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1
论文摘要:运用《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在阐述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等八个要素的本质及其构成的体育上进行研讨,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
l前言
本文就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等命题进行研讨,尝试性地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要素体系。
2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基本特征
现代人用全新的方式与理念去诠释生活的意义,既有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也要有彻底的休闲放松,既不会成为一味工作的机器,也不会是耽于享受的寄生虫。过去是为工作而休闲,如今是为休闲而工作。当今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既有一览无余、心旷神怡的高尔夫球场,也有冰雪覆盖、高低错落的滑雪场,对各种体育休闲娱乐设施、技术和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升,那么适合中国人体育休闲娱乐的特征是什么?中西方在休闲价值观的学术渊源和休闲方式的表达上有舒适区别?从总体来看,中国人休闲主张以“静”(注重内省)为主,而西方人却是以“动”(注重外在表现)为主。具体来讲,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运动方式多样化、动作技术简单化、适量运动科学化、内容选择自由化、时间安排分散化、身心愉悦生态化。
3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要素
休闲、娱乐、游戏、旅游、教育、和谐、幸福、小康,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联系,以此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娱乐要素的谱系(附图略)。
3.1休闲
3.1.1休闲的本质
从字义的角度讲,“休”在《康熙字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人文价值的意义。“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有限制、约束之意。“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国人一向深究“闲”的精髓。对大多数中国人理解的休闲仍然是让人摆脱繁杂的事务,解税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绪,从而获得一种宁静安谧的悠闲感受,达到凋适心灵的效果,这正是休闲的本质所在。随着世界休闲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稳健内敛的国民性格,还需要一个渐变调适的过程,来寻找符合自己民族习惯的身体娱乐方式。
3.1.2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指在自由时间里,个体或群体以各自喜爱的身心活动形式为手段,通过个体自身或群众互动,来达到和满足身、心、群愉悦目的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它是现代人从生存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来体验和感受现代社会生存的乐趣,也是现代人面对快节奏社会生活的一种应对策略,更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要把具有东方文明习俗的休闲娱乐文化推向世界,必须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体现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重要要素之一。
3.2娱乐
3.2.1娱乐的本质
娱乐是指可消烦解闷及滋生快感从而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要素。娱乐从来就是人的原始欲望,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不娱乐。据统计,孑L子的言论集《论语》中先后有40多处使用“乐字,其中包含快乐含义的不下l5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是孔子的名言。娱乐作为一种人们在余暇时间内为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愉悦身心手段而进行的休闲活动,它是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当余暇越来越多地充实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不仅通过身心运动来取得生理上的适意.而且在感性的动态形式中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由而享受的愉快,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美的境界。
3.2.2娱乐体育
娱乐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内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以娱乐身心、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其实质反映了娱乐体育的双重性,既在身体活动中得到娱乐,又在娱乐中得到健身,由于它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或身体锻炼,也就更具有吸引人参与的魅力。由此可见,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所进行的活动,只要满足以上三点都可归为娱乐体育的范畴。在这其中,有些项目身体运动成分占的较大,而有些项目则是娱乐的成分占的较大,有些项目尽管有着很高的锻炼价值,如长跑,但并非使所有参与者都感轻松、愉快。所以.同属娱乐体育,由于年龄、性别的差异,每个人适宜的项目也不相同。因此,娱乐体育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动态选择,也是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二。
3.3游戏
3.3.1游戏的本质
从游戏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能动性的活动可归结为三种基本活动:劳动、学习和游戏。劳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结果。而学习则是给未来劳动活动做准备。劳动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维护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对劳动者和学习者而言,劳动和学习有不可摆脱的自然必然性,往往来自外部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游戏则是以人类自身需要而引发的,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满足人类自身活动需要,不产生物质产物的特殊活动。游戏能够给人带来情绪的快乐,几乎被所有研究游戏的思想家所认同。
3.3.2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它融体力和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人们早期的游戏行为与今日的竞技运动有共同的历史发展渊源。中国的绝大部分竞技运动项目都源于民间、民俗的游戏娱乐活动,在流传的体育游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提炼整合,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今天这种具有自己内在规律和特点的竞技运动。而今天,随着人们对体育游戏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游戏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大众体育活动中,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为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三。
3.4旅游
3.4.1旅游的本质
休闲和旅游都是摆脱义务在自由时间内形成的活动;但休闲可以在日常的和非日常的任何空间里面进行,而旅游只是发生在非日常的空间里,尤为重要的是,旅游一定要以空间移动为前提。旅游的本质是审美、愉悦和好奇心,其属性是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性,其主要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行为具有自主性强,参与交流;责任约束松驰,道德弱化,消费攀高;自然观光旅游;占有意识外显,物质摄取,文化干扰;逃避,度假等特点。
3.4.2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指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浏览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使旅游者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项目群。人们通过休闲、健身、观光、刺激和竞技等体育旅游形式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体育旅游之所以成为当今新潮,并折射出强大生命力,除其本身最接近自然,最易被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大众所接受外,它还能拉动消费,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的体育旅游资源环保意识。体育旅游是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四。
3.5教育
3.5.1教育的本质
教育,在此指休闲教育。它是指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培养休闲技能和能力,从而使自己的闲暇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富有色彩。爱玩是人类的天性。但是,为什么玩、怎样玩、玩什么、玩多久,应该有人教他们。于光远先生就极富预见性地指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这6句话也道出了闲暇教育的本质。当今学校体育长期缺失娱乐性体育,此现状若不改变,学校体育很难突破原有的框架。
3.5.2休闲教育
休闲教育仅是学校教育的活动之一,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开展休闲教育还是一片空白。美国休闲教育家曼蒂(Jean Mundy)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休闲教育还是激发个人潜能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在休闲教育方面.如果人们在休闲的意识、行为、模式、目的和满足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情形与理想境界或能够达到的境界不吻合时,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休闲教育。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和中老年这两大群体特别需要休闲教育。
