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3 17:38:06浏览:833

文学素养的培养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1

(一)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同理心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基础思维能力,逻辑清晰可以保证文秘日常工作有条理、有秩序,相应的,写文章也会有理有据,论证充分、重点明晰。秘书日常公文写作分为领导写总结、报纸摘要、发言讲话稿件等上行文件,归档、记录、评论等自留文件以及通知、规定等下行文件,不同行文对象有不同的写作逻辑,秘书在日常工作、阅读当中要注重积累。联想思维能力是文学表达当中一种锦上添花的能力。对于一件事实,在描述中如果能够合理联想,就能将事实表达得更加清晰易懂,甚至不需要冗长的描述,而用一个近似的事例或者成语就可以将事件的核心呈现出来。同理心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秘书在文学创作和公文写作过程中常需要换位思考全面分析,这样才能让设定、安排滴水不漏,严谨科学,并减少工作当中的摩擦。

(二)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

对待传统文化秘书需要博各家之所长结合现代思维模式、道德理念形成一套科学的行文、处世原则。秘书处在一个信息中转的岗位,日常接触人员复杂,个人文学作品和公文较其他工作人员流传更广,因此秘书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涵养和中庸之道,但同时要避免为人太过谦让而丧失原则。总之在思想认识上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在与同事的关系上做到以和为贵而不失尊严,同时维护好领导的威严。

二、提高文学素养的途径

(一)注重日常积累

要多读书多看报,看新闻时要注意积累新闻的表达措辞、注重积累国家、企业、各行业带头人著作当中的重要表达;多看文学作品,文学上博古通今、学贯东西,吸取文学作品当中的表达技巧,例如比喻、排比等方式,但要也要注意避免夸张等不合适的修辞方式。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注重学习行文方式和思维习惯,力求文章的形神都能得到一致提高。

(二)多写多练笔耕不辍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积累大量的文学素材和生活工作素材之后,只有勤动笔才能体现出前期的准备。同时只有将思想用文字表出来,自己和他人才能发现文章形式和内容的不足,才能为作者提出更多的改进建议,作者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练习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有意识地训练,从遣词造句到行文逻辑都要认真斟酌仔细对比,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使每一次都能获得提高;其次要在日常创作中提高写作水平,要注意跳出日常工作文风的框架,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力气文章朴实而不失文采。

三、结语

好的文学素养是秘书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能力提升的阶梯。秘书从业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除获得个人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之外,往往能够获得思想、人际、生活等方面更多的收获。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2

高中的语文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语文水平已经具备,教学就该往深广度上发展,围绕知识点的教学,在这方面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种教学也很难满足高考要求,真正成绩高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这种教学基础上自我悟出来的文学素养。因而,有些教师也认为,语文成绩的飞跃是悟性的飞跃。因此,如何让学生的语文悟性更高、文学素养更高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

所谓的语文悟性,实际上就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语文悟性往往是无意识中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的运用。它与语文兴趣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最终会形成一定水平的文学素养。而高中生文学兴趣受初中影响较大,特别是受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较大。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在提高兴趣基础上引导语文悟性、提高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兴趣的提高是较容易的,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强了,对知识的把握扎实了。因而课堂知识面的宽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就决定了语文兴趣以及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譬如,对“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不同表意效果理解,对“只达到”和“仍达到”的潜含义的理解,这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语言文字的奥妙,从而关注语文内容。另外,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文学手法与文学形象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语文学科在原有的知识点上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可循的丰富多样性,兴趣自然就来了。

在兴趣的基础上,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语文悟性可以在讲解中得到引导。语文悟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聪明”式的内容理解,因此这种引导要求目的明确。这种引导在阅读中表现明显。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在朗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而教师的示范朗读在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上有很大作用。对内容的理解上,要引导学生抓第一感觉和印象最深的内容,这往往是作者表现的核心。然后再围绕中心找表现手法和角度。这种感觉偶有失误也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在找表现手法和角度时如有大的难度自然就会有所否定的。另外,教学上,要尽可能以文学手法来引导理解。譬如,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三》关于王昭君的感慨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在参照背景的基础上,以教师的四句诗来烘托一下:“大漠无边黄昏暮,孤影斜伴青冢沉。残阳乡曲琵琶涩,何处相思解故人。”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理解也就跟上了。不管怎样,语文悟性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这是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培养朗读和自信心的基础上,以拓展提示为手段进行,最终还是要上升到文学素养的高度。

