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优势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3 11:23:28浏览:844

直接融资的优势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1

1、 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空间巨大

直接融资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应着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功能,优化企业债务和股本融资结构,使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例显著提高。过去10年在直接融资当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得到大幅提升,但股票融资比重至2007年牛市见顶之后,基本处于回落状态。随着注册制的推出,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17.3%提高到25%左右,而股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2014年的2.64%提高至2020年的10%左右。

2、 混业经营是否对券商有冲击

混业经营放开的深层次含义在于,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已经不可能出现高速增长,而以直接融资,尤其是股票融资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所以,如何快速参与到资本市场来不仅仅是券商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券商、基金、期货等金融牌照的放开,静态来看,或许意味着资本市场竞争加大,但动态的看,混业经营的深层次的含义是,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刻含义。

不可否认,混业经营会带来资本市场的竞争加剧,但具备竞争优势的传统券商并不会因为竞争加剧就丧失了市场份额。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和基金其实各有各的优势,传统券商需要发挥自己的人才、技术和专业优势。只有发挥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才能避免进入恶性竞争,才不会因为有新的行业进入者或者行业门槛的降低而使自己处于劣势竞争地位。

当然,中国券商由于与银行的规模不在同一体量级别,因此,从银行的角度而言,未来一样可以通过收购券商来介入证券业务。这反而会带来券商估值的提升。从中国目前的市场特点来看,银行资本大举进入资本市场实际上对目前整个证券行业而言,都是巨大的机会。

因此,混业经营不是券商业务出现破坏的原因,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风险隔离和银行资金的监管。

3、 券商股是成长股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2

一、SG钢铁公司直接融资基本情况

截至 2010 年末,SG 总资产 3 101.28 亿元,总负债2 037.00 亿元,所有者权益 1 064.28 亿元,资产负债率65.68%。2010年,SG实现营业收入1 975.34亿元,利润总额19.72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42.66亿元。根据未经审计的2011年前三季度财务报表,截至2011年9月末,SG总资产3 283.49亿元,总负债2 224.02亿元,所有者权益 1 059.47 亿元,资产负债率 67.73%。2011年1—9月,SG实现营业收入1 507.44亿元,利润总额15.90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24.94亿元。表1为截至2011年9月末SG直接融资情况(此外,SG下属的上市公司在2003年12月16日发行了20亿元可转债,全部用于冷轧薄板生产线建设,于2008年12月16日到期;同时,SG计划近期发行50亿元5年期的中票),可以看到,截至2011年9月末,SG已按期兑付的各类直接融资债务工具合计210亿元,待偿还的各类直接融资债务工具合计370亿元,每期债券的发行利率均在较大程度上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较多的直接融资,有利地改善了负债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SG钢铁公司主要优势和风险分析

1. 主要优势分析

(1)相对较高的原燃料自给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截至2011年9月末,SG铁矿石资源总储量近10亿吨,另有远景储量5.6亿吨,为铁矿石供应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为钢铁生产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资源保障。在铁矿之外,SG还拥有较多的煤矿。2008—2010年及2011年1—9月,SG铁矿石和焦炭等主要原燃料的自给率均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如表2所示。整体看,随着SG新建产能的逐渐扩张和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2005—2010年SG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波动上升,有利于市场控制力的提升,见图2。SG在综合衡量钢铁板块需求及自身盈利状况的基础上,将一部分产品进行外部销售,有效提升了整体收入水平及盈利能力。

(2)随着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和兼并重组的持续推进,SG区域市场控制力逐步增强。近年来,SG通过积极实施自身规模扩张和大力推进兼并重组,钢铁产业形成了“一业多地”的格局,生产基地涉及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2005—2007 年,SG 产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 年由于奥运限产等因素,SG 产量同比出现下滑。2009年,随着新建产能的释放,加之多次跨区域的联合重组,SG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大幅提升,分别为1 955万吨、1 948万吨和1 843万吨。2010年,随着新建产能的继续释放和持续的兼并重组,SG生铁、粗钢、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3 174万吨、3 154万吨和2 978万吨。2011年,由于新建产能基本全部释放,SG钢铁产量同比保持稳定,由规模扩张转向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具体情况见图1所示。整体看,随着SG新建产能的逐渐扩张和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2005—2010年SG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波动上升,有利于市场控制力的提升,见图2。

(3)SG新建钢铁项目的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物流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近年来,SG在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新建了较多的项目,这些新建钢铁项目的装备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物流优势明显,拥有良好的海运和陆运条件,且临近消费市场,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如表3所示。

