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1
关键词 发展性 评价 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Know, Can, Expert" Assessment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Three Defenses, Two Minus and one Improvement"
――Tak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urses
CHEN Yuean, CHEN Xian, YAN Jianme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Curriculum evalu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building an indispensable part is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Changzhou Textile Institute Excellent Courses "Electrical Technology" carries out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 exampl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know, can, expert",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practice and the" three defenses, two minus and one improvement"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development; evaluate; effect
1 评价依据
苏教高〔2008〕15号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称为继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心理学博士阿莫纳什维利就创建了对学生学习进行实质性评价(即无分数评价)的教学体系。之后,世界各国亦纷纷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进行挑战,至20世纪80年代,“发展性评价”方式已成为了评价改革的主流。所谓“发展性评价”,简单地说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常州纺院电工技术课程组设计了“知、会、能”三维考核模式。
2 评价实践
所谓“知、会、能”三维考核,是指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实施对应的应知考核、应会考核和素质能力考核(其中前两部分考核成绩也计入维修电工考证成绩,实现课、证融合)。具体如下:
2.1 应知考核(理论部分)
应知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课程组编制了适合行业的应知考核题库及指导答案(即与项目化教材配套的习题与指导书),题库按项目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综合题。题目的选择紧密结合最新颁布的维修电工及相关行业国标,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题型与职业考工形式对接。同时为方便实施教考分离,还专门设计了项目考核题库抽题软件。
各项目考核试卷设计在习题指导书末(由若干个项目考核页和首页组成)。考前由学生按裁剪线装订,并在首页填入分组编号、学号、姓名等,排序后由任课教师保管。每一项目结束后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该项目考核(每人抽题不同,一般控制在15分钟内完成)。项目考试时教师将学生试卷(内夹所抽试题)发给组长学生,由学生自带胶带纸贴至该项目考核页,考试结束后组长协助收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参照抽题软件中的答案阅卷(工作量不大,相当于一次作业批改),只需将项目得分登录在试卷首页。下个项目考核时再次重复以上过程。课程结束时,试卷存档入库(代替期末大考试卷)。
实践表明,该考核具有“三防、二减、一提高”之功效。学生重视平时学习,防止临时抱佛脚;每人考题不同,防止抄袭作弊;教师增加题库外的板书题,防止死记硬背;减轻期末学生大考压力;减轻期末学校考务负担;过程性考核便于提早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掉队者跟进,从(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5页)而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2 应会考核(实践部分)
应会考核采取终结性考核。以实验项目为载体并融入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电路的绘制、电路原理分析及对实验所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涉及电器的作用和选用等编制成综合考核题库课前发给学生(但不提供答案),要求学生在每个实验操作时都要认真思考和完成。课程结束时学生分批在实验室抽题进行(每人不同)。为缓解学生的考试紧张心理,对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可选择两天内再次抽题重考(但只限一次,且减去15分)。
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促进了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对共性问题给予答疑,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各项目分散知识作系统归纳及总结,夯实了基础,弥补了应知考核(过程性考核)所致的知识不够系统和掌握不够牢固之缺陷。考核方式的可选性也体现了发展性评价中“关注个体差异”的原则,激发学生树立克服困难不掉队的信心。
2.3 能力素质考核
该考核采取师评+学生互评的方法。主要考核学习态度及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电控现象,或进行创新设计,并进行汇报展示。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推荐参加年级各平行班的成果汇报的同学,则根据获奖情况还另给予课程加分。
3 成效分析
2011年常州纺院在《电工技术》课程中应知部分进行了考核实验对比(如图表1所示)。数据表明,采取过程性考核的班级(纺检1031、电子1031)比沿用传统考核的班级(机电1032)明显提高(教师和教学方试相同),后者平均成绩为73.1,比前者均分低5.3个百分点。
综合比较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实施过程性考核的班级其教学效果要好于终结性考核的班级。
课程结束的当学期,学院高职所副所长王一曙专家参加了学生项目汇报活动,他感叹到在相对较少的课时下(早期的电工技术课学时为80~90,现在只有45课时),同学们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其中有的项目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电工初级证书的考核要求,这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课改成效,体现了现代职教理念下的人才观,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观,体现了新型的教学观。
4 结语
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要求建立一种宽松的、开放的、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而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抓住考试改革就能够抓住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电工技术课程正是以考试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而成功晋级为常州纺院一类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何云峰等.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2] 刘勇.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块设置与操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3] 吉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实效性评价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1.32.
