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5 11:26:44浏览:1112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1

一、站在课程的立场反思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军校的教学改革探索一直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一方面,广大教员对于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示不满,希望通过一点一点的改革行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员们不断地发现,局部的教学改革并不能够对军校的整体状态带来大的改观,反而加重了教员和学员负担。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军校的教学改革大多是从单项、单科改革开始的。虽然单项、单科教学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进展,但由于缺乏整体结构上的规划,它们的成效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整体教学状态上的好转,特别是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时间一长,甚至连单项改革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各个单项改革单科独进,难以协调,以至于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总量,甚至不断地滑向“难繁偏旧”,许多教员和学员都感到不堪重负。

针对单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教学改革从整体上加以考虑,才有可能促进教学状态的根本好转,于是在80年代后半期纷纷提出整体性教学改革的话题。应当说,这时候已经开始触及许多教学实践问题的核心――“教什么”或“学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或“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但由于广大军校教员长期以来没有课程的权利和意识,不可能也不太愿意去动课程,只能把教学改革限定在“怎么教”范围内,整体性教学改革始终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由于课程权利的缺乏和课程意识的淡薄,整体性教学改革后来却转向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向了教员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员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表现反而不大关注。

比如听课、评课,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员的仪态仪表、怎么设计教案、怎么复习、怎么导入课文、怎么讲解新知识、怎么板书、怎么提问、怎么布置作业、怎么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怎么把握教学节奏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员。他们怎么感受、怎么反应、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发展和怎么成长,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今天,我们的教学观摩课、评比课等,都十分注重形式化的设计,按照预定的目标、预定的进度、预定的环节、预定的方式和预定的时限来展开,甚至提什么问题和由谁来回答等都预先规定好,甚至把这些本来属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作为某一节课所必须体现的具体指标。结果,一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非常紧凑,极具观赏性,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现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是动态生成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预测它,却无法预先规定它。教员的教学智慧,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做出即时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员现实的学习状态、学员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教员和学员在相互激发下,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所以,脱离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法的改革,最终演变为教师基本功的表演,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它应有教育意义。

军校教学改革探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

二、课程意识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课程改革,在自发地对课程改革提出要求。一是当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际的操作层面时,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大量适应现行课程框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开始显得对新课程很不适应,急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作为支撑。反过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也将对新课程起到支持和促进、丰富与完善甚至超载的作用。两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那么,什么是课程意识呢?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如站在教学的立场看,有些教学改革成果是很有效的,表现出较强的教学意识。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看,这些改革成果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本身是否有必要、是否合理。这的确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学员学习军事知识,必须确定学习这些军事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学员不只需要学军事技能和知识,还要学习很多将来胜任本职工作的东西,我们必须确定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学员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学员不只需要学习,还需要运动、需要娱乐、需要休息、需要睡眠等等,这都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我们所实现的教学改革目标,很要以是以牺牲学员其他学习时间、活动兴趣乃至休息睡眠时间为代价的,很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就需要认真分析和充分论证了。当我们这样看问题时,就表现出较强的课程意识。

课程改革涉及更为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定位、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从理论研究上来看,必须突破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限,要增加课程论的话语方式。在课程论的话语体系中,课程是一个大概念,它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教学是课程实施的的一个环节。对于课程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学改革或者教材改革是很难完成的,应该从更大范围的课程改革入手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三、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的区别

大致说来,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所关注的重点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种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同样,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如果是不恰当的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那么即使这个教学目标实现了,也是低效的或者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例如用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得出或记住正确的知识结论以及公开课教学中的“表演”和“造假”等现象,就很值得从课程的立场上去进行反思。

第二,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这项活动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与学生的其他各项活动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否则,就会挤占学员的其他学习时间甚至应有的娱乐、运动、休息和睡眠时间,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第三,在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性更为关注掌握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特别是考试分数的获得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相反,后者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

