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基本原理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5 11:25:17浏览:795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1

1.1 Linux下串口通信基本原理

Linux系统将设备和文件的操作都作为对文件的处理,所以对设备的操作,内核会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需要将其作为参数传给相对应的函数。Linux中所有的设备文件都放在“/dev”目录下,通过“ttyS+编号”命名相应的串口资源,所以对应路径是“/devttyS*”。因而可以相对文件读写那样访问一个串口设备。

1.2 Linux下的串口设置

首先要对串口进行设置,在termios.h完成对波特率等的设置。

struct termios

{tcflag t c iflag;

tcflag t c oflag;

tcflag t c cflag;

tcflag t c lflag;

cc t c cc [NCCS];

};

open( )函数:int fd = open ("/dev/ttyS *", O RDWR|O NOCTTY|O NDELA Y);

然后调用read( )和write( )函数读写端口,返回实际读写的字节数,如果有错误发生则返回-1。

读取串口结束后,首先恢复串口原始属性,然后才可以关闭串口并退出程序。

1.3 串口控制应用程序

下面给出通过串口控制摄像头函数的一部分结构:

void sendMsg(int pan,int tilt)

{struct timeval timeout;

static char *driver = "/dev/ttyS1";

timeout.tv_sec = 0;

timeout.tv_usec = 0;

formCmd(buf,pan,tilt);

fd = uart_open(driver,B9600);

write(fd,buf,16);

close(fd);

}

二、网络通信

2.1 Socket基本原理介绍

Socket是一种通信机制,客户/服务器系统既可以在本地单机上运行,也可以在网络中运行。

首先需要了解socket中的一些重要函数:(1)创建Socket:int socket( intdomain, inttype, intprotocol);(2)配置Socket:bind函数指定本地信息int bind( intsocket, const structsockaddr* address, size_taddress_len);(3)使用listen( )和accept( )函数获取远端信息:Int listen(int socket, int backlog);Int accept(int socket, struct sockaddr* address, size_t* address_len);(4)通信处理:send( ),write( ),recv( ),read( )。(5) 通信结束:使用closesocket( )。

2.2 Windows和Linux下socket应用程序

客户端程序:创建一个未命名的套接字,然后把它连接到服务器套接字server_socket上,向服务器写一个字符,再读回经服务器处理后的一个字符。

服务器端程序:首先创建一个服务器套接字,绑定到一个名字,然后创建一个监听队列,接收来自客户程序的连接。下面我们分别在Windows和Linux下进行socket编程,实现二者之间的通信,具体函数实现的主要部分如下:

Windows下作为client端:

{

SocketClient=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addrSrv.sin_addr.S_un.S_addr=inet_addr("192.168.1.10");

while(1)

send(SocketClient,sendBuffer,16,0);

closesocket(SocketClient);

WSACleanup();

}

Linux下作为server端:

{

server_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server_address.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92.168.1.10");

bind(server_sock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ess, server_len);

listen(server_sockfd, 5);

client_sockfd = accept(server_sockfd,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ess, &client_len);

while(1)

read(client_sockfd, str,16);

close(client_sockfd);

}

三、结束语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单片机;网络;通信

1.单片机与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应用,从电气设备使用的角度,对网络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连接。很多信息家电、仪表等对网络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单片机应当网络通信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原理上讲,要实现单片机和网络的连接,需要遵循TCP/IP协议,将单片机接入英特网,起到单片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作用。从技术细节上看,实现单片机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是在电子设备中嵌入TCP/IP协议,利用内置的网络接口芯片以及微控制器,来实现对网络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2.单片机网络通信的硬件设计

2.1 系统硬件组成与结构

现在市场上的电器所嵌入的微处理器一般都是8位,因此本文从适应性广泛的角度出发,在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时以8位单片机为基础。从硬件之间的关系上看,单片机的内嵌微处理器要以TCP/IP协议和应用层协议为基础,并且要借助以太网接口芯片和其他电子元件。以太网接口芯片则负责处理本身实现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通过数据接口(如RJ45型接口)与网络进行通信。由此可以得出单片机和网络之间实现通信的硬件组成和流程结构为:单片机以太网接口芯片数据接口集线器网络。当然,箭头的流程顺序也可以反过来,从而实现网络和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2.2 硬件选型

(1)单片机选型

为了提高单片机网络应用的效率,应当选用性能更为优良的高性能单片机,如AT90系列、W78E系列、P89C51系列等,本文所选用的的单片机型号为Winbond公司生产的W78E16B型单片机。

