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篇1
关键词:概念;课程内容;体育教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6-0089-04
1、问题的提出
按照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通行说法,课程内容与教材是相同的概念,体育教材(或内容)是对相关知识和身体练习的指称。然而当我们将这种说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时,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甚至矛盾。
矛盾一:
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迫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
矛盾二:
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
笔者以为,明确基本概念的指称对象,是进行交流和研究的基本条件。而以上矛盾的发生,是由于我国课程理论界没有搞清楚“体育教材”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导致了“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混淆,以及“体育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混淆。
以上构成了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2、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以体育课程教学领域中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等基本概念的厘清为中心展开论证。
研究方法:1)以体育教学的具体事例为平台,2)就“体育教材是可感知的对象性存在”,“体育课程内容是对运动类别的指称”的观点展开论证,并进而提出“操作性教材”和“导向性教材”的分类方式,3)就“教学方法是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3、考 察
3.1 体育教材的指称对象
所谓教学是指导者与学习者围绕经验的传承而实施社会交往活动,而指导者和学习者必须借助某种媒介才能使经验的“传授学习”(即教学)得以现实化,很显然,在这里教材就是对其经验的指称。因此,无论当事人自己是否意识到,教学的发生必然伴随教材的出现。
然而这里的问题是,经验在怎样的意义上才可以称之为教材。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经验是主体认识世界的产物,它属于主体的范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主体能够将经验以知识或技能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使其成为他人可感知的对象。也正是由于知识或技能是经验的映射,才使得经验的传承――即教学的发生――成为了可能或者说提供了条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指导者和学习者之间围绕经验(即知识或技能)的传承进行教学活动时,经验才具有了教材的性质,这是判定知识或技能是否成为教材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意味着以下行为的同步出现:其一,指导者必须将作为知识或技能的经验以对象化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其二,学习者必须借助自己的感知器官去感受指导者所呈现的对象。换句话说,只有当指导者和学习者围绕经验的“传授一学习”,使得“呈现感知”在教学活动中同步发生时,经验才在现实性上具有了教材的性质。而在经验没有被呈现出来时,或者所呈现的经验没有被感知的时候,它仅仅在潜在的意义上具有成为教材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教材。因此,经验的呈现(指导者方面)与被感知(学习者方面)的同步性,才使得它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教材。
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理解体育教材时,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动作要领、示范(或者挂图、录像)以及身体练习等都是经验的呈现和学生感知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们都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比如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要领以及示范动作等方式来呈现所要传承的经验。与此同时,学生则需要通过听讲(或阅读相关书籍)、观察以及身体练习等方式来感知这些经验。
但是特别提出注意的是,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材的身体练习并不仅仅是对技术动作的指称,而是对由“技术动作”、“运动条件”以及“运动课题”这二三个要素所构成的运动场面的指称。比如进行“踢凌空球”的教学时,运动场面可以表现为:1)将球以静止状态置于某一高度或者将球抛掷给踢球人(即运动条件),2)以踢凌空球的技术动作踢球(即技术动作)。3)将球踢到某一方向或者某一位置(即运动课题)。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在具体的运动场面操作自己的身体时,身体练习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感知对象。
3.2 教学方法的指称对象
“方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物体等都属于方法的范畴。比如“服装”的使用,既可以作为御寒的方法也可以作为遮羞的方法或者作为审美的方法来理解;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维方式的使用也属于方法的范畴;至于是采取战争的方式还是外交的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纠纷同样属于方法的范畴。因此,诸如社会制度、教育、学校、教学、课程、乃至班级授课制等的使用,都可以作为广义的方法来理解。而本部分则是从如何将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等概念予以区分的角度展开讨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材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方法从来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方法只是作为处理材料的方法存在”。为了理解杜威的这个观点,我们通过具体事例来理解教学方法是对什么的指称。
比如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按照如下顺序安排身体练习:
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
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
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
假如将该教学过程中身体练习的顺序颠倒过来,按照“3-2-1”的顺序予以排列,我们是否认可呢?很显然,如果我们不
能接受的话,并非是身体练习本身的合理性,而是质疑这种顺序的合理性。
再比如,体育教学中的“讲解”和“示范”通常都是围绕与其对应的“身体练习”而展开,这里同样存在着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逻辑顺序问题。当我们对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之后,可以注意到有以下几种类型: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形成以下观点:
其一,教学方法是对教材之间逻辑关系的指称。
当我们在教学现场进行观察时会注意到,体育教学一方面表现为将经验客体化为诸如讲解示范及身体练习等不同的形态,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形态的先后顺序构成了教学流程自身的逻辑关系。很显然,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将怎样程度的经验以怎样的形态予以呈现,即教材本身合理与否的维度,同时也要考虑按照怎样的逻辑关系将它们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教材先后顺序合理与否的维度。在这个时候,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因此,无论教材的类别或难度如何,一旦它们以相同的逻辑关系构成教学流程时,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相同。
其二,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样属于经验的范畴。