3.6幸福
3.6.1幸福的本质
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有着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幸福不仅是某种愉快的生活感受,而且还是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幸福是享有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幸福的客观本质,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标准。幸福已走进人们开放的心灵,成为重新激活与升腾起来的一种时代观念。当今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改革时期,人们带着历史的反思又迎接着未来的挑战,追求幸福的渴望是何等的强烈。
3.6.2幸福的体育生活
体育的本源产生于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必然服务于生活。体育运动在关照、掌控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的特殊护佑作用是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联合国宪章中谈到“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幸福地过着体育生活,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又是一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更是一种最积极、最有益和最愉快的生活方式。因此,幸福地过着体育生活,是中国休闲娱乐理论的显著特色,也是其要素之六。
3.7和谐
3.7.1和谐(社会)的本质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是几千年来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寻找和谐之路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东西横贯的发展理念,它是中国古代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文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只是社会生活的一分子,社会生活的质量、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既取决于人际之间的和谐与人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只有实现这几对关系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个人的和谐人生,才能进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世界。
3.7.2和谐体育
和谐体育,在中国可以称为“和乐体育”。它是依据孔子的“和为贵”、“乐学”以及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系统论的原理而提出来的一种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它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之达到体育自立;具体目标是根据孔子六艺结合现行教育方针提出的礼、乐、知、能、健、行的“新六艺”。其基本特征: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为主要目标、以乐为本、以乐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重点、与终身体育接轨为方向。和乐体育从人的情感人手,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自尊心,在运动中获得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和乐体育为学校体育拓展提供了“和谐”发展的因子,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要素之七。
3.8小康
3.8.1小康(社会)的本质
小康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最初孔子提出的小康仅是一个框架目标和雏型,其影响是有限的,经过后世儒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影响日盛。孟子对小康内涵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了一个比孔子更为完整的“仁政王道”的小康社会。从小康与大同社会的关系来看,“小康社会”是儒家所追求的现实社会的理想状态,与欧洲古代社会的起源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向阶级社会转变过程中并未彻底剪断氏族血缘关系的脐带。因此,小康在中国历史上意指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家庭经济状况,稍存财产,足以自给;二是国家社会治理情况,政教修明,人民安居乐业。
3.8.2小康体育
小康体育,即小康生活条件下的体育。狭义的小康体育特指小康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教育和体育休闲娱乐。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年幼者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体育休闲和娱乐活动以及家庭成员在同各自的工作、学习、单位里体育活动的配合等内容。广义的小康体育则泛指小康社会生活中的体育。它涵盖了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等内容。小康体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小康生活特点的体育,决不是人均800美元的体育,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中国体育,它具有生活家庭化、娱乐多样化、锻炼科学化、管理社会化、产业扩大化、制度法制化等特点。因此,发展小康体育是休闲娱乐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因素之八。
4结语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2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leisure and sports activities propose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literacy trai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scene to start。
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休闲体育
Key words:Mental health higher education Leisure Sports
作者简介:董晓青(1964-4),女,汉,山东鄄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一、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1.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是: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由于健康是相对的概念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绝对的分界线,因此衡量心理是否健康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而言,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往往采用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同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上应该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第二,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自身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个体准确有效的反映客观世界。
1.2高职教育中重技术专业,轻心理教育现象严重。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出现重技术、专业、就业,轻素质、心理健康的局面。高职学生普遍表现为心理素质差、对自己前途迷茫,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将会影响到技能型人才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存在缺陷,社会认可率低下。
二、休闲体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2.1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同时这也是开展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一个统一体,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则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其协调发展成为可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变,提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和发展。
2.2休闲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休闲体育指人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3休闲体育实现了健康身体和健康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完成高职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和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一般与社会需要直接密切联系,毕业后一般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其心理素质高低、心理与体魄是否健全就显得十分迫切。休闲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帮助,学生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素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人格和体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
三、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素养教育开展休闲体育活动
