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5 18:03:49浏览:417

研究性学习问题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1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性学习尤显重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课程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探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课程,它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身体会发现,体验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和分享。。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正在各学校的课堂内外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如何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选题是否合理;教师的任务是什么等等。因此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选题的科学性

研究性学习的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和新颖的课题,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选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研究的实际价值,不要流于形式。

二、 计划的可行性

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及本人个性特长及实验、指导力量条件,确定自己的课题类型。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不同类型的课题还需采取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如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要制定具体的实验计划;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就要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格等。

三、 教师的导航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和共同进步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教师就要做到既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

四、 学生分工的合理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把握学生不同的性格和专长,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才。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2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很明显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正如刘先生所说“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 [2](p.49)。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先决条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再好的教学目标都没法实现,设计再好的过程也很难实施。

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历史又是学科中的“副课”,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正如刘先生所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2](p.48) ;此外,中学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限,没法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选择的问题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聂幼犁教授在点评“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这一案例时曾谈到,“课题深浅难易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他批评说:“‘太平天国是促进还是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这些学生来说,不是‘也许过于专业化’,而是太专业化了,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所不能及的。致使辩论中,无论是选择与诠释史料,使用与理解观点,还是论证自己或者反驳他人,问题与错误多多。”[3]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能选择过大、过难的问题。

刘先生谈到了“问题不能缺乏层次性”,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1]。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问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有适当的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却只能降低难度。如在“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这一案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是上海市某重点中学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如阅读史料能力、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等)”[4],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选择了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学校是地处上海市郊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历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又“由于南北战争、林肯的知名度较高,学生对南北战争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5],教师选择了“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这个相对简单的案例,而且,教师不是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而是自己一步步呈现资料,让学生阅读史料,从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神入”历史的能力。

此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还应该因地制宜,发掘资源。“研究性学习选择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1]。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选定研究问题的案例也很多,“嘉善田歌”很典型。教师在选定问题时,正赶上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与研究的学生又刚好是在西塘身边长大的,“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乡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都想为保护这份历史遗产做些什么[6]。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都反对由教师指定的方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不应该像学科教学那样由教师主宰”,“学生更为强调课堂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确定,而教师和家长则更多地主张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7]。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直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刘先生说,“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审视历史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伤害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们研究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2](p.49)(笔者认为,刘先生这里说的“贴近教材内容”不一定合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确实很重要。如在“火烧曹宅对不对”这一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学生烧人家房子是违法的”的质疑以后,教师及时抓住了火花,并没有放任自己的学生,提出“从当时的法制环境怎样看待火烧曹宅?”等三个问题[8],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不至于过大、过难,为学生打开了积极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没有放弃“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明显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苏海亚(1980-),女,浙江海宁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历史教学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2005,(1).

[3]聂幼犁.以“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

[4]韩春玲,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 4,(1).

[5]陆建国.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J].历史教学,2004,(10).

[6]杨浙东,戴加平,聂幼犁.“以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7]崔允,余进利.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现状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3,(7).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3

关键词:海盗问题 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数学不好学,更不好教。很多学生感叹:“数学太难了!”不论是在职教还是普教,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都很大。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教学方法,它与发现法类似,但更具可操作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学初,笔者和学生谈到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学生说:“数学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死记硬背一大堆复杂的公式定理,永远是做不完的练习题,只要懂简单计算就够用了,什么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一点用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一时半会很难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误解。

于是,笔者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笔者问学生:“据说在美国有一道关于海盗的问题,如果能在20分钟内得出正确答案的人,平均年薪在8万美金以上,大家是否有兴趣试看看?”

