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基本概念范文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1
一、 夯实基础,落实知识目标
遗传学知识理论性强,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对中学生而言,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课程目标中有关遗传学内容的知识目标实现不尽如人意,学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比较普遍地存在:(1) 不准确、不透彻;(2) 不会正确地表达。在高考测量中,这两种情况是很难区分的。所以,在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遗传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构建遗传学基本知识体系框架,通过逻辑递进和知识脉络理解,组合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强化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实际运用、综合运用。有效地学习策略是:(1) 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学的学科素养,结合遗传学发展史,认识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形成;(2) 引导学生逐一理清遗传学各个知识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3) 解析各知识点的构成要素和含义,理顺遗传学的知识脉络;(4) 按照各知识点的目标层次,进行材料阅读、关键词辨别、逻辑推演、科学表述的能力训练。综观自然学科的发展里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学科建立和形成的基石。以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基本理论为辐射中心,建构遗传学知识网络,理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应变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 领悟方法,养成科学精神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国内多数学者认同的是: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科学过程则需要经历实验、实践得到体验。遗传学教与学所存在的困难,与忽视情感目标的落实不无关系。缺乏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价值观则难以真正形成,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就会限于书本。遗传学同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全部的知识、理论都是源于对自然界生命现象的观察假设实验推论否定再实验…直至形成结论,这个过程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促使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因此不断的改进、更新。生物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研究的对象――生命有机体个体间的差异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多元、多变,因而常常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非唯一性)。生物学的知识和理论,阐述的是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或趋势,有时,这种趋势可能是局部的或仅限于在某种生物类群中出现。所以,教师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方法论出发,重视遗传学知识链的形成过程和其中蕴涵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领悟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学规律中应用的假说―演绎的方法、测交实验的预测中运用的演绎推理的方法;体验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行为推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构建遗传图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假说中的推理法,表述亲代、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关系;学会对实验结果分析、解释,学会在不同的实验设计下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关注遗传学中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获得中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后代的性状进行统计比较,DNA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遗传密码、碱基与氨基酸对应关系、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等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同时,领悟建立模型的方法;运用模型的方法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把握其实质,鉴别出基因分离规律模型对于细胞质遗传及无性生殖过程不适用等。
三、 注重综合,实现能力目标
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考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是对课程目标中能力要求的综合体现。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2
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课教学这两条主线需要相互配合,相得彰宜。因此,对于文献专题的选则应当把握三个原则:所选文献专题确系当今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高于课本);专题与经典理论相联系(不脱离课本);专题内容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较浓、质疑较多而课本讲授深度有限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拟定4-5个文献专题,而后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及《细胞》上就每一个专题选择近年来发表的5篇文献,并指定各专题的辅导教师。文献内容以能够体现该专题重要科学概念、里程碑式科学发现及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为标准。文献选定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就某一专题形成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学习及教师辅导,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报告人,在本专题内选定两篇精读文献,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堂汇报。例如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讲授了“表观遗传学”内容,但囿于课本内容的深度及课时数,仅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然而,学生在课后提问中表现出强烈兴趣,该专题也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2学生课堂汇报
学生课堂汇报安排在复习指导课之前1-2周,让学生在结束文献精读训练后,转而全身心投入复习考试过程。汇报课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幻灯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教研室主任、教授及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给予点评。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学生代表先介绍了完成该研究工作的美国研究小组,而后介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组蛋白(Histone,H)泛素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与理论课上讲授的基本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分子遗传学》的DNA结构中讲过,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个碱基(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游离在外的N-端可以受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本篇文献则重点讨论H2B泛素化与H3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在对研究结果的讲解中,学生用逐步深入的科学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体现出文章作者的科学研究思路。