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篇1
关键词: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发展企业绿色经济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完美协调,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提倡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发展应当以绿色经济为目标,提倡企业的绿色经营,保证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行,重视对绿色环境的保护。如今,我国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够实现发展企业绿色经济的伟大目标。
一、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企业数量的增多,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是维持地球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1]。我们国家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做到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共同发展,提高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生存环境的质量,提升空气质量,为人们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我们都知道,企业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的组织,不能只注重发展企业经济,应当将发展企业经济与保护环境做到紧密结合,发展绿色经济,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山西,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碳资源丰富,为山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碳资源。山西大部分都是煤炭企业,以煤炭资源为生,但是当地的环境问题也非常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比较低,威胁着山西人民的健康。这时作为山西地区的企业应当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企业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2]。
二、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1.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是发展企业绿色经济的重要方面[3]。发展企业绿色经济应当做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的使用价值,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企业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过低,浪费现象严重。企业应当重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的美德,珍惜资源,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企业可以经常对员工进行教育,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监督力度,宣传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可以播放一些贫困山区的生活条件,让员工能够意识到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不能够只是一味的追求企业经济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提升资源利用率是必要环节。
2.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重视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企业的新能源结构,构建创新型绿色经济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绿色项目,研发绿色科研成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企业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建造由于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型方案,为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科研基础。例如,对于化工厂来说,对于一些化工材料的乱堆乱放,以及化工污水的任意排放,应当根据排除废物的成分,进行化污设备的研发,对于化工厂所排出的气体能够进行吸收,同时可以对废料进行回收利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思维,有助于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3.加大绿色经济宣传力度
对于企业发展绿色经济而言,加大对绿色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员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识,为企业绿色经济的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4]。大力宣传企业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让企业员工共同加入到建设企业绿色经济的队伍中来,加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提升企业绿色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企业的宣传部门可以将绿色经济的宣传册放在宣传栏上,增强对绿色经济的宣传与推广,让员工了解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另外,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明确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升员工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企业经济,一切以绿色经济为基础,重视对生态平衡的保持,使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得以缓解,达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促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绿色经济是当今企业经济的发展目标,优化企业的经济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透明度,加强企业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让员工能够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所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不断的优化,构建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企业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依据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一定的策略,为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解析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04(28):94-95.
[2]高红贵,刘忠超.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2013,12(25):87-88.
[3]王艳.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3,12(20):121-122.
[4]朱婧,孙新章,刘学敏,宋敏.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5):103-104.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篇2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科技创新;生态文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将近30年的较高速增长,即所谓的“增长奇迹”。经济高速增长首先表现为我国GDP增长的速度快、持续的时间长;其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在于它特有的非常规性:经济增长理论着重强调的若干要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积累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我国并无过多的独特之处相比于其他国家,甚至某些方面仍处在较低水平的阶段。①
创新,是任何注重经济发展的国家都在时刻强调、重点投入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崇尚创新,努力探索创造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绿色发展,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要义,坚持走绿色发道路。坚持以创新为视角,以科技为支撑,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匮乏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科技创新产品较少,这种发展会使企业止步于自身现有的固定发展模式和技术支撑,无法适应现代化国际化跨文化的发展步伐,技术创新成为各行各业必须坚持的一条提高自身的关键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产能的过剩,这一切都是源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合理的开发投资,不断建立的大中型高能耗、低收入、低利用率的企业,导致大量生产力过剩和产能过剩。由此可知,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而并非大量开发稀有能源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投资,提倡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的绿色发展。
(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的合理分配,一直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发展要素不能及时的流入农村,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存在着局部的贫困,与中高等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悬殊,甚至有些地区,至今仍有儿童无法按时入学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相比之下,大中型城市的孩子过着衣食无忧、进入高等学府接受良好教育,生活优越。
因此,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缩减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对农村可持续经济的投入,加大教育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保护好农村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破坏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绿色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核心地位,缩小城乡之间、沿海内陆之间的差距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人类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的破坏、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一系列后果正在一步步地破坏着人类生存的大自然环境,也影响着自然系统的可再生循环。尤其生态、大气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最显著即北方频繁的风沙、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学校停课、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这一切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
