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5 17:11:50浏览:644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素质教育;误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把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纲要》中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同样是需要素质教育的,是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因为残疾人同样面对全面发展的问题,从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来看,其全面发展尤显重要。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特殊教育需要素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共识,甚至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差。

一、特殊教育的认识误区

1.特殊教育不需要素质教育

这种认识实际是对残疾学生的一种歧视、一种不负责任。因为,作为义务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之一,残疾学生本身存在更多的学习困难,存在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使残疾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融入社会是现代社会赋予特殊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全体特教人的光荣任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没有素质教育的特殊教育是不能完成以上使命的,是不能真正解决残疾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需要等众多问题的,也就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

2.特殊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特殊教育的基层教师,笔者对特殊教育是充满着感情的。在许多场合,跟一些领导、朋友交流时,笔者总是试图让他们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特殊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特殊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特殊教育可以从残疾孩子一进入学校就开设并真正施行音、体、美等课程。情况真是这样吗?特殊教育真的就是素质教育吗?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有偏见、有缺陷,甚至是错误的。

其一,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带有偏见的,是来自我们的一种本能,即维护我们作为特殊教育中的一分子的那种狭隘的自豪与自尊(至少笔者曾经是)。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有其缘由的:特殊教育无疑是一个狭小的圈子,就湖南省益阳市来说,特殊教育教师就一百来人,学生也就三百来人。同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教学,由于学生管理等的需要,学校大都采取坐班制,从某个层面来说,特殊教育教师更是个狭小的圈子。因此,特殊教育教师有其社会交往、沟通的局限性。

其二,缺陷是明显的。特殊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爱心是不可置疑的。但是,爱心不能包容一切,而且这种爱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是走样了的。比如,缺乏“民主”。从一些学校兴趣课的开设来看,许多学生就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是班主任为他们找到一个“出处”,有一个“安置”的地方。这就导致我们的兴趣课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笔者有过十二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对班队活动的开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所学校或者这个学校的部门会经常给班主任布置一些“任务”,比如本周安排什么内容,下周该讲些什么。试想,班主任自己都没有“民主权”,学生哪来的“民主”?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班队活动应该是以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说教的思想教育为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民主”的缺乏可能更为贴切。我们常说特殊教育学校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单位虽小,但要应付的检查、考核等都是必需的。这些相关的数据、资料还不得老师们提供,这种“扰民”教育难道能民主吗?缺乏民主的教育能是素质教育吗?

其三,这种认识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特殊教育之所以姓“特”,是因为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笔者认为更多的应该体现在特殊的教育对象上,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的特殊的学习规律、特殊心理、特殊需要,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特殊的手段、方式、原则等。可是,这些特殊性已经在慢慢地被“遗忘”。拿“聋教育”来说,许多聋校已经加入为高考而高考的行列,如为高考,很多学校实行了与普通教育教材的接轨,可是又没有解决接轨后教材的科学处理,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这些能说是素质教育吗?从“智障教育”来看,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突出。现在智障教育还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导致各智障学校或智障教育班的教材“五花八门”,有用幼儿园教材的,有用普通教材的,有用上海卢湾生活实用教材的,也有用广东顺德的人性化教材的,或者各种教材兼而用之。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智障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明确,对智障孩子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清晰。难道这也能说是素质教育吗?

二、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

那么,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呢?首先,我们要对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于素质教育,笔者比较认同李镇西老师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笔者认为特殊教育应该是民主的特殊教育、科学的特殊教育、个性的特殊教育。同时,特殊教育还应具有时代性,随着现代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视,特殊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时代印记。

1.民主的特殊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残疾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而不是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部分学生的需要去教育。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有更“宽”、更“博”的爱去实施教育。最后,应该有更“全”、更“活”的评价机制。从这个层面来说,首先应该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全”、更“活”,然后才是对学生的评价。因为如果做不到对教师“全”与“活”的评价,对学生“全”与“活”的评价无异于是“望梅止渴”。

2.科学的特殊教育

笔者认为,特殊教育要紧跟特殊学生的特殊性,包括特殊学生的特殊心理、特殊的价值观、特殊的学习需要、特殊的学习目标等。如果特殊教育脱离了特殊学生的这些特殊因素,那我们的特殊教育就是“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要把握其科学性,只有实施科学的特殊教育,才能达到特殊教育的真正目的。