教材与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是经验的不同维度。作为经验的教材,在教学中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作为其存在的方式。而作为经验的教学方法,则是以教学流程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存在的方式。之所以说教学方法也属于经验的范畴,是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最终都表现为“关系”的发现或建立。而以逻辑关系为特征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类别的运动,逐渐获得学习新的运动时应该“先怎样,然后再怎样”这一普遍的方法,以及获得“哪些类别的因素会怎样影响目标的达成”(比如运动学习过程中运动条件或技术动作的调整变换对运动技能的获得会怎样产生影响)等方面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则成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的运动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知识技能而独立存在。
作为认识世界成果的知识技能与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相互依托的存在,任何认识世界的成果都来自一定的认识方法,而认识方法则蕴含在认识成果之中。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技能可以相对的独立存在,但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却不能脱离知识技能而独立存在。认识世界的方法只能以概念或技能为依托才能够将其自身显现出来,因此,对于认识方法这种经验的学习,是以知识技能为依托,但又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
综上所述,当我们将教学作为认识过程予以把握时,经验的具体形态(即教材)构成了具体的认识对象,而教材的呈现顺序构成了认识的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杜威说“方法就是安排教材”,“方法只是作为处理材料的方法存在”的原因所在。
3.3 体育教材的分类
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一、准备活动(略)二、学习的展开(Ⅰ)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和注意事项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练习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的练习三、学习的展开(Ⅱ)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那么如何从类别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呢?
首先,运动技能是身体(运动性)认知的产物,而获得“身体知”这种经验的基本方式就是主体(即学习者)对自己身体的操作。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者置身于身体练习状态下,作为经验的“身体知”才能够呈现为感知的对象。基于“身体知”这种经验的呈现必须表现为学习者对身体的操作这一特征,本研究将身体练习称之为“操作性教材”。
其次,虽然运动技能在其性质上属于“身体知”的范畴,但是“形象知(即视觉类信息)”与“概念知(即言语类信息)”在学生获得“身体知”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比如,由示范所提供的视觉信息,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所要学的是怎样的动作,同时,还能够以此为依托,便于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和学习时的注意点(即学习要求)。而讲解及语言提示等言语类信息,其功能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在身体(运动)性认知过程中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肢体,在操作身体时应该关注什么(如动作的方向与节奏、力量的大小、用力顺序的先后等),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认为这些信息有助于避免学生出现错误而便于形成运动技能。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通常情况下应该属于评价的范畴,但是当这种评价的目的不在于成绩评定,而在于自我反省的时候,它们也同样具有着教材的功能。这是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经过一定过程的学习之后,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有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或缺陷。由于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将学习要点、教师提示以及学习结果及相关的感受等经验再现的过程――比如本节课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程度的收获,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从而对于后续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反馈作用,这也是将它纳入教材范畴的原因所在。如日本小学高年级对跳高教学的自我评价中安排了如下内容:1)在小组中围绕跳高的“哪个地方有意思”发表自己的看法;2)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做的非常好就划,如果一般就划,如果还不好就划:A.对竞争或挑战自己的记录感觉不错、B.和同学相互协作进行了竞争和挑战自己的记录、C.选择了符合自己水平的起跳条件、D.在助跑方面如何、E.在起跳方面如何;3)为了下次的跳高练习中更愉快,在小组中就自己打算从哪几个方面以及怎样做谈设想。
基于视觉类和言语类信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以上功能,本研究将它们称之为“导向性教材”。
3.4 体育课程内容的指称对象
体育教材与课程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果不能将内容和教材作为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仍然难以正确的理解教材的含义。
本研究认为,在任何课程中,课程内容都是以类别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我国的历史课程内容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分
类形式表现的;物理课程内容是按照“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的分类形式表现的;而体育课程内容通常是按照运动的分类表现的(见下页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体育课程内容表现为不同的运动类别,但是课程内容却是由若干个层面所构成。比如以篮球为例,当我们将“球类”作为课程内容的第一个层面时,那么其中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等则属于该类内容的第二个层面,而篮球的“技术(如传接球、运球、投篮等)和战术”则分别构成了第三个层面。至于技术中的传接球、运球、投篮又分别包括更具体的类别:比如“运球”中有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背后运球和运球转身等,“投篮”中有双手胸前投篮、单手肩上投篮、单手低手投篮等。也就是说,当我们将“篮球”作为课程内容予以把握时,意味着以上这些都属于篮球内容的范畴。
如果对照上面有关教材的讨论,可以注意到课程内容相同时教材未必相同。因为在同一时间进行篮球的“行进间运球”的内容教学时,教师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技术动作要素,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比如既可以设置“行进间匀速运球”的运动场面,也可设置“运球急停急起”的运动场面,甚至还可以设置“体前变向运球”或者是“背后运球”的运动场面。即便在全体学生都学习“运球急停急起”这一相同内容的场合,其运动场面的设置仍然可以通过速度的快或慢、直线或曲线、运球的高或低、障碍的有无等要素来表现出不同。同样,在围绕相同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将哪些言语信息提供给学生以及如何示范等同样会因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由此可以形成这样的判断:
其一,课程内容是抽象性的存在。
就课程内容的性质而言,它是抽象性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它并非以具体的形态直接呈现出来。因此,在体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教学单元或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表现为相关的名称。这意味着当我们观察体育课程教学时,只能从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这些具体的经验形态(即教材)来推测出该课程的内容。
其二,“内容解释”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为教材的中间环节。
