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市场研究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1 10:25:45浏览:379

境外市场研究

境外市场研究篇1

近期金价迭创新高,基金公司也开始凑热闹推黄金主题基金。据了解,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作为一只创新产品,已向证监会正式提出募集申请并获得受理。投资者关心:基金怎么投资黄金?它是跟着指数涨跌,还是在金价下跌的时候也能赚钱?

要说近几年最出风头的投资品,确实非黄金莫属。自金融风暴开始之后,金价屡创新高,先是突破1000美元大关,接着突破1200美元。黄金在今年表现得颇为疯狂。进入8月之后,金价在美国经济数据不佳的影响下重新走强,9月中旬开始势不可挡,不但一举刷新历史纪录每盎司1264美元,而且轻松顶破1300美元“天花板”,直逼1400美元。国内金价在节前最后交易日,也已全面突破每克280元的重要关口,金店首饰的零售价更是突破了每克350元。

易方达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黄金价格的持续走强,黄金再次成为市场资金流入的主要资产类别,境外投资于实物黄金的ETF数量和黄金ETF 的黄金持仓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境外注册上市的黄金ETF已超过30只,并呈快速增加的趋势;同期,境外黄金ETF所持有的黄金也已从2007年初的600吨左右增加至接近1800吨,3年多来增长率接近200%。另外,根据在贵金属市场研究与咨询领域全球领先的贵金属顾问黄金矿业服务公司(Gold Fields Mineral Services)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球黄金净投资总量几乎为2005年至2008年的总和。

价格越涨,追捧黄金的人越多。据悉,目前在温州、南京、武汉等城市都现囤金热潮,一次5公斤、10公斤购买黄金的大有人在。媒体报道称,北京一位神秘投资客,出手了自己位于京郊的第三套房产,转而用上千万资金投资实物黄金。由于今年十一长假期间黄金消费十分火爆,媒体甚至称“黄金周真正变成了‘黄金’周”。一位购买黄金的朋友坦言:通过配置黄金相关的投资产品,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也能有效地对抗通胀。

那么,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会如何投资黄金呢?据了解,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属于境外投资基金中基金(FOF),拟将主要投资于境外以跟踪黄金价格或黄金价格指数为目的的ETF、跟踪黄金股票指数的公募基金(含ETF)以及从事黄金采掘的公司股票等。该基金拟通过对影响黄金价格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把握黄金价格的长期趋势,并根据黄金、黄金采掘公司股票等类别的预期收益、预期风险水平变化进行资产配置,追求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境外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债券市场;发展趋势;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渠道,更能为融资者创造融资方式。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并呈现出诸多新特点。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将达到90万亿元。规模庞大的债券市场将持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完善,并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债券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将成为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

鉴于此,探讨中国债券市场优化与改善路径,对于完善金融体系、促进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推进债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思路。

二、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得了加快发展,债券规模、品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 年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超过45亿元,市场余额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日。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占比不断提高,丰富了市场主体融资渠道,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等,缓解了经济金融风险过度集的问题。二是品种和交易方式创新加快。债券品种方面已经发展出了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普通债等各类债券共存的局面,其中公司信用债增长较快,交易方式方面已经推出了债券远期、债券借贷等新方式。三是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当前机构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1万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持债比例显著提高。三是信息披露等市场化约束机制加快完善。四是风险防范体系逐步健全。五是对外开放加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将达到90万亿元,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场外市场仍是主流方向。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债券市场均为场内外市场并存,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当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交易机制和产品类型等方面存在存在分割,未来债券市场要持续优化,形成场外市场为主、分层有序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同时,我国债券市场逐步完善将使得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规模持续加大,形成未来持续的投资需求。

其次,市场化是发展的主旋律。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步向市场化为主导转变,客观规律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供创新动力,促进债券市场发展。一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发展潜力巨大并存,市场化方式才是推动产品、交易创新的基础,并最终达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标。未来,高收益债券等都将加快发展,各类利率及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将持续丰富,二是债券市场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将加快,三是协调发展是保障,未来要推动各类产品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的协调发展。

再次,加快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债券市场尚存较大空间,目前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持债比重较低,且境外机构持有资产中的债券比重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境外机构债券需求将持续提高。另外,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将逐步放宽,从而带来多元化的增量需求。

最后,绿色债券将加快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将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的资金周期长、稳定性好,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债券市场发展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也将加快发展。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绿色债券将成为离岸债券市场的重要部分。

