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5 11:26:46浏览:278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与“学”;知识观;人性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95-02

在教育日益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的今天,进行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笔者就新课程改革(我这里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进行一些分析,以引起教育同仁们的共同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思考

一般说来,“教”与“学”是不容分离的。“教”的主导者就是教师,相应的“学”的行动者即学生。学生的学习正是在这两者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功地开展,偏向任意一方的教育方式都是有缺陷的。而它们俩之间的微妙关系该如何处理,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关键点。新课程改革中,对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两个方面的把握是否恰当呢?

1.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在旧的教育观中,教师是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行使传授知识的职权,教师可谓讲得头头是道。可细想一下,这是不是一种越俎代疱的行为呢?它忽视了学生原本具有的学习能力,学生是有天生的好奇与求知的心理的。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反对过分依赖对于传统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注重对正规课堂的霸权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部意义不再是仅仅独断地传递知识,他还必须扮演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如今教学的现实中,教师心里是想这样去尝试新的角色,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他们不得不依旧以“满堂灌”为主,课程中的互动过程在许多情况下,也只得流于形式,实际性的效果并不明显。

2.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学生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偏废的一方,新课程中突出了学生的地位,树立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它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放在教育者开展教育的第一考虑之内,改革者想努力培养一种具有自主学习、富有创造性、主动探索的学生们,不得像旧的教育观,把学生只当作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不会思考”的静态学习者,貌似他们只能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3.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思考。在人与人的正常交往中,不得以一个人凌驾另一个人之上为条件,教育活动中也不例外。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是教育者讨论的中心,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是处于无法反驳的地位,教师就是权威,就是知识的源泉,是永远的真理。教师是处于上层,而学生永远是下层,没有平等对话的可能。作为求知者的学生与家长或者社会其他人,也从未怀疑过这种关系对位。

卢梭关注儿童自然本性的自然教育观为教育改革者开启了思想源泉,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更为改革者提供了经验基础,新课程改革本着新的教育理念,强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人性化发展,努力建构一个相互合作与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共处的教学氛围。

二、长期以来的知识观特点

1.权威性、固定性、盲从性。“每一门类的知识技术,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统治的权威性的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承认,唯有违反或超过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所以,权威是不可以没有的,权威主义则必须打倒。这一点,在哪个领域都不例外。”[1]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权威主义一直存在。这是自古发展而成的,上层(施教者)坚持认为理性、知识从来就是他们所掌握的,而下层(受教育者)只是愚民,是服从者,不必“知其所以然”。他们(上层)认为自己手握真理,下层只需按“钦定”的知识来接受学习,就行了。怀疑和批判从来就和下层(受教育者)无缘。

这种知识观具有固定性,四书五经的教育内容持续几千年就是实证。同时这种知识观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看看在这种知识观的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就不得而知了。

2.权威性知识观中的教师。在中国的教育中,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师道尊严”的歧路,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自我认为是知识权威的化身,自己就是把握着“永恒真理”,而学生不得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理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可想而知。

3.权威性知识观中的学生。因为学生是有天生的好奇与求知心理的,起初在面对一些不明白、有疑惑的知识时,他们不免会竭力反抗,向教师提出疑难。比如一小学生在做填空题时,就遭遇了知识权威的压制。弯弯的月亮像( ),有的学生填镰刀、,有的学生填香蕉,而在教师的正确答案的“淫威”下,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久而久之,学生完全屈从高高在上的教师,没有了怀疑之心,从而养成一种惰性。

三、新课程改革背后的人性观的探索

在我国古代,每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无不例外,他一定也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所以他的教育观是在一种哲学观的指导下产生的,体现在教育上也就是他所持的人性观。总的来说,我国教育家的人性观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类。

1.教育观应用层面的人性观。虽然在教育观上,“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观点长期共存,可本质上教育上应用的只是“性恶论”。“在专制社会和专制教育存在的前提之一,就是性恶论,就是对百姓和受教育者的不信任和蔑视。”[1]在传统的教育观中,学生的本性就是“恶”的,他是不懂事和不自觉的,教育者如果不加以管制与约束,学生就会变“坏”,所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严师出高徒”之说。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人性观的采纳,明显是更多倾向于“性善论”,肯定学生的本性,发掘本性的积极因素,教学者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本性的发展,不得压制学生。