就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而言,虽然课程内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教材是内容的具体化,但是,在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材时,还存在着“内容解释”这样一个环节。因为当教师对诸如“篮球是什么”、“短跑是什么”、“跳高(或跳远)是什么”的解释不同时,将对选择怎样的教材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如果将作为课程内容的“篮球”解释为“团体对抗性的运动”那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选择教材时就会将团体对抗作为主线,而不是将个人技术作为主线。反之,如果将作为课程内容的“短跑”仅仅解释为“以最短时间达到规定距离”的话,那么在将它具体化为教材时,就难以出现诸如“某学生100米成绩是15秒,要求其用“15″3”或“15″4”准确的跑完100米”的教材,或者难以出现“手拉手的跑”那种教材。同样,如果将作为课程内容的“标枪”仅仅解释为挑战最远距离的话,那么也就难以出现“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标枪技术时,采取改变缠绳把手的位置,让学生体会标枪重心改变后进行投掷时的感受”的那种教材。至于在跳高或跳远教学时,是否选择“用弱侧肢起跳”作为教材,同样与教师对作为课程内容的跳高或跳远如何解释有密切关系。
4、结 语
其一,指称对象的厘清有助于严谨的描述体育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
在教学现场,教学的组织、示范、讲解、提示以及学生的身体练习等教学行为构成了体育教学流程的具体环节,能否用严谨的概念来指称它们,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的前提条件。通过本研究的论证,使得它们与课程教学的基本概念之间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指称关系,从而保证了在对教学现场的事实进行指称或者进行理论研究时,“所言”(即概念)与“所指”(即事实)之间的一致性。
其二,指称对象的厘清为体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供了明确的研究对象。
“课程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不仅是体育教学实践层面中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本研究的讨论可以注意到,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现实化是以“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依托联系在一起的。而教师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根据一方面来自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一方面则来自对学生状况的把握。换句话说,在对体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评判时,实际上就是从1)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解释是否合理、2)教材的选择、以及3)教学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吻合这三个侧面展开的。而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说,“内容的解释”与“教什么”具有对应关系,“示范讲解及运动场面的选择”与“用什么教”具有对应关系,而“呈现教材的逻辑关系”则与“怎样教”具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通过厘清基本概念的指称对象,有助于在泰勒原理与教学现场的研究之间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吕达,杜威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3
[2]马卫东,教材概念的辨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6)
[3]钟启泉,教材概念与教学创新[J],教育探究,2010,(1)
[4]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5]欢喜隆司,关于教材的若干问题与课题[J],外国教育资料,1988,(3)
[6]贾齐,“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6,(6)
[7]贾齐,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8,(4)
[8]贾齐,运动技能初步形成阶段运动指导的方法论考察[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9,(1)
[9]贾齐,论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双重性特征及实践性意义,体育与科学(南京),2000,(4)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效果
1多媒体网络教学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1.1基本概念
至今为止,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概念还没有确定,笔者借助文献资料查找、专家询问等方式给出大致概念: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统一结合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技术引进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使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推动互动型教学形式的完善。
1.2历史发展
结合多媒体出现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是远程教学的第三代。事实上,基于多媒体的网络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完善的必然产物。国内专家丁兴富对三代远程教育、三代信息技术、三代主要媒体展开了系统整理归类。根据表1所示,可以发现从1990年到今天为止,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完善和成熟,促使双向电子通讯技术的产生,某种程度促进教学活动的自由开放。由此可见,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2高校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组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也是一项教育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老师发挥辅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有针对、有目标地学习知识或技能。然而体育教学也有其他特点,即体育活动课是基于老师和学生的思维,通过身体锻炼实现传播知识技能的学习目的。根据该特征,能够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网络教学的长处,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推动体育教学的网络化,并建立一个成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高校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大致由如下几元素构成。
2.1教学目的
所有教学的开展都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网络教学也不例外,也要实现制定的教育目的,其也是高校体育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发展方向。结合目前国内教育部制定的政策方针,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传播体育锻炼、运动技巧及保健知识,鼓励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形成坚毅不拔的运动精神。当然,该目的在多媒体网络教学实施中有重要意义。
2.2基本网络环境
基本网络环境是高校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开展的重要条件,而网络教学的实施受局域网、校内网络和各硬件支持的直接影响。和原有体育教学模式对比,稳定的网络环境是体育网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某种程度彰显了网络教学模式的独特之处。
2.3人机间的关系
人机间的关系是高校体育网路教学的核心组成,前者指体育老师和学生,后者指硬件设备或软件设备等,人机关系分为师生间关系、师生和网络间关系两种。在网络教学中,老师、学生、计算机构成特别的三角关系,在该教学模式下,师生借助网络这个媒介进行教学互动。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不再是师生面对面教学的形式,体育老师将课程资料借助网络传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只需浏览网页进行网络课程学习。除此之外,因为各区域、各高等院校、各体育老师对相同专业理论的理解、讲解方式不同,但同时将其课程内容传输至服务器上,如此学生有多种教学风格可供选择,从而强化高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