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来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首先并不是教得越多或者学得越多越好,而在于它能否促使学校活动的结构化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所以,要加强与学员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军事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vigorously conducting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to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because it adapts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due to the short time of reform, the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hinder the reform process serious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urses;project-oriented;reform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可以说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并实行着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但是由于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其改革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的多,可以说我国的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现在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已经受到了现存问题的制约,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其研究并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该项改革的后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1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中的问题

1.1 观念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要为国家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本科教育及专科教育必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着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以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却没有突出这一特性,使得高职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模式。因此,国家教育部的文件中不断的提出高职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基于工作任务,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正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现在的高职学院都在进行从传统教学模式向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的高职院校都似乎把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当成了符合文件要求的救命稻草,过分夸大了这项教学模式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有利就有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无缺的,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也是如此。高职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程都适合这样去改革,比如有些专业基础课,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能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就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模式,如果学生掌握不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在完成所谓的项目化任务的时候就只能是盲人摸象的感觉,没有系统的思维。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会受到很大的发展限制,又何谈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呢?

1.2 教学改革配套资源匮乏 高职学院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除了上面所谈的观念问题外还存在教学改革配套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项目化教学模式和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没有特定的要求,项目化教学模式由于具体专业的不同,工作任务的不同就需要在教学进程中具备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资源,具体分析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存在以下几个较为主要的资源不足问题急需解决。

1.2.1 教材的编著缺乏统一规范 我国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推进时间较短,教材的编著缺乏统一规范性,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都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自行编著使用,由于缺乏有价值的参考借鉴资源和有效的沟通,使得各高职院校编著的很多项目化教材百花齐放,教材的不规范是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同一本教材的编著,编著的老师对自己所编著的部分和整本教材的思想都很难做到统一,使得教材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1.2.2 实训场所 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工作任务为目标,模拟工作任务的各个情景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需要有一定的实训场所来完成项目化教学,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模拟工作任务的仿真实训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到实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这一环节,只是要求教师按课程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模式,这样的改革只会使项目化课程改革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实训场所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仍然只能按传统的模式来教学。

1.2.3 教师教学能力欠缺 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工作任务的模块,在教学过程当中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背景知识,更要求教师具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但是高职学院的很多教师恰恰缺乏实践的经验,以前的教学也是按照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的。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学院的招聘程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学院在招聘专业教师的时候还是主要以学历为主的招聘标准,这样招聘到的教师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职学院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这样就使得教师先天就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第二方面是很多高职学院本身也不重视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没有有计划有序的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当中去进行实际专业工作的体验和学习,这就使得高职学院的很多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时感觉力不从心,不能有效达到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目标。

1.3 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监督和反映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很多高职院校却没有建立起这样一套考核机制,使得项目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正式的反映和有效的解决,目前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只要实施了项目化课程改革就符合了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也不愿意花费心思和精力去好好解决,这样的改革到最后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2 有效推进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改变观念,因材施教 要做好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首先就是要正确认识这一改革的实质,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学生仍然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不能把以前的传统理论教学放到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对立面,而是要认清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备做好一定工作任务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要认清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能把项目化课程改革做为统一的教学模式,什么专业课程都往里面套,而是要针对具体专业的性质和任务来因材施教。比如对于需要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盲目的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就不一定能达到有效的目标,反而会破坏打乱以前的知识系统。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时一定要首先树立起正确的改革观念才能真正把这一教学改革做好。

2.2 大力投资完善相关的配套教学资源

2.2.1 教材的编著 缺乏有效规范的项目化课程教材是制约高职学校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一大瓶颈,要编著好项目化课程教材,第一是高职学院要破除现在各自为政的模式,要积极和有同类专业课程的高职院校进行沟通联系,互相配合编著统一规范的教材。第二是高职学院在督促教师编著教材的同时应该积极和相关的行业企业联系,引入行业企业工作能手参与到教材的编著中来,这样能使编著的教材和实际的工作任务达到更高的契合性,真正使学生学习和完成的教材中的工作任务内容和现实中的工作任务内容达到高度统一性,培养出真正的高端技能人才。