(2)网络接口芯片选型

以太网控制器是网络接口的核心部件,在单片机网络通信系统中的作用是实现和网络的连通。以太网控制器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成度上,有的以太网控制器既集成了MAC层和物理层接口,而有的以太网控制器只具备物理层接口。具体选用那种类型的以太网控制器取决于设计时的具体需要,一般选用对物理层和MAC层都集成的芯片。本文中所采用的以太网控制芯片型号为Realtek公司生产的的RTL8019AS,该款芯片的集成度较高,具有全双工通信接口,可以支持对PNP的自动探测功能。

3.单片机网络通信的软件实现

3.1 网络协议的处理

单片机实现网络应用除了对硬件方面有要求外,软件方面同样有相应的要求,主要体现对如何让单片机应用TCP/IP协议。从原理上讲,在采用OSI七层参考模型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由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来实现。而系统的网络层面既要实现IP协议也要实现ICMP协议,这两类协议所负责的内容有所不同,由于所采用系统的不同而工作重点也有差异。在本文中是以web server为背景,对数据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重点是处理TCP协议的实现问题。由于单片机本身容量和处理能力有限,需要对TCP/IP协议进行必要的简化。结合本文的具体情况,以以太网控制芯片为出发点的系统协议分为两个分支:(1)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IPTCP(UDP)HTTP;(2)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ICMPping。web server的应用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可参照有关文献,在此不再赘述。

3.2 RTL8019AS的驱动设计

前文已经对以太网的接口芯片进行选型,为RTL8019AS。在进行驱动设计时需要以该款芯片的具体构造为基础来进行。RTL8019AS的SRAM为16KB,并可分为64个存储页面。在对SRAM进行初始化时,需要处理接受数据包和发送数据包两个部分,先分别进行讨论。SRAM的初始化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初始化的内容包括:(1)复位寄存器的初始化;(2)配置寄存器的初始化;(3)接收缓冲区的初始化;(4)接收缓冲区边界寄存器的初始化;(5)接收缓冲区当前页面寄存器的初始化;(6)发送缓冲区的初始化;(7)接收配置寄存器的初始化;(8)发送配置寄存器的初始化;(9)数据配置寄存器的初始化;(10)设置以太网接口的物理地址。以上各个部分都需要做处理,具体的操作代码较为繁杂,不在此详述,可参照有关文献。

4.TCP/IP协议的简化

TCP/IP协议是一组完整的协议族,协议中各层分别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由于单片机的资源有限,要在8位单片机上实现TCP/IP协议,就必须做一定的简化,否则在嵌入式系统中无法实现。在本文中根据web server应用的特点,对TCP/IP协议简化后各层的要实现的协议分别为:(1)应用层HTTP协议;(2)传输层TCP协议和UDP协议;(3)网络层IP协议、ARP协议和ICMP协议。本文在编写协议时在单片机keil编译器上进行。

5.单片机web server的实现途径探讨

在当前的网络应用中的主流是Inter-net,但Internet网络是主要针对具有较高处理性能32以上的微处理器而设计的,因此要以8位单片机来是实现web server的应用是有困难的。但从目前智能家电的普及和嵌入式单片机性能的提高,基于单片机的web server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方向之一,本节将就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单片机的web server实现原理为在单片机EEPROM中存储网页信息,单片机应用系统通过Internet来实现远程客户端的访问,在经过解析后发送网页数据,并以浏览器的形式展示网页内容。在细节上需要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HTTP协议,二是系统的实时控制。

HTTP协议的实现是以数据包的处理为基础的,即系统需要处理有客户机发送的含HTTP请求的数据包,通过对数据请求内容的判断来做系统处理。其步骤为:(1)通过端口接受和存储远程数据包;(2)对数据包进行解析;(3)以数据解析结果为基础,把数据存储到存储区并打包,并向客户机发送数据包;(4)一次数据接受和发送后关闭连接,等待下一次数据请求。

系统的实时控制模式取决于对数据包的解析要求,以及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的功能设定会有不同的系统实时控制模式,通过编写具体的控制程序可以实现不同的服务内容。显然,系统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会受到系统资源的限制,这也是利用单片机实现web server应用的最大瓶颈所在。但随着单片机性能的提高,系统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将越来越多,因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

6.结语

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单片机和网络之间通信的实施方案,并给出了一种可行的系统结构。在硬件选型上采用较为主流的以太网芯片和8位单片机,在对TCP/IP协议进行必要的简化后实现单片机的网络通信。最后探讨了利用单片机实现嵌入式web server应用的途径。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实现了单片机网络通信后安全问题。因为单片机网络通信实现的原理并不复杂,要实现对单片机系统的远程恶意控制的技术难度也不大。这是目前单片机网络应用中的一个大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Realtek Semiconductor CO.LTD.Realtek Full-Duplex Ethernet Controller with Plug and Play function,2005.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弱电工程;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19-01