3.1休闲体育活动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一般健康水平,同时还担负着为学生所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身体素质打下基础的重要任务。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直接决定了其专业设置专业性较强,分类较多,各专业特点差异较大,而不同的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可根据年龄特点、专业特点,合理安排一些趣味性、力量性的体育项目。
3.2休闲体育活动应配合职业素养教学展开。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仅仅依靠健康的体魄是不行的,因此,休闲体育教学还要利用可能的条件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其职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等好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锻炼了体魄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3.3休闲体育活动应采用职业情景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加上职业适应性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相关的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和品德品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抗挫折能力以及特殊要求方面的素质。恰当的情境教学手段是心理辅导课获得成功的关键。作为教师,应当合理地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体育教育资源,设定休闲体育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生活知识与专业情境结合起来,发挥学生休闲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创新动力,建立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层次化、评价方法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开展休闲体育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的“等级休闲体育”[N].中国中学生报.2003-12-22
[2]卢婷婷.健康大讲堂[M].北京:中国人事出社.2007年6月版.6-8页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3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休闲体育视域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问题。文章在简要阐述了休闲体育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高校篮球教学体育成效的提升三个方面分析了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并进一步据此提出了将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有效结合的两点措施,即:从休闲体育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确定高校篮球教学的目标、从休闲体育的视角出发,来组织和创新高校篮球教学的内容两点。
关键词 休闲体育 篮球教学 高校 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休息、放松、愉悦为特征的休闲生活开始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可。而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高校体育教学面对休闲体育这种逐步为大众所认可和欢迎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运动理念,同样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以尽可能的让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更符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和需求,这一点在进行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不例外。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休闲体育视域下的高校篮球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及内涵
由于休闲体育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因此关于其概念问题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对于休闲体育来说,以下几点是基本得到了一致认可的:首先,休闲体育并不是一种新的体育形式,而是一种新的体育运动方式。是以参与者的活动时间来进行的界定,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休闲时间,为了实现娱乐、健身或是消遣等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次,休闲体育应归属到大众体育的范畴之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所开展的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因此,其应归属到大众体育的范畴之中;最后,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应在于:休闲体育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开展的,其强调的是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的精神体育。而竞技体育则是为了体育竞技而开展的,为的是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
二、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一)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关注唯生物体育观向多维体育观的转变。而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相结合之后,休闲体育所具有的多种教育功能,就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篮球教学由传统单一的方式,向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转变,从而满足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的相关要求。因此,将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相结合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
(二)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监控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留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只有具备了选择的机会和空间,才能够真正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休闲体育中“自由”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正是相契合的,将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在高校篮球教学活动中的自主空间,从而成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积极因素之一。
(三)有利于高校篮球教学体育成效的提升
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学的成效一直不尽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不高。而之所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学生都把参加体育运动作为学习的任务之一,因此,就不免会在思想上带出敷衍、应付等消极的态度,这一点在高校体育篮球教学中亦是如此。而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则伴随着休闲体育理念的引入,有效的改变了这一状况,让学生意识参加篮球活动是出于自身的需求,而不是被迫的任务,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促进了高校篮球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
三、将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有效结合的措施分析
(一)从休闲体育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确定高校篮球教学的目标
虽然说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程度是影响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从休闲体育是视角出发,却应当注意,虽然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需求比较强烈,但是体育教师却不能将此作为高校篮球教学的唯一目标,以免影响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结合休闲体育的相关理念,从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实际特点出发。
(二)从休闲体育的视角出发,来组织和创新高校篮球教学的内容
从休闲体育的视角出发,来组织和创新高校篮球教学内容,不但能够让高校篮球教学内容的改革更符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还能够为高校篮球教学达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提供一个良好的契合点。具体来说,要从休闲体育的视角出发,做好高校篮球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创新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在组织和创新高校篮球教学内容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问题。情感体验是休闲体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在参与篮球运动时能够获得愉悦、轻松、兴奋以及满足等感受才能够彰显篮球教学中的休闲元素。因此,任课教师在组织和创新篮球教学内容时,应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