三、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思路

债券市场发展涉及诸多环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下一步应制定债券市场发展路线图,纾解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推进市场稳健发展。主要着力点如下:

一是持续深化国债管理制度,加快制度改革。目前国债在实现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将成为未来债券市场发展重要突破。应提高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和次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增强国债收益率的基准性。要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并持续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品。要提高透明度,加强政策协调等,并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地方政府住房债券的发展,丰富地方政府债券体系。

二是积极发展公司信用债券。当前我国公司信用债券规模有待提升,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要大力发展公司信用债券,扩大发行规模,完善交易制度,减少干预,加强监管,提高效率。要推动高收益债券等创新型融资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加快完善会计制度,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统筹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创新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债券的审批和发行等环节存在诸多差异,重复监管等问题较为突出,要加强监管体制改革,尽快研究制定新的监管框架,明确相关监管职能,加强跨部门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积极探索金融监管运作机制,打破监管的物理界限,形成统一的制度和体系。大力促进债券市场交易、信息共享和全面管理管理,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

四是完善债券市场金融生态。加快修订《证券法》,为全面推行注册制提供法律基础,提高效率。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做市业务,增强市场稳定性。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做市商作用。加强交易、托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五是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强化信用约束,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率。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准入门槛,提升公信力。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加快构建市场化违约处置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健恒,唐薇.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回顾与展望[N].上海证券报,2015-9-11.

[2]荣艺华,朱永行.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作用[J].债券,2013(5).

[3]时文朝.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展望[J].金融市场研究,2010(2).

[4]谢多.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7).

境外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原因;优势;弊端;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改革中大型国企,还是成长中的中小民企,境外上市都并非一帆风顺。如何从众多的问题中汲取教训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诸多已境外上市和准备境外上市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妥善地安排企业境外上市,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一、完善境外上市企业的竞选机制

为了做好境外上市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政府部门必须善于寻找和抓住资本市场的规律,按照市场需要选择企业。

(一)要选择效益好的国家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利润稳定增长的优质企业先行推向境外市场发行上市,不能搞“扶贫”,抱着为国企解困的初衷,把境外上市看作是使部分有困难的国有企业脱困的手段,重蹈国内资本市场上的覆辙。

(二)在尊重企业实际情况和上市意愿的基础上,宏观把握境外上市企业的题材特点。应该尽可能少地推荐一些主要靠优惠政策支撑的产业、产品及企业到境外上市,因为中国加入WTO后,这些优惠政策日后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大压力,投资者对它的兴趣肯定会递减,相反,要更多地推荐那些靠自身力量得以快速发展的好企业到境外上市。

(三)把好企业的改制关,严格按照“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等原则要求拟境外上市企业,只有那些真正做到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新三会”的积极作用,维护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努力开发新产品,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股份公司才能上市,从而尽可能保证中国企业在国际股票市场的整体形象。

二、加快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对接

(一)深入研究国际资本市场。要在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尊重并尽量适应上市地或目标投资者的投资人心理与接受习惯。具体而言,为能得到境外投资者的认同,在上市推介和上市后的企业经营中,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是独特的题材,比如说有独特的技术,独特的产品市场,包括独特发展前景的新领域。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积极宣传国内企业。要通过全球巡演信息披露、股票市场表现、提高经营业绩等有效方式,提升国内企业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企业,消除地域的影响。

