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成效范文
教学改革成效篇1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目标涵盖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激发三个方面,三者之中较为薄弱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与三个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部分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没有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坚持以灌输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缺乏有效的载体与线索,相互之间没有可供学习探究的有效组织,无法形成集聚大家智慧的有效学习氛围,学习活动也没有一条鲜明的自主探究线索;另外,师生之间的互动针对性不强,也是影响学生生物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部分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能够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导致教学活动中没有能够有效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投入程度,能力发展方面也未能得到有效兼顾,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
二、改革教学模式,深入推进生物教学成效提升
1.搭建合作学习载体,让学生“牢牢成团”。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具备了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这一实际,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良好载体。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生物学习基础与能力,将学生分为多个合作小组,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保持在8人左右,并确定一名学生作为牵头人,组织整个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这样的合作探究小组最为明显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的生物学习从单打独斗转变为集体合作,有助于教学成效提升。
2.设计学习探究提纲,让学生“思路顺畅”。每一节生物课上,笔者都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设计出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分析。如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笔者向学生提出:(1)不同器官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是否相同?同一器官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不同器官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2)影响生长素生理效应的因素有哪些?有什么规律?通过这样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发挥了思维的引领与学习的导向作用。
3.强化教师巡视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而言,生物教师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还要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因为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以及小组的作用,难以全部完成合作学习目标,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当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在生物探究合作学习中的难点问题,给予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互动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也显著提升。
4.组织相互汇报交流,让学生“集聚智慧”。学生依靠小组完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环节之后,并非就大功告成了,学习的成果还需要进行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完善。笔者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各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学习汇报,针对课堂探究提纲进行交流,一个小组回答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余小组学生还可以举手依次完善和补充,在全班范围内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实际效果。从合作学习小组到全班这样的一个范围变化,实际上也是学习成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5.进行存疑环节辩论,让学生“明辨是非”。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科学引导、顺势推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相互辩论过程中增进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教学中,学生出现“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可以适度倾斜经济发展,后进行环境整治”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这样三种不同观点,笔者针对这样的状况,引导学生查找案例、上网搜索,课堂进行辩论,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时兼顾的意义。
6.点评总结反馈信息,让学生“即时回顾”。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还要统揽全局进行总结点评,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检测,获取反馈信息,也帮助学生及时拾遗补缺。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最后环节安排5~8分钟的时间作为当堂检测环节,将本节课重难点采取简练训练题的形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便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针对性地改进,也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成效,课后进行拾遗补缺。这样的当堂检测环节能够帮助师生准确了解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教学改革成效篇2
关键词:扬琴教学;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一、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扬琴教学用创新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取代了单一化、传统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将小班面授课与集体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扬琴教学过程中,小班面授课与集体课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拥有各自的特殊性,集体课的某些针对性的题材需要利用小班课才能更好地完成,而小班课中的实践课程在集体课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因此,小班面授课和集体课在合理的统一中能起到互补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改革既符合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充分利用了扬琴教学的个性特点。
二、扬琴教学改革的启示
1.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教学的主要方向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如果偏离这个大方向,教学的改革任务就会受到阻碍,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即根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确立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教学模式仅仅只是一个套用的框架,没有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广,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方法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只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够让学生逐渐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更加的独立。
2.与实际相结合
在扬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扬琴的专业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促进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采用科学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校实际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出发,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从现代文化需求以及实际的应用出发,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配合下,扬琴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要继续深化扬琴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探索扬琴教学的新思想以及不断总结积累中,提升扬琴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符合现代文化建设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谢玉虹.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J].中国音乐,2009(4).
教学改革成效篇3
Abstract: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the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reforms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 on,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form.
