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研究性学习 现状分析 调查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及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认识到竞争的复杂性和群体性,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过程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不断质疑、反思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要求。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阜阳市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临泉县、界首市和亳州市部分初、高中的体育教师和初、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和数据。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体育教师卷。学生卷设计了17道题,均为选择题,有单选和多选两种。内容涉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及了解情况;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及效果;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顾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及建议等方面。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68份,有效率95% 。体育教师卷设计了18道题,均为选择题,有单选和多选两种,内容涉及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关注程度、了解情况及运用状况;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顾虑、困难及效果;教师对体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需要改善的方面以及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等方面。共发放问卷78份,收回75份,有效率9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及运用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程度不高。体育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非常了解”的只有8%,60%的教师只是“有所了解”,近32%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或“不了解”。当问及教师对研究型学习的理解与实践的关注程度时,78%的老师只是“偶尔关注”。59%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只是“有所了解”,29%的学生只是“听说过”。对研究性学习“非常了解”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说明很多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课标宣传、执行不是很到位,进而研究性学习在老师中的宣传、执行就很不理想。
在接受调查的师生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情况很不理想,主要是偶尔运用。关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情况,79%的学生表示老师是“偶尔运用”,“经常运用”不到7%。和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基本吻合,被调查的老师在教学中“偶尔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占78%,但在问及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时,67%的老师表示“非常赞成”,33%的老师持“赞成”态度。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运用情况不佳,但老师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课标,开展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2.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认识情况
关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是否有帮助,被调查老师认为 “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分别占20%和60%,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分别占16%和68%。可见,运用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方面不管在老师中间还是在学生中间是有很高的认同度。关于以学生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课堂对提高团体协作能力的作用,所用的老师均表示有帮助,甚至是有很大帮助;8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有很大帮助。但问及学生“小组成员强调其互助合作的精神,你认为你的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近60%的学生表示一般或不好。
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效果反馈
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效果,问卷中从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主旨:体验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相关学科联系及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这四个方面来体现。根据统计结果来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研究型学习实施的效果更多持一般态度。如对于完成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体验“过程”的艰辛和欢乐的体验程度,63%的老师感觉学生体验到的艰辛和欢乐程度一般;11%的学生感觉很好,35%的学生感觉好,感觉一般和没有体验到过程的艰辛和欢乐的学生分别占46%和8%。关于改变学习方式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学生及老师更多持有一般态度。关于加强相关学科联系方面,87%的学生和78%的老师均表示有时或很少综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及原因
由调查结果可知目前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情况不理想及实施效果整体表现不佳,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难题,同时老师和学生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也有其自身的一些顾虑。这些共同导致了体育教育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在教师的调查问卷中问及“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困难有哪些”(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根据统计结果来看,老师提及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65%的老师认为自己缺乏有效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指导,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稍显力不从心;二、60%的老师认为是学校缺乏资料、设备等资源,难以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三、50%的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动手操作能力差,难以保证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老师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何顾虑”(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的结果统计中居于前三的分别是:所有的老师都担心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学生学不到东西;86%的老师担心学生“一放就乱”难以管理;71%的老师担心指导成果难以体现。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你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何顾虑”(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统计结果中位居前三的分别为:84%的学生担心学校搞形式、走过场;73%的学生担心得不到很好的指导;67%的学生担心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达不到研究高度。此外,担心影响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担心查阅文献困难或调研有难度;担心自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与等方面都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由此对照教师提及的困难发现师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谋而合,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四、建议
1.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
好的教学模式若想得到充分的应用,首先必须转变参与到教学中各个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它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同时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体育老师的角度来说,实现教学观念的六大转变是关键,即:“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由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由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2]从学生角度来说,应彻底摆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的束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总之,只有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才有可能得到最终的实践。
2.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运用过程中,虽说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并建构知识的过程。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实施主要是看体育老师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否被学生所接受、认可,并使研究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能否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能否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等等。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过程中,仍需要体育老师的进行系统的活动设计和适时的引导与启发。可见,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这要求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和自我调控能力、自学和科研能力。此外,熟悉网络,拥有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