[4] 吉鸿.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及其发展性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7.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 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1-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本科的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为主要特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一直在改革,经历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三个阶段。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普遍被高职院校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为引导,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融合企业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理论与具体的应用紧密结合。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起全面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课程体系逐渐成熟,在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改革的成效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评价。
二、分析与评价的样本
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各类设备的操作及应用开发的高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具有本专业鲜明的特点,如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等。我们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作为统计与分析的样本,本院的电子信息专业从2007级到2010级,其教学理念及课程体系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变化的过程。该专业在2007级是一个新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专科院校,然后逐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进行改革。到了2010级,其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造。
电子信息专业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的工程数学知识,公文处理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着重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技术的原理、设计及仿真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多项,涉及电工操作及电子设备维修、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仿真及制图、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设计等。我们取其中的电子设备维修、电工操作这两项职业核心能力作为统计样本,分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这三个项目进行研究。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
(一)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操作技能、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但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的。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的定性和定量统计比较复杂,需要对理论知识考核的科学性进行研究,确保试题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有效度和区分度,需要组建高质量的试题库,才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成绩分布和学习效果作出有效判断,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我们随机选取了电子信息专业4个年级的彩电原理课程进行跟踪研究,因为彩电原理课程的重点在于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过多地涉及操作技能,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掌握度。我们在设计考核的题目时,对试题的题量、覆盖面、难易度、区分度等都作了比较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的选取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内容覆盖了电路基本理论、电子元器件及基本单元电路、彩电原理等内容,突出了基础和重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等,我们认为考核结果是科学、可信的,其成绩分布、平均分、及格率等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基本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2007级和2008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经过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有比较大幅度的提升,高分段的学生也出现了,同时低分段的学生大幅度减少,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比较稳定,并且略有提升。这表明经过改革,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度是有明显提升的。
(二)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
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是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岗前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就业时才能适应相应岗位的要求。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方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知道电子产品的制作流程,能比较熟练地装配、焊接和调试电子产品,能比较熟练地维修常用的电子设备。
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进行分析与评价,我们随机抽取一组2009级学生进行研究,这组学生共52人,参加了家电维修中级证的考核。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的内容很丰富,有仪表使用与测量、电路图测绘、故障排除等,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相关的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看出,在52个学生中,故障排除项目在36分以上的有48人,占92.3%;仪表使用与测量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51人,占98.1%;电路图测绘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49人,占94.2%。在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中,三个项目都及格才能获得证书,在这52个学生中,证书获取率在90%以上,特别在最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故障排除项目上,学生的分数普遍都比较高。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有成效的。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仪表使用与测量和电路图测绘属于难度不大的项目,其题型固定,内容单一,学生都受过长时间的训练,如果这两个项目不及格,这可能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或者学习方法的层面上去进行研究。
(三)创新与开发能力
创新是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再创造, 大学生的创新涉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是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等内容,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电子设计与制作蔚然成风,很多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很实用,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每年学院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率超过了50%,从中都能挑选出一些很有潜力的创新人才。
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如,学生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从2007年和2008年的一无所获,到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年都获得广西赛区的一等奖,体现了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历年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成绩统计如表3所示。
四、展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学科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相互分裂的缺陷,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实现了学习过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融合,克服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良好的效果。从以上的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特别是低分段、厌学的学生大幅度减少,成绩优秀且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开始出现,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这些现象任课教师都有体会。
事实上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还需要更有效的工具及统计样本,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形成学生成绩的正偏态分布曲线、负偏态分布曲线图、低阔峰分布曲线图、高狭峰分布图、丁型分布图等,才能更精确地说明试题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观念问题和特色问题。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的观念,要考虑本校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要正视男女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女生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往往比较薄弱,对这些问题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动力、智力、个性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需要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改革,才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工作任务和典型产品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而实际上工作任务和产品的数量巨大并且具有差异性,要分析清楚每一项工作和产品的任务是困难的。其次,这种课程体系增加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需要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及高水平的教师。第三,在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作了初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提高,改革是有成效的。但是,由于课程体系改革成效分析内容与指标的多样性,本研究的成果有一定的局限,需要更多的统计样本和时间跨度,需要更有效的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更科学的评价,同时也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瑜,陈玲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宋宝瑜.高职生理论知识测试的科学性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9)