文学素养是不能局限于课本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以现实为材料,以文学理念来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识角度和层次,最终提高文学素养。比如在讲解情景交融时的意境作用是,《天精沙》的前四句的景物极具代表性,学生可以一下就感受到其孤苦无助的凄婉心境。而如果从同境不同意的角度来把握一下就会有新的认识,“清风骄阳炊烟斜。缠藤绕树引啼鸦。小桥潺潺鸣马脆,古道悠悠望天涯。”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意与境的内在关系。从理性上明确了意境的作用和特点。同时,文学视野的拓展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高中生受学生压力的影响,不可能过多涉猎文学作品和理论。因此,结合身边的影视文学进行讲解,可以把文学拓展到生活的把握上,其具体性不言而喻。对人物的分析、性格的把握、主体的探讨,都会在无形中提高文学审视力。另外,合理的分析不仅提高文学判析,而且还能引导生活认识,比如《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人物分析,其诸多不合理的情节与人物个性的不和谐,充分展示了“琼瑶文学”的非现实性,这是学生过于幻想浪漫的思想认识能接受和憧憬的,也是家长和教师该合理引导的,也是文学理念该有所体会的。

总之,文学素养是养成的,它的提高是要求教师不断的引导和灌输的,这对教师本身的文学底蕴要求较高。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3

不仅仅是学生,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比较缺乏。《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更谈不上发表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甚至有个别语文教师可能平时还不喜欢看书学习,即便看书也只是教参之类。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举步维艰,使语文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素养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一、加强现代文学作品学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学教育应结合现代文学对学生加强人文修养呼吁越来越多,在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够,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比较缺乏,一些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作品知之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现代文学作品是学生增加词汇、学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的极好范本和途径。同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刻画出的像孔乙己、祥子等经典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作者通过特殊的文学方式呈现的独特的思考。另一方面,在作品之中也体现了知识与思想的双重内容,这既是文学修养的锻炼,也是知识的接受与学习的过程,还是综合文化传承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历史人文素养。所以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修养,最终达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目的。

二、在文学阅读中提高素养

众所周知,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是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这是阅读的根本目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只有在阅读中体验智力生活时,他的学习愿望才能被确立”。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智力活动和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的媒介。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苦辣酸甜,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一种有益熏陶。

比如,在文学历史的长廊中,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是那些伟大的爱国者形象,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代诗人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的诗人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生的荣华和死的惨烈间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这些光辉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中最神圣、最珍贵的、不可动摇的东西,那就是爱国的信念。冰心先生曾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世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三、要勤于动口,勇于成诵

文学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有口语表达能力,即一个人的文学素养高低不仅仅表现在你的文章的优劣上,还与你的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一件事、一个词,往往就在脑子里,就在耳边,可就是想不起来。记忆要靠什么来巩固?靠说。古语中有出口成章的说法,说的就是朗诵的妙处。这对于我们形成语感是十分有益的。朗诵的过程,就是强化记忆的过程。一份调查说,对一个陌生的单词,我们要记上一万遍才能形成永久性记忆,但如果通过诵读来记忆,则只需一千次。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演讲家,市长也好,省长也好,主席也好,总统也罢,说得多了,练得多了,自然也就成了演讲家了。推销员不是天生的,三寸不烂之舌也不是天赋的。我们有很多人都知道李阳的疯狂英语,他十分在乎“说”的作用,把大声的朗读和熟练的背诵作为提高英语口语的一个主要途径。我们往往会不好意思,在人多的地方有些胆怯,但越是这样,就越会恶性地循环下去。不说不练,就永远不会在口才上有所提高。

