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15
S着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解放和革新,创新型课程使得数学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不再是教条式地灌输,教育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学习质量。但有些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解偏颇,认知肤浅,出现不少似是而非的“新课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探索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忽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活动中出现了数学教师略过知识点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提问等问题,还出现“学生自习――结组讨论――教师汇总”的教学步骤,甚至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数学算数课,教师不讲解计算方法和算术原理,只要学生自己计算结果正确即可等。存在这些现象,说明有些教师注重了所谓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这种课程教学是片面的,正确的技能继承和夯实的知识基础是人类学习能力培养必备条件。
(二)教学方法生硬僵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革新,数学教师挣脱传统说教的束缚,不断探索创新课堂形式,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课程的转变。但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存在形式化、盲目的现象,学生在这种课程教学中不能得到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有些“合作学习”课堂常会出现部分学生知识形式上小组形式坐在一起,并没有讨论分析,合作进步的过程,有的学生不清楚合作的任务,甚至出现交头接耳闲聊天等行为,教师未抓住合作学习的实质和核心,没能促成有效地分析和讨论,真正达到交流和互助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虚假化
《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远、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有许多老师就误以为是夸奖,于是经常出现一堂课此起彼伏的虚假化的教学评价。例如学生答对基本知识问题,教师随口赞不绝口,让学生鼓掌表扬。过往对学生的批评指责太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情绪,但关爱赞扬需要用心去表现,而非泛泛语言夸奖表扬,这只会降低表扬鼓励的的价值,导致学生易于满足,不求进步,模糊其价值判断。
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相关解决策略
现阶段,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问题。所以需要对数学课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把握新课程改革精髓,这样,我们就不仅还较好的把握其中的精髓和思想,同时也可切实避免各种可能的片面认识与做法上的绝对化,注意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注重基础内容的教与学
“知识和技能”是《标准》)中三维教学目标的第一维,这也体现了“双基”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教学要以“数学”内容为核心。课程教学的效果关键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忽视“双基”的教学,过分讲究教学多元化、情景化,使得数学教学缺失了数学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内容的教与学。学生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做根基,才能有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学生无法真正的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和教师进行教学配合与合作,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发掘,教学形式僵化现象比较严重。对此,教师应该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指引学生探索知识奥秘。教师应该营造合作互助的探究氛围,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合理分配小组,使团队合理分工,所有组员参与真正交流和互动。
(三)关注评价方式的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学评价方式引起重视。如果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适度地做出教学评价,就可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是否得当、适时或真实,会影响学生参与兴趣。课堂活动常会出现不当的评价,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写道:“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鼓励学生的进步,褒扬大于批评。学生的生活态度需要激励性的评价。但是,批评也是必要的。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就应该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对学生的行为和知识错误进行批评指正,做到对事不对人,真诚相待,如此批评,学生才能接受并改正。2.评价应明确。课堂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主,关心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指引。对学生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但是能够给出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单纯的“棒”、“好”容易引起学生骄傲情绪;被评价为“继续努力”的学生很困惑:我要怎么努力才能获得进步呢?假如教师能够指明前进的方向、改进的措施,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就能真正发挥的教育评价作用。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师的讲 时机 多样 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55-01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的口诛笔伐,教师的“讲”也在受到不同形式的限制,有的学校规定教师课堂“讲”不能超过10 min,还有报纸报道某中学每节课教师讲解不超过4 min。这些学校都被视作课改成功的典范,每天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参观、学习、学习课改经验。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热闹背后,我们不得不静下心去思考一个问题:教师的“讲”真是阻碍课改前的阻力吗?真的需要被限制、被讨伐吗?但是面对高中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很多知识点教师不讲、仅靠学生自学很难彻底弄明白。讲又讲不得,不讲学生学习受影响,面对这个两难选择,陷入一种教改的迷茫区。就在倍感困惑之际,读了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的一篇报告《教师的核心素质是什么》,中提到:“老师的核心素养是讲课水平。”他认为,老师的核心素养就是讲课的水平,“一节课40分钟,如果都讲课,只能课后再做练习;用30分钟讲清楚,就有10分钟可以做练习;用20分钟讲清楚,就有20分钟做练习。”同时,还指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做到讲、学、想、练结合,要设法减轻自己和学生的负担。”细细研究这篇文章,我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有了较为明确和客观的认识。在此,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1 课改不是消灭教师的“讲”
新课改推行伊始,教师眼睛都盯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八个字,也按照上机培训、自己理解去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与课本对话,鼓励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充分利用工具书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合作探究环节,也是实施分组合作,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将疑难问题汇总,由教师精讲点拨。可是结果呢?优秀学生的发展基本不受影响;中等生却有的快速提高,有的急速后退;差生变得越来越差。静下心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环节,却发现在自学环节差生基本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也不能说出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合作探究环节,他们基本就是观众插不上嘴。即使偶尔提出一个问题,也因为其过于简单被其他同学快速回答,本人则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之中。一部分性格内向的中等生,也因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观点,游离于小组合作之外。基础知识搞不明白,教师的精讲点拨对其而言就是讲天书。他们的成绩自然难以得到保证,更不要说提升了。由此得出,课改不应该是消灭教师的“讲”。只是教师的讲要更有针对性,对那些需要教师多讲的那部分学生就要多讲,对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就少讲。教师的讲要因人因内容而异,而不应全面否定。
2 教师的“讲”要抓准时机