作者首先根据H2B泛素化影响H3甲基化这一保守的生物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说:①调节泛素化的Rad6复合物可影响调节甲基化的COMPASS复合物中Set1组分的活性;②Rad6复合物可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其它组分的活性;③Rad6复合物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各组分的组装、稳定性及活性。而后,作者采用酵母Rad6突变体与野生型相对照,利用色谱分析、蛋白双向电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生物技术,对三种假说依次进行验证和排除,最终揭示Rad6复合物通过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Csp35这一关键组分与染色质的结合,实现H2B泛素化对H3甲基化的调控作用。通过文献精读,学生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出发,进入到基本而又深刻的科学问题,了解到上述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寻找科学结论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在引申了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本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3文献讨论、点评
在文献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H2B泛素化对于H3甲基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第4位赖氨酸上(H3K4),也存在于第79位赖氨酸上,而该文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有学生在完成文献精读后,就H2B泛素化对H3K79甲基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教师对于有独到见解,甚至能提出假说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并鼓励其撰写科学假说论文,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每一名学生的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教研室主任、教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通常表现在背景知识介绍不充分、逻辑主线不明晰、以及研究方法讲解不清等方面。
4结语
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献精读的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方法讲解———实践———总结的过程,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学会通过阅读科研文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筑牢科研基本功。这一教学模式,可帮助医科学生适应基础医学高速发展现状,是对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3
关键词 孟德尔定律概念辨析性状基因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码E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在三本必修书中相对较难,尤其是其中遗传的相关内容,往往是新课学习中甚至是复习中的难点和丢分点。在学习了减数分裂、有性生殖、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继续深入学习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孟德尔定律,对各个基本遗传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无疑会促进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生命遗传的内在规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在学习孟德尔的两大基本定律时,学生往往在一些基本概念上一知半解导致难以全面掌握,甚至于在高三总复习时还很模糊,因而经常在分析一些基本遗传实验时出错。下面就尝试着对克服学习孟德尔定律的难点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辨析,有利于学生对遗传定律的理解掌握。
1 性状与基因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在孟德尔以后的遗传学中把作为表现型显示的各种遗传性质称为性状。在诸多性状中只着眼于一种类型性状——单位性状进行遗传学分析已成为遗传学研究中的常规手段。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在DNA分子上呈线性排列,线状DNA分子上的片段很多,但是只有能转录并能有效翻译指导合成相应蛋白质的才叫基因,有遗传效应指的就是有效表达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是各种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各种性状就是靠具体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蛋白质来体现的。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由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等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所表现出来的。但是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性状就是由内在遗传物质控制的外在表现,如:中国人天生是黑发直发,后天烫成卷发染成黄发,那么黄发卷发是性状吗?很明显不是。
单位性状: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
2 相对性状与等位基因
相对性状,即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花色有红花与白花之分,种子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相对性状分为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
等位基因指的是同源染色体上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如豌豆的紫花基因和白花基因。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7对相对性状分别由7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比如,控制豌豆紫花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豌豆白花的基因用a表示,那么A--a就可以叫一对等位基因。
3 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又称遗传型,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据估计,人类的结构基因约有3万对。因此,整个生物的基因型是无法表示的,遗传学中具体使用的基因型,往往是指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如白化病的基因型是cc,它只是表示这一对等位基因不能产生酪氨酸酶。所以基因型是从亲代获得的,可能发育为某种性状的遗传基础。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和。但整个生物体的表现型是无法具体表示的。因此,实际使用的表现型,往往也是指生物发育的某一具体性状,如体内不能产生酪氨酸酶等。表现型是生物体把遗传下来的某一性状发育的可能变成现实的表现。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人类的疾病几乎都与遗传有关,也都受环境的影响,只是不同的疾病受环境与遗传两个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某些疾病明显地受遗传支配,而另一些疾病则受环境的显著作用。
4 完全显性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你的睫毛长长的,像你妈妈”或“你笑起来像你爸爸”?你和你的父母相像,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你遗传了他们的基因,你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这些基因在你的细胞里组合在一起,最后塑造了你。你生命的所有的特征,或称为性状,都是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它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小小“说明书”。
那为什么你的睫毛就得像妈妈一样是长长的,而不能像爸爸一样是短短的呢?这就是遗传学家研究的问题。研究性状是如何遗传的遗传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很多性状都是由多个基因对共同作用的,也有是由单一的基因对控制的,比如长睫毛,这类性状的遗传相对简单些。