(4)SG按照品种划分销售的新理念,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按照“集中一贯、能级清晰、管理规范、简捷高效”的集中整体化管理要求,SG对钢铁产品销售实施了集中管理。近年来按照品种划分销售的新理念,进一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建立了5个销售部,分别为:建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普通建材的销售;优质型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精品型材的销售;优质线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精品线材的销售;板材销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板材产品的销售;综合产品销图2 2005—2010年SG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售部,负责全国区域内钢坯、水渣产品的销售。整体看,SG实现了由贸易销售型向技术营销型的转变。同时为适应市场需要,SG销售渠道由中间商分销为主转变为以直供、加工配送为主(见表4),先后在北京、天津、秦皇岛、苏州、上海和宁波等地建立配送中心或销售分公司,直接面对用户需求,服务用户。

(5)SG属于国有特大型企业,易得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SG属于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同时在兼并重组中易于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5年,SG启动“战略结构调整搬迁”项目,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保障下,通过多渠道持续稳定地推进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根据既定的方案,SG通过新项目、退休、内退、面向社会分流4条渠道安置富余职工,截至2010年末累计分流安置3.45万人。截至2011年9月末,国家及地方财政累计共对SG搬迁支持资金184.15亿元,其中税收返还65.03亿元、增拨资本金60亿元、外埠企业划转破产补贴支持21.2亿元、人员安置分流方面支持20.93亿元、针对调整搬迁项目建设支持19亿元、税后利润收缴返还6.9亿元。

2. 主要风险分析

(1)钢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预计未来1~2年内钢材价格低位运行。近年来由于铁矿石价格波动较大,加之钢铁行业竞争逐渐加剧,造成钢材产品价格波动较大。2008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涨推高了钢材产品的价格,但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逐步蔓延,使铁矿石和钢材价格均大幅下滑。2010年,主要钢材产品价格呈现波动增长。2011年1—9月,在成本提升的推动和下游需求的带动下,SG主要钢材品种价格与2010年相比均出现上涨,有利带动了钢材销售收入的增长(见图3)。但从近期钢材价格走势看,由于国内市场钢材需求不旺,社会库存由降转升,钢材价格由升转降。2011 年 9 月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为132.30点,环比下降2.93点。预计未来1~2年内钢材价格低位运行,不利于钢铁企业收入及利润水平的提升。

(2)SG内部子公司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年来SG投资搬迁、新建及兼并重组项目较多,下属部分主要钢铁子公司生产和财务情况存在较大的不均衡(见表5)。其中,B公司由于设备处于调试期,总体支出成本持续大于收入、项目设计的总体经济效益还没有显现、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装备并未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导致持续亏损;D公司是2009年被SG兼并的,前期一直亏损,同时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2010年以来,SG在原燃料采供、销售渠道建设、产品线优化升级、内部成本管控等多个领域对D实施整合改进,亏损现象得到一定控制。

(3)SG近年来有息负债规模增长较快,未来债务融资规模仍较大。近年来,SG总有息债务占总负债的比重逐年提高,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总有息债务中,长期有息债务(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占比较高,短期有息债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短期债券+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占比有所下降,具体见表6。目前,SG拥有较多的在建项目,未来几年上述项目除需要投入大量自有资金外,还需较大金额的对外债务融资,这将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压力,如表7所示。

三、SG钢铁公司直接融资目的分析

根据SG历次募集资金安排,除2008年企业债用于项目建设外,其余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流和优化债务结构,下面主要对SG现金流和债务结构进行分析。

1. 现金流分析

2008—2010年,SG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59.41亿元、45.40亿元和42.66亿元,出现一定的下滑;投资性净现金流分别为-439.46 亿元、-295.60 亿元和-318.08 亿元,建设项目规模较大,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导致投资性现金净流出增幅较大,预计未来1~2年投资性现金净流出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筹资性净现金流分别为445.22亿元、271.52亿元和330.58亿元,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见表8。2008—2010年,SG经营性净现金流与总负债之比分别为5.75%、3.14%和2.33%;经营性净现金流与流动负债之比分别为8.85%、5.84%和4.57%;经营性净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分别为2.53倍、1.19倍和0.63倍。整体看,SG经营性净现金流对债务的保障能力出现一定下降,仅靠经营性净现金流难以满足投资活动需求,因此直接融资成为最优的选择之一。

2. 债务结构分析

2007年之前,SG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借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2007年以来转变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合。从表9看出,近年来SG的负债有如下特点:第一,总规模持续上升,几乎翻了一番;第二,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第三,直接融资总金额虽然较大,但直接融资占总负债的比重始终在20%以下,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其中又以长期借款居多,由此使得财务费用大幅攀升。在上述特点之外,截至2011年9月末,SG未来有息债务到期期限结构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占30.33%)和5年以上(占24.89%),存在一定的集中程度,见表10。综合上述分析,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和财务需求,SG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手段,仅直接融资即使用了短期融资券(均为1年期)、中期票据(均为5年期)和企业债(10年期+15年期)等多种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调整了债务结构,减轻了财务负担。

