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原理范文
基础化学原理篇1
一、2012年理综化学试题的特点、走势解读和剖析
1.注重基础,重视主干,突出学科“双基”考查
从以上试题和考点分布来看,试题突出了对高中化学主干与核心知识的考查,必做题部分仅有10题,但设点全面,涉及内容包括化学常识、阿伏加德罗常数、分子组成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用语、热化学、电化学、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化学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在题目设置上,每题围绕一个主题多面设点,扩大知识覆盖面。以选择题为例,每题设计一个主题,各个选项围绕主题考查不同的知识内容或从不同角度考查同一知识内容,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整份试卷的知识覆盖面,提高了考试信度,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主干与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第7题围绕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试剂存放方法、试纸变色原理判断、萃取现象分析、离子检验原理等;第8题化学基本常识判断,四个选项分别涉及到医用酒精、太阳能材料、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正误判断;第11题围绕溶液的酸碱性,从酸碱混合溶液体积、pH、氢离子浓度计算、溶液离子浓度关系等角度考查对溶液酸碱性和离子关系的正确理解;第13题围绕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描述进行推理判断,涉及粒子结构、考古鉴定元素、空气液化分馏成分、原子半径比较、分子组成、化学键、原子结构、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第II卷的填空简答题,同样体现了主干突出、设点全面的特点。如第26题以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为情境,涉及铁的卤化物的化学式的测定与计算,氯化亚铁、氯化铁的制备,氯化铁、高价铁的含氧酸盐的性质和应用,高价铁的含氧酸盐构成的高容量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27题以光气(COCl2)的合成为载体,涉及到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方法,燃烧热的概念、盖斯定律的理解与运用、反应热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与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大小比较、影响因素分析判断,平衡移动原理的运用等重要内容;第28题以合成溴苯为情景,巧妙考查实验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理解、实验现象解释、装置作用、仪器选择、实验步骤目的分析、物质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总之,第Ⅰ卷试题以常见问题情境展开,第Ⅱ卷以运用主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的新情景展开,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选项或问题,考查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评判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立足实际,注重能力,突出学科素养考查
立足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化学现象为问题情境,以考查考生学科能力为命题立意,这是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多年来坚持的原则。
立足实际是2012年化学试题的一大特点。试题选材依据生产、科研实际,不刻意杜撰,也不闭门造车。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以第Ⅱ卷填空简答题为例,第26题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作为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新的净水处理剂、关心新能源电池;第27题选材涉及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的重要物质光气;第36题则围绕黄铜矿炼制精铜的真实情境展开;第37题涉及在荧光、光导体材料、涂料、颜料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的ZnS;第38题围绕防腐剂尼泊金丁酯的合成。化学的应用性渗透到每一个题目之中,充分体现化学与科技前沿、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新情境背后潜藏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类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让考生真切体会到化学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可谓是一举两得,十分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基础化学原理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基础概念与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初中化学二者缺一不可。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计划安排还是课堂教学任务都必须做到对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搭配。
一、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受系统的化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但学生只有将每一种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学会学好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更为抽象的整体化学概念。换句话说,初中化学中的每一理论与概念都是组成化学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感知学习、基础整合和脉络理清,以便掌握化学的整体脉络。
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中,就有许多需要感知和整理的基础概念,如原子、元素、原子核等概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要求将概念知识进行基础整理后再了解这一章主要有四大知识要点分别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和化学式,并分别列出这四类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条例,学生熟悉记忆后便能给自己脑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物质知识点脉络图。此外,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时搞清楚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都有所帮助。
二、以实验教学为手段,打牢基础知识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这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分量。现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实验教学的手段、方式、效率提升办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课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实验包括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及二氧化碳溶于水等性质的验证的演示实验。众多不同效果、不同参与形式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这样,一方面以不同的形象方式展示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验证,加固学生对二氧化碳基础知识的记忆。
三、交替开展化学教学,构建基础框架
理论概念与实验教学共存于初中化学之中,从重要程度来看二者属于同等地位。从教学要求来看,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于一体,开展交叉教学,让其相互印证,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介绍化石燃料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个概念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可信度,可以向学生列举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化石燃料,并了解常见化石燃料的基本情况。然后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甲烷燃烧的实验等。这些探究性或者演示性的实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一一验证不同化石燃料的理论概念,让大家对化石燃料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丰富教学成果
学习知识就像盖楼,需要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建设。初中化学教学也采用这种模式,将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的划分。概念原理性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属于两个独立的部分,也分别遵循了这样的排列规律,由教师安排进行层层递进和逐步上升式的教学。当然,这二者在层次递进快慢程度、节奏步调上都比较相似而且相对稳定,教学时产生的效果也能相互呼应。在这种化学教学中,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效率齐头并进,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二者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相互累加,从而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整体遵循这一规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同样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更为深化,教学难度和理解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一单元的课程设置属于典型的层层递进形式,教学时可以给不同深入层次的概念原理内容搭配不同难度的化学实验。如教学时教授溶液概念时搭配蔗糖溶解实验、教授溶质和溶剂概念时搭配碘和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搭配水和乙醇的互溶实验等。
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能力的培养也是概念原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重效果。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洗涤玻璃仪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等演示性的实验,可以让他们更加的细心并且锻炼出能从动作、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现重要细节的能力。其次,概念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线索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学习到从质量守恒定律中领悟对等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的条件,还能在不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中逐步锻炼出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第三,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综合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观察、推理和思维整合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时候,就需要将有关碳的概念原理教学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事实上,无论是概念原理部分还是实验教学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中二者都不可缺少。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大家最好能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将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搭配,使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达到“强强联合”,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中庆.浅析如何对化学概念、原理进行有效教学[J].化学教
与学,2011(5).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教师,2011(23).