其次,任课教师在针对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组织和创新教学内容时,还应重视所组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接轨问题。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反应出休闲体育的休闲价值观。因此,任课教师在组织和创新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 罗林.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 连洋.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法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1).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4
【关键词】高校 休闲体育 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有效教学”。大学体育教学承高中体育教学启未来社会体育规范。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开始要关注学生的“高中体育习惯”,慢慢铺路架桥式地为他们未来良好体育行为养成过渡进行教学指导。马惠娣认为:“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 更重要的在于休闲生活结出的美丽硕果--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休闲体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是一种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空间中进行的遵循自然、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灵活轻松;体验感悟”是休闲的自然本质体现。休闲体育具有运动方式多样、技术和体能要求不高、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灵活参与、使人心态愉悦等特点。休闲化体育教学就是在更自然、更人性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种体育施教方式。大学校园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因此,从目前新体育课程强调通过改变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角度,以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精神的角度,高校体育教学休闲化有其实际意义。
1高校休闲体育教学实施的理由
1.1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1966 年,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等认知理论观点。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休闲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体验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术,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增强其探究和创新能力。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四个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是多年来体育教学研究的结果,是对体育教学的总的指导性的要求。1999 年6 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学校教育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工作中,贯彻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目标上,体现身体、心理、能力和品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在课程内容上,突出生活、自然、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和价值观。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培育身体,在于不断地加强生命的活力。休闲体育教学降低了体育运动的“机械灌输”。学生在体验体育运动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这样既可增强体质,亦可满足心理需求。休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再作一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那么效果就是可以轻松地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加强其体育锻炼的频率,有利于健康的延续性。休闲体育教学过程中力求内容的多样性、目标的多层次性。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从休闲体育教学中受益。
1.3 大学校园得天独厚的休闲体育环境。大学校园呈现的是生机勃勃、山水相间、绿意盎然、设施齐全的环境格局。这为休闲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休闲体育教学完全可以利用校园自然条件开展教学。当然,这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条件,改编出本校实际条件下的休闲体育项目。
1.4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养成。让体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之一,更好地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休闲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教条主义”,让体育活动意识自然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符合不断发展中的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5大学生特殊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是“准社会人”,是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感知社会发展的敏感群体。加之大学期间时间相对充足,社会化平台基础厚实,这为课中和课外进行休闲体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2 高校休闲体育教学操作
2.1休闲体育教学组织要到位。休闲体育虽然具有自由、无拘无束的特点,但不代表散漫无组织性。教学组织内涵丰富,包括教学分组、分组教学;场地设施布置;课堂常规建立与实施等。休闲体育教学在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建立一套规范而灵活的课堂常规;实行常态分组和机动调配分组相结合模式;根据休闲体育项目内容进行场地设施的配置和创建等。组织中提倡师生都可作为组织的领导者。
2.2休闲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而且有花样。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内容的可选择性。首先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开设运动项目,让其“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教材适应学生;其二,学生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所喜欢学习的运动项目。新体育课程强调要选择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若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迫学生去学习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不可能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
3.结语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5
摘要: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对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高中生缓解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很多的中学都开始对体育教学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与实践,其中将休闲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融入高中体育教学成为一种主流,休闲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健康休闲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主要对休闲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展开了有关的概述,并且提出几点促使我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学校都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其中高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很多学校开始将休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高中体育的教学中,并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成为了社会中关注的焦点话题,受到了很多学校和学生们热烈的欢迎。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的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回归自然的真谛,为广大高中生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然、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不仅有利于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和升学的压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的概述