关键词: 液压传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成效调查
Key words: Hydraulic;educational reform;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methods;survey 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25-02
0 引言
《液压传动》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因此,国内很多高校都将《液压传动》作为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或者专业课。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知识少,对液压系统缺乏感性认识,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实验安排也普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是验证了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但是没有体会到实验过程中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没有体会到课程的吸引力[1]。教育部日前《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2]。笔者结合根据我校建设地方名牌高校的目标定位,根据学校特色育人模式——“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方法的若干改革思路。
1 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3]:掌握各类液压与气压元件的功用、工作原理;掌握三种典型回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初步的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②能力目标:能读懂液压系统图;能正确拆装、改装液压元件及回路;具有初步的故障诊断能力。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严谨、认真、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改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加强教材建设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牵涉到流体力学、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知识,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有些相关内容了解的不多。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性[4]:①基础理论概念准确、简练,忽略复杂推到,侧重应用性分析[5]。②突出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各个知识点与工程实例的结合,使学生明白其用途,增加学习兴趣。③增加设备维修和故障诊断的内容。
3 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选了合适的教材之后,还要解决的是“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6],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跟据《液压传动》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概述如下:
3.1 液压传动的基础知识模块 这一部分内容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液压传动的基础理论,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基础理论理解和分析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入手,以实例教学为主线,以研究式教学作结,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例如,在讲授液压传动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时,以学生有一定感性认识的液压千斤顶和磨床工作台为例进行讲授。在环节设计中采用设疑导入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先观看磨床工作台的运动,然后引导他们观察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让学生思考磨床工作台的往复运动速度是一致的,而组合机床工作台的往复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受谁来控制,进而在实践中使学生明白液压传动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压力取决于负载,速度取决于流量。
在流体力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中,讲授时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变复杂、艰深的理论推导为通俗的、生动活泼的启发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作为平台,以启发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授伯努利方程过程中,采用设疑导入法,提前一节课布置研讨课,针对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下雨刮风的时候雨伞通常被掀起来,飞机如何在空中飞翔不落下来等课题,让学生课下调研,然后在下次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作出解答,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在公众面前的表达能力。
3.2 液压与气压元件模块 对于液压与气压元件这一部分内容,抽象枯燥,不好理解,但是其又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各类教材均用许多章节进行陈述,很多教师感觉液压课课时不足的原因就在于在这一部分花费了太多的课时。目前大多数老师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多插入一些形象立体的图片,既能节省课时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只简单的做些多媒体远远不够,学生还是触摸不到,感受不了。而采用实验教学和实物教学来辅助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
例如,小型的元件,如齿轮泵、叶片泵,可以事先寻找一些工厂的损坏件,拆开拿到课堂上来,对着实物将理论。并且,如果拿的是一些待维修的元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下损坏部位,结合理论讲解明确损坏原因,进而让学生思考维修办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3 基本回路模块 基本回路模块的教学环节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前后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与PPT动画演示等方法。例如,在介绍快速运动回路时,在实验室液压试验台上进行,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之前学过的内容哪些是可以实现快速运动的,进而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提出一套实现方案,然后现场把这些元件进行连接,先自查,而后互查,最后拿出最终连接结果呈给老师,由老师总结每个小组搭接方案的优劣和实用场合。
3.4 工程液压系统实例分析模块 在进行液压系统分析模块教学时,变更传统的平铺直叙的先讲授回路后分析系统的方法,采用设计回路采用的思维模式,首先分析某种工程机械要实现的动作要求,进而让学生回忆之前的学过的知识点,以实现动作要求为主线将有用的知识点串起来,先增加方案的论证与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后再介绍实际的液压系统图,通过讨论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
3.5 液压系统设计模块 在进行液压系统设计模块的教学时,核心讲授设计思想、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布置几个常见的液压系统或者由学生自行提出某种设计思路,分组完成液压系统的设计,通过液压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新颖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参加竞赛或者申请专利等,提高设计的成果转化率。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介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的新技术、新内容和一些学生的科技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工程设计和科技创新。②注重和其他相关课程的融合,如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书本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连接性,注重通过实验或者实习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成效分析
为了检验课程教改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和目的,检验教改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作用与意义,笔者以我校2010级普本机电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问卷内容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列表如表1、表2。
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73%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比较满意,认为通过教改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看,改善教学效果;但是,有35%的同学认为教学进度略快,而15的同学认为进度较慢,可能是跟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接受能力相关,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让学生互帮互组解决基本问题。另外,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与课堂上教师经常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关;同时70%的同学认为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有助于整个学习气氛的提高。
总的来说,经过教学改革,近80%的学生对此项教学改革的总体教学效果认同度较高,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效果更加有效,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此项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一般,希望实践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项目的实践性,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以增加教学效果。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下一步将继续巩固教改成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结
总之,笔者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并不难,但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心血,走访生产第一项,了解实际的和前沿的相关知识,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录像,制作PPT、动画等。教好一门课,不只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那么简单,还要花心思、巧组织,安排好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方案,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育部,2012,2,22.
