择相对固定的临床医生,积极与口腔医学专业教师沟通,依据专业特色及岗位需求共同建立和完善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遴选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和执考点,切实符合口腔医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临床教师熟悉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3)专业临床课依据临床分工采取教师分段式授课模式。在授课任务安排上,不以课程选教师,而是以章节选教师,尽量选用对口的临床医生。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学生享受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4考试形式改革思路
口腔专科生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后由单位提供证明即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获得执业证书2年后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这也是医学生行医必须取得的资格,该类考试均采用选择题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考生涂写答题卡。这类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短时间思维能力,若不加以锻炼很难适应。学校应将该类考试形式运用到在校期间考试中,使学生及早接触、熟悉和适应。同时,建立相应课程试题库,并加以建设和维护,不断编入新内容(尤其是执考点)。
5思考与建议
5.1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工作由附属医院承担,教师除繁重的医疗任务外,还须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临床经验丰富、懂得教学规律、具备教学艺术的教师,即优秀教师来授课。优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同时热爱教学事业,善于理解讲授课程,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如何改善临床医生不能很好地兼顾教学的现象,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校本部专业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去附属医院学习、坐诊,参与临床医疗活动,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对各种疾病的诊治能力。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又参与了专业临床课教学。
课程改革策略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22-01
思想品德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是学生思想认知逐渐明确的关键阶段,身心的快速发展以及接受事物的逐渐广泛都将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建立。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是备受关注的,必须看到其问题,也必须有应对的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问题
受时代特征的影响,早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重心是依附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的,课程的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往往也知识单纯的教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品德已不单单只是当成一门课程来教授了,在很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探索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改革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课程的性质,或者是课程的理念,又或者是课程的目标等,这些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贴近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但不能否认的是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已完成的课程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被更加完善。
1、扩大了知识容量,课程时间却有限。新课标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删减了很多繁琐复杂陈旧的知识内容,但同时也新增了很多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现代教学标准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仍然很多,因此相对于有限的教学课时来说,教学任务仍然很重。初中思想品德改革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师生的互动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变得以贴近生活、体验实践为主要学习途径,而这些将比以往单纯的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也导致了教学课程时间变得紧张。除此之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使得老师和学生将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磨合,以便使老师的教学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得最高的效率,而这些都是以时间为代价的。
2、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却未改善。应对新课标的改革目标,老师们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课程教学来指导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老师们虽然优化了教学的过程,却往往总是着重在了形式上的改变,可能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可能鼓舞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但却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思维想法,在引导学生自身进行思考的方面没有加强指导。因此虽然老师改善了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明显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新课标的改革明显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初中生自身意识和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高度自主学习的要求,这也使得学生们没有取得理想中的好成绩,甚至这些会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对老师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更加影响了学生们的成绩,达不到思想课程改革的目标。
3、革新了教学理念,课程实践却不能同步。实践与教学理念不能同步是新课标改革后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革新了课程的教学理念,老师们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可以迅速接受,但是如何将教学理念进行实践却也成为了老师们需要应对的棘手问题。无论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技术还是方法都需要老师们进行严谨的思考,这也使得课程的实践达不到课程理念设定的新目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虽然老师们都不会抵触,但有的老师却仍旧认为以往的教学方式仍能满足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没有进行大的改变,这使得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实践为重心的目标难以达成,也影响了课程实践与教学的同步完成。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策略
1、浓缩教学知识,降低知识总量。为了解决新课标改革后的课程时间紧、任务繁重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总量,但却不能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知识进行浓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育初中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只要不忘这个初衷,对于教学内容的改变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浓缩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课程教学的核心,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体验生活、参与实践,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
2、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训练。对于教学课程优化了过程却未取得理想成果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让老师不仅改善教学方式,更要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去除掉陈旧的教学内容,还要针对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进行授课,将新事物、新事件、新内容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新鲜事物,体验生活实践,从而引发学生们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不仅传授他们知识,更要传授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除了充实教学内容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堂课后训练,在课堂上互动,积极发言,在课下积极参加活动,体验社会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提高教师能力,同步实践教学。解决好课程实践与课程教学不能同步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实施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可以将强对老师的培训,可以组织老师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就能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式,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更能将课程实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
回顾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路程,众多的改革对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继续完善,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完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目标,使初中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一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J].新课程・下旬,2013,(9):158-158.
[2] 曹登玉.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4):70-71.
