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经验总结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4 17:58:04浏览:362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宪法;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58-02

法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对法律人才的需要。然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范本,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没有经过认真地思考,往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教条层面。这种缺乏新意的教学内容和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大部分学生感到厌倦。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革。在此基础上,我们宪法教学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改革。经过我们宪法教学小组共同努力,宪法研讨式教学取得圆满成功,教学效果显著。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切实的整改措施。

一、先进的教学思路

我们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改革过程中,打破“教师备课―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思路,坚持“课前师生研究探讨――上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课后师生共同教学总结”新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前师生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探讨,为课堂上学生深入展开积极讨论提供理论基础;课堂讨论是整个宪法研讨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后师生“回头看”,共同进行教学总结,对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创新教学思路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全面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坚持教师教学中的主导性,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宪法学的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科学的教学步骤

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又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1.第一步:教师布置选题。教师根据宪法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选题,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选题共同查找相关文献、索引、论文等资料。每堂课布置5个或6个选题。

2.第二步:独立探索。学生按教师要求独立自主地去查找与教师所布置选题有关的文献、索引、论文后,认真阅读资料,对资料进行研究、总结,撰写3 000字左右的课堂讨论发言稿,要求比较全面地分析选题。同时要求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选题以及与选题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全面掌握选题有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围绕选题展开讨论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新问题。

3.第三步:小组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12人,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对选题有初步的分析判断。通过小组讨论,剔除一些同学不完整、不客观,甚至错误观点,对选题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推选课堂讨论发言代表。

4.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就选题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学生推选小组代表针对选题发言,然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每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补充、质疑。当课题讨论出现两种不同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题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对选题认识更加深刻。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引出新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当学生对选题的讨论基本完成,没有新观点出现时,教师对学生课堂讨论做阶段总结,并对选题做出客观的评述。

5.第五步:总结提高。课堂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结束。师生都要“回头看”,即要求教师针对课堂讨论进行教学总结,同时也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课堂研讨的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以利于今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

虽然宪法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克服学生学习纯理论时的枯燥、乏味,我们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宪法实践教学内容。

1.根据宪法学教学《选举制度》的内容,安排模拟某县人大代表的选举。模拟选举过程安排如下:第一,成立选举委员会;第二,确认选民资格;第三,推举人大代表候选人;第四,人大代表发表竞选演说;第五,选民投票;第六,工作人员统计候选人得票数;第七,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确定当选的人大代表;第八,当选人大代表发言;第九,选举委员会主任总结;第十,教师点评整个选举过程。

2.根据宪法教学《村民自治法》的内容,安排模拟某村委会主任的选举。模拟选举过程如下:第一,成立选举委员会;第二,确认选民资格;第三,模拟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姓氏,其中蒋姓人最多,然后依次是陈姓、张姓、刘姓等;第四,推荐候选人;第五,候选人发表演说;第六,选民投票;第七,工作人员统计候选人得票数;第八,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确定得票最多的候选人(票数过半)当选村委会主任;第九,当选人发言;第十,选举委员会主任总结;第十一,教师点评整个选举过程。

四、严谨的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宪法思维和提高解决宪法问题的能力。宪法学作为法学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宪法学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宪法基本理论知识讨论分析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出现的重点现实问题,尝试用宪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研究和解决,不但可使学生加深对所授宪法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宪法实施与应用,达到解决宪法问题的要求,培养学生宪法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和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点拨、启发、提问、引导、演示、总结等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教师讲解、分析点评、总结提高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3.将宪法原理与宪法经典案例相结合。宪法学有着比较深厚的宪法原理,要让学生掌握宪法原理,就必须走宪法原理与宪法经典案例相结合的教学之路。教师在课堂上既有丰富、深厚的宪法原理的讲解,又有翔实、经典的宪法实例分析,将宪法原理的抽象和经典宪法实例的具体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既能掌握宪法基本原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宪法基本原理分析宪法实例,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五、严格的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坚持关注宪法现象。要求学生时刻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并养成分析这些问题的社会背景、原因、解决对策等,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

2.要求学生坚持课前对选题进行研究。教师在课前布置选题,要求学生根据选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并解决选题所涉及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中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3.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掌握宪法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学生掌握宪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利用所学的宪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分析宪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良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会学、善学、活学。

2.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迫性“要我学”为主动性的“我要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宪法实教学,提高学生宪法实践能力。

3.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学会“游泳”。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通过研讨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宪法研讨式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学生高度赞誉。但宪法研讨式教学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1.研讨式教学不能忽视宪法基础知识教学。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绝大多数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师生对选题的课堂讨论,必然会影响到宪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三点措施:一是教师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钻研宪法教材内容,并做读书笔记;二是教师设置的选题尽量覆盖宪法教学的全部内容;三是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尽量引导学生利用宪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选题中问题。

2.教师设置选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选题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选题不能太容易,让学生没有挑战性;有些选题不能太难,让学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研讨式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不能只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全班每一个同学的课堂表现,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防止研讨式教学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或者部分学生参与,其他同学都是旁观者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杨世健.“体验式教学法”在宪法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教学实践与研究,2011(8):181-182.