[2]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2007,3,1.
[3]刘中元,李卉.教育观念与教育出路[M].2010.
[4]朱元右.改革液压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理工高教研究,2003,12,(22).
[5]彭熙伟.《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液压与气动,2008,5.
教学改革成效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改革 因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方向日益清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从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到基于工作过程等教学方法不断在职业教育界推出,许多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讨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然而也有部分院校推进缓慢、成效不佳;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高职教学改革成效?
一、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因素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可能不同,但是,改革推进缓慢或成效不佳的原因却是大同小异。
(一)传统办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认识不足,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高职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上,高职教育“普教化”思维较严重,一些教师仍实行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知识的学科性、系统性;基础课教学仍占据较大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高职教育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历阻碍了教改实施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是近10年新成立的院校,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有部分是根据区域教育经济发展而成立的高职院校,这部分院校中师资队伍结构比例失调,近80%以上的教师没有实践工作经历。他们中要么是走出校门进校门的教师,要么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从中专教师“顺利过渡”为高职的教师。他们极少了解企业、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上的岗位能力要求,对所承担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特别是他们更多地传承大学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注重于学科知识传授,缺乏职业教育最关注的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
(三)缺乏正常的教学建设经费投入是阻碍教改进展的瓶颈
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原因,在多数院校办学中教学基本条件较差,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多数学校获得国家财政补充的经费仅仅够支付教职工的工资而学校的其他建设经费开支主要来源于收取学生的学费,经费的不足使学校的建设顾此失彼,拆东墙补西墙。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资金该投入哪项建设成为考验学校领导办学思路的问题,专业建设经费常常得不到保障,特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四)企业、社会支持程度是教学改革成败的突破口
高职高专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学校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需求对接、课堂氛围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课程教学必须与企业岗位对接,这就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去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模式都是实现这样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但这些都必须得到企业的支持和积极响应,然而在我国,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形不成气候,大多数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他们只看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人才培养对今后企业发展的作用,对校企合作办学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采取不合作、不支持、不服务的态度,在他们眼里,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既浪费宝贵时间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能,甚至担心学生参与会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即使迫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情谊而勉强同意,学生也只能在“工学结合”教学中做一些与教学设计方案无关的工作。
二、思考与对策
在目前状态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逐步排除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
许多方面的落后在于我们理念的落后,解决理念问题就是突破障碍的根本,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论。因此,从教职工到学校领导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文件。使学校所推动的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现实。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是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力量,一支在数量、质量上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建设与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并认真实施。
(三)落实教改专项经费,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经费问题是困扰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是直接影响着各种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高职院校的现状分析,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获得基地建设的资金:一是每年从在校生学费中提取10%作为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学校主管部门每年应该按在校生数比例给学校划拨用于基地建设的专项经费;三是国家政策扶持,在国家财政没有专息贷款政策,或出台有利学校集资建设基地的相关政策,帮助学校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四)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成效篇5
农学专业 作物栽培学 改革与成效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作物栽培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是种植类专业(包括农学、种子、植保、资环等)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任务主要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需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过程中,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满足培养适应21世纪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本课程根据种植类专业(尤其是农学专业)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培养方案,改革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转变教学思路
1.教育思想上实现3个转变。即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上转变;从依赖课堂教学向理论实践相结合,突出课外实践上的转变;从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进行大众化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上实现3个结合。即“教学、科研、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田间、课堂、实验室相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3.实践教学方式实现3次循环。即第1次循环为“感性实践”,在“大一”“大二”期间结合农事操作课和专业劳动课,进行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第2次循环为“理性实践”,在“大三”专业课教学期间,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种试验田,使学生全面了解、基本掌握各种农作物的基本栽培理论与技术;第3次循环为“应用实践”,在“大四”期间认真组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将学到的知识放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检验、总结和提高。