四、相关结论、建议和启示

1. SG的案例为众多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了典型范例

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较快,但在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SG近年来通过较多的直接融资(符合存续期内公开市场直接融资债券金额合计不超过净资产40%这一限定),合理使用了多种融资手段。而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直接融资的金额合计较为有限,未来必将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并体会到,通过债券市场进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节省的财务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因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即使是SG近年来其直接融资占总负债的比重与间接融资占总负债的比重之差也始终在4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其未来仍有一定的直接融资突破空间,除目前的公开市场发行外,未来还可以采取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私募)等方式进行融资。2. 企业的整体实力决定了其信用等级作为信用债,信用等级是进行直接融资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以SG为例,由规模扩张和整体行业地位提升等因素决定,其信用等级也出现提升(2008年5月由AA+提升为AAA),这一变化也是与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形势的向好和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的。而目前,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力图进行直接融资的大背景下,有少数发债企业对信用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幻想,虽然可以理解,但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 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密切配合是直接融资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以SG为例,其每次直接融资都是由总会计师直接协调掌控,相关中介机构的相关高层领导全部参与具体项目调度,有效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对发行时机的选择也有很大的技巧性。比如,2010年下半年SG计划同时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而当时央行加息的信号已十分明显,在各方的积极配合与努力下,9月29日SG 成功发行 1 年期 50 亿元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为3.14%;10月15日SG成功发行5年期90亿元中期票据,票面利率为4.01%。而就在之后的10月20日,央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4.86%提升到5.56%,3~5年(含)贷款基准利率由5.76%提升到5.96%。上述事件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事态发展的必然,有利的发行时点节约了大量的融资成本。

4. 已发债企业应珍惜机会,对募集资金合理使用、按时偿还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直接融资 现状 风险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行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远超大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九成还要多。中小企业通过艰苦创业和自主创新在第三产业和经济总量上约占国民经济总量的60%,成为新时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中坚力量,为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虽然中小企业作用如此重要,但是其也具有自身缺陷,比如资金不足和技术不高,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西方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还存在银行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风险性高等问题,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融资现状并不理想,呈现直接融资渠道窄、民间借贷不规范、融资模式陈旧等特点。

1.1直接融资渠道窄

我国金融改革正在探索和建设之中,政府实施稳健的金融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直接融资设置了严格的条件,企业融资门槛较高,作为资金、技术及规模都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我国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直接融资条件,导致其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不利于企业融资[1]。虽然我国开辟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但是这些机构为了保护股民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发行证券和股票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这些硬性指标。即使现在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全面开放,其门槛依然较高。即便是能通过创业板块市场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但是通过有价证券融资在企业外源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可见中小企业在高标准的融资门槛面前有心无力,资金的筹措力不从心,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1.2民间借贷不规范

中小企业在除了进行股票和债权发行直接筹资外,还有一种途径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直接融资。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方式,它是一种独立于我国法定的金融机构之外的,资金拥有者和资金借用者直接达成协议,进行资金的转移。这种方式是建立在获取高于银行信贷利息和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的一种国家认可的方式[2]。民间借贷有多种形式,比如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民间借贷虽然经过国家行政部门法律的规定和政策的引导,但是在民间借贷的操作上仍然有些不规范的地方。例如我国明确规定,高利率借贷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但是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看到民间融资手续简单,监管薄弱的特点,不顾其利率高的弊端而进行融资。

1.3融资模式陈旧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的难题还有融资模式陈旧。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已具备一套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我国传统的融资模式只有担保模式和桥隧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这两种模式确实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非常多的机会和利益,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这两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融资模式,传统的融资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也不能让资金所有人和中小企业直接建立有效的联系和达成资金的有效应用。比如对于桥隧模式,对小企业的门槛也相对较高,其核心在于能够成功地吸引风投等战略投资者,也就是说,当风投未到来之前,桥隧模式便无法继续运行,所以桥隧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局限性[3]。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现状不理想也会给企业的直接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筹资费用高、资金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特点。

2.1筹资费用高

中小企业在不能充分获得必需的企业资金情况下,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必然把目标转向直接融资。中小企业在吸纳直接融资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技术和资金都不占优势,吸引投资者的唯一最具诱惑力的条件就是高利率,许诺给投资者的就是高投资、高回报。这样直接融资虽然带来了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必须支付的高额利息。高额的利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筹资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盈利情况,设置适合企业自身的资金吸纳利息率,否则会因为企业筹资费用高让企业得不偿失也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民间融资成本高,财务风险很大,在给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资金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秩序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2资金稳定性差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制度和自身企业实际能力的限制,导致企业在融资的对象上具有多家性,在融资金额上具有分散性和单家出资金额少的特点。这种融资对象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资金的流动性大和资金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本的利用带来一些困扰。企业必须吸纳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外,还必须吸纳一定数额的储备资金拥有防止出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撤资,企业多融资本即不能用于生产经营,也不能进行其它投资收益,只是作为一种应急资金,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资金稳定性差还制约着企业很难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因为企业要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必须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供应,但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金稳定性差给企业带来无数的未知数,让企业决策者轻易不敢有大手笔最终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