[3]曹剑辉,陈启买,周合兵等.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4]哈艳,何莉辉,薛澈等.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5)
[5]邱永渠,方银汇.提高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科研项目(2011JGA237)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3
关键词:审计实务课程 学生 关键能力 教学评价 研究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蓬勃发展,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模式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积极和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外在要求,也是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应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学观念,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改革教学成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适应职业变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评价的目标及内容
总体目标:高职审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具体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实训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社会能力。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具体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又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职业关键能力的一体两面,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并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它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否具有成效,其实质评价内容就是高职审计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八项核心能力”综合素质。
二、评价的标准
(一)是否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环境的变化、工作岗位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习能力是人持续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应该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出发设计课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需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以便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对社会实践进行独立学习及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二)是否具有交流和社会活动能力。我国审计基本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能清楚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交流能力包括:计划、报告、建议等书面陈述的能力,谈话、演讲、发表意见等口头陈述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有效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作书面的陈述或口语的表达,看其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改善合作关系,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是否争取到不同意见者的理解甚至支持,考察学生是否有处理紧张关系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是否具有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关系和保持联系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与他人进行交往和移情行为的能力。教师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以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双方关系的融洽,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三)是否具有数据应用信息处理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数据应用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就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从数据中及时发现和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高职审计专业学生数据应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为:能从资产负债表中,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优化;能从利润表中,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真实;能从现金流量表中,分析企业的现金净流量是否合理等,考察学生是否有采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形成和使用反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四)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给定的审计资料时,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并能依靠有关知识经验,确定问题的解决方向,选择合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敏锐地发现产生违法乱纪问题的领域和环节,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能从问题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能从问题的微观层面进行甄别,从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这些弊端的产生根源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并能触类旁通,有效推理,得出结论。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计逻辑思维,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然后付诸实施,正确地进行处理。
(五)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应创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情境,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重视课堂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自行探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和迁移能力锻炼的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结合审计实务课程的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完善审计实验教学设计,开展审计专业创新性教学,最终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成效。
三、评价的方式
(一)教学成效应注重多元性评价方式。
1.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应从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审计实务课程中使用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要多注重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不再是看分数的高低,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
2.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由教师一方考察学生的学业成果,势必受到试卷考试形式以及教师思维定势和主观判断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得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评价的意义也随之弱化。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多主体评价方法,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公证的评价,使得师生间的信息渠道畅通。
3.注重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去的评价方式注重于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校外创新与实践精神,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根据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注重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依据审计教学的内容及实训要求,进行岗位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平时考核,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行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为主转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考核,降低纯理论的考分比例,注重实际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采取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整体评价。
(二)教学成效应引入“员工绩效考核”的理念。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不但要求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还要求精心研究制定具有科学严谨性、简单易行性、实用有效性的评价方式。可将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理念及做法引入到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成效的评价上。“员工绩效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普遍使用,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和他评。同时结合“员工绩效”,如:书面作业、技能操作、小组活动、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口头答辩、书面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成效应建立项目“工作日志”的评估体系。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教学是指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以审计实务项目课程作为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开发出审计实务课程教学的审计承接业务活动、收集审计证据业务活动以及撰写审计报告业务活动等项目。在项目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否独立制订项目工作方案?项目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有效实施项目工作方案?项目实施操作上是否得心应手?能否及时提供每一项目的资料?能否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建立项目各层次“工作日志”评估体系和制度,将各层次工作日志作为项目课程实施、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审计实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掌握审计实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及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达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丙金,曹华祝.高职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调研报告[J].商业会计,2014,(9).
