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5 17:11:48浏览:415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绿色;低碳;旅游产业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产业。它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综合性产业。但其支柱性产业只有三个,即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酒店餐饮业(住宿饭店)。

(二)绿色经济的概念。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学的定义是:为了整个人类与我们行星的共同利益,而伦理地、理智地和生态地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和公平合理的分配。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强调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生态资本总和的不减或持续增加。

(三)低碳经济的概念。《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低碳经济特别强调降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绿色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哈尔滨市旅游业已从过去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初具产业规模形态。但总体看,由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高速度、低效益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未具规模。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1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综合性重要产业。在哈尔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哈尔滨市旅游业整体规模还不大。以“十一五”前四年旅游发展情况为例,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但总量排名第12位,仅比2006年提高了一位。这也说明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旅游业六大要素部门齐全但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部门――吃、住、行、游、购、娱种类齐全,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但从旅游业内部协调发展方面看,住宿、交通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以住宿业为例,哈尔滨市中级宾馆数量过多,而高低端的宾馆数量偏少。此外,哈尔滨市住宿业多集中于市区,周边旅游景区住宿条件差,星级宾馆匮乏,旺季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以形成结构体系但缺乏深度开发。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比较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农业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己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尤其缺乏高品位、大规模、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娱乐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吸引力大、牵动力强的龙头项目。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效益差。哈尔滨市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从旅游企业规模看,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旅游要素还没有充分发挥。2009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30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利润率1.78%;48家饭店实现营业利润率为-6%;14家较大规模旅游景区实现营业利润率-3.1%(不含政府补贴)。从企业资金运营情况看,哈尔滨市住宿业举债情况较为严重,餐饮及旅游景区情况略好。

三、哈尔滨市低碳旅游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碳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哈尔滨市作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并没有将一些宝贵的低碳旅游资源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强调冰雪旅游!而冰雪旅游也只是一味强调冰灯、冰雕、雪雕等一般观赏游,缺乏高端的消费性冰雪旅游。

(二)缺乏低碳旅游整体规划和政策手段。哈尔滨市总体旅游规划和专业旅游规划还是沿袭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思想还是传统的发展思路。只注重短期的效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利用考虑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去引导低碳旅游发展,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规划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使旅游企业向低碳旅游经营模式转变。

(三)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定位。哈尔滨低碳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目前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大同小异,与南方很多人工制造的景点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原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特色。尤其是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旅游产业,重复建设,趋同性比较严重。

(四)对公众环保生态低碳意识的宣传不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一些著名的景点垃圾随处可见,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国内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不足。

(五)旅游业粗放式运营缺乏低碳配套设施。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在主要景点缺乏生态停车场、电瓶车、新型能源车和低碳旅游路径。也缺乏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回收方式、生态卫生间、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设施,在自然景点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信息网

[2]张辉,历新建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 2004.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4~30

基金项目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SWOT分析;对策分析

绿色产业是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区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近年来查哈阳农场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跨越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明显,但绿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观念上,长期以来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开发而轻保护,不利于查哈阳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寻找制定适合本系统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方法有助于查哈阳农场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绿色产业的构建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

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8.4万hm2,耕地面积5.8万hm2,境内土壤类型以草甸黑钙土为主,平原区黑土层0.5—1.0m,有机质含量4—6%,部分棕色森林土有机质含量均在3—4%。

2.水资源

查哈阳农场位于诺敏河—阿伦河的河间地带,水系比较发达,场内有黄蒿沟、白马河等河谷,拥有太平湖和白马河两座水库,汇水面积980 km2。灌区主要水源诺敏河全长367km,流域面积2.6万km2,年均供水量约为7—8亿m3。

3.旅游资源

查哈阳农场南靠鹤乡齐齐哈尔,北依尼尔基水库,拥有国家大二型水库——太平湖水库,东北最大的自流灌区——查哈阳灌区,白马河水库,800年历史的金界壕,旧称“老边壕”、“边堡”和日本开拓团本部“大烟筒”等。黑龙江省旅游名镇——“塞北水乡”将成为未来查哈阳绿色产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金字招牌”。