2.3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和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出资人和债权人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给直接融资后的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板股票融资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受到国家政治方针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及国际市场的影响,股票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给企业融资带来不确定性,同时股民也会根据企业的各种利好消息进行股票的购置和抛售,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是造成企业资金充满变数。对于民间借贷更是如此,如果一旦企业有不良信息传出,会引起投资人的恐慌和担忧引发撤资情况的爆发,并有爆发趋势。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企业面临一定金融风险,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的危险。

3.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面临筹资费用高容易加重企业负担减少企业利润的风险及资金稳定性差容易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引起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从而进行更合理的融资,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森.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9-05).

[2]贾西猛、王辉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形式[J].经济论坛,2012,(06-15).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4

关键词:信贷市场;直接融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比重逐年提高。“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仅有助于增强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更加有效的资金支持;而且有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稳增长”与“防通胀”双重调控目标的的协调平衡;同时,还有助于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避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全国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陕西企业直接融资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但是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陕西正处于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机遇期,合理的资金需求相对旺盛,直接融资将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一、陕西省直接融资现状

(一)融资结构不断改善。近十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加快发展以及陕西省企业多元化融资意识的增强,陕西省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融资额快速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高。

(二)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共有上市公司39家,其中沪市主板18家,深市主板11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6家。总股本248.99亿股,流通股总数170.92亿股;总市值2223.74亿元,流通市值1539.99亿元。2001年至2011年,陕西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累计融资共478.1亿元。2012年上半年,企业融资额60.97亿元,其中西部证券和隆基股份上市发行融资33.15亿元,陕国投和ST炼石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融资27.82亿元。陕煤股份、天和防务和秦宝牧业3家上市发行审核获得通过,有望在2012年内发行上市。

(三)债券融资显著增长。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累计募集资金1287.21亿元。其中,14家企业发行17支企业债,累计募集资金201.5亿元、29家企业发行76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募集资金1076.21亿元(其中包括:短期融资券653.9亿元,中期票据332亿元,非公开定向发行工具86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4.31亿元)、1家企业发行1支公司债募集资金10亿元。

二、陕西省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目前,陕西省上市公司无论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均相对较低。以2011年末为例:陕西共38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29.5亿元、总资产1578.48亿元、净资产792.9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2%、0.16%、0.57%和0.64%,居于全国第15位、20位、24位和21位;平均股本6.04亿股、平均资产41.54亿元、平均净资产20.87亿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9.2%、9.82%和34.6%,居于全国第20位、28位和25位。另一方面,上市企业中缺少陕西省经济发展支柱和优势行业企业,如石油、煤炭等行业代表性公司均未在上市公司之列。

(二)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弱。虽然近年来陕西省在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来看,其整体盈利能力仍然偏弱,核心竞争力较低。以2011年三季度为例:陕西省上市公司实现收入522.23亿元,居全国第26位。而同期新疆37家公司营业收入951.27亿元,甘肃23家公司营业收入779.94亿元。陕西省上市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13.7亿元,仅为全国水平的19.73%,居第29位。在净利润方面,陕西省为28.44亿元,而同期新疆实现净利润74.52亿元,青海9家公司实现净利润49.5亿元。陕西省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0.75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的27.96%,平均每股收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全国排名也比较落后。

(三)直接融资地区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发债企业均集中于西安市,各地市资本市场发展差异显著。目前,陕西省共39家上市公司,30家集中在西安市,宝鸡市5家,咸阳市2家,铜川、汉中各1家,渭南、商洛、安康、延安、榆林、杨凌6市区空白。从发债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发行企业债的14家企业中,西安市5家,咸阳2家,宝鸡2家,杨凌1家,渭南、汉中、延安、榆林各1家,铜川、安康2市空白;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29家企业中,西安市23家,宝鸡市3家,杨凌区2家,从发行规模上看,西安市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占全省的99.5%,1076.21亿的发行规模中只有5.81亿为非西安市企业发行;发行公司债的陕西省天然气公司,也是西安市辖区企业。

(四)债券融资企业多为大型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企业多为省内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未广泛参与债券市场。14家发行企业债的企业中共有7家为城投公司,其余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西高速集团等均为陕西省大型企业。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29家企业中,除11家中小企业发行了3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外,大多为陕西延长石油、陕西天然气公司等大型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责任不明晰,同时管理者高度控权,财务制度不健全,不符合企业上市以及发债的信息披露要求的有关规定,难以达到经营效益,离上市、发债对企业的要求还有距离。

