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1
关键词:农业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6-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企业对本科生的学习、科技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业压力),特别是农业院校。这就迫使农业院校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全面提高本科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符合市场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想、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从而使他们运用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农业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概述
1.研究性学习内涵和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过十多年学习已经养成了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要学生养成主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有:(1)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具有综合性,不是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更多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提供了机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还具有开放性,在遇到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学习过程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检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很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学习方法具有灵活性。研究性学习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来解决。(4)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由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2.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征。创新能力是运用运用新思维、提出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研究出新技术、开发创造新成果。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有:(1)具有超前性。创新能力是运用超前的思维和理念在客观物质基础上进行的。(2)具有新颖性。是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在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3)具有目的性。创新不仅要解决“为什么”还要知道“有什么用,怎样才能产生优秀成果”。(4)具有实践性。创新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方法和创造新产品。(5)具有高价值性。创新创造的利润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优秀的创新成果科研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二、本科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
1.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第一,研究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其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并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其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学生要自己选择创新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创造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而研究型学习能为创新思维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另外,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很好地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一,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良好的研究环境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科学研究设计情境。使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来实际体现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学习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第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建立导师制。研究性学习的成效要通过科学研究成果来实现。老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课题小组,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能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保证科研活动有效的开展。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注重实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体验与实践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需要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须充分注重实践与体验。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调研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科学实验,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常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按以下流程实施:首先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为基础,使其探究的动机与心向得到激活、激发,激活、激发的方法通常采取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通过这些方法先帮助学生将选题范围确定,然后对学生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是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研究;再次是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处理,并撰写报告;最后是组织讨论小组,交流研讨研究成果。据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途径有以下五点:
第一,树立创新的教育观。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保守,而在我们所提出的研究性学习中,主要提倡的方法是动手去实践,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体会,去学习,开发其自主性及创造的潜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研究性学习要想得到有效的开展,需要取得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支持,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同时还需要社会观念与制度随之相应地改变。我们要明确这样的观点: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在学校教育中立竿见影,但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循序渐进,最终的成果会使人们受益终生。
第二,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创造的前提,人类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对某一问题具有指向性,所有的发明创造也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经过一系列对解决问题途径的寻求,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作为结束。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知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研究性活动中起到定向的作用,其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乃至认识活动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第三,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后,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会采取围绕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考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理解和建构,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思路被广泛地启发、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任何思维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都不免会遇到疑虑,学生遇到疑虑时,要想排解疑虑,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请教教师、专家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以主动的形式获取了更多新的知识,开阔了视域。在为学生排解疑虑主动学习的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一定的技术与手段,系统有序地整合所获取的各种零散的知识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多维的、动态的,对创新思维的伸展和问题的解决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四,发展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我们要发展的研究性学习应处于一个开放性的情境中,这就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式应该是细致周密、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核心之一,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不可减免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要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方式上,我们可以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与多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训练、培养、鼓励学生开阔思想、大胆创新,甚至异想天开。
第五,加强个性教育,塑造创新性人格。所谓创新,需要的就是一种不拘泥于传统,不盲从于权威,敢于提出质疑,不同寻常的新行为。它要求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寻求变化,因此创造力甚至和人格因素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大量研究表明,高创造型人才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往往较其他人更加独立,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敢冒险、有决心、有恒心、毅力强等等。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培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其创造性在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得到尽情地舒展。同时,基于创新活动过程具有曲折性及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为避免半途而废的局面产生,要注重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并鼓励学生在出现困难时多与人沟通合作,因为合作精神是创新精神的有力人格支持。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2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
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性学习使得学生的发展更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方式之一,因而也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研究热点。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性学习的中心是“研究”二字,是学生的研究活动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它与其他学习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使得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为主的方式,变为主动的研究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的研究活动是学习的最主要过程;二是在这个学生深层次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施研究活动的主体。这两个基本特征将会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正是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极为丰富的素质教育功能,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增设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的内容,这也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地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被人们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谈以学生周围的鲜活地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专题研究学习。在高中地理下册,即人文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决定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这种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学生的内在条件考虑。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第二,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外在条件来考虑,即从环境条件来考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北京的学生生活在大都市里,与自然地理有些距离,但身边有充足的人文地理现象,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必须考虑学校可能为学生提供的研究条件。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我们在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安排了地理专题研究性学习。
专题研究性地理学习的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的设计都力求使其蕴涵丰富的素质教育价值。