4.教学手段上实现3次升级。一是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上增加了幻灯片、投影片等辅助教学手段;二是研究完成作物栽培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在安徽省教育厅网站的精品课程上浏览、学习,教学内容丰富,图、文、声并茂;三是研究开发作物栽培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单机版和网络版,并在中国农村致富网上网,学生可直接上网或拷贝使用单机版光盘。
(二)改革教学内容
作物栽培学的课程内容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等)、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麻类作物、烟草等)、特用小作物(薄荷、席草、啤酒花等)及绿肥饲料作物等。其体系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各作物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包括生长发育特性、生育过程、器官建成、产量形成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和栽培技术两大部分。生物学基础部分主要为基本理论,栽培技术则实践性强,且新技术不断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改变以前总论与各论分离,各作物强调自身的完整性,教学内容上存在分离与重复的现象。一是将总论和各论形成一体,把总论中与耕作学内容重复的部分删除,重新组织总论内容,把总论和各论中共性内容贯通一体;二是将各论中生物学基础部分中与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重复或相近的部分内容进行提炼,使之与上述课程更好融合;三是以作物种类为专题讲授各论,突出不同作物的特点;四是主要农作物(稻、麦、棉、油等)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实验课时数,使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教学形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凡是实验、实践教学中设计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避免重复。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教学尽量与作物的生长季节同步,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周和实验课,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三)改变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成绩的高低,促进学生实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将学生成绩分为3个部分:一是实验、实习实践技能考核,占20%,如拟定《千亩中稻亩产600千克栽培技术规程》这一大作业,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基本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核,改变了这类课程过去从不安排作业的局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平时成绩,占10%,考核学生上课出勤率、实验实习到位率等。三是笔试成绩,占70%,笔试的命题是在上述考核基础上提高了要求,避免一问一答的死板内容,着重体现其整体性,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既测试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对比,以考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改革后,注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破了过去那种课堂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的现象。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过程
1.注重教材建设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1994年出版的《作物栽培学各论》,该教材基本反映当时作物生产现状及80年代作物科学先进水平,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但至90年代后期,内容已显陈旧,且因作物栽培的地域性强,该教材对安徽省的地域生态特点和相应技术反映不够,课程组负责人积极组织力量,主编出版了具有安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同时参加并担任副主编编写出版了21世纪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学实践》《农学概论》和《农业生态学》等5本本科教材,主编和参编了《安徽水稻科学》《安徽油菜》《安徽棉花》《安徽花生》《花生新品种与栽培新技术》《农业推广学》《农业发展研究方法》《发展项目管理》等专著,可作学生课外参考书。
2.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课程组在校大杨店农场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拥有教学实验田40亩,实验楼拥有实验室3个(每个4间),可满足学生实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需要;在合肥经济开发区省级农业技术示范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与省种子公司试验站、丰乐种业、安徽省农科院、白湖农场、龙亢农场等单位建有长期合作关系,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3.提高教学质量配套措施
改革教学课时安排(如课堂理论教学与田间生产季节同步,组织学生去田间考察、诊断等)和成绩考核方法(笔试、口试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改善教学手段(充实标本实物,制作投影、幻灯和录像片,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作物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等)。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教育研究,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编制范围内,建立了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目前,本课程组50岁以上4人,40~50岁6人,30~40岁13人,30岁以下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3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
四、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1.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分为两部分,即作物栽培学总论和作物栽培学各论,学时分别为30学时和80学时,在第五、六学期讲授。根据新的改革形势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必须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以往总论与各论分离,各作物强调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上存在分离、重复的现象。课堂教学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总论部分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的讲授;各论部分则偏重于不同作物的特征特性及相关的栽培技术。凡是实验、实践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课堂教学中不再重复。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是教学改革的目的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在作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开拓能力。要培养学生由“专业型”人才向“企业型”人才发展,“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开拓型”人才方向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上要特别注重不断充实新内容,多讲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把作物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简明扼要地引入教学内容中。尤其是不同作物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点介绍,以便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农、爱农、为农的热情。由于课堂内容的精简,势必要求学生自学一些内容,为此,我们合理确定一些自学内容,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到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读书报告,并组织课堂和课外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而且起到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其成绩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
3.加强实践教学和强化实践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室实验教学外,采取按季节安排作物教学内容,以利于现场、实物观摩教学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田间实际观察调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实习环节,自己种植“种子田”“丰产田”和“试验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和生产意识。同时,在考试内容中增加实践及教学实习内容的题量,以引起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证教学、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教师通过参加科研课题、科研学术会议、指导生产实践等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发展动态及生产上存在问题,同时加强国际间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4-75.
