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1
新《课程标准》指出: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参与教学课程、与同学直接进行相互合作交流。这说明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善。
二、对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几点看法
教师需要领悟新课程的精神所在,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清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现代化。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的精神和自我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从而培养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小舞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限制教师实现教育初衷和改善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是教师们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行方式。这个关键点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范围”。学生理解到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反,对教学事业将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需要,如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与伙伴高效率地沟通、交流学习上的种种问题、寻求方法时有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只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读题、思考、解题的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方法便把“自我独立培养”变成了毫无保留式的“复制”。在过去的教学课程中,总是教师在黑板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他的提示,按部就班地写出演算步骤,每一题、每一个思维模式都跟教师一模一样。可是我们要的不是第二个“教师”,而是完整的“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虽然一致化,错误率低,但是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提供一个让学生懂得掌握学习时机、善于发现学习启发点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起到良好的的奠基作用。所以借此次课程改革的机会,身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卯足劲,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自我思考的空间得到延伸,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使其今后在生活和事业上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三、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比较独立地掌握关于数学课程的精髓,学习到数学知识和初步了解解题思维便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步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允许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发展空间,并且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数学基础打得更加扎实,让数学对学生产生一种“魔幻”的吸引力。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和魅力的平台,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生彼此进行交流,能够产生有效的互动效果,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有一堂课中涉及到“比例”的相关概念。为了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之中,我特意在教课前的一个课间活动时间,带学生到篮球场中,对篮球场的长、宽以及中场线的位置进行了一系列数据的统计测量,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参考各自的测量数据,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纸,将自己测量的数据和图纸的数据一一标明,并进行相除来验算。这样一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例”的概念,并将其牢记于心。
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是主打模式。因为太过于专注课程教学的容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程度没有加以重视,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被广大教学群体——学生所接受。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等都是影响学习效率的表现。教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心态,从被动学习的模式变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上的自我魅力,打造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氛围。
独生子女是现代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大多性格上存在差异,也很少能够互相让步。此时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小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让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在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展现。小组合作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它能够让学生自己体会“团体”这个概念,既保证了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发展,也协调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使之学会彼此尊重。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改已逐渐深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和对教材在教学中的实施,我们感觉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旧有的考试评价制度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在教改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有些问题还期待专家、同行能给予良策。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识与观念也随之改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使知识由被动地吸纳变为主动的吸收,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满足了学生天生爱动的特点,动手动脑的能力得以锻炼,使学生遇到问题后知道怎样想和怎样做,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标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真理;尊重和热爱生命,尊重和热爱祖国和人民,尊重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学生学会情感的表达与交流,以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热情高涨,使教学更加人性化。
(2)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出现纪律问题,让学生总结、发表意见不可避免地出现时间紧张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课上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新课程理念的应然要求每位教师实质上都有其教学观念,犹如每个人都有其人生观一样。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教学观念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反观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教学实践领域每一次大的进展首先都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到赫尔巴特的统觉教育理论,再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学理论,以及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当代教学论,教学观念不同,以此为指导的具体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也不同。可以说,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成为新课程的应然要求。
这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教学的工具价值观,不断体验并研究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相融关系,突破以往用固定方式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习惯图式,创造性地、灵活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课程进行设计并实践。当然,教学观念的习惯图式一旦形成,即具有了一定的惯性和惰性,这会使新观念的融入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导致观念转变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教师对新观念从经验理性认识到理论理性的理解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课改实施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1)多交流,促发展
教育局教研室举办课改培训活动,优质课评选,示范课展示,流活动,使教师从主观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学有所依,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新的教法优势整合、互补。
(2)立足校本,推进改革
1、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新课标实施中,一是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培训,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掌握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政策,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理论保障;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保证。
2、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改革进行
课程改革也同其他改革一样,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那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校本研究以学科研究为主体,研究内容可包括教材使用和开发,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实旋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研究方式可以是个案研究或专题研究。
3、开发校本课程,关注师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3
关键词:初中;新课程改革;思考;措施
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国普通初中教学中已推行多年,新课程改革目标与任务的提出使我国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初中教学新课程改革还在不断深入,教学研究者与教学工作者依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应当抓住时机对我国初中新课程改革状况进行冷静反思,具体探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具有重要意
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教学经验,提供几点关于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希望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调整方向
初中新课程改革方向与目标的确立主要针对传统初中教学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我国初中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单一僵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方面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方案的确立方面应当在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与时俱进、具有高度联系实际生活的相关内容,保证学生可将教材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践,锻炼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形成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学生教学成果评价方面,既要重视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考查,确保学生在考试制度的推动下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二、初中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服务于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统治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我国初中教学工作基本处于僵化状态。教学任务的功利性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状态,很难实现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便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观念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有效扭转,因此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中的推进较为艰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首要工作。