5个海盗劫得100颗钻石,这100颗钻石大小与价值相等。现在他们准备瓜分这100颗钻石,5个人抽签为A、B、C、D、E。先由A来提出分配方案,然后投票表决,半数或半数以上同意则分配方案通过,并按此分配;如没有通过,他将被丢下大海喂鲨鱼!然后再由B来提出方案,依此类推。问题如下:如果你是A,你将如何分配,既让自己财富尽可能最大,又能保证不被丢下大海!注意海盗们都是绝顶聪敏且理智抉择的人。

学生果然来了兴趣,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争相发言,20分钟很快过去了,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还不肯罢休,于是笔者提出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思考这个问题,下次派代表解答,不过到时笔者也会多问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当笔者走出教室时,心里暗喜,学生们或许还没想到,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了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了。

两天后,当笔者再次走进教室,就看到班上学生都面带笑容,最前面的学生告诉笔者:“老师,钻石分好了!”

笔者就等学生这句话,于是说:“请派代表来回答,不过按约定,等代表把方案拿出来,我要多问一个相关的问题。”学生兴奋不已,他们把数学科代表推选上来,科代表在黑板上写下:

A B C D E

98 0 1 0 1

笔者拿起红粉笔,打了个大大的勾,全班鼓掌,科代表更是一脸得意。科代表正要走下讲台时,笔者叫住他:“稍等,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全班一下子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都看着笔者,科代表显得更紧张。笔者不紧不慢:“请问,这个方案的正确性怎么解释?”这下全班鸦雀无声,科代表愣了神,最后他忐忑地说:“老师,我们回家上网用百度找到这个方案的,不过,我说不清楚为什么,我错了。”泄气的表情写在所有学生脸上,笔者笑了笑:“懂得用互联网在信息资源中找答案,很好啊,希望大家以后课外继续用计算机来研究问题。但光知道答案,不认真钻研,浅尝辄止,讲不出道理还是不够的,这样吧,回去再看看资料,讨论一下,看看下次能否解释清楚,不过有言在先,下次要多问一个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劲头又起来了。

在后面的几次课,笔者课前都先安排几分钟时间,点到为止,陆续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海盗数逐个增加,方案如何改变?

从这个方案,你能分别归纳出奇数个海盗和偶数个海盗分配方案的规律吗?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海盗数按班上的同学数来算,那最先提出正确方案的海盗能拿到多少颗钻石?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钻石数达到多少颗会迫使拥有最先提出方案的海盗弃权?

其他条件不变,假设海盗有n名,钻石有m颗,那么n与m要满足怎样的关系才不会迫使拥有最先提出方案权的海盗弃权?

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在纠结与兴奋之间反复了好一段时间,学生最后发现,他们哪里是在帮海盗分钻石,他们是在自己研究数学,对数学的反感淡化了,开始愿意用心听,能够用心想,上数学课居然几乎没人趴着睡。这让笔者感到意外,聊天时问学生为什么改变,学生说:“数学似乎有点用,学点数学不会OUT了。”其实,最重要的是数学研究性学习让他们都获得了成就感。

笔者把这个海盗问题和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师进行教研交流,他们也在普高的课堂上进行了实验,普高学生还写出了详细的研究报告,效果很不错。于是,笔者把这个案例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的数学研究性教学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韦斯特伯里.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韩昌洙.千万别恨数学.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陈文娴,厦门市杏南中学;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4

关键词:合作能力常规教学第二课堂常规管理课题选取组织形式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每周3学时,2001年秋,研究性学课程已在不少中学开设起来,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关注教师的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如光污染课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涉及建筑、美术等内容,这些不是一个教师、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部分选题还可能超出中学教师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作战、密切合作。这样,既可以促进老师的工作,又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说得很清楚,他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这对习惯于抓高考的老师来说,无疑会出现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为了急于出成绩,包办代替现象严重,有的老师自己亲自上阵,把学生丢到一边,无形中剥脱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尝试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没有实际“成果”可言。因此,要求老师明确自己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更是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选题,可先由学校组织在研究方面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分班(组)就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案的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讲解、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学校应结合学生所选课题,将全校相关教师的专业、专长、业余爱好及已有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便师生双向选择;还可以依据选题情况分类组成研究小组。这样既利于学生管理,又利于师生的合作和交叉学科老师集体讨论、协作。