(五)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中介服务能力有限。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均需要有专业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包括,承销商、审计机构、法律机构、担保机构等。目前陕西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相对较少。担保机构由于注册资本金总体相对较少,很难达到债券发行的担保或反担保条件。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和产品推介,增强企业认知程度。各监管部门应全面梳理直接融资市场各项法规和融资产品业务指引,通过产品推介会、银企对接会、直接融资培训班、直接融资论坛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不断加大直接融资方式、融资工具的宣传、推介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利用网点多的优势,通过张贴宣传画、印制宣传手册等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宣传普及企业直接融资基本知识,加深企业对直接融资条件、程序、优点的认知程度,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育发债主体,扩大直接融资的广度和深度。各监管部门应对全省企业进行全面摸底,筛选基本符合直接融资条件的企业,建立直接融资企业后备资源库。并通过企业申报、地(市)各主管部门推荐等方式,及时充实后备资源库。各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基本条件、融资需求和融资目的,“一户一策”量体裁衣制订辅导计划。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推动其发行股票上市。对于经营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满足生产中的流动资金需求和中长期资金需求;对于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开发区管委会牵头,按照“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的方式,组织几家企业申请发行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

(三)健全中介体系,满足直接融资的各类服务需求。陕西省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积极申请券承销资格。积极引进国内、外经验丰富、管理规范的承销机构及熟悉直接融资运作的高级人才,辅导拟上市、拟发债企业,为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上市、发债方案。大力发展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强化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机构的社会责任。督促其勤勉尽责,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水平。完善担保机制,实现企业债券信用增级。整合省内担保机构资源,对省内政策性担保机构注资,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引进国内大型担保机构,为企业发债融资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企业直接融资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引导培育、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辖内直接融资工作,营造企业直接融资良好环境。省内各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直接融资搭建“绿色通道”,在省内力所能及地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便利。将企业直接融资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并建立相应考核评价制度;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省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陕政办发〔2009〕31号)的奖励政策,对成功上市、发行债券的企业,根据融资额度对企业及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奖励。

(五)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满足企业直接融资条件。企业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会计要求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重视企业信用形象,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切实加强信用管理。改善银企、政企合作关系,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郭家新,许大龙.企业直接融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佛山案例[J].南方金融,2010,(10):30-33。

[2]彭江等.西北地区债务融资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分析[J].西部金融,2010,(3):91-93。

[3]王爱东,瞿菊香.关于促进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探讨[J].财会月刊,2010,(5):23-25。

[4]王淑梅等.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107-108。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5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一些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而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融资结构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原则的条件下金融系统的作用逐渐凸显。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金融体系和部门的重要功能在于其能充分发挥着集聚、融通和分配社会资金的作用,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资金流通,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的功能发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最先出现的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以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借贷的中介,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和负债业务实现全社会的资金融通。另一种则是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双方交易的平台而直接进行交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因此间接融资方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此后,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有组织的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建立,直接融资方式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另一条重要渠道,直接融资比重在全社会融资总量比例也逐渐上升。这一融资结构的深刻变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了促进未来进一步创新改革的机遇。近年来,青海省社会融资总量不断扩张,社会融资结构日趋多元化。2014年,青海省非金融机构部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列为1.6∶1,全省商业银行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应顺势而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间接融资在全省融资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青海省金融运行报告的统计数据分析,从2001-2014年,全省社会融资总量稳步增长,从规模上看,截至2014年末,全省社会融资总量达1412.3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25倍,其中,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占比24.4%;从结构上看,人民币贷款占比近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96.7%下降至2014年这一历史最低水平62.2%,而近十四年来,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为38%,这表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融资结构持续深化,但银行贷款依旧是全省非金融类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尚未改变(如图1)。

(二)直接融资在全省社会融资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虽然青海省的社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但直接融资稳步增长的趋势也逐渐显现,直接融资占比在2014年到2001年间提升了34.5%。结构上,从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两者情况看,2001年起,全省股票市场开始起步,到2007年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出现显著增长,股票增长尤为突出,累计额是企业债券融资余额2.23倍,但仅三年时间,企业类债券发展更为迅速,从2010年,企业类债券融资余额大幅超过股票累计筹资额,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的提升幅度显著。可见,直接融资迅速发展,从规模和结构上,在全省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日益提升。

二、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挑战

随着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愈见加深,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载体,其业务经营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一)对负债业务的挑战

随着全省社会融资结构不断的深化,直接融资市场上提供的金融产品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丰富的金融产品更能满足不同企业和居民个性化的投资需求,并提供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率,这促使企业和居民把资产更多地配置到非存款性金融工具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注意到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其资金来源造成的不稳定冲击。

(二)对资产业务的挑战

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最直接的挑战来自银行的贷款被直接融资产品所挤占,一些企业尤其是优质的大型企业,将更频繁地进入资本市场,以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公司信用类债券的迅速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银行获得较高收益的贷款资产形成替代。商业银行对此将流失大量优质客户资源,贷款收益将逐渐收窄,这对目前全省商业银行主要以公司贷款为收入来源的格局形成较大挑战。

