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
研究性学习要求篇1
一、转变教学理念 实施教育创新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为主要形式,并做到个体研究与班级集体探讨相结合;二是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摩、体验学习、问题讨论、资料查寻等。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学习方法更为丰富多样,社会性、实践性更加突出,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全体参与。因此,教师必须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依靠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每个学生有各自的长处,有的擅长实验操作,有的擅长社会调查,有的善于组织管理,有的善于材料整理等,教师要把目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志趣和才能,塑造他们的创造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行为培养等进行全面的关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其价值趋向、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还要关注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目光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审美价值,把教学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坚持教学民主 鼓励学习自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 “指导” 和 “帮助”,而不是“传授”和“教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教学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心理的适应度,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尝试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有序、合理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按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轨迹螺旋式上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了可以重新回答,不完整可以补充,不同意见可以争辩;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三、优化教堂方法 激发学生潜能
1.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引导学生如何提问,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消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那些问题,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示他们可以就教材提问,也可以就教学过程提问,并可将问题延伸到课后或后续课程。
2.经常开展专题讲座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次序,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例如,可以结合有关章节,开展“走进太空”“光的利用与开放”“新科技发展”等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3.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会学习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法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具体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提出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恰当地确定各科的学习目标和各科学习的一般方法;二是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建错题档案,做章节知识整理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任务,往往是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的。合作学习时,群体性的互补式竞争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师生辩论中得以明晰,挑战性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中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学生主体观的角度,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5.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如小论文、设计方案展示、制作成果展示、口头答辩等。对学生的评价,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了没有,重在考察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探索评价方案和方案的具体操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加强业务学习 促进专业成长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研究性学习要求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物质的状态”这节内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运用冰块、酒精灯、温度计等,让学生按照教材去探究,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状态的变化与吸热和放热好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
2.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可能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其他学科知识。例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课题,除了物理学科能量、能量转化、能量计算以外,化学学科原子能、化学反应;生物学科光合作用、微生物发酵;政治学科石油资源与国家、石油与经济关系:历史学科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过程;地理学科能源、能源的分类、核电站建设等,涉及面广大,还要了解当代能源开发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时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旧观念,争取一专多能。
总之,现代教师只有全方位更新角色,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主动适应新形势,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要求篇2
一、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他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这种深刻性决不亚于当年中国教育由古代走进近代,它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极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尽管如此,要让教师真正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验一开始,我们就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完全持旁观者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人的惰性、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变等原因外,还有绝大多数教师的现实想法:如每周拿出3课时开设研究性学习,万一高考成绩受影响怎么办?研究性学习反映不出个人的工作业绩,何必那么积极?研究性学习属于满工作量以外的额外负担,为什么一定要承担?中小学教师不懂科研,怎么指导学生?不知道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在每个环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等。上述想法非常真实地反映了现阶段教师的心理。有的属于观念问题,有的是对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担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其中有的问题不是学校层面能解决的,如高考、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一规定等。但老师在观念、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则只有靠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
二、教师失去了对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素质较差的老师,借助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一个学生小组在研究电冰箱制冷的问题时,学生根据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理,思考电冰箱在制冷过程中一定也会发出的同样能力的热,那么这些热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们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一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这种心情正像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一位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老师所描述的那样:过去我进教师,对于教什么、学生提什么问题不说有100%的把握,起码也有90%的把握。但现在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心里没底,连10%的把握都没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同样是上述这位教师的体会很有代表性。确实,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我们倡导了几十年的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至此才有了基础和可能。