3.个性的特殊教育

正是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更大的差异性。因此,特殊教育应该是更“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这就注定了特殊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更注重学生的个性需要。

4.时代的特殊教育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特殊教育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茁壮成长,理所当然地应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可以说,特殊教育的发展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自觉地改革创新,融入时代的主流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 军.特殊教育热点专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2

一、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特殊儿童群体而言,由于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明显低于正常的儿童,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心教育。但是,在特殊教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一些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使得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完成对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一些教师仍然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得特殊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无法实现应有的程度。

2.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不充分

除了对数学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这一因素之外,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不充分也是影响特殊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对于教材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之上,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学方法的落后也是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由于特殊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必须要及时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对特殊教育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尝试是十分必要的。

二、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拉近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与一般正常儿童相比较,他们接触生活实际的机会比较少,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仍然感觉到十分的陌生。以聋哑学生为例,由于他们对外界的声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使得他们对社会生活中资源的接触率十分的稀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存在语言的,因此也就不可能通过数学语言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为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实践时,要积极拉近教材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能够为生活实践而服务。例如,在对“认识钟表”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家中的钟表带到学校中来,指导每一位学生亲自感知不同钟表的形状和结构,在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时针、分针及其读数进行有效的掌握和辨别,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教授。

2.注重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来说,对其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能够使特殊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很好的生活,必须将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之上。例如对“小明要买5个乒乓球和1个羽毛球,每个羽毛球4元,每个乒乓球2元,求小明实际需要支付多少钱”这一应用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将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模拟实际购买的情境,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水平。

3.选择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

对于特殊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而言,合理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科学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形状认识”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三角板、黑板、篮球等不容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使得对这些物体形状进行有效的感知,从而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近几年来,特殊学校的教育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有很多的教育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数学教学的改革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社会教育的体系当中来,以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3

关键词:特殊需要;特殊教育;问题;理论

特殊需要是特殊个体对其生存发展所需特殊条件的依赖,是生命基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它作为特殊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概念,在上世纪中后期全民教育运动与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开始活跃于特殊教育领域,并随着特殊教育的服务模式进行不断的转移。传统教育实践中,残疾、障碍等特殊对象受到了人们的歧视,而特殊需要下特殊教育的出现不仅对其进行了批判与审视,并为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特殊教育的概念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国际上对特殊教育的理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特殊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被多数人所认可的解释有以下几种,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教材、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等来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以达到特殊教育的目标。另一种解释是基于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采取各种方法来尽可能满足这些特殊个体的教育需要,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确保这些特殊个体与正常个体具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中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是,指为满足具有一定特殊性学生的特殊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教学计划,包括体育教学。虽然不同学者对特殊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共同点都是针对特殊对象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

二、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引发的问题

目前,国外对特殊教育理论的研究和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其概念角度出发,而并没有对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特殊需要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般需要上,对特殊需要与特殊教育之间的联系也缺乏充分的认识与论证,从而导致诸多学者难以从学术方面或教育哲学角度来对基于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问题进行审视与解决。国内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现有研究情况的一种介绍与推广,缺少与之相关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对特殊需要概念理解非常模糊,而且将其逐渐泛化,从而模糊了其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为其他学者对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人的存在意味着需要,离开了需要便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不会有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也不会有引导人们奋斗不息的美好前景。需要是剖析人的本性、揭示人的历史活动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对人的需要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理论、方法等,这些成果对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殊需要是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其生命的存在、延续与发展所需特殊条件的一种反映。教育是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它体现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个体教育需要的差异性,有差异存在就会导致教育需要的不同。因此,差异性是人与人之间不同个性发展需要的表现。

特殊教育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在概念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基于特殊需要视角,对特殊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从而为人们重新认识特殊教育和平等教育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共享政策提供分析原则。