(二)绿色食品品牌优势

1993—1995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年时间的严格监测检验后,查哈阳农场的甘龙牌优质粳米于1996年2月被批准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1994年在查哈阳农场召开的中国北方农垦水稻会议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查哈阳农场创造了“一个奇迹,三个典范”,即北纬48°线上超国际水平的奇迹,高寒稻作机械化创高产的典范,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典范,稻作实现两高一优的典范。1996年1月,查哈阳农场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A级)。1998—2000年,农场建立4万亩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3年累计生产绿色食品大米4.5万余吨。2000年12月获取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大米的生产加工等4项证书。

(三)历史人文优势

查哈阳有过三次移民垦荒的历程:第一次标志是金太祖天辅五年,金界壕被蒙古族攻破;第二次是1906年至1931年东北沦陷前夕;第三次是日伪时期。历史上的三次移民在为查哈阳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机遇

(一)“十二五”突出“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黑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要基本形成北大荒绿色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查哈阳农场地处黑蒙交界地带,远离工业区,空气质量优良,发展绿色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国家、省区支持垦区带动周边的叠加机遇

黑龙江垦区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使命和艰巨任务,国家和黑龙江省非常重视黑龙江垦区绿色产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已经把“场县共建”上升到战略高度,从初始“三代”作业向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延伸。国家、省区、农垦总局和周边地区对垦区带动周边都给予了很多政策、项目等相关扶持,这势必为查哈阳农场全面深入推进辐射带动周边带来叠加机遇。

(三)国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时代机遇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要求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促进绿色安全生产,另一方面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和认识度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食品的品牌树立和市场开发带来了机遇。

三、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劣势

(一)场域经济存在“短板”

查哈阳农场场域经济以绿色水稻为支撑,呈现“水兴、稻兴、场兴”的经济格局,但是尚没有形成整体循环经济格局,产业单一,第一产业比例较大,且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生产性建设为主体,所占比例最小;第三产业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

(二)产业集群存在“软肋”

从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上看,其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3.1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75.3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1.55%。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一、第三产业投入资金严重失衡,第二产业中加工业投入为零,直接影响到第一产业产品输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场整体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带来严重影响。

(三)交通瓶颈“桎梏”尚待破解

查哈阳农场初步具备了引领带动周边实现绿色发展的实力,但是农场没有高速公路、铁路系统,是全面推进“省区共建”、“场旗共建”和“场县共建”的一大“桎梏”,如何打通与S111省道、G301国道的交通连接,增强查哈阳农场的交通运输能力,进而发挥优势,扩大影响力,是需要省区、垦地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四、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挑战

(一)实现绿色发展根本转变尚需时日

“十一五”期间,查哈阳农场实现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跨越式增长,2006—2010年查哈阳农场GDP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为19.39%,虽然高于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但仍低于黑龙江垦区年均增长率,面对黑龙江垦区的跨越式发展势头,要实现农场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行不悖任务比较艰巨。

(二)建设生产加工物流中心任重而道远

农场整体收益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销售层面,处于现代化大农业产业链的最低端,下游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目前粮食仓储设施极其缺乏,吸纳自身与周边粮源能力严重不足,与绿色水稻8亿斤产能极不匹配,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小规模重复建设阶段,现有的米业加工企业,产品雷同,但品牌各异,没有形成产业合力,缺乏规模粮食仓储能力和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拉动能力。

五、发展对策建议

(一)重点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机制来发展龙头企业(集团),依靠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基地发展和促进规模扩大,使企业与基地连结起来,基地与农户连结起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要对已建成投产、管理好、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有优势产品的企业和通过充分科学论证的在建项目加大培育扶持的力度。

(二)组织及人才激励政策措施

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力度,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各级各类人才投身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人才激励上,推行职称改革、创新创业扶持、收入分配、人才奖励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查哈阳农场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加大人才利用和引进力度;加强开发绿色产业的人才培训工作,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员的素质;对在发展绿色产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激发各类人才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业

特色就是独一无二,只要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产品就会有竞争优势,才能有利于经济突破发展。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就是谋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

(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以查哈阳农场为中心,与周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大联合、大协作,充分展现查哈阳“水乡、水城、绿产业”的独特魅力,形成“蒙东黑西”独具特色的北大荒“大地景观中心”。

六、结论

通过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可以看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既具备自身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劣势和面临严峻的威胁。应适时抓住其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农场特色的名、优、土、特、稀产品(以绿色水稻为主)以及生态旅游业;对农场职工进行绿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绿色消费意识;通过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绿色产品质量;通过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品牌产品的开发,绿色市场的培育和规范,提高查哈阳农场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促进绿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云,卫立冬.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5(4).

