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4 17:58:05浏览:620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篇1

关键词:初中阶段 研究性学习 教学管理模式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第5条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该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之一,它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指向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目前,由于受教育教学理念等主观原因以及升学考试、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相当多的学校仅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方面做表面文章,部分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的研究工作还停留在课程的实施上,个别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仅限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以十九中学为例,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基本上都处于空白,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呈现巨大的反差。

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我们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最终确定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归结为:“4×3”教学管理模式(即四个阶段、三个步骤)。其中,四个阶段分别是:确定课题阶段、实践活动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步骤:培训指导、操作体验和质量认定。其中,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培训指导和质量认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熟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掌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活动效率、活动质量和活动水平的提高。

下面我就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学生要初步学会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学生要初步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本阶段首先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设讲座等,目的在于做好选题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课题的自主选择,并结合自身实际,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1.培训指导

培训指导主要围绕着工作任务来进行。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无所知的,直接确定研究课题、制订活动计划培训,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为此,我们的培训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新课程。主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来源、基本理念、内容范围,讲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价值、活动流程、活动形式等内容,其目的是提高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师生应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活动,而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同数学、地理学科等一样都是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安排。

(2)课题的确定。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主课题、什么是子课题,然后介绍课题的选择形式、选择范围等。针对子课题的选择,我们确立了三个原则:一是新颖独特,课题不重复、不模仿、不常见、不俗套;二是大小得当,避免实践活动涉及面太宽、太大。三是难易适中,资料内容广泛、容易收集整理。

(3)计划的制订。包括活动目的如何确定,活动计划如何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以及活动形式的设计,学校要求完成的成果有哪些,以及关于活动公约在班级宣讲、师生签字等要求。

2.操作体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应结合搜索到的相关资料,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并形成基本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由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主课题和小组子课题的选择,然后进行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进行学习活动公约的填表与签字等环节。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到会人员情况、表现情况、记录情况;二是班级组织上开题课的情况,是否认真、课堂效果等;三是班级上交分组及课题统计表,是否及时、子课题的选择是否遵循了三个原则;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简称手册)的填写,是否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方法和途径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判断、分析和归纳;学生要学会相互沟通和协调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学生要初步学会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进行相关课件、手抄报等的制作;学生要通过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在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研究课题资料的收集、信息处理和问题研讨,最后形成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1.培训指导

教师要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确该怎样做,具体的环节和要求是什么,从而提高实践活动阶段的教学效率。

(1)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收集可利用三种形式实现:第一种就是网上查询,第二种是查阅图书,第三种是调查访问。培训要围绕着这三种形式展开,例如:这三种形式的最佳顺序是什么,应记录什么内容,如何进行访问,拍照时的适合时角度,采访时的礼貌问题等。在调查访问形式中,如被拒绝拍照或被拒绝采访时该如何处理,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参考方案。

(2)作品的制作。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都需要完成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再针对各种类型的作品提出具体的要求,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

(3)手册的填写。主要结合资料的收集和作品的制作等讲解相应的具体填写要求,包括格式、笔迹等。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等方式,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最后将经过实践或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制作,形成具体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成果报告以外,还可以是小制作、剧本等。

具体的做法:学生分小组通过三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活动,进行资料的分析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进行各种类型作品的制作。

3.质量认定

一是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二是手册的完成情况;三是各类型作品完成情况。关于实践活动过程的跟踪,这主要从手册中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材料体现。因为文字和照片材料的内容和质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这也是我校设计比较完善的手册的功能所在。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初步了解展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并能够进行展示节目内容、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学生要学会如何将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展示节目中,以增加其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学生要逐步形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本阶段,学生要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活动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1.培训指导

在最初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校的成果展示活动水平与其他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本校内各班级的展示活动水平也参差不齐,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或要求。为此,我们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标准。

(1)展示活动的原则。原则为三个方面,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多元。其中内容丰富是指,展示的内容不仅仅是获得的知识,还应包括活动的过程、获得的技能等;形式多样是指,活动可以是娱乐性的,可以是报告形式的,也可以是竞赛形式的;手段多元是指,使用媒体、资料、实物等方法。

(2)展示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以往展示活动的优秀节目实例来说明,如何在遵循以上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展示活动设计和班级展示活动设计,进而实现展示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观赏性。

