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1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材教法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列表比较法、类推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引导法等。例如,从现场调查法来看,预防医学重视现场调查,而现场调查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并总结现场调查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列表比较法主要应用于教学内容相同与相近的地方,通过列表比较,以找出相近内容的异同点,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区别。例如,职业性慢性中毒中的铅中毒与汞中毒,它们同样都是慢性中毒,而却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为病因与中毒机制不同,而且中毒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前者以铅中毒贫血、多发性神经炎和腹绞痛为三大特异性症候群;而后者则以汞毒性口腔炎、震颤、中毒性脑病为三大主要表现。通过列表比较区别开了易混淆的内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殊性,因此,其本身的基本概念众多,而基本概念的教学常用类推法,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基本概念具有包容性与相似性。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内部,改变了环境的组成与状态,破坏了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空气、土壤、水体、食品等。因此,环境污染作为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总纲,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对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则是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环境污染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只有把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了,就以此类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的概念即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中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7-02
预防医学是我国教委确定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15门主干课程之一,我院2006年开设预防医学课程,2011年建立预防医学专业。在我院预防医学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医药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环境下,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仍然沿用西医院校的教材,没有补充和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还存在较多的缺憾。为此,2012年我们对具有预防医学课程的中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以期为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对象。本校2012年2月~7月具有预防医学课程的2010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共167人,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134人。
2.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2010级所有具有预防医学课程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调查。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习预防医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内容设置(感兴趣的、没必要的、需补充的、重点要讲解的等)、预防医学的用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预防医学课程总体的满意度等。调查的选项包括开放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两种。调查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表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各个项目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2,说明调查表达到了很好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调查表项目包括:你觉得有必要学习预防医学吗?你觉得目前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你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没必要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应补充的内容是什么?应重点讲解的内容是什么?你觉得预防医学在实际生活中重要吗?你对老师的教学安排是否满意?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意见?你觉得预防医学对你或家人有帮助吗?教材有助于你了解预防医学吗?你觉得老师的讲解是否激发了你对预防医学的兴趣?你会把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推介给别人吗?总体,你对预防医学这门课是否满意?
3.统计方法。利用Epidata3.0软件建立调查表,并进行了两遍核对。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
二、结果
301名学生中有285名学生填写了调查表,其中中医学专业158人,护理专业127人,应答率为94.7%。没有参加调查的16名学生均为有事或有病请假未来上课。对预防医学教学总体满意度为98.2%。
1.预防医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83名(99.3%)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预防医学课程,277名(97.2%)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在实际生活中重要,272名(95.4%)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自己或家人有帮助,并且有275人(96.5%)会把预防医学的知识推介给别人。
2.预防医学内容设置的满意度。关于预防医学内容设置共有四个开放型问题,分别是“感兴趣的内容”、“没必要讲解的内容”、“需补充的内容”和“重点讲解的内容”。72%学生对预防医学中合理营养和食品卫生问题感兴趣,18%的学生对环境卫生问题感兴趣,10%的学生对疾病预防、临床预防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感兴趣。8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解循证医学、临床经济学评价和决策分析、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等政策性和理论性强的内容,1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解论文撰写和诊断试验等内容,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解计算和概念等内容。98.5%的学生认为应该补充应用型的知识(包括常见病的预防、社会实践、预防实践、意外伤害、临床故事、急救措施等内容),1.5%的学生认为应该补充与中医贴近、中医治未病的内容。97.6%%的学生认为疾病预防和合理营养、食品卫生的内容应该重点讲解,1.3%的学生认为应该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1%的学生认为应该重点讲解临床预防服务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
97.2%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满意,2.8%不满意;67.4%的学生认为安排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32.6%的学生认为没有达到目的;97.5%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对预防医学的兴趣。
3.教材的满意度。95.8%的学生认为教材有助于自己了解预防医学,4.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其中98%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为与中医治未病没有结合。
三、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后,大部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必要性(99.3%)和重要性(97.2%),并愿意把知识推介给别人(96.5%)。说明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是很有必要的,使学生了解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才能让其从思想和意识上重视,指导将来的临床实践工作。
对预防医学教学总体满意度为98.2%,但有32.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教材的内容有关。从对教材内容设置的4个方面的问题:“感兴趣的内容”、“没必要讲解的内容”、“需补充的内容”和“重点讲解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教材内容还存在一些意见,主要希望教材内容贴近生活、中医等。4.2%的学生认为教材对预防医学的了解没有帮助,其中98%的学生认为主要没有与中医治未病结合。培养学生预防观念的教材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教材内容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目前,尽管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都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没有具有中医特色的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基本上采用西医院校的教材,其教材结构及内容仍然是公共卫生专业课的微缩拼盘,未能真正结合中医各临床专业的特点、性质和服务对象,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对医学体系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中医三大预防原则的了解与掌握,制约了学生疾病防制观念的形成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没有适宜的教材的前提下,开展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教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学生需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中、西医学防治疾病的思想,突出中医特色,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峰,田琳,张乐丰,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需求与现状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增刊).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3
1.1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适应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是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之一,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会越来越多地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他们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同时,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第一线,应该了解健康危险因素与促进因素,具备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医学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卫生人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适应社会卫生发展的需要。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培养临床医学生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形成现代医学观[3]。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医学毕业生从事社区卫生工作和全科医疗的质量。1.2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弥合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的裂痕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长期存在分离状态,2003年SARS流行的防控,凸显了这种医学教育分离的缺陷,防治实践表明,大量临床医生缺乏群体预防的观念与群体预防的实践能力;而预防医学医生又缺乏诊断与治疗病人的经验与能力。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弥合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的裂痕,是培养能防能治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预防医学实践训练,具备预防医学背景,他们能够熟悉和了解预防医学工作环境、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对象,从而将临床医学知识与预防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人群健康服务。