3高校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
3.1实时远程教学
至今为止,许多高等院校网络教学都实现了实时远程教学,其创建网络虚拟课堂,师生借助摄像、话筒等互相交流沟通,基本类似于教室课堂。
3.2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网络平台上,课程视频是主要教学资源之一,学生通过个人设备浏览网页,结合自身学习需求自主选择教学课程视频。该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中存放着大量不同格式的教学视频,使用者可结合个人设备支持格式选择下载对应格式的教学视频,并且网页上还包括互动交流、疑难解答、水平测试等多种功能。
3.3Web课件教学资源形式
Web教学课件是包含文字、图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检索方式简单,易于学生自主个性学习。而且该形式的针对对象是非实时应用系统,硬件设备标准的需求不高,学生可随时随地联网登录Web服务器,进行课程学习等活动。该形式比较适合通用型、自主型的远程教学运用。
3.4Think-Quest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教学的普遍化,各种网络学习模式也比比皆是。Think-Quest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任务驱动的网络学习模式,在西方国家已被广泛运用。该网络模式为用户指定了创建主题教育网站的任务,用户需要运用相关资源建立网站,同时利用一些网站创建工具构建网站框架,其本质是学习过程。另外,用户创建的网页也可看做学习资料为其他用户借鉴。随着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日益频繁,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也是层出不穷。Think-Quest就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模式;并且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学习模式给参与者提供了建立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教育网站的任务,参与者必须利用网络的和非网络的资源来充实网站的内容,并且还要运用各种网站建设工具来完成网站的构架,美化网页的形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设计者们建立的网页又可以被其它的学习者所利用,作为他们学习的资源。
4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4.1基础架构
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大多基于B/S模式,具体结构见下图1。B/S模式具备以下几点优势:用户浏览界面采取的是常规的网页浏览器,存储着许多应用程序,用户可根据自我需求自行下载;平台容易控制维护,由于用户不需要专用软件,在更新网络应用的时候,只要升级Server中的软件就行;该模式拓展性、创新性较高,其采取通用TCP/IP通信协议,高校可结合实际需求升级完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4.2工作原理
该教学平台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师生登录浏览界面对体育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访问,学生借助电脑、平板等设备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的连接,可自主学习体育课程、搜索体育信息资料、随时与老师交流体育锻炼心得、存储管理个人体育信息等。而该系统管理人员和高校体育老师可借助浏览器更换修改服务器中存储的资料信息,保证体育教学课程的时时更新,并且解决学生体育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实时引导学生正确体育锻炼。事实上,该系统的服务器包括网页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两部分,前者存储平台运行的应用软件,实现用户需求功能操作,负责接受用户需求指令,同时转变成数据库识别指令后传输至数据库服务器,最后将处理结果再以网页形式传输至浏览页面上,使用者可获得所需信息资源。由此可见,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着大量数据和相关的指令处理软件,其按照前者传输的指令进行相关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反馈至Web服务器。
4.3优点和长处
(1)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使体育教学课程公开化、直接化。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视频的慢放、制作体育动画视频,让高校学生快速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乐趣;(2)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实现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表2表现了传统模式下和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模式下师生相互沟通情况对比。(3)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环境。高校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该系统存储的所有教学资源信息,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保障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放化。该系统的引进促使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开放化的改革,存储了全球各高校、图书馆等众多体育资料信息;(5)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高校体育老师教学效果有强化作用。通常来讲,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受老师体育专业素养、年纪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该系统的引进使体育教学更规范、更有效,确保高校学生受到最专业的体育运动教学;(6)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突破高校体育教学的地域限制。结合该系统实现的资源共享,可加强各高等院校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该系统的实时交流功能,可为高校学生提供与体育运动专家的直接交流机会。借助该系统的远程教学功能,可为学生提供远程体育课程学习。除此之外,不同地域的学生可进行实时交流、体育运动讨论。
5结束语
总的来讲,国内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运用于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还是萌芽阶段,真正引进该平台的高校仍是少数。实际上,国内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地域区分明显,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构建的用于体育教学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程度比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地区偏低。西北地区经济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团队水平大大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然而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该难题,该系统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的特点能平衡教育资源地域不均的问题。尽管国内用于体育教学的多媒体网络系统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实际应用中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改善成熟有赖于我国教育部、高校教学管理部和社会各界三者的共同努力。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篇3
关键词:动作要素;高职体育教育;体育专业;高职学生
面对丰富多样的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其中最为有效、最为直接、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就是动作示范法。科学的、合理的动作要素,不但有助于高职学生观察与捕捉体育动作的各项要素,而且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动作水平,更是高职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针对动作要素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与体育价值。