传统课堂教师的“讲”之所以备受诟病,是因为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将所有的知识点以及知识体系的构成,都由教师一个人全部完成,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讲”。即使程度好的学生已经自学完成了大部分内容,也被逼着听教师“讲”,造成学生时间的浪费;程度差的学生即使面对自己无法学会的繁难内容,也要硬着头皮听,听不懂也不得不听。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其实其合作既包括生生合作,也包括师生合作。在师生合作的环节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因此,只要教师的讲能抓准时机,不但会收到学生欢迎,还能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度概括“讲”的重要时机。教师要首先让学生充分自学、思考,有所收获却又不能彻底理解,有了强烈的突破欲望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当学生苦思冥想却又无法突破时,教师才去为学生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变的畅通。教师的讲应该成为清除学生学习道路上障碍的清障机,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教师的讲还应做到整体和局部结合。对于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讲,对于个性问题针对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讲。切忌不论学生是否需要,将“讲”的内容强加给学生,成为打断学生思路、妨碍学生思考的不适宜的声音。
3 教师“讲”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个人优势也各不相同,有人擅长“讲”,能以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实现化繁为简,快速讲解清除结题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有人擅长思维却不擅长表达,能快速解决问题,却不能清晰表达出其思路。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讲”的含义也不仅仅停留在“说”的阶段。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课程资源空前丰富,资源共享也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难点突破模式,为丰富自己的教学、弥补自身的弱点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其他资料,对本课可能出现的重难点以及易错点的突破方式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简单的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解;有难度的教师进行语言讲解;难度较大的借助画图或多媒体手段进行讲解、分析;靠自己能力难以优化教学效果的,可以借助网络名师教课视频进行讲解点拨。多样的讲解方式,不但有助于优化课堂效果,还能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讲”要与其他环节相辅相成
新课程改革学生利用多种手段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技能。教师要将“讲”与其它学习方式结合起来,避免“灌输式”教学死灰复燃。新课堂应该由“学、想、讲、练”四个环节组成:学,指自学;想,是对自学结果的总结,既包括所学知识,也包括对搞不懂知识点的梳理;讲,指教师的精讲点拨环节,教师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引领学生实施突破;练,是对前三个学习环节的验证和巩固。讲与其它三个环节相辅相成,是引导学生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环节。
总之,讲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突破效果。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2013,7(286).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3
1.导课多媒体资源选取: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运用服务于生产生活。而物理学科新课程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从质疑起始的。所以在导课中可以运用图片、动画、音乐与视频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从相关知识的生活现象、物理故事、物理实验等入手搜集选取材料,激发学生质疑。例如:《声音的特性》一课可以搜集《春江花月夜》纯音频作为导课素材,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课中,可以搜集有关龙卷风的视频作为导课素材等。
2.自学合作释疑环节多媒体资源选取: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师预设的自学指导问题,帮助学生释疑
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合作释疑环节由教师针对本节教学目标预设每循环学习指导问题,编制学案;学生根据课本文本素材、实验、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因此本环节的多媒体的资源选取应是针对问题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并且是课本文本学习资源、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学习资源的补充,不能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仿真实验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应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如在《变阻器》一课可以搜集变阻器的构造和动态连接的动画资源等。3.展示评价环节的多媒体资源选取: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点汇总的展示。学生对合作释疑环节的问题处理结果的展示,教师在评价环节应做精当的点评并对该环节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此时资源的选取根据需要针对知识点内容,可以是文本、知识脉络图等。
二、定位在“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四环节循环”课堂的立足点是“辅助”,教师运用时应该适时适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选取多媒体素材的整合应以“辅助”教学为立足点。调研发现,部分物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在形式上符合“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课件结构非常完整,操作性强,但教师使用后教学效果不好。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展现教师的主观能动课堂设计,“隶属”于课件,课件的“辅助”变成“统领”,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如把四个环节内容制作进课件,按顺序演示,教学中并没引导学生进行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又如自学质疑环节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造问题环境;还有把自学指导的学案内容放入课件,分页播放时一带而过,学生无法记录自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可以做得比较松散,只提供导课资源、学习资源、知识点展示或课堂训练题,创设学习情境。内容比较多的自学指导的学案可以选取纸质媒介,如课堂练习册、印制学案等,不应制作入课件,因为不方便学生记录。课件内在的结构联系并不重要,这样的课件可能看起来没有成型,但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能否有效达到时教学目标为尺度衡量的,在使用时,把握住“度”,要给学生看、听、想、做留足发挥的空间,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三、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四环节循环教学高效物理课堂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运用实物展台辅助教学。例如:
(1)不方便观察现象的演示实验,老师可以在展台上进行实验;
(2)在展示评价环节,对于学生问题处理结果展示,实物展台可以发挥很大优势,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以文本、图片、实验等方式,通过实物展台展示给全班学生,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更高效。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手段。如何提高我市现代教育技术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水平,打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4
关键词:新时期;高三生物复习;复习思路;建议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应当把握好理综生物命题的特点与规律,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命题指导思想,积极调整和适应新时期生物复习教学的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一、改革高三复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时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应当通过以下步骤,不断改革复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1)要立足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应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3)高三复习教学应当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突出主干知识,根据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提高学生读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实验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生物科学探索的主要渠道,是学习生物的主要方法。为此,要明确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生物实验的要求,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充分了解科学实验中的要求和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代生物科技的作用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应当注重现代社会生产实例中的新成果,例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多样化和低碳生活等,这些都是现代生物科技的体现,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四、适当进行理科综合测试训练