3.学校的支持与保障是基础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超越,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学校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保障其实施。诸如:进行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加大投入,提供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所必须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尤其是进行教学资源系统和操作性强的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保证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探究学习活动所需的便利的上网条件与充足的时间;建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促进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顺利地运用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作者简介:
高艳军(1978-)女,安徽省阜阳市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篇2
高校、研究性学习、基于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顺应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传播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媒体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视听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技能。
二、问题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探索,寻求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将课堂的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检索网络中超越时空的海量知识。此外网络中强大的认知工具既可以创设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者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展示与管理,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进。
三、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确定课题-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各个研究环节,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接触研究性学习,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尚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能力与意识,收集资料与分析创新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对教师、课堂、教材的依赖心理,主动的体验学习,有效地参与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对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需要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研究性学习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和经验交流,在全校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创设资源丰富的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从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到提出问题、指导选题、建立小组,再到课题论证、总结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与课后始终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非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四、关键在于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体系的创新,又可以是内容的创新,还可能是结构的创新。20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因为任何新的技术都不是首先为教育而开发,要将之应用于教育,就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改进它、完善它或者探讨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毕竟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优化为追求目标。
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介绍、传授,让学生掌握通达目标实现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为教材编写方面和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对技术充分研究,在分析学生已有IT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提炼出技术中的精华,在教材中反映的仅仅是有用的且是学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术精华。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干线式”方法大体可用“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12个字概括。“干线通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所有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而且必须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实例跟进”是用具体的例子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教学探讨活动”是创新,而且更多的创新是让创新的形式充满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探讨活动”所设计的议题,既有意义,学生又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学间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型的学习模式,积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运用经验,为其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主体应该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陈琳.试探动画的教学功能与数字化制作.中国电化教育,2001(2).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篇3
关键词:镇江市丹徒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14-02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的必修课,在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已经开设了多年。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项目)设计、查找资料、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解决了实际问题,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并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它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认真“给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一、关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素养的提升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先导,研究性学习正是一个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即使是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中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基础知识有标准答案,应用问题由教师解答。学生习惯了这种接受式学习,以至视野狭隘,认知短浅,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而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模式,又使学生普遍缺乏诸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实地访谈和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此外,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和韧性,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遇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些都导致了高一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高一学生,面对研究性学习这门崭新的课程,大都难以迅速适应,或者只觉得新鲜,却又无从下手。
鉴于上述情况,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根据省编《研究性学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在课程开设之前便聘请资深教师认真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基本程序和步骤、基本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展示及评价等方面,详实地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认知和意识。特别是加强了常用研究方法的指导,引用大量研究实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操作进行了具体讲解,诸如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并结合具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案例形式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恰当选题,对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当学生经过训练,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知道了“怎么研究”后,我们开始将重点转向加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指导。我们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并注意结合当地地理条件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情况主动参与课题选择。由于我们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缺少复合型教师,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等条件也很有限,指导学生确定课题要尽量减少学科交叉,但一般都要就大致方向作充分的必要指导。一是涉及丹徒当地人健康生活相关的内容,如气候、水资源、居室污染、化妆品副作用、方便面危害等。这类课题一般由相应的地理、化学老师指导。二是涉及地方特色的内容,例如,丹徒及镇江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地方茶文化和醋文化研究等。这类课题一般由历史老师指导。三是涉及“自我”提升的内容,例如,文学素养方面的经典名著中人物的分析研究,自身礼仪修养方面的中外礼仪(服饰)文化研究,自我人格塑造和道德养成的反思探索。这类课题一般分别由语文、英语、政治老师指导。四是实用性研究,例如数学(函数、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用小制作、小发明等。这类课题一般由数学、物理老师指导。