[2]董志新.《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及其创新点[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40.
[3]徐芬芬.植物生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38-2440.
教学改革成效篇6
关键词:花卉栽培学;季节性;教学改革;成效
《花卉栽培学实训》课程是与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园林花卉学》相配套的实践课程。这门实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识别主要园林花卉的形态特征、习性、主要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措施 、综合利用等。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强,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园林应用与生产实际[1]。
1 花卉栽培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教学内容未能有效地与生产的季节性紧密结合
花卉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实训教学内容必须与生产的季节性紧密结合,但自我院开设有《花卉栽培学》课程以来,实训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主要是根据《花卉栽培学》的章节内容来安排[2]。学生在学习、掌握花卉生栽培技术要领和不同季节的养护管理要点比较困难。
1.2 实训教学时数相对不足
实验开设少且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如课程在春季开设,学生只能亲身接触到春夏季花卉,而对于秋冬季观赏应用的种类,老师只能在教室以图片展示,通常印象不深,影响了教学效果。
1.3 实训教学方式不完善
实训教学课一般由指导老师先介绍实训目的、原理、实训材料以及所用的仪器设备,再对学生重点示范,最后才由学生动手操作[3]。而对于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做实验是被动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实训教学场所单一
实训教学几乎都在校内基地进行,花卉种类有限,学生既观察不到众多花卉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也接触不到花卉生产中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不利于学生对花卉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悟。
2 与季节性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改革
2.1 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数
在教学计划中将花卉栽培学课程调整为在1学年内完成,每学期学时数为36,其中实训教学时数16 ,另每学期安排3天综合实训,使实训教学所占的比例达60%,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此外,将课程拆分成春秋2个学期开设,学生既能观赏到各个不同时期应用的花卉种类,亲身感受其应用效果,又能接触和实践了花卉的周年管理环节。
2.2 根据花卉的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
花卉栽培学实训课程是一门季节性很强的课程。实训教学不能像理论课那样根据学期的教学日历来安排,为此,我们把这门课的教学计划内容作了调整。
如在每年春暖花开,大部分球根花卉陆续开放,安排花卉识别;5、6月的梅雨季节,适合扦插、分株、上盆等花卉繁殖与栽培技术实训内容操作练习;“五一”、“十一”前1周安排学生进行花坛花卉调查,有利于学生了解城市花坛用花主流种类与用量、各种类型的花坛图案设计与色彩应用。
2.3 革新实训内容
根据调整的教学计划,本课题组重新修订了花卉栽培学实训教学大纲,在实训内容上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相应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实训项目,如穴盘育苗技术、花坛花境设计与布置、花卉应用调查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实习项目。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4 充分利用校内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基地
根据实训教学内容,结合季节性安排,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苗圃整地、播种、扦插、移栽、浇水、施肥等实践活动。此外,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地进行花卉的识别、对播种、扦插、移栽等实训跟踪管理。同时还加强了与花卉生产企业的联系,让接触花卉生产中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观察更多花卉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1.5 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为了适应季节性实训教学的改革,我们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实训考核制度,增加了实践考核的内容,如增加了花卉种类的识别、花卉栽培方法等技能考核、现场提问,回答1~2个问题。
新的实训考核制度由实践操作技能40%;现场回答问题20%;实验实习的态度和表现20%;实训总结报告20%等4部分组成,进行综合评分。
3 实训教学改革成效
3.1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按照指导老师的思路、方法、步骤去做,缺乏设计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懒于思考,懒于动手,渐渐地对实验失去了兴趣[4]。实训教学改革后,相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通过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地进行自我实践,跟踪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改变了学生实验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完成的传统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新的实训考核制度,例如,现场技能考核、现场提问,这样,学生在实习中对实训内容更加重视,改变了以往实训考核形式简单,学生实习前无需准备,实习结束后只要上交一份实习报告及出勤率等来评定的,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3.3 体验实践效果,增强学生成就感
根据花卉的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日常生产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能体验到实践效果。
例如,菊花嫁接实训,在未以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改革之前,因不是菊花嫁接的时期,无适宜的砧木(青蒿——菊科、蒿属,两者亲和能力较强,嫁接成活率较高),指导老师只能是演示嫁接操作过程,学生动手也只为操作而嫁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与季节性相结合,我们将菊花嫁接实训安排在5月底或6月初适宜菊花嫁接的时期进行,让学生认识砧木,实地操作,嫁接后进行成活率的观察和跟踪管理,观赏到自己嫁接的成果,体验实践效果,学生有成就感。
3.4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实训教学改革使得花卉学教学中加重了实训教学的比重,改变了以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5]。同时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对学生操作技能考核、现场提问等要求老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实践证明,改革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周玉珍,成海钟,等.高职园林花卉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 周玉珍,成海钟,等.高职园林花卉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3 张庆华,张薇.花卉生产与养护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农业,2010(12)
4 孟艳琼,束庆龙.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8(1)
教学改革成效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实践教学 成效分析
一、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实施概况
2012年9月,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在学院2012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会计专业共31个班级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本次课改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综合性改革,使会计电算化课程得到了全面提升。
