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评估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4 11:25:28浏览:953

中药学专业评估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1

[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36-04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参考文献]

[1]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2] 张敬璋.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J]. 中医临床研究,2012, 4(15):115-117.

[3]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4] 邓永建.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及思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709-4711.

[5]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 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6] 刘宇,张一昕,韩雪,等. 临床中药学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13-114.

[7] 周蓓,吴燕春. 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8] 胡小勤,曾学文. 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9] 王安香.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 -129.

[10] 顾晓玲,朱江,陈丽华. 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 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1] 王安香. 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37.

[12] 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 《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3] 李洁,张虹. 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4] 吕丽华. 对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66.

[15] 张冰,金锐,吴嘉瑞. 基于现代中药师知识框架构建临床中药学课程[J]. 药学教育,2011,27(5):23-25.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2

【关键词】中药学;C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2-0049-0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32

1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网络课程的构建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中医、中药各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1-2]。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的《中药学》,多年来沿习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针对传统《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2012年开始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BB)教学平台,构建“以网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从而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3]。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网络课程,有效的拓宽了教学空间,网络平台使学习过程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构建知识,其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传统中药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尤其是正确引导学生有效的使用BB平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再局限于为提高期末考试成绩而浏览平台页面,更多地是通过扩充知识面来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目的,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ProjectBasedLearning,CPBL)的特点

CPBL作为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学习方法,其重点放在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项目任务的概念和原则上,同时允许学习者自治的构造自己的知识库,并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4]。CPBL有以下特点[5]:教师设计项目,学生自己做出决定,设计不同的完成任务路径;项目包含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学生们有责任读取并自主管理他们收集的信息;学生的评估是连续进行的;师生随时保持互动,教师可看到各小组的进行情况并可评价学生的成果;整个学习环境中有允许错误的气氛。

3基于BB平台的CPBL教学法的实施

3.1任务设置及下达

教师设置合适的任务内容,结合中药学教学进度,确定学习目标,划定学习范围,制定具体任务,在《中药学》课程开始之前完成任务设置。开学后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于《中药学》网络课程平台,通过任务管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速度。初步设计12项项目任务,包括药食两用话生姜;柴胡用量与功效的关系;石膏与知母配伍的科学内涵研究;黄连与木香的配伍研究;亦正亦反话大黄(泻下与止泻、止血与活血、伤中与健胃);苍术为湿邪为病之通用药;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附子与干姜配伍的科学内涵研究;山楂化瘀作用古今应用;三七之独入血分见知音(止血、活血、补血);牛膝之性善下行;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要药。主要通过古今文献查阅,从本草或医家论述、临床典型案例、现代药理、毒理及化学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将项目主题进行总结。尤其应注意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需提出本组同学讨论后的独特见解。

3.2小组规划

每3~4个同学自觉组成一个小组,确定分组及本组负责的主题,选举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协调下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在实施发展过程中允许小组变迁,根据不同项目的目标和进程安排等条件,通过划分、合并、循环、重组、重编等手段重新进行小组规划。过程中不同小组,组中不同成员的分工明确,施行小组长负责制,彼此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特定的项目任务。

3.3协作研究

依托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实施项目的步骤设计安排,并具体分割到组中每个人,明确给予任务,强调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可通过现实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在图书馆查资料,阅读整理文献;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问卷调查等)来解决规定问题。尽量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决定完成任务所采用的方法。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处理个体和集体的时间安排,必须学会个人学习方法如何与集体的任务相统一。本过程教师根据小组的个体分工及总体目标,分别设计团队阅读评价测试及个人测试标准,对于团队的任务及个体的表现均需控制。小组完成任务后,总结撰写论文,并拟定专题讲稿,制作PPT,进行汇报答辩。

3.4评价评估

包括成果的评估及能力的评估。一方面老师们通过评价指标评估学习效果;另外学生自身也有权利参加关于他们自己的评估。设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能否主动进行预习、总结、归纳《中药学》的学习内容;能否围绕CPBL教学任务主动查阅资料,采取合适方法,以解决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能否积极参加团队的专题讨论。(2)对学生科学思维建立的影响:撰写的综述是否有理有据,逻辑性强;成果展示中的讲解是否清楚,答辩是否科学而逻辑。(3)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影响:团队的组织和分工是否合理;评价团队的精神风貌(实施过程及PPT制作和汇报);能否积极将学习成果与团队进行分享和讨论。(4)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能否提高中药学课堂学习兴趣;是否愿意参与同学或教师间的互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5)对中药学网络平台的影响:网络平台的点击率;是否熟练利用网络平台资源。