0 引言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是受带宽条件的影响,早期的电力线路通信仅能实现语音通信或者仪表数据的远程传输,并没有得到普及。最近几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新的突破,并且逐渐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或者说电力网络通信,属于电力载波通信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既有的低频电力线路,进行宽带网络信号的传输,实现网络通信。在2010年,电力网络通信协议正式颁布,即IEEE1901,该协议被定义为高速网络通信的标准协议,针对以电力线进行网络通信的标准进行了规定,在该标准协议下,设备的理论通信传输速率能够达到500Mbps。

电力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网络,进行高频信号的可靠阐述,通过电力网络调制器,能够将载有待传输信息的高频信号加载在电流中,通过电线进行传输,而接收端的解调器则会将高频信号从电流中分离,传输到终端设备中,从而在不需要重新布线的情况下,实现网络通信。不过,相比较传统的网络电缆,将电力线路作为数据传输媒介时,会受到各种电气设备的干扰,从而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对此,在电力线网络通信中,需要应用正交频分复用、频移键控、多载波调制等技术,尽可能消除信号波形之间的干扰[1]。

2 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在弱电工程中的应用

事实上,对于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的研究,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不过受带宽问题的限制,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也使得其真正能够与传统的以太网络一较高下。

在进行电力线通信局域网的构建时,基本上可以参照传统以太网的结构,只是将原本的通信电缆转变为既有电力线路,同时增加相应的电力网络桥接设备,以实现网络信号的转化和加载。以电力线路进行网络信号的传输,有效距离可以达到200m,还要超过传统的以太网。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只需要于底层设置相应的网络交换设备,整栋建筑的网络通信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在电力线局域网中,单根电力线路最多能够同时支持16个用户的网络使用,同时由于信号不能跨越电能表,在进行网络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每一户的电力局域网线路分别接入电表之后,从而实现线路容量的充分利用,不同的用户之间也不会产生相互影响。通过这种形式,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电源插座,进行网络访问。

从网络安全性分析,电力线局域网设备中采用的都是56位加密,而且每一台设备都具有独有的机械密码,配合相应的驱动软件,可以设置不同的工作组,以实现对于非法用户的隔离,保障信息安全。而从电气安全性分析,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实际上是利用线圈的耦合原理,在电力线上加载高频信号,电力线路实际上并不会与数据传输线路直接相连,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触电问题。通过强弱电路分开设置的方式,保证了弱点信号线路中电压的稳定,加上过压保护装置的存在,能够杜绝感应或者短路问题所引发的安全隐患[2]。

因此,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是在传统以太网络的基础上,利用既有电力线路实现网络通信,不仅提升了信号传输的距离,而且不再需要额外敷设线路,也不需要预留网络插座,在当前无线网络尚未完全取代有线网络的背景下,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性远不止这样,利用现有电力线路和以太网设备的网络结构,能够对所有接入的信号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网络、有线电视以及语音网络的三网合一,在没有全面实现光纤到户的现在,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建筑智能化,用户可以通过电力线局域网,实现对于家中各种设备的统一管理和智能化控制[3]。

3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属于一种新兴技术,在完全实现光纤到户之前,以此来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新建建筑而言,可以节约以太网线路的敷设成本,而且信号传输的距离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论传输速率也基本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所需,利用插座直接接入网络的方式在便利性方面可以说仅次于无线网。不过,电气设备的存在会对数据的传输造成一定干扰,需要技术人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黄舟.电力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及其在弱电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2,38(6):196-197,203.

[2] 丛静.浅析应用电力线通信技术构建局域网原理[J].通讯世界,2015,(7):107-108.

[3] 徐晓灵.WLAN技术在弱电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通信,2015,(7):74.

作者简介: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4

教材的难点不等于教学的重点

以《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一课为例,“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体系” 是其中的两个小点,却占了教材的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前者,因其繁复的“七层结构”成了众所周知的难点。可能基于此,在这九节课中,我发现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两个内容的教学,讲解、演示,提问、练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本来是难点的内容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成了教学的重点。重点、难点是教学中需要准确把握的两个要点,而且在常态教学中,也确实存在许多教学重点与难点相重叠的情况,但未必都是如此。笔者并不认同教师们在这节课中的做法,反而认为原理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力求让学生去理解技术原理与方法,而对于其中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尤其是专业性过强的知识,只是第二位的。以本课为例,在开头处提出的首要目标是“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然后才是“了解OSI模型、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