2.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M].新华出版社,2006.

3.李宗保.构造绿色和谐——发展绿色经济[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4).

4.田雨艳.东北地区绿色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刘薇.北京绿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2(4).

6.王永林.商洛现代中医药和绿色农产品抢眼西洽会[N].商洛日报,2005.

7.郭京福.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 民族出版社,2006(4).

8.陆武成.甘肃的绿色农业之旅[J].中国报道,2006(10).

9.斯日古楞.内蒙古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劣势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0.王克西. 绿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现状调查[D].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4).

11.王丽.黄河三角洲绿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3).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特征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分析

物流业务与产业、企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物流业的发展是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反过来适宜的物流形式能够促进产业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战略规划和管理,导致物流业与产业的发展不协调,这已经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因此,加强物流业务的战略管理**就是一个涉及到使二者相互适应,以促进企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理论与应用问题。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概括如下:

(1)物流业务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Batten(2000)提出中小企业适合采用自营物流。李维安(2002)认为我国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等原因,在单据处理准确率、配送及时率与货损率等主要服务指标上,都较自营物流低,导致大企业多采用第一、第二方物流。

(2)物流战略管理要适应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需要。1954年鲍尔.D.康柏斯提出要从战略高度管理和发展物流。GrahamScharmann(1984)提出物流业务要与生产、营销活动相适应。Hans-ChristianPfohl(1994)认为第三方物流业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它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欧新黔(2006)提出物流要以需求为基础,产业为依托。黄福华(2005)指出物流对产业有较强的依赖性,要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加强物流业的管理。

(3)物流战略管理将是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新途径。David(1999)指出通过物流业战略管理企业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杨伟文等(2002)提出企业竞争将转向有“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物流领域。戴友陵(2004)提出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张蕴博等(2006)认为通过物流业的管理获得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

(4)物流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为供应链的全体成员带来利益。Boyson等(1999)对27个产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物流委托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Lieb等(1993)指出使用第三方物流大约可使经常性物流成本降低30%~40%。JohnGattoorna(1998)认为第四方物流旨在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有的国内外文献都提出了物流业与产业发展间的相互支撑关系,但不足的是没有区分不同的产业及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物流战略管理形式的不同要求,缺乏对特殊性问题的差异化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物流业依托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的产业以及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1)产业处于导入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快,中小企业占较大的比重,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之间主要进行模仿竞争,适宜采用第一、二方物流的形式;

(2)产业处于成长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减缓,企业之间开始进行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大企业的主导地位,产品附加值高、差异性大,企业之间进入成本—价格—质量—规模的竞争态势,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

(3)产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数变化的速度开始出现由缓慢增长到快速下降,产品附加值提高,并形成品牌声誉,企业之间进入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第三、第四方物流共存,并逐步形成以第四方物流为主的竞争格局。在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促使物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就要通过政策导向、支持手段以及加强管理,实施适应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要求的物流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链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高,并通过物流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

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不同产业在不同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需要实施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

1.基本状况。1996年以来,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6—2005年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绿色产品总数、绿色产品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5%、33.71%、37.29%、23.39%、78.07%、17.78%。

2.成长期的判断。选择适宜的物流管理模式,首先要分析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处于这一阶段企业数目的变化。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数目的变化是反映产业演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企业数目和业发展阶段成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分析过程略):从2003年开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进入成长期阶段。由于利润丰厚,竞争者纷纷加入。在这一发展阶段,理想的市场发展态势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主要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但在现实的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地方保护以及该市场的进入壁垒低和该产业的获利性较高等原因,一些应当被淘汰的小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但大企业主导市场态势的形成会加速对小企业的淘汰。

3.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通过对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判断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初期时,仅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或企业运输紧张时,企业开始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强化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中期时,由于供应链在市场发展中的优势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企业多数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集成服务,接受运输与仓储集成的服务。当该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后期时,第三方物流专业化和竞争力的优势使其更多地被委托方接受,国际化以及分销渠道复杂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业由第一、二方物流转向第三方物流,在计划、装卸、仓储、信息及运输等功能方面接受综合服务。在成长期,绿色食品差异化程度和附加值有所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进入市场的壁垒提高,但利润和产品产销市场的空间仍然巨大。市场竞争特点是激烈的成本—价格—质量—品牌—规模竞争,第三方物流的比较竞争优势显现,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来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见表3)。