2.郑丙金.审计实务课堂中创设有效情景的探究[J].商业会计,2014,(21).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4
关键词:考核评价 过程考核 企业考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07-01
课程考核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业务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构建科学、规范且富有成效的课程考核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对课程考核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才能获得准确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背景
2011年,国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专业在学校领导下,深入贯彻教育部文件,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教改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彻底改革。软件专业联合企业,按照职业的岗位要求,重新序列化出课程内容,并按照工作任务的复杂度,将对应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每个阶段都先进行相应单门课程的学习,后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并结合职业认证考试要求配备阶段性模块综合理论考试,初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切实、可行、有效、公平、公开、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案,从而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效,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程体系,构建一个适用、合理、有效、灵活、开放考核体系,让考试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测,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让学生查漏补缺,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让考试成为检验学生阶段性成绩的工具、学习提高的节点、学习积极性的驱动力、学习创新的源泉。同时对教学质量形成反馈,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行业认知和专业素养。
3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面向岗位需求,结合教改课程体系,将各阶段、各个课程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类别课程制定相应课程考核方式和细则。课程考核除了采用传统的学校考评的模式,还将引进企业参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学校考评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以督促学生持续学习提高为目标,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考核内容的专业化和系统全面。学校考评面向所有课程。
企业参评是从企业引进考评专员参与课程考评。企业考评专员由我专业优秀的毕业生担任,他们了解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想迫切接触企业的心理需求,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并成功实现了学校到企业角色的转变,并在企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所以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业的各个阶段提供有效指导。该方式适用于课程设计、阶段性综合项目实训课程以及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拟采用网络成果考评、远程答辩考评和现场考评等方式。网络成果考评是基于一套网上考评系统,学生完成阶段性成果或形成创新作品,将作品的综合演示放在网上,企业考评专员根据作品演示和本阶段的教学目标给出评价,并结合职场给予指导;远程答辩是基于网络,实时演示、提问、回答并实时给予评价和指导;现场考评是企业考评专员和学生面对面,通过参与学生的软件产品会或观看学生作品展示或者学生的一个周期内的现场工作表现给出评价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成绩替换课程成绩。
按照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将学生所有专业课程分为四类,普通课程类、综合实训课程类、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综合考核类,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类。本论文仅限于研究前三类课程考核方案,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不在该论文研究范围内。
各类课程考核方案研究。(1)普通课程类考核研究。普通课程由平时考核、重点章节考核、综合设计三个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从考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及课堂表现方面进行细化考核;重点章节考核是对各个重点章节进行过程考核;综合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按照题目或者根据兴趣完成一个小作品,然后将作品演示及功能简介放在网上,由老师和企业考评专员组成评定团,并根据本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评分或评定等级。
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用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成绩来置换。
(2)综合实训课程类考核研究。综合实训课程是每个阶段的模块学习结束后,结合行业能力要求,为学生定制的阶段性实训项目或工作项目。由平时考核、项目成绩和项目三个部分按照不同比例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团队合作、沟通、创新思维等方面;项目成绩由教师从项目功能实现、代码编写规范性、项目架构、用户界面等方面按照一定比例考评,项目成绩是学生将课程作品上传到网上,由企业考评专员评定成绩。
(3)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考核。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综合考核是防止漏掉交叉课程知识点,提高学生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让学生逐步过渡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而设置的。该部分强调理论综合性,拟采用在线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即得到个人考试成绩。
4 结语
基于现行的教改课程体系,采用校内考评、企业考评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过程考核和岗位能力考核,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加大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了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龙伟.渐行渐近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4):1-3.