(二)引入国际规则,加强和完善信息沟通与信息披露。境外上市公司在充分、及时、客观披露信息方面,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公司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对公司的影响,制定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委派专人负责领导和组织公司中期报告、年度报告的编制及其他信息披露工作。2,加强与股票承销商、上市保荐人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他们成为公司与投资者、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3,加强与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的信息沟通,建立固定联络制度,定期召开信息沟通会议,定期举行巡回推介会,主动介绍公司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介绍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介绍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政策及其变化,介绍行业发展情况及其变化,并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对公司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公司将采取哪些措施应付这种变化。4,建立发言人制度。要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研究各种市场分析报告,并统一口径对外消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说明,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实报道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三、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健全境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反映了所有者、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是一个种制度安排。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关键所在,又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必由之路。1,严格政企分开。一定要解除境外上市公司与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政府机构与公司的相应部门没有上下级关系,公司与政府部门在资产、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也要彻底脱钩。政府部门不得干预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不得通过下发文件等形式影响公司机构的独立性。2,经营机构与控股机构分离。在境外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由国内原有行政部门或企业集团分拆上市的。其控股机构往往就是其背后的行政企业集团。在此情况下,一定要使上市公司和控股机构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控股机构主要通过股东会以法定程序对公司行使股东权利。公司的机构,特别是董事会、经理层、财务、营销等机构应独立于控股机构。3,强化董事会决策职能。境外上市公司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决策程序,不能以非股东大会的任何形式代替股东大会进行决策。公司也不得以其他形式(如联席会议)代替董事会进论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现状障碍及对策行决策。凡须经公司董事会决策的重大事项,必须按法定时间事先通知所有执行董事及外部董事(指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董事),并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4,规范董事会的运作。为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解决内部人控制行为,除了要尽量避免董事会成员与执行层的重合,加强对执行层的制约外,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将需要在关联交易和重大资产重组等问题上发表独立意见。公司的关联交易必须由独立董事签字后方能生效。5,加强公司监事会建设。监事会的首要职责是检查公司财务和重大决定,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行监督。境外上市公司要不断强化监事会的功能,明确监事会的权限,制定监事会的具体工作规则和议事程序,避免监事会流于形式。

(二)强调企业自身增长能力。长时期的快速经济增长给我国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但这不能代替具体企业的增长,事实上大部分的境外上市企业都没有实现投资者和自身所预期的增长。

境外市场研究篇4

该文指出,“经过几年的讨论,推出国际板的共识已在凝聚,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推出时机越来越近了。”

上海某投资机构市场研究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推荐记者先阅读该文。他说:“事实上,眼下国际板问题分歧巨大,对于该不该尽快推国际板观点几乎是针锋相对的,甚至被上升到了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远未被‘凝聚’成‘共识’。”

他认为,这种“共识”无法掩盖国际板问题导致的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场史无前例的争议。

记者注意到,2011年5月的上海陆家嘴论坛上,国际板成为“当红词汇”,风头盖过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多个重大问题。

令市场略感意外的是,与会政府人士众口齐推国际板。

除来自上海市政府、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人士言必谈“国际板条件成熟”外,一向言辞谨慎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以“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的发言,来回应上海市有关方面关于国际板建设的话题。

在国际板问题上,同样持积极态度的还有国内外投行。

早在2009年9月初,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德地立人就明确预计,如果股市平稳,国际板上市规则讨论稿有可能在2009年后公布。

虽然事实证明其当年的判断过于乐观,但近日德地立人再次对媒体称,国际板推出势在必行,“但一定要选择好时机”。而国际投行高盛也在5月30日研报称,“2011年下半年国际板可能即将推出”。

对此,反对当前推出国际板的市场人士似乎感到了压力。北京一家投资顾问公司高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看这架势,国际板或许是挡不住了。”

市场评论员皮海洲也表示,“虽然国际板分歧巨大,但并不排除霸王硬上弓的可能。”

在皮海洲看来,虽然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5月17日表示希望国际板是“顺产”,而不是“剖腹产”,但从创业板推出的经验来看,硬性推出的可能性很大。

地方压力

记者注意到,陆家嘴论坛后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加入“该不该现在就推国际板”的争论中,国际板问题正在变得愈发热闹。

随着争论的深入,近日市场中又派生出第三种观点:“国际板推出无大害、不推也无大碍。”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际板有点意义,但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意义。”换言之,国际板就是一项工作:推出也行、不推也无所谓;没那么急迫,也不是很必要,但真推出来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

但现实是,除了为上海争取“国际金融中心”之名,给上交所增加上市资源之利外,国际板还被赋予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缓解外汇储备压力和热钱冲击等多项功能。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寄望国际板来“摆平”上述问题,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推出国际板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确实可以体现人民币在国际资本交易中的计价单位作用,提高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但一个国际板对整个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他们认为,从根本上讲,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国际板的健康发展必须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前提条件和推动力的,二者关系不可倒置。没有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板就无法蓬勃发展。

还有人认为,国际板上市的境外企业将所募集的资金转移到境外使用,把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兑换为美元,拿到境外去发展业务,可以对冲相当部分的外汇占款。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从而减少汇率风险损失。

对此,光大集团总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助理秦国楼指出,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发行人将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换成美元汇往境外显然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而期望国际板起到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作用并不现实。