1.确立了课改课程的教学目标。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岗位能力不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与相关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掌握会计岗位或出纳岗位中涉及到的操作技能点。根据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确定了以“技能——岗位——提升”为教育主线。在课程教学中,以技能操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会计中的理论知识解决技能当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2.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德技兼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要求,以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采取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德”是指会计职业道德,“技”是指会计职业技能。工学交替是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和集中实训交替进行。
3.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特点,形成了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企业采用情境教学法。校园学习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环节的教学方法;企业学习是指合理利用各种不同领域的企业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变,既解决了过去单一的课堂理论灌输的弊端;又使理论教学切实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教学置于的现实环境之中,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会计电算化团队教师与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考核标准”,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本门课程的核心指标,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估。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经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占61.54%,具有硕士学位10人,占72.22%;双师素质教师占84.62%,其中注册会计师2人,注册税务师2人,会计师2人,审计师1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4人。兼职教师6人,其中企业专家2人,业务骨干4人。
2.推进了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需要,与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和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融教材、电子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料为一体,合作开发了优质核心专业课程《会计电算化》。本课程经过改革与建设,形成了一系列与高职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资源。
3.加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提升了课程建设的品质。精品资源共享课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在2011年9月在会计试点班进行课程改革, 2012年在31个班级全面推开课程改革,整合各项教学资源及其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为会计电算化课程从省级精品课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提升了课程的品质。
4.课程教学实现“四大”转变”。其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其二,根据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结合的“双轨并行”课程体系;其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引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针对工作中不同的会计岗位,赋予小组相应的权限,由小组共同完成指定的任务,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其四,考核评价实现了从单一的知识考试向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转变。
5.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使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和素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设计环节薄弱,课程相关资源不足,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到企业实践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骆昭平,高职高专“概论”教育教学改革及其成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2(6)
[2]冯卫星 勤学习重内涵强专业创品牌-----争创省市示范性高职院校体会 [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课题】省教育厅课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编号 JGZ201202445 的阶段性成果。
教学改革成效篇8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 高职英语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3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ability of Englis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the teaching effect is hard to be satisfied, the level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nglish in our college,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Key words level teaching;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录取线的一再降低,高职职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公共英语课越来越难上已成为大多数高职学校的共性问题。结合我院公共英语教学实际,江西外语外人贸职业学院基础部尝试进行了公共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试图探寻一条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1 近年来我院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1)实行分层次教学,改革英语教学模式。2009年基础部成立项目研究组,针对我院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实行分层次教学的构思,并借鉴相关理论基础,制定了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采用“同层同班异法”的分层操作方式、制订相应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并相继在本院国商系2011级及随后各级进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试点实验。
(2)以分层次教学为契机,引进了“斯坦福”英语课程。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技能,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学部经过前期实地考察,反复比较和论证后,制订了“斯坦福”英语学习系统实施方案,并于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在国商系2013级四个分层次教学班率先实行“斯坦福”英语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符合语言学习的环境,改善传统英语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知识讲授的缺陷,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2 分层次教学改革成效