二、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是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常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开设的基础、前提,研究性学习是常规教学的补充,深化,二者经常会发生冲突,一些老师认为强调研究性学习会淡化常规教学、影响高考;一些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学校场地,在学生管理上会给学校带来困难,使一些老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抵触”、“消极”情绪,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也有一些老师认识很到位,干脆把研究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或把他办成“讲座”,以此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忘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没有教材和固定学习模式的新型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应在保证常规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常规教学、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

三、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等为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研究性学习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和探究性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他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注重整体发展。选修课是学校依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开设的学科扩展类、加深类及其他边缘学科等课程;而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开设的如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团体、美术团体等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是对一些基础好、单科兴趣浓的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扩展,他在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不能取消。反之,也不能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行选修课,活动课之实,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不代替。因此,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学科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单一的知识探究而变成单科知识去学习,让学生当作新知识点去记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对其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新知识的传授,应让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在探究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

四、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常规管理和教师负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活动多,学生要进图书室查资料、进实验室动手实验、上网搜集信息、外出访问专家,给常规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极大冲击,主要有学生外出及实验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的安排问题,教师工作评价考核问题等。而科学有力的常规管理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不能管死,借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把教师、学生管在教室里,二不能放手不管,一些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时间视为逃课的最佳时机。要坚持科学的常规管理,对发现的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既承传统,又不局限于旧传统束缚师生手脚,以防止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生外出发生意外事故、学生上网聊天、乱花钱、误课等现象。

搞好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既要保证教学常规的正常进行,又要注重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合理,既讲奉献,又按劳取酬。

五、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课题的选取

1、课题的选取要符合实际。

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选取上会涉及各个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选题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取的题目太易,不具备研究价值,几节课就解决问题,如选取加碘食盐中碘的测定,这显然是一个家庭小买验,一次就可以完成;二是选题只凭想象,太大太难,需要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而无法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选取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研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都的学生在研究时可以在学校物理、化学实验室作实验,可以上网收集资料,还有机会到川大、科分院作实验、访问专家以获得更深的知识,取得理想的研究成绩,但农村的学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也就比较难取得满意的研究效果。

2、课题的选取应关注新教材。

2001年秋季人学的高中新生,全国试用的新教材,在各个学科的不同阶段,分别列出了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经过专家审定的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课题,值得学生研究,同时也为学生选取其他课题提供了好的范例,教师应认真学习、感悟新教材的内涵,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与所学知识有关,相近的课题.这样,既易于着手研究,容易人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机,又不至于偏离常规教学太远,还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六、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现在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出现的弊端。

从现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一般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实施,但反映出:一是小组成员随意性太强一、不科学、不合理。一个小组的成员从5-10人不等,也有的一个小组达几十个人,实际上,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学习的形,无合作学习之实,不少同学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而行玩耍取乐之事,借查资料而看无关的书籍,借上网收集信息却聊天打游戏。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感悟深刻,也有不少同学感悟肤浅,其原因除与学生的认识不够和自觉性有关外,也与组织形式存在缺陷使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有关。二是小组成员角色僵化,不能满足不同角色的体验,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成员按不同的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保管员、数据处理员等。而现在的合作小组,就忽略了角色互换这个重要问题,往往把平时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而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的同学作配角,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不平衡,委以重任的同学干得有声有色,每次展示活动都得表扬,而其他同学趁浑水摸鱼,忙里偷闲耍去了;甚至个别小组长缺乏责任心,不吃苦、不能起好带头作用,最后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组织形式的遗漏造成学生学习收获差异很大,这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应落到实处。:

2、优化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几点意见。

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合作小组成员的数量一般要控制在5-8人左右,成员大少,工作量太大,将影响学习热情的长期保持;成员太多,易造成人浮于事,形成学生心理不平衡,干得多的有怨气,没事做的有牢骚;而5-8人一个小组,使组内无闲人、个个有事做、既不繁重、也感觉轻松。二是合作小组成员的角色要定期轮换,让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同角色的体验,让他们体验到怎样与人合作及合作的重要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无优生与差生之别,更不能以课堂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推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事实证明,一些平时老师心目中的所谓“差生”,恰好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超凡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而一些“优生”涉入社会与人接触,还没有开口就面红耳赤了。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担任不同角色,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使每一位同学的才能得到全面展示,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三是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成绩,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体系,既然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评价就应以小组评价为主,只有把小组评价赋予很高的权重,才能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与他人合作、对集体关心、同学相互帮助,让小组学习保持良好合作氛围,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研究方法;问题转化为课题;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规定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学习不断地推进,许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慢慢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活动,并体现在学习实践中。但是,学校在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选题环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研究性学习难以顺利开展。下面根据自己几年来深入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研活动和几年来通化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活动的指导经验,以及实际调研的实践研究,谈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在选题环节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在选题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题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通过调研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研究的课题有许多并不是来自自己的兴趣,这些课题多数是由学校或教师指定的。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及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生活知识面窄,作不了课题研究,没有发挥学生的潜能,限定了学生选择课题的范围。还有部分原因是同一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错误认识有关,他们认为在中高考成绩决定一切的今天,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2.课题脱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从其研究过程来说,大多数并不具备严格意义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但从其研究结果看,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课题缺乏研究条件的支持

没有对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行性、科学性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所处的学年段知识结构,年龄及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即学校、家庭和社区能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方面,如信息资料、实验设备、经济支持和活动空间等等。

4.选题过于空洞抽象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选题过于抽象的问题,可能引起研究方向不明确,指导教师不易指导等问题,这样会使研究有一定障碍,甚至无法实施。如“关于通化市市民消费观的调查”“当前我市学生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我校初中生道德水平的调查”等等,都是很抽象的题目,无法操作。有的学生选的题目方向很好,但因为不够具体,也无法操作。

5.课题的表述不规范

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课题有了恰当的表达方式。研究课题的表述方法一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叙述式(或称描述式),另一种是问题式。前者主要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如课题“废电池的危害与利用”。后者主要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学生的选题有许多课题的表述随意性较大,问题表述不够理想和完善。

二、要建立问题意识

1.要认真对待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

在观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时,要特别关注那些新奇的、重复的和密集的现象。平时要有目的地对这些偶然的现象、个别的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问题。

2.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

学生观察现象应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有问题意识,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发掘其潜在的意义和价值。

3.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问题库

要养成记录发现问题的习惯,随时记下所想到的问题,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形成2~4问题,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三、如何使问题变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问题的提出可以从自己兴趣出发。可以从自己学习的学科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例如,“某一类型的数学题有几种解法?”这虽然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它仅能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数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研究课题。而“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探讨、研究,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但不是一个合适的课题。“关于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研究”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人们关心的饮食与健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环节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指导方法与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针对不同小组课题的不同问题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鼓励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努力使学生真正受益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赵正新.关于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6

【关键词】 结题报告;问题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31-02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是指高中学生在参加教师安排或自选课题的研究活动过程中,经过分析和研究身边的课题对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之后,主要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现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报告。中学生写结题报告可以提高自身的总结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和论述能力,学会全面展示自己的工作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寻找自己的不足,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一、结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在撰写结题报告时有一定的难度”,①容易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题报告论文化

由于中学生主要时间都用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对写结题报告没有经验,无法正确把握结题报告的方向,容易把结题报告写成一篇课题论文,这也反映出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时间短,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少,撰写结题报告的机会更少。

(二)结题报告不规范

结题报告的格式比较固定,一般由标题、摘要、关键词、背景(引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有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组成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中学生在这方面出问题,说明学生对于结题报告的格式知识尚未掌握,需要课下多查阅相关书籍,多练习。

(三)结题报告内容常丢三落四

中学生在结题报告中需要说明白:课题是研究什么的,组员是谁,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课题是怎样具体有效开展的,以及所用参考文献和注释来自哪里。中学生在写结题报告的过程中,面对如此多的内容,经常犯粗心的毛病,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写作态度不够严谨,导致结题报告条理性差,内容不完善。