4.绿色食品产业与物流业务的发展关系。

(1)理论分析。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产业分工和集聚,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这样物流业因需求扩张得以加快发展,迅速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另外,物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成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角色。从二者互动角度,建立关系模型。

(2)定量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作用,做二者的关系图(第三方物流增加值、绿色食品销售额代表各自产业发展水平)。从图2看,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再通过SPSS14.0软件计算出相关系数为0.93,说明物流业与绿色食品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作用。

(3)通过分析可知: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将带动绿色食品产业销售额增加0.35个单位,可见第三方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从模型的长期乘数<1(理想中大于1),而且滞后项系数非常小以及出现负数(而相关分析的系数又非常大),说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至于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折射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物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对物流发展的战略管理。企业不是根据所从事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对物流实施战略管理,大多数企业还是采取自营物流形式,并且将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2)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其被认为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58%;在英国,第三方物流有一定的成熟程度,这一比例约为76%。而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在起步阶段,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23%,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

(3)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滞后。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日本、韩国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的法律来确定物流发展的近期和远景目标。我国政府对物流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缺乏针对性,较少考虑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发展阶段的需要,导致物流业与产业发展的严重脱节,突出表现是有些地区的物流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有些地区已经超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两种不适应都极大影响效率的发挥。从我国绿色食品物流市场发展需要看,需要加强宏观和区域市场管理,要通过政策导向和扶持,创造一种有利于物流战略发展的环境,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4)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滞后。仅把物流看作生产销售的“配角”,缺乏改善物流管理、降低流通费用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机制和动力。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物流过程的不同环节由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影响着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三、结论与建议

1.物流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处理好与产业的发展关系及政府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物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的效率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就要求实施物流战略管理。中央与地方物流战略管理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中央侧重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使物流业与全国经济发展相协调;各地区应从产业的特点并结合其发展阶段的实际,系统规划物流市场发展,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鼓励外商战略投资者参与物流市场的建设,同时注重引资的质量和实际效果,避免物流基础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的中期阶段,要制定和实施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多元化形式的发展战略。随着产业进入成长期,与技术功能相配合的加工、营销等功能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开始上升,企业物流逐步转变为第二、三方物流相结合,以第三方物流形式为主,产业发展与物流市场建设互相推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协调好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一是建立战略联盟,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要着重于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实现双赢局面。二是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专注于特定行业(绿色食品产业),借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业务专业化程度。

3.发展第三方物流要协调好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从建立长效利益机制和合作竞争关系方面,寻求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推动物流业内部重组,整合物流资源,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实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生产企业根据所从事的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实力,选择适宜的物流形式,寻求总体利益的增加和各方利益的协调,以形成稳定的物流链条和合作竞争的利益格局;考虑到绿色食品有些是生鲜食品、容易腐烂等特点,必须保证物流链的稳定和快捷,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各方利益的增加。

4.物流战略管理中政策导向十分重要。产业政策应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开展跨地区、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合作,支持绿色食品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运等企业结成联盟,提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的多样化。培育和发展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领先者。

5.以合作竞争促管理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绿色食品物流产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驰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都与合作竞争理念的培育和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中外物流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选择好的合作对象、投资形式和投资领域,在商品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采购中心、组建合资物流公司等方面开展合资与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

(1)横向协同物流战略,在不同的物流业务环节或产业环节开展物流合作,实现协调、统一的运营机制;

(2)纵向协同物流战略,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在合作竞争中分享效率提高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经济日报,2006-04-20。

2.欧新黔.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经济日报,2006-03-20。

3.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弗尔.物流前沿:实践、创新、前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YemisiA.Bolumole.TheSupplyChainRoleof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01,(12)。

5.GoranPersson,HelgeVirum,GrowthStategiesfor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ACaseStudy.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01,(12)。

6.AlexanderE.Ellinger.http:///logistics/ImprovingMarketing/LogisticsCrossFunctionalCollaborationintheSupplyChain。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0,29:85~96