2.教学方式层面的人性观。由于坚持“性恶论”的人性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一般采取严厉的训导式的方式,完全是一种机械式地传递知识,把教师的所知,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则向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走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就是学生,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而学习上,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这种思维对于知识的应用与获取是十分重要的,而不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

四、应然的知识观特点

1.批判性、变化性、理性。自从尼采宣称“一切价值都必须重新估价”之后,从来就没有人敢自称自己掌握了永恒的真理。在教育中,亦是如此。“知识,特别是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预言,通过猜测,通过对我们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2]所以在关涉教育中的知识方面,教育者应坚持批判的、变化的、理性的知识观。

2.应然知识观中的教师。在人与人的正常交往中,不得以一个凌驾于另一个人之上为条件。在教育活动中,也是如此。这种知识观中的教师,并不宣称自己是知识的源泉,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所谓的“真理”,而是学生学习、探索的合作者。他们之间则有了平等对话的可能,这样,可以发现知识的缺陷,也会使教师知识点中的错误之处得到纠正与完善,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正是杜威所企盼的民主教育吗?

3.应然知识观中的学生。“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3]如果一种教育完全束缚了受教育者的自由,那么这样的教育乃是失败的教育。在教育中,学生的思考、怀疑的自由是必须予以尊重的。在应然的知识观中,学生不再是盲目的知识的服从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具有建构性的独立个体。他们可以向知识权威提出挑战,向教师提出疑问,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展,批判能力得到发展,而这些能力不正是我们所希望受教育者能具备的吗?

五、反思:借鉴与超越

1.借鉴。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涵与具体的课程表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改革者借鉴国外教育思想的痕迹。卢梭以关注儿童自然本性的自然教育观为教育改革者开启了思想源泉,在他的教育观中,儿童就是第一位的,尊重儿童就是教育的出发点;而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更为改革者提供了经验基础。

2.超越。在课程结构与组织中注重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观察的独立性、学习的灵活性。学生自我能力的训练,自己遇到问题自行思考与解决,在这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引。这是一种心理态度,也是提升思维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及倾向得到最大的激发与发展。真正的民主教育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须保持开放和互动。儿童之间应进行交流、探索和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与知识,使教学、教育真正植根于学生发展。

因为教育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是要实现学生的完全发展,这种发展是三个维度的,包括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学生与外界(自然、社会)的关系发展。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学生自身健康、向上、多方面潜能发掘、充分地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畅通、相处融洽、合作共进;学生与外界互动有序有效、协调发展,这样的三维发展,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顾准.顾准文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234.

[2]扈中平、刘朝晖.关于中西教育观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评论,2002,(1);10.

[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5.

[4]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

[5]金生f.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6]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什么[M].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2

一、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及开放性的问题,不唯一的答案。如果一味的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只学会死记硬背,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学有所长,严格贯彻“因材施教”方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也就是“饿的能吃饱,饱的能吃好。”千万不能搞一刀切。而现阶段绝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课一样上,试一样考。这样会出现如果教师讲的有难度、有

高度的内容,差生上课就会如坠烟海,不知所从。教师讲授浅显的知识,优秀生就会觉着索然无味。同样考试题目容易,测不出优秀生的水平,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难度大了对差生是一次打击,甚至因看不到希望而丧失学习信心。许多教师往往为了照顾差生或者说平均分数,而忽视了优秀生的培养,其结果就是差的没变好,好的被拉下。所以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个性、特长以及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也是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所在。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切实关注这些差异,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是:个性被抹杀,特长得不到发挥,家庭背景被忽视。说白了教师想把学生做成所谓的合格“产品”,“听话”的孩子。这是不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表现。上述三问题解决不好,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逃学和辍学,能力没提高反而变成问题学生。

二、教师理念需要更新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帅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3