4基于中药学网络平台的CPBL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紧密结合中药学教学过程开展基于任务学习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集中体现了学生“学”和“用”的统一,通过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或实施研究项目,从而达到学习和运用课程相关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协作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学生一方面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的研究负责,但却由小组共同承担责任,降低了个体承担任务的难度,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及组织能力,增强学习内聚力,提高学习效率。结合中药学网络平台,有利于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有效的沟通,更利于评价、管理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效果等。另外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管理学习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仁慧,许利平,赵宇昊,等.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108-109.

[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6):76-77.

[3]胡庆,赵智敏,牟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46(16):727.

[4]KrishnanS.Project-basedlearningwith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fortrainingbiomedicalengineers[J].ConfProcIEEEEngMedBiolSoc,2011:6518-6521.

[5]WallenM,PanditA.Developingresearchcompetenciesthroughaproject-basedtissue-engineeringmoduleinthebiomedicalengineeringundergraduatecurriculum[J].ProcInstMechEngH,2009,223(4):443-448.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3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

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

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270•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强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针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其质量评价体系应该贯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实践轮训等全过程,建立起全新评估考核体系。既要突破现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束缚,又要突出“应用性”、“实务性”的特点。同时以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重大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比如及时总结国内各高校、地方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开展情况与基本规律;认真讨论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理论构架;研究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轮训体系、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积极评价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果;实证(实测)分析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轮训评价体系、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等。并结合实际,逐年加大培养力度,推动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不仅对优化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必将成为完善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4

【关键词】

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开展;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03-01

1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

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药学模式。它是药学人员提供直接的责任与药物治疗有关的监护,以达到明确的治疗目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既定结果,主要包括治愈疾病、消除和减轻症状、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防止疾病或症状的发生。

2开展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的必要性

2.1药物安全有效性的临床评估在药物的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在药品上市前要对其药效及安全性做大量的临床工作。由于被试人数有限,地域相对集中,难以预测在人群中广泛使用会产生什么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敏反应以及用药差错。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药品开发、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都要与国际接轨。对上市药品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再审查和再评估,尽快开展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建立完整的与国外相应的药物疗效及安全监测体系,为我国医药行业在国际上提供市场条件。

2.2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的开展是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工作发展之必然药物不良反应(ADRs)监测是较初级的安全监控手段,它产生药物有害性的信号,提出某些药物与其使用过程中临床出现的不良事件可能有关的信号。有文摘报道在美国药物不良反应(ADRs)每年有7000~14000例发生,68%的致命药物不良反应(ADRs)被判断是可以预防的,其中药师可避免57%的发生。良好的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制度可避免许多致命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这种监护制度在给药前对临床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评价,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主要途径。

2.3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需要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药物的使用及经费的控制日益严格,如何有效使用药物,保证用药质量,尽可能减少患者的不必要花费,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是摆在药学专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2.4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法律依据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开始实施,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不再有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改由医学会负责。这说明此项工作更趋向专业化。药师在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活动中完整地记录了病人的有关健康情况;记录了治疗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记录了药物对机体个体差异的血液浓度情况;这些将为对药物的作用评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提供了原始的法律依据。

3美国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 60年代初,医院使用反应停引起了胎儿畸形的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高度重视。美国药学学者提出了医院药学变革的新概念即“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它的定义简单地说,即是以病员为中心进行药物治疗监护。随着医药科技和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迅速发展,临床上药物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药物上市后的监测,新药评价、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等,促使医院药学事业进一步向面向临床、面向病员的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观念转变,使药剂师的工作从单纯的保障供应向技术功能转化。目前国外临床药师不仅仅停留在药物血液浓度的监测、药学情报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上,还大量开展药物利用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等等。为了有效地实施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美国医院药师协会提出药师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住院和门诊的病员,还应该在整个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表明自己在药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别应该表明由于药师的参与可减少整个服务费用,如制订合理用药方案以达到理想的药物治疗效果,缩短病人住院日期,降低医疗费用。药师不是医师的从属职业,而是独立的专业属性。为了更好地实施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美国用立法方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药剂师法》来保证药师开展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工作。①与医师一起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②根据病人疾病种类、性质,为医师提供选择有效的药物,适宜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并提高病人的依从性。③依据药动学、药效学和治疗药物的监测决定合适的剂量及疗程。④对医生、护士和病人进行药学指导,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咨询服务。⑤监测病人用药的全过程,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⑥建立病人用药档案。⑦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