2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主要以“三大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和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预防医学》规划教材。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足够的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许多院校仅仅局限于实验教学,培养预防医学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缺点。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主要是带学生去工厂现场参观,见习为主,并未将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对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帮助不大。
3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能力的探讨
3.1建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对预防医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其实践教学基地以临床教学医院为主,很少考虑到建立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这种现象对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极其不利,因此建立稳定、长期合作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前提。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包含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等预防医学专门机构,而且还应包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专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接触基层卫生机构,更早的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提高预防医学实践能力。3.2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具备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经验较强的教师队伍作保证。只有这样,临床医学生在预防医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才能提高预防医学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还应聘请一部分实践基地的兼职教师帮助指导。兼职教师一方面对预防医学日常实践工作更为熟悉,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在预防医学实践过程中和他们接触更为频繁,可以随时解决临床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3调动临床医学生主动参与预防医学实践的热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临床医学生不愿意和主动参与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他们认为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与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由于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活动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质量。因而调动临床医学生主动参与预防医学实践活动的热情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教育使临床医学生认识到,由于人群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未来的医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而且是集预防、保健和康复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医疗卫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在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和改革预防医学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使之尽量符合临床医学生的特点。3.4参与预防医学实践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知识临床医学生在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参与居民健康体检,社区卫生宣传和计划免疫等各种具体实践工作[4]。通过参与日常实践活动,临床医学生不仅提高了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较早的了解社会,接触居民,了解社会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增强日后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适应性;此外,临床医学生较早的接触社会人群,对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提高医德水平也有帮助。3.5开展专题调查,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医学科研能力科研活动是一项智力和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作为学生,一般而言,大多具有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与兴趣。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多院校主要是以提高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为主,与临床科研相关的课程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教学时数较少,临床医学生较少接受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的训练。预防医学实践活动,是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水平非常好的途径,在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中,设置专题调查内容如健康普查、疾病筛查、卫生学调查等专项调查活动,让临床医学生熟悉入户调查、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等医学科研的基本调查方法,进行项目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和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对于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意义重大。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 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中毒、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疾病和死亡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进行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急需大量应急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当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院通过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能够适应疾控体系改革需要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
一、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一级学科,其与临床医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体医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而预防医学是群体医学,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既有已发病的病人,也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这使得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很多会进入基层单位,如二级医院、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从单纯的卫生防疫技术人员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并举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因当前人类疾病和死亡谱的变化,疾病预防控制的模式也已发生根本改变,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人才需具备更多的临床及预防专业知识和技能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人群。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对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与公共卫生相关性比较大的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进行了强化,其他课程适当精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去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以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门课程为基础,另外包括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等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增加了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还增设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拓宽了预防医学专业课的涉及领域。
三、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预防医学具有群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也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于单一,以经典实验为主,如环境卫生学实验,主要为大气和水体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职业卫生学实验,主要为职业环境有害物质检测和人体生物材料检测;营养学实验主要为常见营养素的含量测定。这些实验多年不变,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校在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后,对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改革。对部分实验方法、原理相近的实验课进行了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实施、指标测定、数据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课程为中心组成教学梯队,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组内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传帮带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此外,学校还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注重核心教师的再培训,多管齐下,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5
一、预防医学的发展
1.个体预防在古代人类为求生存,在适应环境和自然界各种危害因素的斗争中,通过医治疾病和创伤,掌握了防病和养生之道,逐步形成了以个体为对象的医学,我国古代早就注意到环境及精神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关于气候改变、饮食起居及精神因素与疾病关系的论述。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都有预防和治疗三个部分.十六世纪起,在欧洲随着解剖学(维萨利,2543)、生理学(哈维,1628)、显徽镜(列文虎克,1676)等学科的创始,发展了近代医学,认识到生物病因(巴斯德,1857)和细胞病理学(微尔和,1858),使医学得到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除传染病威胁居民健康外,增加了物理、化学因素所致职业危害,但当时仅限于个体预防与治疗。
2.人群预防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人类在积累战胜天花、霍乱、鼠疫、白喉等烈性传染病的实践中,认识到单纯的个体预防其效果不佳,必须以群众为对象进行预防,开展预防接种、隔离检疫、消毒杀虫、处理粪便、垃圾和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使卫生学的概念逐步扩大为公共卫生学(Public卜ealth》,从而使个体养生防病之道扩大到社会性预防措施。这是医学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此时,个体医学发展为人群医学,个体预防发展为人群预防,把人群预防列为解决卫生间题的主要方法。第一次卫生革命时代中第一本教科书是1913年罗氏(RosenauM)的《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译为“罗氏卫生学勺,反映了个体预防进人人群预防的新时期.