(二)批判与审视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学习对象的歧视

基于特殊需要的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对象的歧视与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国际性的。近年来,特殊教育对象已相继获得法律上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力,并拥有平等入学体制和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然而,这些特殊教育对象能够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自身又有多少能力来抓住这些机会来进行学习与生活,以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是摆在当前特殊教育事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特殊教育机构的建立是出于慈善的目的,且特殊教育实践研究是以“差异病理学”为理论指导,这使得特殊教育在本质上将个体视为存在某种缺陷的人。基于特殊需要为视角,对特殊教育的实践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实质是隐含了一种歧视性的教育态度,它忽略了特殊对象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所具有的接收平等教育的权力。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着生命的价值,而生命价值的体现则依赖于生命个体与群体的共享互生、相辅相成。基于特殊需要视阈,对现有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审视,既可以批判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对象的歧视与偏见,同时也可以为构建公平、资源共享、机会均等的特殊教育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理论依据。

四、总结

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的特殊教育,其研究内容是多方面、多维度、多学科的,这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对象受歧视的原因,特殊教育研究的历史困境及现实原因,各种教育思想、社会思潮与特殊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通过文章的分析,旨在使社会各界能够对特殊教育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能够在大量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只有对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进行更为丰富与广阔的探索,才能实现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娇娥.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学园,2014,10:38-39.

[2]盛永进.特殊需要视野中的特殊教育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7,09:14-18.

[3]盛永进.特殊需要视野中对特殊教育研究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7,12:19-22+32.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4

一、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学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2.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学可以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

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中开展美术教学的方法

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地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地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3.以生活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教学应该将素材锁定在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费解的大师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可反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解生活中的电话、自动售票机、公交车等事物,之后再让学生一边练习画这些事物一边讲解它们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美术动手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要学会用开放的眼光去搜寻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其实也达到了特殊教育中较高的层次。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68―01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学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学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2.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学可以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

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中开展美术教学的方法

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地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以学生为中心。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地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6

论文摘要: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育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育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逐渐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优势

1.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大量的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通过赏析《自由引导人民》,来与学生讨论为了取得自由和尊严,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险,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从而为其他教学带来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

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特殊教育中开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众包括了聋哑、残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与一般教育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

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2.2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关照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围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师站在中间讲课,以拉近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多引导,必要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在圈的中间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与融合。

2.3以生活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教育应该将素材锁定在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费解的大师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同时也可反过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解生活中的电话、自动售票机、公交车等事物,之后再让学生一边练习画这些事物一边讲解它们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美术动手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学会用开放的眼光去搜寻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其实达到了特殊教育中较高的层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当中的美术教育对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多总结和创新,善于引导和关怀,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一定可以迈上更高地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叶小明.人文关怀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7.

[2] 程宜康.关于美术教学改革的探索及思考田[J].煤炭高等教育,2008,9.

[3] 管平.特殊教育教改探索[J]. 职业教育,2009,10.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 公民精神 培养 独立人格 公共理性

培养公民精神是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所讲的公民精神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对象而言的,重点是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立。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

1独立人格的形成。中国正逐渐进入以民主生活为主要方式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既要具有公共性,也要具有独立性,二者缺一不可。独立人格是公民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公民社会中的权利主体,需要明确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选择、独立思考、自强自立、价值判断等方面。我们都知道,特殊人群具有一定程度的身心缺陷,但却具有较强的主体精神,只有超常的心智力量才能有效支撑他们的独立人格。所以,特殊教育要强化这种认识。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言语等方面障碍的人,所以特殊教育要让特殊人群实现特殊发展,让他们和而不同地融入到社会当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使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有机结合,使特殊人群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公共理性的建立。公共理性是公民社会处理一切关系的依据,公共理性遵循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适应、互利合作,提倡通过交流、协商、讨论等方式达成共识。公共性也是公民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公民适应性生存的条件。但是,一味关爱弱势群体和同情弱者,就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当然也就不能达到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会形成具有公共理性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会慢慢在怜悯和同情中逐渐被弱化,这样在走入社会后,还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被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利于特殊人群的未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特殊人群公共理性的成长和发展出发,对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在学会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真正理解公平与正义的真正意义。

