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篇1
关键词:初中阶段 研究性学习 教学管理模式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第5条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该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之一,它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指向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目前,由于受教育教学理念等主观原因以及升学考试、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相当多的学校仅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方面做表面文章,部分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的研究工作还停留在课程的实施上,个别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仅限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以十九中学为例,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基本上都处于空白,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呈现巨大的反差。
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我们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最终确定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归结为:“4×3”教学管理模式(即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其中,四个阶段分别是:确定课题阶段、实践活动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步骤:培训指导、操作体验和质量认定。其中,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熟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掌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活动效率、活动质量和活动水平的提高。
下面我就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学生要初步学会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学生要初步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本阶段首先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设讲座等,目的在于做好选题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课题的自主选择,并结合自身实际,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1.培训指导
培训指导主要围绕着工作任务来进行。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无所知的,直接确定研究课题、制订活动计划培训,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为此,我们的培训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新课程。主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来源、基本理念、内容范围,讲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价值、活动流程、活动形式等内容,其目的是提高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师生应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活动,而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同数学、地理学科等一样都是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安排。
(2)课题的确定。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主课题、什么是子课题,然后介绍课题的选择形式、选择范围等。针对子课题的选择,我们确立了三个原则:一是新颖独特,课题不重复、不模仿、不常见、不俗套;二是大小得当,避免实践活动涉及面太宽、太大。三是难易适中,资料内容广泛、容易收集整理。
(3)计划的制订。包括活动目的如何确定,活动计划如何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以及活动形式的设计,学校要求完成的成果有哪些,以及关于活动公约在班级宣讲、师生签字等要求。
2.操作体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应结合搜索到的相关资料,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并形成基本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由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主课题和小组子课题的选择,然后进行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进行学习活动公约的填表与签字等环节。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到会人员情况、表现情况、记录情况;二是班级组织上开题课的情况,是否认真、课堂效果等;三是班级上交分组及课题统计表,是否及时、子课题的选择是否遵循了三个原则;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简称手册)的填写,是否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方法和途径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判断、分析和归纳;学生要学会相互沟通和协调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学生要初步学会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进行相关课件、手抄报等的制作;学生要通过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在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研究课题资料的收集、信息处理和问题研讨,最后形成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1.培训指导
教师要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确该怎样做,具体的环节和要求是什么,从而提高实践活动阶段的教学效率。
(1)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收集可利用三种形式实现:第一种就是网上查询,第二种是查阅图书,第三种是调查访问。培训要围绕着这三种形式展开,例如:这三种形式的最佳顺序是什么,应记录什么内容,如何进行访问,拍照时的适合时角度,采访时的礼貌问题等。在调查访问形式中,如被拒绝拍照或被拒绝采访时该如何处理,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参考方案。
(2)作品的制作。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都需要完成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再针对各种类型的作品提出具体的要求,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
(3)手册的填写。主要结合资料的收集和作品的制作等讲解相应的具体填写要求,包括格式、笔迹等。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等方式,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最后将经过实践或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制作,形成具体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成果报告以外,还可以是小制作、剧本等。
具体的做法:学生分小组通过三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活动,进行资料的分析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进行各种类型作品的制作。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二是手册的完成情况;三是各类型作品完成情况。关于实践活动过程的跟踪,这主要从手册中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材料体现。因为文字和照片材料的内容和质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这也是我校设计比较完善的手册的功能所在。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了解展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并能够进行展示节目内容、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学生要学会如何将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展示节目中,以增加其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学生要逐步形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本阶段,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活动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1.培训指导
在最初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校的成果展示活动水平与其他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本校内各班级的展示活动水平也参差不齐,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或要求。为此,我们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标准。
(1)展示活动的原则。原则为三个方面,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多元。其中内容丰富是指,展示的内容不仅仅是获得的知识,还应包括活动的过程、获得的技能等;形式多样是指,活动可以是娱乐性的,可以是报告形式的,也可以是竞赛形式的;手段多元是指,使用媒体、资料、实物等方法。
(2)展示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以往展示活动的优秀节目实例来说明,如何在遵循以上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展示活动设计和班级展示活动设计,进而实现展示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
(3)展示活动的样本。我们开始采取的是用个别班级上展示活动、引路课的方法为各个班级提供样板,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病,就是不能把最优秀的项目展现在大家面前。为此,我们采取将上一学年度各个班级的优秀节目挑选出来进行汇总的方法,为各个班级的展示活动提供设计上的参考和借鉴。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把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精心设计成为具有欣赏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并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活动成果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的方式展示。
在我校,具体的操作体验过程是,学生首先进行小组的展示活动设计,然后对班级各小组的设计进行整合,完成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设计,最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示。优秀节目可参加学校研究性学习汇总展示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包括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班级展示活动设计、班级研究学习展示活动情况和学校汇总展示活动情况。其中,我们对班级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的认定,采取逐个录像的办法进行跟踪和评定。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反思,查找自己在活动中的缺点和不足;学生要初步学会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和角度对同伴进行有益的评价;学生要形成克服缺点、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度。
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1.培训指导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它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评定性认识,它在人自身及各种事与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形式及原则,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1)认识评价。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理念、原则以及具体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以及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2)实施评价。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的自评,二是组内成员的互评,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师评。其要求主要是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最后介绍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等。
(3)评优活动。内容有优秀作品评选、先进个人评选(包括数量),方式为班级评选上报、学校综合评定等。
2.操作体验
学生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按照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顺序进行,最后班级内进行评优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学校对班级上报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对班级的研究学习活动情况进行量化统计,评定出学校年度研究性学习活动优胜班级。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动手、创新、交往等各种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2014年中,我校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展评活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全国电子制作锦标赛等全国竞赛活动中获奖48项,在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以及上海发明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21项。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跨越;促进了对课程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掌握了新课程的理论;实现了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历届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年会上,我校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专业教师,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活动本身的良性发展:在探索中学习问题,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纠正和完善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和创新,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娜,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教育探索,2005(5).