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实施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从全球化的格局分析,低碳经济日趋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有利证明及巩固加强在当今世界格局的竞争地位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等问题。因此,各方力量应该着力思考,付诸实践,勇于改变过去企业效益低、质量次、创新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依靠科技、注重创新,提高自身核心技术和创新理念,应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实施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今天,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化,低碳循环成为一国经济立足于世界竞争强林的主导力量。低碳、环保、循环,优化,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生态安全,积极应对新一轮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大战。
(二)将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把握中国最大实际的同时,也要经常性回顾总结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勇于创新,争取在稳中求发展,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以主席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特别重视我国经济当前和今后长期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都迫切要求绿色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监管,完善体制创新,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注重质量和追求效益的创新层面上。
从长远分析,创新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方向,顺应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化趋势:
1、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核心力量,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绿色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需要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需要新一批知识性创新人才作为坚强后盾,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配置,知识和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2、核心在于企业创新。企业的创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程度。截至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研发成果、研发力量平均已经达到全社会总体的70%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相对水平,从这方面看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②同时,一些企业创新力不足,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缺失,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积极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团队,改变传统观念,促进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模式的调整。我国企业都应该积极关注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研发新技术、开拓新产品,积极努力步入创新型企业的行列。
3、重点在于管理创新。将传统管理加以创新革新,给员工创造温馨舒适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高情商的管理者善于变换管理思维模式,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使人心悦诚服,认识到领导的用心和旨意,促进全身心投入工作。宏观层面上,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等,成熟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人员遵守规章法则,保证共同努力和团队合作的前提。拥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可以使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潜力,将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促进人们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研制新技术新产品。现代化管理与创新是相辅相成、高效创新的管理模式,促使人们感知到企业的人文关怀,认识到自身在企业的价值,促进工作高效化。
4、保障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在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身的创新性,从而在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制度创新也是维护效率和公平公正的纽带,革新老套的规章框架,保障高新技术产品产权所属得到有力保护,使创新成果得到合理的奖励支持,促进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激励,降低创新研发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通过制度保障,为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监督保护作用。
三、对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探析
(一)实施创新驱动型战略,注重科学技术创新
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要依靠科技,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院校等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好科研技术支持。依托科技、坚持创新,是提升我国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保障。同时,企业要积极吸取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适时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政府、司法等公共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支持力度,同时相关部门做好新型企业创新的风险评估,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重视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把控,重点扶持拥有较好前景、风险系数小的高新技术的新型创新模式企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构建美丽中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发展模式已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落后型向现代型转变,由浪费型向节约型转变,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以及新能源开发是转变的主攻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改善,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构建美丽中国:1、政治方面,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宏观布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党是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政治生态良好、纪律严明的创新型政党;2、经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放为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步伐,坚持协调发展,保护生态,提高人们幸福指数;3、文化方面,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吹响嘹亮的号角;4、生态方面,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③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长远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资源优势互补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1、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三大产业的结构布局,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重视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善于发掘市场方向,大力发展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业,使资源达到最优化开发、配置。
2、优化东西部资源配置。我国东部地区有便捷的交通和有利的市场,同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化东西部的资源配置,相应的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区域差距。
3、优化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生产要素的优化,密切关注市场的供需变动,根据市场的行情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经营的主流,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着力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在人大代表会议上多次提出,我们国家要时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积极全面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良性运作发展,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④
对此,必须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把控,企业自觉做好污染排放和后期处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倡导低碳经济,真正实现健康、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集中最大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 靳涛,李帅.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基于体制柔性的解释[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5.9.
② 郑新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C].求是,2015(21).
③ 经济纵横[J].经济纵横杂志社,2015(11):11-18.
④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2] 经济纵横[J].经济纵横杂志社,2015(11):11-13.
[3] 求是[J].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2015(23):55-57.
[4]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01-01.
[5] 白春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C].求是,2015(23).
[6] 曹建明.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C].求是,2015(23).
[7] 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C].求是,2015(23).
[8] 靳涛,李帅.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基于体制柔性的解释[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5.9.