一、运动要素的基本概念
针对动作要素的概念有多个版本,但应用比较广泛的则是《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先生对动作要素作出的具体定义,即:身体姿势是指体育训练过程中,身体各部分与整体所处的各种姿势与状态;动作轨迹是指训练过程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实际移动路线;动作时间指的是不同运动所需的具体时间;动作速度是开展一切运动的重要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速度类型;动作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动作的重复次数,通常被称为频率;动作力量指的是完成诸多动作所应用到的不同力量,以及抑制阻力的力量大小;动作节奏指的是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各个动作、各个环节的完成时长、动作幅度以及用力大小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动作要素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动作要素要求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体育教学老师,都能根据动作要素的实际构成引导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与锻炼。然而,大部分教师在利用动作要素引导学生的运动练习时,并未对一些技战术动作作出精准的示范,如一些高职篮球教师,在为学生示范投篮动作时,往往不够重视手部握球的动作姿势,对投球姿势的标准性缺乏重视。[1]这就极容易造成学生模仿动作的失误,进而导致学生的投球动作缺乏标准性。
(二)动作要素理解不够深入
动作要素示范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必备教学方式,更是最为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然而,在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一系列动作示范的质量与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导致学生对诸多动作概念并未形成精准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入。诸如,在高职乒乓球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半蹲状态,促使学生对教师动作进行模仿,深入理解半蹲动作的深层内涵。因此,在学习有关动作时,必须做到动作的优美、轻快、熟练与准确,激发学生学习动作要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当前我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设施都不够完备,阻碍了高职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比如,经济水平较差地区的高职院校,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故而很多体育教学设备不能到位,特别是室内训练场地缺乏或者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等。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直接制约了我国高职体育教学中动作要素的示范,以及学生的动作要素练习等。
三、动作要素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姿势要素的科学应用
从宏观视角去看,身体姿势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是否能够正确应用,对体育技战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具有直接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身体姿势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学习体育技战术动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跳跃式的体育项目,姿势要素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譬如,在高职跳高运动教学中,一般都会涉及到落地、过杆、起跳、助跑这四个过程 ,表现在姿势要素方面主要包括动作力量、身体姿势以及动作节奏,其中又以身体姿势最为关键;当学生精准掌握身体姿势之后,其动作力量与节奏都会得到更好发挥;在助跑过程中还需要学生突破原本的静止状态,通过掌控合适速度把握正确的运动节奏;[2]在过杆时,也会对学生的身体姿势提出要求,这是由于过杆一般分为过杆与攻杆两个阶段,且不管是哪一阶段都需要教师重视正确的身体姿势的重要性,腿部的配合度以及收腿的合理程度等,以避免碰杆或压杆。另外,高职体育教师还应重视自己的语言阐述,即不仅要表达清晰,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身体姿势的重难点,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控身体姿势的动作要素。
(二)时间要素的合理应用
动作时间要素指的是完成各种体育技战术动作所需的具体时间,一般情况下动作完成时间越短,则技术质量越好。尤其是对于高职体育的跳、跑项目教学,更需要大力缩短动作的完成时间,通过增强爆发速度提高运动质量与效果。比如,在短跑项目教学中,跑动速度就是由最短时间决定的,多种动作要素会直接影响到跑动时间,而速度要素作为基础条件之一,时间也是衡量速度的重要标准,因而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终点,则需要掌控好运动节奏,这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与基础。[3]由此可见,节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后,可以确保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因此,压缩时间要素是提升田径运动成绩的主要方式。不过,对于投掷类体育项目,则需要通过加大体育器械的工作距离来压缩时间,进而强化器械的运动速度,进而提高运动成绩。所以,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优良的还是件观念,对待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安排好时间,高质量、高效率的在规定时间内实现训练目标,尽可能的缩短动作所需时间。
(三)动作速度的正确应用
可以说动作速度决定着将近一切运动项目的重点与核心,然而不同动作项目的动作速度的练习任务、练习内容、练习专项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高职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必须将动作技术与动作速度进行紧密结合,促使两者科学、完善、有效地融合在一起。[4]同时,动作力量、动作节奏等一系列动作要素也会对动作速度产生影响,这就促使高职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作速度时,必须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与发展,之后再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动作速度,开展强针对的教学与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与巩固之后,还要加强其他动作要素和动作速度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动作速度。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带动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标准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动作要素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促使高职体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体育动作要素的教学。因此,高职体育教师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秉承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审视,建立健全高职体育教学手段,强化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对学生的一系列训练动作进行规范,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为社会培养综合素养高的现代化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茜,李鹏.论体育教学中艺术体操的动作、时间、空间的三大要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9).