应当将理科综合测试训练贯穿于高三复习教学的始终,并根据高考命题的模式和题型来安排理科综合测试的内容,实行滚动复习的策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的形式,并形成一种理科综合的复习观念,更好地适应高考理科综合试卷。
总之,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要注重研究高考的命题方向和改革趋势,了解最新的高考信息,并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复习策略,及时调整复习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学效率。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水平,在高考中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5
关键词:方法;初中语文;文言文;质量
所谓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与学的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也是直接影响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应试教育下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仅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一直都是在死记硬背中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借助多种教学方法重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为文言文课程存在价值的体
现、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质量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自主翻译法
自主翻译法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仅是在被动的学习,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应对考试,严重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认真学习自主翻译法的核心思想,要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语文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质量,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自主结合下文的注释,自主从自己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入手进行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质量。所以,在本节课的自主翻译法的应用中,我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自主翻译,比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等。组织学生自主对这些句子进行翻译,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确保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小组汇总法
小组汇总法是指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是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汇总法的应用对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词语”进行汇总;对“通假字”进行汇总等等,以确保学生在知识汇总和思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质量。以“之”字的用法为例,在文言文复习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之”的不同用法进行整理汇总,比如,
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人。这里的“之”字为人称代词。
渔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的情景。这里的“之”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对“之”的不同用法进行汇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对文言文价值的体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零散知识的整理和汇总中确保课程价值实现最大化,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直观教学法
所谓的直观教学法是指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微课等辅助工具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形象化,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文言文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是难理解的,所以,缺乏兴趣是主要现状,而直观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文本直观地借助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隆中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自主地走进本课堂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为了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质量,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们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娜.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5).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6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时间安排;课堂实效
一、教学目标的实效性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堂“教”与“学”要学到哪些知识技能,要达到什么程度,哪些是重点、难点及如何处理等等。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制订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计,三个层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1.导课的实效性
创设情景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撩人心弦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设疑导入、自然现象导入等学生喜欢的导课形式。在进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伊始,教师向学生调查“有哪位同学的父母,一方是双眼皮,另一方是单眼皮的”,学生回答:“那么你表现出哪种眼皮呢?”,“有没有子女的眼皮表现出一只眼皮是双眼皮,另一只眼皮是单眼皮呢?”,追问:“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引出学生浓厚的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教学方式。教师的导学就是教师引导、启发、指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去有节奏地思考、讨论和探究,生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导”与“讲”的关系,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讲;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精讲点拨,不能以“讲”代“导”。
3.课堂探究的实效性
课堂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探究占用时间长而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取消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有的教师虽然设置了探究活动,但是,由于探究问题深度不够或可探究性较差或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探究效果。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注意:第一,探究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第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做出自身努力。第三,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简单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较有深度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第四,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对学生探究后表达出的不同的合理的观点要给予甄别和肯定。对出现的创新观点要引导分析论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4.练习的实效性