四、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对于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定个中长期计划,比如说每个月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每个季度写一篇有份量的论文,定个短期计划,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工作日志,有感而发,把每一天的收获记下来,把每一天的教训记下来,也许今天的失败和教训就是明天的财富和收获。它会告诉我们少走弯路,也可以适当的将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乐闻、趣闻写出来,未必不是见诸日报晚报上的好文章。坚持写学习笔记,不满足于日常的摘抄,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我们的学习笔记不仅成为积累素材的工具,还要成为我们锻练思维、提高文学素养的途径。

五、通过其他途径提高文学素养

除了以上途径,还可以让学生从其他形式中提高文学修养。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其他艺术形式是文学在各自领域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古人讲琴棋书画,我们可以不求亲身去实践,但求会欣赏,能点评。因为语言除存在于文字之外,还广泛地存在于诸多艺术领域中。比如书法,就应该知道每一个时代或主要时代的大家的风格及代表作品,以及各种体的风格。语言的艺术蕴藏在汉字艺术中,这是中国独有的。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真卿以丰满胜,柳公权以骨力胜,欧阳秀雅温婉,赵体又阳刚秀雅兼备,苏东坡浑然天成,率直质朴。画则可更多地欣赏西方名画,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大家;音乐则中西兼顾,西方以曲为美,就应对作曲家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体会,就像托尔斯泰欣赏柴科夫斯基一样,感动的落泪。电影以中国经典电影和奥斯卡奖影片为主。戏剧是我国文化瑰宝,可尝试学习去看,直至会看、喜看、爱看、细看。对于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舞蹈,也力求多了解多欣赏。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通过长久的教学实践,人们发现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但没提高,反而有下降甚至消失的迹象。于是,人们把责任都归咎于语文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师个人。其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共同目标,如果仅仅把它丢给语文教学,取得的成效必定不会高。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发展乃至发展缓慢都是一种退步。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文学素养,不能只靠语文教学,应多管齐下,各学科教学共同努力完成这一教育教学任务。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文化的结晶。在教学领域,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魅力。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教师把讲解词汇、分析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课后辅以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不惜开辟捷径,找来《词汇速记》《语法全解》《英语900句》这样的速成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此教学的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能够在考试中应付自如,但会在长时间枯燥的记、背中,在单调的练习题中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因此,“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英语表意丰富、风格多样,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充分地运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使更多、更好地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从中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渊源,进而吸收英语语言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选编了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呢?笔者在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

1.课前搜集整理信息

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前,教师要在备课中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完成的过程、故事发生的时代等,这对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和很大的帮助。对于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找并整理相关信息,上课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英语介绍。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对于比较难找的作家背景或作品信息,教师可以把相关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进行简单介绍后,由学生快速阅读加以了解。

新教材中对于部分作品在文后给出了背景资料,教师要善加运用这些资料,把它们安排在学课文之前,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价值观。

2.课堂多种方式引导

(1)反复朗读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就会对文章的意思有所了解,也就是所谓的语感。英语的句子由若干节奏群组成,一个节奏群由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组成。其中重读音节为核心,轻读音节

位于重读音节前后,它们是交替出现的,读音轻重、音调高低不同,读来抑扬顿挫,非常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英语语言的这种节奏特点在文学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反复朗诵课文,能够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有利于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等。

(2)适当运用视听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视听法,即通过听录音、观看原声英文影片等,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视听法在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多媒体优势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不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可以适当安排时间播放根据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或舞台剧的片段,并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这样,学生就会对作品内容有直观形象的理解,不再有抽象晦涩之感。视听法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故事角色中,从而产生对角色进行研究的欲望。要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对文学作品认真学习,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容和艺术形式之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并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记忆。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效提高。

(3)文字鉴赏

文学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每种题材的语言特点不同。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鉴赏,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它的语言凝练、诙谐,并具有讽刺意味。如餐厅老板娘开始瞧不起衣衫破烂的亨瑞,甚至说“he eats like a wolf”,但当她听说亨瑞拿出了一张真正的百万钞票时马上换了一副谄媚的嘴脸,于是“hits her husband’s arm”并且责怪说“and you put him in the back of the restaurant! go and see him at once!”简短的几句话,把讽刺的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并进行积累、运用,学生一定会在长期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多进行课后阅读扩展