[2]徐朝洲.动作要素在大专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刊,2014(16).
[3]陈凯,赵德宝.大学体育动作要素教学意义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篇4
运动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开展好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运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出发,浅谈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试着指出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进行运用。
关键词:
运动技术;体育教学;作用;运用
1运动技术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随着运动科学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领域的传统教育思想、传统教育内容、传统教育方式等受到了现代运动科学的极大冲击,运动技术带来了体育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运动的快乐等新的教育理念,现代体育教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运动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1.1运动技术的基本概念。运动技术是在一定体系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以动作协调为基本单元的,促进运动能力形成的过程。它强调外部的影响有效的施加给运动员的内部运动体系,从而使运动员的动作达到内外有效协调,以便取得更好的运动效果和运动成绩。运动技术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运动的成绩,在体育教学中更强调通过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来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1.2运动技术的主要特征。运动技术是促进运动员提升运动能力和水平的方法,运动技术因此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经济性等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符合人体运动医学的基本规律,在保持运动员健康的前提下提高运动能力,能通过有效的训练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升,能尽量省去不必要的运动练习,能在最少时间、能量最低消耗的基础上获得训练成果。运动技术强调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强调应用运动领域的前沿技术,强调运动员快乐的获得运动技能。
2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形成较好的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是体育教学的载体,运动技术既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也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贯穿科学的运动技术思想,更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2.1增强学生体制。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养成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指导,学生需要在学校开设体育课程中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进而形成必要的体育运动能力。运动技术的教学恰恰给学生灌输了科学的运动知识,使学生有大量机会多次练习和掌握某项运动的概念,从而使身体在大量的运动中,形成必要的运动能力,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所以,运动技术能使学生在大量的身体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2.2引发体育学习兴趣。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学校往往主要采用游戏教学的策略,使学生在新颖、时髦的运动游戏中掌握体育技术,形成运动能力。使用适当的运动技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不同种类的运动技术的过程中,有效增加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鲜感,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长期关注度。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后,就会希望在水平上不断有所提升,就会随着运动技术的不断成熟,加强对运动技术的探索,从而真正意义上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加运动技术的内容和课程,甚至围绕运动技术开展系统的体育教学,都会给学生提供大量运动技术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大胆的应用和锻炼运动技术,这样可以使体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一般教会学生跑步运球后,还可以给学生讲授胯下运球、背转身运球等,学生在多样的运动技术的学习中,会增加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2.3引导学生感受体育美。体育运动的美,来自于对人类对自身力量、速度的彰显,人们惊叹于运动员的神奇,往往是因为运动员达到了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运动强度。高水平的运动员不仅具备了运动能力,而且具有一种身体机能协调发展的体育之美。所有的高水平运动员都在先天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后天努力和技术上的雕琢而发展形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引领学生进行运动技术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符合运动的科学发展规律,可以使学生塑造出自身的运动美感,也可以提升学生运动审美能力,使学生欣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也更愿意在自己的锻炼中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愿意在体育锻炼中坚持不懈,这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技术和形成运动能力。
2.4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学生展现自身运动技术的过程,也是获得社会认可的过程,学生乐于参与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种运动比赛,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自身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同学、教师、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认可。虽然学生还不能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但他们在运动中展现出的高于一般人的运动技能,还是会给他们在各自的生活范围内带来有利的认同,不仅能使他们得到同辈人的尊重,更能彰显出他们的价值,也使他们更乐于在体育教学中学得新的技术,从而保持在某中体育运动中的领先。
3体育教学中对运动技术的运用
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运用运动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运动技术的难度,把容易掌握和学习的运动技术传授给大多数学生,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作用。
3.1适当简化运动技术。在一般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身体特征,选择适于学生掌握的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在充分考虑学校场地、季节气候等因素后,要对运动技术进行分类,有效降低运动技术难度,把一些相对容易操作,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效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技术传授给学。
3.2改进运动技术环境。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运动技术,需要在充分考虑环境后进行,需要教师对开展某项运动的场地、器材、规则、规模等进恰当的调整。例如,可以在保证基本技术动作的前提下,缩小比赛的规模,简化运动技术的程序,灵活的设计相应的制度,还可以有效增加一些娱乐性的项目,使学生更愿意投入某项运动,更愿意在运动技术的锻炼和学习中不断获得乐趣。
3.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有效的掌握运动技术,需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教师要在运动技术的讲授中根据动作顺序,运动技术的难点、重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以正确优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对运动技术产生深厚的兴趣,在讲解技术动作时,语言要规范,示范要到位,还可以结合世界体坛名人的运动技术,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技术动作要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当促使学生有效的掌握运动技术,要鼓励学生勇敢战胜困难,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害怕心理,使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中保持放松的心态。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中出现运动损伤,还要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在集体运动中学习运动技术,使学生有掌握运动技术后的成就感。