2.2.2 建立满足项目化课程所需的实训场所 高职院校要大力投入建设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实训场所,使学生能在学校里获得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校内实训场所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高职院校除了可以自己投入一部分资金以外还可以和相关的行业企业联系,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既能吸收到一定的投入资金,又可以使得自己的实训基地成为行业企业的另外一个实验或生产的场所,使得行业企业也能从中获益,达到双赢的目标。另外一个方式是和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到真正的工作岗位中去体会学习,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2.3 培养双师型教师并提高其项目化课程教学能力

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高职学院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有计划的分批次的培养计划,和行业企业进行协作,定时定量输送专业课程教师到相关的行业企业中去承担一定的辅助岗位,体会学习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培养出学院自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可以吸引一部分的行业企业专家能手到学院的教学中来,丰富完善学院的教师资源。

2.3 建立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改革是一项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改革尤其如此,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过渡到项目化教学模式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机制来评价项目化教学改革中每一阶段取得的成果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使得这项教学改革能够得到不断的推进并能最终完成。建立这套考核机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做,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对这项改革的打分,学生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直接授予主体,对改革最有发言权;第二个层次是教师打分,要充分鼓励教师发现并提出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可以邀请与相关项目专业背景密切联系的行业企业专家来为相应的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评价打分,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多层次的考核评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充分了解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进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3 总结

总之,以工作导向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在我国尚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一改革的进一步有效推进还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最终要完成并达到这项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就不能只是它当成是一项教学改革的指标来完成,而是要把这项改革作为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来改进和转变。

参考文献:

[1]金彦平.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的教与学[J].考试周刊,2012年1月.

[2]于桦楠.基于课程项目化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探讨[J].西部资源,2012年4月.

[3]杜继勇,董坤景,赵丽娟.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与实施[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3月.

[4]杨黆,柴峥辉.项目化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1年9月.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学生;新课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做的是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自己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迈出自己最坚实的脚步。所以,本文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这一话题。

一、找准课改中的位置

语文教师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教研人员。毕竟理论上要差一些。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是故我们主张语文教师有必要找准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二、讲求课改上的实效

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并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检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吕型伟先生指出:“阻碍教育观念落实的主要原因是形式主义严重。形式主义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失败。教育改革也要打假,不要人云亦云,每一个观念的提出必须在实践中落实。”不少教师打着教改的旗号,搞些花样,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表面上似乎效果不错,实际不然。在上教学公开课,评优课时,这点表现得尤其突出。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三、整合教学中的资源

新课程与旧课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或者说区别之一,就是新课程是整合的,旧课程是分化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时应有大局观。为了达到教学上的最佳效果,我们就要整合教学中的各种资源。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语文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当然,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中,也存在分化的问题。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而分是为了更好地合。

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资源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四、总结教学中的案例

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法官判案,就极为重视案例。如英美法系判例法的运用。可以说教学案例为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同时,教学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学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是故教师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还需要学习怎样编写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积累一定的案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专题课题研究。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五、语文教学要有新策略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趋势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困境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改革又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就目前而言,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自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大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近年来,高职学生素质日趋下滑,这不仅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为此,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深感委屈。

一直以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体系破除的困难始终很大,教学内容偏多,理论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专业发展水平相同步。公共基础课程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2.推进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滞后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由此,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也在日益下降。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加之高职学制的新变化,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中相应减少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已成必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进展。

不可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学科型院校,无法从根本上适应学科化教育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上转变,对如何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理性的思考和切实有效的办法。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缺乏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也没有真正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由于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投入,基础课程教学建设处于零或负增长状态,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3.轻视公共基础课教学导致学生“软能力”缺乏

目前,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铺开运行的大背景下,任何课程建设方面的因循守旧都会导致课程地位的削弱甚至衰亡。因此,基于能力本位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也必须提上日程,只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目标所指应有所变化,只要表现在对于学生软能力培养的诉求方面。