[9] 郑新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C].求是,2015(21).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篇3
关键词:青海茶园 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根据主体功能分区划分标准,青海省大多数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与禁止开发区域,地理环境脆弱,不适合发展大型工业等高污染的产业。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青海,茶园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快速的发展起来,使茶园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茶或品茶,更多的包含了饮食、娱乐、休闲、郊游等更丰富的内容,成为城市郊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城市居民休闲的新去处,对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青海省茶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理念落后、环保意识缺乏
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水平息息相关。由于青海茶园经济发展时间不长,政府支持管理力度不够,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的限制,多表现为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期效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茶园的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不科学,形成了许多臭水沟、垃圾山,严重影响茶园环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很多农家乐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致使青海茶园没能朝着绿色、生态、可持续方面发展。
2、发展定位模糊、缺乏文化内涵
青海茶园发展定位模糊,经营者对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盲目开发,简单模仿,缺乏创新,呈现出单一化、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茶园一般以饮茶、、休闲、娱乐为主,缺少文化气息。顾客在对茶园的消费中“食”和“娱”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这种消费属于粗放型旅游消费。在绿色健康运动方面消费几乎没有,对青海经济的发展带动并不明显。青海茶园经济消费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对青海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内涵未能得到挖掘,尚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容易身心疲惫,导致重游率低,从而使茶园缺乏稳定的客源市场。
3、区域分散粗放经营、缺少规模效应
目前青海茶园经济处于自我发展、自我经营阶段。没有健全的管理部门和有效的规范措施。茶园经济起步晚,起点低,多表现为个体小型的农家小院,档次低,服务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经营设施、经营特色方面打造力度不够,发展上随意性较大,经营管理上比较粗放,发展方向上特点不突出,难以形成品牌经营的局面。经营方式雷同,产品结构单一,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茶园开发和经营相当混乱,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既不利于茶园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区域和谐环境的建设和对外形象的树立。
三、青海茶园经济未来发展的策略
1、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网络媒体和政府进行大力宣传,使人们树立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生态环保的理念。以生态茶园、特色茶园、休闲茶园、文化茶园、低碳消费作为提升青海现代高端服务业水平的有效平台,转变茶园经济发展理念,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发展清洁生产、努力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明确发展定位、增强文化内涵
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浓厚的省份,青海省发展茶园经济在注重物质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应注重增加茶园文化内涵和民族底蕴。青海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如果在青海茶园经济发展过程中与青海独特民族文化相融合可以提高青海茶园经济的质量使其旅游经济朝着更高层次水平发展,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使茶园经济更多样化更丰富。
3、完善基础设施
设立茶园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茶园经济规划发展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茶园旅游发展政策,以较低的税收和地租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加快旅游村镇及公路建设,提高交通的便捷程度,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式茶园的经营更加顺利和有序,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食品加工行业,蔬果供应行业,餐具输送消毒行业等等。这样能使青海的茶园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心骨,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4、发展集群效应
针对青海地区小茶园分布较集中的情况,政府可以引导它们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多类行动主体的共向努力,利用集群效应而获得1+1>2的竞争优势。加强茶园之间的联系,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水平,节约成本,达成内部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产生外部经济性。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明确各个部分的分工,解决各个茶园经营方式过于雷同、形式过于单一、娱乐形式过于单调以及经营者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针对分布疏散的大茶园,政府可以对其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食品安全及剩饭残渣的处理给予监督、为它们提供更多低成本的娱乐信息、积极引导它们树立并加强品牌建设,以青海茶园特色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加强区域竞争力。
5、建立生态茶园示范区
根据青海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现有茶园分布等地理特征找出一处自然环境优美、交通状况良好(也可以后期修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现有茶园相对较少的地方,划出一片区域以供建立生态示范茶园。首先要求绿化率达到60%以上,食品要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污水残渣处理要采取集中净化方式。茶园要有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员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茶园的娱乐性与休闲性要与青海特色风情文化相结合,让游客觉得来茶园不只是身体上疲劳感的缓解和心情的简单愉悦,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灵上的陶冶和精神上无可比拟的愉悦感。此外,生态示范茶园应由其特有的文化,从管理者到员工都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茶园形象,让这个品牌走出青海,走向中国并最终走向世界。(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篇4
【关键词】绿色发展模式;区域经济;产业机构;鄱阳湖生态经济
一、以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绿色发展模式能够切实打破江西省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限性,调整产业机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江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能源的消费结构上,从2009年的相关数据现实,当年江西省标准煤的消费总量是5812.54万吨,其中工业部门的标准煤消费量竟然达到了4336.59万吨,占整个省份全年标准煤消费总量的74%以上,而交通运输行业该年的标准煤消费量是387.43万吨,仅仅只占当年全省标准煤消费总量的6.7%,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江西省工业生产部门所用的标准煤量达到超出了其他产业的标准煤使用量,工业相关行业的能源消耗比重大大高于其他产业的能源消耗,江西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相关产业部门的能源使用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江西省能源消耗的规模和速度。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江西省产业机构的升级与优化。加大科技的投入,切实发展高科技的农业,切实保障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与消费,形成农产品的产业链,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切实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工业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绿色能源,充分发挥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发挥最大的产值。江西推出了“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可以再利用的能源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切实发展低碳经济。近年来,正在实施天然气管网工程,该工程分两期建设,规划覆盖沿线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抚州8个设区市,31个县(区),线路总长680公里,并同步建设CNG加气母站,项目总投资26亿元,已基本建成并向沿线供气,二期工程也将根据国家主管网的建设进度适时启动。