休闲生活化是属于文化的范畴,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态度。“休闲”在《辞海》中的意思是:农田在一定时期内不种植农作物,而是用来的休养地力的措施。这里对休闲的解释是:休闲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而休闲生活化则是在生活中将休闲的态度融入其中,并且长期的坚持和贯彻。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就是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用“民主、和谐、包容、愉悦”等思想和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使每一位高中生都可以在一个自然、和谐、轻松、自在的环境中进行体育的学习,最大程度上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增强体育教学的成效。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构成,也是高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体育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其中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们能够锻炼身体,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发展,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科学三观的形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其中,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是促进我国体育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时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信息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的事物和生活方式充斥着高中生们的生活,其中网络更是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多高中生沉迷到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对于学习和体育锻炼逐渐失去了兴趣,在加上生活中很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我国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所以,我国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断的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进程。
二、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价值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经实践就受到了社会和学生们热切的关注,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有利于高中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缓解学生的身心疲惫,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成果也会更有成效。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可以说是最累的一个群体,不仅面临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还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而休闲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体育在缓解学生压力中的重要作用。
(2)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其更加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更加有利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能够充分调动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休闲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用一种轻松、自然、和愉悦的方式吸引着学生,是高中生沉重学习压力中的一缕阳光,能够使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不仅帮助学生们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也能够最大化的突出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能够调动高中生们不断探索新的体育锻炼方式的欲望。
(4)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能够帮助高中生形成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认真、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其中体育锻炼也是高中生日常生活中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能够及时调节不良的情绪和心理,使生活充满着更多的成正能量,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三、促使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
经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所以,有关学校必须要充分重视起来,综合性的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促进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几点有效策略,期望有所借鉴意义。
(一)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高中时期是很多学生人生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正是处于青春发育的末期,其身体组织和器官发育逐渐的完善。在这个重要的成长的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和解决,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比如,很多高中生总是使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矛盾,他们已经有了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很多想法,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关于未来和梦想的迷茫,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要充分的对其进行考虑。而体育教学是维护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来进行,比如,针对高中生喜欢挑战的特点,就可以为其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意味的锻炼,例如攀岩等体育项目,鼓励学生勇敢的克服心理障碍,敢于挑战身心的极限;同时也可以多多设置一些具有交往意义的团队体育项目,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培养合作和助人为乐的意识。当然这些具有合作性质的体育锻炼项目需要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进行,并且要注重发挥个体的价值功能。
(二)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
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以“一品一课”或者是“1加X”的形式来进行,其中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体育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课制度。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展开,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熟练掌握好一种体育锻炼的项目,是强化身体素质的重要前提。俱乐部形式的体育锻炼正好符合休闲生活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彰显出体育锻炼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所以,俱乐部形式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性,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体育锻炼在缓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毫χ械闹匾作用。
(三)引进专业化的体育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学是否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休闲生活化体育教学模式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体育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各个学校要根据目前休闲生活化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开设的课程项目等,面向社会招聘更多的专业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师资队伍,开设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时也能确保教师教学的专业性。除此之外,学校还有要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促进体育教师传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改变,让教师都充分掌握好休闲生活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项能力和专业覆盖面。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发展出了很多的体育教学项目,所以,教师们在充分掌握专业特长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其他一些体育项目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求。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的提升,学校体育选课率也会增多,体育教学也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将休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应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事情,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项目,掌握现代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在无形中缓解了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洪旭.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150.