(三)对中间业务的挑战

中间业务一般包括支付结算类、类、基金托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银行卡、其他类九大类。全省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挑战目前表现尚不明显,但未来随着直接融资的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增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重合(或相似)的某几类银行中间业务,比如类中间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将会受到挑战。

三、国际融资模式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德国银行主导间接融资模式

德国由于分别实行全能银行、主银行制度导致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高。德国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即银行是全能的银行,不仅办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办理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相关方面的业务。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危机来临时,如果能保住大银行则基本上能控制住危机[1]。

(二)美国市场主导直接融资模式

美国银行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独立经营。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信息处理、风险管理、流动方面的优势,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机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为代表机构投资者为资本市场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自己的持续稳定流入,使得美国股票市场发达,同时,美国的公司债券是信用评级较高的大中型公司筹资资金的重要手段,均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2]。

(三)它国经验的启示

第一,虽然德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但德国全能性银行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有超强的应变能力,为企业提供短期、长期贷款,证券承销、财务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第二,美国资本市场发达,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有利于创新,能不断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第三,青海省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虽银行的经营范围受监管政策的严格要求,但面对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转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大资产、大负债模式转变

传统的负债、资产形式将受到冲击,商业银行要加快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大资产、大负债模式转变。“大资产、大负债”是涵盖表内外、本外币、境内外、利差和非利差的全领域综合发展的经营管理方式,大资产业务的发展要从资金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转变,大负债业务的发展要从传统单一存款向客户全量资金统筹转变。要通过对内强调全方位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强调根据不同客户特点,配置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为核心客户提供“大资管”服务。

(二)加快推动传统金融模式向综合化服务模式转变

要变零敲碎打的分散营销为集中统一的综合营销,通过整合客户、产品部门营销资源,配合业务流程优化调整,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开展集约化、立体化营销,提升综合营销服务能力,通过实施全量资金考核,健全跨条线、跨部门、跨层级的客户需求综合响应和产品服务整体联动营销机制,形成竞争合力。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打通各类资金供求通道,通过贷款、理财融资、短融、基金、租赁、信托等多项产品,实现高、中、低风险收益相匹配的资产组合,多渠道满足客户金融需求。

(三)加快推动传统渠道经营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渠道经营模式转变

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上有特别全面和完善的线下金融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推进前后台深度分离,统筹利用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等多种渠道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渠道服务的合力推动和优势互补。积极构建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上金融超市,加快智慧银行网点建设和推广,实施“移动优先”策略,把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移动银行作为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扩大移动金融业务领先优势。

(四)加快推动传统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向大数据管理模式转变

银行需要进行整合内部数据,搭建完善网络平台的数据可自动归集、便于批量处理,将单纯电子化存储的数据向实时更新和共享的大数据库发展,根据大数据库的信息形成对客户精准定位和客户需求挖掘。将微信、微博、QQ群等新型网络交互平台与网络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建立起银行与客户间联系纽带,并在这些交互平台开展业务咨询、业务宣传等相关的金融服务,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阳、吴碧媛:《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德国模式与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4.13。

[2]宋鹏:《美国金融结构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现代商业,2014.12。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6

关键词:直接融资 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投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股票、债券、票据、基金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已成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省,直接融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对经济的助推作用日益增强,但山西省直接融资规模尚小,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需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大发展力度。

一、山西直接融资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融资大幅增加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山西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额2008年实现134.54亿元,2009年增长2.7倍实现492.52亿元,2010年融资601.53亿元,2011年获批额930.19亿元,实际融资716.35亿元。四年合计融资达1944.94亿元,是前15年(1993年至2007年)融资总额702.59亿元的2.77倍。

(二)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S*ST生化成为山西省第27家境内上市公司;2009年,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借壳中油化建成功上市;2010年实现同德化工、山西证券2家企业首发上市,鲁润股份更名为永泰能源并迁址晋中市;2011年实现振东制药、仟源制药、百圆裤业3家企业首发上市,山西省上市公司数量从2007年的26家增加到34家。

(三)公司债、企业债发行规模快速攀升

2011年,山西省公司债获批135亿元,实际发行45亿元;企业债获批103.5亿元,实际发行103.5亿元,是2007年至2010年发行量的总和,发行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

(四)货币市场直接融资持续增长

山西从2005年开始有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从2008年开始有企业发行中期票据。2011年山西省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共计融资352亿元。其中,国际电力等10家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81亿元;太钢集团等10家公司发行中期票据271亿元,是2010年的两倍多,在全国排名第6。