4结论
运动技术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兴趣,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运动技术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简单易学的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
作者:孙旭强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龚建林.论运动技术不是健身的基本手段[J].体育学刊,1999(3):64-65.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篇5
1、分层教育基本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值得是教师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制定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大化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为重点。分层教学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教学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正视学生的客观性差异,努力创造出最优化的育人环境,充分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选择知识层次、练习难度、学习速度。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出综合素质健全的学生。
2、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正视差异
学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活背景中,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分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视每一个个体的差异,确保学习内容的分层递进,这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2.2缩小差异
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缩小差异。体育训练在体育课堂中必不可少,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训练强度上要客观地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素质制定不同程度的标准,合理分配任务,降低整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3、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新型的教学模式,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篮球课,分析分层教学的应用。在小学篮球课上的运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参与触球运动,熟悉篮球知识,激发起学习兴趣,培养出球感,然后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同将同学们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B、C三组。
A组同学的学习能力最强,能够开速地理解篮球教材和教师讲解的内容,学习过程善于独立思考,熟练运动技巧,可塑性很强,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学习难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更多的新内容。B组同学能够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动作,但是技术能力不够扎实,教师要引导这一部分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置出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分层教学,教师要细心帮助解决问题。C组同学能够基本掌握课堂技术和动作,但是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对于这类学生重点在于学习信心的培养,在思想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信心,消除学生们的自卑心理。在篮球的传球联系中,教师应该将整套动作分系列进行教学,耐心细致地讲解,适当地进行关心和谈话,了解学生心理和实际情况,实现学生的自我展现和超越。
4、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
4.1激发运动兴趣
分层教育在实现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们学习信心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明确,保证了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任务的顺利完成,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当中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十分有益。
4.2提升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衡量一个人体制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学生们整体运动水平的基础。在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们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们充分关心,通过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4.3体现教育公平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升优秀生的教学深度,更要时刻关注希望生的接受程度,并且保证中等生稳步提高,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每一名同学或者是每一类学生群体都要公平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分层教学的模式,就很好地处理了全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实现了互相辅助和共同进步。
4.4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对每一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练习兴趣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分层教育法消除了体育课堂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减轻了希望生的心理压力,对每一名学生的心态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也能够针对每一位同学的状况发现学生的进步,全面改善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氛围,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进步。
结束语
分层教育十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客观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面实行因材施教,全民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体教学目标和质量的提升。分层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提高自身素质,详细制定分层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深化和推广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篇6
关键词 中职中专 w育教学 正当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都深受“发展至上观”思想影响,认为体育教学追求的应当是有效教学,而对于达成有效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方式是否具有正当性则被忽略。随着我国大量体育教学中为了追求有效教学而采取各种体罚、暴力最终造成学生致残事件的发生,人们逐步开始认识到正当教学的重要性。在社会道德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及人权意识不断增强的现代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有效教学,而是在采用符合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的正当、合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下追求有效教学。目前,中职中专体育教学中对教学方法、方式的采用亦存在诸多不正当性,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与改进。
1正当教学基本概念及内涵
肯尼斯・斯特赖克认为,正当教学主要是指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应符合人类最基本道德的一种属性。从教育的基本道德法律层面而言,正当教学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内涵:一是合法性是任何教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正当教学至少应是合乎法律法规的;二是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正当教学应是符合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和要求的,即以人们日常伦理道德规范准绳来甄选教学方式方法,并促进学生道德性的发展;三是学生作为现时期教育教学主体,正当教学应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各项受教育的权利;四是正当教学应体现公平性,不以学生学习基础、成绩、品行、能力的差异而实行差别对待,而应一视同仁,公正、平等对待。