课程改革策略篇4
关键词:小学;课程改革;困境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阶段课程改革面临的实际困境分析
1.师资队伍水平相对薄弱
首先,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观念较为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和方法也较为老旧,使得他们不能快速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其次,小学教师的师资结构较为复杂,过去提倡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过多,在接受全科教育方面极为不均衡。例如,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公招教师不是师范专业等,这些情况都使得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落实。最后,薪资水平的差距使得一些小学教师可能会产生职业懈怠以及职业意识相对较差等情况,如不少教师想方设法“病退”或转行,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流动性,使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下降。[1]
2.传统教学中实践效果不足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较为好动,并且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培养,还要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特点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和家长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传统课堂教学过于保守和拘谨,学生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加之实践活动的不足,使得教学活动不能和理论产生有效的联系。迫于家长的要求,小学教师过于重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实际情况,使得小学课改面临一定的困难。
3.课改力度不足
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相比以往的教材来说,现行教材难度有所下降,但其内容涵盖范围却扩大了不少,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不能从根本上了解教材这样编写的意义,使得在教材挖掘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加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长时间如此,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这也与新课改目标不相符。[2]
二、解决小学课改困境的有效途径
1.增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第一,使学校领导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对小学教师加大培训方面的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学交流活动。比如,示范课、讲座、教学理念培训、新课改培训等,让小学教师能通过培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第二,可以通过有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升小学教师的准入水平,提升其整体素质,确保课程改革理念落到实处。
2.对小学课堂进行良好的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对小学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已经不再是难事,因此,小学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践活动加以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相应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推动课程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实行艺体学科走班制等,对课程和课堂进行优化,使学生能真正地从中获取知识。
3.构建完善的课程改革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的完善应包含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引导家长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众所周知,良好的课改评价机制能够推动课改的有效落实,还能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保证小学教育水平稳定发展。此外,还需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评定,使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课改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促使学校更好地推行小学课改,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刘德全.关于小学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105.
[2]张 娟.小学课程改革的困境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2):64.
课程改革策略篇5
关键词 英语课程改革 情感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英语情感教学实施的必然性、英语情感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和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对英语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教学进行探讨。
1英语情感教学实施的必然性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化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的系统化,并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从本质上否定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教师上课时较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体验则少了,更别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学习的机械性。语言不仅是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理念的载体。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也是新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在英语的情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信心等一系列的情感因素。英语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语言学习本身,而应该同时关注如何通过外语学习发展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使她们建立起自信,树立积极学习的态度。
2英语情感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
2.1教育学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为了促进学生最佳的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所以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1)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2)强调内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英语课程改革中情感教学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2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需要、情感、态度、兴趣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实践活动为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有了动机便能激发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效率。内部动机形成之后,需要不断加以巩固,巩固系统化的最终机制是来自于人的情感体验,体验到自豪、自信和自主性等情感。情感中不仅包含着态度、价值观,而且还包含着需要、动机等因素。
3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教学中“以人文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发和利用影响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原动力,培养健全的情感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教法”向“学法”转变,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在影响。一个只用一种声调对着黑板的老师,总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更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把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不要轻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也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教师给予学生适当地肯定性评价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激励词。
3.3挖掘渗透情感的教学资源
教材、学生和教师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因素。教材更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英语教材中很多语言材料反映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也蕴含着作者的好恶情感和意图。课本中的这些浓厚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教师在对教材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充分发挥语言传情、表情传情的功能,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爱憎,传递教材中的情感,影响学生。
3.4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如果教师用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教学,其教学效果会更好;相反,如果以一种消极的低沉的情绪教学,效果则较差。良好的情感状态来自教师的素养。教师应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避免出现消极的情感教学。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赋予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英语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学,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在将情感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明.语言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9.