[2]邹扬.宪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6(2):134-136.

[3]王太高.深化宪法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6):88-89.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2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尾巴的功能》的故事。"老师,你知道多少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一个孩子的突然"考问"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们可以一起去研究。"

三、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明"字,他走上讲台后,刷刷几笔,画了太阳和月亮,然后指着图说:"如果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那世界该多明亮啊!"简单的一句话,寥寥数笔便将"明"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手影戏》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做手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大阅读、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电脑报等。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1)口头评价。如"你读得一个字也没有错。""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真会动脑筋。"等。

(2)作业评价。如:"你真棒""学习稳""正确、整洁"等,在作业本上印上"大拇指""小红花""小红旗"等小印章。获得10个小印章换一张喜报。

(3)及时评价。如建立家校联系簿,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

(4)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六、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七、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农村;高年级语文;实验教学;乐学;幸福;优秀

学期初,我在语文课堂上开始实施了学生表演实验教学,每节课的前十五分钟都是学生才艺展示的时间,基本上能达到近一半的学生能参与到其中。最开始学生们展示一些最基本的节目,如:几个人一起朗读美文,背诵课文,读故事,诵读诗歌等。在此期间,我经常深入到学生课前节目的准备当中去,给他们进行点滴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舞士气,经过两个多月的语文实验教学,如今同学们能表演的节目可谓五彩纷呈:课本剧的表演、群口相声、激烈的辩论会、集体舞蹈、生活情景剧、拍手歌谣等,台下观看的同学们观看得非常认真,不时地给予热烈的掌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实验改革,我获得了很多的收获以及深深的感悟:

一、学生由厌学到肯学到乐学

(一)学生厌学

在以往的传统课堂,基本上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听进行构建的。一堂课,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眼巴巴地听,看似有时很精彩,实际上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时间一长,学生内心开始变得烦躁,表现出一脸疲惫的样子,思想上逐渐就会 “开小差”。长此以往直接导致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很不情愿地拿出语文书,百无聊赖地听老师讲课。

(二)学生肯学

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后,同学们由最开始的观望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由最开始表演非常简单的节目,慢慢地,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还有这么多以前没有的特长,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乐意参与到语文的课堂当中来,在假期和课间时,每个小组开始商量和排练节目,然后我给他们当场外的指导,给他们提一些建议。

(三)学生乐学

一段时间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语文课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感到自己原来多才多艺。语文课堂每次都是一个小型的“节目汇报演出”,课堂气氛活跃、热烈、有序,每个同学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二、学生的精神面貌由痛苦到快乐到幸福

(一)学生表情痛苦

语文课堂实验教学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同学们无精打采,教师非常劳累,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成绩一直处于下游。面对老师的提问,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即使老师采用点名的方式去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只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只言片语。因此,大部分同学的脸上呈现出无聊、烦闷的样子。

(二)学生表情快乐

在课堂改革之后,同学们最开始表现出不情愿、相互推诿的状况。当看到有些同学表演的非常精彩时,情不自禁地发出喝彩声,心理上开始感觉:他都能行,我也来试试。在同学的带动下,一些观望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到其中的表演当中来,由开始的羞涩、畏首畏尾,逐渐到非常地主动、大方。在表演中他们找到了自己久违的自信,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潜力,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此时,同学们在语文课堂上脸上个个精神饱满,脸上流露着笑容。

(三)学生表情幸福

此时,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欢声笑语在课堂上不绝于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在观看节目时,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给予自己小伙伴喝彩,看到节目中动人的地方不仅潸然泪下。此时,教学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每位同学们的脸上笑得那么甜、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三、学生成绩由落后到一般到优秀

(一)学生成绩落后

因为原来学生对语文课堂抱有抵触和反感的心理,不愿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语文家庭作业更是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语文学习成绩非常不尽如人意,一直徘徊在下游。即使在老师的悉心教导,课下开小灶;家长的苦口婆心,监督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长耐心讲解,监督背诵。但是由于学生对语文兴趣低下,被动式地学习,因此成绩依然不见起色,处于原地不动,一直处于后进生。

(二)学生成绩进步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实验的改革,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情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非常愿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在通过表演节目的锻炼,同学们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学生成绩优异

