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范文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1
1.开展项目研究,改进教学方式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完全实现,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表层状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迫切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概念和学科学习过程,形成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以“深度学习”促教学改进。学校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起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该项目的切入点基于教师,为教师提供一种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和实践策略,归宿点指向学生,给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直指教学系统中四个最基本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围绕单元教学设计,聚焦深度学习四要素,构建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我们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本土化的深度学习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模型;建设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库;形成部分学科教学指南。推进中,我们特别强调体验式研修,在小、初、高各学部都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
以项目式学习改进教与学。我们以项目引领的形式建设专业教室,开设人文主题课程、实践探究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思维类课程、STEAM课程、领导力课程、戏剧课程等跨学科课程,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途径。
以STEAM课程为例,STEAM课程群包括通用技术六模块、工业4.0六模块、清华大学工业训练中心课程等。高一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合作,设计海报LOGO、项目路径,学习软件、设计零件,进行设计组装,调试运行。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分工合作,交流思想。这便是STEAM课程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教会学生做,更教会学生在遇到全新事物时如何去认识它、理解它,如何更深入地思考。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更高,体现出能力层级的发展性。他们首先进行工具及技能学习,如文献查找、数学建模、设计软件等,之后基于各自的设计进行尝试,试错修正,组装、编程、调试。该课程将学术性内容直接运用于实际的项目中,强调探究性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术探索及学科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工程学”思想和“做中学”模式,全面提升能力。
2.改变评价着眼点,探索多样化评价
改变评价着眼点,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评价的着眼点,能真正推动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以及学校各方面建设。评价学生能力,要考量能力点包含什么,如何发展这些能力。学校据此给学生提供培育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一系列能力的课程。
借助大数据,评价学生能力起点。在开学初,我们借助大数据对新生进行学习力的评价。从逻辑推理、概括提炼、心理旋转、听力记忆、知识广度五个方面测评学生的学习特质,以判断学生的能力起点,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做好个性化指导。后期还要通过课程管理系统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
以过程性评价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STEAM课程中“设计制作一台体现环保理念的3D打印机项目”的评价指标是:制作本组的宣传海报、LOGO,宣讲本组理念;制作短视频展示学习过程;设计一幕短剧推介产品;成果展示和答辩,依据标准进行评价。这其间,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评价及时对本组的设计方向、设计内容进行调整。教师的指导评价保证了学生整体学习方向的正确性。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起到“以评价促发展”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2
一、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方面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形式在优化上仍未能建立起长效机制;或者说,仍受到传统教学定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实施专项教学中习惯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自由活动”等三段式教学形式。尽管教师能够明确该教学目标,但学生仍只能在运动技能上得到提升,却无法形成一种体育精神。从体育文化的视角来看,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本身也是与团队互助精神相契合的。
2.教学内容方面
客观上来讲,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问题,毕竟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但教学大纲只是一种指导意见,教师还应根据校本要求和学生特质进行适应性创造。从这一点来看,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一点便是,未能与学生的心智特征相结合,即没有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问题意识驱动下的着眼点思考
以上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唯有通过思考,才能明晰初中体育教学着眼点的指向。
1.教学形式上的着眼点
在教学形式上应鼓励教师参加到学生的体育专项活动中。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1)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协调和维护活动安全的作用;(2)针对部分学生“慢热”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其中增强活动气氛。从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来看,以上两个方面已经逐渐被教师们所重视,但在参与程度上还应增强。
2.教学内容上的着眼点
笔者并无意改变现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但认为还可以增加内容的兴趣元素。由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常规内容难以引入该元素,则可以考虑增设某些体育活动项目在教学中。即可将拓展运动中的内容通过改造引入到教学中,如寻宝活动。这样一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团队互助精神。
三、实践与探索
以开展寻宝活动为例,活动范围是学校操场到住宿楼。在活动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了两组,设计出两条由操场通往宿舍楼的路线,分别由每组学生使用,预先在两条路径的沿线放置信封,信封里装有信纸,标有下一个信封的位置,以此类推。最后看哪一组的学生最先找到放在同处的唯一宝物。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在增加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选出的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行事、相互配合,最终完成该项任务。当然,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不是信封而改为其它信息告知方式。但是,其形式的内容须在两个团队间,建立起公平的竞赛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该项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发展。
通过上述游戏活动的开展,不难发现:体育教学采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各团队根据统一的任务,在各自团队内部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最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最终目标。可见,首先,该运动具有竞技性,符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在要求;其次,该运动是以团队为单位,能实现学生在团队内部的充分互动,形成团队精神,实现了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挖掘。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93-01
在近三年的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 采取“模块”的架构方式
高中新课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就是采取了“模块”的架构方式,根据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基本上都是以专题模块的体例呈现教学内容。“模块”课程的特点和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化编写方式,大大拓展了原有的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历史认识的提高和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打开了新的视角。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很少关注通过知识整合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习惯于照本宣科,即使整合,也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模块下的专题教学强调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整合。那么,在“一标多本”的新形势下,我们如何把林林总总的历史材料和千姿百态的历史课本(教材)进行整合,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进行知识整合的标尺,应是“课标”,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课标”是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的“灵魂”。
二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就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因此,作为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这就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了。
三 更新备课方式,要有合作意识
1.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