2.学生未有效获得课堂主体性地位,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
新课程改革强调进行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而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受限于个人的教学素质,很难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固守传统,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压抑,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没有争取课堂主体性地位的意识,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师生双方就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未达成一致,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推进较为困难。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有效措施,创新性的教学措施是维持课堂教学生命力的主要依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创新观念,对教学内容的讲述一直沿用旧有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电脑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种类繁多,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层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创新性思考,因循守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
提高。
4.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过于落后,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淡漠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查,实际上也就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僵化的考试制度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制度对新课程改革形成的阻力较大,考试制度变革任重而道远,若想摆脱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的考试制度,还需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初中教学中的推进仍在继续,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务。新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效果评价和工作得失审视才可为新课程持续改革提供新的动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氛围、教学方案构成、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初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初中教育研究者与初中教学工作者应当不懈地探索、研究推动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在教学工作中积累总结经验,推动初中教学新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罗仕容.浅析初中班主任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问题及对策[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6).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 教师 教学方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24-01
1.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为了推进国民素质教育,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新课程通过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数学教学变成开放性、多元性和基础性的学习过程。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却并不乐观,一些老师不能把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学生也在不断变化的课程内容里茫然,家长表现出的则是对孩子文化课成绩的担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的办法,也需要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以下通过涉及新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维。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具体,任何岗位都需要操作者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技能可以学习,但是思维方式需要长期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当前的社会现状,调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其次,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原有的以分数为主流的评价方式自然要有所改变。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综合性的增添自主创新、思考分析能力提升的得分点,将学生的个人能力转化成分数,以此来鼓励学生尽快的接纳,适应新课程,不要因学生成绩一时的略微下降而放弃改革,应看到改革后的新课程对学生长远的正面影响。
然后,要注意授课资料的准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范围的增加,教师需要各种辅助道具进行教学,如投影仪、电子课件、各种教学视频以及其他辅助设备。此外,教师还应从自身做好准备,进行丰富的数学相关知识储备,避免在开放性授课过程中出现无法把握课堂讨论方向的状况。
此外,还应该注意改进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大多单以成绩论成败,学生压力大,面对挫折时心理脆弱。在新课程改革后,应将师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以交流探讨的形式进行新知识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不惧失败,培养学生积极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
最后,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将现实中的事物增添到数学理论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在具体化的讲解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印象。同时,教师不应将课堂变成自我演讲的地方,而是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讨论的气氛始终主导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索出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吸收。
3.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对象是学生,执行主题则是教师。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实现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深刻认知的前提下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真正意义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成功。作为一线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应努力寻求趣味性的教学,摆脱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教学,适当的将理论拓展到相关实际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3.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社会实际生产中,各学科之间交叉领域增多,大多数的科研领域都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数学方面的钻研,应该不断学习与数学领域相关的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系统,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片面的观点,丰富的学识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师的授课风采,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3适当利用新媒体教学
当下学校的硬件设备都足够先进,适当的利用PPT、宣传片等新颖的手段进行教学,课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讲解内容,有利于学生跟随授课教师的进度学习。但是不要过度依赖新媒体,应以教师自身为主,不可因使用电子课件而疏于板书和随堂互动。
3.4增强课堂互动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推动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学思考习惯。因此课堂的互动应作为主要形式进行推广,在教授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注意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但是应注意不要因气氛的活跃而忽略知识的讲解,知识讲解是教学的基础。
3.5改变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制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考试取高分之外的个人素质,因此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体制应该予以摒弃,提出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分数占一部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等均应在评分的考虑范围之内。同时注重参考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评分系统的改善中来,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4.结束语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支持新课程改革。同时,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通过提升个人素质、探索新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观念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当前已经有了足够的推广经验,期盼在今后能够有更多的高中数学教师参与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来,为促进新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棠。让探究式教学走人高中数学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19-12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是近几年来教育体制革新的重点和热点,尤其在高中教学体制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素养培育计划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高中数学课程随着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始积极转换原始教学观念、更新旧的教学思路、改换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吸收书面的知识。但其中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有待思考解决。针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其中几点问题提出了看法。
一、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认知误差