设置练习时要注意:第一,练习的方式多样化。有学习某一知识点后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是基础性的题目标;有设在课尾的有一定梯度的巩固反馈练习;有课后的具有发散思维型的提高拓展练习。在题型上可以是口头问答题、笔答题(选择题、非选择题等)。第二,练习的质量和数量。对练习题目要精选有不同难度梯度、不同考查角度、具有代表性、促进思维的题目,难度不能太高,数量不能太多。教师要根据不同授课类型和内容合理设置练习题,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三、教学时间安排的实效性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内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提高教学时间的实效性,第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40分钟分成“5+25+10”三段。具体做法:课前让学生完成新课预习学案,把预习中的疑难点让小组长汇总给老师,上课5分钟复习或引课或预习新课;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精讲学生的疑难点、导学、互动探究;最后用10分钟指导学生巩固练习来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落到实处,并反馈补偿。第二,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无效的师生活动,恰当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及互助合作时间。第三,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密度,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等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总之,作为教师只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关系,才能使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秩序,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7
一、构建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平等的对话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启发式教学代替传统的知识讲授和灌输,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灌输知识,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二、精心备课,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美的课堂往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因特网上的信息检索》这节课中笔者在总结归纳搜索的技巧时提到: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当搜索不到理想的结果时。试着用另外一个搜索引擎。例如:。当这个元搜索引擎展示在学生面前时,立即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对于一个页面同时实现百度和谷歌的关键字搜索,学生们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新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具备开发软件的能力,有的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课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分层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高二的学生该如何确立分层教学目标呢?到底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制作出幻灯片或电子板报,还是具备制作作品的品质: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结果,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认为根本的是要学生养成分工协作,集体评价作品的习惯。培养自我动手能力,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引申出许多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灌输枯燥的知识要好得多。
例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注重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科学合理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信息技术评价的目的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及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网上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协作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验、调查等评价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成果展示,进行“展示表现”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效果的积极评定者。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样化;教学方法;小老师;问题探究;自主对比
历史课程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历史课堂呈现的都是照本宣读,然后,教师画重点,学生背诵。虽然这样的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效率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精彩的教学活动,重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历史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多样化的历史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一、“小老师”教学法的应用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来的,是指让“学生教学生”,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讲出来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时,我选择了“小老师”教学法,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案例;之后,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深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接着,上课的时候,我又选择一两个小组选派代表以小老师的角色走上讲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在课外书或者是网络上找到的其他相关资料纳入本节课的教学中,一来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通过小老师教学法的应用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二、“问题讨论”教法的应用
问题讨论法是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我选择了问题讨论法进行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讨论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美国提出的“冷战”政策是什么?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2)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是怎样的?(3)苏联是怎样反击美国的冷战政策的?(4)美苏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这样的问题探究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有效的问题讨论对学生案例分析题解答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也能确保高质量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自主对比”教法的应用
自主对比是指让学生将相关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以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进行对比的往往是我们历史教师,我们将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然后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可是,这样的过程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所以,新课改下,我们要将对比的主体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
例如,引导学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开始的标志、结束的标志、参战的国家、主要战场等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并自主将其汇总,形成表格。事实证明,这样的自主对比过程可以让学生重新复习一下这两节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锻炼知识整理能力和系统能力,进而确保高质量历史课堂顺利实现。
总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要做好教学方法的研究,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堂,以确保历史课程存在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本文2023-11-16 11:16:2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