“软能力”是相对“硬能力”而言的。后者是可量化的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某职业所必须的工作技能。而软能力是学生的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品德、积极乐观态度和是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当前,相对于代表学生专业技能的硬能力,学生的软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大批学生由于软能力缺乏而被拒绝于职场门外。有评论家所言: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因此,软能力缺乏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死穴,它可能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失败。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观念转变

1.转变教师观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者变为民主平等的对话者,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由课程学习的裁判者转化为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要引导教师重视备课过程中的教学设计环节。

2.转变教材观

现代教材应该具有立体化、便捷化、信息化特点,以便促成学生与教材间的直接交流和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面对教材,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教师面对教材,不仅仅是解释,而是创造性的使用。同时应及时将新规范、新知识引入教材,努力做到教材贴近学生,贴近专业。

3.转变学习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行赏识教育,探究报告式授课模式。

4.转变作业观

变过去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如课本作业、讨论作业、小论文作业、查询作业、质疑作业、实践作业等。变过去的教师单一化批改为多样化批改,如文字批改、口头批改、汇报批改、讨论批改等。

5.转变评价观

由过去的单一分数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如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发明创造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变过去的教师独家评价为众人评价,如家长评价、同桌评价、班干部评价等。同时尝试评价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贡献率。

6.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改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要在课题研究的指导下开展改革探索,切忌盲目进行,以免造成进退两难的不利局面。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方法探索

1.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带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行业或专业需求的定量性了解,内容上要真正实现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的目标很难,教学模式跳出学科式教学的传统模式也很难。通过开展制订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可以以专业教学改革带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进而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

依据制订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开发程序,可以避免学科体系和传统教育观念对课程开发的干扰,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其产出不仅是开发出新的教学计划模式,而且涉及了课程开发的诸多环节,能很好地引导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实际,还能在教法、学法以及考核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对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也可以起到推进作用。

2.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法

(1)语文课程。寻求新的教学角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注重字词等纯基础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弱化写作技巧的分析,更多侧重人文内涵的挖掘,增加人文教育和情趣性;力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老师,锻炼学生组织课堂能力、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审美能力等;接力朗读;课前十分钟生活演讲或十分钟礼仪模拟表演;生活或电视片段模拟、议论;课文内容情境模拟;分组互相提问、计分竞赛;每节课十五分钟名著朗读等。

(2)数学课程。高职数学课程逻辑性、系统性强,改革的难点是教师无法接受数学知识非系统性的现实。数学教师的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围绕“专业设置”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对接,借助不同专业的“实用”、“针对性”要求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也能更容易接受。授课教师逐步建立起了课程为学生、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也就逐渐实现了每个专业都有各自不同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3)英语课程。高职英语要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依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对英语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尝试将高职英语分为基础英语阶段和职业英语阶段两部分。通过开设职业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思政课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应该结合就业岗位的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充实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教育,适当增加简历设计、面试技巧、试用期的法律保护、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等相关知识,增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强化对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了解今后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做事。完善竞争与协作意识,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同时善于合作、集体观念强的人才,成为一个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让高职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准确进行自身定位,把握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区别,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实现“零过渡期”上岗。

(5)体育课程。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与其相对的课程结构应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不分系别、班级,合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四、几点思考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涉及面广,以专业类别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将是大势所趋。

2.加强同类型高职院校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高质量的“知识包型”教学资源库,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共同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3.高职教育将会面临新的变革,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模式面临着大的变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首当其冲,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有很大的变化,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角度,公共基础课程必将是任重而道远。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5

一、 整合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合理组合各种教学因素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合理组合教学诸因素,使之发挥最佳整体效应,并通过整合促进和发展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整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体育教学作为整合的主体和核心,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性教学改革,衡量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是教学的质量。只有站在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先进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使之贯穿于整合教学的始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精心研究,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然后运用系统原理合理组合上述诸因素,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整合的教学改革才能成功。