1.指导与选题阶段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人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因为,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这需要非常高的科学素养,是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因而由学生选择或提出适合于学生自己实际研究能力的研究性课题很不容易。所以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开始,起点就非常高。选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最终研究结果的价值,对于这一点,作为肩负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要非常清楚和重视。如果忽略这一点而草率选题,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研究成果的价值,更遗憾的是将丧失一个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绝好机会。
2.实施研究阶段
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是合作学习的小组学习,自由结合为四人一组。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公平竞争,使学习在合作和竞争中进行。
这个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阶段,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可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这个阶段主要经过:科学假设——资料收集——研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学生最后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对象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仅限于课本中成熟的科学结论或现成的地理资料,而是由鲜活的地理现象构成的一个个研究专题,这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
在学生专题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中,十分强调科学研究应建立在资料掌握的基础之上,特别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掌握,这是研究问题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起点。因此,许多同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提纲,在各种公共场所进行实地调查,甚至有的同学为写好《琉璃厂商业区今昔调查报告》,专门采访琉璃厂九十多岁的老人,为国家抢救出很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3.评价阶段
评价标准在指导课就给出。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可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下表主要是A级,即最高级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把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评价内容的导向作用,使研究性学习的素质教育功能显性化。
4.研究成果交流阶段
学生把最后的研究成果交给老师,教师评定成绩后,千万不能就把成果放在柜子里“睡大觉”,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交流中同样蕴涵着非常丰富和特有的素质教育价值,绝不能走形式。
论文交流有几个主要程序:
1小组代表发言: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陈述论文主要内容;重点介绍自己研究成果中的独到之处;谈谈对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突出体会。
2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小组进行集体答辩。
3教师小结。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教师也很有教育意义,我们会被学生展露的才华所震撼,内心也会感叹:研究性学习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小结
整个地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概括为:辅导选题阶段——实施研究阶段——教师评价阶段——交流研究成果阶段,共四个阶段。
地理专题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具有丰富而独有的许多素质教育价值。这种学习方式,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十分宽松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综合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3
一、注重开头和结尾,忽视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这样说,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学生一旦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让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指导作胃的削弱。
许多老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_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定下来了,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任其自由发展。往往使整个研究性学习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到了最后,开题搞得热热闹闹,结题时,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任务,将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图片、拍摄的照片、下载或实验的相关数据做成课件加以展示,交差了事。
这样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验以及热情。因此在具体实施阶段,学校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开头和结尾。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教师要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但是为了保证研究性课程实施的质量,对整个实施必须进行过程监控,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无形的问题可能是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成果。因此在展示成果时,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同时也应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学习过程。
二、注重个别发展。忽视群体参与
研究性学习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际能力、团队精神的目的,而这种互动的载体就是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一般由3~8人组成,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活动能力强,兴趣广泛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钻研深入,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自然而然地成为课题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成绩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的各种乐趣,能力也很难提高。
三、注重专门的研究形式,忽视在学科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将被扼杀,研究性学习中如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代替,教育回归青少年本性的价值被大大削弱。改变这一现实,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必须摆脱“唯科学主义”的狭隘领域,抛弃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的错误认识。
时下有少数学校、少数人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做课题、搞活动、写论文,要求学生人人有课题,个个写论文,认为没有课题,就不是研究性学习,这并不符合课改的趋势。这是把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极片面的、错误的。做课题、写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决不是全部。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学习中。尤其是自然学科,在课堂上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我们应把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单一成果。忽视过程评价和全面评价
一些教师在考核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然而,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相比,有过程性的特点。与科学研究重视研究结果不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研究的过程,更关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培养,它不严格要求成果的大小,并不看重科研上的突破,而在乎学生一点一滴,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在不同阶段,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各不相同。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具体表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期表现为学生围绕课题,搜集、处理信息,开展探究以及相互协作等情况;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汇报,也可以是一本探究日记、一项活动设计方案。应该说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评价时,不能忽视这一特点。因此教师在考核时要注意结果,更要关注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基础英语课程 应用
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础英语课程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基础英语课程涉及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课题。笔者旨在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基础英语课程中。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征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应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成果等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参与的学习方式。活动能激发学生发展潜在能力,提供学生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刺激学生产生新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才智,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自主性: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锻炼解决问题和交往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动员、选题和分组;实施阶段包括:拟定方案、成员分工、信息收集、实施实验、分析综合讨论、撰写论文报告等;评价阶段:结题、交流、展示、汇报、考核和鉴定等。
1.准备阶段
主要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征和方式,明确基础英语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基础英语课程的密切联系。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选择基础英语课程中的任意一个单元作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选择相同课题的学生,以自愿和适量为原则结成课题组,一般以4―6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由学生推选组长负责各项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2.实施阶段
以基础英语课程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负责该课题的小组自行决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和单元内容相关是此次学习的唯一要求,在有条件完成的前提之下,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学生决定。教师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权威,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用命令的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填鸭的方式讲授内容,教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可行性、内容、方式提出想法,做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汇总观点、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讨论―调查研究―探索讨论―研究报告―问题反馈―反思巩固”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3.评价阶段
组成评价小组,成员由课题小组成员、其他学生、任课教师、其他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文字、实物、幻灯片、短剧等多种形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肯定,淡化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
以基础英语3第三单元《一周中的三个星期天威力》为例。课文由爱伦・坡的小说节选改编而成,“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是凯特嫁给罗伯特的条件。课文讲述了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这是一个有趣又令人费解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兴趣、思考方向,包括一周中能否真正出现三个星期日,为什么;各地时间差异;中国每个城市的时间是否一致;夏至时间和冬至时间;我们现在的时间和美国纽约的时间;星期天的由来;我如何度过星期天;假设我是罗伯特,我怎么才能娶到凯特;课文中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从问题中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自学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问题超越了课文内容本身,加深了学习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对这些题目都感兴趣,决定完成这些课题。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价,形成小组共同的认识,写出小组报告。向全班展示小组报告,全班同学对内容进行讨论、评价。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享受他人的成果、聚集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适度的自我评价。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应用课本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1,(9).
