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内容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5 17:50:55浏览:713

科普教育内容

科普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微课” 科普教育 实践活动

近年来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也呈迅猛之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从教育角度来看: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增加趣味性、互动性、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微创新,这就促进了新型学习方式的产生。其中,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逐渐成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微课”应运而生。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上述社会大背景下的教育状况,也同样促使校外教育科普工作教师不断地进行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科学教育内容的“微创新”活动,不断设计新的融入、整合了趣味性、科普性的主题科普教育活动,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服务。

为了增强学生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的最佳效果,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3种常见蔬菜移栽定苗科技体验活动”中进行了“微课”应用的初步探索(以下简称为“移栽定苗活动”)。该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是带领学生到农场大田里进行茄子、西红柿、辣椒3种常见蔬菜的移栽定苗定植水等体验。因学生们的课外时间有限,加之活动安全、活动成本等方方面面的考虑,就没有另外安排50个学生在移栽定苗前先集体育苗了,但是从“移栽定苗活动”学生要了解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上考虑,学生还是有必要了解、学习“育苗”知识的,因此在科普教育主题活动的活动准备工作里加入了8分钟“育苗微课”;考虑到科普教育主题活动还应具有推广、普及的作用,因此在活动结束后,把“移栽定苗”活动也制作成了8分钟“微课”,利用学校班会时间,统一安排观看、学习。

一、“微课”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应用的建构设计

“微课”科普的内容设计是整个“微课”科普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把“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源,进行学情分析,即:从受众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等进行考虑,并在“微课”科普内容教授中融入各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其次,要考虑、分析“微课”科普内容设计的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就“移栽定苗”体验活动来说,关于“育苗”知识点、“移栽定苗”进行了相关“微课”科普内容的设计:

首先,学情分析方面。在“微课”科普内容设计时,对参加活动的4~5年级50名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

1.学生来自区科技示范校,是科技活动的骨干学生,对科技体验活动感兴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较强。

2.参加活动的学生中只有6%的学生参加过2013年的盆栽育苗活动。

3.发放调查问卷,对“育苗”相关知识进行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不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94%的学生对育苗知识不了解。

其次,就“育苗”知识点、“移栽定苗”进行相关“微课”科普内容设计的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

1.大田移栽活动是直接到田地现场,把已经育好的苗移栽到田地里,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学生学习“育苗微课”,能够在移栽前对育苗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学生对蔬菜植物生长认识的一个连续性。

2.“育苗微课”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育苗”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利于没有参加过育苗活动的学生了解育苗过程。学生对育苗有一定的了解后,能够有助于对后面了解定苗知识起到认知上的帮助。

3.“育苗微课”“移栽定苗微课”有助于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学生回到班级,利用科普班会机会给同学们讲述“育苗”“移栽定苗”及自己的收获体会,以及能够使没有亲历的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实现科普的普及性。

4.“育苗微课”“移栽定苗”科普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方面:整个科普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一是购买相关书籍进行知识查寻,二是辅助性的查阅相关网络资料,三是电话请教专家,四是育苗现场请教专家进行指导与对教师进行点评。

二、“微课”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策略方法

要想使“微课”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取得预想的或更好的效果,必然是离不开教师对“微课”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策略方法的运用。

就“移栽定苗”体验活动来说,“育苗微课”和“移栽定苗微课”运用了4种策略方法:

1.问答法、自主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进行“育苗微课”的观看、学习。教师根据“微课”内容提出问题,请学生个体(非小组)回答。比如,“咱们观看、学习的‘育苗微课’里,育苗使用的容器是什么呢?根据大家前面自己查询的资料,有谁还能说出1~2种其他育苗容器呢”?