2、有利于拓宽体育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受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迫于时展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虽进行了多年教学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身体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就是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转变过程中,给体育教学也留下了很多难以信服的理论问题,如“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术的时间越来越少,课的运动负荷也越来越小,有些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学与认知内容和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必将拓宽体育教学设计思路,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3、 有利于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

“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共同追求,正确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目标一致性、功能效应的互补性问题,是整合的主要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为主线,以运动技能、锻炼方法的学习为核心,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根本变革,使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化发展、健康教育向体育化发展,真正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尤其强调的是运动技能的特定内涵已不仅仅是指竞技运动中的特定技能,而是指健身技能、锻炼方法的掌握。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及一般性锻炼的关键的学科要素,是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新体育课程模式区别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核心要素。

二、整合的形式

在探索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寻结合点,把人体健康及其知识体系较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体育知识结构的优化。综合起来,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整合形式。

1、健康教育内容渗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

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特点设置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当然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健康教育内容不是简单化的健康医学内容,它必须能够和体育运动相融合。因此,必须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对身体练习手段进行功能化开发和归类,并在教学实践中使之能够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健身、养身、炼身的目的,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语言;项目式学习

作者简介:吴敏(1976-),女,江苏泰州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朱立华(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TD00411JG08)、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00411JX30、JG00411JX7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69-02

独立学院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其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其市场价值。如何以技术应用为主旨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已成为研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项目式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教学模式的意义、原则等,深入研究项目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以及该方法对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10年11月1日,我国已有独立学院322所。[1,2]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教育质量,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语言”是独立学院的一门必修课,它集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充分体现大学生的现代技能应用能力。因而“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改革是独立学院教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3,4]

项目式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主体,[3]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它的指导思想是师生根据具体完整的项目工作来组织教学,但重点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学生会参与整个项目的实践过程,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及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学习、合作,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完成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以下对这种项目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和实施的原则与步骤进行阐述。

1.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其主要区别如表1示:

表1?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学习目标 组织形式 组织中心 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 系统传授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阶段 教师传授 理论考试

项目式教学 通过各项目完成知识建构 根据各项目组织教学阶段 学生实践 项目完成情况加理论考试

2.项目教学方法实施的原则

在项目式教学方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具体来讲,实施该教学方式时要遵守四项原则,如表2示:

表2?项目教学法实施原则

教学中心原则 以学生实践为中心

项目选取原则 贴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组织原则 创设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

学习效果评价原则 完成项目情况

3.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具有层次性和实用性,它的实施过程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是一种模拟的“生产方式”,符合知识建构循序渐进的要求。该教学组织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确定项目、知识点传授、布置项目并操作示范、组织小组协作学习、学习评价、归档或结果应用。

三、项目式教学法在“计算机语言”课中的应用

“C语言程序设计”是长期以来各大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和三级考试的主要语种之一,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意义。[5-7]该课程因其灵活多变、算法多、综合性强、难于理解记忆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讲授基本的知识,然后围绕基础知识借助于投影仪演示、讲授一些实例程序,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照教材的程序过程进行编程调试,直到结果正确。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机械,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编程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在课程结束后连数据类型等也区分不开,更别提独立地编写实用应用程序的能力;教师也反应教学吃力,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增加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时,改革了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根据教材内容,打破原有界限,进行了知识点的分解和重新组合,即不管基础知识、函数、数组、结构体的定义及三种控制结构的先后顺序,将各部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抽取每个部分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借鉴生活实际、一些原有项目及企事业需要搭建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学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意义 差别 创新

1.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很少有课程互动,老师讲课也是采取较为严肃的态度,学生在课上不可以乱动、乱讲,以免破坏课堂秩序。这种教学方式营造出一种严肃、压抑的课堂氛围,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而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一改往日严肃的态度,使课堂变得生动、和谐,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同时,注重培养个体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师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友好关系,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传统语文教学和课改后的差别