显性基因的力量比隐性基因要强,甚至能让隐性基因失去作用。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你身上是怎样起作用的呢?如果你从父母身上遗传了两个长睫毛的显性基因,你的睫毛就是长的;如果你遗传了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你的睫毛仍然是长的,因为显性基因让隐性基因失去了作用;如果两个基因都是隐性的,那你的睫毛就是短的。这种作用现象就叫完全显性。
5 杂交、自交与测交
杂交:遗传学中经典的也是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取得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方法。通过杂交把双亲的优良性状综合到杂种后代中,再经选育而成新品种,这是目前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
在实践中,杂交主要用于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如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子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正确选择亲本杂交,可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和数量比例判断该性状的遗传特点。
自交: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例如植物,雌雄同花植物的自花授粉或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均为自交;动物,由于多为雌雄异体,所以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即为自交,其含意较植物要广泛些。
注意正确区分“自交”、“自由交配”和“近交”三个类似的概念,试做如下的辨析:(1)自由交配不同于自交。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而自交在狭义上是指植物的自花授粉或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一般来说,有性别决定的生物不能自交。可见自由交配与自交的界线分明,切不可混淆。(2)近交不同于自交。近交是指亲缘关系较近个体间进行的交配,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祖先,一般以在祖代或曾祖代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体交配就算近交,在遗传学上属于完全或不完全的同型交配。可见,狭义上的自交与近交存在包含关系,如自花授粉植物就是最近的近交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近交是改良家畜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常规手段,因为近交会使群体均值下降,产生衰退。
在实践中,自交主要用于鉴定某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也可用于鉴定某种显性植株的基因型,若该个体自交,在子代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杂合子,若子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同时在杂交育种中,连续自交是获取能稳定遗传的纯种的主要方法。与测交相比,自交不需人工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操作,如果被鉴定者是纯合子,鉴定结束后,子代仍然是纯合子,而不象测交那样子代成为了杂合子,因此自交与测交相比更为简便易行。
但是杂合体通过自交必然导致等位基因的纯合而使隐性有害性状表现出来,因而自交往往会产生生活力降低、体重减轻、繁殖力低、抵抗力弱和畸形等不良后代。大多数雌雄同花的植物,往往靠风媒、虫媒等进行异花传粉,或者雌雄蕊成熟期不同,以保证异花传粉。自交或近亲繁殖的后代,虽然会出现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但白花授粉作物由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适应了自花授粉,所以一般来说不产生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
在遗传学上,存在一词多用、一意多名的现象,如植物称自交,动物学中指自群繁育。
测交: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F1)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但有时候即使已知某个个体是杂合子,该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交配也叫测交。同时教材上孟德尔在验证对两对性状重组现象的解释时,让F1与双隐个体进行测交,不少学生就误以为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时,只有亲本组合是双杂和双隐时,才叫测交,其实任何遗传规律都源于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观察。观察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时,都是先单独观察的,所以只要保证每对性状都是测交,整个组合就是测交。进一步引申,未知基因型的显性个体和隐性纯合体亲本交配用以测定显性个体的基因类型,遗传学上常用此法测定个体的基因类型。
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在子代个体数量足够多的前提下,若所有子代均为显性个体,则F1是纯合子,若子代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的数量接近1:1,则F1是杂合子。其原理是亲本中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仅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子代的性状种类和数量关系实际上体现了F1(显性亲本)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数量关系。例如,假设豌豆的高茎相对于矮茎是显性,现有一未知基因型的高茎豌豆,如何确定其基因型呢?可以用矮茎与之交配。如果后代全是高茎,则其为纯合体;如果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且两者比例接近’1:1,则其为杂合体,且其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
6 正交与反交
基因型不同的两种个体甲和乙杂交,如果将甲作父本,乙作母本定为正交,那么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反交;反之,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正交,则甲作父本,乙作母本为反交。
在实践中,正反交常用于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在细胞核遗传中,也可利用正反交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若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相同,则该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例如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正交和反交F1均为高茎;若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子代性状在雌雄性中的比例并不都是1:1,表现出交叉遗传的特点,则该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由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例如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正反交;若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不相同,且子代总表现出母本性状,则该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例如紫茉莉的正反交实验遗传。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该选择多对符合要求的亲本进行正反交。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4
作为高中生物学传统的核心内容,本部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1)以假说演绎法为基础的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方法与探究过程;(2)遗传定律中基本的、有规律的数值的应用;(3)遗传定律中变式后特殊数值的应用;(4)以DNA的基本功能为纽带,结合中心法则,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近几年的高考中,不少内容的考查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概念与简单计算考查向分析说明演变,尤以遗传学数据的分析及遗传学为背景的实验题的设置更为突出;而以基因表达为基础的“基因―性状―蛋白质”的关系几乎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要点归纳
1.基本概念突破
本部分基本概念众多,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类型:
性状类: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表现型;
基因类:基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
交配类:杂交、自交、正交、反交、测交;
授粉类:自花授粉、异花授粉、闭花授粉;
个体类:纯合子、杂合子;