[2] 周广林,刘凤臣,韩鹏,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2):158-160.
[3] 杨正校,郑广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6):67-69.
[4] 李家林.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43-47.
[5] 陈平生,陈兰生.基于“一专多能”型高职计算机专业[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27,40-41.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5
关键词:园林构成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徐静凤(1972―),女,江苏靖江人,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园林专业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TU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241-03
1引言
园林构成设计是城市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平台课程,可综合运用美学基础理论,引导并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实践[1]。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构成美的能力,能正确地表达园林构成美学,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提高园林构成艺术设计技能,提高园林景观审美能力以及设计思维能力,通过对审美的探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2],是学生学习后续园林专业课程的技能操作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园林构成设计是一门较难以让学生很好掌握的课程,为此,也促进了教学上的改革,由原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意识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任务驱动来推进教学过程,每个任务之间是有联系的,分解成的每个任务又是相对独立的[3]。
2课程内容改革
2.1教学内容安排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就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较高岗位胜任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4]。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以传统的章节知识点为授课主线,代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为3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每个学习情境都分若干层次实现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园林景观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设计与应用;各类园林景观中的构成艺术及表现形式;以及园林构成实例分析等[5]。园林构成设计基本技能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园林构成设计专项技能包括园林小品及设施的构成艺术,广场道路的构成艺术,植物种植的构成艺术包括园林构成设计综合技能实例分析:道路绿地、广场绿地、居住区、综合公园与专类公园、植物与小品[5]。
2.2项目化教学内容
在课程学时安排上分为理论18学时,实训项目化教学36课时,其中理论学时穿插在每个实训项目的全过程中,包括导引下达任务、项目分析解说、案例分析说明、个别指导与集中示范、现场点评等,见表1。
表1园林构成设计课程实训任务单
3教学方法改革
3.1教学方法
摒弃原来传统的以章节知识点为授课主线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确定具体实训项目,以学生实践动手写生练习为主,“做中学,学中做”,注重个体差异,个别指导与集中示范相结合,是有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拓展知识层面的有效手段,设计技能,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适当增加现场教学课时,让学生自然的园林景观环境、生活环境中去感受构成美感,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必要的理论讲授,充分体现教学一体化教学手段,提高园林景观审美能力以及设计思维能力,特别是针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是学生学习后续园林类专业课程的技能操作基础[6]。
3.2教学手段
在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进行集中点评,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发表意见,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讲评,多种点评相结合,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布置1~2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品创作,在下堂课时进行讲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自主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其学习的成就感,教学效果肯定。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美学基础良莠不齐,对本课程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设计制作的个体差异大,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学生在此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自学,在课后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检索资料,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与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加大第2课堂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联,把第2课堂的活动内容与教学实训项目紧密结合,开展园林构成作品展、创作竞赛等课外活动,强化学生课余学习与训练力度。
4考试模式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改革是体现课程改革力度,是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的环节,新考试模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每项实训技能完成后就给出评价,考核的内容包括园林平面构成设计、园林色彩构成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园林立体建筑小品制作方法步骤掌握,具体分值配置(表2)。
表2园林构成设计课程考核内容
4.1评分标准
(1)过程性项目考核。根据考核标准,在每个实训项目完成后,对作品当场进行评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共50分;
(2)期末综合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 40%,共40分;
(3)平时表现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出勤与纪律情况、学生努力程度、平时作业等情况综合评分。占总成绩的 10%,共10分。凡平时作业缺交以及考勤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期末综合能力考核,不能取得该科的学分。
4.3实例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课程考试改革后09级园林专业学生期末综合能力考核为例。考核名称为《构成设计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表现》。
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现代园林景观平面示意图。要求标准制图;构图完整;体现3大构成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上色;装裱美观。
(2)园林景观构成作品制作。要求造型新颖,富有创意;适用于园林景观元素。
(3)设计制作文字说明。要求简明立意,说明使用制作用材,体现风格特点。
5改革成效分析
5.1考核成绩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学生平时表现成绩(10%),期末综合能力考核(40%),与过程性项目实训考核(50%)3方面综合评价得出成绩统计(表3)。
表3园林构成设计课程考试/考查成绩统计
5.2综合评价
5.2.1校外评价
学生作品深得行业企业专家好评,认为已经把构成设计与园林造景真正结合,具有实用价值,其中,部分学生作品被省科技展览馆借用,或留校保存作为教学素材。
5.2.2校内评价
学院其他系同课程师生对此次作品展高度认可,尤其是本专业后续课程老师的中肯评价与08级学生的反应与评价是最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结语
《园林构成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更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基础和后续园林课程的学习,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示项目化教学模式值得在高职教育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郁新.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8(6):87~88.