2.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形式,根据观看的“育苗微课”围绕“育苗”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根据观看的“移栽定苗微课”结合亲历参加活动的同学的讲述,通过提出问题,请参加过的同学回答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三、“微课”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微课”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应该还处在对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一个微创新试行阶段,所以,对它的效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它的继续应用和进一步完善。

就“移栽定苗”体验活动来说,活动准备阶段的“育苗微课”和活动结束后的“移栽定苗微课”,都运用了两种教育评价:一是面对参与活动的学校教师、工作人员17人;二是面对参与活动的50名学生。

通过对“微课”融入到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这种创新科普教育内容方法的实践,不难看出正面效果还是明显的,对整个科普教育活动有促进作用。加之与学生们喜爱的智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相结合,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心理,相信“微课”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对创新科学教育内容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内容篇2

关键词:科普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特色社团

面对国家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探求学校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系列,即“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在“创新教育系列”中主要以“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本文依据课程构成的四大要素,结合本校实施科普教育的实践,就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对学校创新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

一、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目标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学校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科普培训、科普实践等途径构建科普教育基础环境,在全校营造科普教育氛围,让科普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阶段虽然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多向性、求异性等的有效提升,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项目研究等特色活动课程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三)建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必须在实现教育主体发展的同时完善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只有“教、学、做”相统一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学校通过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教育资源,形成做中教、教中学、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

我们依据学校和地方实际,根据课程论,综合考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如下图)。

以上课程结构图中,依据各层次教育目标设置6门特色课程,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采取递进式的逻辑化顺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三、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将“课程纲要”分为“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两个部分来论述。

(一)关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就是简要说明开课的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等。在此不一一展开阐述,仅就“教学材料”作两点说明,其一,教学材料主要指教学所依据或选择的教材,即校本教材。现阶段校本教材的来源主要有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或者从现成的科普读物、教育书籍中选择的教材,或者通过摘编、改编的教材。其二,随着课程设置的不同所使用的校本教材不同,如我校的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就是根据课程结构中的三类课程选择和采用由三个板块构建的系列化的校本教材。

(二)关于“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中“课程目标”有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如前所述的课程目标即为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即为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一般采用国家课程目标设置标准,即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炼,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成的教学实施计划文本。以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为例,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板块,以表格形式简述如下:

另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将择专章予以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四、“特色社团”建设及活动

科普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教育;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导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迫切的需要,科普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机构,能够有效的传播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进行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提高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还是社会科普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科普教育活动的意义

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是以某一特定主题为线索,开展一系列反映科技动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教育活动,以展览、实验、动手制作、讲座、竞赛及培训等多种形式加深公众对主题的理解。《中国科学技术馆教育活动方案》中提出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有展览教育活动、扩展教育活动、培训教育活动。其中,展览教育活动是基础,扩展教育活动是特色,培训教育活动是保持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科技馆开展主题性的扩展科普教育活动作为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它不仅能有效提高科普场馆的吸引力,更是对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对社会大众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能够为大众提供大型基础科技教育设施。传统的观点对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只是单纯简单的观察科技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科技馆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科技馆建设不符合基本要求,科技馆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展示的内容以及科普教育的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脱离,这些对于科技馆科普教育职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现阶段,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现阶段,大多数科技馆缺乏对科普教育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②科技馆内部现代科技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薄弱。③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决策与设计程序的非科学化。④科技馆科普教育以及展览工作实施质量不高。⑤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仅限于满足观众的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欢程度,没有正真的付诸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

三、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1.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对与科学素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在其中的感受与体验。科技馆的职能也有原来单纯的传播科学知识,转变成为当今社会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调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科技馆必须要增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在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热点话题,创新学习方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满足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技需求。

2.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科技馆也面临者日益严重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科技馆如果不能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不能很好的吸引和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更不能完成科普教育的职能。这也就是国内一些科技馆出现的一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却无人问津的场面,这种尴尬境地使得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出现困境。建立与完善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教过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就有巨大的优势。科普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展品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以及不同场馆、不同展品之间的总结性评估等。

3.创新科普教育模式与展览方式

科技馆展览的方式主要有静态展览、动态展览、体验展览以及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展示,这些都具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具体来说,静态展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其具有操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但是其展览的内容更新较慢,对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动态展览是一种场景式的展览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展览方式。体验展览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对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的科技展示是科技馆发展的新手段,对于科技馆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结束语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注重对公众科学思想、知识、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参与、互动、探究的方式,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普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相信在越来越多的关注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张璐.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7).