笔者认为这样把握更加科学、理性,不妨让我们深入到这节教学的内容构成中再作一些思考:“在协议约定下的分层合作”是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也是建构OSI参考模型、建立TCP/IP协议体系的基本方法,很显然,它是一条贯穿全课内容的主线。顺着这条线索,“网络通信问题的源起—通用概念模型的确立—实用协议体系的应用”这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脉络就显得愈加清晰了。准确把握这条主线,我们的教学就能突出重点,对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体系的教学才会走出“记住一些名称、功能”的低层次,迈向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技术现象去体验和理解背后蕴涵着的技术方法、原理的更高层次。关于“信息技术原理”这一类型的教学中,孰轻孰重,笔者的观点非常明确,而且认为这在原理类教学中是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教学的难点要突破,不一定要突出

原理类教学难就难在所谓的“原理”,放置到教学中去考量,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将这些复杂、抽象的原理分析清楚并让学生完全理解,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许多教师的想法,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面对“难点”。在这个问题上,多数教师都选择了突出、强化的办法。例如,对于OSI参考模型这个难点,多数教师都作了充分准备,在课堂中逐层讲解每一层的名称、功能,详细描述数据在每个层次的传输与交换过程,教师讲得特别细致、卖力,但是结果并不完全是学生对这个模型的理解。我常常发现,随着这个冗长、费解的讲解持续,学生表现得越来越“不理解”,要么漠然发呆,要么低头小憩,令我这个听课者都感到这样的课实在无趣。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中,难点依然还是难点,不仅没有得以突破,而且因为过度强化,对于教学的负面作用也被同步放大,加剧了教学的无趣、枯燥,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进而对后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许多课从这个环节往后,学生多是一声不吭,教师只能自说自话地唱着独角戏,在沉闷与失败的氛围中结束,对教学的整体效益造成了损害。

我们常说,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二者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如果搞混了,就常常会出现上面所列举的尴尬。心中没有对教学难点的化解之道,只是机械地、反复地强调,不仅于事无补,也常会落得一个“越描越黑”的结局。但在这次赛课中,面对OSI参考模型这个难点,也有一位优秀教师成功地“突围”了。

教师先前已成功地组织学生通过模拟快递过程,初步体验了网络通信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师:刚刚我们模拟的就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流程,大家从中可以发现它也是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的协作与标准,技术源于生活。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流程,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一些,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由专家们设计的模型:(出示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图)。在大家初步认识了网络工作模型、原理之后再来看这个OSI,就会觉得也没什么了。只不过它分的层比刚才的多,层层之间的协议也多了而已。

要求学生短时间阅读文本后,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

师:你会发现个模型,本质上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构建的?

生:分层协作和标准。

师:非常好,这就是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现在我们通过一个Flash动画来完整地看一下整个工作流程。

笔者认为,他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精准地把握住了教学的主线,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入手,从思想方法层面去看待、认识这个模型,而没有过分纠缠于细节。其次,Flash动画用在此处画龙点睛,它对网络通信过程的表现、基本原理的阐释是任何言语无法比拟的。笔者认为,这确实是我们突破“信息技术原理”类教学难点的一大利器。

活动化是教学的良策,但不一定都有效

在这一类型的常态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拘泥于教材中关于原理的介绍与说明,教学只是对说明的再说明。更有甚者,紧扣省级会考中的考点不放,在教学中强行灌输,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因此,针对教学的核心目标,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系列体验活动,从活动中获得的感性体验着手去认识、理解技术原理,这也是这一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这是一次赛课,参赛教师也都意识到了体验活动的重要性,他们在设计阶段也都认真研读教材,设计了各类活动。这其中,有通过活动对网络通信原理心领神会的,更有越加“找不着北”的。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此为例,对信息技术原理类教学活动化的设计与开展作一些探讨。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缘木求鱼式。教师出示OSI模型图,以快递为例,逐层讲解后,要求学生在Word文档中画出这个模型图。画的过程大约持续了5分钟,至于画得怎么样、通过画达到了什么效果等,全都不了了之。我们也不妨替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得到些什么?也许学生大概知道模型图中每一个层次的大体名称,但画的过程给学生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应该是:怎样用Word中的一些工具来制作流程图。

照猫画虎式。等教师将全部内容讲完后,学生终于盼来了一个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将OSI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名称与各自对应的功能进行连线。这个“连线活动”能让学生对网络通信原理产生感性体验吗?不能!这只是帮学生记忆的“变式”,显然是“为活动而活动”。