[2] 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3~5.
[3] 郑健.职教课程改革中专业课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74~75.
[4] 王辉忠.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职业技术,2008(7)::14~16.
[5] 王郁新.园林景观构成设计[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开来进行。理论教学往往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教学大纲使用相同的教材,对学生进行讲授。学生因基础薄弱,对所讲内容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并没有深刻的印象,等后期参加实训学习的时候,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准确的提取并加以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时无法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偏差,而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程改革进行的探索: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融为一体。一体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室的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一体化;教材的一体化,即理论教材和实习教材构成一体;教师的一体化,即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一体。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生产实践中,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需要。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1.一体化原则。通过对授课方式、授课场地、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的改革,实现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实现理论教学课堂与实训教学场地的一体化、理论教师教学与实训教师教学的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的一体化。进而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职业性原则。根据各类职业的能力要求,体现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企业生产实际为实例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可操作性原则。在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时,需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现状及教学条件和设施,不能盲目地进行纯理论的教学改革,还需考虑是否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学校与生产企业进行实际沟通,可以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也可以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来上课,力求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就是企业实际应用的内容。
4.先进性原则。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要突出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紧跟工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及l展趋势,兼顾本地区企业对技工院校人才的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充实,力求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尽快适应自己岗位的工作。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方法是以一个生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引入,通过让学生经历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工作流程,来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鉴于此,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方法应遵循以下几点:
1.确定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领域。根据职业标准,确定学制年限及职业资格与等级。
2.确定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相关职业和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这主要包括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外还有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相关的职业素养。
3.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专业课程和教学实施计划。
4.确定教学内容。依据培养方案确定若干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专业课指满足某一专业学习的内容。
5.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一体化课程的设计,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操作练习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快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求助教师等方法进行解决。这就要求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需开发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而且教材的内容应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内容的调整。学校需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建设一体化教室,根据教学内容配套相应的实训设备,使一体化教学可以顺利实施。同时可以设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际的企业实训锻炼,既能夯实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也能尽快适应相应岗位的工作。
6.教学成效的评价和督导。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应及时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教学成效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实践内容考核、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形式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如发现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适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及时对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之,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实际教学的成效不断地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使其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从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良好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途径
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工具,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小学生所有课程学习成绩和教学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长期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讲求技巧和方法,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生动、活力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有效教学及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概述
(一)有效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有效教学,实质上指的是实现教学理论认知、教学实践活动为一体,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有效教学就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突出教学成效。教师能够通过测试、考核学生,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有所了解,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有效教学要控制好教学时间,突出教学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之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持续、稳固提升的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够科学引导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概述