(四)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总爱夸大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混合在一起,突出个人在研究中的作用。 结题报告总是在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编写的,中学生在虚荣心驱使下往往把自己的地位、起的作用看到过重,所写的语言自然不切实际。这也反映出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虚荣心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评价合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时,不爱注明文献的出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前人的成果放在一起,有窃取他人成果的嫌疑,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五)不注重使用图表

完全用文字枯燥地表述,十分繁琐,影响了结题报告的欣赏性。问题的出现说明中学生在描述事物发展过程方法单一,论述能力有待提高。

(六)追求语言华丽

不注重逻辑性、科学性。现在的中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追求完美的一代,在写结题报告的过程中,他们过度追求词藻的华丽,华丽的语言使结题报告脱离了实际,丢失了研究报告的科学性,这种问题的出现也反映出中学生心理对华丽外表的重视。

二、结题报告常见问题的对策

“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收官”阶段,其质量高低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②解决中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一)结题报告避免写成论文

结题报告的种类根据读者对象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主要用于在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在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用于向上级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学生的研究报告要能够突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把研究的过程向老师一一展示,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因此,中学生应该把结题报告写成研究报告形式,不要写成论文。而避免写成论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动笔的好习惯,把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数据、事例、感受记录下来,写成随笔、反思、札记,为撰写结题报告提供事实依据。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多进行课题研究,多动手动笔解决实际问题,为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积累实践经验,从而避免写成纯理论的论文形式。

(二)结题报告应该注意格式,以及各部分的特点

第一、标题部分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概括,是画龙点睛之笔。标题要新颖,引人注目,能清楚反映出要研究的内容,反映出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要短小精悍,能看出研究内容的范围和类型。第二、摘要是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结论。第三、研究背景是研究报告的开头,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第四、正文是课题研究者表达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课题研究的过程,占绝大部分篇幅,详细阐述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第五、参考文献的位置在研究报告的末尾,说明所引用的观点的出处,参考文献应来自正规期刊杂志和正式出版物,能反映出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三)结题报告内容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研究性学习 问题 对策

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渐从重书本知识、重学习结果、重教师传授, 转化为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过程、重学生探索。但“研究性学习”仍然没有得到更好的实践。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形式列入新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一场革命,它给当前普通教育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但若要把这一良好的愿望付诸实践,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属于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观念没有转变,对研究性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可以说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当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必修课时,有的教师就茫然了,调查中有79.41%的老师的心态是一个字:“怕”。怕学生做不好;怕高考受影响;怕自己教不了;怕给工作添麻烦。还有1.17%的教师报有无所谓的态度,这就给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67.49%的学校行政领导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研究生搞的工作,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搞好“双基”训练,至于初中与小学阶段,搞研究性学习就更没有什么必要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非常混乱。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不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不多。

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性作用弱化,有些指导教师甚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没有和所指导的学生有过任何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很多家长不仅不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必要帮助,而且还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认为研究性学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得不偿失;社会也很少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帮助。

(三)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现行的招生制度仍然没有改变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高校自主招生规模小,招生人数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对现行的招生制度不能形成大的冲击。

(四)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制约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一大因素

一些地区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条件差,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还有部分城乡学校教学班人数超编,如果教师在人数“超编”的班级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精力上难以保证,而且也无法承担庞大的管理工作。教育发展不平衡,班额过大问题制约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缺乏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不了解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实践来进行深度体验。但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不懂得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认识不到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当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学生潜能的认识,提高对教学根本目的的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题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出主意,但又不能越俎代庖;方法上的指导,如在阅读方法上,要求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三)改革现行的考试和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构建以学生的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种功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四)国家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使西部和东部,沿海和内地的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逐步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西北部地区建立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加大对西北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为西北部地区引进合格的教育教学人才,为中西北部贫困地区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牢固树立起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五)规范课题研究实践,认真对待课题研究中的每一个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课题研究中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要求

1.谨慎选题。做到范围合适,突出生活,注意原则。2.认真开题。做到内容完整,设计规范,方法得当。 3.严肃证题。做到调查目标明确,方案设计科学,价值判断准确。 4.快乐结题。做到诚实信用,注重原创,加强交流,评价到位。