一、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与原课程内容相比,新课改提倡的理念有现代的课程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科学的学习观、专业化的教师观和发展性与多元化的评价观。我们教师只有熟悉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观念,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1.现代的课程观。多尔认为,“在现代范式中,课程作为自主但相互联系的单元,这无助于从转变过程的角度来看待课程,这一过程由复杂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所构成”,“视课程为转化过程,我们需要超越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要视其为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视其为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而不断变换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现代的课程观则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代生活和可能的生活的发展性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其主要表现为:(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所以,在课程实施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再是只为完成预先的计划,而更加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和任务。

2.专业化的教师观。传统教育给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德育观和教师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的行为转变,即: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另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①在师生关系上,师生是民主平等的。②在教学关系上,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要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

二、落实好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美国教育学家格莱斯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四部分,即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对于这些教学环节要做到:科学地确定教学目,准确地进行教学对象分析,整体地分析教材内容,有效地开展活动与探究,等等

1.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而我们常常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称为课时目标或课堂教学目标。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明确:(1)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是学生的成长,我们也是以学生的状态来确定这节课是否成功的,而不是以教师讲的与否来评价它的成功,所以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的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例如有些教案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的目标大而空,根本无法评价其效果如何。(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准确地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对象已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学对象需要形成的知识水平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在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这些内容决定了以后各环节的内容。如在讲《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内容时,我们面对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对于重点班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能量之间转化的知识,也据有氧化还原知识的基础,这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知识基础。

3.整体地分析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依据。高中化学的学习由必修和选修共八本书组成,在知识类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重点和难点及教材的知识价值等方面,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必须整体地进行分析。如在学习必修内容中关于化学平衡的知识时,因为在选修4中还会进行拓展,所以在必修中我们只要掌握平衡的定义、特点和简单的判断,关于计算这方面就不需学习,不要加大学生的负担。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改革

高中英语教学也需要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针对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及形式,推动英语教学环境的改善,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理论及实践知识不足

教师专业水平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施。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知识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水平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实践知识水平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经验等。但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却明显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创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

2.教学方式陈旧,学生自主性不足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也没有对现代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愿主动采取新型教学方式,担心新型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以讲解知识点为主,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以巩固语言知识及促进知识应用。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虽然也能认识到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仍然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只希望尽快完成教学进度,将学生所需知识讲解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3.课程开发不足

由于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的研究不足,缺乏对新课程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导致在新课程进入学校后,师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再加上学生对此认识不足,教师对教材的拓展能力较弱,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策略研究

1.科学的制定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理念。因此,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作为教育改革落实的核心内容,在制定过程中,首先,任课教师应结合现阶段英语实际教育情况,适当的融入在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其次,任课教师还要简化教学方案内容,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更好的吸收和理解,从而实现英语教育改革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

2.适当的更新教学方式

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更新要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教育观察中发现,教学方式的科学采用能够显著提升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将多媒体数字技术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改善传统英语教学的枯燥程度,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笔者在进行必修课程一《Traveljournal》授课时,利用了与旅游相关的影视和图片素材,帮助学生把握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下,能够积极的展开英语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用英语告别、祝愿和交通的表达方式,学生该影视和图片素材中感悟到出行之前要制定相应的旅游计划,通过学生之间用英语的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旅游日记的良好习惯,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其英语写作能力。

3.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

口语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首先,正确的发音是口语的第一关,教师指导学生发音的口形,抓住要领,反复揣摩,掌揖发音技巧,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使英语口语自然流畅,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加强听力训练,听既是接收的过程,又是建立的过程。通过“听”获取语言信息,获得语感,学会表达,从感觉到理解,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反复听别人说,知道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最后产生说的愿望,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流,学生听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口头交际能力。在听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型,词汇是口头表达的关键,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常用词,掌握典型句型,在需要时就会灵恬“调取”。要求学生背诵好句子、好文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英语语境,建立语感,在背诵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克服自卑,大胆张口。让学生朗读一些含义浅显的优美诗歌,作为晨读材料,在朗诵的过 程中,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选择叶芝的诗歌《my love and I did meet》、《Down by the salley agardens》