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靠的是大量阅读和从阅读中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因此,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多进行扩展阅读。扩展阅读的材料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也可以是与课文属同一作者或同一时期的作品,还可以是与课文题材相似的其他作品。只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都可以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简写本,也可以推荐英美文学名著的“书虫”系列。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还能有效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课前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课堂上运用朗读、视听、鉴赏等多种方法,课后进行大量扩展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 虞春玲,《高中英语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

[3] 赵昌春,《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4] 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5] 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5

关键词:文学素养 培养 途径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鉴赏感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关键在于阅读。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呢?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阐释:

1.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很难得以提升。浙江大学文学院王元骧教授曾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所以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依赖于大量的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另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海量阅读是文学素养形成的必由之路,因此单纯地阅读语文书本上的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规律、有计划地搞好课外阅读。

那么,一个学生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且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曾说过:“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章,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中外名著是语言的典范、世界文学思想的精华,因而也必将成为中小学生阅读的基本书目。然而阅读长篇名著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单纯依赖课堂完成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在晚上、周六、周日等课外时间阅读,每天坚持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并做好积累笔记。教师也可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展示交流相结合,定期举办“名著阅读展示交流会”,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激发阅读兴趣。

2.调动情感体验,发现完善自我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因人而生成,人也因文学而生成。可以说文学是使人成为一个“人”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是使人能以“人”的态度与之建立起属“人”的主体间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实现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更好的、更成熟的人。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读得越多,书就使我们和世界愈接近,生活之于我们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好。因为文学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的全身心、全人格,使人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情感,塑造自我的精神,进而成为更好的、更美的“人”。黑格尔也说,欣赏就是“在艺术里重新发现自己。”那么,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重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我情感体验之中:你喜欢这篇作品吗?作品写的感人吗?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呢?你有过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情感经历吗?你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等这样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逐步引领学生由文学作品逐渐进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达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终极目的。

3.诵读古典诗词,作文锦上添花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若能大量诵读记忆,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专家曾指出,0-13岁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和家长应携手古典诗词,帮助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头脑中埋下诗词的种子,以诗词中蕴藏的浓浓深情拨动孩子的心弦,注入其灵魂,渗透进生命深处,让古典诗词在当代孩子的身上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笔者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还发现,有大量诗词积淀的孩子在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方面都比其他孩子更加优秀。可以说,一个孩子文学素养深厚与否,跟它背诵经典的质量与数量成正比。背诵多了,就可以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运用时才能如同从心里“流”出来,自然而又圆浑。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大量诵读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巧妙地运用古诗词进行写作训练,这不但能激活语言,彰显文化底蕴,还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典雅蕴藉,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笔者在“中考文化散文”的写作指导实践过程中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诵读诗词之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令其终身受益。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诵读中国古典诗词,提升记忆和写作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打开阅读的视野,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获得其在人性、人情、人道方面的提升和完善。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学素养;思辨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00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02

1 . 引言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目前在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操练,忽视或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中不能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及无论是说还是写等语言输出的内容空洞无物或缺乏辩证思维等现象。在对当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中,调查者也得出了学生“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低”,换言之,“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同步”的结论(钟华、樊葳葳、秦傲松,2001)。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在口头报告和写作等输出活动中缺乏辩证思维和深刻见解。在组织与大学英语课文相关的主题讨论时,鲜有学生能够对主题进行深刻探讨,体现辩证思维并提出较深见解,即便是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做到这个层次的也很少。在写作训练中,学生习惯于套用句型、套用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而能够分层次、多角度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对很多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所在,更别提能写出体现思辨型观点的佳作。

笔者也曾经以“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情况的调查”为题,对武汉纺织大学的普通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文学素养的缺乏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输出和理解能力,并且他们都期待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吴凤竹,2011)。