[2]柳春永.休闲体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改革中的运用分析[J].成功(教育),2013(24):222.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6
[关键词]休闲体育 课程设置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96-03
休闲体育的要素概括如下:1.精神状态。个人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兴趣和由此产生的自由感、从容感、满足感、愉悦感等。2.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的活动方式。3.自由时间。这个时间是指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亦即指工作(生产性)和生活(生理性)必需时间以外的时间。4.活动空间。即没有压力的活动场景。5.经济能力。社会与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上述五种要素彼此联系,形成休闲体育的一个完整的内涵结构。其中,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开始兴起,随着社会经济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发展,该专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有十几所体育院系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对社会培养出专业人才1000多人,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与供给。但是,随着该专业的快速发展,相应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阻碍了该专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本研究基于此,尝试从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出体育与现代休闲的特色,同时不失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确保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满足需求的休闲体育人才。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以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等关键词进行查阅有关休闲、休闲体育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以了解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归纳有关休闲、娱乐、休闲体育、开设、设立、增设、专业等方面的资料。
(二)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休闲体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方面的学者和专家,同时调研人员根据需要深入到相关体育旅游度假村、俱乐部、社区体育管理中心等部门访谈体育管理者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研究对象
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二、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开始,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陆续申办了休闲体育专业并开始招生。只有两所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和体育管理放在一起,上海体育学院单独成立体育休闲系。其中,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的开始兴起。例如,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备考教师资格证。其次,大多数运动技术与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相关性很强,不能有重点地突出休闲体育课程专业技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很多院校只是一味简单移植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技术课程和理论,没能有效地和休闲专业课程的特点紧密结合。这些都使得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在运动项目的课程上没有特点,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社会衔接性不强。
(一)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性不强
当前,体育专业休闲课程的设置中,依照课程的类别划分为学科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两种,理论课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主要阐释该学科涉及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务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知识体系的构成规律。术科教学则是运动技术性教学,教学内容是关于各个教学中的术科教学内容和其他专业的术科教学内容差异很小。首先,在休闲体育指导方面,既要考虑到当前运动项目中的社会普及程度及其时尚因素,比如当前非常流行的轮滑、攀岩、滑板等极限运动项目。同时,又要兼顾各个健身俱乐部、机构中会员对健身项目的需求,比如年轻人喜欢瑜伽、沙狐球等休闲项目;中老年人则喜欢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休闲项目,比如健身秧歌、木兰扇、太极健身球等项目。因此,体育院系休闲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考虑这些社会因素,要经过较为细致、广泛的社会调查,要具有地方特色、社区特色、俱乐部特色和群众特色,结合各个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地域特色,制定全面的、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同质化倾向
休闲体育的要素分为精神状态,个人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兴趣和由此产生的自由感、从容感、满足感、愉悦感等;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的活动方式;自由时间,这个时间是指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亦即指工作(生产性)和生活(生理性)必需时间以外的时间;活动空间,即没有压力的活动场景;经济能力,社会与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上述五种要素彼此联系,形成休闲体育的一个完整的内涵结构。其中,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开始兴起,各个体育院校都在专业建设上深挖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空间,努力积极申报,目前全国有十几所院校已经成功申办了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对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在摸索的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休闲体育专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没有鲜明的体育休闲特色,没能和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很好的对接,在专业课程的运动技术创新和课程的教学理念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设置定位不清,理论体系不成熟
体育院系休闲专业学生体育营销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理论基础和构架上,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之前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强调对服务意识的培养,研究中提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应该物化为能提供给参与者参与其中的快乐、健康的产品。这样的趋势冲淡了应有的体育母学科的地位,使得培养过程中一味追求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的要求降低了标准。这样的课程设置误导了学生的学习主流和兴趣,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对技能的练习明显降低,学生这样的发展需求,导致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进入了矛盾、两难的选择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多而复杂,同时错综复杂,这就酿成了课程目标定位不清的现状。
(四)社会需求不明确,师资力量缺口大
当前,我国休闲体育的社会需求是什么,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至今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在很多学术会议上,这也是学者们谈论的议题,但是所给出休闲体育需求答案各异。导致本质性的休闲体育需求的难以获知,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学的专业老师培养还尚未成熟,尤其是体育相关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鉴于该专业是体育专业里面的新兴学科,前期组建专业都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训练后就进行授课,学科知识薄弱,社会需求影响了解不深,不能很深入地把握该专业的实质情况。从理论教材的情况分析来看,该专业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中移植过来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该专业同样对场地的要求甚高,当前,教材中提及的很多项目因场地无法保证而不能很好地开设,这些都是制约休闲体育专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对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休闲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休闲体育专业国外有很成功的经验,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专业应不失机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升格术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休闲体育的市场需求为方向,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服务意识为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具备体育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休闲体育专业的知识构架,社会管理学、传播学、广告学方面的知识,宗旨就是用什么方法,教什么内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为社会输出怎样合格的人才标准。
