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0 17:56:19浏览:391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1

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与充实,只有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化,才能走向理论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其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势:(1)系统管理理论既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到组织管理中来;(2)权变理论,强调随机应变等,其中人的管理最难,而我国古代对人的管理思想是最有研究的,那么,体育管理学的建立,首先是由于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取代过去的传统和经营管理;其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体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体育管理原理”主要有反映现代管理对象的系统管理;反映现代管理核心的人本原理;反映现代管理过程的动态原理;以及反映现代管理目的的效益原理,这四个管理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系统,系统原理是指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对象进行系统分析规律的概括。系统原理的理论依据是系统理论中的整体效应观点。系统的整体效应观点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之和可以大于各要素在孤立状态的功能之和。系统原理的应用首先应把握系统的整体性。

每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现代体育所涉及领域十分宽广,其既有广泛的社会性,不分国界的国际性,还具有高超的技艺性,陶冶情操的教育性。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系统地研究体育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其规律是构成管理学内容体系的依据和基础,管理学的内容体系是阐明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剖析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揭示体育管理系统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体育业务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过程等,如何把它管理好,提高其综合效益,探索其规律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体育管理的运作当中,应运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体育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还对管理的一些本质问题作了科学论证,在运作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论体育管理学中所论述的问题。系统方法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对影响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总体的、系统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管理。基本理论和合理的决策活动,在分析研究这个系统时要把握其作为一种实体所具有的整体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赖性、控制性等特征,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必须具有整体观念和“开放的”与相对的“封闭的”观点、反馈信息的观点、分级观点等有关系统的基本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其有助于提高管理者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二者的结合,使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检验,从而深化认识发展理论。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利用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因素,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评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因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管理,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社人才,以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2

1 管理和管理原理

“管理”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的Maneggiare,原意为“训练马匹”及“处理”的意思。汉语解释为“管辖、处理”。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得里克・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法国古典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则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是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不同的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认识层面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是深化了管理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综上所述,管理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是一项有目标的活动;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本质是协调;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的。可以定义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成的基本原理,是对管理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管理学中有四个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其中的人本原理与我国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完全吻合,因此将着重分析人本原理在体育领域的运用。

2 “人本原理” 与“以人为本”

2.1 人本原理的诞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但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个领域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本原理”应运而生。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学曾把它表述为“3P”理论,即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组成的(of the people),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by the people),企业是以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for the people)。人本原理体现了管理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管理。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2“以人为本”的提出及其体育内涵

2.2.1“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亟待加强。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本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并未有何重大突破。

2.2.2“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是用金钱标准所能衡量的,而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认的过程。新世纪的体育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

“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还体现在人文关怀,这是因为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情感的,情感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

“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其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身心和谐统一和健康体魄的向往和追求。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格,维护人的权利;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管理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起和对人性的尊重。

3 “人本原理”在竞技运动员管理中的应用

3.1 竞技运动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体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运动员的管理显得愈加复杂。由于对导致运动员道德和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这些所谓“问题运动员”的处罚也就限于禁赛等简单和机械的措施。现在的运动员大多是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传统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道德层面受到的消极影响较大;另外,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和运动员培养体制的不健全,都会导致运动员的社会化出现问题。大多数运动员在其社会化(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和作为运动员的社会化)的重要年龄阶段就从事体育训练,很小就长期在运动队接受高强度训练,封闭、僵化、专制的管理体制,使得他们缺乏自由,在各方重压下,他们容易形成挫折感、焦虑感;由于运动队目标的功利性和队友之间的竞争性,其生活环境缺乏积极向上的同辈群体,难以形成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态度,影响到个性的良好发展;管理者的急功近利,只重运动成绩而忽视对运动员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成绩高于一切”的做法易使一些队员产生优越感,形成狂妄自大、感情用事的心理特点。

3.2 人本原理在竞技运动员管理中的应用

竞技体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但是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管理同样需要系统化和规范化。因此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人本管理”的提出很快成为管理学在体育领域的新的指导和应用的新切入点。竞技体育的人本管理内涵是指在竞技体育管理过程中,以竞技体育参与者对体育的需求为出发点,联合社会其他有关部门在尊重运动员、教练员等有关人员的需要和自由的基础上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等参与者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实现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服务。