二、以绿色发展模式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省会城市为龙头带动整个省份的经济的综合平稳发展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通过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指江西省以南昌为中心,惠及鹰潭、景德镇等市,包括吉安、九江、抚州、新余、宜春和上饶等市的部分等38个区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生态绿色经济为手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础,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覆盖了整个江西省土地面积的30%,涵盖了江西省人口总数的50%,并且创造了江西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因此必须切实做到以绿色发展模式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省会城市为龙头带动整个省份经济的综合平稳发展。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曾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建,必须切实抓住江西省情。其着眼点是切实保护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切实保护鄱阳湖的生态自然环境。以环境保护、降低能耗、降低污染为手段,切实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与关键,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江西实际情况,并且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切实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中,走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之路。建设以“四大生产区”和“八大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产业群。加强战略经济任务的发展,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最主要的战略任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产业的生态改造,实行农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以“四大功能区”和“两大精品线路”为核心的现代旅游产业群。切实走出一条以高新技术和低耗能、低污染工业,生态绿色农业和现代化第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切实把江西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三、以绿色发展模式促进江西经济实力的提升,切实提高江西应对国际压力与挑战的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并且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性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绿色发展模式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其紧迫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绿色发展模式甚成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驱动因素。由于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规则的新准绳,如果继续走传统的高耗能产品之路,必将受到国际贸易的排挤,江西出口产品将遭受到关于环境污染和耗能等方面的制约。因而绿色发展模式切实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能够增强江西省在国际低碳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出口值,增强应对国际压力与挑战的能力,从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摆脱以重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依赖,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继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实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水电、风电、垃圾填理气、煤层气利用、低温余热发电等领域开展CDM项目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四、结论
绿色发展模式能够切实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江西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江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此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切实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的创新工业体系。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把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推动江西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绿色发展模式是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切实以绿色发展为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舒,黄贤金,陈逸.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应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尹萌萌.低碳经济与能源结构转型[J].现代企业,2010(10).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外部性;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激励
从理论上讲,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可持续性建筑”,该类建筑指的是能够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将建筑空间构建成能够长期满足人类健康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绿色建筑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居住、工作与活动环境,而为了实现这一点,还要同时完成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最小影响,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方面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全世界大力推崇节能减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时期,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各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而这一建筑模式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绿色建筑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节土、节水与节材,但是也能够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正是对这一工作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与属性
1.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1)按照绿色建筑的设计原理,这类建筑往往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模式,无论是其建筑内部还是建筑物的外部,都采取有效的连通方式,使空气、水份能够通过认为搭建的建筑通道完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换,能够对气候的变化自动做出自适应的调节和反应;(2)从建筑物排放废物的视角来讲,绿色建筑对于废物的排放是极少的,即便在排放废物,也能够实现对这些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最终实现少排放或者零排放的目的;(3)按照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二者看做是能够融为一体的事物,因为对任何建筑物而言,都会对其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一旦它与外部环境何为一体之后,两者之间将处于和谐的境地,相互之间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加自然和和谐;(4)绿色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建筑,从建筑利用能源的视角看来,绿色建筑的特征主要在于其节能和低能耗两个方面,这是因为,绿色建筑所采用的往往是可再生的材料,即便是不可再生的也是可以进行降解的,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并且能够实现循环利用。