南辕北辙式。为了让学生理解网络通信的分层结构,教师请四个学生当众模拟快递的过程:填写快递单包装物品运输物品签收验货。殊不知,这仅呈现了一种线性结构,很难将其与分层的U型结构对应起来。这样的“活动体验”对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还混淆了视听,起了反作用。

正因为信息技术原理比较抽象、专业,所以需要通过活动得到一种感性的体验,然后在后续的研究与思考中上升为一种认识,进而真正理解这种技术原理。因此,这种活动的核心所指就是基本技术原理,而非其他琐碎的知识点;这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获得体验,而非画图、连线这类操作;这种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学生将感性体验与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发生“联结”,在思考中提升认识。所以,一个成功的活动就应该能有效地促成学生由体验转向深入思考。例如,还是模拟快递的过程,另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一边模拟,一边思考和研讨:由于角色行为规定,快递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在只有用户自己知道快递目标的情况下,各个角色是怎样配合,实现正确传递的?这些问题非常贴切地“映射”出了网络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很成功地启迪了学生。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5

李湘江(长沙交通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长沙410076)

摘 要 本文介绍了TCP/IP协议和客户/服务器程序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利用Visual Basic6.0开发客户/服务器软件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

关键词 VB TCP/IP协议 Winsock控件 客户/服务器

1 引言

随着网络通信的兴起与迅速发展,TCP/IP协议已成为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传输协议,TCP/IP传输协议也越来越为人所熟知。目前的Internet 网就是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络。TCP/IP除了用于广域外,在局域网中也广泛应用。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它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面向会话连接的数据流服务,它可以在一个分组可能发生丢失、破坏、重复、延迟和乱序的不可靠物理网络之上通过确认、流控、复用同步等自动纠错技术提供一种可靠的进程间通信机制,从而充分保证用户数据传送的可靠和有序性。使用TCP协议通信时,TCP建立并控制数据发送方与接收方的会话关系,当接收方正确收到数据后,必须向发送方发送确认信息。如果发送方在指定时间内未能收到确认信息,将重发数据包。

IP指分组交换协议,是联网的主机之间定义数据包传送路由的规则,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网络传送数据报,各个IP数据报之间是相互独立的。IP本身没有连接协议,在交换数据前不会建立会话关系。IP收到数据后也不确认,发送方和接收方都不检测数据传输的正确性。所以仅有IP是不可靠的,不能确保正确传输数据。TCP与IP的组合则构成了功能完整的传输协议。

在TCP/IP网络应用中,多数网络应用程序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型方式,客户向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作出应答响应,服务器通常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地址侦听客户向服务器发出的请求,服务进程这时一直是处于休眠状态,直到有一个客户程序提出连接请求。服务器作出应答,并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客户/服务器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非对等相互作用,客户与服务器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服务器拥有客户机所不具备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和运算处理能力,服务器提供服务,客户请求服务,这种模式适应了网络资源、运算能力、信息分布不均等现象,成为IP应用的主要模式。Internet中的WWW、FTP、Telnet、E-mail等许多典型应用都是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型方式。

Visual Basic是Windows环境下简单、易学、高效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系统,以其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界面设计风格和32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是很多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采用的开发工具。VB不但提供了良好的界面设计能力,而且在网络通信方面的功能也很强。采用VB开发网络通信应用软件十分方便,尤其软件界面设计非常便捷,编程工作量较小,开发周期短。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6

1.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一种行的通信技术———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融合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通信技术问世不久,基于X.25建议中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便随处可见,这就标志着数据通信开始进入了商用化时代。数据通信技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推动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步,同时,数据通信所采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应用领域逐步扩展,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传输速率越来越高。网络通信的划分方式有多种,按照传输媒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有线网络通信和无线网络通信;按照其覆盖的地理范围大小,可划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采用各自的技术和通信协议,在网络拓朴结构、传输速率、网络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1995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更加迅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据统计,2004年互联网用户数比1997年增长了128倍,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达到了1.46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交流和工作的方式,据统计1999年网上交易额为800亿美元,到新世纪初增至3000~10000亿美元。这些新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方式大大增加了网上的业务流量,使互联网上的数据业务量每月增长10%左右,达到了每6~9个月翻一番的地步。多种数据统计都揭示了同样一个事实,“21世纪是数据的时代”。

2.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

数据终端可分为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包括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包括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传输信道按传输的信号类型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按传输介质的类型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按使用的方式可分为专用信道和公用信道。传输信道不同,数据终端设备的类型和作用也会有差异。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其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则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3.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及适用范围