在课题选题指导过程中,我们逐渐取得了两种共识:一是好课题必须具备四“性”,即实用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二是所选课题的范围和切入点要小,例如,有些同学确定了“水资源与人类健康”研究课题,该研究课题显然太大,不是我们的学生所能完成的。于是,我们引导学生从丹徒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研究课题,学生从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现了值得研究的内容:镇上有一条受污染的小河叫小金河、有一个纯净水厂、有一个自来水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水资源与人类健康”这个大课题分解成了“小金河的水质污染调查”、“纯净水与饮水健康”、自来水与饮水健康”等小课题,顺利地展开了研究。
三、坚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服务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服务”对研究性学习有序、高质量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服务”决不是包办,而是一种指导、协助、参与、组织及评价。例如上面所讲的课题选择,教师参与了指导,学生确立的课题便容易具备“四性”。课题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的制定需要考虑研究目的、方法、步骤、分工、预期成果等多方面内容,主要由学生(课题组或组长)完成,但学生初次接触这类工作,难免疏漏某些环节,方案的可行性也有待商榷。而教师大都具有研究经历,思维能力比较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由教师审核计划,提出改进意见,并协同修改,课题研究计划才能更加完备。但不少课题内容往往不是教师平时所关注的,有的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宽度。这样才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为指导学生而开设讲座、答疑点拨,或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有效地促进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这就使教师的组织参与显得非常重要。例如,指导教师主动地与实验室、微机房联系,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或上网检索信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调查或赴当地茶厂、醋厂等单位参加实践活动。由于从课题方案的制定、审核、研究,到组织实施都有教师认真、具体的参与,因而对课题组及其成员的参与态度、职责分工及研究成效都了如指掌,对课题组及其成员的评价就必然更加客观、公正。有了教师这样的“服务”,课题研究成果大都好于预期。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篇4
要:博客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已经不断地被应用到教学中,而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也已成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构建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对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博客的定义和功能入手,对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进行研究,设计了研究性学习平台结构与功能模块,并就平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博客;研究性学习;学习平台;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62-03
博客作为新型的网络应用模式,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多人的参与和支持。博客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本文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建构基于博客系统的高校研究性学习平台,实现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一、博客的主要功能
博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和管理功能。个人可以通过博客展示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图片链接或添加到自己的博客上,构建个性化的个人博客。
(2)交流互动功能。博客平台通过留言、博客评论等方式实现交流和互动,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资讯的交流和应用更加开放、自由。
(3)学习、自我提升的功能。博客平台通过博文的点击率等数据,推荐精彩博文、草根博主,使好的文章和信息让更多的人获得,并从中获取适合自己的信息。
(4)博客圈。博客平台可以通过组合技术,将博客内容相关的博客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虚拟的组群。
(5)博客的TrackBack功能。TrackBack是一种网络日志应用工具,它可以让网络日志作者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短文。 这样, 博客中的各种评论和留言在互联网上相互连接而组成一张大网,并通过TrackBack实现真正的信息的无限连通。
二、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是利用博客系统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结合博客系统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包括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究实施、总结反思四个阶段。学生和教师在各个阶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还扮演着信息资料的收集者、分析者、探究者、协作者等多个角色,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三、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结构设计与功能模块分析
1.平台结构设计
基于博客的应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结构设计包括:用户浏览界面、功能模块界面、数据服务界面。
(1)用户浏览界面
这个界面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浏览器界面, 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数据、文字等,并显示从 Web 服务器返回的信息。
(2)功能模块界面
这个界面是研究性学习博客平台设计的关键层,它接收来自浏览器的信息,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查询请求并把查询结果返回给浏览器。基于博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多数应用功能在该界面完成。该界面划分为七个功能模块:学生信息模块、情境体验模块、课题研究模块、学习资源模块、学习管理模块、学习评价模块、交流互动模块。
(3)数据服务模块
数据服务模块用来储存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确认信息,存储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资料等数据。数据服务模块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和更新的。
2.平台功能模块设计(见图2)
(1)学生信息模块
学生信息模块主要包括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特性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姓名、年级等情况。个人特性信息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性格、做事风格、合作精神、协作能力等方面。网络环境下还包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个人特性信息是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情境体验模块
情境体验模块利用博客平台的共享资源,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研究性学习中,丰富的知识和体验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咨询,链接名家博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辅以讨论专区,进行交流研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激活知识储备。
(3)课题研究模块
课题研究模块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模块。研究性学习开展流程如图3所示。模块主要有课题选择、课题小组组建、课题申报、课题研究实施、课题成果展示等环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除了有开题评价和结题评价外,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评价尤为重要,这个阶段更关注学生的参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精神。
(4)学习资源模块
学习资源模块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提供科普网、网络图书馆、研究性学习的网站、论坛等,使学生能够获取多方资源、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动态;二是提供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博客链接,使学生能实时、直接地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并获取相关资源;三是提供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链接,使学生在博客内部就能够方便地进入搜索引擎界面,为研究性学习资源的获取和收集提供便利;四是学生上传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资源、感受或心得,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提供学生的博客链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学习管理模块
学习管理模块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过程等进行监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组员和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状况,也为研究性学习的总结评价提供依据。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通过学生访问的次数、学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次数、学生博客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的进度等方面的信息为依据。
(6)学习评价模块
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应从全面、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包括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基于各类评价表,对博客中研究性学习的信息资源的运用,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运用状态,团队合作精神、协作能力,提交的各类课题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的考察和评价。
(7)交流模块
基于博客的交流模块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交流模块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通过博客交流模块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社会热点问题与同学、老师、其他社会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惑时,通过交流模块可以获得及时的指导和解答。