在我国,“有病找医生”已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而“吃药找药师”似乎还是个“新概念”。作为医院药师不仅有责任要使公众理解“吃药找药师”并不是简单的提供药品的过程,而是要保证整个用药过程的安全、有效、经济,是药师发挥专业作用的过程,其内涵是丰富与复杂的,不仅涉及病人与药师,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上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推行,如何合理应用卫生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医疗体制也将面临重大的变革,即将推出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分业,OTC药的分类管理,定点医院、定点药房的推出,将使我国公立医院面临重大的调整,医院的宗旨将是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服务于病人。同时扩大社区医疗服务。面对这样的形势,医院药剂科的功能也将变革,药剂科绝不再是出售药品。国家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要求更加严格,人们自我保健意识更强,这样必将压缩医院制剂规模生产,药学的工作也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变革。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利益是无限的,首先它促进了合理使用药物,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其次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了医疗费用,充分发挥了药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了社会地位。

4开展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的建议

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的现状是病人住院、医生看病,但病人服用哪种药对症、用多大量有效,医生只能凭感知和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值得重视的问题与建议:①政府尽快建立药学工作者相配套的有关法规,以确保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建立药师下病区查房制度,并指导临床用药;③开展血药浓度检测,为病人用药提供合理化科学依据,确保用药水平的提高;④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使病人在用药期间得到有效监护。

在我国开展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的时机日益成熟,此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还处在宣传介绍阶段,随着人民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其客观条件已逐渐形成,也是时代的呼唤,每个药学专业人员都应该尽心尽力去营造宽松和谐的药学发展环境,为开展卫生服务中药学监护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建民,冯玲玲.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调查[J].中国药房,2006,20

[2]朱雨.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3]王晓璐.临床药师职业分析以及激励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

[4]董笑非.关注临床药师的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

[5]刘景峰.应不断完善“权宜之计” [N].医药经济报,2007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5

1教学应用模式

本学科PBL案例教学自2003年开展至今已有近9年。在本院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的支持下,在本学科主任的领导和带领下,在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下,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尤其近两年随着年轻老师的加盟,开展规模愈来愈大,如2009级中药学专业本科班、2009级针推专业专升本2班、2009级中医专业仲景班、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全科医师5班,2010级中医专业中医3班、2010级针推本科2班、2010级中医学留学生本科班等班级开展了PBL教学,基本上每年有2~4个班级开展。现将本学科的开展模式简要介绍于同仁分享,以期共同学习,互相提高。

1.1开展流程

选取中药学案例分组讨论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含理由)指导教师总结问卷调查、分析。

1.2中药学案例纳入及证型讨论

目前本学科中药学案例教学纳入的案例均是经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临床医师提供。案例既来源于临床,又依托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知识需求。如针对表证的案例,本学科采用多组临床中的真实感冒案例,选取一般性的风寒表证、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虚证、风热表证、少阳证、阳虚表证、气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证兼有湿困脾证等多种类型的感冒证型,给出不同患者的主诉(临床的望、闻、问、切)信息,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开展针对证型的讨论。

1.3药物选取的讨论

结合前期讨论过程的问题、分歧及共识,在求同存异理念的指导下形成每个案例的具体证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具体证型选取药物的讨论。在讨论时,指导教师可适度引导同学们首先抓住主证优先选取主药,其次针对兼证适当选药,最后统筹全方整体取舍所选药物。在讨论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药物药性、功效、应用的认识,尤其是药物个性特征的认识;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主证及药物寒、热等个性特征的认识;此外,还能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等。

1.4陈述讨论结果

每组选派1~3名代表就本组讨论形成的共识进行陈述发言,要求其到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和指导教师发言,每人限时6~8min,陈述内容要求有理有据即可。本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面对众多同学台前表达观点的机会,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1.5指导教师总结

指导教师陈述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及思路,指出自己是怎么入手分析、如何选定证型、为何选取具体药物的,在总结讲解过程中可以有学生提问互动。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思路,为其总结自己的不足及为以后案例的思维打下基础。

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就开展PBL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介绍和分析,总结出本学科最新中药学案例教学模式,以期为基于PBL的中药学案例乃至其他学科科目的教学模式提供可资借鉴的信息。