7.YonghuiFu,RajeshPiplan.iSupply-sidecollaborationanditsvalueinsupplychains.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4,152:281~288。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 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对策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规模达到了空前水平。大量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变暖,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和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绿色能源产业是指以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它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各个地区竞相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如何快速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以期为陕西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陕西省能源产业的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的省份,是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地质调查资料显示,陕西省有煤炭资源储量1700亿吨,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三;石油可采储量23046万吨,居全国第六位,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5752.82亿m3,居全国第三位。[1]陕西省能源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陕北的延安和榆林两市,煤炭资源的分布相对较广,绝大部分分布在延安、榆林以及关中的渭北地区,在陕南有零星分布。

丰富的能源资源赋存为陕西省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为主的陕西省能源产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能源生产量由2001年的3034.3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4年的46981.6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12.74%。[2]能源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GDP增速。能源产业结构反映了能源产业内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长期以来煤炭产量占陕西省能源生产总量的75%以上,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石油产量比重受资源储量约束,有小幅下滑;天然气的生产量大幅上升。能源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能源产业投资每增加1%,可使陕西省GDP增长率提高0.43%。[3]

二、陕西省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能源生产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比重过高

按照能源使用后是否产生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可以将自然界的能源分为化石能源和绿色能源两大类。煤炭,石油、天然气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SO2、NOX、粉尘等环境污染物;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陕西省化石能源富集,开采条件优越,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大量资金投向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生产。统计数据表明,多年来化石能源占陕西省能源总产量的97%以上,受化石能源的市场份额抵压,水电、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差

绿色能源产业是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能源产业对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经济水平的要求很高,落后地区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会受到很多制约。陕西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企业市场前瞻意识不强,加上化石能源储量丰富,因此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动力不强。无论是光伏、风电、地热等典型绿色能源的装机容量、开发规模,还是绿色能源设备制造,陕西省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3、政府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足

绿色能源相比传统化石能源的最明显缺点就是单位能源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在传统能源与绿色能源并存的时代,绿色能源产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目前,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深化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改造,提高陕北煤化工产业竞争力,绿色能源产业还不是政府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政府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市场准入等政策力度还不足以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陕西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有利条件

1、经济增长放缓,为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往经济发展依赖的旺盛需求和成本优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12年以后经济增速开始下滑,产能过剩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增长动力发生转换。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受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能源需求增长疲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生产受到了抑制。这为国家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2、国家新的能源政策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争取了市场空间

为了保证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产业的竞争力,顺应世界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国际承诺,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结构要进一步优化,要将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降低到58%以下,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提高到15%以上。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压缩煤炭能源比重后所腾出的市场空间也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3、丰富的资源赋存为绿色能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有无丰富、稳定的资源赋存是决定绿色能源能否开发的物质前提。陕北的延安、榆林地广人稀,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且稳定,十分适合光伏发电和风电的发展;关中地区的咸阳、西安、渭南、宝鸡都有丰富的地热能,可以利用地热能解决城市冬季供暖。陕南地区太阳能丰富,可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四、加快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利用绿色能源开发,推动贫困地区脱贫

陕西省是贫困人口集中区,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在国家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可以将产业扶贫和推广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结合起来。陕南、陕北边远贫困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在这些地方可以向农户推广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政府免费提供他们发电设施,贫困家庭通过向电网提供绿色电力获得经济收益。

2、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绿色能源产业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很难满足需要。解决资金瓶颈就成了绿色能源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当前,社会上有大量闲散资金,可以大胆利用ppp、众筹等现代融资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到陕西省的绿色能源产业。社会资本的进入会对陕西省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绿色能源产业项目具有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的特点,与化石能源相比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等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进行支持,鼓励社会对绿色能源产业投资。对制约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如禁止绿色能源上网销售、限制行业准入等。

4、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绿色经济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陕西省应当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中化石能源产业比重过大的局面。一方面在能源生产上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建设新的能源基地,形成新的清洁能源供应渠道;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生产装备制造业,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耿志成.陕西省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J].陕西煤炭,2003(02)4-7.

[2] 陕西省统计局.2014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 赵京,单嘉琦.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陕西省能源结构优化政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3)271-274.