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向记者表示,国际板挂牌的是境外公司的股票,境外资金进入中国未必就去买这些股票。热钱很难“听话”,他们总是按自己的想法逐利,当房地产有机会时他们就投资房地产,当股市行情来了,他们就投资股市,并不想待在“池子”里。所以把国际板作为圈住“热钱”的“池子”,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机构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国际板之所以能够在争议声中迅速成为资本市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关键因素是来自上海地方政府的推动力。这种地方上的强烈要求成了监管层推动国际板事项的直接动力。

慎言“条件成熟”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一些证券市场人士和专家、学者在看待国际板问题时,更多地表示,慎言条件成熟。

市场人士水皮表示,坚决反对当前推出国际板,关键是考虑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和国内投资者的承受能力问题。

“众所周知,今年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宏观经济比较被动,外汇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导致中小企业受力不均,融资难这个问题在今年特别突出。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边缘,国务院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此时此刻,推行积极的股市政策,也正是为中国中小企业‘雪中送炭’。”水皮说,这种时候,不能眼看着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都解决不了,却还开起门来让不缺钱的世界五百强来拿钱。

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并不是十分乐观的情况之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风险和困难都比较大,这个时候急于推出国际板,负面作用显然会更大。

此外,有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大背景,也不利于国际板推出。“在此背景下如果推出国际板,跨国公司募集了资金后即便放在境内银行账户上,也可以享受升值溢价,从而获得无风险套利的机会。”秦国楼指出。

绕不过的外汇坎

同样是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国际板规则的拟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在境外注册的企业不受我国《公司法》的约束”、“中国《公司法》要求上市公司有监事会,有些外国公司则没有这样的要求”,以及“如果境外上市公司出现欺诈破产,中国投资者受到损失,是在中国还是到国外起诉”等问题。

鉴于有关部门至今尚未公布国际板的具体方案,上述问题是否已得以突破尚不得而知,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武汉大学法学院联合研究课题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仍然“在事实上存在着现实的法律障碍”。

报告指出,中国《公司法》将境内公开发行股票的主体限定在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范围之内。如果要推动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就需要修订相关法律,赋予境外公司进入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准入资格,为境外企业境内上市提供法律依据。

相关法律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眼下并没有看到修法的迹象。

“其实,现在最令监管层头疼的问题主要集结在外汇管制方面。相比之下,其他方面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近日,另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该人士表示,一直以来,中国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资本项目没能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由于人民币不是自由货币,资本项目下还有约1/3没有实现开放,这时候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在结算、交易以及投资涉及的其他具体问题的技术操作上都不会顺畅。例如,境外企业所募人民币资金如何出入境就是个难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证监会人士曾表示,境外公司募集的资金依照有关规定可以考虑允许其在中国境内使用,也可以在境外使用。但至今这一细节问题尚无定论。

吴晓求向记者表示,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国际板的境外上市公司的数量会比较少,发行规模也会很小。缺少这些前提条件,作为境外企业在中国A股发行上市的板块,国际板就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制度设计防“圈钱”

面对国际板的频频吹风,一些市场人士对于国际板会不会和创业板一样成为“圈钱板”甚为担忧。

在市场人士看来,如何控制国际板公司少“圈钱”,关键之一是发行定价中的制度设计。“在国际板发行制度中,应慎谈‘市场化发行’。因为市场化发行是以市场成熟为前提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鲁桂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鲁桂华指出,目前以散户为主的市场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如果国际板仍然和创业板一样秉承市场化发行的理念来进行制度设计,国际板一定会出现高发行价格和高发行市盈率,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圈钱板”。

武汉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境外企业境内上市的股票定价中,尤其要确保股票价格的合理估值,以合理的价格发行股票,避免境外企业到境内“圈钱”,导致境内投资者利益受损。

“国际板应摒弃当前的 A 股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可参考上市公司在境外市场交易价格的中期走势为新股定价。如参照半年均线所在位置来确定新股价格,以其股票在成熟市场的中期估值区域作为新股定价参考依据。这样可避免境外短期交易价格暴涨倒逼 A 股发行价格,避免高发行市盈率下的过度投机,以及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利益割裂,使二级市场定价也趋于合理。”武汉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

但也有市场人士担心,如果对境内公司发行采取市场化定价,而以行政干预方式控制境外公司发行价格,或许将授人以不当干预的口实。

秦国楼指出,对于境外上市公司在境内的增发也应当严格控制。因为A股的总体市盈率比境外市场高出一大截,即便发行价格下调,二级市场的价格还是会向较高的境内市场靠拢,跨国公司仍可以以增发等方式获得A股的估值溢价。