2中职体育教学重视正当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2.1传统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有效教学的时效性价值
传统教学观追求的是教学的时效性,即在预期内达成预定教学效果或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的往往是对教学手段的开发和运用,彰显的是教学的经济性价值。教学手段是对于教师的教而言的,因此传统教学观讲求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作为教学另一主体学生的主观感受及能动性,学生情感、思想行为、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约束,影响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即素质教育角度来考虑,就需要以教学活动的伦理性视角来考察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的正当性问题。
2.2教学过程和结果并非完全预设
固然如备课、课前准备、实践过程一般由教师掌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教学是“生成的”,它的生成性在于“预设”只是一种合理构想,在此构想下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而并不是绝对能达到的理想效果。比如受场地、器材、环境、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执教能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干扰,教学实践过程及结果往往无法达到准确设计或预期要求,而教学过程一旦过去,教学结果一旦生成,便无法还原,从而导致教学实践陷入机械教学观的境地。据此考察,传统有效性体育教学实则是过多的注重教学的预设性,而忽视了生成性因素。
2.3教学方式从单纯灌输转为多位互动
传统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教,其形式是单纯的灌输,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和“教师中心论”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但当前教学活动突出的是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活动也由以前的“一人对一物”演变为“多人对多物”,教学活动中人的“交互”作用得以彰显,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多变性以及不可预测性提高,在此情形下便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教学的正当性。
3中职中专体育正当教学策略研究
3.1确保每位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基本权益
体育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密切相关及密切配合的教育学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方法之一,是人在接受每一阶段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因此,可以说,无论大中小学,每一位学生均有参与体育教学,接受体育教育的基本权利,而作为学校及教师,应确保每位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基本权益,而目前我国学校,尤其是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偏远山区及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管理、基础设施及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往往没有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对于一些残疾或调皮学生,常常以劝阻或禁止他们上体育课。因此,确保每位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基本权益,学校及体育教师应从思想认识、行为指导等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来。
3.2确保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的相关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具有教育、指导、组织、管理职能,但一直以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拘于片面化,主导行为强制化,由于体育教学是一种带有极强互动性活动,教师这种强制行为往往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因此,体育教学中,确保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通过师德及合理方式去感化影响和指导学生积极科学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通过一些不正当方式或手段来强制阻止或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应通过科学、合理方式或手段优化教学实践,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科学化方式即通过不同学生心理、生理的自然发展规律采用与之相符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并将这些方式方法优化、合理适用,尽量达到体育教学实践的合理化。
3.3确保教学实践活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参与体育活动是每位学生应有的基本权利,但中职中专同其他办学性质学校一样,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相对的,其教学实践活动也多种多样,而对于一些如教学比赛、体育游戏之类的教学活动来讲,学生对于比赛、游戏规则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有些学生较为了解规则,而有些学生不太了解,又或者男女学生的生理差别,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比赛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有失公允,而作为教师,应采取必要手段或方式尽量确保教学实践活动的公平、公正性。以教学分组比赛为例,四组教学比赛,男女各两组,其输赢结果自然是早有定论,身体素质相对较好的一组男生获胜,如果教师不加以调整或不采取一定策略的话,比赛就会变得索然无味,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必然不高。如果想要使学生提高参与兴趣,就需要增加比赛结果的悬念性,这时就需要教师调整游戏规则,如让较弱的队伍先行完成部分任务,或加入如猜拳、比大小等偶然性因素,就会增加比赛结果悬念,相对也就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与积极性,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结语
目前,对于我国学校对于正当教学的关注与重视普遍较低,尤其在职业技术学校类的体育教学中,尚有很多体育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而采用一些不正当教学方式,极大地损害和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合法权益与积极性。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体育教师应该以师德为重,以正当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终极目标,来完成素质教育要求。当然由于正当教育提出较晚,发展尚不成熟,需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逐步完善,为早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及培养社会有用人才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3-36.
[2] 周兴国.论有效教学的正当性[J].教育研究,2008(11):65-68.
[3] 李启迪,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110-112.
[4] 李启迪,胡波.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及例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1(4)::56-58.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篇7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紧紧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向导,使我们拥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精神的支撑。而进入了新的时期以来,中国在教育上的不断改革和进步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文化传承与复兴的强烈意识。在高校进行各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不禁给予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还给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最最正能量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因此,各大高校中的体育教学改革在文化的视角之下,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1]。
1.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概念以及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
1.1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本文2023-11-16 11:16:19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