【作者简介】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 沈阳;环保产业;发展;环境样板城

中图分类号X-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54-02

1 环保产业概况

1.1 环保产业的具体定义

环保产业是相对比较狭隘的概念,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体制中的一种解释,主要在环境保护领域中,进行污染防治、生态改善、还原自然本貌为主的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等内容,进行利用、流通的再次产业链,而形成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环保产业的直接定义并没有完全形成,但依据经验而言,环保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应对更广阔的空间,要进行最终的定义,需要更多的研讨和开发。

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与其他产业比较,如何进行界定,还需要讨论,而且在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模糊性不大,渗透性相对比较大,百家争鸣,各有见解,主要针对现状进行分析。

1.2环保产业的相关内容

环保产业的内容颇多,首先,资源综合再生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同的废物要有自己的利用价值,进行再开发和利用再绿色环保产业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以商业为主,要进行环保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和再经营;最后,环境交换服务,对环境领域提供第三方的服务,主要进行产业链的末端,开展相关帮助,为其他两方面奠定基础。

环保产业内容包括具体售卖,比如水、大气、土壤、微生物等相关领域的各个方面防治监测设备的生产与再经营,环境监测设备、药品检定等方面;还有大型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的设备处理,以及对环境服务提供的技术和管理等。

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分析

2.1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概述

我国环境保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人们认为环境保护是一门技术问题。可是技术并不是全部内容,单单掌握技术并不能解决我们全部的问题。我们靠技术不可能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更不可能控制到自然。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认识到了技术的片面性,让我们意识到技术要和其他层面的东西想结合,才能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环保产业,成为适合中国发展的环保产业,才能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保问题。

第二个阶段,人们走到了把环境问题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的阶段。这个时候,人民发现经济和技术是息息相关的,只掌握技术不能提高经济,而经济发展要有技术做支撑。在这个时候,政府做到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起到了外部作用,采用“碳交易”等,把环保产业中的虚拟物品作为实体商品进行贩卖,构成一个实体的环保领域,使人们意识到如何进行这样的交易其实就是环保产业形成的关键,即环保产业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要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栓管其下,打造最佳适合中国的绿色环保产业。

第三个阶段,人们把环境问题纳入到发展问题。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加强只是短暂的,不是可持续的、可循环的,我们要的环保绿色产业是持久的,是应该从长远角度审视的。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环保产业,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单一的提高技术手段或是追逐经济利益的脚步。

第四个阶段,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综合原因。不是单一技术能够解决的,不是只左右经济能够解决的,不是只要发展着就能解决的,要是各个领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在环保中嵌入经济、在经济中嵌入文化、在文化中嵌入制度、在制度中又嵌入经济,这样形成一个互相嵌入的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才是我们环保的可持续的道路。

2.2 中国环保产业中的环境发展和政策如何解析

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紧跟着国际步伐,近30年中,从开始的无到现在的有,从开始的小到现在的大,从开始的幼稚到现在的成熟,基本形成了适合我们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模式,进行着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相互嵌入的发展要求,达到了最基础的发展规模,形式自己的特有风格。所谓环保产业政策,泛指,以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相应的行动准则,比如法律、法规、政策等。我过在1990年就已经对环保产业进行界定,可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是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颇多,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包括以下重点领域:第一是环保高科技与装备、绿色药剂和绿色环保材料;第二是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第三是环境服务。

3 沈阳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家政策与沈阳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概况

当前,沈阳市在环保产业方面做了较多工作,最重要的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最初的基地建设到最终的示范,最终形成一个强有了的循环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规划设置、具体实施、引资招商、后续处理等相关环节,现今老工业基地已经完成了相关产业43个,已经是国家该产业中的佼佼者。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绿色环保产业道路上,大力希望走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模式,形成一个可以复制的最根本、但沈阳特色的环保产业。

3.2 全方位打造部级环保样板城——推进新兴产业

环保样板城在沈阳市已经名列前茅,不是单纯的依靠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主要是沈阳的基础非常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积极推行了绿色机制,让环保在沈阳形成了特色。比如,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生态文明建设等七大新兴科技产业。沈阳正在集中力量进行高端样板城的相关项目,旨在形成聚集区,打造沈阳特色产业结构地。