4.提升教师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新 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因此抓准新课程改革的机遇,提升教师的 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新英语教学体系, 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学校要构建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形式,既要支持教师在职学习,为 教师营造良好的进修环境,同时学校又可以通过聘请优秀教师进 行教学方式改革讲座或者开展教学目标深化座谈会等方式,鼓励 教师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掌握课程资源利用方式和新 型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要鼓励教师主动进行学 习和反省,通过不断的反思、学习、再反思、再学习,促使教师主动 进行学习和交流,为教师沟通构建平台,促使教师主动与同行交 流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优化教学评价考核机 制,创新评价标准,重视过程性评价,促使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学习和发展,提升教师 的专业化水平。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种特有的语言交流工具,在国家经济与政治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鉴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贯彻新课程教育改革精神,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措施。

一、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课程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变,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依然落后。虽然新课程教学改革标准中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和观念。据在某市高中调查显示,高中英语教学中85%以上英语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仅有10%的教师偶尔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仅占5%。

2.教学资源不足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资源短缺,对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另一重要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实际上,教师对课程资源意识比较薄弱,驾驭教材的能力比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完全把课本作为教材,而没有其他教学资源,例如,像高考宝典、相关练习册、英语直通车等教学资源并未得到利用。不少教师对学校高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序和操作方法不了解,甚至不少学校条件简陋,物质基础限制,不具备开发高中英语课程的条件。学校语音室、报纸、杂志、电子备课室、英语图书等课程资源数量有限,供不应求,导致学生学习资源不足。

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所有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都是教师组织进行的,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是前提。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英语口语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较弱,特别是在说(speaking)方面相对薄弱。英语教师掌握的口语基础不够扎实,在理解我国和外国在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口语教学效果较差,导致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高。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高中英语课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单词量较大,针对单词记忆仿佛没有其他方法。为了让学生快速记忆和掌握大量英语单词,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举例来讲:创设单词记忆游戏,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大家同时来记忆一些单词,时间到了之后,老师随意挑选三个人比赛谁记忆的又多又准,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单词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2.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完善教学考评机制主要考查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主要考评内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改变把学生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2)把学生成绩与教师奖金相挂钩。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总是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从新课程改革贯彻的教学精神来看,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因此,要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为了激发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把教师的奖金与学生的教学成绩相挂钩,激励和督促教师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

3.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首先,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和接触新理念教学。其次,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并坚持自学,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巧妙处理课堂活动。最后,教师要掌握英语基本科研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高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不完善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努力学习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贯彻新课程教学改革观念,丰富高中英语教学形式与内容,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手段,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6

关键词:历史复习;新课标;经验方法

结合近几年来高考历史的考查形式来看,高考对历史这个学科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基本概念技能的掌握等,更注重于对学生参考历史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卷与传统试卷有较大的区别,着重体现在考试区域的地方特色,并且突出当下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和历史进行结合,由知识考查逐步向能力考查转变。因此,在当下的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求历史教师结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着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要求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改进,这也成为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策略。下面介绍了笔者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与方法。

一、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虽然近几年来,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历史的重点,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能松懈。知识的完整准确掌握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没有夯实的知识积累,能力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现阶段的历史复习教学之中,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一轮的通史复习中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认识,准确完整的掌握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过程、内容、结果、影响、意义、局限、教训、成败的原因等。其次,二轮复习在讲专题时,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回顾,在每一专题的复习前,可将专题相关的知识点做成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完成,课上再将这些知识点串成线,换个角度复习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分清易混淆的概念。另外历史的基础知识某种程度上就是史实的记忆,由于考试范围比较广,牵涉到古今中外众多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总是复习到哪一段,就记住哪一段,等到再复习下一部分时,前面的内容又忘的所剩无几。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在复习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尽量以点带线带面,把能关联到的知识都落实到位,让学生养成反复记忆的习惯。