[3]霍志刚.谈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作用[J].教育创新学刊,2012(3).
基础化学原理篇3
关键词:材料化学;教学问题;改革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4
材料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及主干课程,是在化学学科、材料科学的相互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我们所采用的材料化学课程包括了晶体学基础、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等内容。材料化学的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分析、解决材料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材料的合成方法、表征手段,使学生掌握材料结构的基础理论,熟悉材料应用领域中的一系列知识,掌握材料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等。并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材料化学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材料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等的出现,材料化学的快速发展要求教材不断更新,材料科学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日益融合,材料科学研究已经深入到源自尺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微纳结构材料等等。并且材料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材,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需要具备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特征。但是目前,教材对学科的原理、规律等难以阐明,缺乏较强的理化基础,根本无法适应学科的发展变化。一些大学毕业生就算具备很好的理论基础,也缺乏适应能力,后劲不足的缺点。对于材料化学研究的目的来说,教材具备应用型能够学以致用,目的明确;而教材具备前沿性,能够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能够恰当地反映材料科学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发已经成了高科技中作为活跃的部分,从实验开发到工业应用,材料研究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在材料化学的教材中,需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一特征。另外,材料化学学科发展实践短,研究范围广,是一门新兴学科,课程参考教学资料少,存在本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不能及时充实到教材中的现象,对教材编著人员素质要求高,因此,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要进行很好的选取、改革和优化。
2 材料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
2.1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内容选取上,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两条原则。首先,材料化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加强基础、突出应用、提高素质”,因此,要根据材料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和课程特征,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材料化学专业的材料化学课程强调基础理论,适当地介绍一些传统材料,适当地加入一些内容,如:晶体理论、能带理论、热力学基础、金属结构近似模型等等。其中晶体理论包括晶体缺陷、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晶体结构对称性等等,不能有物没有理论,也不能有理论没有物理,并且还要适当的介绍一些新型功能材料结构、使用性能等。同时,还要突出其基础理论性,要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突出材料合成条件、结构性能的关系。其次,要根据学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如:整体优化、精选内容、跟踪前沿等,根据教师的特长及科研成果,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实现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力求能够反映出当代材料化学新成就、新工艺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材料化学发展趋势,如: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选取与优化材料化学课程内容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化学在材料科学总的地位,熟悉材料化学的定义、材料类型、材料应用,了解与材料科学有关的期刊,了解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功能、用途。材料化学结构理论要求掌握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对称性概念与性质,主要包括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原子结构等。要求要了解常见的对称元素系、疯子的几何构型等等,熟悉金属、离子化合物晶体,了解群的定义,常见分子点群,了解描述晶体结构的表达方法,掌握金属键能带理论、金属单质结构的近似模型,了解晶体学语言转变为化学语言等的方法,熟悉分子之间作用力等,了解不同化学元素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了解不同材料的本质区别。材料化学合成原理与技术,要掌握材料制备技术,如:无定型材料的制备和晶体材料的制备等,熟悉无机材料制备基础理论,如: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熟悉高分析材料合成原理与方法。如:自由基聚合、高分子化学反应等。并且要熟悉晶体X射线衍射原理等等。其次,要加深理解各种传统材料结构决定性能的观点,熟悉几类重要材料,如:玻璃与陶瓷、聚合物等。另外,要熟悉纳米材料概念、技术等应用前景,了解光学功能材料、电性能材料等。
2.3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措施
一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抵学习材料化学的基本原理,要重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处理好材料结构与性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二为了贯彻少而精、精而新、新而优的原则,在讲解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的连贯性,注意适当穿插新的研究成果,处理好课程内容更新与精选、更新与基础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渗透、促进作用。
三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作用,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练习,拓展并深化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为了训练学生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思维方式,要重视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学习、运用,为化学理论提供一种思维体制,总结更新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
五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的关系,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奇.材料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2(09).