投资者保护难题

“相信未来随着国际板的推出,对境外上市公司的监管以及境内投资者的保护,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长期性问题。”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跨境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本来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股东所在地与企业所在地不在同一国家,这极易造成股东与企业信息不对称,股东参与成本和行权成本高,权利行使和救济渠道不畅等跨境难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证券市场对发行人监管不严,对投资人保护不够。在种这市场特点下推出国际板,无疑将会给境内股东权行使与保护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复旦大学法学院联合课题组出具的一份《境外企业境内上市与境内股东权的法律保护研究》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根深蒂固的行政主导模式,更加注重市场准入而非市场监管。这一模式对发行人监管极为宽松,发行人一旦进入该封闭市场,基本上可将“融资”与“聚财敛资”划上等号。

报告指出,在投资者权利需要保护的时候,中国证券诉讼制度也“显然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中国市场至今尚没有海外市场通行的集体诉讼制度。

此外,鉴于国际板公司境内上市后,境内投资者一旦需要向境外发行人主张索赔、分红等支付请求,即使索赔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但因为跨境执行需要繁琐和复杂的国际司法协助程序,诉讼效果实现的难度很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武汉大学法学院的联合研究计划报告中,主张借鉴存款准备金、保险准备金的规定,设立“发行准备金”,以保证这种支付请求得到良好的执行和保障。

所谓“发行准备金”,是指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时,为了保证股东和投资者利益而在募得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基金,以备股东和投资者在向上市公司提出支付请求时能及时获得偿付。

如果境外上市公司在中国境内保留一定数额的资金,在判决作出后,法院可以方便地直接从该部分资金里扣划,保证案件便捷地执行,从而有效保护境内股东的权益,减少境内投资者的风险。也可以便利监管部门对在中国境内上市的境外公司进行监管和处罚。

在具体操作上,该报告建议,发行准备金可以由监管部门、交易所或者行业协会来收取和保管,具体比例的确定应该兼顾发行人与股东的利益,综合考虑双方诉求后审慎确定。

境外市场研究篇5

陷入资金链危机的前两周,乐视正在以“颠覆者”姿态大跨步进军北美。

美西时间2016年10月19日,乐视在位于美国旧金山北部的艺术宫(Palace of Fine Arts)举办代号为Big Bang的会。

在旁观者看来,乐视此次入美颇具野心――不仅请了近千家中外媒体参加会,宣布乐视生态全面落地,还提出 “双总部”的战略,即以中国和美国为两个总部,以彰显北美市场对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地位。

这是自2014年提出全球化战略以来,乐视进入的第四个海外市场,此前三个分别是中国香港、印度和俄罗斯。

乐视落地海外的惯常做法是――选择当地一处具标志性的建筑,筹办一场规模宏大的会。

比如在进驻印度和俄罗斯时,乐视选择的分别是位于印度商业中心古尔冈的Kingdom of Dreams和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心的Digital October。前者是印度首个现场演出剧院,后者是俄罗斯著名的科技企业群落。

“不像其他公司小心翼翼地进入海外,乐视一下子声势就搞得非常大,感觉一下子全面入侵了。”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高级总监盛陵海对《财经》记者说。

乐视创始人兼CEO贾跃亭多次表态,美国是乐视全球化战略中最重要的市场。“世界向东,我们向西。” 他在10月18日的致美国用户公开信中写道。

不过,该场会出现重大纰漏――原定由贾跃亭亲自驾驶LeSee概念汽车上台未能如期进行,据贾跃亭现场解释,该车在从洛杉矶运送到旧金山的路上发生车祸。

会后,乐视网(300104.SZ)在中国A股的股价连续上涨两个交易日,截至北京时间10月24日,乐视股价上涨1.87%至45.33元/股,增幅不算显著。此后股价更是一路下跌,截至《财经》记者发稿,乐视网股价已经下跌至每股38.38元,下降了15.33%。

在市场看来,这次乐视的国际化动向未如期得到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受此次乐视资金链风波影响外,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对《财经》记者说,股价走低,也部分说明股民对乐视的海外扩张抱持质疑。

乐视的全球化也延续了其一贯的做法:全面铺开、快速扩张,因此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近日,乐视在国内爆出资金链危机,外界因此对其宏大的国际化梦想更增疑问。“乐视海外真的是排山倒海地投入,但回收可能就是小桥流水了。”一位接近乐视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扩张之路