在环保节能方面,大力开展审计工作,对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年耗3000t标煤以上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对于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确保日处理量能够达到3万吨以上,并针对乡镇开展污水处理点的建设,虽然日处理量较少,仅有0.2万t左右的处理量,但总体采用高新科技,进行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等。大力推经了沈阳环保产业的建设,并积极组织制定相关环保产业园的招商限免优惠政策,本年内再次引进高新科技环保产业企业50家,其中有许多外资企业,将会带来更新更有利的环保理念,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使沈阳市的环保产业的相关指标,包括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率、产品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指标达到50%以上。

3.3 大力打造部级环保样板城——深化绿色行业

提高沈阳市管理水平,重点推行绿色生活,建立特色绿色体系,开展绿色交通、机关、采购等相关内容,不断形成政府良好的引导作用。

沈阳,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在绿色建筑方面,启动星级绿色建筑模式,包括一级、二级,针对各等级和类别进行开展相关评价,要确保能形成老东北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并进行强有力的示范和推广,按照达标进行总结,确保绿色建筑的发展。力争年底前建成一处工业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并进行达标总结。一定积极打开沈阳环保样板城在绿色行业中的深度,在沈阳全运会中进行实行,建设配套服务,初步进行嵌入式环保产业新模式,形成最基础的纠错环节,让全运会及其配套服务能够成为沈阳环保产业最有利最根本的基础。

4 沈阳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于环境污染最末端以外,在其他领域,比如生态保护、绿色农业、超低公害产品、绿色服务业、等相关绿色领域,都蕴涵着非常大的市场机遇,如何分析该机遇并把此机遇和沈阳当地现状和其进行结合,深刻分析出沈阳环保产业的发展道路。

依照历年环保发展经验,于沈阳而言,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以下:

1)拓宽环保产业领域,从狭隘的环保产业像更广义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道路,将环保产业渗透在各个领域,充分体现环保能带动其他各个环保产业的进展,拉动社会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环保产业中把握时机,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为主导,在环保产业中,作为单独面为绿色产业打造新的科技,具有颇大的潜力;

2)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发展潜力。现在对于环保污染产业正在社会的整合阶段,目标方法还不够名曲,市场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虽有一定,但对于此方面的关注度还将继续成为热点,对于规模小的企业,在此领域增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总体的科技水平,势将成为领先的发展趋势;

3)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的概念将会被更新,此将成为长久的产业巨人。由于资源再生利用与综合利用与研究较早,所以目前发展较快,已经构成了中国绿色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但,该产业应该应对国家政策,配合当今中国的市场驱动,打造属于中国自己制度体系下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沈阳绿色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利用,资源为主,以再生和综合利用为导向,潜在发展为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曾宪淦.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保产业[D].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0.

[2]张敏.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趋势与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0.

[3]水华,王明飞.创建沈阳环境样板城[J].中国环境报,2009(7).

[4]王奎庭.推动环保市场向循环经济转变[N].中国环境报,2001.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 绿色产业;优势;对策;河南南阳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5-01

南阳市是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也是河南省最大的北方水城,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也是淮河的源头。南阳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作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起着联系东西策应东部沿海支援西部发展的支点作用,是东部生产力由东向西推进的“接力站”和“支撑点”。

南阳市拥有植物资源1 500余种,森林野生动物50余种。现已探明的各类矿产品84种,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居亚洲第一,蓝晶石、金红石储量居全省首位,黄金、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是我国矿产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1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优势

南阳市所辖市县区各具特色,特别是桐柏县被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唐河县是豫西南最大的粮仓;新野县是全国棉纺织工业基地县、全国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全国优质肉牛基地县、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秀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社旗县是全国闻名的“三粉之乡”;南召县是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全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河南省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县、全省绿色道地中药材基地县;镇平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中国地毯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玉兰之乡”;内乡县被誉为“中原生物王国”“华北绿色心脏”;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和“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西峡县是河南省资源大县和区域大县,被誉为“绿色王国”和“天然药库”等。南阳市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工业和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是豫西南的一块富饶宝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创立特色品牌,“富庶南阳”“生态南阳”正在由梦想转变为现实[1-5]。

2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对策

2.1 全面发展,百花齐放

根据南阳市资源优势,号召全市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绿色产业,发展经济,服务社会,让南阳市富起来。