[2]柴波.《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初探[J].广东化工,2014,41(18).
基础化学原理篇4
1基础化学原理绪论课的重要性
一门课程的绪论课讲授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及教材的推测评价。如果绪论课没讲好,学生一开始对这门学科的性质、重要性不清楚,自然就会影响以后的听课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基础化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并且面对大一新生开设,所以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以及促使其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大一新生在入学初期不能积极主动应对角色的转换,对自己所属专业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于基础化学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专业课的关系几乎一无所知,因而往往忽视对该课程的学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必须重视基础化学原理绪论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第一时间,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责任感[1],初步了解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2教学内容设计
(1)关注化学学科发展,讲授内容与时俱进。化学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基础化学原理绪论课的讲授内容必须能够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比如在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时,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定义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19世纪,化学被认为是原子的科学,发现新元素是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化学科学的前沿;随着20世纪下半叶科学的迅速发展,化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发现新元素,而是合成新分子,所以化学被认为是分子的科学;进入21世纪,由于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化学被认为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2]。泛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超分子、高分子等10个层次。鉴于课时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笔者没有对这10个层次一一讲解,而是以艾滋病毒(HIV)与C60能够形成超分子,从而利用C60可以抑制HIV为例,简单介绍超分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当今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认识更加深刻,且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2)根据不同专业因材施教,树立专业思想和信心。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绪论课讲授的内容应与其专业有一定联系。本文以授课对象是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说明绪论课在内容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在向学生讲解化学学科在科学领域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时,为说明化学技术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笔者着重向学生介绍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教授。他接连攻克重重难关,最早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催化剂,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发展的基础。之后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不断丰富和齐全,并形成系列,不但大大满足了国内炼油生产的需要,也使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少有的裂化催化剂出口国之一。丰富生动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从事化学化工行业大有用武之地,而当务之急是学好基础课程———基础化学原理。在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时,我们引用了徐光宪院士的观点“21世纪的化学研究有六大趋势”[2],针对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笔者重点向学生介绍这六大发展趋势中的第四和第五大趋势。首先向学生介绍第四大趋势即合成新分子和新材料仍是化学学科的主要任务,以满足人类生活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之所以向学生重点介绍第五大趋势即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是因为传统的化工企业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也同时带来很多严重的负面问题。此时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化学化工行业不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化学是能够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作为一名化工专业的学生,更加有责任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由此引出“走绿色化的道路是化学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必然趋势”。此外,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大一新生已对今后的就业密切关注,所以我们在绪论课教学中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前景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本专业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坚定了献身化学化工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3)密切联系实际,旁征博引,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如果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仅仅是一些定义和原理的简单堆积,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了讲好绪论课,我们充分利用期刊及网上资源,搜集了许多新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图片以及动画等资料,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比如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研究内涵就是通过具体实例(如某著名进口品牌化妆品检测出禁用成分铬和钕)引出的:通过介绍铬与钕的特征与性质引出“无机化学是研究所有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的学科”;通过引用检测机构对铬和钕含量的测试结果指出“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科”。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为了提高绪论课教学质量,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4)推荐一些重要的化学学科参考资料,营造一定的学术氛围。为满足大一新生的求知欲,初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在绪论课中介绍一些国内重要的专业性期刊及查阅专业文献的途径和方法是必要的[3]。我们结合基础化学原理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学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化学学报》、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这些期刊登载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研究论文,反映了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由于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接受与领会需要一个过程,但通过以上做法,在绪论课教学中营造了一定的学术氛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启发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基础化学原理篇5
【关键词】 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衔接 电化学
高中化学分为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选修理科的学生一般均在完成共同的必修模块化学1和2学习后,进入选修模块化学的系列学习。而现在全国高考都在必修1、2的基础上加考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必修二中的第二章分别与选修四的一、二、四章内容对应。由于所讲内容大致相同,知识也有很大程度的重复,因此,这就给广大教师上课带来了一定麻烦,如何做好选修四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衔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选修课程的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化学基础为例探讨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的衔接策略。
1 电化学在必修选修中的出处
2 电化学在必修选修中的知识链接