2.绿色建筑的公共物品属性。对绿色建筑来说,其公共物品的属性是十分明显的。所谓公共物品的属性指的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对绿色建筑的消费具有不可分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当一部分人在享用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利益时,是无法阻止其他人在同样的时间和同样方式享受这一利益的,当多个消费者共同享受这一利益时,单个消费者引起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而供给的不可分性,指的是只要为一个消费者生产绿色建筑,就必须为其他有需求的消费者生产该建筑。此外,绿色建筑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还因其能够向消费者提供的清洁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其所处的环境的质量是与自然等同的,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已经降到了较低的程度。
二、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分析与对策
(1)绿色建筑的经济外部性分析。对于绿色建筑的生产者来说,采用绿色建筑的方案在短期内一定会增加其初始投资规模。可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在经历着震荡,一方面是大中城市房价的日益上涨;另一方面是供大于求的总趋势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任何轻易增加建筑成本的做法都有可能使开发生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建造节能建筑只能通过政府的调控或者鼓励,单纯的依靠开发商的自觉行为去执行是具有难度的。即便开发建造绿色建筑能够在将来为其生产者带来丰厚的收益,能够有效的节约和保护能源,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人类居住的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开发商是否愿意在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完成这一行动,是不可预知的。此外,在建筑节能这个领域,存在着这样一个明显的现象——用户承担了绿色建筑的社会成本,而其他人却得到了绿色建筑的外部效益,其全部收益并没有全部的进入到用户的账户——这便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性问题,也是绿色建筑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2)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对策。绿色建筑发展问题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绿色建筑的正的外部经济性,消除绿色建筑的负的外部不经济性。而为了解决这一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税收政策平衡绿色建筑的支出。其具体做法为,通过对生产非绿色建筑的单位或者个人征税,对于征得的税款要将其用于抵消外部不经济性的部分,使这一部分损失得到补偿,这样一来,企业的私人成本就等于社会成本;二是通过财政补贴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由于生产绿色建筑存在着一定的外部经济性,因此,可以考虑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财政补贴,目的在于影响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与引导用户更多的购买绿色建筑。
三、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设计
(1)绿色建筑的市场启动阶段。除了财政支持与税费优惠外,还需要注重政府的采购向着绿色产品与绿色建筑的方向倾斜。其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对绿色建筑工程标底加上绿色建筑所带来的节能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数额以及普通建筑工程标底的大小进行比较,尽量优先选用绿色建筑开发商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二是明确和细化政府采购对绿色建筑或者相关产品的采购要求;三是政府在积极推进和建设经济适用房时,要积极的邀请绿色建筑开发商明确房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朝着绿色建筑的方向进行。(2)绿色建筑的市场成长阶段。在绿色建筑的市场成长阶段,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消费热情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商在这一时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发绿色建筑。此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辅助工作: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以及管理单位等绿色建筑开发辅助单位的激励;二是过低息贷款与财政贴息等方式,积极的拓宽绿色建筑的发展空间;三是增加“绿色建筑研究专项基金”的额度与覆盖面,推动和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的开展。(3)绿色建筑的市场成熟阶段。在绿色建筑的市场成熟阶段,市场已经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向前的重要力量。在不违反市场规则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我国绿色建筑开发企业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比如,可以对外国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验进行搜集和验证,对我国绿色建筑开发企业实施一定额度的进出口补贴,或者简化我国绿色建筑开发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办理手续等。
综上,自绿色建筑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由理念到实践的逐步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突破了一定的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高效利用。当然,绿色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为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建筑企业除了积极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始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别无他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绿色建筑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刘宏伟.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问题分析[J].建筑生态.2004(4):76~77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篇6
一、农业高职院校发展与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是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办学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是党和政府对我国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院校是实施服务“三农”的保证,坚持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其实质就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形态,和传统农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能够代表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消费者需求、农业生产力需求的先进农业模式。绿色农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其服务,这些先进的科技技术正是农业高职院校所独有的优势,同时也是农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研发的技术,更是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的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管理优势去服务“三农”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应用人才的培养,更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伟大使命和光荣任务。
(二)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对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绿色农业经济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教育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提供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等实现的。绿色农业经济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懂科学,掌握绿色农业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要善于经营,熟悉市场规律,具有竞争意识,才能在世界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疑需要教育作保证。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二、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在对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多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省农业等部门开展了绿色农业经济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随着绿色农业实践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首先,从概念内涵上存在理论界面的不完整性,对我国绿色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将绿色农业简单化,仅仅将其当作一项保护农业绿色环境的措施,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忽略绿色农业产品市场的开发与建设;二是把我国的绿色农业与国外的绿色农业等同起来,认识不清我国绿色农业与国际以有机农业和绿色保护农业在标准、体系以及运行效果、产品质量方面的差距,我国的绿色农业不仅要绿色保护,而且更需要经济的发展。其次,在实践上,我省绿色农产品与安全食品开发相分离,使绿色农业在实践过程中与安全、无害的管理和标准不能协调、统一,这是我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最大问题。