2.1教学观念的转变

态度决定一切,传统教学和新的教学方式的较大区别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畏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羞于表现自己,压抑自己的个性,不利于身心发展。师生之间应当是一种新型的、友好的关系,和谐、友好的氛围也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种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克服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课程改革从改变教学观念着手,更重视学生,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转变教育观念。

2.2以“试”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新飞跃

这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是一次从以“试”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新飞跃,这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转变,更是思想和认识的转变。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是一成不变的,由老师担任主角讲授,学生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较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是能力。随着新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否定这种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语文知识的丰富性要求它的教学方法多样而不是一成不变。新的课程目标要求老师以“人”为本,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再片面注重成绩,这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质的飞跃。

3.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3.1创新教学方式

3.1.1建立新型关系

相对于严肃、拘谨的学习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显然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几年,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忽视个性发展、注重应试这些问题制约改革的进行,任何的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更多的尝试,因此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意味着进行创新,新的教学方式要更适应新的课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适应要求,在一种新型的氛围和交流方式中,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3.1.2避免功利性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受一种功利性阅读的引导,例如有的老师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因而强调的是对知识体系的灌输和培养,忽视课堂上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功利性”心理,只注重成绩,忽视综合能力,这些都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不利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相对于文学素养,老师更应当具备人文素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向功利性的方向引导。功利性阅读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阻碍,也是新课程改革应当克服的一个问题。

3.2运用实践教学法

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实践教学方法,例如:每学期笔者都会安排学生创作一篇具有研究性的论文,论文内容或研究写作方法或研究任意一篇讲学课文的主旨思想,针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利用多种求证方式,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例文,其论文主旨鲜明、角度新颖、分析透彻。每一篇论文出稿后,笔者都将其展示出来供大家借鉴、观摩,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4.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针对学生应当立足于实践,得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的,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高中课改推进了几年,很多人也适应了课程改革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例如,传统功利性阅读的牵绊使语文教学任务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会有人因为改革的不顺利而产生惰性和怀疑心理,将信将疑,仍按照传统方式教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强信心,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优化教学,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推进新教程改革。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8

[关键词]高职文科 教学改革 制度

[作者简介]刘小方(1979- ),男,陕西周至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世界遗产和高职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德国‘工学结合’与荷兰‘实境耦合’比较研究——兼论高职文科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制度选择 ”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 GZYLX201102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09-02

一、高职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与“实境耦合”的比较

项目化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其核心是采用“完整的行动模式”,确保学生在“做”中学,其指导思想是以专业、行业的真实过程或事件为背景依托,将一个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即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实施到任务的完成及后续评价都由学生来做,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际参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未来职场适应力。

项目化的理念自提出就得到了学界和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中国知网提供的论文信息表明,1994~2010年国内共发表“项目化”论文436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论文多集中在课程项目化建设方面,其中洪宵等探讨了项目化教学的目标与表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化教学在课程中的标准流程;张详兰、许放着重研究了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的胜任力问题;解敏以德国双元制模式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把企业情景组织作为由学校“元”过渡企业“元”的拟景教育实现的可能性;郑惠虹以工程监理专业为例,在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经验基础上探索了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论文资料统计分析,目前学界对学科的属性与体系差异对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对应性及适应性问题关注较少。

在高职院校层面,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试点,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以温职院、宁职院为代表的“工学结合”模式和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实境耦合”模式。前者从“捣墙”运动开始,以改变传统教室为高仿真的教学工厂为突破口,在理论上践行德国工学结合思想,完善校园工厂建设,强调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后者则完全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结合企业、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时间年限,在三年中设置若干项目,“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和实训置于职业环境之中,通过与社会实际的嵌入式结合和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基于文、理、工、商等学科属性与体系差异,项目化教学的对应性和适应性问题不断凸显,“我国的职教课改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适用于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的一个共同的普适性课程开发范式”的提法也受到置疑。问题的解决应基于学科属性上差异分别解答,问题的理清有助于顺利实施项目化教学。