3.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亨该电路。此类数据通信交换方式适用于一次接续后、长报文的通信。起初是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和公用电报网中,经过技术改良,提高了数据传递速率后,又应用到公用数据通信网络中。技术改良后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具有实时性强、延迟很小、交换成本较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缺点,如线路利用率低等。

3.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报文交换的存储-转发方式具有中继线和电路利用率高的优点,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交换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占用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大,因而不适用于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3.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于个定长的数据块,将这些分组以存储-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它是在存储-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分组交换方式严格限制分组长度,保证任何用户都不能独占传输线路几十毫秒,因而它非常适合于交互式通信。另外,分组交换方式根据需要动态地获得和释放频带,提高了链路的利用率。分组交换方式的缺点是分组在路径的每个结点上有迟延,而且这种迟延是可变的,随负荷的增加而变大。

4.数据通信的发展趋势

数据通信服务中,个人通信要做到通信服务到个人,而不是服务到配置固定号码的电话机,因此个人通信所使用的电话号码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如同注册国的个人身份证号码一样。个人通信还要求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它往往是与数字卫星通信或光纤通信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全球通信网。目前已经提出许多种实现个人通信的方案,其中以国际电信联盟所提出的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为最典型,它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即个人通信系统。按照设计目标,它所组成的网络应该在任何地点(包括室内或室外,乡间或城市,固定点或移动点),能够传输任何类型的信息(包括文字、数据、语音或图像),提供多种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并能够与国际卫星通信网或宽带综合数字业务网相连的全球通信信息网络。在个人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数字调制和无线网络技术,以及通信软件的国际通用化和标准化,因此目前大量工作还处在局部试验阶段,但距离真正实用化的时间已经为期不远了。

5.结束语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验方法

引言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和经济形态的产生,我们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紧密联合,能够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让产业升级从而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这些都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社会对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网络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网络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如何培养当前对网络应用更高需求的学生,现有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网络工程的核心课程,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2]。

1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网络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起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概念,掌握各种型号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掌握广域网的配置技术和方法,明确企业网的设计、配置与维护等,培养从事网络相关行业,进行网络管理和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网络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⑴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教学方式是把所有学生集中起来,先理论讲授,然后上机实践,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由于知识量比较大,命令较多,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在进行实验时已经忘了大半,再加上如果基本原理没有灵活掌握,必然造成机械性的实验,缺乏对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锻炼,时间一长,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佳。⑵没有优化利用现有实验平台。目前实验平台有两个:一个是在思科模拟软件上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方法虽可以使每个学生亲自完成和检验配置过程,但毕竟与真实环境始终有所不同,无法模拟真实环境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另一个是在实际设备上进行实验操作,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现有设备是神州数码公司的产品,而模拟软件PackageTracer是思科公司的,两者的开发命令有所不同,所以学生要在两者之间切换使用,需要有很长时间的适应期,而实验课时有限,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同时,实际设备的操作需要在特定的软件环境下使用,束缚了学生思想,减少了真正接触实际设备的机会。⑶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现有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仅有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学生缺少实际接触大型网络的机会,这对学生以后直接从事网络应用工作带来了困境。⑷实验方法孤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实验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独立操作配置的锻炼,而不受到有限的网路设备使用的约束,这是当前很多课程采用较多的实验方式,这也是网路通信技术实验主要采用的方式。但这种单一的实践模式,缺少了学生对实际工作场景的接触,缺少了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会导致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评价机制单一等等。

2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模型

重新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模型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实验的本义出发,本文提出了一个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模型,该模型由实验平台整合、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机制优化五个模块构成,其目的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平台,引入翻转课堂[3],让学生不孤立的学习知识,将实际动手能力与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我们基于项目设计实验内容[4],建立基于理论、软件和实际设备相融合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型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能力等等,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3模型的实现

3.1实验平台整合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配置了8套网络实验设备,每套中包含2台二层交换机,2台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和1台防火墙设备,可供60名学生同时实验。但这些设备的使用非常不方便,必须在特定的管理软件平台下操作,与实际设备的使用脱离,给学生的操作带来的一定的局限性。很多老师就舍弃了对网络实验设备的操作,而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因此,需对现有实验平台进行重新整合。⑴改变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设备的既定布线,弃用统一的管理软件,让学生直接操作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通过一些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Telnet用户的远程登录,VLAN的划分、简单路由协议的配置等实验,让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型号选择、接口配置有实际认识。⑵在接触了实际网络设备后,使用模拟器来完成实验。熟悉命令的使用,设备的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以及大型网路的规划、设计与配置。每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对两种实验平台融合使用,学生既可以操作实际设备,又能够规划和配置大型网络,保证了每个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2实验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对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方法做了如下改进。⑴教、学、做一体化。打破原有授课模式,在一次课堂内完成讲授和实验,形成以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进行任务实施,最后学生进行实验的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尽量做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⑵翻转课堂。网络通信技术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但都很简短,将所有知识点制作为视频供学生利用课前的业余时间学习,尤其是一些提高型的实验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实验和讨论中去,与学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3实验内容设计