2.1 电化学在必修2中的体现。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在必修二教材中,学生们通过前一章节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的天地中。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原电池这一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我认为教学的重心应落脚到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子及电流的流向,正负极上发生了何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属于了解层面,然而在教学中的一些习题,让人不知所措:如写出某电池某电极的电极反应式、进行原电池的设计等,这种题目是否已经超出了必修模块的教学?很多老师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稍不注意就拓展到了选修四,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很多老师认为选修四是必考内容,在高考中式必考的,因此讲的一步到位也好像不过分。其实,这种观点就是对选修与必修内容要求及教学大纲的一种公然的亵渎,实际上是教学上不求甚解,不研究教学的一种懒惰表现,这在一些对新教材比较陌生的老师身上更为常见。
2.2 电化学知识在选修4中的体现。选修四“电化学基础”部分,在原必修二原电池的基础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包括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四部分内容。第一,在原电池这一节是以必修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中闭合电路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同时,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一个容器的原电池工作不能持久,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要让它在原理上有实用价值就得将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开在两个容器中,不能让两者直接接触,而盐桥就是用来沟通内电路的装置。必修2里的原电池是基础的知识,而选修4里的原电池是必修2里的原电池的拓展和加深。第二,通过前面关于原电池的学习,了解了化学能怎样转换成电能的理论性问题,而化学电池则是通过进一步了解原电池原理而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是一类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电源,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讯,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电池有所了解。正是基于这一点,教科书一开始设置的学与问就是要学生自觉地将自己已经积累的感性知识与新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总之,电化学在选修中体现了与必修二内容的差异与层次来,对知识与原理的要求相对必修二而言更深入了,更高了,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追求知识的灵活运用了。
3 电化学基础部分可按如下方式顺序学习
3.1 按必修中学习层次组装原电池进行实验(可用铜、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发现不仅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说明锌失去的电子并没有全部从导线流入铜片,能量转化效率偏低,应想办法提高效率。引导学生根据原理设计装有盐桥的原电池,并学会电极反应的书写。
3.2 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过电池,与学生系统归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电解池的概念及其应用,训练学生各种电池中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的书写,真正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以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腐蚀为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腐蚀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得出常见的金属防护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 蔡文联等.“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模块衔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8):39~41
2 陆军.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内容教学的衔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
基础化学原理篇6
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实际,在“培养‘大工程’背景下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有一定人文素质的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总体要求下,根据以往教学实践,我校先后于2006年和2010年重新修订完善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化学化工学院特色,加厚了理科课程,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淡化产品背景,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适当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加了创新学分。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衔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和产品市场开发能力,适应能力更强,就业面更广。该方案已从2011级学生开始执行,逐步形成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以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定位、以科学的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途径、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关键、以合理的评价机制为导向、以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的高等化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该方案设置了以下几个课程模块:(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包括: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教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体育、就业指导、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2)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其实验、电工学基础、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工程制图与CAD、生产认识实习等课程。(3)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化工专业实验、科技写作、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专业英语等课程。(4)专业素养教育平台:课程包括:无机化工工艺学、有机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概论、环境工程概论、反应器分析、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开发与放大、工业催化、工业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等。(5)素质拓展平台: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化工系统工程、聚合物工艺学、化学工程前沿、非金属材料概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计算机在化工中应用、化工安全技术、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等。后两块内容学生可根据特长、兴趣和职业规划需要选学部分课程。
新修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特点:(1)教学总时数有所压缩,总学时由2800学时压缩到2700学时;(2)口径拓宽,基础得到强化;增设了200学时左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素养课,有利于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陶冶其情操。(3)实践实训课时或学分比例有较大提高;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见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化工生产单元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等。(4)选修课比例进一步增大。(5)适当增加了创新学分。从大一到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每年都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发明和创造,其成果经认定后可计创新学分,代替部分素质拓展学分。(6)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取消合并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更为精炼,联系更为密切,课程体系适应面更宽,有利于个性化发展。
新大纲明确了工程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两条知识主线:第一条课程主线包括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与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机械设备基础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生产实习化工工艺化工设计化工专业实验化工生产单元实训化工设计实验毕业设计;第二条课程主线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化工单元操作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专业素养拓展课仿真培训模拟生产实习化工系统工程毕业设计。