二、加强历史知识点的思维联想

历史复习不能孤立某一个知识点,历史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鼓励学生加强对各章节、各知识点的联系,完善学生对历史知识网络的整体性,这就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种联想方法:第一,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就是指在掌握某一知识要点的基础上,系统联系其前后有关知识,并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这一专题时,教师首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各朝各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以及统治者各自采取的经济措施,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纵向联系,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思考,最终得出经济发展是强国之本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想,所谓横向联想就是指以某一时间或某一事件作为基础,并对此同类事件展开想象,归纳事件所共有的特性,例如在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在阶段学习中同步进行纵向、横向联想,在掌握了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的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将两者有机统一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完善的网络整体。

三、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网络

历史教材在复习中作为一个整体,由具体的时间、地点、任务等因素构成,所以想要完善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在复习过程中将这些点、线、面立体的串联起来,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正确把握历史发生的线索与方向。例如,在明清发展这个阶段性复习中,一般以经济发展、政治策略、文化科技进步等内容作为复习的整体线索,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知识按照时间或地点规律进行完善。经过对历史知识的分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就可以充分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避免知识的混淆记忆,做到复习时结构清晰,突出记忆重点。

四、进行记忆方法的改革与突破

高考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具有较高的要求标准,所以教师要不断结合教学实际优化学生的记忆方法,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对以下几种记忆方法进行尝试:一是延伸记忆法,即以某个历史事件或任务为记忆基础,并以此进行延伸,将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记忆。例如,以汉朝的建立作为定点,对汉武帝的政治改革措施如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察举制、编户制度、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水利以及手工业成就等内容进行时间或地点上的串联记忆。二是,对不同事件进行比较记忆,将性质或时间地点等具有相似性的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异同,并有针对性的加强记忆。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也认为在进行历史研究学习时,运用比较法非常有必要。可见,比较记忆在历史知识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中的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将其与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经济基础差异、影响与后果,并得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要适应经济的发展状况,着眼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启示。

五、结束语

在高三的历史备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法,并充分结合地区的教学实际,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其历史思维联想,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改善学生的记忆方法,最终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最优成绩。

参考文献:

[1]薛琼.从2006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看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聂幼犁.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改革——一“标”多“本”下高考改革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5,(10).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争论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Debat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XU Xiuhong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Zhejiang 323000)

Abstrac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a hot issue, various researchers were debated.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wo mainstream view: A view tha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postmodernism,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other view is that the Marxist theory is China's basic education reform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urriculum reform debate lies, and draws two mainstream viewpoints and criticism,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new course reform; debate; theoretical basis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广实施阶段。理论基础不仅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而且也是推行的关键所在。 尽管课程改革实施的如火如荼,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这一根本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 理论基础之争

关于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学习和吸纳国外新的研究成果,如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理论等来指导目前的课程改革。①此观点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理论博采众长、眼界宽广,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最佳选择。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很多研究者认为建构主义关注学生,侧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这与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②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很多研究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 实施等环节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打破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定能力的片面观点,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另有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③这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理论模糊,并没有哪一种理论能清晰明确地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外延性,教学认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教育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发展性。她结合中国实际在不断发展,能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再者,这种观点认为他们主要是作为对流行观点的反思而提出来的。流行观点不顾国情,全盘照搬是不对的,应从本国国情出发,有所借鉴,有所吸收,有所综合,有所创新。但是,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历史实践不断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更具有本土性,更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2 纷争之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者盲目照搬,研究不深入,导致论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很多照搬国外,不关注我国的国情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的实际问题。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没有分析当前教育实践的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而仅仅关注或首先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并以这些国家的教育实践状况与走向为来判断我国当前教育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从而确定研究的课题,缺乏本土自信、缺乏本土立场。如现有研究者们没有深入研究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所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及国情,没有认真反思这些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更没有研究这些理论与我国国情的适切性,盲目照搬这些理论,把这些理论直接拿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导致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已经出现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

另外,概念的模糊性也是导致论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有些研究者就没有弄清楚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的概念。“指导思想”是思想,是指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发展或运行起指示教导、指点引导的思想。 “理论基础”是理论,不是理论就不能作为理论基础。思想有时缺乏系统性,缺乏论证。理论是客观的,指事物或事件发展的理论根基。思想和理论都可以指导实践,但是指导思想更多是对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而理论基础则中观或微观层面对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进行指导。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不可以是指导思想,只能是具体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理论是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观点中所讲的理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观点中所讲的理论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从该句论述中,可以得知这种观点明显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含义混淆了。所以,在进行研究之前,对一些概念的厘清是很有必要的,以保证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我们的论争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3 理论基础之我见