“我们同时进入四个区域,美国、印度、亚太和俄罗斯,而且是全生态进入,它对资源的消耗可想而知。”

乐视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扩张首选中国香港。2014年8月,乐视在香港成立亚太总部。9月,贾跃亭题为《乐视为何现在选择全球化》的内部信。他表示,乐视此时选择全球化,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布局一定要考虑未来3年-5年的发展趋势。

但时至今日仍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贾跃亭当年说要发展海外的原因之一或是回避当时在国内碰到的风波。

中国香港是位列世界前三的金融中心,但是在中国内地迅速崛起的互联网产业尚未大规模渗入,旧有的商业体系根深蒂固盘踞于此。

特别是乐视想要撬开的香港电视业,TVB(香港无线电视台)这一垄断性巨头早已形成,与之抗衡多年的亚洲卫视也扛不住长期亏损,于2016年3月停播,同时线上购买的用户习惯尚未成型。

乐视为何把境外首战选在中国香港?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智能终端和生态系统研究总监闫占孟对《财经》记者分析,对于中国内地互联网公司出海,中国香港沟通优势明显,同时香港体育和娱乐业发达,受众群天然存在,另外香港受众也更容易接受付费的内容消费模式,这些都是乐视进驻香港的考虑因素。

两年时间里,乐视不仅高价买下英超、NBA播映权,还采用零月费套餐以低价争夺市场。

乐视亚太区执行总裁莫翠天2015年1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乐视在香港市场销售的智能电视超过3000台,线上销量占比50%以上。2016年1月,乐视手机进入香港。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向《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乐视手机目前在香港市场份额在4%-6%区间内。

内容生态构建方面,乐视除了购买CBS、Cinema World和Dream Works等国际电视频道内容,还自建网络剧,目前乐视自制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已经播出。

此外,乐视在内地的自制剧《太子妃》等也在香港地区播出。据《财经》记者了解,乐视在香港主要以采购和自建的方式构建内容生态,未与其他视频平台合作。

2015年一整年,乐视未落地任何新的境外地区。

直到2016年1月,乐视才进入它的第二个境外市场――印度。乐视手机最先进入,其后是电视。

对于硬件产品进入市场顺序,乐视亚太区投融资部门主管蔡昕h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这与当地用户消费水平有关,印度市场消费能力弱,因此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手机最先进入,通常情况下乐视会把最容易让品牌落地的产品率先投放市场。

手机首销当日,贾跃亭发表微博称乐1S卖出7万部,创造印度史上最大单日在线销售量。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向《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乐视手机2016年Q1、Q2和Q3在印度市场份额分别是1.4%、1.3%、1.1%。

在印度,除了购买本地内容外,乐视与EROS、YuppTV和Hungama三家视频和音乐提供商达成合作。目前,乐视在印度还没有推出自建内容。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驻印度资深分析师Tarun Pathak告诉《财经》记者,印度是一个有22种不同语言的国家,乐视想用单一方法撬动整个市场非常困难,因此只能引入线下电视频道和电子商务合作伙伴,现阶段自建内容还显得为时过早。

2016年9月,继亚太地区之后乐视进入俄罗斯,目前已开始发售手机。

2016年10月,乐视落地北美。其实,自2015年以来乐视已经频繁在北美市场展开动作――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99亿元)买下雅虎在加州圣克拉拉县的一块土地作为乐视的北美办公室,斥资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5.93亿元)收购美国市场份额第二的电视机厂商Vizio。

《财富》杂志11月7日报道,这起7月份宣布的并购案,交易到现在仍未完成。

一位接近Vizio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乐视收购Vizio只支付了6亿美元预付款,剩余资金一直没有到账。对此,《财经》记者发邮件向Vizio查询,截至记者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乐视在美国提出开放的内容生态,将平台开放给Netflix、Google、Hulu、SHOWTIME、SLING TV等众多视频内容服务商。闫占孟对《财经》记者分析,乐视在美国资源不足,开放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开放才能互换资源。