如今,同学们上课认真思考问题,自发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学习当中来,相互之间主动探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当有些同学取得好成绩时,其他同学进行祝贺并积极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当有些同学成绩不理想时,其他同学进行安慰和鼓励,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得到了加强,班级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一段时间来,我班的教学成绩由落后倒数一跃名列到上游,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都得益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同学进行自发、主动学习,互教互学,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4

1、组织动员阶段(11月上旬)

为了确保把此次活动高质量地完成,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出活动方案。同时,召开学校教研组长工作会议,组织动员一线教师积极参加此次活动。分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教研部门,要深入各教研组全程参与活动,对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总结。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__

副组长:__

主要成员:__

2、积极准备阶段(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

(1)、全体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教学经验总结,重点在教法、学法上,突出其有效性,做好教学经验交流的基础材料准备。

(2)、评选教师优秀教学经验总结,结合教师实际教学工作表现,推选大会教学经验交流人选。

3、活动阶段(12月中、下旬——20日、27日)

首先,对本次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准备情况的回顾与反馈。全体教师都要参加交流会,认真倾听,取长补短,发挥交流的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进行大会交流发言。经验交流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不求道理高深,只要是教学中切实可行的,都可以和大家共同分享。针对授课及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其有效性上进行总结交流,在教法与学法上进行探讨,指出课堂教学的优点或闪光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或不足。

第三、领导进行活动总结。

4、总结阶段(12月下旬)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足球;教学改革;质量提升

体育教学作为一向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发挥有效的效果,必须制定相关的学校政策,从硬性政策到软性教学进行由内而外的全面的高力度的加强。足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抓项目,更应大力的扶持改革,从青少年、从学生去培养足球精英,整体性的去提高我国足球水平,因而高职足球必须全面的进行改革,从教学和心理两方面去提升足球教学的效果。

一、制定高职足球教学的硬性政策

高职足球要想彻底改革必须制定相关政策,从大方向上国家要去制定一些相关政策,要求每所高职院校必须去开展和实施足球教学活动。每所高职院校必须配备专业的足球教练。从从小方向上每所高职院校都要制定相关的院校政策,要求学校必须成立正式足球队,每月进行一次和外校的足球联谊赛。通过比赛去增强教学方面和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老师的教学的方式直接决定了足球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对足球的喜爱程度。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性可以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高量的教学效果会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每所高职院校的足球老师都应有一套适合自己特别的教学方式。

(一)足球手语的训练

足球手语在足球比赛中十分重要,它可以加强足球团队的协调合作性,每位足球教练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足球团队的特定的手语。从学习手语开始,每位学生就会感到足球的神秘性从而增强自己的好奇心,进而提高自己的兴趣。再者通过特有的足球手语的训练,学生们可以增强彼此的协作精神和信任程度。一个足球队只有内部球员们彼此的协调团结才可能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

(二)力量的训练

足球是一项十分耗费体力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每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都必须有一个好的体力。足球教学中也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项力量的训练。在我们的印象中力量的训练无非就是跑步,从绑上沙袋一点点的增强自己的负重力到一步步速度的加快。确实这是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每位足球教师还可以去创造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比如单腿跳比赛,单腿跳绳训练、蛙跳训练等等。有吸引力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力量训练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力量训练中,学生会在劳累的同时感到快乐。训练的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供,也会受到意外的效果。

(三)动作训练中的幽默讲解

在足球的训练中有多的动作要领,足球老师要通过自身的示范来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们理解领会的更快。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要非常的准确、生动,老师不厌其烦的讲,学生要有耐心的听。要想让学生听的更认真、更有效果,足球老师的讲解必须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所以在普通的动作讲解中加入一些幽默的元素,或是自己的特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讲的开心,学生听的也开心。这种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足球教练在做完标准的动作示范的时候做一个幽默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经验总结与交流互动

足球是一个团队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高职足球的教学改革方便还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每次比赛的经验总结。要想提高高职足球的教学质量单从老师、学校方便改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方式的改变。一个足球团队的内部交流不仅可以让每个成员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比赛中被有效的利用,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增强内部成员的关系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彼此的信任。经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次比赛的成功或失败都有它的原因,通过每一次的总结将这个原因找出来,失败的原因下次避免,成功的原因下次持续。在一次次的总结中高职学生们的经验才能越来越丰富,才能对足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全面的认识。因此高职院校的足球教练们可以通过这种鼓励学生们交流互动、经验总结的方式去提升足球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高职足球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这种改革不能光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认真贯彻的去事实。提升足球的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去认真的分析探讨,总结过去思考未来。针对高职足球的改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们最终真正的目的却是一样的,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足球作为我们的国球必须是从学生抓起努力实现效果最优的。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学的不光是一项体育项目,不光是为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更是一种民族的荣辱自豪感,我们的国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学好!