虽然“新课程标准”在推行的这十多年来曾反复修订过政策中一些细致的内容,但总的教学方针和原则都没有变化,其中顺应而生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已经持续了数年。但有大部分的教师仍没能明白新课程教学的目的。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教、讲,学生听、学”,教师能完全掌握课堂的节奏,按照自我教学习惯和课本预设安排课程,这就对教师的讲解分析能力要求非常高,尤其在高中数学学科方面,一个老师授课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基本决定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程度。一般对课程掌握熟练,讲解能力优秀的教师就能通过精准易懂的课本讲解,培育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现在新课程改革一改旧时传统,要求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上也开始从“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学生先自学进行课业分析、老师纠正误区。集体听课、个体自觉学习变成了小组相互学习。这使得老师无法完全掌握课堂的节奏,也非常考验教师对现场交流组织的调控能力。这一大改变在新课程改革之初,非常容易造成教学课程停滞不前,课堂秩序混乱,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无疑是一大打击。更有一点,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家长、学校却仍旧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水平。在中国的大环境下,高考成绩也仍旧是评价学生优良差异的标准。这就造成了教师无法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因。高中数学在传统教学中是重点、难点。而新课程改革让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共同研习的新型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科,在新课程教学中变得轻松自由。这一点如果许多教师无法正确看待,就无法突破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瓶颈。新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除了吸收传统书面知识的外,更在德智体美上全面发展,提升其现代化教学素养,累积社会实践经验,以便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这是一个缓慢体现优势的过程,如果无法正确认知新课程改革的动因,只是一味的急于求成是无法得到成果的。
二、对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目标不清楚
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全方位的分析问题能力。除了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外,更着重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在今后处理问题上能够条理清晰,冷静理智。然而许多教师却还是将高考成绩放在首位,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并没有重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思维能力。这与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目标并不相符,新课程改革在原有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上增加了新的模块,例如统计、向量、概率和导数,相应的,这就表示教学课程量,在课时不变的情况,如何更好的对新课程进行梳理、讲解成了教师们在课程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但只要搞清楚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数学的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侧重高考所要测验的课程版块,在其他的方面,则侧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消化课程核心内容。对于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严谨性目标和高考成绩的提升都可以同时兼顾。
三、过多依赖现代化设备教学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手段也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课堂的呈现形式也开始多种多样,多媒体教学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到各大高校。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认知观念,就是如果不使用新近手段教学,就是守旧,就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但实际上,新课程改革提供先进多媒体设备教学,是为了更方便的传递知识,从中节省教师备课预课的时间和精力,好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研讨课程。而高中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运算,如果过多依赖多媒体多功能教学手段,不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运算能力的塑造和锻炼,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懈怠心。这是新教程改革中近几年来逐渐显露出来的问题。
总结: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发展至今,解决了许多传统教学上的弊端,但也从进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事件改革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要正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也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学生培养的一种逻辑思维。因此只要不断在实践中革新自我提升、自我优化的意识,就能更好发展新课程改革。让高中数学更好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培育更多更加优秀的国家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芳芳.新课程下高中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36-01
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众多教师和学者的认可与肯定。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冲击,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成绩。本文在此浅谈从新课程改革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旨在阐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改变,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改实验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变化
1、教育教学观的改变
教育教学观是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受到自身业绩、学校升学率的双重压迫。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教学观带有足够的功利性,往往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按照考纲和教材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师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其教育教学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这种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带来极大的变革。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而是在教学中融入了趣味教学、情趣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学生观的改变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断的通过灌输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并没有重视学生儿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是将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和存储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中的建构知识理论,不再将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而是当作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这也是教师学生观改变的有力体现。
3、教学质量观的改变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观也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明显变化。同样是与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通常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是一种错误且片面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得到改变,其对于教学质量的认识也随之改变。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是否获得快乐这些因素进行综合,以此作为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
换言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是否能够健康快乐的发展,并将其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二、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1、推动教育公平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其所取得的首要成绩是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与进步。具体地说,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变化,也使教师的学生观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再以学生语文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因此,教师能够更全面的看待学生、观察学生,能够让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同等的对待,减少了教学中的歧视现象。教师不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也就使教师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使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体现。
2、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有效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发现,虽然自己已经不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计划上进行了倾斜,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学生比以往更加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其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支撑下,学生不但提高了英语成绩,其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塑造,使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学生的负担降低 实现快乐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减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实现了快乐学习,使学生不再将语文学习当作负担,而是当作一种快乐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生字中,教师往往要求在课后抄写生字或者成语,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听写和默写。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有的字词结构复杂,并不便于记忆和掌握,这种课后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使用这样的方法迫使学生进行学习,而是以建构知识理论作为支撑,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中建构知识。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在不同学生身上贴不同的生字边旁部首,在适当的游戏教学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降低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冲击非常明显,已经在教学中获得不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还并不彻底,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众多小学语文教师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作用;意义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
1.课程目标的改革
课程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而课程目标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应该确立一个具体的课程改革目标,进而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途径。而要确立课程目标,关键在于确立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编制安排上有很大的改变,使得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更加方便。新课程结构编排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对整篇文章也有了大体的认识。在学习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充分地展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优势。
3.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使得老师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作用