2.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备课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每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该如何实现,怎样导入新课效果更好,如何突破重难点,课后应编写哪些类型检测题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实施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 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4
实验题结构比较
可见,2011年实验题更加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考查,试题考查的内容源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有创新、有延伸,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18题“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由题干的陈述联系到“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依然是确(测)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只不过是由学生熟知的滑轮组情境迁移到相对陌生的杠杆效率情境,其知识的本质还是一样的,考查突出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
重视“科学探究”,突出“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目的是使学生从根本上摆脱接受性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分析比较2000年和2011年的实验题,2011年实验题对科学探究进行考查的角度又有了创新,命题者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思想:试题回归实验教学但又高于实验教学,显然是在扭转和改变“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教学方法。
回顾安徽省近几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学生没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获得高分很不容易。尤其是实验题部分的考查,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突出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的考查。试题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这样可以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所以,我们平时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必须立足于“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提高”,真正体现出学生物理学科的素养。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政治;素质教育
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本身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是否能顺利实施,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改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是师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使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我们要更新如“死记硬背”,“分数高就是素质高”等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有些观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经过千百年实践仍有较强的使命力,但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
(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课件成了中心,教师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28-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中提出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属――“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原有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课程内容中“生活化”的理念处处可见,但是现实的课堂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对于如何在课堂中实现生活化教学谈谈鄙人的浅见。
一、教学观念的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破则不立,“破”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最终达成“立”的一个前提保证。
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一认知性任务,而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作为学生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活,不仅仅是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是更应该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教学过程已经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接受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世界中的不同主体之间如何由互识到共识的问题,因而课堂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是作为不同主题的师生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达到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共识甚至产生“共鸣“的问题。教学和考试的知识点不再是知识的记住和套用问题,而是如何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顺利的解决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程指标准解读》指出,“关于教育方式的考虑,是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陶行知先生堪称伟大先行者。陶行知先生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将枯燥的化学公式变化公式用舞蹈体现出来,是同学们能够迅速的产生浓厚的兴趣,易学易懂。
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广大教师需要从教师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图标、漫画、照片、录像等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关系和谐化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的关系,而学生之间又常常陷入一种相互孤立、相互竞争的状态,课堂也因此变得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当前我们要实现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新生活,就必须要促进教学过程中主体关系的和谐化。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既然生活化的课堂是动态的,那在授课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甚至会直接干扰老师的上课秩序。对于这些,老师如何能够快速合理的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然而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吵架、动手的“放肆”行为,我们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往往采取了“以暴抑暴”、“指责惩罚”甚至“喝斥打骂”的方式。这样不但课堂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处理不好学生,往往口服心不服。甚至因为个别老师的过激言行伤及自尊而在心里落下阴影。因此老师在面对这一类事情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尝试用幽默式的冷处理,巧妙的化解课堂中的冲突,这样既维护了学生们的面子,同时又显示了老师的宽广的心胸。对于处理这一类课堂冲突中,年轻的老师因为资历尚浅,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往往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磨练、多锻炼、多积累,与此同时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老师多请教、多学习、多探讨。
我们的学生是人,是有着生命力和情感尊严的人。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应该以伤害学生的心理感情,贬损学生的人格尊严为代价,否则,那就完全得不偿失,也背离了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
五、加强师生的交往互动
作为有着鲜活生命力和独特个性的个体,学生和老师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生活化的课堂绝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应该变成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而要做到师生之间真正有效的交往、互动,这要求老师首先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教师应该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做到“眼中有学生”。生活化的课堂是动态生成、变化发展的。同一堂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神情在变化、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变化……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依据自己对课堂信息的综合分析,即时做出判断并采取得当的措施。如此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才可能真正取得成效,课堂才可能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 作业设计 优化策略
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评价形式。作业设计的导向与质量,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重要影响,但在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当一段时期,对作业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当今时代,教育领域中新课程变革的号角正在吹响,基于我们国家现阶段新课程高中化学科目教材的作业模式,新课程理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努力寻觅配合现阶段课程改革的作业模式,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实施科学教学的价值性和同学们的综合、完美性成长。