2.2 突出重点,创立品牌

南阳市自然资源丰富,理应审时度势,根据市场需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进行绿色产业发展。对恐龙蛋化石群及南阳武侯祠、南阳汉画馆、“南阳四圣”等旅游资源应根据其特点来培育和打造旅游品牌,并确定其主要目标市场。以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为例,可用“世界最大”“世界奇迹”等宣传词语在国外进行宣传促销,同时还可以作为世界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来进行开发和宣传[6],让南阳旅游业更加丰富多彩。以中药材、食用菌、林果、丹江鱼、独玉等地方特产创立品牌,走出国门、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2.3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绿色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南阳是典型的农、林业市,发展绿色产业,符合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导向,符合当今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要求,生产销售优质、安全的绿色产品,符合消费者的取向。要对产业发展的形势有充分、正确的认识,立足优势,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拳头产品,唱响绿色牌,打响特色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2.4 围绕思路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南阳市城市发展目标是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构建区域合作网络,充分发挥近煤富水的资源优势,以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工业基地,深入挖掘独特的人文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将南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特色鲜明,辐射鄂、豫、陕3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中部崛起的新支点。南阳市要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蔬菜、烟、棉、经济林发展兼顾粮果,拉动牧渔效益,引入新观念,开拓新思路,大力推进农、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一批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壮大一批服务农民、技术创新、市场容量大的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建立一批信息化程度高、开拓市场能力强、稳定的销售队伍,基本建立起以特色产品、农、林业精品为主体,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为支撑,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强,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农、林业产业体系框架[7-9]。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安排果蔬种植、烟棉种植、中药材种植、经济林开发,推动绿色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宜烟、棉县应立足于抓好现代烟草、棉花农业,山区县重点发展以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发展牛、羊等牧业,推动以香菇、猕猴桃和黄牛为主的加工型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烟、棉、粮、菜、果、药、牧互补,促进增收的新办法和新举措。富水地方应以渔业为主,调整种植、发展结构。以点代面,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亮点。牢固树立“大产业、亮品牌”的意识,群策群力,策划申报适合于南阳的产品销售模式,以及能赢得市场信任和竞争力的商标品牌。严把市场准入、准出关口,坚决整改不合格产地,销毁不合格产品,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南阳市农、林、牧、渔产品的质量安全。

2.5 建立健全干部领导队伍

作为推动南阳市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绿色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建立健全干部领导队伍,严禁相互拆台,相互推诿,拖拉扯皮,影响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心一意学习了解绿色产业,研究发展绿色产业的新方法、新举措,扎实开展工作。二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推动全市绿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全市绿色产业的发展[10]。

3 参考文献

[1] 孙艳红,李萍萍.南阳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74-75.

[2] 宋松岩,张桂宾.南阳市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75-78.

[3] 董耀丰.倡导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15-16.

[4] 叶向东.建设生态文明与创新范式转型[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8(5):36-39.

[5] 赵路.欠发达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陕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4):17120-17124.

[6] 王善明,夏益俊.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0(2):38-42.

[7] 张正清,刘松荣,石雯静.“绿色发展”理念下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探析――基于对邵阳市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J].文史博览:理论,2010(12):52-56.

[8] 于成学.大连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2):144-147.

[9] 翟文俊.陕南绿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80-82.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

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绿色食品产业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北京的压力和推动天津、河北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本论文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简述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

1.京津冀农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个地区协同发展,在地理、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关联机密。但在基本农业领域,京津冀三地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口密度大,巨大的人口压力制约着北京发展传统农业。在北京,休闲农业、设施农业、采摘农业是最为常见的农业类型。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农业具有科学技术水平高、设备紧密等特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北京成为农作物更新换代步伐最快的城市,科研育种居于全国领先。(2)天津是紧邻海洋的直辖市,具有丰富的海洋产品。天津以高新农业产品为主,同时兼顾丰富的海洋渔业产品,是典型的及休闲、使用、加工和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体。天津地区自古被称为北京的“菜篮子”可见其农业在质量、种类以及产量等方面的优势。(3)如果说北京是新型农作物的诞生地,天津是新型农作物的试验地,那么河北就是当之无愧的发展与壮大地。河北具有巨大的生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篇1【关键词】绿色;低碳;旅游产业一、基本概念界定(一)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产业。它是凭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