科普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科普教育 实践探索 创新

1目前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科技馆以展览教育为主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贫困地区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或科技馆都还是一种奢望,因此科普活动比较单一。

贫困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知识土壤贫瘠,是科普活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科普扶贫”、“科技下乡”,进行“科普希望工程”,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除增加那里的科普投入外,中小学生可由专门的科普工作者组织科普宣传团队深入边远郊区进行科普教育下乡宣传,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有条件的地区可新建科技馆等科普单位,进行科普活动的定位宣传,以缩小“城乡差别”。

认识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必然能打造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用来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科教兴国战略的起点,因为它关系到农村贫困地区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两个文明建设。

2创建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

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构建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产生引力、动力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机制,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必须进行模式创新。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并集成应用。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合力。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依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科普对象的独特性、情境性、丰富性和社会性特点,制定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普新模式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探索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这一浅显语言深刻地描述了经济、科技、教育的三重关系。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至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源就在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民的基本素质较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更要重视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3.1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本组织方式

3.1.1 学校主导型

学校组织各种科技类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及科学俱乐部,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如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技书刊,收看广播电视的科技节目、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访问科技专家,组织专题讨论会、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学科探秘、科技制作、种植养殖、发明创造等活动。美、英等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3.1.2 科教交融型

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

3.1.3 社会与学校互动

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为科技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假期举办综合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组织青少年进行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科技参观、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短期研习活动等。科技团体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国外科普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

3.1.4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美国能源部门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既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又更加重视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教育主渠道,从而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实施途径,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界和社会各界联手,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探索和构建科普教育新模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能源环境、生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项从儿童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创新并构建能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学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3.2.1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本模式创新

以科普的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新课标”,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利用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大型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环境。

3.2.2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模式创新

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机制。

3.2.3 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3.2.4 不同地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以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探讨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5 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大部分青少年在农村,促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农村青少年科普学校—社区—家庭协同是农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点,要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养殖、种植的便利条件,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供青少年观察、研究。使青少年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论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寻找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就是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杨柳,供职于重庆科技馆。

科普教育内容篇5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在会上表示,201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认真领会核心内容,明确科普教育基地定位,认真落实《实施方案》相关任务,加强宣传交流、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科普是全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社会力量中重要的一环,担负着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任务,潜在的社会价值无法估量,需要大家共同发掘。

会议邀请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牛灵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等5位专家就科普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做了主题报告。牛灵江从广西科技馆科普活动资源包为例谈起,介绍了如何设计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通过分析了解科普活动的教育特点、科普活动资源包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讲解科普活动资源包的设计开发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任福君通过科普基础设施的界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结合实际工作,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受欢迎、有实效的活动。广西科技馆馆长梁春花以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例,介绍了创新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叶兆宁就为什么要在科学教育中关注大概念进行报告。5位专家充分利用多媒体介绍,通俗易懂,精彩迭出,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铁道博物馆、厦门科技馆等7位科协领导和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分别介绍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适应多元化的科普平台、火车探秘――中国铁道博物馆少儿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科普活动开展的几点体会、创新管理,全面提高为科普教育基地服务的能力等。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介绍了如何立足丰富的标本资源,发挥优势,建独具特色的精品科普基地。他们在对昆虫博物馆、蝴蝶园、植物馆、动物馆、土壤博物馆等场馆不断补充实物,更新馆藏的同时还组织进行教授与观众面对面,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并与中学联手年年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实现双赢。铁道博物馆通过对探秘火车主题活动的案例分析,全面剖析了活动的背景、设计方案、目标、活动过程等并通过实景照片等方式展示了活动的效果。

会议还组织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分别就科普场馆常设展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广西科技馆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据介绍,今年中国科协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类别共召开四次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是继科研院所类、生产设施类与其他类、社会公共场所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后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