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较大。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价值、情感、文化素养,并且能够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重要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认知、实践等综合能力,进而起到提高小学整体教学成效的目的[1]。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注重理论和实践综合教学,以此为小学生知识体系完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需要从提高有效教学层面入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有效教学的经验和方法,笔者通过概括、结,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策略: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根据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在满足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交际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同时,科学、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目标,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实现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小学生语言、道德素养及感恩、爱国等良好品质。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勤学思考、实践运用,改变传统以教师、书本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型为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求知欲[2]。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课程内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而且要达到培养学生完全掌握方法和技能的目的。同时,改变传统的“学会”“要我学”为新型的“会学”“我要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为主,多采取“满堂灌 ”的方式,学生扮演的角色为“聆听者”,其地位十分被动。如此一来,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及知识,学生只能通过被动的“听”来掌握,这种教学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成效不显著。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方法创新力度,运用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混合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环节要丰富多彩,突出针对性、特色化和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得到提高,才能认真学习、积极探索,领会学习要点、掌握重点知识。同时,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扩散,想象力得以激发,进而会作用到学习效率之上。比如: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操作、智能化平台,教师利用投影仪、幻灯片、ppt课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认真解读,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能力的目的[3]。
(四)构建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否有效,需要运用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指标予以检验和衡量。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评价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后,而且要贯穿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始终。也就是说,教学评价不能局限在教学活动之后,还需要在教学之前、教学当中有效评价。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和科学、可行,直接关系到有效教学的检验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需要开展有效教学评价工作之外,还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互动反思,以此确保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来讲,其价值和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不仅要突出高效率,而且要实现高质量。通过本文内容研究得知,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有效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化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思想品质,是国家“四有”新人培养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淑芹.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5(18):130.
[2]王兴兰.浅析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5(13):31.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篇8
【关键词】高职课程;考核;改革;评价
1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但通过对国内高职课程考核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将直接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判断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缺少指导依据。
2高职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1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初衷是要改变现有考核模式过分死板、灵活性不足的状况,将考核行为过程化、阶段化、灵活化,使课程考核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此相对应,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进行评价,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客观:即指标应是客观可得的数据,采集时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科学:即指标应确保科学合理,能够全面评价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效果;
公平:即应确保运用指标进行评价时,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类别的教师(如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不同考核方式(考核改革与传统考核)都具有普适性,不因以上因素的变化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偏颇;
可行:即指标应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易得性,指标数据能够通过一定方式获取。
2.2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分别采取了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数据采集及终末性评价等方式,选取了学生参与率、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职业能力提升评价5个指标作为改革效果的评价指标。
2.3评价指标的采集
(1)学生参与率:以学生到勤率体现。授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教务处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可从后台定期采集每门课程学生到勤率数据;
(2)课程满意度: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于课程结束前进行;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师资、教材、考核的满意情况;
(3)考试合格率:界定为学生参加该门课程考试的首次合格率(不采用经过补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采集;
(4)学生评教数据:课程任课老师当前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数据,通过教务系统采集;
2.4评价的主体
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的主体,一般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是开设课程的教学院系。
2.5评价的实施
评价体系中5个指标的数据采集,均由评价主体直接采集(学生参与率、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从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获得;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到课堂直接发放,当场收回;职业能力提升评价通过访谈相关人员进行),不通过课程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2.6评价数据的处理
1.对5个评价指标分别设置一个基数:根据实际情况,将5个指标的基数均设为90(90分或90%);
2.测量值与基数之间的差值即为该项目的得分,高于基数记正分,低于基数记负分;
3.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该课程的评价得分;
27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计算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结果后,将结果反馈至各教学院系及授课教师,作为评价教师考核改革效果、促进教师改进考核模式的依据。
3 讨论
4.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1.1使考核改革的效果变得客观可测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一门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评价由往往由主观判断形成,评价者基于自身知识认知和以往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形成主观上的一个印象,即成为对该课程的判断。
4.1.2 多维度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5个评价指标中,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评价的主体既有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
本文2023-11-16 11:16:2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