2 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的同时,我们对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原来为统一培养模式,改为“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分专业培养,以后又改为“2+1+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主要学习通识教育模块和学科基础模块内容,第三年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模块内容,第四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学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四年级下学期集中精力作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散在四年中完成,交叉学科内容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插分散在前三年完成。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就业层次。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础化学原理篇7
关键词: 《化学反应原理》 新人教版 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均纷纷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阶段,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分别定义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这就直接为新高考的内容奠定了考题基础,在新高考必考内容当中,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开设主要针对理科生,该教材具体划分为四个章节,即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及电化学基础。如今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多个省市使用多年,其在高考中真正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对比分析
1.1比较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比《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其更系统地介绍了化学基础性的原理知识,包含了更丰富的知识点,但是整体内容比《必修2》第二章更抽象。因此,《必修2》第二章其实就是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基础,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是《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深化。在《必修2》第二章中,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全面,但点到为止,并不深入探索。而新人教版则更在于对化学问题的揭示,着重对学生无机化学素养的培养,内容中添加大量无机化学知识,表现在电离度、有效碰撞理论、溶度积及沉淀溶解平衡等方面[1]。
1.2比较教学目标
两者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像《必修2》第二章更多地重视化学知识和社会、科技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该教材的目标主要是学生更多地了解、知道、掌握及体会更多的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性学习目标及体验性学习目标,对学生技能掌握要求不高。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更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理解、认知、学会、应用及体会化学相关知识。相比《必修2》第二章而言,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学生的体验性和技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也由此提升,所以直接成为考试的重点,从而为学生化学学习增加不小的难度。
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及教学策略
2.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材本身知识点过于集中,且内容较抽象,学生要理解所有知识点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2)学生自身原因所致,由于教材知识点集中,内容抽象,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匮乏。也有部分学生本身学习方法不当,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等。(3)教材内容知识容易,但考试题目偏难,教材内容的设定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和掌握,但是考试试题完全不同,因此很多学生会感觉考试题目比教材知识难很多,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2.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策略
2.2.1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不可能适用每个学校和班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善教材的内部特征,促使教材本身不断优化。要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合理地调整教材章节学习顺序,比如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电化学基础;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四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知识分散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学习[2]。
2.2.2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因为新教材教学难点问题,可以选择与多媒体联合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自行动手探究化学宏观现象,从而由此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使自身的学习方式更形象。
例如: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采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出食物在冰箱内保存的时间长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生活和化学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借机提问:“食物在冰箱内时间较长,说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是怎么影响的呢?”由此促使学生进行讨论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将随之加快。
2.2.3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
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知识时,都觉得教师所介绍的解题策略严重不足,知识学习起来容易,但是考试做题时却面临较大的难度。由此极大地打击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要改善这一情况,必须改善教学情况,强化学生习题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切记不可选择题海战术,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精选经典考题,由此归纳出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思路,最终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3.结语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差异对比非常明显,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方面。因此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由此逐渐成为高考的重要考试内容,然而该教材在教学当中面临一定的教学难点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阻力。为此,本文推出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以及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等策略加以解决,期望由此改善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娜,杜淑伟,贾晓春,张旌.基于学生学习诊断的初中化学“复杂装置中实验现象的描述”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
基础化学原理篇8
1.准确理解《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本文简称《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高中化学教学、学业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依据,《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两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新高考中的考点和要求。
(1)必考题考点对《化学1》中“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和“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内容不作要求;《化学2》中“电解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电解CuCl2溶液的原理及电极反应式、原电池、电解池的判断”等内容不作要求;《化学反应原理》只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类水解作必考要求。
(2)对同一考点,如出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要求不一致,则应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如《必修2》专题3第一单元,对“根据有机物中各元素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考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发展要求,考试说明列为必考b级要求。在《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电解池”是作为发展要求,而考试说明对工业电解法制氯气是必考a级要求。此外,还应及时学习新的《考试说明》,注意变化点。如《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考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是发展要求,考试说明(2014版)作为必考b级要求,考试说明(2015版)又只为选考要求。