从中国香港到印度、俄罗斯,再到美国,蔡昕h告诉《财经》记者,乐视的全球化路线应当说是非常清晰的。

她分析称,香港作为中国人熟悉的成熟市场率先进入,印度不论从人口总量还是市场增长都具有强吸引力,俄罗斯作为人口大国、政治强国,将是乐视下一步布局欧洲的重要根据地。

此次进驻的美国,是现阶段乐视海外拓展最重要的市场,乐视希望三年后旗下一些子生态在美国上市,现在乐视在美国设立双总部也是为之后上市做准备。

蔡昕h表示,乐视的生态战略在美国取得成功后,下一步就是进军欧洲,到那时俄罗斯将会是乐视欧洲市场的重要根据地。

11月6日,贾跃亭在内部信中表示,乐视全球化战略扩张告一段落,阶段性聚焦现有中、美和印度三大区域价值市场,分步取得真正突破。一位乐视控股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美国是乐视全球化今年的宣传重心,俄罗斯则会是明年的重心。

不过在11月9日,贾跃亭在乐视网投资者交流会上反思,乐视的全球化扩张步伐太快。“我们同时进入四个区域,美国、印度、亚太和俄罗斯,同时进入而且是全生态进入,它对资源的消耗可想而知,这也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组织能力。” 生态与资本的全球化

乐视全生态全球化的背后,是其资本的全球化

乐视全球化故事的逻辑是,先用硬件切入海外市场锁定用户。一般手机的使用周期是两年,电视是五年,这样乐视可以有一定缓冲时间发展内容。

进入之初,乐视会与当地一些大型内容提供商建立合作,保证乐视终端上一开始就有内容提供,之后乐视会进一步自建本土内容,希望以视频内容为核心资源,通过会员内容订阅和广告等获得收益。

一位乐视相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现阶段,虽然乐视在海外与一些视频平台开展合作,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状态,未来,乐视会加大在海外市场的内容投资与制作力度,希望乐视在海外能像乐视在中国一样掌握内容的主导权。

早些时候乐视就已经在美国市场展开内容筹备工作。

9月13日,乐视美国影视公司(Le Vision Entertainment)成立,负责乐视影业在美的工作,前派拉蒙影业和梦工厂总裁亚当・古德曼(Adam Goodman)任公司总裁。

乐视在国内一直采用以会员和广告收益补贴硬件的模式发展,通过低价出售终端(包括电视和手机)吸引用户,增强消费者对乐视视频内容的用户黏性。

根据乐视网2016年半年报,在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0.6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5.59%,其中,会员及发行业务收入31.09亿元,广告业务收入15.60亿元,二者占据营业总收入46.4%。

虽然终端业务收入51.32亿元,但是终端成本为66.05亿元,利润为负。同时,该半年报显示,负责乐视电视线业务的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净利润为负5687.34万元。

和在中国内地一样,乐视延续硬件不赚钱甚至亏钱的模式,希望以乐视的核心资源,即视频内容的会员订阅和广告获得收益。但乐视在海外则正好相反,先用硬件获得用户,再逐步构建内容以实现盈利。

对于乐视从硬件到内容的逻辑,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现出忧虑。

“本质上它还是一种卖便宜硬件的模式,先要有硬件有客户数才有内容盈利的机会。”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士洪波说,“但是这套方式在中国吃得开,在国外未必吃得开,便宜不是美国用户首要关注的东西。”

一位接近乐视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乐视的海外投入真的就是排山倒海地投入,但要是回收就是小桥流水了,无论是广告还是订阅都是一点点来的,而且乐视的硬件销售还是低价或者是负利销售的,所以前期盈利是很困难的。”

另一位长期研究乐视的资深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它会不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上国际化其实是想通过国际化的传播,提升乐视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增大对资本的吸引力。”

上述人士称,乐视的最重要目的是要将其生态中的公司拿到美国等海外市场上市,以融到更多的钱。“我们的战略需要我们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这意味着我们未来要在美国上市。”

乐视全球资本高级副总裁郑孝明11月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透露,乐视已经为这个目标搭建了财务团队,计划在 2019 年正式完成上市工作。但其并未透露上市主体是哪家。

境外市场研究篇6

1.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义

1.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其主要表现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因不断增多,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不断增加和扩大,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充,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依存度、互补性和制约性不断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1.2适应市场一体化的新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市场的一体化,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协调统一的市场体系。

1.3适应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容很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方面把国内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加创汇额度;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资金,直接增加资本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增效增收目标。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种具体形式。

2.发展外向型农业存在的障碍因素

2.1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保护性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本国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通过卫生安全、质量认证、标签、包装、环境保护、计量单位等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入。