2.1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学生数

如图1所示,约7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学生数应为6~10名,少数人认为1~5名或11~15名,而没有学生认为每组多于15名的,说明同学们希望每组以6~10名学生为宜。因此,我学院本学科下阶段中药学PBL案例教学将会由原来常采用的每组9~12名做适当调整。

2.2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指导教师数

如图2所示,约55%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指导教师数应为每组1名,31%的学生认为应两组1名,少数人认为应四组1名,极个别认为应每组2名,没有人认为8组1名,说明学生希望最好每组1名指导教师。因此,本学科下阶段中药学PBL案例教学将会坚持之前采用的每组1名指导教师制度。

2.3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个案例所需学时数

如图3所示,约49%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每个案例教学应有4学时,33%的学生认为应2学时,少数人认为应为4~10学时,说明应以每个案例4学时最为适宜。因此,本学科下阶段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个案例将会由之前的2~4学时均调整为4学时。

2.4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指导教师的作用

如图4所示,约6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指导教师为引导作用,17%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应参与讨论,12%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应仅观摩而不参与,说明多数人认同指导教师在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2.5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案例内容

如图5所示,约49%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案例内容很好,30%的学生认为好,即有79%的人认为案例内容好,有少数人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较差,说明本学科之前所采用的案例内容较为满意,但依然有完善的空间。

2.6中药学PBL案例教学的收获

如图6所示,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中药学PBL案例教学能起到将中药知识与临床接轨、强化辨证要点意识、强化对中医四诊的知识、强化主证意识及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的作用,至少有四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此外还可强化中医组方技能及对药物个性特点认识。说明本学科开展的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同学们收获颇多。

2.7中药学PBL案例教学的建议

如图7所示,约44%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应纳入正常课时来开展,24%的学生认为应增设次数,少数人认为应同一案例分两次开展。本学科之前开展的PBL案例教学是额外申请的课时,有时会占用同学们周末休息的时间。通过本问卷调查提示,在之后的教学中,本学科将采纳多数同学希望将其纳入正常课时的建议。

2.8中药学PBL案例教学评分方式

如图8所示,约75%的学生认为本学科在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采用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分方式较好,少数人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较差,说明本学科之前所采用的评分方式较为满意,但依然有完善的空间。

3结语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6

1.1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势头下,近年来也持续保持着高速率增长,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中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中药学(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变化、转变战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完善学位类型结构,积极开展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应对。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药学(药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现代社会和市场对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例,在美国,药学教育已呈职业化,设有医院药学硕士学位、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学位、Pharm.D.等多种专业学位[2]。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药学院校实行职业型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据统计,2006年在全境获得Pharm.D.学位的9,500余人中,仅有440余人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和理学硕士(M.S.)学位[3]。德国高等药学教育培养的也是职业性药学应用型人才,2004年,84.45%的德国药剂师在社会药房工作,其他工作于医院药房、制药企业等,少部分在科研单位工作[4]。英国和日本也越来越注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6]。由此可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中药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现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1.2国、内外药学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3]。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5]。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4]。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7],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8];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10]。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强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针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其质量评价体系应该贯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实践轮训等全过程,建立起全新评估考核体系。既要突破现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束缚,又要突出“应用性”、“实务性”的特点。同时以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重大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比如及时总结国内各高校、地方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开展情况与基本规律;认真讨论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理论构架;研究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轮训体系、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积极评价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果;实证(实测)分析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轮训评价体系、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等。并结合实际,逐年加大培养力度,推动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不仅对优化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必将成为完善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7

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经历了3年多的招生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社会医药行业相关单位和个人对于中药学专业硕士虽然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但认知还不十分清楚,对其培养方式、毕业后的岗位安排以及中药学专业硕士在从事工作中不同于科学硕士的优势和走向的了解还相对模糊。(1)从拟报考的生源角度看,很多学生对于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和科学硕士学位还存在一些疑惑和担忧,比如对于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与培养方向还辨识不明,对于毕业后的从业方向和就业优势以及被认可程度都没有获得良好的宣传和引导。(2)有些导师在当前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配备方面,存在一些认知的模糊。有些导师仍然缺少针对性的以中药学专业硕士为主体的培养思维、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同时一部分高校内导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实际医药行业背景经历,对本行业的实际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尽了解。虽然建立了中药学“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高校导师和社会导师在工作范畴、工作时间和工作重点方面的差异,

中药学专业评估范文

中药学专业评估篇1[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