拿中国体育中国乒乓球队举例。如乒超联赛期间,国家队派出教练员一对一,甚至二对一地随尖子队员到俱乐部比赛,保障安全;坐汽车前往赛地,要求派出2名司机以防疲劳驾驶等,尽可能将运动员的受伤机会降低到最小。竞技体育要讲究“以人为本”。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和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种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因此,要屏弃以往竞技体育运动员管理弊端,根本措施是要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树立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的理念。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王王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

4 小结

改变目前这种我国运动员管理局面的最好方法是从管理方式下手,树立管理者和运动员的品牌意识、市场价值和公众观念。将人本管理的理念运用在竞技运动员的管理上,需要建立与之相呼应的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体制。

4.1建立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

国家体育总局规定,运动员的无形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社会捐赠(赞助)资金按不低于70%奖励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有功人员,其余部分留作单项体育协会发展基金。所以,管理者必须注重运动员品牌的塑造,通过商业价值和公众关注来提升运动项目的影响力。有资金和人气做保证,运动员可以获得更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并通过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形象来回报社会的关爱,从而形成运动员自身发展与项目前景发展的良性循环。

4.2建立管理压力机制

从压力上讲,建立相应的管理压力机制。竞争使人有危机感和压力感。正是有这种危机和挑战,会促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产生一种奋发拼搏的斗志。在竞技体育管理中,要完善教练员的竞争上岗制度,优秀运动员的选拔制度,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3建立管理约束机制

从道德约束上讲,建立体育管理约束机制。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管理中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是人在管理体系中的行为准则。努力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只有当思想认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道德的约束就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不会有球场殴打裁判、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出现。

4.4建立管理保障机制

从保证和保险方面讲,建立相应的法律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和对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保障机制。在运动员受伤或退役之后,感到自己是受到关怀的,这样一来,就会无形的感化运动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把全部的心思放在训练上,没有了思想上的负担,从而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和比赛名次。

4.5建立教练员管理机制

教练员的职责是要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使运动员树立为集体荣誉而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教育运动员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训练作风,比赛作风和生活作风,提高运动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在训练与比赛管理中实行教练员责任制,由教练员制定并完成训练与比赛的计划以及对运动员的日程训练管理和思想教育。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必然趋势;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2-01

一、工程教育下的培养规格

1、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毕业生成为既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又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掌握工程力学、水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规划与选型、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掌握工程监理、项目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高等数学和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数学、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论,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4、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适用条件,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画法几何基本原理,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一般基础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的一般过程。了解项目策划、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5、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选线或选型、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术;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的设计方法,了解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与试验的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设计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

6、具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木工程勘测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和进行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进行工程监测、检测的初步能力;具有一般土木工程项目规划或策划的初步能力;具有专业必须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能力。

8、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

9、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工程教育下的培养措施

1、根据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与本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课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两个方向;课内总学时为2174。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同时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保证课程开设的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获取实际工程知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行导师制,通过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5、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工程教育下的培养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测绘、工程绘图能力。

2、具有工程结构设计能力,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3、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5、具有用英文编写标书文件、参与国际招投标、参与国外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并能与外方交流的能力。

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知识与方法,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四、结束语

我们在工程教育下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自治区同类专业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生源充足,就业状况良好,历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赢得了较高的声望,办学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尽管目前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如何紧跟时展,培养合格土木工程人才,完善专业建设是仍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志源.《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包世华.《结构力学人才》(上、下册)(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 过静君.《工程教育》(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 吴培明.《混凝土结构》(上册)(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4

基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计划,2007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体系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其中专业教育又分为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的课程教育,总学时共计250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1312学时,占总学时52.5%;专业基础854学时,占总学时34.2%;专业课334学时,占总学时13.4%。该培养计划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6点。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以知识结构、知识点、实现方法为基础设置理论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知识、外语知识、经管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

2专业教育

1)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开设有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3门主干必修课程以及电工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B等3门限定选修课程,共计20学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流体力学(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画法几何基本原理,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专业基础知识。开设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学等7门主干必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测量2门非主干必修课程,专业外语、土木工程CAD等2门非主干限定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方向知识打下坚实基础。3)专业方向知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教育按照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等4个专业特色方向教学。