科普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科普教育

基础教育

有效整合

改革

一、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现状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外科普教育的进入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本人进行的关于南安市农村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调查中发现,目前广大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小论文、讲座、兴趣小组、课外科技实践、科技比赛和科技节等形式,形式多样,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市级科技活动也很丰富,但其中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这种具有较强全员性的活动在中小学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在农村中学开展的全校性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校老师、学生反映大多一般,而在为数不多的县城学校开展的科普教育情况虽然好很多,但由于县城学校无形中形成的教学成绩攀比现象比农村校更加激烈,学校老师主要精力都放在课程教学上,对科普教育也是应付了事,对校外科普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虽然条件好但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尽管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教学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应该说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是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但在家长和学校方面由于历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对科普教育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出现家长“重艺术教育,轻科普教育”、学校“重学科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状。

(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上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政策去推动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但这个问题还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常出现“科协热、教育局冷”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教育部门认为:科普教育是科协的事情,不在其职责范围内,教育行政部门是配角,不必主动去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

由于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视科普教育为“异类”,有些家长对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甚至持反对态度,科普教育成为“课余可有可无”的活动,无法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更谈不上有效整合,实践经验表明,要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大问题,仅仅依靠科协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整合的根本性策略。

(四)稳定的专职科普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热心科普教育、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而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专职的科普教师或者科普员的编制,校级科协开展活动时断时续,承担工作主要由理科老师兼任,因此,如何在中小学建立相对稳定的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联合推进校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进学校的有效机制,改变科协组织“单打独斗”的校外科普教育现状

校外科普教育进校园,加强对校外科普教育参与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基础,但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协调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才能把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校教师到校外科普机构担任辅导员,鼓励校外科普机构辅导员到中小学担任科普老师

要实现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在具体的每一个学校或者中心校则要配备一名以上的科普员,负责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承担校外科普工作进入校园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工作,并制定学校的科普管理制度和推进措施,形成以专职的科普员或科技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校科普队伍。

(三)把科普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科普教育考核

科普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其意义是面向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科普教育要获得有效发展,必须拓宽科普教育的载体与渠道,把校外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科普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率不断提高。

(四)加强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中小学科普教育结构

目前中心校大多数科普活动是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的,有重复现象,内容和活动方式单一,系统性不强,而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适合进入校园的项目不多,这需要地方政府来牵头研究和整合,使之成为基础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安市校外专门的科普教育机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在科协和青少年宫,而且青少年宫现在重心已经转到艺术培训上,而有些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则可以利用其现有资源为科普教育服务,因此,要倡导各类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为科普教育提供资源、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科普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7-01

科技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机构,能够有效的传播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进行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提高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还是社会科普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导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迫切的需要,科普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对科学文化的重视,科技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革命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随这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型技术的推动下,人们思想的快速转变,对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科技文化需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进行现代化的改进,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学理念都需要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现代化的改善。

1 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能够为大众提供大型基础科技教育设施。传统的观点对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只是单纯简单的观察科技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科技馆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科技馆建设不符合基本要求,科技馆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展示的内容以及科普教育的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脱离,这些对于科技馆科普教育职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现阶段,大多数科技馆缺乏对科普教育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

(2)科技馆内部现代科技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薄弱。

(3)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决策与设计程序的非科学化。

(4)科技馆科普教育以及展览工作实施质量不高。

(5)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仅限于满足观众的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欢程度,没有正真的付诸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

2 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要想将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实现,就必须对科技馆的展览以及教育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育模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在了解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科学素养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技馆科普教育必须要与其相适应,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科学素养需求。

2.1 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对与科学素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在其中的感受与体验。科技馆的职能也有原来单纯的传播科学知识,转变成为当今社会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调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科技馆必须要增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在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热点话题,创新学习方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满足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技需求。

2.2 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科技馆也面临者日益严重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科技馆如果不能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不能很好的吸引和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更不能完成科普教育的职能。这也就是国内一些科技馆出现的一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却无人问津的场面,这种尴尬境地使得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出现困境。建立与完善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教过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就有巨大的优势。科普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展品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以及不同场馆、不同展品之间的总结性评估等。

2.3 革新科普教育模式与展览方式

科技馆展览的方式主要有静态展览、动态展览、体验展览以及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展示,这些都具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具体来说,静态展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其具有操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但是其展览的内容更新较慢,对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动态展览是一种场景式的展览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展览方式。体验展览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对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的科技展示是科技馆发展的新手段,对于科技馆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合来说,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是国家科技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科技馆建设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科普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广大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完善。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一定要与科技发展同步,革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科普教育质量和效果,真正发挥科技馆在培养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巨大优势。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希望,只有在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宏斌.浅谈科技馆展示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

[2] 思良.浅谈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J].科学之友,2010(7).