四、平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平台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实践性、灵活性。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教与学的观念、方式将进一步发生变革,使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在更为广阔、丰富的领域内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的建立时间较短,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于博客获取的学习资源过于庞杂
博客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但同时也增加了获取有益资料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面对庞杂的信息量,有时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当学习者面对庞杂的信息束手无策、没有收获时,基于博客获取学习资源的兴趣就可能逐渐降低,甚至可能转而去浏览其它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如发微博、聊天、玩游戏等)。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仅有部分学生能够适应依赖博客的模式,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不少学习者产生了学习焦虑的状况,一方面对基于博客的模式很感兴趣,但同时又找不到头绪,无法顺利开展学习,很多同学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当第一次学习任务完成并取得反馈后,才能逐渐适应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出现这种问题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至关重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熟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在线资源,并列出信息资源清单,供学生选择,从而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近研究主题。
2.同质分组导致的层际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是实现研究性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在自由组合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由不同层次成员组成的异质学习小组或水平相接近的同质学习小组。从合作学习的理论看,异质学习小组为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小组各成员根据不同的特长、背景,取长补短,学习效果更好。而同质组的学习小组往往容易盲目自信,或者过度自卑。然而,在研究性学习自由组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数量的同质学习小组,扩大层级差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充分发挥异质组的合作,避免层级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成果评价。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人数较多,因而在具体操作时,往往把小组互评环节放权给各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因此,小组长的个人素养和责任心将直接关系到对每位学生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评价客观公正的主要方式。在完善的评价体系下,教师应当组织和帮助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控能力、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人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基于博客系统构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是推进研究性学习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深化和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张肇丰.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意义[J].教育研究,2004(2):48-51.
[3]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4]谭荣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篇5
一、研究性学习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概念,随着教材的改革,研究性学习及研究性课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也将日趋重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研究性课题应具有专题性、开放性、探索性、层次性、过程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学生自主性及可操作性等特点。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是有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探讨,一般能达到如下目的: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加工应用等能力。
二、研究型学习类型
研究性学习应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及知识层次等特点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并选择研究性课题:
(1)认知型研究性学习,如关于酒精可燃与不可燃临界浓度的研究,关于多元酸与碱连续反应中数学模型的构建的研究等等;
(2)应用型研究性学习,如生活中的几种简易水处理方法研究,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无污染氯气实验装置的研究等等;
(3)综合型的研究性的学习,如常见含银废物中银的回收研究,关于延长电池寿命的研究等等;
(4)宏观型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废电池处理现状及方案研究,本地生活垃圾调查,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等;
(5)文献型研究性学习,如侯德榜对我国民族制碱工业的贡献,四大发明与我国古代化学等等。
三、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较多采用的是在活动课程中进行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从课题研究思路来说,化学研究性学习既要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性,又要充分考虑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从课题研究构想来说,我们的理论支撑背景要有针对性和深刻性,达到阶段目标和理想目标的方法要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四、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篇6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中观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研究性学习课程确是一个理性的价值方向,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微观背景。
2.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第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
近年来,活动课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区别又相补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拓展了极其重要的阵地。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践中,已有的活动课较多的还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生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活动课,着眼于陶治性情、健体强身的文体类活动课等。普通高中的活动课相比,它应提高在何处?如何实现活动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独特的作用?这些都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高中阶段活动课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4)每一个高中生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很大潜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组,学生们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开展研究探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参加。我们能否为全体同学提供这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每个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见得就比别人差。
(5)各地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也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位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惧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弄得不好,很多还是说教。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推动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生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各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
“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现在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点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供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上述两种思路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释,但从两种学习方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实践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谓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它强调“授人以渔”,但实际上并不关心打到的是什么“鱼”。高效的学习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注重单位时间效率的观念。
与高效的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学习加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并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四、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具有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具体描述如下:
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结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因此,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范文
本文2023-11-15 18:02:4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