其次,这种变化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谈到,过去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高考、中考等有关的内容,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师对教材、大纲已经比较熟悉,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我想,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三、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长期以来,在学校中只有教师选择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各科老师,从没有学生选择教师。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在哪种课程启动模式的实验中,我们都非常注意给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因为这种选择权,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能够发挥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学校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要求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优势和要求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被寄予厚望。经过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以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出现,为解决传统研究性学习难于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或者以某种专题的形式展开实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作为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讲,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无论是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关键都是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基于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其基本含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任务,自主地开展探究与小组合作,并在网上、交流、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一方式旨在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技术支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能力。由此也可看出计算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非要取代传统模式的研究性学习,而是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的丰富。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网络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库,能为学习者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智能化、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和改变信息组织过程,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网上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能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充分条件。
(一)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选题、论证课题还是实施研究等阶段,信息资料的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积累性、公平性等特征,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论证课题、实施研究等提供了大量关于自然、社会、生活和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资料。随着情境问题的产生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者需要进一步获得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还十分陌生。为了尽快地解决问题,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全人类智慧的联网。这种变化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料和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科普知识为例,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背景科普之窗、苏州科普之窗等。这些网上的虚拟博物馆,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人文社科等等各个学科,使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搜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学习效率。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不可或缺的载体。
(二)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能参与师生互动,尽管班级之间会有交流,但在一个课堂上,只有不到10%的交流机会[4]。基于网络的学习形式的出现,能够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参考。网络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能为师生的平等互动提供良好的交互界面,如即时聊天工具OICQ、MSN等,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教师与学生在线或非在线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然的学习、互动场所。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BBS对学生进行指导、讨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依据信息展开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平等地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通过Blog展示成果等等,大大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更多的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增强合作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问题,少有交流。应试教育的阴影把给学生投进了残酷的竞争,学习者之间互相对立,一方的成功是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之上,因此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而时代精神也需要人才的合作意识。网上协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等[5]。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渠道及时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使学习效果最佳化。这样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可以展望在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学习共同体,将有可能取代班级授课制和传统课堂教学而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三)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创设了仿真模拟环境与虚拟模拟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计算机及网络环境能够创设仿真模拟环境与虚拟模拟环境,通过创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逼真的情景效果,拓宽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把与学校教育隔离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如:当我们遇到无法重现或过于危险的实验而又必须向学生演示时,模拟型课件是最好的帮手。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大量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习变得不再单调乏味,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布鲁纳的设想: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
(四)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既有有形的成果,也有无形的成果。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成果表达方式。有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使得学生在选择成果展示方式上又多了一种选择。网络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技术支持,学生可通过Web网页技术、Flash动画、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聊天、News新闻组、视频交流等,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通过网络提供的展示平台,将学生的成果予以展示,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自豪感的体验。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且也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认可。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实施研究性的学习时,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一)对教育者的挑战和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给教育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教育者外界工作环境到内在的教育观念,从教师的专业地位到教师工作方式等,几乎全方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战。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必须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计算机网络意识与观念还比较落后。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不会上网。很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不如学生,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时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由于其提供与享有的不平等性与不对称性,将会进一步加大教育者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实生活内涵,提升生活品质,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二)对学习者的挑战
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但也良莠不齐,致使学习者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需的,应怎样整理自己所需的,甚至出现“网络迷航”的状况。据调查,我国有60.7%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有34.1%是找朋友、聊天,有29.2%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有27.5%是看新闻,24.3%是发送电子邮件;而美国一家电视广播公司的调查显示,美国6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48%是利用它开展研究和从事创造性活动,46%是下载网上有关资料当作学习资料[6]。从美、中两国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学生上网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把上网查资料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只是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策略在于培养正确的网络意识,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搜集、选择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项亟需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92.
[2][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35.
[4]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63.
[5]赵建华.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N].http://czdj.省略/yjzy/llyj/lkdlw/llkdlw4.htm,2006-04-28/2007-11-30.