在上述观点中,很多研究者探讨了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智能多元理论对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我是比较赞同这些研究所提出的观点的。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只是看到了这些理论所提出的新视角、新观点,而忽视了其纰漏之处。其实这些“先进”的西方教育理论在其发源之地本来就存在很多争议。“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于美国,该理论尚处于不断研究探索阶段,美国研究者对“多元智能理论”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得到教育界高度关注也令霍华德加德纳本人十分的震惊。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认为在实际教育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作用被过多地拔高了。④因此,在借鉴这些理论的同时,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国外的课程理论参差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我国教育研究者更应该深入进行研究,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任何课程理论的实施都离不开现实的实践环境。为此,国外先进的课程理论无论多么先进,也未必能拿来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并不是所有先进的课程理论都是通用的。总而言之,我们的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要符合中国实际,要以本土的方式指导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当然,新课程改革也不能闭门造车,我国研究者们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国外的课程理论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课程改革思想,批判地借鉴国外的课程理论和经验,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课程理念,形成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课程改革理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是,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全面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能对我国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进行着宏观指导。然而,“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一个特殊事物,如果我们把这些宏观理论和思想直接作为理论基础,那么所有事物的“理论基础”都是一样的,我们还有探讨“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这个特殊事物的必要性吗?我们既然要探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就不应该将理论基础泛化,而应找出符合这一特殊事物的具有指导作用的针对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说宏观地指导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不是其基本理论基础;国外的“先进”多元理论仅充当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它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提供事实材料、先进观念等。总之,把我国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我国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理论才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服务的关键所在,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现象研究,借鉴相关教育理论,把国外先进的课程实践理论和国内实际有机结合,并在一定哲学基础上进行整体性重构,构建适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当前实际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 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N].中国教育报,2006-08-26.

② 滕飞,赵琼.追问建构主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切适应[J].教育科学研究,2005(6):10-11.

③ 靳玉乐,艾兴.型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05-28.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8

1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英语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好的政治观念与道德素质,才能为人师表;与此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才能更好的胜任高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时刻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铸师魂的核心是师德的培养,只有强烈的责任感存在,才能鞭策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

1.2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进步

此外,要做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多做一些强化口语和听说的训练,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3英语教师应多与其他老师交流,互相学习

应经常与学校里的教学实践的带头人进行交流,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可以使高中英语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的培养对于下一代的英语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可采用全体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评课与集体反思的过程,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体系的深刻思考

2.1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内容的思考

比较而言,过去的英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依靠教材,而旧的教材缺少创新,单调乏味,陈旧落后,脱离了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关联,沿袭过去的习俗而形成的较稳定的封闭型教育,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新的课改条件下,英语教材会更加密切关注社会的问题,追踪社会上的热点,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2.2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的思考

“教学过程的开放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当主角,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然而高中的教育中,还是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如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法。由于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学生缺少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不高,严重地扼制了学生们的独立创新意识。

2.3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的思考

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途径。情景式教学强调的是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教学,如角色扮演练习和小组活动等等。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与交流的机会。新课改指出,教学方法应该强调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中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地建构英语的语言知识。可以由单科教学向跨学科知识教学改变,也可以由对书本的重视,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兴趣、体验和技能的培养。新课程要求课堂英语的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旧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也提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从而达到快速而优秀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4关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评价的思考

过去的英语教学对教学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过分的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此外,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等缺点。要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也包括先进的评价思想,因此,可以发展多元性的评价系统的。既可以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评价目的是诊断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评价。

3 新课程改革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一次质的飞跃与改变,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因此,首要要注意在英语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从而堆砌大量无用的视频、音频及图像等材料,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忽视了教学的重点,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其次,尽管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是要扮演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人的作用,决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放任自由。此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等特征,发挥积极情感因素的长处,尽量抵制消极情感因素的出现。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1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与“学”;知识观;人性观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