(3)展示活动的样本。我们开始采取的是用个别班级上展示活动、引路课的方法为各个班级提供样板,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病,就是不能把最优秀的项目展现在大家面前。为此,我们采取将上一学年度各个班级的优秀节目挑选出来进行汇总的方法,为各个班级的展示活动提供设计上的参考和借鉴。

2.操作体验

学生要通过组内合作,把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精心设计成为具有欣赏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并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活动成果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的方式展示。

在我校,具体的操作体验过程是,学生首先进行小组的展示活动设计,然后对班级各小组的设计进行整合,完成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设计,最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示。优秀节目可参加学校研究性学习汇总展示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包括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班级展示活动设计、班级研究学习展示活动情况和学校汇总展示活动情况。其中,我们对班级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的认定,采取逐个录像的办法进行跟踪和评定。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反思,查找自己在活动中的缺点和不足;学生要初步学会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和角度对同伴进行有益的评价;学生要形成克服缺点、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度。

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1.培训指导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它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评定性认识,它在人自身及各种事与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形式及原则,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1)认识评价。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理念、原则以及具体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以及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2)实施评价。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的自评,二是组内成员的互评,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师评。其要求主要是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最后介绍手册相关内容的填写等。

(3)评优活动。内容有优秀作品评选、先进个人评选(包括数量),方式为班级评选上报、学校综合评定等。

2.操作体验

学生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按照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顺序进行,最后班级内进行评优活动。

3.质量认定

质量认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手册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学校对班级上报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对班级的研究学习活动情况进行量化统计,评定出学校年度研究性学习活动优胜班级。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动手、创新、交往等各种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2014年中,我校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展评活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全国电子制作锦标赛等全国竞赛活动中获奖48项,在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辽宁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以及上海发明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21项。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跨越;促进了对课程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掌握了新课程的理论;实现了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历届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年会上,我校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专业教师,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活动本身的良性发展:在探索中学习问题,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纠正和完善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和创新,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娜,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教育探索,2005(5).

[2]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设计、操作、评价[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胡兴宏.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操作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6]廖大海.研究性学习的学校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105-04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变迁,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必备基础,成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这成为政府未来的政策指向。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一要求主导下,围绕对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1]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它以“问题”为核心,具有自主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3]目前,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多通过课堂研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来实现。[4]其中,课堂研讨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体现为授课中增加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报告;而科技创新实践则是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已立项课题进行选题、论证、调研、实验、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是以创新为特征和目标的科研全过程。在上述模式的实现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教学效果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但是,由于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习惯性依赖,大学生发现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仍较欠缺,一旦被要求主动探究问题与查阅文献等,多数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和抵触情绪,对课程要求不能积极响应或是以被动敷衍的态度草草应付。[5]222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他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这已成为影响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瓶颈。

关于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现有理论研究多是从教师和管理者的角度关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般模式或保障措施,如探讨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6]、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技术支持[79]、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行为[10]和完善教学管理手段[1112]等问题。但是,大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问题尚未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3]因此,探究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科学设计和改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形成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是以个体信息处理和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意愿的心理学理论。目前,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投资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中,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理论对个人行为意愿的形成具有较高的解释力。[14]315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的引入,为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可以由从事该行为的意愿推断,而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行为主体对该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人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的影响。[15]但在后续研究中,Ajzen发现,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愿往往受到外界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这种限制使人感到行为受到了控制,即感知行为控制。通过在理性行为理论中增加感知行为控制这一变量,Ajzen将理性行为理论扩展为计划行为理论。[16]665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个体行为不仅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还受从事行为的个人的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因此,个体行为意愿的形成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决定。[17]77在上述三个变量中,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决定的。主观规范,即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领导、朋友等)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采取某个行为。主观规范代表了个体在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而这种社会压力会对个体实施某个行为的意愿产生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即个体对要完成某个行为其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评价。总之,对行为的态度越积极、他人对从事行为的支持越大、自身控制力感知越强,个人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就越强烈。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形成与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的价值判断和重要性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对这一活动的信念和兴趣,从而决定其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也表明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二,大学生所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如师长、领导、同学等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和投入与否,通过主观规范影响自身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三,大学生对自身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条件的评估,即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其完成学习过程的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愿。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行为态度: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兴趣