2.1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至今,共计约1万余名学生受益于该成果的教学实践,分层次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与发展。以往的课堂上,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以致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现象现在大大减少。大多学生接受的是适切自身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自身原有知识与能力上获到了充分的发展。课堂纪律较之以前也有较大的改观。英语知识储备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提高方面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而那些英语较差,一直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在现在班级中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已并获得好评,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信心。因此,无论A、B还是C层的学生。都会尽其所能地挖掘了他们的内在潜力。而2013年引进的“斯坦福”英语学习系统以其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全英文教学的学习情景,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模式方式,以其独特的教学评价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全面提升了英语教学质量
第一,学生在各类英语竞赛中成绩斐然,英语应用能力明显增强。从2011年教学改革迄今,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各类英语竞赛奖项共计27项,而改革前从未获得过省级以上的任何奖项。尤为突出的是,2013年陈琦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全国排名第七),刘燕艳获全国高职增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特等奖(江西赛区),吴金云获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特等奖(江西赛区);2014年刘宇京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全国排名第五),曾婉婷获全国高职高专写作大赛二等奖(全国),万小露获全国高职高专写作大赛三等奖(全国)。
第二,学生的四级考试成绩良好,教学改革初见成效。通过分层次教学改革,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近三年四级考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以2012年12月四级考试成绩为例,2011级F班(英语入校考核成绩最好的班级)与英语系2011级(12)班(与F班高考成绩相差不大的班级)四级通过率均为30%,国商F班没通过四级的同学分数段主要集中在425~380分,未过四级的学生的高分比率和平均分数显著高于英语系,意味着他们在下一次的四级考试中更容易通过。但就入学成绩来看,英语系的高考及格率高于国商F班并且F班的低分率高于英语系,由此可见,国商系F班的入学英语基础弱于英语系。再就课程设置而言,国商系F班和英语系在过去的三个学期的英语学习中,所开设的基础英语课时相差悬殊。英语系的基础课――听说读写译,这些与四级考试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程每个学期几乎都是国商系的2倍。第一学期英语系的英语基础课程为16节,国商系为8节;第二学期英语系的英语基础课程为12节,国商系为8节;第三学期英语系的英语基础课程为12节,国商系为6节。综上所述,国商系F班在入学基础比英语系薄弱,英语基础课程听说读写课时只有英语系一半的情况下,取得了略优于英语系的成绩。
2.3 以分层次教学为平台,创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分层次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倾注更多的心思去了解、关注并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本成果建设,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科研素质高的英语教师队伍。定期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多次邀约专家学者开展科研能力培训讲座,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以科研促教学。
2.4 增强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在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分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教法,熟知学情,用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编写教案,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性,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减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进而以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分层次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提升了教学研究能力。如柳美花老师主持的省教改课题《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主》于2009年获准立项2011年顺利结题,撰写了10000余字的研究报告,两篇。李丛老师在2011年高教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中荣获三等奖,2014年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获江西赛区二等奖。
3 分层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低层次教师的心理问题
低层次教师认为学校的考评机制对高层次班级的教师更有利。高层次高班级的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都远胜于低层次班级,上课相对轻松且更易产生成就感。课后也是颇有收获,无论是在学生评教或督导听课、评课等考核环节,这些教师相对更易得到较好的评价。而低层次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是失,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与高中级班学生存在相当的距离,需要教师在课内外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得到好的评价,付出与收获不成是正比,而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无法用量化显示出来,教着最难教的学生,换来的却是负面的评价。个人成就感缺失,进而情绪低落、苦闷,厌倦教学。
对策:学校要充分顾虑到老师的感受,以师为本,建立合理的测评机制,对教授初级班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激励。
3.2 教学管理问题
分层班级是由各班学生组成的,上课时大多同个班级的同学坐在一起,与其他班级的同学疏于交流,集体感一时难以形成。另外还有学生的到课率问题,由于分级教学班由不同班级学生组成,有时很难保证每堂课每个班级的学生学生都能及时到课,给分级教学的出勤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策:老师上课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不同班级的同学要多交流,可以开展一些合作性的英语活动,促进各个班级学生的彼此融合。分层教学中其它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如学生出勤、班级规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等,都有待于今后作相应的调整,并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台应对办法,使分层教学进展更为顺利。
总之,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次教学是深化高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在后续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会将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真正把分层次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提高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颖钰,永雅卓.分层教学应用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探究[J].校园英语旬刊,2015(35).
教学改革成效范文
本文2023-11-15 18:02:4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