[2]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4]李其龙.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5
1.注重开端,忽视过程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这样说,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学生一旦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定下来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课程一概不问,自由发展,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任务,交差了事.
2.注重个别发展,忽视群体参与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经常采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每个小组由3~8人组成,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活动能力强、兴趣广泛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钻研深入,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自然而然地成为课题的中坚力量.他们各方面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成绩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的各种乐趣,能力也很难提高.
3.注重课外题材,忽视教材研究价值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课题来源途径很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几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大概是受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影响,学生往往较少从课内、从教材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多的是对学生课题进行论证,也很少关注教材中的一些极富研究价值的课题.虽然一些来自社会生活的课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而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教师的辅导,具备了继续研究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此教材的研究价值不能忽视.
4.注重单一成果,忽视全面评价
研究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培养,在乎成果的大小,不看重科研上的突破,而在乎学生一点一滴,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汇报,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评价时,不能忽视这一特点.
二、应采取的措施
1.积极介入,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反映形式.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2.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教材中蕴涵丰富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3.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可探索学习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或科学探索的方法.
4.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6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学习已被明确纳入必修课,但由于观念、方法、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很模糊。笔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对我省高中课改调研资料的学习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
从结构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偏正短语,形式是探究,实质是学习。虽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理解,但作为中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并以研究过程为依托获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要认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还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探究活动。究其特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视”: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实践,重视经验。
研究性学习有别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重在“研究”,其价值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和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调查、考查、访问、测量、实验等活动收集材料与信息,收获最直接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
研究性学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1.在问题情境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探究课题,制订活动方案。对于一名高一新生来说,对研究性学习还很困惑,学校教研部门应通过专题讲座进行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和典型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课程目标。而本阶段的核心是确定探究课题,先是学校课程委员会要提供若干活动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学生经过思考参考选题后,还可以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学校课程委员会再对所有的课题进行筛选和审核,最后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小组课题。课题确定后,探究小组就要着手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填写《课程探究方案表》。
2.在实践体验阶段,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实践”和“体验”已经说明了探究主体的不可取代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的过程,是探究性活动,其核心是思考,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和归纳资料,并判断信息价值。在本阶段一定要做好课题探究的管理工作,学生不熟悉研究性学习,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加强过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课题探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学生以后从事探究工作大有好处。
3.在总结反思阶段,研究小组要将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成果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小报告、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等。在对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时,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互评,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展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本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结题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在增强自信、凝聚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三、研究性学习要注重成果示范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美的表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因其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中学推进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学美术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学生美术教学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实验研究,证实其作用和意义。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把学生的一部分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既“研究性学习”。也可通俗地讲成: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地讲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三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对象和时间
实验前,对初一10个班40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美术的感兴趣程度和已有的美术基础水平,其中(4)班、(5)班、(7)班、(8)班的可比性情况和条件基本一致,随机抽取(7)班、(8)班(共78人)作为实验班,(4)班、(5)班(共83人)作为对照班。从一学期中采用分班教学,在实验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
选题――选择研究方法――制定方案――分析研究――结题报告――成果评价(展示)
选择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课题的确定方法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也可以是老师给出一定范围,让学生选择,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美术课的课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欣赏评述的内容(如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建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等),也可以是绘画或工艺内容(如商业包装的设计与制作,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与方法等);可以是课本规定内容,也可以是课本外的内容(如青少年喜欢卡通画的原因,电脑绘画的价值等);可以是美术学科的,也可以是艺术课程和综合学科的(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产品,美术与文学,学校各学科的美育特点、因素和审美教育功能等)。