2.2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 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其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协调统一的结果,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众多,难于调节和控制;二是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极强,使农产品生产的回旋余地较小,转产的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三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四是农产品加工比例小,产品的附加值低。

2.3农业生产要素的弱势性 农民是弱势群体,其弱势性表现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既不能有效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难于很好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需要;龙头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3.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3.1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基地水平 发展外向型农业应考虑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地确定结构调整方向,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潜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竞争力。

3.2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 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农业工业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和必然结果。

境外市场研究篇7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全球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三)海外培训员工的风险防范

员工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与国内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海外的经历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在员工行为规范方面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例如,由于不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员工会在心理上不自觉地筑起沟通的障碍。再如,生活习惯、工作风格、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可能会引起与合作方不必要的冲突。这些都应该提前考虑到,早做防范,避免产生问题后再补救。事实上,海外培训员工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人才的流失。对于这种风险,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提供相应工作的机会。特别是在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由海外接受过培训的员工担任相关职位,学以致用,使得海外培训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得以体现。此外,还要让员工在企业里永远能感觉到挑战的存在,永远可以学到新的技术与业务。另外,在员工有了良好的表现以后,在薪资待遇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提升。

境外市场研究篇8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公司开户环节实名制工作的通知》,新的实名制本月起开始实施。对于实施前已经开户的投资者,规定了6个月的过渡期满足新的规定,否则期货公司应当限制其开新仓。按照《通知》要求,期货公司在开户环节加强实名制工作。

股指期货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在中期协、深交所、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姜洋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期货市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快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创新,推动期货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服务水平;针对国际市场的次级债危机情况,深入研究衍生品市场出现的新问题,避害趋利,构建坚固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

姜洋说,股指期货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制度和技术准备已基本完成,中介机构参与金融期货相关的行政许可审批工作有序推进,投资者教育和培育工作深入开展,相应的风险预警、处置体系以及监管安排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审批工作和风险监管还在进行,近期推出的概率不大。

而在期货实名制开户实施之后,期货公司担心股指期货推出时出现大量集中开户,也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投资者为股指期货预开户。

据一家大型期货公司客服工作人员介绍,自从我们获得了中金所会员资格之后,每日大约有20人来咨询股指期货的开户事情或者来预约开户。较大一部分是为股指期货而来。从这些投资者所咨询的问题就可以判断客户开户的目的。

投资者开户主要的针对性问题包括咨询股指期货交易规则的细节性问题,比如:交易过程中的出入金的具体细节应该怎样;如果发生纠纷,纠纷解决的办法到底是什么等等。

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蒋瑛琨认为,(一)、境外市场研究:期货推出对标的指数以及标的股相对于非标的股的变化的影响。沪深300 指数期货推出渐进,市场各方非常关注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两个层面的影响:对现货市场本身的影响以及指数成分股相对于非标的股的不同影响。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在过去一年时间内进行了充分研究,并保持一贯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样本包括境外成熟与新兴市场的综合类市场指数、行业类指数期货。实证结果表明,期货推出事件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长期影响趋于消失。

(二)、我国市场预测:沪深300 指数期货推出对市场的相关影响,我们秉承一贯观点。

(1)短期看,沪深300 指数期货推出作为事件影响,其推出前后,指数自身波动性取决于市场因素及期货推出的综合影响。如果现货市场本身处于正常阶段,可能会触发标的指数短期波动及价格异动。另一方面,就相对表现而言,相对于非标的股而言,标的股相出现波动性、价格走势异动的概率较大。

(2)中长期,权重股享受合理溢价,期货推出并不会显著加剧标的股相对波动性,期货推出后的起步和发展阶段,标的股相对非标的股的流动性会有一定程度提升。长期看,市场本身、以及标的股相对于非标的股的表现取决于市场本身。

(三)、机构策略建议:基于期货对标的指数本身以及标的股相对于非标的股影响的角度期货推出前,适时购买估值合理的沪深300 权重股及其他成分股,享受向上波动的成分股溢价。期货推出初期,如果市场估值合理或低估,则现货市场上涨可能性很大,此时成分股(权重股)可继续持有、直至达到合理估值上限。如果届时高估,则宜减持成分股(权重股)。

境外市场研究范文

境外市场研究篇1近期金价迭创新高,基金公司也开始凑热闹推黄金主题基金。据了解,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作为一只创新产品,已向证监会正式提出募集申请并获得受理。投资者关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