(3)当同一考点在《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出现要求不一致时,应以《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中的要求为准。如《必修1》专题3第一单元,对“Al(OH)3的性质”是发展要求,而《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要求能比较“NaOH、Mg(OH)2、Al(OH)3的碱性强弱”。 在《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对“铵盐的性质与用途”是发展要求,而《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三单元,对NH+4水解又是必考要求。在《必修1》专题3第三单元,对硅的晶体结构不作要求。在《必修2》专题1第三单元,对“石英的微观粒子的排列方式”是必考要求等。
2.深入研究新高考试题,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高考作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的主要依据,其试题在命制上往往能够体现当下教育的要求,考查内容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教师应深入细致研究新高考试题,领悟新高考理念和命题的要求,指导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省已分别在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进行了两次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教师应深入细致研究这两次考试试卷,统计试题各题的考点,找出试题的考点分布。从分析来看,学考侧重对《必修一》的考查,其次是《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考查较少。选择题都是基础题,学考四道非选择大题,分工明确,考查四大块知识点:简单有机合成、无机推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比较发现2016年4月试题中有机合成、化学计算两题较2015年10月的难度稍有加大。学考考查的多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数题难度不大,少数题稍有难度,个别题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落实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把握教材的广度,不要因为教学进度紧盲目去掉课本中一些自以为不重要的考点。
加试题有三个大题,涉及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及元素化合物。2015年10月试题将化学反应原理融入无机推断和化学实验两道题目中,2016年4月试卷则将化学反应原理设为完整的一道题,考点涉及到模块的全部专题,删掉了无机推断。有机题两次试题的模式基本相同,内容都是涉及有关芳香族化合物的药物合成。题目都是利用所给的信息和已学知识进行推断,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书写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机物性质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题干中所含物质的合成路线设计。化学实验题涉及的原理是课外的,但考点是课内的,注重化学实验基础和基本技能及研究能力的考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复习应考时,要使教学的深度恰到好处,应加强对考试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适应新高考题型,提升高考成绩。
3.细致钻研教材,提高对教材的认识度,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教材是系统阐述教学内容的教学蓝本,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此,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1)准确定位教材知识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程度的层次。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教师要明确每块教材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到a、b、c哪一个层面,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
(2)钻研教材,提高对教材的认识度,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在模块中有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体现了作者的编写理念,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吃透编写者的意图,准确把握处理好教材内容。对教材要达到“懂”“透”“化”,“懂”是指理解教材,“透”是指对教材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是指将教材的精髓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观点。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的深广度恰到好处。若把握不好教材的深广度,则会出现该详细讲的重点内容没有挖深掘透,拓展不开,讲不到位;考试要求不高的内容,反而大讲特讲,耗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事倍功半。
(3)加试题限定选修的《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和《化学反应原理》,有许多考点与《必修1》、《必修2》中必考的考点重复。所以,对于选考的学生,可以对这5个模块的相关考点进行合理整合,节省教学时间,使教学科学、合理、有效。如《必修2》中“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与《有机化学基础》中“常见的烃”、“烃的衍生物”整合,《必修2》中“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与《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整合,《必修1》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化学》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整合等。
4.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新高考改革下,选考化学高考可报考专业达83.5%,这样导致较多学生选考化学,包括化学成绩偏弱的学生也选考化学。从分班情况看,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偏理的班级中,化学成绩偏弱的学生分在偏文的班级中,不同班级的学生化学成绩差异较大。在此背景下,不同学校间进行联考,要求教学同一进度,同一学校集体备课更是要求不同班级教学同一进度。对于在低一点层次学校教化学成绩差的班级的教师情何以堪?疲于奔命跟进度吧,会导致贪多嚼不烂,学生消化不良,收获无几。不跟进度吧,很可能长久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此情形下,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以为应立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对化学成绩差的班级应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和教学难度,不要一味和好的班级攀比,那样会使所教班级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对化学成绩好的班级可适当增加教学难度 ,让学生“吃饱喝足”,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有专家认为,要70%以上的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才是合理有效的。
5.分层作业,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化学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用(有机营养物的性质和功能)找到了出口。可以说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化学研究情景, 将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学生迁移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平台。新课改下,不同班级学生化学成绩差异较大,教师再实施过去集体备课的作业模式,同一作业,已无法兼顾不同班级学生学习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作业的深广度。笔者通常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作业。若班级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则除设计双基作业外,还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点的题目,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若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则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删除过于繁难的题目,降低作业要求。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分出适当的层次,做出不同的要求。总之,设计学生作业时,注意作业的深广度,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化学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深入研究新高考试题,把握考点,细致钻研教材,提高对教材的认识度,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来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打造“适度课堂”,顺应新高考,进行有效教学,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基础化学原理范文
本文2023-11-10 17:56:1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983.html