从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出发,重新认识实验在课程中的重要性,重新构建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能自主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方位地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把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⑴验证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后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以验证性为主,老师给出实验拓扑结构,学生按要求进行配置和测试。这类实验占总实验数的百分之六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根据课程内容,将验证型实验细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网络基础实验、局域网实验、路由实验和WAN实验。详细如表1所示。⑵提高型实验。提高型实验是学生自学并完成的实验。老师将一些提高型实验的知识点制作成播客课件,由学生自己课后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提高型实验由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所以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型实验包括:IPV6的配置;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ARP协议的配置;多区域OSPF协议配置;BGP路由配置;PAT;VPN配置等。⑶综合型实验。在验证型实验的每一个模块完成后,开设一到两次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每一个模块的所有知识点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老师给出实验设备和实验需求,然后讲解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由学生完成拓扑结构的设计和系统的配置与测试。⑷创新型实验;在学完全部课程后,开设一到两次创新型实验。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完成实验。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最能锻炼学生。老师提出一个具体的网络需求,例如一个校园网或一个企业网,学生根据需求,完成网络的设计、设备的选型、网络的配置与测试。

3.4实验方法创新

传统的一人一机使用模拟软件实验的方法比较适合验证性实验和提高型实验,对于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我们也探索了其他的实验方法,如可以采用小组完成的实验,以2到3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了解实验需求后分工合作,搭建实验环境,进行配置和测试,攥写实验报告。在协调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让知识点掌握不好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也培养了他们团队的合作能力;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网络管理,每周安排2名学生去学校校园网中心辅助网络管理老师适当参与网路管理;还可以积极寻找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网的规划与设计中去,让学生获取实际经验,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3.5评价机制优化

好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必须建立多角度的成绩评价机制,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⑴增加平时成绩的维度。不再简单地以学生是否完成平时的实验给出平时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维度,如学生完成实验的效率、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质量等作为平时成绩参考。⑵小组同学相互评价。在小组完成的实验中,实行小组成员相互打分。小组成员对每个人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是否起到主导作用,是否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⑶实习老师的评价。参与学校校园网管理以及参与企业网规划和设计的学生,由实习老师给出评价,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参考。

4结束语

完备、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著提高课程的实验教学水平。本文提出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体系模型,从实施情况来看,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仍然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和改革,顺应市场应用需求,培养出高端的网络应用人才。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 网络通信技术;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66-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model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includes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s, the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al 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etc.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l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ability of network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al approach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和经济形态的产生,我们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紧密联合,能够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让产业升级从而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这些都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社会对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网络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网络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如何培养当前对网络应用更高需求的学生,现有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网络工程的核心课程,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2]。

1 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网络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起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概念,掌握各种型号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掌握广域网的配置技术和方法,明确企业网的设计、配置与维护等,培养从事网络相关行业,进行网络管理和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网络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⑴ 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教学方式是把所有学生集中起来,先理论讲授,然后上机实践,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由于知识量比较大,命令较多,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在进行实验时已经忘了大半,再加上如果基本原理没有灵活掌握,必然造成机械性的实验,缺乏对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锻炼,时间一长,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佳。

⑵ 没有优化利用现有实验平台。目前实验平台有两个:一个是在思科模拟软件上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方法虽可以使每个学生亲自完成和检验配置过程,但毕竟与真实环境始终有所不同,无法模拟真实环境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另一个是在实际设备上进行实验操作,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现有设备是神州数码公司的产品,而模拟软件Package Tracer是思科公司的,两者的开发命令有所不同,所以学生要在两者之间切换使用,需要有很长时间的适应期,而实验课时有限,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同时,实际设备的操作需要在特定的软件环境下使用,束缚了学生思想,减少了真正接触实际设备的机会。

⑶ 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现有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仅有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学生缺少实际接触大型网络的机会,这对学生以后直接从事网络应用工作带来了困境。

⑷ 实验方法孤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实验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独立操作配置的锻炼,而不受到有限的网路设备使用的约束,这是当前很多课程采用较多的实验方式,这也是网路通信技术实验主要采用的方式。但这种单一的实践模式,缺少了学生对实际工作场景的接触,缺少了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的培养。