2 . 培养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早在民国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就经历了短期的迅速发展,这与当时雄厚的师资――大批的留学归国人才回国内大学任教有关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办学宗旨是以培育和积累西学素养为要旨,注重英文经典的广泛阅读和严格的写作训练,并强调英语的实际运用(朱芳,2010)。当时的大学英语教育把阅读英文原版文选、小说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并要求每两周作文一次(李良佑、刘犁,1988)。而着重培养的西学素养也当然包括西方文学素养,足见文学素养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当代,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的是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大学英语教育不是要培养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的纯外语人才。杨自俭(2004)认为,新世纪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有素之外,还要“语言和文化知识比较系统,综合素质好”“有较好的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和文学的基本理论素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 郭军(2003)在《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中就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英语教育应不仅是训练“技术员”,而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文化人”。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钱冠连(2000)也撰文指出外语教育的教养作用,即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实际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的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不应成为一个语言训练班,而应是一个培养文化人的学科建设所在。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目前,外语教学领域已经有人撰文论述过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张雪珠、张琪(2004)就撰文论述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董桂君(2007)、冯常荣(2008)也分别从不同层面论述过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本文将着重探讨文学素养在实现大学英语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和可行性,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从技能型向思辨型转变。

3 . 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

深受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德里达(Derrida)指出词语和它的指涉对象,即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是统一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任意和不断滑动的。语言中充满了模糊、多义和滑动(ambiguity, multiplicity, slippage),文本的意义必然是不确定的。思辨创新式阅读究其实质是一种解构阅读,它是不追求文本的终极意义而是力图建构多极意义的阅读行为,它鼓励读者成为文本意义建构的主体,从而增强思辨创新的能力(殷晓芳,2004)。一个句子的意义绝不是单个词语的意义之和,一个语篇或文本也绝不是单个句子的意义之和。对于已经有一定语言基础(语法、词汇)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句子、语篇等文本的多极意义的感知与获得取决于读者的文学素养。读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不迷信文本的一维建构,从而参与文本的解构与重构。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不仅可以对文本进行思辨型理解,还可以做到创新型输出。

4 . 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适度地选取与课文主题或某个细节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等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参与文本的多级意义建构,让大学英语课堂不再停留于语言技能的操练。与此同时,布置形式多样的创新型输出任务也有助于深化理解、锻炼辩证思维。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第二版)为例,讨论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4 . 1 文章结构和主题意义把握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以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练习和加强句子、段落和篇章大意的理解和逻辑关系的理解本是大学英语课堂应有的教学内容。然而,对于具有一定文学性的课文而言,只做到这些还不足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隐含的结构意义,也不足以鼓励学生参与文本多级意义的建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有一篇课文题为“Graceful Hands”,“graceful”一词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在标题、文中和结尾部分。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却常常忽略这一点,只有少数学生在笔者的提问下才能意识到这个词出现在标题和结尾体现了叙事上的首尾呼应。而文中第二次出现这个词是在第六段,作者(医护人员)为老太太护理完之后坐在她的病床边,看到了她细长优雅的手指。此时她们之间几句简短的语言交流透露了老太太独自在病房弥留但请求作者陪伴的原因。正是因为这几句简短的话语,作者从一个对病人无动于衷、例行公事的医护人员转变成一个同情者,并为她的死亡而哭泣,短短的陪伴让作者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情感转变。经过笔者一步一步的提示和学生的讨论,每个班级都能指出“graceful”这个词不仅仅指的是一双优雅的、弹了一生钢琴的手,而是揭示了老太太勤勉活跃的一生和弥留之际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优雅等主题意义。这个词巧妙地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并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甚至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对于这篇课文,教师文学意义上的引导能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这个词的结构意义和主题意义,并激发、培养了学生的主题思辨能力,从而实现了学生作为读者参与文本多级意义的建构。