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以及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而言,生存与发展、求知与自我完善、上进心和成就动机等内部因素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18]大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益于自我能力提升和未来发展的评价影响其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5]223若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在未来职业生涯以及深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则他们更容易对研究性学习形成正面、积极的态度。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有助于强化自身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前提,对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规范:重要社会群体对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采取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群体看法的影响,[14]315若个体认为对己重要的人希望自己实施某种行为,则个体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就会显著增强。[17]78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年期,且生活方式基本以集体形式进行,故具有较强的从众意识。[19]由于生活范围较为局限和封闭,大学生的学习、消费等行为更容易受到与之密切接触的群体,如老师和同学等的影响。这些群体对某种行为的认同和参与往往会显著提高大学生采取该行为的意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等重要群体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肯定和参与对于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其中,同学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营造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从众学习的意识,强化学习意愿;用人单位领导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高年级学生的示范对于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三)感知行为控制:大学生对自身研究能力和条件的评价和信心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身具备完成某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时,感知行为控制较少,完成该行为的意愿更强。[17]79如前所述,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课堂研讨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两大类途径实现。无论何种模式,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主动、大密度地探究、发现问题,甚至通过查阅文献、动手操作或实地调查从而解决问题。[5]222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达到要求进行评价,对自身能否获得必需的实践条件、参与机会等作出预判。而评价和预期结果则影响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和投入程度。所以,适合于本科学生的系统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对自身研究能力的评价,从而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提升措施

根据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学生参与意愿的提升应从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组织、课程设计三方面来实现。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应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教学中,应结合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背景,编写以热点和关注点问题的设定和解决为基本任务的教学材料,结合互联网、大众传媒的信息以及前沿理论和问题,通过增强教材的新颖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深入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熟悉研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方案。此外,教师应更大程度地由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引导学习的角色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给予指导,包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与社会现实,使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上提出建议,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

(二)推行学习小组模式,营造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对大学生而言,组成合作型学习小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学习气氛,进而提升参与意愿。学习小组是由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均应承担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如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具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通过小组成员的个人负责和协同合作,最终完成学习过程。

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选择小组中学习主动、有兴趣、有组织能力和有合作学习经验的组员担任组长,合理配置小组成员,在组织成员完成研究活动的同时,不断调动组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充分沟通和互动,从而在组内形成无形的规范,约束成员活动,这有利于任务完成和保持小组成员积极的参与意愿。同时,可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和小组凝聚力,以组员间的团结和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在目前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仅仅体现为专业课程中的研讨环节和围绕课题的调研活动。受制于课程学时和内容,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导致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影响了学习效果,进而制约了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使其对更为专深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课程,全方位强化对学生的研究方法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减少学习障碍的目的。根据现有的课程设置,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之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部分课程过度强调课本提供知识的真理性,缺少质疑和探究,更适于传授而不适于研究。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中的探索和研讨内容,以树立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其明确研究内容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其参与意愿。

第二,设计旨在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基本研究规范与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帮助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从而减少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障碍,使其增强完成学习的信心而提升参与意愿。

第三,开发基于研究课题的课程设计,即结合理论前沿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不同学科领域选择适当的主题,要求学生完成对研究问题的提炼和界定、资料文献搜集、研究方案设计与执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工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有机会运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在研究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提升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综上所述,为实现国家“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大学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强化大学生参与研究性课程的主观动机,即激发和提升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受到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积极态度有重要作用;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研究小组的形成和有效组织小组活动,影响主观规范进而影响学生的参与意愿;在课程设计中,强化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和意愿。

[参考文献]

[1] 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2] 麻学锋. 基于课题的商科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文史博览: 理论, 2012(3):69.

[3] 刘智运.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 教学研究,2006(5):377383.

[4] 张利荣. 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2:38

[5] 张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其提升路径[J].学理论, 2013 (20).

[6] 顾建民,楼程富.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学方式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1):4142.

[7] 林秀曼,谢舒潇,吴芸.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9):5761.

[8] 汪人山, 邓宗南, 谢婷. 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对图书馆需求的个案实证研究[J]. 现代情报, 2013, 33(12): 7880.

[9] Donnelly R. Harmonizing technology with interaction in blended problembas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2):350359.

[10] Chng E, Yew E H J, Schmidt H G. Effects of tutorrelated behaviours on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1,16(4):491503.

[11] 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12] 任良玉,张吉维.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8.

[13] 张达,宋义林,陈刚,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658.

[14]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2).

[15]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AddisonWesley,1975:30.

[16] 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2(4).

[17] 张锦, 郑全全.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完善与应用[J]. 人类工效学, 2012,18(1).

[18] 杨彩霞, 谢发忠.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 中国电力教育:下, 2009(3):122123.