显性类: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对这些概念,要弄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注意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本质区别。
2.重点难点扫描
(1)遗传规律适用条件。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包括伴性遗传)。如香蕉虽是真核生物,但天然香蕉的生殖方式为无性,因而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遗传实验的选材。
①植物学实验常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后代数目多。
②动物学实验常选用果蝇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研究;容易培养,实验材料易得;相对性状区别明显。
(3)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具体流程。
去雄(避免花开时已受粉)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授粉(完成杂交)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4)对遗传因子的认识。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5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以理论部分为主,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但受课时所限,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该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优化理论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2调整实验项目,增加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受课时限制,实验项目少,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因此,提高实验课比重,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首先,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其次,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对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系谱分析实验不能局限于对现成的系谱图进行分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另外,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皮纹分析、染色体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将视频学习、图片分析与医院实诊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遗传学知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案例教学法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既要联系理论又要结合临床。应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或实验作为切入点,引出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契合点,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时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分别给出临床典型病案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判断,提出疑问,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病例逐步将遗传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遗传病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通过病例分析,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运用病例教学法时,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操作性强的典型病例。
2.2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分为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总结几个阶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单基因遗传病分类以及传递规律”时,可以先根据遗传学三定理提出问题:遗传病有哪些类型?传递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假设,收集资料并验证总结,最后教师补充、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遗传病类型和传递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在“染色体病形成机制”教学中可以从细胞分裂与有性生殖入手,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可以从基因的表达方面入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结合临床病例解决问题,教师再对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形成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又为其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3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引发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实现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遗传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接诊过程,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认识接诊对象,掌握咨询问题及沟通技巧,并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临床诊疗过程,加深对遗传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合理的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考核可以分为3部分:平时表现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20%,基础知识和理论成绩占40%,专业技能成绩占40%。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课堂积极性;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状况及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相关教学模块学习后的心得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在闭卷考试中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分析应用性试题;专业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以及遗传病相关技能测试(如遗传咨询、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成绩。综合考评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全面评估教学效果。而且综合考核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总结
以上改革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医学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6
关键词: 遗传学 教学模式 课堂提问 实验观念