研究性学习要求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能力 挑战 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对传统教育行为中教师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承担的角色,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所研究课题是多样化的,有的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虽然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但由于教师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或理论把握不够深入也难于驾驭它。面对以上情况,很多教师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有的教师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取的研究课题,自己根本没有系统研究过,如何去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有的讲:过去我走进教室,对于教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说有100%的把握,也有90%的自信,但现在进入学生的研究性课堂,心里总是“志石不安”。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改变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呢?方法是: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勇于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本学科专业外,对其他学科也应有广泛兴趣,并不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只有广博知识,才能指导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且能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传统教师地位,角色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过去哪种被动的理解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积极地去发现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探求一定结论的自主式的学习过程,以上这一特点,把教师从以往那种主导地位拉下马,教师已不是包揽学生一切学习任务的角色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建议者。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一般仅限于本学科范围内,体现在发现学生的疑难,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学生以指导,进行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唯一时标准答案上来,而且这种指导作用较为单一,且仅限于学科内部。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范围广,各不相同,遇到问题困难也不一,这样教师那种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指导显然失灵。
三、对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对教师教育观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挑战和引起变化。
1.教师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样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在此情况下,教师的威信,地位受到挑战,教师的威信、地位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水平,而指导水平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对知识的驾驭和掌握,自我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要在自己知识结构的形成上和指导水平上加以提高。
2.教师教育任务理念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育任务是教书育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研究性学习要的是一种创新知识,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的“教书”“育人”观上来个彻底的改变。“教书”应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种实践能力的增加,而非只传授前人积累的间接知识,而应重在指导学生获取一种富有创新的直接知识。“育人”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生做好人,形成好的品质,而是要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自觉乐意的养成一种好的品德,为人做事的方式、原则。
3.教师对学生评价观念的挑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一般标准是三好,以分数论英雄。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完全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创新、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这种评价方式及所对学生学习的误导,有时,导致创新人才的夭折。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关键目的是培养具有一种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观念,也应做彻底改变: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教师应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学生个人品德,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四、研究牲学习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和要求:
1.打破学科界线,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形成。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特点。学习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界,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而非固定在某一知识体系,它也可能是某一学科的而更多可能是多种学科的综合。
2.走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不是那种偏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应式教育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也不是那种单纯性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多的而是富有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知识的方式。因此,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方式,这一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师生围绕共同研究课题进行的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炼就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更能体现一种社会主义教育中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3.“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础,课堂知识服务于实践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简单、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内容丰富多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但是,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并不否认传授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十分重视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要求篇5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条件 评价 动机
一、研究性学习兴起的思想背景及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在我国一直是个“流浪汉”,但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斐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
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欧诸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如张肇峰认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做了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认为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理念,而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比如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处理、分析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尽管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存在分歧,但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积极运用调查、访问、实验、测量等手段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与热情。
2.强调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传统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创新。
3.强调直接经验与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关注生活中、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到实践中检验答案,所有学习过程都紧贴生活,这与传统间接经验的学习形成互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内在动机。研究性学习是自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高难度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当学习者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才能激发并保持持久、坚定、不怕困难与失败的学习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元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探索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讨论、计划、执行、修正等一系列活动。从认知层面来看,这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注意、记忆、思维、创造、反思、监控、调节、评价,等等。
3.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正确性、全面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4.创新。研究性学习提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习者突破定势思维,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种种对已有知识的新的认识或重新组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
5.实用智力。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而且要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学习者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与社会打交道,要充分整合环境资源。因此,学习者的实用智力是必不可少的。
6.意志控制。意志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它其实更像科学研究的过程。在一个项目或主题的学习中,通常学习是很枯燥和艰辛的,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拥有坚强意志力的学习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执行学习计划,达成原定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明显的自主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指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2.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给予个体充足的自由空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个体主动进行的,学习步骤大都由个人安排,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给予个体安排学习活动的自由。
3.生成性。课程具有计划性的一面,但它的本质却是生成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问题往往不断生成。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地参与步骤安排。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培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5.开放性。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学习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在其内容、过程安排和得出结论中都享有充足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把内容固定在单一的学科内容中,而是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范围内。
6.互动性。研究性过程中非常强调互动,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且互动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口头表达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的过程,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7.整体性。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即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而个体的整体性并不是不同学科汇杂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和自我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的选择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应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
8.探究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等方式,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校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又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思考;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问题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
2.生成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课程构建角度来说,具有生成性特点。与传统课程构建的方式和过程有很大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及组织安排的,而是一个自我生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完成的。
3.非线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非线性结构。与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由学生个人经验的过程构成的,而不是由某些科学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的。它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因而其构成及序列是难以确定和排列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李静.试论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
[3]魏青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4.
[4]郑流爱,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3.
[5]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
[6]高飞,秦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7]廖大海.略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0.