3.人类谈防人类医学的发展,是工业和医学发展的产物.1948年在联合国下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WHO提出的目标是“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这样,使医学的概念更新了,即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1973年《罗氏卫生学》改名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标志着预防医学的新发展。从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学已开始进人以预防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卫生概念一社会卫生.有人把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二、新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新要求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时期,使医学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整个医学特别是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病因研究过去强调生物因素,现在强调综合因素。主要有:①环境因素。除了生物环境外,同时有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②生活方式。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酗酒)、车祸、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社会心理因素,③卫生服务。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④生物遗传因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其中环境对健康起主要作用,其次是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占较小地位。预防这四个因素的不良作用,远非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还需注意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2.疾病流行因素过去对传染病流行有“三大环节”和“二大因素”理论。近年来又有疾病流行的“三大因素仔的理论,即致病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群易感因素。这些虽然都注意到社会因素,但只注意到社会因紊中的物质因素,而忽视社会的精神因素。这说明,人们对社会医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疾病的流行因素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未被重视。可以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对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如意外辜故(车祸、自杀)、性病、梢神异常、吸毒、酗酒、性变态、青少年妊振等。
3.社会病防治。社会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与传染病不同。对社会性疾病的防治主要是社会医学措施、行为医学措施和环境医学措施。
三、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皿要组成部分或独立部分
1988年wHO在其成立40周年时,与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召开世界医学会议,了爱丁堡宜言,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社会医学是八十年代才从预防医学中分化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基本目标同预防医学相一致,即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1.析发展卫生部1994年3月新颁布的中等卫生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总学时为60学时,列为考试课.这标志着社会医学在中等卫生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新发展,在杜区医学专业将社会医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在预防医学课11个章节195个学时中.有第9章社会环境与健康10学时,第10章社区卫生保健的实施16学时,主要介绍社会医学的内容,这标志着社会医学在社区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样,在护理专业,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课8章80学时中,第五章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与策略措施6学时,第六章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10学时,大部分属于社会医学的内容.这说明,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社会医学引起了应有的重视。
2.新体来新教学计划和大纲构筑了三级目标体系,即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①在专业目标中,对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分别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等预防医学才人”、“培养实用型中等社区医学防治结合人才”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在具体业务要求中,不仅对预防医学专业提出了“具有较熟练地运用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而且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社区医学专业提出了“具有一定的社区预防和卫生保健能力”,对护理专业提出了“4毒有一般的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对各专业还都提出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无疑.这对于加强预防医学观念、重视社会医学教育,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需要,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提高。②在课程目标中,对预防医学专业提出“阐述社会因家对人体和疾病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前社会卫生状况和医学所面临的重要社会医学间题•一”,对社区医学专业提出了“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社会预防观念“一,,对护理专业则提出了“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三级预防,开展健康教育等’,在这时可以看出,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同专业目标的一致性。③对单元目标,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医学,对每个单元的目标、内容、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和评价等部分,阐述的十分详尽;非预防医学专业有关社会医学的单元目标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6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三大学科之一,是贯彻我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代表了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渗透,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要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个人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WHO(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指出未来的医生要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高质量、综合、持续和个体化的保健;(2)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3)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4)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5)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较落后,因此,我国实行三年制的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有6个任务,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知晓临床知识,还应掌握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1]。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2.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2]。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2.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3考核方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分值较大。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评分,但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采取突击背诵的方式过关,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进行单元测试,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快结束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以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3]。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临床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1-01
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预防医学》课程也被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显示出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使《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更好地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适应医学发展需要,我院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进行岗位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基本工作能力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面向社区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承担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要转变观念, 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岗位调研,了解真实工作环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因此,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与转诊;能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及社区管理;能分析判断慢性病的流行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能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自我保健;能对社区三大公共卫生进行管理;能初步开展医学科研;能建立并使用健康档案。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岗位调研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执业标准为依据”的设计理念[1],将《预防医学》定位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大卫生观念”,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处方的能力[2],以适应将来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将课程内容整理为环境、职业、食品等三大卫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健康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五大学习任务,努力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识、 技能与态度三大目标。