课程改革策略篇6
关键词:职业中专 课程改革 改革策略
传统的职业中专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类,即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基础文化课强化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核心部分;专业理论课是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口知识储备,是顺利进行专业实践课的前提,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专业实践课就是所谓的专业实习,实现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飞跃。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对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有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容忽视。面对社会生产的社会化、智能化、产业化,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面对这些挑战,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很难实现与社会就业岗位的“零对接”。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中专教育专业都涉及计算机、电子、机械等高技术含量领域,这些领域内的知识日新月异,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却跟不上时代变换的脚步,呈现陈旧、滞后的特点;二是当今社会更青睐于能够直接上手的实践型人才,而传统教学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无疑受到冲击,无论是课程安排、课时比例还是教学设施都显示出了一定弊端;三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的发展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更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但是由于社会上人群对中专学生的歧视,以及学校单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导致一些学生的个性、擅长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由此看来,职业中专的课程改革已十分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如下策略。
一、调整传统的中专课程设置比例
传统的中专课程中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可谓是“黄金搭档”“各司其职”,三类课程本身的设置是十分科学的,如果课程比例设置得当,将为中专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从现实中我们看到,基础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已占据了大部分课时,实践机会屈指可数,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中专教育相比较普通中学教育而言,具有实用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中专学校应转变教育方针,本着实用的原则,贯彻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教育理念,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适当调整专业实践课程比例,增加专业实践课时。
二、提升专业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
专业实践课是职业中专的教育特色与优势。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在专业实践中对学生的教育,合理利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资源。许多人认为实践课就类似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课,只要学生按照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进行操作,记住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就完成任务了。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维持课堂纪律,提醒操作步骤,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专业实践课不仅仅是所学理论知识的试验田,更是沐浴新知识、了解新技术的进修场所。学校可以选择所在地区的高等院校,也可以与知名的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安排本校专业技术教师定期接受培训,更新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科技发明。在实践课堂上,除了为学生做好必要的技术辅导工作,还要将社会上的前沿资讯与尖端科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时刻紧跟新事物发展的步伐,缩短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的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这不仅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进的重要标志,而且更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对于职业中专课程教学而言,因材施教显得尤为必要。不少学生考取职业中专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达标,勉强在中专学校“学点技术”“混得毕业证”,惨被冠以“淘汰生”之名。如果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判标准,不少学生的个性潜力很可能被埋没。因此,我们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教学环境。例如,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如果发现学生不喜欢或不适合学习某种专业,可及时为学生进行二次调换。
四、制订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
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考试成绩一直都是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主要尺度。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必须改变单一陈旧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改变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的评价弊端。学校与相关教育考试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项目,比如,学生的考核成绩改为70%的文化成绩与30%的实践成绩的总和。合理的考查制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度,增加自信心。
课程改革策略篇7
关键词 生理学 课程改革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26
医学专业在所有的门类专业中属于较难的一门专业,高等教育需要五年,传统高职高专教育也需要三年加两年的教育模式,因为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在基础医学中生理学又是其中重要的一门,在整个基础医院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医学市场需求,因此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求和本身生理学课程的发展需求,该课程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具体的改革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解决。在多年的生理学教学实践中,适当尝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生理学课程及其改革的主要特点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学科知识本身内容而言,生理学课程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产生病因的各种条件,包括环境影响和病人自身的身体机能等。这门课程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内容精要的绪论和疾病概论,病理、各种症状和原因分析(如心、肝、脾、肾等)。不仅是一门生物医学类的科学,学科需要让学生掌握疾病从产生到发展最后到治疗等各种规律,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即临床和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一个过渡。因此生理学这门课程本身主要揭示疾病本质,为它的防治和治疗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受到目前环境的影响和整个人类机能的影响,很早之前编著的课程教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病情需求。因此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依然注重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同时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生理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是因其理论知识的繁杂性(理论知识点多,各系统联系广,各学科渗透比较深),实践方面的高要求(要通过实验来分析解决生命当中的一些现象),导致了医学专业学生在大班教学时,会出现一些教学问题,比如课堂效率较低等。
2 生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现状
2.1 市场发展需求加速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如今的护理专业学生成为市场急需人才。护理专业人才在医院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病人的康复,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默契搭档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根据护理对象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维护或促进健康。目前生理学课程不仅在护理专业出现,作为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需要每一位从事医学或护理工作的人才必须掌握。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已催生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在现在以及今后的所有相关的护理产业中,该课程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在校生的培养质量。
2.2 高职院校的师生对该课程认识不到位
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在高职院校中,每一位从事护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基础医学的内容,必须提高认识,需要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必须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更为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3 生理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
时刻谨记生理学课程属于科学性和实践性必须很好融合的一门科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改变教育观念,构建素质型人才发展平台。我们需要以教材为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书本上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会取舍。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培养方向,加以适当取舍。如果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讲解比如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章某些知识点,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但是如果是培养临床医生,必须让其扎实掌握。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法,比如血液这一章,通过引用身边的献血的病例把学生带入到课程情境中。最后,因为医学内容属于不断发展的科学,五年前的医院理论可能在今天已经过时,要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中,预习和温习在如今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适用,在开始新的课程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自然链接学习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更好地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3.2 优化课程教学方式