科普教育内容篇8

关键词:广州;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教育;科普教育活动

1.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教育

儿童公园最早起源于儿童室外游戏场所。自古以来的儿童教育都强调要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触摸石头、沙子、植物、水等自然要素,尽情嬉戏玩耍。1840年福禄贝尔将自己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的花园”(Kindergarten),孩子们可在花园里种植花草,观察昆虫和小鸟,还可在户外尽情奔跑、玩耍。2008年,“英国游乐”《游戏场设计――营造成功的游戏场设计指南》(Design for Play:A Guide to Creating Successful Play Spaces)阐述了儿童游戏场的10个原则,其中“自然元素的采用”便强调应与自然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发展,提起儿童游乐项目,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游乐园、马戏表演和各种机械设施。这种费用高昂、人工建造的“玩具城堡”剥夺了儿童在自然空间中的乐趣,根据美国在2008年出版的畅销书《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The Last Child in the Wood)中的观点,远离自然是造成儿童诸多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儿童在享受“快餐式”的娱乐刺激后,并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迪和积极的心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是自然式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游戏等形式传播植物知识,使人们学习和掌握植物种植技术,树立环境保护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还可以让现代都市人缓解压力、释放心情,亲身感受园区特色文化带来的享乐和情趣。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空间(如公园、植物园等)植物科普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悬挂植物铭牌进行宣传,通过书籍、宣传册、宣传栏单方面传播,缺乏与儿童的互动及趣味性,难以吸引儿童参与。

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有着视觉吸引力,很容易吸引儿童亲近。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可以让儿童在触摸花草、泥土的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去认识、体验自然的乐趣,唤醒儿童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热爱,最终促进儿童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植物科普教育应改善单一的“课堂式”“说教式”宣传模式,倡导走进大自然,亲自操作或者体验活动来进行学习。例如通过多种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游戏、表演、比赛等活动了解自然、土壤、植物的基础知识,寓教于乐,使儿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2.广州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

2.1总体介绍

广州市于2015年6月全面开放了13个儿童公园,这些儿童公园在功能上涵盖了休闲娱乐、趣味运动、动漫游戏、职业体验、少儿科普等活动,活动内容着重体现了科普性和公益性。

在13个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较为普遍,按组织方式可分为展示型和参与型两种类型。展示型的活动侧重于“观看”,较直观地展示各种类型的植物材料,包括不同品种的植物、植物的不同部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以及举办立体花坛展览等。科普教育方式主要包括野外讲解、植物挂牌、文字说明、多媒体展示等。展示型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番禺儿童公园的“瓜果长廊”、天河儿童公园“农耕园”、荔湾儿童公园的“奇幻自然园”、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百花园”以及春节期间在园内举办的“艺术园圃立体花坛展览”等(图1)。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侧重于“体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体验植物种植的过程,从而得到更加直观的知识。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都属于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

2.2特点

2.2.1植物科普教育活动较普遍

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区域范围较大,重视程度高。活动项目包括挂牌认知植物品种,宣传栏简要介绍和普及植物分类和生长特性,展示农耕器具等景观小品,介绍农业生产的常识,普及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农业知识等。其中,花都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还开辟小农场,为孩子们提供参与农事劳作的场地,更加深入地体验种植的过程。

2.2.2植物资源多种多样

儿童公园中植物资源多种多样,除了观赏性的园林植物,还有生产实用性的农作物,观果观花,品种繁多。其中以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的植物类型最为丰富,超过100个种类。该场地中的植物随着四季变换呈现不同的面貌,形成春华秋实、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效果。孩子们也能从中认识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日常的食品由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农业知识。