例如, 在知识目标中除要掌握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消除危险因素,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预防原则与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技能目标要求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 具有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要求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具有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是要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3]。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将课堂外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 提升专业适应能力, 深刻感知就业岗位, 从而获得基层工作的初步经验[4]。例如, 为培养学生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工作能力, 教师提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 的健康教育课题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到社区前, 学生分别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资料进行准备 , 到社区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合作, 精心制作社区健康宣传板报、印制发放宣传单,进入社区高危人群家庭帮助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实践结束后班内开展总结交流。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社区实践,学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获得了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五、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共享互动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课改组成员以借鉴现有优质资源为基础,搜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习题、模拟试卷、图片、表格、flash动画、视频、网站等,并将其进行整合、优化和共享,建成了更加适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网站。网站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提前预习和准备,上课没充分理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适时布置学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向教师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由教师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适时解答,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教育。从而在教与学两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高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纪艳,朱海燕.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任务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02).
[2]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
[3]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02).
[4]李研.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22)
作者简介: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8
1专业综合介绍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1949年后,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看看我们手臂上部的那个“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种的“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这种病曾在欧洲和我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在脸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几年我国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种这种疫苗,因为“天花”这种病菌已经在我国彻底消失了。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
现在几乎每所医学院校都开设有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预防医学人才的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而且相对人数要远少于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多选择,想继续深造,可以读硕士、博士,对预防学中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想参加工作,也有比较广的就业面,可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到科研机构进行预防疾病方案的设计、实施等。
2专业教育发展状况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和统计学、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预防医学创立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后的欧洲,那时并没有专门的预防医学教育和专门从事预防医学的人才,而是由一般医护人员担任。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于动荡的战争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难民、伤员的出现使传染病和感染病广泛存在,国统区内北平、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综合大学的医学院,开设了公共卫生学系,招收了少量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解放区于1940年在延安创办中国医科大学,也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培养了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建国后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解放初期,我国广大地区群众在饱受战火摧残之后处于贫病交加中,各种疫病广泛流行,繁重的防治工作,急需大量专业人才。1950年,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
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1955年初,卫生部决定将现有9处公共卫生专业调整合并为6处。1955年秋,按全国六大行政区划分,设立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哈医大卫生系、山西医学院卫生系、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已并入复旦大学)卫生系、武汉医学院卫生系、四川医学院卫生系,当年,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1702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国17个省、市的医学院校盲目追求数量,又先后建立卫生系17处,到1962年夏,17处卫生系,都先后下马,仍保留原6处,设备师资稳中有升,招生规模与前持平。
欧美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全与完善,有完整的卫生防疫和社会医疗体系。因此,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很发达。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统计,欧美54个国家,公共卫生学校已有284所,其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环境监控、卫生宣教、卫生立法等工作。国际教育现状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有近30年独立的公共卫生学院,其生源为已完成本科教育的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改革开放之后,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原6处卫生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四川医学院设置了卫生检验专业,武汉医学院增设了环境医学专业。1985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原卫生系基础上,首先建成了公共卫生学院,设有卫生、卫生检验、卫生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4个专业,共15个教研室。继之,北京医科大学(已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已合并新成立华中科技大学)都先后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到1995年,全国共有公共卫生院系共41处,招生总数达5753人。
从1981年始,哈医大等原6处医学院的卫生系开始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至1995年,已有10所医科大学开设了研究生专业,北医大、上医大、协和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研究生院,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还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合办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招生20名,学制3年。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8年,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已培养硕士生648人,博士生32人。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已明确做出承诺。
3专业培养该专业培养从事预防医学实验工作与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卫生管理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卫生医师学生在掌握一般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创造条件建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未来的医生要求不仅仅是有临床技术,更需要有预防、保健能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者,也是预防医学的应用者,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要增加预防医学实习。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很强,与临床联系紧密。为此,可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在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进行,此时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临床医学的多门学科,可以结合临床专业更好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内涵。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范文
本文2023-11-13 17:37:4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