无论是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足球改革的相关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践行。无论是政策、教学方式还是学生学习方式上只要是本着提高高职院校足球教学质量的我们都要去尝试。

参考文献

[1] 沈春华.浅谈足球教学方法的改进[J].科技教育,2012 (4).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规律是长期生产实践和化学实验的经验总结。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化学实验又是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有力措施,所以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一)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 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认为是辅助性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他们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他们侧重于思维能力培养;在实验课上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主持,让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学生动手,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维不足。

2. 教学方式机械、认识僵化,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偏差。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按照黑板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既没时间做实验,也没机会去思考,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3. 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由于学生多,教师只是走马观花地指导实验,经常是学生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该下课了。一次实验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还没学到什么,实验效率很低。

(二)实验教学困境的解决途径

1. 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转变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让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应鼓励学生在试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总结、大胆创新,使其不拘泥于一种试验方法和步骤,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兴趣自由、思想自由。

2. 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寻找解决困难的突破口。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2)不应只重视实验结果,更应重视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的培养。

(3)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要放手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在实验中可以相互帮助、讨论甚至争论。

(4)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做实验的快乐。

3. 合理安排实验课。创造条件,改实验课大班上课为小班上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参与实验,也使得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更多的学生。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 扭转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化学实验侧重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公民服务,那么过分侧重于学科训练的实验,不仅功能过于单一,而且未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 拓展实验的功能。从体现和落实培养科学素质这一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来看,非常有必要从化学实验技能训练问题、验证性试验问题、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问题对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重新进行审视。

3.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全体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课程与教学中。这就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特点

1. 化学实验改革的趣味化。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明显降低,甚至引起了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使人们对化学学习兴趣问题的思考,因此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人们创设了趣味实验这一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并注意梳理总结以往的一些做法。

2. 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的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人们创设了一些新的化学生活实验形式,以此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3. 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实验微型化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4. 化学实验的清洁化。化学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了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形成有毒物质和废弃物,为此人们提出了清洁化学绿色花絮等新的理念。

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高考化学实验考试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这方面的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中学化学实验的大多数研究文章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感性认识或经验总结上,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也没有突出化学实验对学生心理影响及创新方面的探究。

从使用研究方法上看,使用研究方法的文献属于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问卷调查和探究法很少有人用。可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文献使用研究方法单一。

总之,中学化学实验改革是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索过程,重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玉娇,郭敬社.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化学教育,2006(5).

[2]曹铁萍,李岳军.多媒体模拟教学软件在中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白城师院学报,2005(05).

[3]张浩民,史可忠.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11).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7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统一教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层次处于现状描述和经验总结为主的状态,这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功利化主导型”的研究需要密切相关,即研究者个体行为功利化的主要动机源于以获取现实利益为目标的生存需要。个体“生存需要”实现程度成为研究者自我实现的首要途径和标志,知识追求愈来愈屈从于现实的物质利益攫取,形成功利追求泛滥的场域。深陷于功利场域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们,在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之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作为现实的职业劳动者,他必须使自己或自己生产的知识得到市场的价值认定,否则他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他又必须遵从学术需要,从知识本性出发,完成学者的自我实现。”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8

第一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范围

1、著述类:出版社出版的著述、编著、教材、教学软件、工具书等。

2、课题类: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及成果报告等。

3、论文类:具有一定创新和理论高度的论文、经验总结等。

第二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年限

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

第三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以我校教师为主完成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是前三位的作者(论文类必须是首位作者)。

(二)具体条件

1、著述类

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对推进素质教育有显著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被采用且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2、课题类

课题必须由科研部门或有关社团审批立项,围绕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开展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3、论文类

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科学研究或重要见解,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得到同行的认可。

第四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组织机构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评奖工作。

2、成立以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为组长的评选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标准和要求,具体执行评奖程序。评选工作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

3、各教研组成立论文评选小组,至少由3名以上中高级教师组成。

第五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1、著述类、课题类直接交教育发展研究室进行资格审查,再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2、论文类评选首先由各教研组的论文评选小组进行初步评选,再按比例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3、评选工作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排序,确定等第。

4、评选结果由分管副校长审核,校长签字,然后由评选小组向全校通报表彰。

第六条?奖励

1、在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者,学校给予物质奖励或颁发奖金。

2、已获奖励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成果评奖。

3、著述类、课题类获得区级以上奖项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4、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或经验总结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附:

一、优秀课题成果评选标准

1、课题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并有所研究;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课题研究有周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

3、课题研究调动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在重要刊物上正式发表,或在国家、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5、课题研究使学校某一领域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进步,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在教学上有显著提高,并被领导和教师广泛认同。

6、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

二、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1、论文的选题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态度严谨,研究结果真实可信,具有启发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范文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篇1关键词:宪法;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58-02法学专业综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