2.2.3活动类型有创新

结合植物科普教育项目的设置,各儿童公园组织开展了多种活动。如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由熟悉农事的农民进行耕种,不同季节轮换种植时令瓜果蔬菜,将农作物分成粮食类、瓜果类、蔬菜类、香料类等进行展示。孩子们由学校组织过来认识植物,开展野外课堂学习(图2)。

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采用认养的方式,划出小块农田,通过摇珠方式抽取认种认养家庭,深受亲子家庭的喜爱(图3)。

部分儿童公园利用园区场地在节假日开展或承办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如广州市少年宫科技部“奇妙科学”课程班的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进行了一场春季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体验“春播”耕种的过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需求调查

笔者于2015年6月开始,对广州市13个儿童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儿童公园中科普教育活动项目的使用情况。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选取了天河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教育项目进行详细调研,分时段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调查时间段为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的9:00~11:00,15:00~17:00。每个调研地点调查2~3天。调查主要包括实地拍摄,观察家长及儿童的活动时间及活动人数,记录活动设施的管理情况、人流量等。于2016年3月期间,对广州市14岁以下的儿童及家长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需求性调查。问卷内容共设置15道题,主要包括受访家长与儿童的基本信息、到达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对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改进的建设性意见等方面。在两个儿童公园共发出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3份,有效率为93.6%。其中,4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占调查主体的37.0%,4~9岁儿童的家长占33.6%,9~14岁的儿童或其家长占29.4%。

3.1到访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

数据反映,目前家长和孩子到访儿童公园主要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欣赏美景”为目的,而与科普教育较为相关的“增长知识”却排在末位。由此看出儿童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并未受到家长及孩子的重视。原因可能为:孩子课业繁重,学科教育已经能够“增长知识”,外出游玩是为了放松与愉悦,再进行知识的灌输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也反映了儿童公园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宣传不足,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也未能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吸引孩子参加。

3.2对儿童公园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喜爱程度

在儿童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会优先选择趣味性强、形式新颖、新鲜刺激的活动项目。在对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偏好调查中,儿童对涉及花卉、蔬果等植物类项目喜爱程度最高,占34.1%,这与上文提到的“亲近自然”的游园目的相一致。说明孩子们喜欢可以亲近植物、土壤、水等自然因素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图4)。

3.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参与情况

将常见的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分为学习型讲座、科普游览活动、动手类活动、大型花卉展和园博会等。从问卷结果得知,前三类植物科普活动受欢迎程度相似,而花卉展、园博会为广州市每年的常规性活动,规模大,宣传广,得到了更多家长和孩子的关注及参与,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也最高,为47.7%。因此,提升活动知名度、加强活动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活动是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得到更多家长及孩子参与的重要提升方法(图5)。

3.4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中,近八成的受访者对儿童公园目前的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表示“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表明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设施及活动尚能满足家长和儿童的需求。此外,超过九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儿童公园建有专门的园艺活动区或植物科普中心”,更有超过五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参与园艺活动和科普中心的植物相关活动(图6)。

3.5对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

调查结果反映,超过八成的受访群体都可能成为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活动的参与者。对于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选择,“公园游赏活动”“动手操作类活动”“室外教学活动”的比例较高且相差不大,而“学习型知识讲座”的比例为33%。说明家长和孩子更喜欢参与型活动项目,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应以参观、感受、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创新形式、增加互动来提高家长与儿童的参与度。

3.6对儿童公园植物标识的关注度

悬挂植物说明牌有助于家长带领儿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是儿童公园中最常用的植物科普教育形式。在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家长表示会关注植物说明牌。当问到“您认为植物说明牌上除了植物名称之外还应展示什么内容?”时,选择“易懂易记的识别特征”比例最高,其次为“植物养护常识”,说明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常见植物的养护常识是家长及儿童较为关注的内容,在植物说明牌设计上应增加相关介绍(图7)。