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时间共计40周。通识实践环节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实践3周(3学分)、金工实习1周(1学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1周(1学分)。专业实践包括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设计等共10周(10学分),测量实习2周(2学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7周(7学分),毕业设计(论文)16周(16学分)。此外,还专门设置课外实践5学分,安排学生从事暑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课外实践活动。除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外,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省土木建筑学会举办的优秀毕业设计大赛,并举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根据土木工程学科和专业特点,利用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岩土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岩土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体系采用室内实验、校内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项目结合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在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根据土木工程专业4个不同的特色方向,探索了“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题目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编制了建筑工程方向“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整体式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岩土工程方向“基础工程”与“隧道工程”课程设计、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与“等截面悬链线砼箱形无铰板拱桥”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地下工程方向延续了矿井建设专业的教学内容,编制了矿井建设中的”建井工程结构立井井架”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开展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分别采用了指导教师双向遴选制度、设计题目多样化、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以及多环节答辩制度,同时说明书和绘图采用手写与打印相结合形式,达到了管理的制度化,避免了管理中的随意性;同时发挥岩土工程、地下工程两个优势学科科研实力强的特点,在优秀本科生中选取重要科研课题中的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做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扩大了我校社会影响,提高了就业率。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真正实现“真刀真枪”做设计。同时要求毕业设计必须有电算内容,配备了各专业方向的电算教学软件,保证了毕业设计既有电算又有手算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编辑出版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丛书》。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开提报告撰写标准、答辩基本规程、撰写标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评分标准、二次答辩基本规程等一系列毕业设计管理文件。

“多渠道一体化”的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体系

搭建创新精神培养平台,采用多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立高水平学术梯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本科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一体化培养。

基于戴明循环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5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摘要】为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我们以工学结合为主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通过岗位调查,制定了药学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模块、实践教学方案,从而增加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6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经济活动思维与公共管理问题结合起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一般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都已经学过初级的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未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惯性。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 健全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并使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性工作。

一、以学科理论为依据,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以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充分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践活动,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透过纷繁复杂的教学管理现象,揭示教学管理活动的本质,使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有可靠的科学依据。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对高等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特点都作了理论性的阐述。在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反映高等教育的特点规律;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反映教学过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遵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管理学的有关原则,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二、加快高校教学立法进程,建立配套完善的教学管理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加快高校教学立法进程,建立配套完善的教学管理法规体系,充分体现教学管理制度的完整性。从高等教育改革开展以来,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法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于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客观要求,主要是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领域法规制度存在空白;一些已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进行修改,部分规章制度之间不够和谐统一;微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滞后于宏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因此,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法规制度建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质量,尽快建立完备的教学管理法规体系。

三、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如在教务处新设立教学质量科和实验教学科,并倡导建立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各教学单位是教学实体,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具体负责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教风学风建设以及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秩序的管理与监督。

四、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学计划的质量管理

首先,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须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体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控制总学时,放活选修课。其次,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结构与教学安排的整体需要,组织教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最后,各专业制订的实践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要求,坚持高起点、有突破的基本方针,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

五、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文件

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文件,就需要制订一整套的教学管理文件。如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材建设和管理、有关教学计划和课程管理、理论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的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管理。此外,教学工作的管理还应当关注教师管理、教学资金管理、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图书馆管理、体育场地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

六、吸收借鉴各大高校的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必须立足院校实际,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借鉴各大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各院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在培养制度方面,积极实行学分制、创新学分制、重修制、导师制、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弹性学制等制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对拔尖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跨年级、跨专业、跨院校培养和本硕、硕博连读制度;在考核制度方面,实行教考分离、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等制度;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形成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在教员管理方面,实行教员资格认定、任期考评、学科专业首席教授、特聘岗位、挂牌上课、教学质量一票否决等制度,建立教学改革立项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等等,只有把上述制度建立起来,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构才有制度保证。

总之,没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就谈不上教学管理现代化。只有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吴春华,王淑梅.高校管理标准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工作指导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2]潘询,朱亚萍.大学教学管理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韩海燕.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理念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4]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作者单位: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8

1.1“21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与依据具体说来,本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四部分组成:(1)通识教育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使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这些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术技能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课程等。(2)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3)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4)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1.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2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2.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

2.2构建实习管理体系,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实践实习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实习取得良好效果,湖北文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按照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制定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编制了与实习各环节管理相对应的《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申请表》、《变更实习单位申请表》、《实践实习进度表》,以及一系列能够反馈实习效果的《实践教学工作评价调查表》、《实习单位意见调查表》和《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表》等,这些实践实习跟踪管理文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监督作用。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篇1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与充实,只有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化,才能走向理论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