二、山西直接融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改善融资结构的任务仍然艰巨

长期以来,山西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从2001年至2005年,山西省直接融资比例不足3%。2006年以来,直接融资比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债券融资比例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1年的26.0%,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山西是重工业集中的省份,第二产业比重在60%左右,产业的升级改造与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大量资金,银行信贷一直以来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占到融资总量的2/3。如果融资企业感受不到直接融资的便利,就不会选择直接融资,导致缺乏一些创新的融资方式,如期权交易、期货交易、煤炭资源证券化等。

表1 2001-2011年山西省融资总量及融资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山西金融运行报告》

(二)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能力有限,结构有待完善

一是上市公司数量少,融资能力弱。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4家,上市公司数量仅占沪深上市公司总数的1.5%,居全国第20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位,低于湖北(78家)、安徽(76家)、湖南(67家)、河南(63家),仅高于江西(32家)。二是行业集中。除了山西证券、大秦铁路分属第三产业的券商和运输物流行业外,其余32家上市公司都分布在第二产业,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94%。三是地区集中。山西省上市公司排名前三位的市分别是太原18家、大同4家、运城3家,这3个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74%,其中省会太原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53%。从市属上市公司来看,仅有太原、大同、晋城、运城各有1家,其余7个市还没有。

表2 2011年山西省上市公司基本数据与全国情况对比表

备注:证券化率是指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值。

(三)要素市场发育不够,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在股票、期货、债券、基金等方面,山西省发展水平整体滞后。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期货公司仅有中辉、山西三立、和合和晟鑫4家;证券、期货营业部分布不均,山西共有106家证券营业部(其中山西证券公司40家,大同证券公司19家,异地证券公司47家),多数集中在省会太原和其他地级市,119个县(县级市、市辖区)中还有76个没有证券营业部,全省11个地级市只有6个设立期货营业部;备案的8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资金总额仅18.3亿元。各类中介机构发展薄弱也是山西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块短板,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数量为零。

(四)企业融资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2003年安泰集团挂牌上市,成为全省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末,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达到1003家,山西民营或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仅有10家,占比1%;山西省中小板上市公司仅有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0.5%;山西省创业板上市公司仅有2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0.7%。尽管在发展中不时为融资难问题所困,但山西省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上市融资能动性不足,与同行业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扩大直接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政府支持体系,发挥政府在扩大直接融资发展过程中的支持推动作用

政府支持、各部门通力合作,结合山西实际,建立有利于引导和推动直接融资的政策环境。建议将直接融资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将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建立考评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定期不定期组织直接融资产品创新和项目对接会,做好直接融资政策宣传和产品推介,搭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平台,推动直接融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实完善拟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筛选和储备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入库企业,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货币市场融资力度,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期票据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进行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优质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做优、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三是鼓励保险资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四是鼓励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加大投资力度。五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直接融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规范有序投向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和项目,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金融先导效应充分显现出来。

(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直接融资产品创新

一是结合山西煤炭大省的特点,积极探索煤炭资源证券化,包括将煤炭勘查权证券化、煤炭开采收益权证券化、煤层气开采收益权证券化等。同时加强对煤炭期货交易的研究,建议充分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现货交易平台,尽早建立太原煤炭期货交易市场,这对于完善市场体系、争夺国际定价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太原煤炭期货交易市场应立足山西,辐射全国,可优先发展动力煤、焦煤、焦炭等期货品种,再逐步发展其他与煤炭相关的期货品种,逐渐实现与国际期货市场接轨。二是结合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可试点开展私募股权基金、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目前,晋中市准备以平遥古城、绵山景区、乔家大院3家景区的门票收入作为证券化资产。如果该试点成功,这将是国内首只由券商发行的挂钩景区门票收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三是利用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四)采取切实措施,创建适合直接融资发展的优良金融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仅从金融市场内部谋求直接融资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外部环境优化发展直接融资。一是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债权保全、资产接收、资产处置等环节的政策支持,制定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失信人的惩戒力度,加强宣传,增强公众信用意识。二是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构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服务。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发展,进一步发挥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四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社会对直接融资产品的认知度。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上刊登直接融资相关知识,编辑出版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成功案例,引导企业了解直接融资市场,熟悉市场规则,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4

[2]江连海,王耀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J].中国金融.2012(10):32-33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7

关键词: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一、我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思路是否正确?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融资体系,在具体思路上,则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个思路自1996年起便已存在,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指出中国金融体制不健全,需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而到了201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依然是“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这15年中,尽管政府大力提倡,但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幅度依然不大,以银行信贷为主的直接融资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在2010年,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5%,虽然超过了2007年的的21.3%,但相比10年前的2000年反而略低,2000年直接融资比重为27。

1996年央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这个提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商业银行仍然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三角债”问题严重,不良贷款率过高。因此,处于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发展金融市场的思路,央行开始提出这个理念。在国际上,典型的直接融资体系发达的国家就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直接直接融资比重都在80-90%之间,但主要是债券融资。在提出这一理念的同时,中央政府也注意到,效仿美国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话,优先发展的必定是债券市场,通过发展金融债和企业债市场来解决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务院当时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这也是重要的时代背景。因此,尽管政府多次呼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但这仅限于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论层面,实际的金融体系依然是银行主导的局面。