课题提出之后,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其中关键是制定一个可行方案,老师根据方案来指导具体活动。方案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条件、时间表等。方案一般由学生自主制定,由指导老师帮助指导后执行。
下面是实验班的学生制定的研究方案案例。
对课题成果进行及时评价,是对学生研究活动的肯定,也能及时总结优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下次活动。不同的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些成果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有些成果用展览的方式(如“拎袋设计制作展”)让全校师生参于评价;优秀的研究成果可发表于校报或校外报刊,让社会评价。
四、结果与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学期的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美术课上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期初与学期末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程度的数据对比: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只是副课,有些学生对它尚没引起足够重视,要想让他们学好并受益于这门课程,惟有提高他们的兴趣。以上数据充分地证明研究性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同时实验班在参加有关书画比赛中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和美术才艺。
2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作品更是以创新为生命力。研究性学习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看的更多,问的更多,想的更多。如在“中学生喜欢怎样的校服”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周围同学,通过到图书馆及上网查阅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的优秀作品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和希望。在提交的设计草图中,有一部分是相当前卫的“概念服装”,象“会变色的校服”、“一洗就干的校服”、“可调温的校服”等等。虽有些校服制作所需的技术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谁能说这些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就不会成为现实呢?
3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素质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常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分工合作的特点突出,很适合美术课中的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这一形式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组内分工――动手操作――成功合作――组织交流。这种形式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合作氛围,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针对自己的特长争取担任最适合的角色。如在“包装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市场调查,查阅资料,综合本单元、本学期甚至若干学年的相关知识、技能,积极讨论创意、构图、色彩,勾画并不断修改草图,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成果。
五、小结
1、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要求、课程价值和教学方法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各学科应广泛应用,综合应用,得以强化。
2、美术是一门综合课程,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是美术学科老师应该十分重视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
3、研究性学习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是有实效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也是复杂的、多样化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上仅是我研究性学习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初步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赐教。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尝试》扬一波
[2]《自主研究自由创造》曾轶丹
[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01-01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并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网络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的重要条件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学习认知工具,它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它必将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佳辅助研究工具。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还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交流、协助和管理的条件,成为研究性学习进行交流管理的工具。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即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研究探索材料。因此,网络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佳工具。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原则:
1.主题性原则
选好主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就在这个目标的导航下不断寻找、学习新的知识,并利用所获解决问题。
2.激趣性、层次性、灵活性的原则
选择的研究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有利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
3.自主参与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
4.注重过程原则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以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为宗旨,而是真诚地希望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质疑、解疑的热情和冲动。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5.鼓励创新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鼓励,少批评,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创设情境,确定主题建立合理的研究小组自主探究,查找信息交流合作,解难释疑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通过网络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选择主题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确定主题:
2.建立合理的研究小组
教师要根据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每一层次的学生按比例分到各小组中,再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计算机素质等因素进行组和组之间的调整,保持组与组之间情况的相对平衡,保证同组组员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为了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定期更换组员。
一般来说,研究小组由5至6人组成。我们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发言人。其中,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各一名,而发言人则可以由一名或多名组员担任。
3.自主探究,查找信息
确定了主题并分好小组后,每个小组长要安排好每个组员负责查找哪方面的资料,然后各个组员就根据自己承担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查找信息。为什么要先进行自主探究呢?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流合作,解难释疑
研究性学习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及时地和本组同学、指导教师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5.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我们要给学生设计一个汇报成果的平台,各个小组要向全班同学汇报成果,并通过网络把他们搜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资料和他们自己撰写的“主题研究成果报告”提交服务器教师机上。教师组织论坛,引导学生观摩、评析、总结、反思,并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
5.1成果汇报
成果的汇报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口头汇报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出墙报、制作手抄小报、制作课件等方式。学习成果可以是一篇“主题研究成果报告”、一件模型、一份powerpoint、一份手抄小报、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等等。
5.2讨论评价,获得成就感。
考虑到学生个别的差异,我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也引导学生在讨论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进步与不足。学生们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敢于和善于申辩。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进行“网络环境下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目的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索的平台,使他们形成主动探求知识的习惯、掌握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2]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学科教学论》宋祥 周瑞 李晓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成果范文
本文2023-11-15 17:10:4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