[19] 赵玉宝,张倩,冯晓华.从众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277279.

Factors on the Intentions of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ion in

Inquiry Learning: Analysis and Promotion Measures

ZHANG Y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nquiry learning. Extant researches mostl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s of inquiry learning,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ntion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quiry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tentions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quiry learning are influenced by the attitudes towards inquiry learning, attitudes of reference group and research skill of students. Promotion measures such a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teambased learning and training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will lead to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inquiry learning, hence increasing students intentions of participation.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篇3

一、选题背景

学习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学习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征的行为模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是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的组合,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方法。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倡导并促进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被动学习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主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本课题通过尝试运用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从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变成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变成研究性学习。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可以寻找到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从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本土美术资源的角度来看,苏州作为一座历史古成,文化名城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美术资源,亟待美术老师去发现研究、开发利用。本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探访苏州古城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良好的操作性的活动方案,颇有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苏州市吴中区部分初中展开苏州古城本土美术资源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总结优秀的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探访苏州古城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制定计划,并展开教学。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寻找问题与不足,为今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推广研究性学习做铺垫。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9-14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9-10

一、新课程改革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 9

二、研究性学习对美术教学的积极意义 9-10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

一、研究的目的 10

二、研究的内容 10-11

三、研究的意义 11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1-14

一、研究方法 11-12

二、研究步骤 12-14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释 14-16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14-15

二、什么是本土美术资源 15-16

一、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16-18

二、苏州古城美术资源概况 18-19

第三章 关于探寻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和问题 21-31

二、面向学生的调查研究 22-23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23-28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23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内容 23-25

三、苏州古城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25-26

四、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6-28

第三节 问卷调查中的问题分析 28-31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利用苏州古城美术资源的不够 28-29

三、学生的主体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体现不够,教学评价单一 29-31

第四章 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 31-67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31-35

一、探访苏州古城的必要性 31-32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 32-33

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25 33-35

第二节 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 35-38

一、按照学生的兴趣来确定研究的内容 35-36

二、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计划 36-38

第三节 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38-65

一、苏州园林的研究性学习 38-44

二、苏州古桥的研究性学习 44-52

三、苏州古城城墙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52-59

四、探访苏州老街 59-65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65-67

第五章 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总结 67-73

第一节 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结论 67-70

一、教师的体会: 67-68

二、学生的感受 68-70

第二节 开展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局限 70-71

一、活动设计和开展过程的思考 70

二、创作过程中的问题的思考 70-71

第三节 探访苏州古城研究性学习的展望 71-73

一、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推广 71

二、将本次探访苏州古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 71-73

第六章 结语 73-74

参考文献 74-76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2. 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6.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 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8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实施,并实现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又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科程范畴,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突现数学的科学品质。本文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设置过程。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形式和勇于质疑、善于思辩、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沟通、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进展状况,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基础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以“阅读材料”、“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部分教学内容的招展与延伸为载体,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探究意识和查阅文献资料技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沟通表达技巧等。

2、第二阶段,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为载体,学习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培养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第三阶段,以“阶段汇报”、“解题答辩”、“成果展示”为载体,继续学习有关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资料佐证和提炼观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自如、条理清楚的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第四阶段,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与应用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活动中获取各种知识,发展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监控评价全程”的原则,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危险性,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3、过程性原则。注意实践体验,注重全员参与,关注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感受与情感发展。

(二)课程计划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请区教研室专家指导实施工作。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年级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和该学科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实施课程的课题组,并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3、做好请示、协调和物质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宣传动员:对学生及家长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宣传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争取家长支持,激发学生兴趣。

5、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指导小组有教师相互协作,分工负责,管理教学时空,安排辅导与研究指导等。2、内容、方法与策略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在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监控评价与行动研究总结等;各备课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导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小组定期开会协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各备课组按课题组要求,具体负责各阶段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实施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感受和进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注意建立数学研究性活动课题库,汇总、展示相关成果。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评价工作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教部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完成。通过教师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辉的作用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定:指导者的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评价结果量化后纳入教师年级考核,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课题研究的起点不宜过高,要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都能在过程设计中体验自己的参与,都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长,体验自身的价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的提高,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树立起自信和兴趣。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在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要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应变能力和驾御能力,对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记录下来,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活动类型 途径 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能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素养