这些问题会导致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评价机制单一等等。

2 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模型

重新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模型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实验的本义出发,本文提出了一个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模型,该模型由实验平台整合、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机制优化五个模块构成,其目的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平台,引入翻转课堂[3],让学生不孤立的学习知识,将实际动手能力与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我们基于项目设计实验内容[4],建立基于理论、软件和实际设备相融合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型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能力等等,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3 模型的实现

3.1 实验平台整合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配置了8套网络实验设备,每套中包含2台二层交换机,2台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和1台防火墙设备,可供60名学生同时实验。但这些设备的使用非常不方便,必须在特定的管理软件平台下操作,与实际设备的使用脱离,给学生的操作带来的一定的局限性。很多老师就舍弃了对网络实验设备的操作,而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因此,需对现有实验平台进行重新整合。

⑴ 改变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设备的既定布线,弃用统一的管理软件,让学生直接操作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通过一些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Telnet用户的远程登录,VLAN的划分、简单路由协议的配置等实验,让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型号选择、接口配置有实际认识。

⑵ 在接触了实际网络设备后,使用模拟器来完成实验。熟悉命令的使用,设备的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以及大型网路的规划、设计与配置。每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

通过对两种实验平台融合使用,学生既可以操作实际设备,又能够规划和配置大型网络,保证了每个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2 实验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对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方法做了如下改进。

⑴ 教、学、做一体化。打破原有授课模式,在一次课堂内完成讲授和实验,形成以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进行任务实施,最后学生进行实验的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尽量做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

⑵ 翻转课堂。网络通信技术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但都很简短,将所有知识点制作为视频供学生利用课前的业余时间学习,尤其是一些提高型的实验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实验和讨论中去,与学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3 实验内容设计

从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出发,重新认识实验在课程中的重要性,重新构建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能自主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方位地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把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

⑴ 验证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后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以验证性为主,老师给出实验拓扑结构,学生按要求进行配置和测试。这类实验占总实验数的百分之六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根据课程内容,将验证型实验细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网络基础实验、局域网实验、路由实验和WAN实验。详细如表1所示。

⑵ 提高型实验。提高型实验是学生自学并完成的实验。老师将一些提高型实验的知识点制作成播客课件,由学生自己课后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提高型实验由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所以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型实验包括:IPV6的配置;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ARP协议的配置;多区域OSPF协议配置;BGP路由配置;PAT;VPN配置等。

⑶ 综合型实验。在验证型实验的每一个模块完成后,开设一到两次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每一个模块的所有知识点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老师给出实验设备和实验需求,然后讲解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由学生完成拓扑结构的设计和系统的配置与测试。

⑷ 创新型实验;在学完全部课程后,开设一到两次创新型实验。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完成实验。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最能锻炼学生。老师提出一个具体的网络需求,例如一个校园网或一个企业网,学生根据需求,完成网络的设计、设备的选型、网络的配置与测试。

3.4 实验方法创新

传统的一人一机使用模拟软件实验的方法比较适合验证性实验和提高型实验,对于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我们也探索了其他的实验方法,如可以采用小组完成的实验,以2到3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了解实验需求后分工合作,搭建实验环境,进行配置和测试,攥写实验报告。在协调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让知识点掌握不好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也培养了他们团队的合作能力;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网络管理,每周安排2名学生去学校校园网中心辅助网络管理老师适当参与网路管理;还可以积极寻找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网的规划与设计中去,让学生获取实际经验,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3.5 评价机制优化

好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必须建立多角度的成绩评价机制,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⑴ 增加平时成绩的维度。不再简单地以学生是否完成平时的实验给出平时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维度,如学生完成实验的效率、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质量等作为平时成绩参考。

⑵ 小组同学相互评价。在小组完成的实验中,实行小组成员相互打分。小组成员对每个人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是否起到主导作用,是否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

⑶ 实习老师的评价。参与学校校园网管理以及参与企业网规划和设计的学生,由实习老师给出评价,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参考。

4 结束语

完备、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著提高课程的实验教学水平。本文提出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体系模型,从实施情况来看,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仍然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和改革,顺应市场应用需求,培养出高端的网络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张纯容,施晓秋,吕乐.面向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的实践教

学改革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4):62-65

[2] 袁志翔,秦峰等.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

究[J].计算机教育,2010.5:70-73

[3] 李燕君.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J].计算机

教育,2014.20:18-22

[4] 蒋峥峥,严燕,陈晓红.基于项目驱动的”网络操作系统”实验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范文

网络通信基本原理篇11.1 Linux下串口通信基本原理Linux系统将设备和文件的操作都作为对文件的处理,所以对设备的操作,内核会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需要将其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