综合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进入21世纪,已经逐步进入了大数据、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已进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对于生理学这门课程而言,大量的生理机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而设计相应的动画,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万事皆有度,将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教育,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依赖多媒体。通过借助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套生理学的电子挂图,经过反复加工,使制图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巧妙运用PBL教学。改变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新型的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视师生的关系。尤其体现在互动里,无论在小学教学还是在大学教学中,课程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由于生理学课程内容复杂琐碎,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打破常规,运用PBL教学方式,比如对激素的化学机构和代谢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前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提问,教师尽可能去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杨彦玲(2014)在其论文中提到学生在学基础课程当中对临床存在大量的兴趣点,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要尽量联系临床。这也就要求一名基础课教师必须对临床有一定的了解。
采用实践教学方式。生理学课程更多的是要和实践相结合,在讲解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模型,也需要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参考。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实地考察和实物参观,教师也可以建立生理学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进行补充教学。将生理学的图片和教学资料放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开设交流区域,教师进行定期的网络解答,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院领域永远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生理学飞速发展,会不定期出现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关注当前的发展动态,比如参加专题讲座。生理学既然是解释生命机制的科学,我们就要利用这一点,尽量应用已知的 “教科书模式” 来解释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生命现象。
3.3 提升院校的实验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的培养尽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使用帮带制,即:教师带学生,一个优秀学生带两个一般学生。所有的专业学科都需要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医学专业又是尤为重视实验的一门特殊专业。生理学因为涉及到真实的人体医学知识,包括人体生理结构,需要通过实验促进学生清晰掌握学科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这T学科,相关院校一定要增加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验中。因此生理学的实验课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需要得到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对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让学生更好掌握理论之时能够有验证型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 老师在旁边要加以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借助实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别样的形式,比如举办实验技能知识大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举两得。
3.4 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考核方式通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改革过程中应该增加实验课的占比,让学生在平时就注重学习,在平时就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占比可以达到40%。其余的60%属于期末考试成绩,毕竟期末是对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不仅包括卷面考试成绩,也包括实验课的期末操作成绩,实践能力所占的分数比值应该提高。平时的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大赛中,学生的各种表现也应该纳入最终的成绩评比中。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实际的病例,对真实病例开展讨论,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从制度上和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考核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考核,也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相信双方面的考核可以有效提升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慧勤.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5(3):125-126.
[2] 李道.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生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8):166-167.
课程改革策略篇8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小学音乐;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内涵
音乐是什么?不少学者对它下了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声音的艺术表现是音乐,有的学者认为语言的极致是音乐,不管怎样,我们都承认音乐是一门优秀的艺术,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品味,在无形之中让我们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注重体会人生。
正是由于以上特性,音乐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性。音乐教学不同于数学教学要写写算算,也不同于语文教学要听说读写,音乐课是给学生美得感觉的课程,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将听觉的训练贯彻其中,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仅仅教导学生去欣赏音乐是不够的,教导学生去感知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作并评价音乐的感情和优劣,让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有效地音乐教学应该注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运用有效的教学艺术,遵守音乐教学应遵守的客观规律,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及其音乐的创造力。教师为了提高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尊重音乐课的教学规律,但是教学规律不是死教条,教师应该创造的运用规律,创新自己的叫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行为。这里所指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人生态度。音乐课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音乐鉴赏力、表现力和音乐的创造力。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改要取得实际的效果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如果能改变一直以来在音乐课上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那么多年来音乐课课堂效率低下、音乐课虚设的缺陷就可以改善。近几年来,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已经转变了自己的音乐教学理念,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让音乐课堂呈现了全新的面貌,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多了。在以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只是形式上的教育,把很多精力投入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对学生音乐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导致学生缺少了对音乐美的体验和理解。现在的教师把握了音乐对于学生品质的教育,把音乐教学和学生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在紧张的基础学科的学习之中有美的感受和体验,让情感的交流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还要改变的观念是小学音乐课堂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音乐方面的人才和精英。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范畴,教师的教学要针对全体的学生进行,让每一个孩子的音乐潜能得到激发并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审美感和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观念。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孩子对音乐学习的理解都是不相同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教师要学会根据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遇到的不同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曲调明快、歌词简单、感染力强的歌曲来教导小学生,并将游戏因素加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之中,比如说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来渲染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小学生对音乐感染力的感知。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音乐教学就应该更注重在音乐要表达的内容的挖掘之上,并通过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来教育学生,让小学生领略到歌曲的内涵和本质,譬如说在学习红歌的时候,由于当今时代的小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非常优渥,他们可能难以体会红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放一些纪录片或者与红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关的电影,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些歌曲,这样孩子对红歌的记忆加深,对红歌表达的感情也能产生共鸣。
音乐教师还要做的就是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在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不要读死书,要学会思考,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小学音乐的教学。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教学模式活起来。小学生面对学习还比较茫然,没有掌握学习技巧,学习能力偏低,他们对学习或多或少存在迷茫的感觉,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自信,让他们产生我可以做的好的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之中来。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应该得到创新,教师要教导学生的不仅仅是识别五线谱,听音乐这样基础的知识,教师还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听听音乐剧。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大赛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有趣活泼,小学生更愿意参加,通过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鉴赏力,还能对团队合作有新的认识,并懂得了如何进行良性竞争,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注重音乐教学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针对每一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使得音乐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音乐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晨虹.浅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方法[J].华夏教师,2012
[2]谢京续.略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J].音乐教育教学,2011
[3]王海玉.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有感[J].音乐天地,2006
[4]吴海芸.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实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
课程改革策略范文
本文2023-11-16 17:10:2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