4 . 2 文化和文学背景知识介绍

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如果只从我们读者一维的思维视角出发去理解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对大学英语课文的理解方面,适当地介绍文化和文学背景知识就可以超越文本字面意义的理解,做到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例如,第二册有篇课文题为“Love Without Limitations”,其中一个情节讲的是姐姐为智力障碍的弟弟举办生日聚会,体现了姐姐爱的伟大。而学生可能就不太能对此有情感上的共鸣,殊不知,美国自建国以来其本土就从未受到过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觉得强大的国力给了他们安全感。因此,可想而知,9・11事件对美国人的打击和伤害是前所未有的,姐姐和她的朋友能在人心惶惶、身心俱疲的时候来举办和参加生日聚会实属不易,这就衬托出了文章的主题――真爱无限,而这个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在聚会上的表现又反过来给了智力正常的家人和朋友们以无限的勇气和关爱,真正体现了真爱的无限。这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爱的能力,爱的给予和接受向来都是双向互动的。这样的解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能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还能加深他们对人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又例如,在讲解第四册的“The Tail of Fame”时,就可以带着学生欣赏文中提到的一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以引导他们认识人生充满了选择和名誉的双刃剑作用。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有两篇课文节选自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作品讲述了四名中国普通女性逃难到美国安家的故事,然而她们与自己的美国女儿在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方面有着诸多的差异,因此作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冲突。其中一篇是预备二级里的“Making Myself a Genius?”,另一篇是第二册里的“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前者体现了在美国的华人父母依然坚守着望子成龙的教育观,这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把女儿逼叛逆,而后者更是体现了一个中国丈母娘对未来美国女婿的挑剔,体现了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婚恋观。教师在讲解这两篇课文时就可以介绍原著的故事情节背景,以让学生更自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甚至还可以启发学生去辩证思考中美跨文化交际和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等问题。

4 . 3 电影或电影片段赏析

用电影或电影片段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不少大学英语教师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利用电影片段教学应该不仅局限于让学生跟读、口语练习、词汇记忆和俚语学习等,而应该充分发挥影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教养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内容精心选材,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辨型理解,而后做出创新型输出。例如,在讲解第三册的“Love Without Limitations”时,教师就可以节选《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里的小男孩Jonah打电话给电台的部分。只有八岁的他在丧母后打电话给电台跟主持人说他今年的圣诞节愿望就是让悲伤的父亲再婚,并从悲伤中走出来。这个幼小的心灵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备受创伤,然而他却对父亲表现出了无比强大而理性的关爱,这与文中有智力障碍的弟弟Jimmy那无缺陷的爱如出一辙。又例如,第二册的“Time-conscious Americans”对比了美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不同的时间观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电影《刮痧》(The Treatment),因电影较长不适合课内播放,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外观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电影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并在下次课堂上做PPT口语展示。经过电影欣赏、讨论和口语展示,学生可以逐渐理解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培养他们辩证地思考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积极应对这些问题等能力。

4 . 4 角色扮演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主题或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口语表达的障碍,又可以提高口语练习的兴趣,无疑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而角色扮演作为一种舞台表现形式相比口语对话等形式有更多的要求,如剧本编写方面有情节的编排、人物的设定、口语化台词的编写以及舞台动作的设计,在舞台表演方面有服装道具的准备、演员表情和台词的呈现以及站位的要求等,而这些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学素养要求。对于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角色扮演就会更具创造性和思辨性。例如,笔者曾经安排学生就《喜福会》里的一个节选“Making Myself a Genius?”这篇课文里讲的故事做角色扮演。故事中有一个小主人公照镜子的场景,学生就巧妙地用两个演员来面对面站着演同一个角色,相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情和台词,清楚而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个人物当时内心的矛盾。按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安排学生表演《喜福会》另一个节选“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另外,在讲解第一册的“Deep Concern”时,教师可以在热身活动时会问学生与他们父母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在讲解完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以代沟为主题做一次角色扮演,可以让他们更加成熟地用英语表达代沟问题,对之前热身活动里的讨论也是一种巩固。第一册的另一篇课文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里讲到了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几个策略,如果在课堂上单单只讲这几个策略会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设置几个不同场景,如面试、相亲、第一次带男/女朋友拜见父母等,让学生做角色扮演,从而把不同的策略运用到口语实践中。这样做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口语,更重要的是在有效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锻炼了思辨和创新能力。