生物学科的野外考察、环境调查和社会访问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大量的生物学科内的科学知识和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善于合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并利于充分释放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树立自信心。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生物学科内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必然会将从学习获得的生物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这就为学生将生物知识化为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一种常规学习方式。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不同于学科竞赛,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它主要是在开展研究、解决问题时,与他人交流,主要学生根据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求,自主探究与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演绎归纳,创造和想象,并且直接动手进行各项操作实践。

二、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活动组织的计划性。生物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到学科教学整体范畴,有定期、定点、定人、定内容、定形式的活动要求。

(2)活动内容的专题性和广泛性。主题性活动内容范围由涉及生物学科知识的各种课题(专题)构成。课题范围十分广泛,学生可以在与有关的生物、社会、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等相关范围内拟定研究主题,也可以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3)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学生是研究型主题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与执行者。学生自行选择课题,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4)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问题一般都来自生活实践中,教学中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围绕相关的生物问题和生物知识开展活动。

三、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活动类型

从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从活动方式上来看,又分为以下的几种常见类型:

(1)调查访问型。主要是在开展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一般可运用于注重社会性问题的研究课题。

(2)实验观测型。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或科学观测来获得数据并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可运用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

(3)文献研究型。这一类型又称“历史方法”,文献研究类型就是将一定的生物成果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成败得失的研究,以认识其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它主要是对课题有关的现有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可运用于相对比较注重学术性的研究课题。

(4)专题讲座型。专题讲座是向学生提供生物学前沿新信息、新技术和简单地介绍生物史实等方面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当年发现的思路,体会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供思维模式。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一)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

(二)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而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4)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点。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篇6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研究性学习 行动研究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55-03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创新革新等七种能力。20世纪70年代,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得到快速发展,其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受到职业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努力方向,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还原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旨归,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五年制四年级的5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4个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四个环节。

(一)计划。计划是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环节,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制订计划等两项任务。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日益受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青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近年循序渐进地开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实操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以满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本研究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后,制订了研究计划:

第一,开展相关培训,使学生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程序,学会选题、掌握简单的研究方法和资料的搜集方法等。

第二,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明确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拟订和发放具体的活动方案。

第三,学习活动结束后,发放《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状况调查问卷》,检验活动效果。

第四,根据行动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行动。行动是开展行动研究关键环节,决定行动研究的成败。培训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行动的前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师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对学生提供适当且有效的指导,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以下六个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生活实际,创设“舞蹈专业学生减肥与健康饮食”方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者其他兴趣爱好,与同学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自行组建或加入学习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共分为13组,每组3~6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13个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

2.做出假设。学生在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经由小组讨论,要在第二阶段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主动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论做出猜想或假设。各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做出猜想,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3.制订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制订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并召开方案汇报会,对各组的学习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商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问题做出严谨且翔实的书面综述。

4.收集证据。收集证据是学生运用方案中制定好的研究方法进行收集研究问题资料的过程。学生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能验证假设的证据,并记录和保存完整,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筛选。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5.反思与评价。本阶段学生的任务是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分类,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对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6.表达与交流。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交流观点。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吸取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

(三)观察。观察是开展行动研究的辅助行为,是教师监督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一环。

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之后,教师要不断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行动的实际情况,包括行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的实质是搜集研究资料、监察学生行动的全过程。在行动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不断发现,获取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行动计划。比如,当学生不能提出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重新创设问题情境,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

(四)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第四环节,是对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总结、评价,对开展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本次行动研究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成功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行动,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习活动需要,及时调整行动计划,有效促进了各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研究报告质量较差;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小组活动;学生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限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评价本次行动研究的成效,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9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6份,无效问卷3份。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6个程序和22个子程序分别对学生7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具体影响频次详见表1。从影响频次数据可知,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程序和子程序对高职学生各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影响;高职学生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较高的认可;研究性学习能够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表1 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调查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和子程序

影响频次(不大于56)

职业核心能力 与人交流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 创新革新能力 无影响

一、提出问题 1 与同伴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 43 36 26 20 20 5 20 1

2 根据个人兴趣自行组建或加入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 34 39 28 30 14 7 16 1

3 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 18 22 32 28 32 12 17 0

二、作出假设 4 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 27 29 32 20 28 12 13 2

5 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作出猜想 17 18 36 29 20 7 14 1

6 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25 18 26 23 28 13 19 0

三、制订方案 7 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 26 37 29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范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篇1关键词:初中阶段 研究性学习 教学管理模式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第5条规定:“从小学至高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