遗传学是农学、林学、医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自1900年建立至今,遗传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后,遗传学全面进入分子水平,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更是层出不穷。另外,遗传学是覆盖面最广的学科之一,研究内容包括分子、细胞、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层次的遗传现象。因此,要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讲解遗传学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这客观上要求遗传学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建立遗传学观念为主。因此,探索一种适应该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遗传学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放映课件及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已出现如下问题:(1)课件放映节奏快,学生的思路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使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挫败感,从而放弃听课。(2)放映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易使教师授课进程程式化,课堂中师生无法有效地互动,也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3)学生容易精神疲惫,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制作一些精美的幻灯片。幻灯片的内容、版式、配色、动作设计都要尽量做到全面。在一张片子上内容不能太多,打出来的内容要能与教师的讲义、课本内容互补,并且尽量采用图片、动画、小视频等形象化、直观化的题材反映讲授内容,给学生一个直观、全面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教学的基本点。其次,要尽量采用现有的各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依赖于幻灯片,多采用板书、投影、实物等教学手段,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也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中随时随地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点在遗传学教学中尤其重要。一个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如何才算是恰当的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3个恰当:(1)时机要恰当。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在前面章节学习的基础,利用前面的知识点设计合理的问题,导出后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要环环相扣,能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内容。(2)难度要恰当。设计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问题过于简单化,则流于形式,失去提问的意义。如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时,我会问:“什么是染色体?什么是染色单体?”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学习完新知识后,我会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出现哪些变化?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哪个时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些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减数分裂过程,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才能正确回答。(3)方式要恰当。课堂提问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于复习性的、答案明确的问题,可对全班学生提问,要求班集体回答。还有些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稍加思考后,由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找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讨论性回答。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能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三、树立贯穿始终的实验观念
遗传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的理论和假说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因而遗传学教学离需要有贯穿始终的实验观念。这种实验观念的渗透不是简单地增开几节实验就能做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实验过程的描述,让学生认识遗传学不只是几条干巴巴的原理和规律,而是由那些构思精巧而结果影响深远的实验推动发展的,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对经典实验的讲解中,实验背景、实验过程都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实验结果倒是可以简单地用几条定律和原理带过。通过对这些实验背景、实验过程的描述,能让学生跟踪前人思考的过程,掌握遗传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遗传学问题、设计合理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遗传观念。如讲述遗传物质是DNA的直接实验证据时,需要介绍Griffith的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小鼠转化试验、Avery—MacLeod—McCarty的R型细胞向S型细胞转化试验。在讲解这些实验时,我会给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学术环境;与学生一起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科学家如何思考、如何萌发这些实验设想;在设计这一实验时,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进平,郑成木,庄南.遗传学教学中需要两个注重.生物学杂志,2003,20,(4):48—49.
[2]石丽娟.“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生物学通报,2002,37,(8):31.
[3]吴继卫.遗传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2):84.
[4]蔡明夷,王志勇,刘贤德.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集美大学学报,2007,8,(1):83—85.
[5]吴若菁.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2):72—74.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7
关键词:PBL;传统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3-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以往我校《医学遗传学》课程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这种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陷入“高分数,低能力”、“有知识,缺素质”的尴尬境地。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学显得非常迫切。
一、《医学遗传学》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始于1969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目前欧美以及澳洲等国家80%以上的医学院校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1]。教师根据临床典型病例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分组对情境中临床表征、病史、诊断和治疗等信息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观察、鼓励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和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适合采用传统的板书推导、PPT或flash动画演示教学;而临床遗传学直接与人类健康、优生优育息息相关,涉及遗传病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教学中如果以临床病例为主线,从遗传病的体征、病史追溯其诊断、治疗手段、致病原因以及如何来预防等问题,用遗传学基本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可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这一点正好符合PBL的特点: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课堂总结。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也陆续尝试将PBL教学模式融入到遗传学教学中,初步证实这种方式切实可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遗传学的整体教学效果[3-5]。
二、PBL在《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的《医学遗传学》课程采取了“双模结合”的教学模式,即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PBL教学模式为辅。《医学遗传学》理论课总计39个学时,前21个学时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后18个学时进行PBL模式的案例教学。