1.开拓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
在高中英语授课过程中,新课程改革使得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对不一样的学科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突显学科的教学重点,实施高质量的教学。同时新课程改革也使得英语课程的训练在不断的创新之中,新课程依据英语教学的特殊性,编排相关的英语教学辅助练习,利用这些辅助练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说,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开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进而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热情。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改革看重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得学生在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快乐,进而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进而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热情,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设计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英语学习方式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设计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感到无力,也不再觉得枯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听、说、写的能力,利用所有英语学习的技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英语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英语,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快乐。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展现课程的改变,需要新的教学大纲的出现。在新课程的改革当中,注重学生知识和实践、进程和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自身素质的展现。新课程对高中英语课程的特点、价值取向以及优势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展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新课程的内容中
新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十分看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它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对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及道德感十分有意义。新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改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使命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3.选择辅助学生综合发展的知识以及技能
新课程改革符合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性质,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提高,积极改变英语教材中繁琐的部分,把英语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了教学大纲的枯燥无味,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让学生不仅能了解课本上的字面意思,更可以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突破。它将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途径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的新的教学方式;它把原本寂静无声的课堂转变为气氛活跃的课堂,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新课程改革还重视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当前我国教育不断创新与改革的条件下,我们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利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问题,实现教学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创新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强.试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学[J].聚焦新课程,2010.
[2]俞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是为了应对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发展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它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旨在建构符合专业发展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而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映在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改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反思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1.新课程挑战传统课程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认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在这样的导向下,知识被看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受益终身。教师一味追求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知识接受、存储和应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念强调知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必须在实践的检验中应用,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选择、主动构建知识,并将其纳入学生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2.新课程挑战传统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简单组合,教学过程成了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的过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中不断生成和转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它要求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方法。
3.新课程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就可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面对新课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这样说道: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应该对学生的本真生活重新发掘,重新看待教学。”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工作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教研一体的工作方式,在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经过体验而获得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必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这种趋势和动向,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觉地投身于新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行为更新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为此,针对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和能力等问题,笔者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
1.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
在课程目标方面,教师应该改变知识本位取向,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眼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促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2.全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并要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能够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其次,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还是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地、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给学生心理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再次,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应该有机地把教学与研究结合为一体,用教学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探究问题、总结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新的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一个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应该具有全新的学习能力,即持续更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等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接触新科学,扩大知识面,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应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逐步走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捕捉信息是必备的能力之一。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也可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师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方面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理论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教育思想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知识也更加广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随时充实自己,才能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具有以上所说的全新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带来新教育,并且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从教师接受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拓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前进的重要支撑,并且不断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继续推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料。我们教师应该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地调整自己,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课改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身影,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新世纪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建辉.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3]朱立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反思(二)[J].中小学管理,2011(03).
[4]韩冬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03).
[5]李志峰.还课堂一片空白[J].教学与管理,2004(11).
[6]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7]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本文2023-11-15 18:02:4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