[2]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设计、操作、评价[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胡兴宏.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操作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6]廖大海.研究性学习的学校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篇2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篇3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篇4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00-02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思想政治课改革带来了理念上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对于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及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所学内容或社会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主动学习并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强调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1]。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会形成自发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以问题或课题作为载体,超越学生学科体系的研究活动。它包括三个步骤: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自发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要研究的课题,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所以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其次,研究性学习是围绕探究展开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的研究过程包括观察、访谈、数据测量、分析归纳、制订计划、请教专家、撰写报告等过程。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开放式环境中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研究性学习更重视过程和经验、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以及创造精神。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思想政治课偏向理论灌输,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明显具有说教性质,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权威性,鼓励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社会经验选择所研究的问题,围绕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完成课题研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内容。首先,从教材范围来看,高职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毛泽东思想讲的是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在我国新民主革命与建设及发展中的情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主要论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联系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继承马克思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中应创新应用,用发展的眼光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确定研究问题
自发寻找研究课题,培养兴趣,开阔视野,挖掘学习潜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更高追求。研究性学习以课题为载体,高职思想政治课的课题可由学生发现并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指定,还可以选择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抑或将思想政治课中的已知论点作为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再发现,也可以是社会职业实践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其研究问题还可以是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内的问题和跨学科问题。所以,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观察发现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疑惑和问题。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研究跨学科问题,利用多种视角研究思想政治问题[3]。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现实意义和具备可行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教师的作用不是给学生指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并找出问题,通过实践研究解决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培养比单纯地找到问题答案更加重要。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系统性,有利于加强历史和现实之间、课程和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心理学中的合作原则,利用人际关系对认知的促进功能,按照不同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教师应介入指导,以协调小组的组合方式和规模大小。
分组原则包括:按照兴趣分组,按特长分组,小组规模应适中。按照兴趣分组是指将兴趣爱好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有利于后续合作。反之,如果小组成员兴趣迥异,容易出现矛盾,不利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研究方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所以小组成员应在特长上互补,按照特长进行分工研究,这有利于出成果[5]。小组规模最好控制在6人左右,各负其责,有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资料处理和成果展示等,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
(三)收集资料,提取观点
确定好小组研究课题后,首先,教师应安排各小组写出书面计划和组员任务安排,对其进行批改,对活动人员、地点、方式和目标给予引导,确定研究方案,开始收集资料。其次,引导小组围绕课题收集资料,或者阅读图书资料,或者进行网络搜索,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基于此形成解决方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和所遇问题。教师应将一些重要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要打断学生,不应着急评价。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视角。最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设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四)研究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展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甄别,去伪存真,抽丝剥茧地总结研究成果,并将其撰写成报告。然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研究成果[7],正确对待学生的研究成果,肯定其劳动和付出,不管结论是否正确和成熟,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努力。
之后,组织学生答辩。答辩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十分重要。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告知学生答辩程序,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位主讲人,向大家解释研究过程和成果。在答辩时,小组成员对教师或学生的提问现场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让他们充满信心,仔细听清楚所提问题,给予详细回答,避免因紧张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
(五)考核评价
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方式对教学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一般采用自评和互评以及成果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在思想政治课传统评价模式下,学生是评价对象,处在被动地位,评价目标不明确,让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活动,实现自评和互评的结合。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小组组长应做好研究性学习记录,记录研究进展、成员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组员研究性学习记录主要包括团队任务、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这些记录是最终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以制定评价表和考核表。
(六)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是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改革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应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七)建立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联动机制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如果高职院校各部门孤立运行,则无法实现。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思想政治课教改小组,建立思想政治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
本文2023-11-15 18:03:49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