通过对德国二元制背景下的“工学结合”与荷兰基于能力本位培养模式中的“实境耦合”课程改革理论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者模式在课程与项目关系方面有如下区别:亓俊国、庞学光认为,德国职业教育中“双元制”代表了企业与学校两个办学主体、学习地点之间的合作,两者的合作在深层次上意味着受教育者两个身份的融合、两个教学目标要求与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这种融合和结合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进行协调的。德国“工作过程知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成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序列化”,也就是说,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改是基于课程设置项目的。齐洪利、董玉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研究认为,“荷兰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完成具体项目组合课程设计教学,实现培养目标”,也就是说,荷兰项目化教学的模式是先进行企业(行业)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再根据核心能力设计出相应项目,最后根据项目设置课程。

二、高职文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问题分析

文科与理工科之间存在巨大的专业属性差异,培养目标、职业要求不同,教学方法、内容、结果,形成素质和能力的途径,以及考核评价的标准等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高职文科专业必须在清楚如下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

1.情景再现与实境操作。高职教育重视学生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并行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成为铸就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与未来职业无缝对接的关键。情景再现、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进行高职教学项目化改革前,要充分了解和研究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和科系的类别,仔细分析不同科系的内在特点。

对工科、理科类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就业都面对机器生产,工作对象的静态性决定了其进行“工学结合”项目化改革的天然优势和内在条件。对文科类专业而言,学生的未来工作对象是人或社会团体,具有主动能动性,由人构成的社会环境与由机器构成的生产车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无法做到情景的真实再现。以旅游专业为例,无论在课堂上进行什么程度的模拟,也无法创造出在真实环境下游客与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真实的心理过程。任何基于经验或案例基础的模拟或仿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的特点。

2.课程本位与专业载体。项目化教学改革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主要包括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课堂项目化操作的比重。这势必要调整对项目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以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在“工学结合”模式中课程涉及的每个可以实训的项目,如“地陪接团实务”“全培接团实务”“领队接团实务”等无不包含着从导游词讲解能力、联系沟通能力、投诉处理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如果以课程为本位设置项目难免会造成简单的低层次重复训练。

“实境耦合”模式依据项目设置课程,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大一新生,以“旅游企业调研”项目为例,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深入旅游企业实际,了解不同企业的经营范围、营运方式、人员组织、盈利模式等,对旅游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下一步旅游行业管理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实施项目前,要对学生进行简要的项目介绍,要求学生组建教学团队,分配项目任务,认识项目指导教师,布置项目及项目阶段任务等。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解答,并针对学生项目实施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如学生深入实际之前开设沟通管理课、资料整理收集讲座等,项目中后期由于涉及项目汇报需要,开设PPT制作、EXCEL表格等课程及讲座。这样,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有效地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个人行为与集体智慧。谈及专业的项目化改革和革新,必然涉及实施改革的问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中,专业教师是课程开发主力军,但由于其自身在企业工作阅历和经验有限,无法从工作岗位、学生本体、教学要求三方进行综合研究。此外,课程开发过程本身难度大,每个专业的每个课程都有各自特定的场所,每个课程只能针对一类具体过程,很难以点带面,加上教师自身的工作经验的局限性,很多开发出来的课程只能是某个具体项目的代表,无法开发成为能代表一门完整课程的项目,因此课程开发者的开发能力和项目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职业院校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遇到困难和质疑。

在“实境耦合”模式中,教学团队代替了教师个人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学团队由企业、行业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组成,在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现行的要素和高等教育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发既适用项目要求又满足学生长期发展的课程群。在教学组织方面也由两名教师同时教学,院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行业教师负责实训实践指导,确保项目、课程与训练与企业行业的实际无缝对接。两种模式的具体区分,见右表。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范文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1一、站在课程的立场反思教学改革新形势下,军校的教学改革探索一直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一方面,广大教员对于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示不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