4 . 5 辩论实践

当下,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而言,由于课时和功利性教学、学习方法的制约,思辨缺席就更是普遍现象了。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以阅读为基础,在对文本进行文学鉴赏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就文本中的某一细节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以质疑的方式引导课堂辩论,形式可以是师生辩论、生生个人辩论、小组辩论等等。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初级练习阶段,不必拘泥于正式辩论赛的规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由发言和自由辩论的积极性。如,第二册有一篇文章题为“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作者讲述了作为母亲的悲伤和第三世界国家穷人的悲哀,部分学生此时还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人(一般是父亲或爷爷抽烟)。因此,吸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烟草工业就应该因此而被取缔吗?这个辩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烟草工业被取缔会带来负面的市场效应、就业问题甚至犯罪等。又例如,第一册的“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讲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么就可以在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中间开展“一见钟情是真爱吗?”或“一见钟情可靠吗?”等辩论,在讲第四册“Bribery and Business Ethics”时,就可以就文中提到的例子展开辩论――假如你是那个销售经理,你是会实施贿赂以更快地签下一个大单,还是会坚守商业道德呢?在讲代沟主题时,可以就中国社会的传统――几代同堂为题进行辩论,现代社会,年轻人的观念在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三代人同住是否依然更适合中国家庭?在这种非正式辩论常态化后,学生的口头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一般可以每学期举办一次正式的辩论。与此同时,这些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分层次、多角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辩论实践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造性输出形式。

5 . 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一二年级阶段的必修课,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语言课的教养作用,而不能仅仅以实用性为目标,忽视文学素养的培养。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学性,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文本多重意义的建构,在对文本思辨型理解的基础上设置多种创新型输出任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董桂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知识导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65-167.

冯常荣.文学素养在理工科大学生发展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4):93-95.

郭军.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45-15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李良佑、刘犁.外语教育往事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的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44-48.

吴凤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情况调查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5):77-79.

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15.

殷晓芳.文本思辨创新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04(9):41-45.

张雪珠、张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04(4):21-24.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钟华、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J].外语界,2001(4):19-23,34.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7

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儿童需要,成年人也需要。对于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素养是必需的。

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也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一种职业的素养,甚至是做人的素养。这种素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丰富情感世界。

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读几本儿童文学书籍。具有儿童文学素养,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为了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现,教师应该去阅读,去钻研儿童文学。要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待儿童文学。

这些年,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很快,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因此,也就要求教师对中外儿童文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儿童文学作品这么多,自然就有一个选择问题。在选择图书时,教师会逐渐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审美趣味和鉴赏水平确立自己的选择标准。这标准可能因人而异,但教师至少应该明确地感悟到:我喜欢怎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对我培养文学趣味、提高鉴赏水平、增进对儿童的理解和发现、确立教育观和儿童现有什么样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题材很丰富,艺术技巧很多样,我们教师需要一个比较开阔的儿童文学视野,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狭义的儿童文学,历史也许没那么久,广义的儿童文学就有悠久的历史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童瑶,还有那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等,还是很丰富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借鉴了外国的题材、体裁,出现了科幻、魔幻的各类作品。这些年,中国的童话创作,又出现了“热闹派”、“抒情派”童话,还有“艺术的儿童文学”和“通俗的儿童文学”的提法,等等,这些是教师们应该关心的,也是教师职业的需要。知道了这些,再通过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我们就会更加了解孩子,在如何看待孩子、如何看待我们教育的天职方面,就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绝不比成人的世界简单,有时候甚至会给我们很多的智慧。以前我曾经和教师们说过,我要做“孩子的教师”,我也要做“孩子的学生”。“做孩子的教师”,是指我为儿童写作,我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更多地读到真善美的东西,儿童文学应当在艺术的潜移默化中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做孩子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有一颗童心,他们纯真、真诚。这些优秀的品质,给我提供了很多创作的素材。他们的表现和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多都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孩子们的纯真、直率,他们对待生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对于美的探究与表达,很多都在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丢失了。职业要求我们加强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热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教师的儿童文学的修养,也是在于建立这样一种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儿童。我们的责任是教育,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发现儿童是我们每天要做的工作。儿童的世界太丰富了,我曾经说过:“儿童是一朵小花,但他们的内心是一座花园。”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就是发现自己。和儿童打交道,发现他们生活中的趣事,他们的思考,可以启发我们:我们是不是还有童心?我们是不是还像他们一样纯真?发现儿童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在孩子面前,我们和他们一起成长。一个有儿童文学素养的人,看到孩子种种的表现,都会带着一种惊喜、赏识和探究的眼光去看待。探究就是发现。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发现儿童都很重要。我们和孩子们打交道,天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我要说,是儿童文学给了我敏锐的目光。这灵感是哪里来的?就是在发现儿童的过程中来的。