4.总体评价与完善建议

4.1存在问题

4.1.1宣传力度不足,儿童参与度低

部分科普区设置了警示牌,这些提示对游人爱护植物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但总体来说,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在儿童公园的宣传不足,园内宣传栏关于环境教育、植物科普宣传的展板较少,部分公园的植物科普区缺少植物说明牌,或者悬挂的高度不适合儿童,不利于园内植物科普活动的开展。

13个儿童公园中,只有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提供了家庭参与蔬菜、瓜果种植的活动。但是参与和参观人数相对其他游乐项目少。在海珠儿童公园中,能够参与种植活动的仅为获得认养小农田资格的几十个家庭,知识传播的范围较小。除此之外,“开心农场”的一块农田约8m2,租赁价格为400至500元,且退养不退钱。认养价格过高也是影响家长与儿童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4.1.2开展项目较单一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主要是以园林植物和蔬果的认知以及农作物栽培为主,参与项目类型较为单一。例如,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都仅为蔬菜、瓜果的种植,还应包括花卉栽培、植物繁殖、盆景制作等方面。

4.1.3科普区域休息设施不足

植物科普区内缺少休息座椅,造成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家长带孩子参观植物科普区都是绕着园区参观、拍照,不到20分钟就已结束。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内虽设有2座凉亭,但不能坐下休息,而农田内施肥有异味且蚊虫较多,使得游客无法长时间停留。

4.1.4公园后续管理须加强

部分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后续管理须加强,如天河儿童公园的阴生植物区位置较偏僻,植物生长杂乱,家长和儿童极少进入参观。又如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内部分认养农田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也影响了农场的景观效果。

4.2完善建议

4.2.1丰富植物展示品种和形式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首先应立足于植物资源,考虑将常见的岭南乡土树种结合时令花卉、蔬菜瓜果等运用到不同的造景形式中,营造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嗅觉体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植物造型园”,将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修剪成恐龙、大象、长颈鹿、乌龟等趣味的动物造型,营造视觉效果。

4.2.2规划各类科普场地

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会优先选择离家近,车程短的公园或儿童游乐场所。因此,科普场地应分布到各级儿童公园中,每个公园的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应各有特色,并注重家庭参与。展示型的科普场地如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植物科普园中的新型植物景点一一“植物小人国”,应用了高新科技技术,通过微缩模型展示童话世界里的“小人国”景观。另外,在公园中设立科普中心,可为参与型的科普活动提供场地,如举办植物科普展览,设立第二课堂,组织各类比赛等。此类活动既能加深儿童对植物构造的了解,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耐心,更能激发他们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4.2.3积极组织科普活动

儿童公园中植物的魅力除了自身各种特征所赋予的形态美,还在于以植物为主题而构成的各种游戏场所带给孩子们的无穷趣味。常规性科普活动项目种类应多样化,也可结合高新科技展示开展活动。在节假日特别是特殊节日时(如儿童节、植树节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有奖知识问答、科普征文、种花种树、叶脉标签制作、艺术盆栽制作、花艺比赛等活动,通过公园、公益组织、学校等多个平台联合举办,多渠道宣传来提升活动知名度,扩大活动影响面,打造品牌活动,从而提升家长与孩子对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4.2.4进一步完善公园管理

应重视儿童公园植物科普项目的后续管理,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增加并完善植物说明牌等设施。说明牌设计的形式和颜色等方面要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悬挂的高度应符合儿童的身高要求,并增加植物辨别特征、植物养护知识等趣味性更强的知识,或通过二维码链接植物百科,加强互动性。

4.2.5培训科普人员

完善青少年科普推广人员的培训。在儿童公园科普活动中,配备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参观或教学活动。可邀请大专院校园林或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作为义务讲解员,利用园内植物资源,结合公园游赏活动,为儿童及其他游客系统介绍植物知识。

5.结语

科普教育内容范文

科普教育内容篇1[关键词]:“微课” 科普教育 实践活动近年来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也呈迅猛之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从教育角度来看:个性化学习需求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