(二)明确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体系
休闲体育专业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指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能力,因此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灵活性原则。根据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键环节。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升格术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休闲体育的市场需求为方向,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服务意识为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
(三)开放灵活的课程设置原则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学科与术科学习较为脱节,学科与术科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状态。从课程观的角度来说,休闲体育专业应强调的是课程目标、任务的实现,学科教学所受的束缚更为严重。为此,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强调灵活、开放动态性,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同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因此,今后我国体育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打通学科和术科之间的隔阂,设置新型的休闲体育课程。
(四)特色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个分支,也离不开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目的去培养、塑造人格,其具有开放性、休闲性、社会性等特点。那么,具体到高等院校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而言,应该如何开设那些体育项目、设置什么样的休闲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地域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发达城市人们追求的休闲体育项目和内地就有显著不同,少数民族聚集地和汉族地区也会有所不同,结合当地的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凸显出了地域性特征。其次,人口学变量中年龄结构因素,某些城市老龄化现象明显,有些城市年轻人居多,那么时尚型课程、民间传统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中就应该有所区别。最后,课程的改革应加入服务管理型培养目标,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大部分会投放到各大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管理中心等,体育管理、服务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应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精心设计专业方向、合理优化师资结构,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提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休闲体育专业提供的课程一方面应该保证学生学习到一定的休闲体育技能,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休闲及休闲体育的内涵、特点,构建起动态、开放的休闲体育知识结构体系。建议今后的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课程设置应以不同人群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具有地域性、时尚型、传统特色型的多样化课程,同时培养目标中又不失服务管理的素质的培养,力争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在迈向市场后,不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具备社会需求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玉忠.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0.
[2]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整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4]庄希琛.试论后工业时代体育休闲的人性意蕴[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28.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66.
[6]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
[7]王广虎,冉学东.论体育学院学科与术科教学的不同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2):47.
[8]张萍,孙俊涛.对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状况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7).
[9]陈琦,倪依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7):7.
[10]徐成立,田静.休闲体育的伦理定位、失位与复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7-149.
[11]钱国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8.
[12]郭修金,卫志强.构建长三角都市休闲体育圈的战略设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53.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7
一、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开设现状
从国内体育休闲旅游人才培养来看,培养的层次有本科、高职高专类。本科层次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校的旅游学院或系部开设的体育旅游课程。如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培养的方向是体育旅游(运动与休闲)和体育管理与服务等。另一种是体育院校,较早的有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开设本科体育旅游专业。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旅行社及各类体育休闲旅游企业从业的高素质的中高层次人才。高职高专类,如云南旅游学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等,这类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面较宽,主要从事各级各类健身中心及体育俱乐部教练、社会体育领域各部门管理与技术指导、旅行社或度假型酒店商业体育休闲旅游经营领域等工作;还有的从事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疗养、康复、保健机构的培训和指导。近年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旅游学校也陆续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或举办过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培训,但招生规模均不大。
二、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指导思想
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课要为实习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使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程之间有机联系,以整体高效育人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礼仪修养、应变能力及专业能力。
(二)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职培养的人才具有实践能力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其培养目标的制订须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要兼顾培养对象的可塑性和已经具备的文化基础。其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具有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体育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掌握体育休闲旅游的基本规律,能在体育休闲旅游与服务领域从事体育休闲旅游工作的服务与管理、组织策划、经营推广、咨询指导以及运动保健、户外拓展旅游、健身教练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
具备优良的服务理念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熟悉有关休闲体育与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掌握休闲体育、旅游管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休闲运动、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所需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基本技能、基本原理;了解人体科学的有关知识与运动损伤预防与救治的基本技术;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知识、法规及休闲体育产品营销知识;了解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的系统理论知识。
(2)能力结构
系统掌握专项休闲体育运动技能,为从事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工作做好准备;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今后经营管理打好基础;掌握企业营销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掌握计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本文2023-11-16 11:16:2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