(二)对绿色农业经济研究与试验范围狭窄
绿色农业不仅是“精英”农业,更要“大众”农业,绿色农业应该是一个“大农业”,即“绿色农业”应涵盖“农、林、牧、渔、工(加工)”五大方面,是实现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的、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绿色农业不仅包括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农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农村能源的有效使用,以及对农业物种的保护及其生存环境的改善,它不仅涵盖农业生产行为,还涵盖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绿色农业经济的目标定位是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农民增收四个方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尽管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离绿色农业经济的目标要求还很远,相对于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来说显得微乎其微。
(三)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系统、稳定和有效的模式尚未形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农业进步,每一次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都是以科技发展为支撑的。我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尽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能否成为我省的现实农业发展模式、能否成为全国可借鉴的现实农业发展模式、能否成为农民增效又增收的现实农业发展模式,关键取决于绿色农业科技水平是否具有支撑该模式发展的能力。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虽然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扶贫等项目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诸多的服务,但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力度不大、服务的范围与程度不够,服务的绿色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农户的方式松散,还没有形成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系统、稳定和有效的模式。
(四)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方式还存在瓶颈
科技进步与服务必须依靠多方的合作。而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发挥必要的、恰当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搭建合作的平台,提高其联合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实现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互动和良性循环。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以学院一己之力,还无法将绿色农业科技的研发深入到较深的层次,也无力承担更大、更有影响的绿色农业服务项目;即便学院的一些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试验成功,但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困难很大;“政产学研”一体化等特色办学模式还没有主动与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其原因主要是:合作各方之间缺乏牢固的信任基础;“政产学研”合作的开放性不够;政府部门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将办学理念置身于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大背景中,为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之所以能够带动美国经济的腾飞,就在于它强调了高等院校必须面向美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培养工农业生产领域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农业高职院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就应把为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和农业经济部门的联系,切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1)将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纳入全日制教学计划相关专业课程中。在涉农类专业课程中增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的内容;在管理类课程中增加绿色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2)在我院举办的全省农民班培训课程中,增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在条件成熟时,我院还将建构符合绿色农业经济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及课程体系,及时为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我省绿色农业经济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人才支撑。
(二)加大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与供给,为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要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提高农业高职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力度,在技术研发时贯彻注重应用,强调实用的原则,农业高职院校不仅是农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助力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师生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生产科技开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比如生物质能源的研发、腔囊式新型日光温室的研发、稻草鹅立体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风光电能转换应用、种植与养殖交互促进的生态农业模式,等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我院建立了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系统、稳定和有效的模式,加大对绿色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构建了“产学研联合体”,推进“农科教三结合”,利用寒假、暑假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送科教下乡,送绿色农业生产资源下乡”的三下乡活动,使我院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绿色农业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多渠道多形式地为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三)探索与增强“政产学研”合作力度,构建与完善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
“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和运作模式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对鼓励和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尤为重要。即使是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政府也会通过相关法案、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以及直接资金注入等方式,促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政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进程中进行了积极而努力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学院定期选派资深科技人员到乡镇担任科技乡长;在乡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台湾兰花企业在我院建立兰花合作生产基地等等。长期的探索,提高了“政产学研”合作的绩效,使企业真正从中获益,合作各方真正从中收益,并乐于保持与我院的合作关系。我院特色的以“项目为牵引”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平台。新模式的主要思路,就是以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科技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吸纳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参与,构建与完善了一种新型的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平台,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一个“平台”,建设一批“基地”,建立一支“队伍”。