研究性学习要求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解决策略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把研究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后,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改革成果。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一些初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重形式的倾向
一些学校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一是重表面文章,忽视了学校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只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二是重书面材料,为了能够让检查者看得到成套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专门组织人员在材料上下功夫。三是急功近利,选择一些持续时间短,转换频率快,能够迅速取得影响的选题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去做。四是轻实际效果,照搬别人的做法,机械地模仿,不考虑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体现在如下方面。1.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捉摸,直接影响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效果。2.教材没有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体例编排,很少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可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或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3.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方案,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制订学期或学年语文教学计划时,仍以中考、统考、语文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被边缘化。
(三)缺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缺乏体现在如下方面。1.评价措施不配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督导、视导等活动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明确地涉及语文研究性学习。学校组织的评价对于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没有考核标准。语文教师则持应付态度,在形式上走走过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学生表现如何,则基本不做评价。2.保障机制不健全。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使得不少设计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流产。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调配。一个班级的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若干个课题,常常只有一个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什么合理的机制鼓励其他教师参与。2.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缺少互相支持。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方面是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学校领导没能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方针倡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3.校外指导力量使用不足。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话题有许多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发生关联,但这些单位和人员不在学校和语文教师的支配范围,无法保证能得到有效帮助。
(五)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
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体现在如下方面。1.学校缺乏统一组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要求,很少考虑到让语文教研组或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专门的研讨。2.教研组没能有作为。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曾有一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压根就没有讨论过,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3.语文教师研究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担心开展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容易在统考或中考中出问题,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有些得不偿失。上述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摆脱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的策略探索
(一)进一步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经过课改的洗礼,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怎么设计和开展等问题,基本有了共识。解决现实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1.期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远不能适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希望教材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像超市一样让学生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对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检查、考核、视导、督导,就像中高考一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一是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列入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在检查、考核时作为必查的项目,以提高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二是组织视导、督导时要抽调一些对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实施有效指导的人员,在发现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问题后能够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对初中学校和校长考核时,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评分指标。3.初中学校领导要明确制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学校要坚持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手段,并采取配套措施,如考核教师设计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观摩活动等;还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范围,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推动力。4.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和实践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表现、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指导能力的提高,又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1.教育科研部门要适时研究辖区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区域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着力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组织好初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水平。2.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应开设以语文研究性学习辅导为专题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认识模糊,缺乏组织指导能力。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初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开设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或专题,组织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讲授有关的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初中教师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素养,比如帮助研究和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问题,帮助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必须体现初中语文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初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指导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初中学生自己学习操作、实践,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体验、总结、提高,而不是去当初中学生的“保姆”;要宽容他们的过失,容忍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二是必须重视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特点,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依托,经过改造形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研究选题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像一些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设计精巧的广告、生活中出现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资源。4.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路径。虽然初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没有高中和高校的学生那么普遍和深入,但是也已经渗透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就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相关信息,研究具体问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也利于师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互动。
(三)构建科学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质量的检测,也是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中学校办学、教育教学、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1.坚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我们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认识到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鉴定,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活动能力服务的,在对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给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初中学生在参加语文研究学习实践之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2.要注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受到初中、语文两个方面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时,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所辖区域内的初中学校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时,要考虑辖区内各学校间的差距,在对某一具体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学生个体。3.要实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初中的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可以是初中学生或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可以是与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的社区或有关部门的人员,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兼顾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得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4.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一方面,运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从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到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得到的体验和收获更是不一样。这些情况只能通过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才能给当事的初中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全程调控,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者应坚持评价标准。5.要构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评价机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初中学校领导组织和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通过学期或年终考核和视导、督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要组建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监控体系,成立一个由分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语文教研组组成的领导系统,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强化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调控、考核的责任。教师要采取具体评价策略,实施前看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实施中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实施后评价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等方面。
(四)建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而且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种机制不仅有领导、考核、评价的因素,还涉及资金、物资等方面。1.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学校研究和解决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经费和物资上满足初中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支援,还要帮助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初中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2.初中学校要建立起有力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务处、督导室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检查、考核方案。科研处要定期调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年级组要把检查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将教师指导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项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研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3.注意发挥校外力量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适时地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发动和鼓励学生请父母、亲属当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需要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五)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
学校校本教研是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集体智慧而得到解决。1.要明确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对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引导作用。可以在校本教研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提炼,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升组织、指导的能力。一般程序是提出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
本文2023-11-15 11:26:4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