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导致国内融资结构的畸形——企业债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主要是国债和股权融资。国债发行量和股票发行规模决定了直接融资的规模。纵观全球资本市场,这种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倒挂”的情况较为罕见。作为高风险资产,股票在家庭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不应过大,这是金融市场的共识,因此,美国、日本等国的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均为10%左右,主要的直接融资均为债权融资方式。因此,“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的思路值得我们反思。

二、中国发展直接融资面临的问题

基于畸形的发展结构,中国的直接融资发展遇到了上文所说的瓶颈。在笔者看来,目前直接融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

1.银行业通过上市壮大自身,提升间接融资比重

2006年以来,工农中建四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纷纷上市,通过IPO和上市后再融资,银行业可以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满足巴塞尔协议等严苛的监管要求,从而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因此,一个悖论产生了:股权融资越发展,越容易导致间接融资规模增加,从而使直接融资比重难以上升。银行业从A股市场获得的巨额融资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抵御风险提供了保障,而其上市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盈利丰厚的背景下,银行业盈利增长又成为中国金融体制可以维持现状的绝好理由。

统计结果显示,仅自2006年大型银行在A股上市至今,银行通过IPO增发配股融资,股权融资总量高达5254亿元,在2006-2011年公司融资总量中所占比例达20%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银行业通过股权融资得到壮大,从而提升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在之前的几年中,由于GDP增速较快,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以来银行信贷的背景下,银行信贷规模也以较高速度增长,2009年的全年新增贷款余额高达9.59万亿元。较为严格的监管使得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下降,经营更加稳健,股权价值凸显,为日后从资本市场融资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悖论:作为服务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由于银行业的IPO和再融资,不但挤占了其他公司的直接融资份额,也增加了银行的资本金,使其间接融资能力得以加强。从而直接融资比重难以提升。

2.股权融资市场的机制不完善

经过22年的发展,我国股权融资市场规模得到飞速成长,为解决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顽疾:一级市场融资方的收益率极高,而一级投资者收益率步入融资方,但远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的不平等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产业资本视A股为“圈钱”基地,通过IPO获得巨额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A股市场财富效应减弱,相较不再具有吸引力。这个现状显然与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愿望相违背。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需要改革目前畸形的直接融资市场,一方面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鼓励业绩出色的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由于债券的保值增值功能远好于股票,发展债券市场可以使投资者在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从而逐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整顿A股市场,重点在于:(1)改革审批机制、改为注册机制;(2)强化退市机制,避免A股沦为垃圾股遍地的地方;(3)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作假行为。

三、结论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难以上升的主要原因还是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及错误的发展方向。首先,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上市后再融资,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膨胀,间接融资规模增加而直接融资比例难以上升。其次,股权融资市场一直存在融资方暴利、二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远低于一级市场投资者,无法体现财富效应。这两个原因导致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无法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9(8)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8

摘 要 我国建筑企业直接融资模式主要以外源直接融资和内源直接融资为主。而多数未上市的建筑企业通过非正式资本市场对创业投资、私募法人股权资本等进行吸纳,其直接融资渠道是不通畅的。对此,给予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我国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建筑企业 多层次 直接融资

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的分析,对企业直接融资需求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建筑企业关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目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与直接融资需求对建筑企业投资模式的结合,是我国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拓展的重要路径。

一、建筑企业发展各阶段的多层次直接融资需求

依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对可持续的战略发展思想进行了确立,通过在企业自身价值取向的融入,最终促使各个发展阶段中都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由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并不成熟,其融资需求主要为直接融资需求,分为外源和源直接融资两大类别。对于企业融资而言,其难易程度主要由内外部融资环境直接决定,对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形成,通过体系的运用能够获得直接融资的方式、渠道和工具,并最大程度的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行吸收。此类直接融资具有流通性、长期性、直接性的特点,有利于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的资金诉求。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直接融资的诉求以及不同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拓展多层次的直接融资。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企业的投资模式

(一)正式资本市场企业公募资本投资模式

我国正式资本市场以境内外公开的基金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为主,集聚着不同 共证券投资者的大量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此类资本适用于处于成熟期的建筑企业。当前,我国上市企业的投资渠道、信息等均是公开透明的,且融资工具十分多样。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建筑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公众投资者的追捧。我国现行正式资本体系主要为基金市场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用以辅助,而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的投资和退出方式与正式资本市场的特征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基于各类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企业投资方式主要呈现债市、股市互补的阶段性周期特征;另一方面,企业公募金融资本退出企业投资方式和渠道的特征也呈现为阶段性周期特征。

(二)非正式资本市场企业私募资本投资模式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