(一)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定位是开展PBL教学的重要保障。为开展好教学,学校一方面邀请了McMaster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PBL专家对4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PBL专项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明确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扮演着激励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安排PBL课程前,对学生进行基本培训,使学生对PBL教学模式有初步了解,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
(二)案例的设计与编写
PBL模式的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因此一份来自真实生活又具有明确知识导向的案例是PBL教学的核心。我们以临床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愚型、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编写案例,并适当渗透人文和法律的内容。为了保证案例的精确性,我们还邀请了临床、人文、法律相关专家进行审核。
(三)PBL教学过程
每班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各选出一个主席和记录员。每个案例包括三幕,三次课(共9个学时)完成。第一阶段(3个学时):教师将案例第一、二幕内容发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初步讨论。第二阶段(3个学时):学生紧紧围绕第一、二幕的问题,对各自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发放第三幕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第三阶段(3个学时):回顾第三幕的问题,汇报结果;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综合讨论和总结;最后教师分析和解答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评学生表现、归纳应掌握的知识点。
(四)学生对PBL教学反馈
本次PBL教学完成后,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学生的自身感受和建议等方面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6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2%学生愿意接受PBL教学模式;86%的学生对教师基本满意;90%的学生认为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6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88%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78%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是,55%的学生提出课时安排过于紧凑,没有充裕的课后时间来查阅资料;17%学生提出案例的内容略显枯燥乏味;53%的学生认为在讨论中团队协作还有所欠缺。
三、总结
PBL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学科知识体系性建立和教学效率上,传统教学方式更胜一筹。对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而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后,安排2个案例进行PBL教学。这样,在有限的学时中,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当然,我们在PBL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案例内容略显单调,还需完善和更新;案例教学课程安排得过于紧凑,一周宜安排一次为妥;语言表达能力稍欠缺的学生还不太适应PBL教学,教师应该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成长和锻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时不能相互间资源共享,难以形成团队优势,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帮助学生形成课后小团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PBL教学的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总之,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值得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萍,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22-24.
[2]Smith CA,Powell SC,Wood EJ.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J].Biochemical Educ,1995,23(3):149-152.
[3]陈芳杰,李春义,孙秀菊,等.医学遗传教学中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4-306.
[4]张玉萍,朱金玲,侯霞,等.PBL教学新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施与探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6):62.
[5]张娟,李莉,刘铭,等.七年制医学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6):425-42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BL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Genetics course
Jin Yucui,Li Lingyun,Zhou Bisheng,Yue Shen,Yu Tingting,Ma Changya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To adapt the modern teaching idea,and train the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the PBL teaching model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Medical Genetics cours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the feedback regarding students’ views on PBL learning. PBL teaching model could greatly raise the ability of indepent learning and foster th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Th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ith the PBL will be future trend of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Genetics.
遗传学基本概念篇8
【关键词】遗传学 教材建设 编写经验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72-02
《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动物遗传学》作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类专业的主要试用教材,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们连续申请了教育部、农业部的教材编写资助。在组织编写的过程中,笔者主讲的《动物遗传学》课程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和部级精品课程,成为我校精品课程教育的一个窗口,这对本教材的编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由于目前农业院校新编的《动物遗传学》版本较多,如“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精品教材”等,使此次编写任务面临巨大的挑战。要在众多的优秀教材中突出特色,编出水平,必须明确教材编写的学术特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创新思路,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一 指导思想
本教材自编写之初,就着重强调要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编写的内容都围绕这一特色展开。新增的拓展知识也都是近期遗传学科的一些热点,以此作为素材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以更多的施展空间。本教材的学术思想是 :(1)传承遗传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实事求是地记述遗传学发展中的经典分析与重大发现。(2)客观陈述遗传学理论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示遗传学各分支领域的新成果和前言动态。(4)全面追踪研究国外有关遗传学的知名教科书,分析其编写理念并吸取其精华。