二、特殊教育培养特殊人群公民精神的策略

1.创造利于特殊人群公民人格形成的生境。生境不同于一般的生存环境,而是指赞许、肯定、鼓励、认同公民理念的特殊生活情景,在这个生活情景中,民主生活经验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并不断地被丰富和强化,进而实现较强的自我更新生命力,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公民人格形成的生境。可以说,公民人格形成不仅仅需要特殊教育,更需要对特殊人群生活的社会生态进行重点改造,实现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使特殊人群逐渐养成公民意识。这就要求努力使接受特殊教育的特殊人群都成为公民,然后对所有人进行公民教育,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有公民意识,以及民主平等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样接受特殊教育的公民素质就能逐步得到提高。公民要从内心认识到特殊人群的特殊性,找出和特殊人群相处的有效途径。而特殊人群也要学会与所有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往。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不同层次、不同价值的文化信息,在不同个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这也是特殊人群公民人格形成所需要的生境。

2.在特殊教育中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别于一般的普通教育,但是特殊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教育者都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严格地区分开来,根本原因就是特殊人群不适应按照普通人群的统一标准设置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情境,特别是普通教育一直都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但如果将特殊人群进行隔离实施特殊教育,就必然会使他们脱离具体的社会生活,缩小他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不利于他们开展多样化和丰富的生活,对他们的人际交往、生存、发展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加上,一直以来人们对特殊教育都存在着慈善和福利的印象,所以造成特殊人群认为自己与他人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心理倾向,严重影响公民人格的形成。所以,在特殊教育中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合理和科学的。如何恰当地融入,就需要教育者不断进行探索,找出切合实际的方法和途径。

3.善于发现每一个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要求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教育对象身上特殊的发展潜力,并引导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技能之一。培养这种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工作,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人道主义精神和智慧,善于剥去假象和浅表特征,并积极主动地和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

总之,特殊教育要根据特殊人群的发展需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公民精神,特别是促进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构。同时,特殊教育者还应善于发现特殊特体的特殊发展潜能,为特殊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开辟通道。

参考文献:

[1]倪胜利.特殊教育与公民精神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13.

[2]何君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精神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8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兴趣。因为特殊教育与普通的教学方式不同,特殊教育的学生多为残疾,存在生理缺陷、智力障碍等,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完成。实际上,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注意到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更新,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接受情况等有效分析,整体的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无法使学生提起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目标无法实现,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且,教学内容不够新颖。语文教学中,学科内容为核心要素,特殊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态度不端正,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导致智障学生提不起兴趣。同时,有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中比较随意,出现较大的盲目性,对语文课本知识没有进行严格整合等,从而导致智障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文本知识的含义,在整体上降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质量,影响智障学生的积极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因为智障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速度、理解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兴趣等各个方面。所以,在特殊教育教学中,为了发挥语文课堂的学习魅力,需要教师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目标的个性化与层次化。例如,针对同一篇语文文章,一些阅读能力强、情感丰富的学生可以为其设立“理解中心思想”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记忆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他们学会“背诵”“朗读”等教学目标;但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经常识字、学会应用,保证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得以提高。(二)差异性教学的实施。进行差异性教学,促进个性化训练的形成。特殊教育模式下使用的语文教材没有较大难度,主要是学生智力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有些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会面对一些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进行组合、整理,将文章中的大环节转变为小环节,实现差异性教学,保证智障学生得到个性训练。例如,教师在讲解一篇语文知识期间,可以将整篇文章进行细化,其中,可以分别设为生字识别、朗读、理解等多个环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差异化训练,在这种引导下,不仅能充分体现出差异性教学价值,还能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三)多元化教学方式。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同掌握水平为其创建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语文知识与教学方式的结合,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引导下,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因此,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优化,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重视师生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个性化指导方式的形成。在特殊教育理念下学习语文知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因素。为了体现出个性化教学价值,在具体教学方式下,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进行指导,保证学生在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中,能够最快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为其提供帮助,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的充分体现。(五)诊断评价。评价工作是个性化教学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针对学生个体作出诊断评价工作,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诊断等。根据实际的评价结果,还需要将其及时反馈,促进个性化教学价值的体现。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对智障学生开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获得进步。

语文学科在特殊教育中极为重要,能够促进智障学生群体的积极发展。智障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能够充分了解社会、世界,从而提高他们的基本语言交际能力。

作者:谢晓红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祖峰.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J].学周刊(B版),2014(10):65.

[2]郑凯.个性化教学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6(7):127.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篇1关键词:特殊教育;素质教育;误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把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