(四)以校地校企实验示范区作为学院参与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校地校企实验示范区的建设,可以实现校企、校地优势互补,企业、地方发挥熟悉市场的优势并提供研究经费,高校发挥研发力量强的优势,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如我院老师主持的反季节梨研究技术,在我院实验成功后,与海城市的一个企业联合在海城市建立了反季节梨的生产基地;与普兰店政府联合,在普兰店市所属乡镇建立的科技服务实验示范区。校地校企实验示范区的建立,是以实验示范区为平台,以县区为板块,以乡镇为单元,以村(或企业)为实验示范点,以项目为抓手,致力于把示范区办成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果展示区、“三农”改革发展的实验区、指导全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的样板区。
(五)建立绿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篇7
【关 键 词】绿色经济 现状 基层党组织大有可为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及适应性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第一种含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在这里,绿色是对经济活动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不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在这个意义上,绿色经济并非单指某些产业活动,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要求,它实际上是指要把原有经济体系的面貌由非环保型转到环保型,因此,此时绿色经济又可称为环保型经济或环境友好型经济。
第二种含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2]
(二)绿色经济的适应性
从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绿色经济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状况;第Ⅱ象限是有经济无环保的状况,这是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容易出现的情况;第Ⅲ象限是既无发展也无环保的情况,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坏了环境结果经济也无法发展的“双输”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开发、保存原始环境的特殊情况。[3]其核心内容是:绿色经济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为前提,以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为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桂林市Y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现状
(一)发展方式过于传统、发展的思想观念陈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代价较大,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受阻。Y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长,67.74%依赖于传统水果种植,个体经营的生态旅游、餐饮业只有29.03%,从事手工业和外出打工的农民很少。长期以来农民仅以扩大果树种植面积为主要增收渠道,发展还停留在粗放的经营模式。果树的落叶与未成熟的落果未进行有效的处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对于水果的深加工方面尝试较少,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小富后自满心理较强,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较浓,在新的致富门路面前,多持观望态度、靠自家的几亩果园过活,虽然收入可观,但增长缓慢,基层党组织应该把转变发展方式和农民的保守观念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愿望强烈但增收较为困难。据调查,桂林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确有差距。从文化水平与受教育教育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较普遍(占61.28%),高中占25.01%,中专占3.23%,大专占 3.23%,大学文化程度仅有0.8%。虽然自治区开展了农村教育“312工程”,但仍有辍学现象。在生产技能素质方面,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依然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民劳动力的15%左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尤为缺乏,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农村近乎是“科技荒漠”,文化科技水平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大阻力。(见表一)
自2004年以来,农民的人均收入始终徘徊在4000~8000元之间,农民增收非常缓慢,物价却一直在上涨,人们的生后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经调查发现,37.54%的人对当前的经济收入状况不满意;62.57%的人期望收入能有较大幅度升高,年均人收入可以达到25000元。怎样转变发展方式利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致富是当前基层党组织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基层党组织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领导能力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村的发展水平。调查发现,Y村基层党组织虽然带领村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与改革,但是当前发展呼声却越来越高。如表二显示45.5%和的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认为一般和19.9%的人认为绿色经济发展发展关键在基层党组织;而对政府的确信度是73.9%,这说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基层党组织大有可为
(一)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为绿色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4]这是中央作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方向。Y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变当地农业的传统粗放型增长发展模式,积极实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恭城建成6条生产线,专‘吃’干柿叶和柑橙落果”,[5]这一生产线的建成将会对当地的自然废弃资源很好利用,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会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可谓开桂林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先河,对于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辐射作用,也一定会对整个桂林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建立起一个绿色经济发展的范式。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在于绿色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应用,使这一发展模式真正促农民增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我国农村是人才匮乏最严重的地区,培养人才尤为重要。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的科技带头人,以适应这一经济模式发展的需要。基于广大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重诚信的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内容。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专技术人才,夯实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科技人力资源基础。重点培训循环、低碳、生态经济类型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服务人才。只有拥有了人才,这一经济模式才有发展的可能。还要加强对农民的转型期国民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农民主动参与绿色经济建设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更快满足广大村民增收愿望,努力营造这一发展模式的良好局面。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与科学管理
绿色经济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发展模式,可借鉴成熟模式较少,这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讨这一发展模式的规律,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决策与领导。要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积极利用传统经济模式中合理有效的环节;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论、管理经验,依据我国当前农村的管理实际,实施管理创新,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逐步建立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本文2023-11-15 17:11:5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