二 目标定位和要求
我们此次编书的目标是:定位准确、适应发展、特色明显、结构合理、质量上乘。因此,编写的基本内容是全国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在规定的课内外学时能真正学到为基本出发点。精选内容要少而精。由于学时有限,教的内容过多就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会连最基本的东西也学不到。因此,我们在编写这本书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削枝强干,详略恰当。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内容,尽量线索清楚。例如,在编写遗传的分子学基础一章时,删去“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这一内容,而是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中心法则。此外,我们还兼顾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及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三 基本原则
1.教材中考虑了学生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中尽可能地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避开抽象枯燥的术语,充分运用图示。我们认为要编出精品教材,必须首先贯彻适用性和特色两个原则。如果编写的教材不被接受,就失去了编写教材的根本意义。编写内容应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未来所从事的有关工作打基础,也是为其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基础。此外,还应有少量拓宽性和普及性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用性是指教材的定位,《动物遗传学》教材适用于农科高等院校中对遗传学知识要求较多的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类专业,教材加重介绍了与农业院校的学生和将来生产实践中将需要着重了解的部分。
2.教材中新旧内容的选择
随着遗传学领域新技术的发展,陈旧的知识体系将不断被淘汰。因此,要求编者总结过去,着眼当前,预测未来,正确处理传承与更新的关系。要分析研究理顺教学内容,主要从四部分进行考虑:保留必须继承的,删去或精简不准确的,加强需要强化理解的,增加最新发展的。当然,传统的基础性内容大部分是要坚决继承的,而小部分属于过时的内容则要坚决删去。
四 编写思路的创新
从适用性和特色两方面综合考虑,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了编写思路和实践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如下:(1)了解学生特点。尽管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但农学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一定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后,才能准确地编写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2)确定专业目标。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即什么样的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3)把握课程内涵。淡化动物遗传学的数学化倾向,省略或减少需要采用复杂的生物统计学推倒和计算的过程。(4)强化创新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理论知识在相关专业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处理好六个关系
具体关系为:(1)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要对经典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抓住课程的精华。一方面要消除本门课程内的重复、烦琐和简单罗列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删掉一些与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精华,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2)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编写内容以理论阐述为主,但要有实际例证。(3)难度与易度的关系。首先考虑简洁性,并追求理论性、系统性、学科性。(4)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介绍成熟理论的同时,反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5)利教与利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利于学生自学为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6)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技能的实验课为辅,体现能力本位的高教思想。
3.组织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编写
创新教材的编写应包含一支编撰精品教材的学术队伍,队伍中编者既需要有教学经历又要有科研经历;既熟悉本学科的前沿与发展方向,又要有编撰教材的经验。此次教材的编写包括了全国10余所高等学校,如南京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大学代表了我国东南西北各个区域,组成人员均为教学第一线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大多数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使教材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
4.保证教材的先进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学科提供了更完备的实验手段,发现了不少新效应、新现象,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又推动了理论的发展,或对经典理论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新编教材一定要反映这些新内容。一般来说,由于应用和理论之间的矛盾会产生新分支;而经典内容的高度综合、概括和抽象赋予原有概念新的含义而导致教材体系的更新。在我们编写教材中增加了拓展知识这一部分,如在编写中我们应用最新并且得到公认的概念、提法及基本理论(如遗传学的概念、基因组学等),介绍与所学基础知识有联系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以开阔视野,明确方向。
5.内容系统性
尽量做到教材结构清楚和便于查阅。基本内容要有系统性,各部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应该紧密结合、前呼后应,避免在教材系统上突然出现一个前面未做任何说明的结论,否则会给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造成困难。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使教材好教好学:(1)教材内容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平铺直叙。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分析结论、存在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等步骤,启发学生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我们编写的教材每节后都有练习与思考,所列的多半是概念性的和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2)编写的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编写本教材时,我们注意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同一类问题,只重点写清楚1~2个,其余让学生自行分析,达到触类旁通的培养目的。此外,教材编写要详略恰当,便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向阳、谭笑.精品课程建设中教材编写的创新思路探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106~108
[2]秦曾煌.浅谈编写电工学教材的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8(2):33~35
[3]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等.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遗传学基本概念范文
本文2023-11-10 17:56:1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