二、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

儿童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表面上看,儿童文学常常写小猫小狗,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内涵是很丰富的,是值得我们一生去亲近和感悟的。安徒生说,儿童读我的故事,成年人读我的思想。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安徒生的童话,我们和书中的人物共命运,但长大了再去读,我们就会发现它丰富的内涵。所以,儿童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是值得我们一生亲近的文学。儿童时代,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想象力,童年读儿童文学作品,信以为真,给自己构建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远比我们的现实生活丰富得多。成人以后,一直到老年,还要阅读儿童文学。这个时候的阅读,已经清楚童话是虚构的,但这并不会影响阅读的兴趣,因为童话的背后还有思想。这时候的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第一次阅读,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第二次阅读,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所以儿童文学不是简单的,是值得一生亲近的文学。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他的名著都写完了,他立志给农民的孩子创作读物。他说,这些作品“是我在大量写成的故事作品中筛选出来的,它们中间每则故事我都加工、修改、润色多达十来次,它们在我的作品中所占的地位,是高出于其它一切我所写的东西的。”他甚至说,孩子们读着这些“读本”,他才能“问心无愧地死去”。他把这些看作是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写作,可见儿童文学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另外,儿童文学的素养,还应包含着审美的愉悦。儿童文学是展示爱与美的文学。儿童生活中有很多很美的东西,值得我们亲近和赏识。以儿童画为例,孩子们几乎不用学,就可以自由驰骋丰富大胆的想象,画出无法重复的图画。再以诗为例,孩子们写诗,也常常是“无师自通”。请教师们多多留心孩子们写的诗,他们大胆的想象,流动在字里行间的音乐,是很令人惊喜的。我看到过很多学生对《星星和鲜花》的仿写,真是精彩。教师们可以确信,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美和爱。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是否可以溯本求源,去孩子们那里找到源头。这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回归到我们童年的时代。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8

一、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是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对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等职业操守的要求更大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对技能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社会、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对于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指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具有强烈的兴趣;“乐群”指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共同协作精神。“敬业”与“乐群”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离开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那么培养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就失去了意义。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审美、情操,是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来的品质,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人格品性塑造的过程,对个性心理的建构、品性的完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技能人才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势必造成个人发展的不全面。

二、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作为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不是考试分数能够评定的,而这种感官感受对于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当技能型人才在从事制造、维修等一系列工作时,从最开始的机械式工作,到后来逐步发展为产品设计师,这一过程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细致专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会向身边的人传递出工匠之美,工作成品不再是功能部件的拼凑图,而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我们的技能人才们需要一双有独特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身边的工业之美,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职业技能工作升华为艺术创作。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美的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努力。文学素养的培养弥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训练,忽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感性素质的保护与发展的不足,并且避免造成学生感受能力低、情感平庸、想象贫乏。

三、文学素养与“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的最高层次要求和目标。近两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正是迈向“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文学素养是对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而“工匠精神”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对一名技能人才人格品质的培养和历练,文学素养恰恰是人格之美的甘露。无数文学作品作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知识的传承、是美德的传递、是创造的源泉。拥有着优良文学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道德高尚、技术技能精湛、工作能力优良的人才,而技能人才文学素养的培养,将是“工匠精神”培育贯彻到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课。

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文学素养的培养篇1(一)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同理心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基础思维能力,逻辑清晰可以保证文秘日常工作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