参考文献:

[1]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194-195.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8

案例一:

四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了“天气”内容后,拓展了一个《我的天气日历》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对天气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加工,从而设计制作个性化的“天气日历”,最终形成对天气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

案例二:

秋天来了,校园里的许多植物开始落叶。为此,指导学生以“校园里的落叶植物”为主题展开观察、跟踪、搜集和调查,对校园里的落叶植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由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定周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里,我们暂且把这种周期超过一周以上的研究性学习称为“中长线活动”。 “中长线活动”是小学研究性学习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下的小学研究性学习“中长线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中长线活动”的问题探析

1、虎头蛇尾――过程难坚持。这是开展“中长线活动”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每一个主题活动在开始之初,学生都兴趣浓厚,态度积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况就都会逐渐衰减。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豪情壮志信心满怀,但一下课就把活动计划抛在了脑后,到最后草草收场甚至半途而废。

2、信马由缰――研究缺指向。比如在《校园里的落叶植物》研究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观察时无意间看到了飞鸟,于是就兴奋起观察起来,随后马上又有同学指着天上的云惊呼起来,还有的甚至翻起了石块下昆虫,一时间激励的争论声不断,孩子们不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新问题,令人应接不暇,全然忘记了自己之前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的过渡时期,一些新鲜多变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成为干扰他们正常学习的不利因素。加上现在一些学生比较散漫,缺乏很好的自制力,最终导致他们很难自觉地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展开研究活动。

3、走马观花――体验不深入。即便是根据计划开展了活动,不少学生也是抱着“一起去郊游”的心态,尤其是在室外的研究活动,经常看到场面热热闹闹,过程欢快轻松,但实质却是收效甚微。不少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粗枝大叶,记录轻描淡写,不能深入细致地针对问题展开研究。

三、“中长线活动”的指导策略

1、化整为零,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目标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学生活动成效的准绳和依据。学生不能坚持,其实是一种目标意识的缺失。“中长线活动”具有周期较长,任务复杂的特点,主题活动目标显得相对宽泛高远,很容易使学生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冲淡目标意识,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持续研究的动力。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虽然一定与课程的核心目标有关,是核心目标的细化与具体分解,但不能以课程的核心目标作为一个课时或是一个教学行为的目标,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目标细化和具体化的分解过程。在“中长线活动”教学设计中,需要对主题活动目标“化整为零”,进行分解细化和具体化的描述。首先,要让活动目标可操作。

2、弃暗投明,亮化学生的研究过程

“中长线活动”跨越时空,整个活动过程无法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小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所在。在“中长线活动”中,尽管会安排不同时段的课堂教学和指导活动,但是绝大部分是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展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许多活动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活动由此会进入到一个“暗箱阶段”,如果这个“暗箱阶段”达到一定的时限,加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都会随之衰减,最终可能导致活动质量下降或整个活动半途而废。因此,在“中长线活动”的指导应该是一个形散而神聚的过程,需要教师巧妙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让学生的活动由“隐性”变为“显性”。

3、抱团取暖,优化学生的研究氛围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同时也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穿插结合,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研究性学习中,一般由学生选择兴趣相近的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展开活动,而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能力甚至物质资源等条件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小组任务的分配等方面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考虑,最后就会造成“组长一人忙,其余跟着看”的尴尬现象。因此,在“中长线活动”中,更应该加强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指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关注:一是要引导学生发挥组内成员的各自优势。可以通过在活动计划中设计“任务自选菜单”,对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各种方法一一列出,让小组根据每位成员的特长和优势进行讨论,确定各成员的具体分工,保证小组成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校园里的落叶植物》中,其中一个小组内有位同学非常擅长摄影,于是就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记录资料,成了该小组成果的一个亮点。二是要鼓励学生加强组际之间的合作分享。特别是对全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由学生分小组研究的“半开放式”,由于各小组之间的主题互不相同又有联系,因此需要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小组信息、成果展示等形式,引导组际间分享收获、竞展风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和水平。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1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性学习尤显重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课程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乐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