教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所留的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向课堂以外的继续顺延,同时,作业是展示老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主要过程。相对于学生来说,作业亦为完善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延伸和扩展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情怀和感想、优化学习效果一个有效方法。完美的课堂作业布置一定是融汇和渗透到学生学习行为的全系统流程中,为同学们学习质量的提高奠定牢靠基础,而且亦属于增强课堂教学成果的主要措施。所以,扭转陈旧的教学思想,理解和掌握新的课程改革教学观念,依照所颁布的新课程教学思想统领个人的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思路,加大所留课堂作业的教学价值性,是增强高中化学课程课堂教学价值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业还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必须对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一、作业设计要符合个体发展的需要
当前,新课程的改革步伐正在不断加大,鉴于我国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的作业形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当前课改的作业形式,将直接影响科学教学的成果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化学科目课程作业的样式比较单纯,不具备层次感,将全班或者全年级均要求按集中地一个课程作业模式进行,淡漠了同学们之间的个性特点,大部分化学老师生搬硬套教学辅导教材中或者使用固定板式的作业训练材料,此类的作业没有完全顾及学生的学习心态及个性需求,因而产生了一部分不适当情况。实际上,此亦为化学课程作业“数量大却水平低”的致因所在。
1.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业设计首先应该从备课开始,要研读教材、分析学情,预测学生难以突破的难点和容易出错的问题。在设计作业时,找准主干知识,找准知识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为作业设计提供基础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既定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还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将要完成的作业做一些铺垫;以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作业进行调整。整个作业设计过程中,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视差异为资源,不仅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设计作业;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作不同要求。教师要研读新教材,更新教学观,让学生通过作业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2.作业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过去的,甚至包括现在的相当部分化学作业中,独立思考受到了过于片面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关注,这与《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化学课程还应倡导资助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化学的方式”无疑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把交流合作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予以关注。
二、作业多样化
在化学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化学教学要强化思维的训练,体现化学教学的学科特色,发挥化学学科的根本功能。为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与思维的一体性训练外,还必须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开展有学科特色的、以课本知识为工具的思维活动,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常见的有:书面作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算、简答题或绘制实验仪器装置图等;实验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家庭实验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增加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即为开放性作业。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兴趣学习小组、竞赛指导活动)、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制药厂等化工厂的活动)等。
三、作业设计应有即时性和针对性
即时,指的是作业的设计应与近期新学内容紧密联系;针对,则是要求作业的设计指向性强,要把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及其交汇点上,放在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避免人为地在题目中过多添加障碍,保障题目的真正效用得以充分体现。通过作业,让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化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同一问题的不同形式掌握基本知识;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家的伟大成就。通过这样的作业,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总之,有效的作业是落实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化学作业不仅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等思维品质,教师应努力从作业的设计、批改、讲评等各环节入手,使化学作业充满无穷的魅力,使之真正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郭浩芳.化学作业呼唤“量体裁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1(12).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篇8
〔中图分类号〕 G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23—01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渗透在班级的一切活动之中,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标准、学生成长的新要求赋予了班级文化新的建设思想。
一、追求成功与卓越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班级文化一般具有教育和管理两大功能,管理体现出一种规范,教育则体现出一种发展。班级文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密不可分,我们必须视传承与发展学校文化为己任,也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体现和贯彻学校文化的精神:一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引导学生坚定成功的信心,使他们有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孜孜以求;三是启发学生自我领悟,正确处理态度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督促他们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线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对生活实践的体验的要求,而学生只有在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等活动中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体验和整个班级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自我展示,激发学生大胆创新。
首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是班级建设的主人的观念,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在班集体这个舞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新的自我;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班主任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班主任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一定要记住:尊重是前提,平等是关键,宽容是粘合剂,诚恳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如,在一次家长会上,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学习潜力大,但吃苦精神差;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但紧迫感不强;有的学生头脑聪明,但经不起诱惑;有的学生学习效率高,但投入时间少等,笔者组织了题为“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一点幸运化为生命前进的动力?”的反思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体会为重点,开展多向交流活动,通过这种群体的、合作的、开放的互动教育方式,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控、自主”的“四自”评价指标,并将此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使之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三、全体学生的阶段发展及终身受益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立足面
三年教育,终身受益,应是教育学生的至高境界。班级文化建设一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等,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去开启、去唤醒、去提升;二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觉悟,是自觉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条件;三要激发学生的动力。人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个人在生活中能够付出多少努力,能够使自己要做的事情达到什么高度,最终是要依靠动力的。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应倾向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成长中不断感受到“自主、超越”的快乐。高二年级则要重点开展人生与理想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高三学生的自律性增强,但思想负担重,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刻不容缓。班主任可提供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逐渐学会处理成长中的困惑、烦恼。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范文
本文2023-11-15 18:02:4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